农民增收制约因素的研究

合集下载

农民增收的现状、制约因素及对策

农民增收的现状、制约因素及对策

农民增收的现状、制约因素及对策促进农民增收是解决我国“三农”问题的关键,也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

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农民收入大幅度增长,人民生活水平大幅度提高。

但是从最近几年的情况看,农民收入增长仍然比较缓慢,增收的长效机制还没有真正建立起来,因此,我们应认真分析影响农民增收的原因,积极寻求农民收入健康稳定增长的对策和措施。

一、当前农民收入的基本状况和特点最近几年来,随着国家支农惠农政策的不断实施,农民收入稳定增长。

就河南省来看,作为全国第一农业大省和农民大省,在农民收入方面表现的比较明显。

改革开放30年来,河南农民人均纯收入从104.71元增加到4454.24元,与全国平均水平相比,由78.4%提高到93.6%,在全国各省区市的位次显著提升。

特别是近年来,党中央、国务院和河南省委、省政府大力实施一系列支农惠农强农政策,采取各种强有力的措施开辟农民增收渠道,农民收入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快速增长态势。

20XX年以来的五年间,河南农民人均纯收入实际增幅均超过7%,年均增长9.4%;农民人均纯收入的增加额连续突破300元、500元、600元三个大台阶;尤其是20XX年、20XX年农民收入增幅连续两年高于城镇居民收入增幅,农民收入进入了增速最快、增幅最大、增长最稳定的阶段,成为改革开放以来农民得到实惠最多的时期。

20XX年,在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部分农民工返乡回流、外出就业相对困难的情况下,河南农民收入仍然保持了快速增长的好势头。

据国家统计局河南调查总队抽样调查,20XX年河南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4454.24元,比上年增加602.64元,增长15.6%,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7.2%,成为改革开放30年来增加额最多的一年。

在20XX年河南农民人均纯收入增加的602.64元中,主要增长点来自三个方面:一是家庭经营纯收入。

20XX年农民人均家庭经营纯收入对纯收入增长的贡献率为49.9%,占农民人均纯收入增加额的“半壁江山”。

农民增收缓慢的原因、影响及其对策

农民增收缓慢的原因、影响及其对策

农民增收缓慢的原因、影响及其对策农民增收缓慢的原因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农业生产条件差:农村基础设施薄弱,农田面积有限,水资源匮乏等因素制约了农业生产的规模和效益。

2. 技术水平低下:部分农民缺乏现代农业技术的更新和应用,导致生产效率低下,难以提高农产品质量和降低成本。

3. 农产品销售渠道有限:农村地区相对于城市地区销售渠道更为狭窄,农民往往无法直接接触到更广阔的市场,导致农产品价格低迷。

4. 土地流转困难:农村土地流转机制不完善,土地流转缺乏规范和保障,限制了农民扩大种植规模和规模化经营。

农民增收缓慢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生活水平难以提高:由于农民收入增长缓慢,家庭生活水平无法得到有效改善,甚至难以摆脱贫困。

2. 农村人口外流:农民面临经济压力的增加,在城市工作的机会相对较多,导致农村人口不断外流,加剧了农村劳动力不足的问题。

3. 农业结构失衡:农民增收缓慢使得农业收入相对于非农业收入偏低,进一步扩大了农业与非农业之间的收入差距,导致农业结构失衡。

为解决农民增收缓慢问题,可采取以下策略:1. 加大对农业的投入:提高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农村公共服务,加强农业科技研发和推广,提高农业生产效益。

2. 发展农村产业:加强农村产业基础设施建设,通过发展特色农产品、农村旅游、农村电商等新兴产业,拓宽农民增收渠道。

3. 建立健全土地流转机制:通过完善农地流转政策,激发农民手中土地的潜力,促进农业规模化经营,提高农业效益。

4. 加强农产品营销渠道建设:完善农产品市场体系,提高农产品质量标准,拓展农产品销售渠道,增加农民收入。

5. 提供技术培训和扶持政策:加强对农民的技术培训,提供科技扶贫政策和资金支持,帮助农民提高技术水平和创业意愿。

综上所述,农民增收缓慢的原因多方面,对农民和整个农村经济都带来了一系列的负面影响。

为解决这个问题,需要采取综合策略,加大投入,发展农村产业,完善土地流转机制,优化农产品营销渠道,提供技术培训和扶持政策,促进农民增收。

制约农民增收的因素及建议

制约农民增收的因素及建议

制约农民增收的因素及建议作者:暂无来源:《农民致富之友(上半月)》 2013年第11期闫春辉刘佳荣一、农民收入的现状从走访调研情况看,滨州农民收入现状大致归结为五个方面:1.农民收入滞后于经济增长。

具体表现出农民收入水平偏低、差距拉大、速度缓慢的特征。

2.农民的生活支出不断增加。

近年来,农民的生活支出逐年在增加,其主要原因是急剧的市场化导致农民生活和生产费用大幅度增加。

这与低水平的收入和收入增长缓慢极不相当。

因此,农民收入增加低于支出增加不平衡的现象比较明显。

3.农业结构调整成效尚未充分显现。

近年来,各级党委、政府都力图通过调优农业种植结构,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但由于农民自身对接市场能力弱、信息少,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不高,目前农业结构调整带来的增收空间尚未彻底释放,农业生产收入还很低,甚至没有什么收入。

4.农村劳动力难以充分就业。

究其原因,主要有:从农民自身意愿看,一方面由于农民对就业收益期望值较高,另一方面由于农民尽管有就业冲动,但就业适应性较差。

从企业用工看,企业认为本地农民不好治理,对超劳动时间、超强度的工作不易接受。

因此,农民难以充分就业,就业困难很大。

5.农民创业意识和技能薄弱。

据统计,农村文盲半文盲的农民占绝大多数,即使具有初、高中文化程度的农民,绝大多数缺少必须的技能。

因此,在农村中,“无资金、无技术、无项目”的农民人数最多,“创业无心”、“创业无门”、“创业无能”的现象十分突出。

二、制约农民增收的主要因素为什么农民增收如此困难?究其原因,农村本身还存在一些障碍性的问题和制约因素。

1.产业因素。

受群众生产习惯、市场意识以及龙头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存在着种植业大而全、小而全的现象,一些有优势、有特色、有市场、有效益的农产品,总量还很小,种植业结构性矛盾依然存在。

2.人的因素。

突出表现为文盲半文盲:的农民较多,劳动者素质不高。

多数农民市场意识淡薄,适应市场的能力差,缺乏进市场、闯市场的劲头,满足现状,小富即安,不富也安;部分基层干部的素质和能力还未能完全适应新时期农村工作的要求,沿袭着传统的工作抓法,缺乏研究产品流通、研究市场、研究技术服务的本领。

台州农民收入增加的制约性因素研究

台州农民收入增加的制约性因素研究

台州农民收入增加的制约性因素研究作者:管玲芳来源:《中国市场》2020年第17期[摘要]农民增收一直是难解课题。

文章以温岭农业乡镇滨海镇为切入点,分析了滨海镇的经济发展特点、农民收入现状及针对现存问题所采取的应对措施。

在此基础上,探讨了台州农业经济特点、制约农民增收的主要因素及解决思路。

[关键词]农民增收;制约因素;解决思路1 引言“三农”工作的中心任务是增加农民收入,关系到能否实现脱贫致富和全面小康。

当前的重要任务是如何快速达到农民增收、提升农民收入水平。

2 本课题国内外研究现状及述评姜长云的《中国农民收入增长的现状及其中长期影响因素》[1],从中长期趋势的角度讨论了城镇化、农业发展方式的转变、老龄化、资源和要素的资本化、垄断的加深,信息化及新型工业化等因素对农民增收的影响,并分析了这些影響的趋势和方向。

李萍,王军的《城镇化发展对不同收入水平农民增收的影响研究——以四川省为例》[2]认为,中等收入农民群体最受益于城镇化发展,其次是高收入和低收入农民;中等收入农民群体也得以扩大,不过,低收入农民群体的收入出现了剧烈的波动,同时收入差距扩大。

据此,笔者提出了对策和建议。

丁建军的《基于土地流转的农民增收调查与思考》[3]谈到,城镇化快速推进后,土地流转加剧,而且它倾向于流转到规模经营实体。

规模经营主体实行集约化管理,提高了农业效率和农民收入。

但是,土地流转不畅、规模实体的经营缺乏完善管理将会极大影响农民的收入。

因此,有必要增加政策支持,促进土地流转,改善经营管理,增加农民收入。

张永敏、王云龙的《河北省农民增收问题研究》[4],研究的是提高财产性收入对农民增收的影响。

3 台州农民收入的基本现状及研究现状3.1 台州2018年统计年鉴数据台州各县市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情况见表1。

3.2 从“2018台州统计年鉴”数据发现近十年来,台州农民收入从总体上看增长较快。

(1)农民收入变化情况。

人均纯收入由2007年的9053元,增加到2018年的28023元,年均增长8.6%,剔除物价变动因素年均增长5.8%。

新形势下经济欠发达地区农民增收难问题研究

新形势下经济欠发达地区农民增收难问题研究

新形势下经济欠发达地区农民增收难问题研究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和国内经济结构调整的不断推进,我国已经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

与此我国经济的发展也呈现出了明显的不平衡不充分的特点。

在这种情况下,经济欠发达地区的农民增收问题变得尤为突出。

经济欠发达地区的农民增收问题存在的主要原因包括政策支持不足、产业结构不合理、技术水平低、市场落后等。

这些问题制约了农民增收的空间和条件,给农民的生活带来了很大的困难。

政策支持不足是导致农民增收难的重要原因之一。

在经济欠发达地区,由于政府资金和资源有限,农民缺乏获得政府支持的渠道。

这就导致了农民在生产和经营中缺乏政策保障和政府支持,难以获得必要的资金、技术和市场信息。

由于政府的农业扶持政策并不够完善,农民在遇到生产上的困难时往往难以获得及时的援助和支持。

产业结构不合理也是经济欠发达地区农民增收难的重要原因。

在这些地区,传统农业仍然占据主导地位,农业产业结构单一,农产品陷入同质化竞争,市场供需关系失衡。

这就导致了农产品价格低廉,农民收入无法得到有效保障。

农业现代化和产业升级的步伐较慢,导致了农民在生产技术和管理水平上的滞后,无法适应市场需求的变化。

技术水平低也是制约农民增收的重要因素之一。

由于经济欠发达地区的农业技术水平普遍较低,农民在生产和经营中难以应用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管理方法。

这就导致了生产效率低下,农产品品质无法得到保证,同时也限制了农产品的附加值和市场竞争力。

农民在这种情况下很难获得增收,甚至很难维持自身的生计。

市场落后也是制约农民增收的重要原因之一。

在经济欠发达地区,由于交通和物流等基础设施的薄弱,农产品的流通和销售面临很大的困难。

农产品运输成本高,销售渠道狭窄,使得农产品无法获得合理的价格。

由于缺乏市场信息和市场营销技巧,农民难以开拓销售市场,满足市场需求。

针对这些问题,需要采取一系列措施来推动经济欠发达地区农民增收。

政府应加大对经济欠发达地区的支持力度,加大财政投入,完善各项扶持政策,鼓励和引导农民发展生产,提高农产品附加值。

影响农民增收的因素及对策

影响农民增收的因素及对策

影响农民增收的因素及对策第一篇:影响农民增收的因素及对策影响农民增收的因素及对策农民收入增加的问题事关改革开放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实现的大局,一直是党和政府高度重视并致力解决的重要问题。

笔者结合江宁区农村的实际,就影响农民增收的因素及对策谈一点浅见。

一、当前影响农民增收的主要因素我国农村农民纯收入年递增速度从1996年的9%下降至2000年的2.1%,下降了6.9个百分点,农民收入连续4年下降,是改革开放以来从未出现过的现象,城乡收入差距扩大到2.8∶1,接近1949年的2.84∶1的历史最高水平。

江宁区也同全国一样,有不同程度下滑。

根据目前该地区农村的实际情况分析,影响农民增收的主要因素有政策因素、市场因素、自身因素等。

1.政策因素。

一是农民土地承包制度与新时期新形势的发展不相适应。

土地所有权不能得到合理流动和转让,限制农业生产规模化、集约化发展,一些地方出现了有田无人种(抛荒)和有人无田种的怪现象。

个别政府部门和单位打着“示范”旗号,转租农民承包田,变“示范园区”为部门和单位增收的“小金库”。

另外,还有的以发展为名侵占农民土地使用权,如某某专业种(养)植园地等,农民被迫低价出让土地使用权。

二是对农业的投入不足。

从全国来看,1991年~1995年国家财政支出中,农业所占的比重分别为10.6%、10.01%、9.49%、9.2%、8.4%,1997年降到8.3%,农业基本建设投资与国家基本建设投资的比重“七五”期间为5.3%,而“八五”期间降到3%。

此外加上金融部门受到金融体制的限制,对农村、农业贷款投放相当不足,从而导致了优良品种和先进科学技术得不到及时推广,农业机械陈旧落后,农业基础设施年久失修,无法抵御自然灾害的冲击,局部地区又回到了“刀耕火种”时代。

三是农民负担过重。

其一是维持基层政府运转的费用。

有统计资料表明,县乡两级财政供养人员占全国供养人员的71%,而财政收入只有全国的21%,七站八所,机构重叠,人浮于事,因官设位,政府财政负担沉重。

江西省农民增收制约因素分析及对策研究

江西省农民增收制约因素分析及对策研究

江西省农民增收制约因素分析及对策研究摘要:江西作为我国中部地区的农业大省,农民收入增速趋缓成为整个国民经济发展中的突出问题。

本文通过对江西省农民收入现状的分析,阐述了制约江西省农民增收的主要因素,提出了促进江西省农民增收的对策。

关键词:农民增收;制约因素;对策中图分类号:F323.8 doi:lO.3969/j.issn.1672-3309(s).2010.10.01当前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即主要农产品供给由长期短缺变为总量基本平衡丰年有余:农业发展由受资源约束变为受资源和市场双重约束,突出表现为大部分农产品总量过剩。

价格低迷,农业和农村经济进入艰难的“爬坡”阶段,增加农民收入问题成了当前农业和农村经济工作的最大难点。

江西省作为中部地区的农业大省,农村人口占全省人口的70%。

农民收入增速趋缓成为整个国民经济发展中的突出问题。

一、江西省农民收入现状与存在的问题分析(一)收入增长加快但总量依旧较低由于改革开放的力度不够.江西省经济和周边省份相比,发展相对滞后。

农民收入也明显偏低。

虽然近几年.江西加大了招商引资的力度,不断发展工业经济,以带动农业经济的发展,且国家出台了不少惠农政策,江西农民收入增长加快,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但农民收入总量依旧较低。

具体数据参见表1:由上表数据可以看出。

江西省农民家庭人均纯收入从2004年到2007年年均增长13.22%,增长幅度分别为12.28%、10.57%和16.91%,可以看到最近几年由于农业政策的转变,农民人均收入增长不断加快。

但是总量依旧较低,与全国平均水平相比依次落后16.41、40.38、118.12、149.62、126.04、127.51、95.66(元)。

与周边发达地区,如浙江、广东、福建相比,则差距更大。

2007年差距分别为420.45、1579.34、1422.38(元)。

差距较大。

(二)收入结构中外出打工收入比例增长明显江西省是中部地区重要的劳动力输出基地,农村有百分之七八十的壮劳动力在外打工,2000年江西农.民人均外出务工收入74447元,到2007年达到1660.98元,7年增加了916.51元,增幅明显快于其他纯收入的增幅。

制约民族地区农民增收的影响因素

制约民族地区农民增收的影响因素

制约民族地区农民增收的影响因素研究摘要:以广西为例,对影响农民增收的因素进行实证研究。

研究表明,城镇化、农业发展水平、财政支农以及教育都有助于促进农民增收,但各影响因素对农民增收的作用效果不同。

解决现存问题,需要落实国家支农政策、多渠道加快经济发展,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提高广西整体教育水平。

关键词:广西农民增收影响因素一、引言当前,我国农村地区尤其是民族地区的农村居民,其收入增长仍然相对缓慢,我国农村居民所占比重很大,农民收入上不去,不仅影响农业的发展、农村的稳定,而且会影响其它产业的进一步发展和扩大,最终会对整个国民经济的增长产生制约(韩晓飞,鞠小妮,2011)。

因此,研究影响民族地区农民增收的因素,制定解决措施就显得非常必要。

改革开放以来,广西经济快速发展,农村居民的收入也在不断增加。

广西生产总值从1978年的亿元增加到2011年的亿元,是1978年的倍。

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则从1980年的173元增加到2010年的5231元,增加了倍。

但相对来讲,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增长相对缓慢,本文将对这一问题进行实证研究。

二、模型构建、指标选择及数据来源分析(一)模型构建目前,国内外学者在研究经济问题时大多采用c-d生产函数构建模型,即:y=ax1β1x2β2...xnβneε1 (1)其中,y表示产出,a表示常数,xn表示第n个生产要素投入量。

在实证中,需要对(1)式两边取自然对数。

借鉴(1)式两边取自然对数的结果,以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作为被解释变量,各种影响因素作为解释变量,可以构建如下模型:lnnt=β0+β1x1t+β2x2t+...+βnxnt+εt (2)其中,表示农民增收,表示影响因素,表示时期。

(二)指标选择1、农民增收(n)。

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是反映农民收入变化的最好指标,在此选择这一指标来衡量农民增收。

2、城乡二元结构(x1)。

城乡二元结构是阻碍农村发展,限制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外流动和转移,抑制农民增收的主要原因。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农民增收制约因素的研究 ——山东省潍坊市墨埠子村调查报告 张登科1 摘要:农民增收问题一直是困扰着我国政府的大问题,究竟是什么制约着农民收入的提高,有什么好的方法来改善,本文通过实地取证与研究,力求给出一个满意的答案。 关键词:墨埠子村 外出务工 农民增收 制约因素

进入二十一世纪后,中国经济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工业经济与第三产业逐渐成为了中国经济的支柱,可是经济腾飞的同时,我们不得不要关心一下我们8亿多农民的问题,这占中国七成以上人口的未来决定了中国未来的发展,也因此每年的中央第一号文件都是将重点集中于三农问题的解决上。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不断增强,农产品供给实现了由长期短缺到总量基本平衡、丰年有余的历史性转变,农民基本解决了温饱问题,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但是,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仍然呈现出相对滞后、与国民经济的整体发展水平不相适应、难以满足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要求。当前,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面临的诸多困难中,最为突出的依然是农民收入增长缓慢问题。 一、调查概况 墨埠子村地处山东中部平原地区,隶属山东省潍坊市黄旗堡镇,距离镇中心12里,距县城60里。全村人口837人,现有耕地1080亩,无林地,也没有河流经过。 种植的粮食作物为小麦和玉米,经济作物种类比较杂,葱、蒜、姜等都有农户种植。 二、农民收入现状 1、农作物种植仍是许多农民的主要的收入来源。 从与农民的交谈中,我得知村中以耕作收入为主农户约占一半,同时我总结了一份与耕作收入与支出的数据如下 农作物类型 产量/亩 单价 收入/亩 农药与肥料等成本 地税/亩 净收入

粮食作物 小麦 900斤2 0.8元/斤3 720元 450元 400元 590元 玉米 900斤 0.8元/斤 720元 经济作物 葱、姜、蒜等 3000元4 900元 400元 1700元 (注释:本地农民可以进行小麦和玉米的连续种植,即一年内可以同时收获玉米和小麦) 可以看出粮食作物的收入是很少的,而种植经济作物虽然能够得到不错的收入,不过从交谈中,我得知种植经济作物需要投入很大的精力和成本,而价格每

1 张登科,男,(1987-3),上海财经大学会计学院注册会计专业本科生。

2 小麦与玉米的亩产约为800—1000斤,这里的900斤取其中间数。

3 小麦与玉米的单价取全年的平均收购价。

4 因为种植不同的作物其收入情况不同,这里为方便理解取其平均年收入。 年会有很大的变动,好的时候每亩收入可以过万,遇到年景差了,想收回成本都难。 而村中部分农民种植大棚蔬菜,通过提供反季节蔬菜也能获得不错的收入。 2、外出务工成为村民迅速致富的重要途径 与种地为主的村民相比,外出务工的村民致富的速度和程度都略胜一筹,而且收入也相对稳定很多。 在与村民的交谈中我了解到外出务工人员的年净收入水平一般都在万元以上,部分能够达到两三万的水平,而外出务工的人员多为二三十岁的青壮年,现在一些中年村民也在考虑外出务工,可见外出务工在村民的心目中已经占据了很高的地位。 3、农民的收入流向 在调查过程中,我也问及农民收入的流向情况,通过对谈话内容的分析,我对其作了一些归类,在收入中流向最多的是日常的生活开支以及家庭耐用消费品的消费,然后是养老防病的储蓄存款,再次就是子女婚嫁和建房的储蓄上,而教育支出差异很大,如果子女读大学,学费等的支出都要消耗以往的积蓄,如果子女只是读到高中为止,教育支出最多占到家庭总支出的三分之一左右。 通过对农民收入现状以及收入支出流向的分析,我对农民增收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有了比较清醒的认识,对这些因素如何影响农民的增收也产生了新的见解。

三、农民收入增长的制约因素及成因分析 近几年来,全国农村发展呈现出良好势头,这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国家对农业和农村加大了支持力度。国家先后出台了两大惠农政策,对农民增收起到很大促进作用:一是取消了农业税;二是对农业采取直补政策。这两项政策的确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这并不意味着农民的收入实质性的提高了,农民收入涉及很多方面。 从调查的实际情况来看,农民收入是有所增加,但成本也增加了很多,甚至比收入增加的更多,这使农民增收的空间受到了一定程度的挤压。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农作物价格波动对农民收入的影响 在调研中,我了解到对于那些以耕地为主的农户来说,出售农作物的收入的高低直接决定着他们全年的收入水平,所以农作物的价格问题显得格外突出。 而本村农民没有好的销售渠道,大部分农民是等收购农作物的小贩来到村里,只能以小贩给出的低价出售自己的农作物。而在加入WTO和农产品贸易自由化的大环境下,政府大幅度提高收购价格或者普遍性的补贴已不可能,而经济作物的价格受每年的供求关系影响,变化很大,这些制约着农民增收的稳定性和确定性。 2、生产资料价格涨幅较大 农民们普遍反映化肥、农药、柴油的价格也在不断上涨,而且涨幅较大,比如说化肥,去年每袋的价格在120到140之间,今年却达到了220到240的价格,其增长幅度可见一斑,这些生产资料的上涨导致了种植成本的提高,实际上也就是抵销了农民收入的增长,造成农民增产不一定增收,影响了农民生产的积极性。尽管国家已经采取了相关积极措施来调控农业生产资料的上涨,比如说对出厂的化肥等生产资料实行限价,但这些国家规定的措施必须落实到位才会行之有效。所以,我认为当前生产资料随意涨价的行为要进行专项的整治,切实做到保护农民利益。 3、缺乏良好的收购机制 在调查中我了解到,尽管以种植收入为主的农户每年都会有很多经济作物产出,但是由于村中没有良好长效的收购机制,每年的作物产品只能在收获季节卖给来村里收购农作物产品的小商小贩,而且价格被压得很低,再加上每年的价格波动都很大,致使村民种植农作物的收入低而且不稳定,不利于农民提高种植经济作物的积极性。 4、农业结构不合理及农业产出效率低致使农业收入下降 在调查中我了解到,有许多农户种植了小面积的经济作物,这些初级产品通常会全部卖给小贩或其它经商老板,价格被压得非常低,致使收入不能提高。从往年的情况看,每年的经济作物产品都是被外地老板收购,然后经过深加工,价格翻几翻,在这个过程中有很大的利润空间,而在本镇却没有一个类似的加工厂。如果单单依靠初级产品的销售,其增值空间非常小,在市场上的竞争能力也会随之减弱,进而非但不会增加收入,反而会使收入逐渐下降。农产品质量不高、初级产品多、加工品少的问题影响着收入的提高。 5、文化教育程度低带来的负面影响较大 在调研过程中,我了解到:小学以下文化程度的占50%多,初中的占35%,高中或中专的占10%,大专、大学及以上学历占不到5%。可见农民的文化程度普遍比较低,而较低的文化程度造成了农民一方面难以有效接受一些适用的新技术、新方法,缺乏市场竞争意识和应用新品种、新技术开拓市场的胆识和魄力;另一方面直接影响着外出务工人员在企业的工作质量和收入水平。经过调查我了解到,在外出务工的农民,文化程度基本都是初中文化水平,而且很少接受过专业技术训练。因此,提高农民文化素质对于提高农民收入水平至关重要。 6、外出务工缺乏良好的组织机制 尽管外出务工有种种的好处,可是并不是每一个想外出务工的农民都能获得机会,现在村中外出务工的人员获得机会的方式多为经熟人介绍或者自己外出寻找,一些人也会遇到与雇主的工资纠纷问题,而政府在其中的中介作用和支持作用却很少。同时,我了解到即使找到工作的农民也因为没有技能,而只能做些体力活,靠力气吃饭,很难接触高层次的工作,这与政府缺乏相应的培训机制有很大的关系。这些都制约着农民工的收入水平的提高。

四、为进一步促进农民增收的对策及建议 在前文中,我已就墨埠子村农民收入现状、制约收入增长的因素进行了相关介绍和分析。下面就如何增加农民收入提出建议。 1、继续抓好各项惠农政策的落实,增加农业投入 在村中,有半数农民仍然依靠耕作取得收入。因此,要提高农民收入,应继续抓好各项惠农政策的落实,使广大农民真正从中受益增收。二是继续加大对农业基础设施尤其是水利、交通等的建设性投资。三是继续加大对农业的信贷支持,加大对农村中小企业的信贷支持,特别是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信贷支持,促进农民增收。 2、进一步优化农业产业结构,提高农业效益 由于大多数农户都是以家庭经营体制为主,没有形成一个区域性的、有特色的产业,绝大多数产品都是初级产品,缺少一个深加工基地,产业链的多方向没有健全。为了切实提高农业效益,发展地区性种植与加工一体化经济,通过试点认真选择适合本地种植的几种经济作物,设立乡镇加工企业,做深加工,提高经济附加值,同时也有利于吸收农村剩余劳动力,为农民提供更多的增收机会。 3、抓好农民技术培训, 搞好农业需要技术的支撑,有了一定的科技水平,才能更好地使农业结构合理化,不断的提高农业产出效率。在现有的教育基础上,应加大对农村教育的投资,使农民掌握更多的农业技术知识。政府可以为农民提供科技培训、科技咨询等,解决农业生产中的实际问题,及时为农民更新信息资源,让农民及时地了解讯息。 4、加大对农民外出务工的指导、组织和服务 在劳务输出方面,组织县有关单位和培训机构有计划、有组织地开展农民技能培训,提高农民的综合素质,增强农民工的竞争能力;积极主动为农民提供劳务信息;做好外出务工人员的跟踪服务工作,为外出农民工提供权益保障等方面的服务。 5、切实减轻农民负担 当前要解决农民增收问题,就要切实减轻农民的各种负担。要严格控制农用物资价格上涨,避免因农业生产资料价格上涨导致成本增加,从而抵销农民收入现象的发生,同时对于乱收费现象给予严厉处罚以杜绝损害农民的行为。 6、采取有效措施保证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的价格稳定 农民辛辛苦苦种了一年的地,盼望的是能卖个好价格,可是现在因为缺乏政府的保护措施,没有统购统销的机制,使农民只能把希望寄托于自己种植的农作物供应不多,以期获得一个好的价格,因此在此时如果能够建立一个长效的统购统销的机制将是一个不错的稳定农民收入的方法。

五、农户案例 下面是一户村民一年的收入支出情况,因大多数农民并没有记帐的习惯,因此取得的数据只是大略的数字而已。 该户共有耕地7亩,其中承包地5.5亩,口粮田(不需缴税)1.5亩,主要种植葱姜蒜等经济作物,共4亩,另有2亩地种植桃树,剩余1亩种植小麦和玉米,用于自食。家有摩托三轮车一辆,主要用于卖桃季节的运输,平时也运一些农产品出去卖,不过多为自用。

收入 一、小麦玉米收入 一亩耕地需要投入机械耕地费、机械翻地费、种子以及灌溉费用等约100元,化肥、农药约350元。合计450元。 亩产900斤麦子和900斤玉米,今年收购价平均每斤0.82元。 而产出自用,因此没有销售收入。 故一亩地毛收入为-450元 。 二、桃园收入 桃树用的肥料不多,而喷洒农药花费较多,约为每亩450元,另外卖桃时使用摩托三轮车用油共大约150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