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政道路路面病害成因分析及应对策略探讨
浅析市政道路沥青路面病害成因及防治对策

浅析市政道路沥青路面病害成因及防治对策市政道路沥青路面病害是指在城市道路沥青路面表层出现的各种病害,如龟裂、鼓泡、剥落、起泡、坑洼等。
这些病害会严重影响道路的使用寿命和安全性,同时给道路管理人员带来噪音、尘土等环境问题。
因此,对于市政道路沥青路面病害的成因及防治应引起重视。
一、成因分析(一)材料问题材料问题是导致市政道路沥青路面病害的首要原因之一。
沥青路面主要由沥青和骨料组成,若沥青质量差、含有较多的沥青助剂或者骨料表面含有油污、灰尘等污染物,会导致沥青路面病害的产生。
(二)设计问题市政道路沥青路面的病害产生还与设计问题密不可分。
在道路的设计中,应考虑到道路的使用寿命,根据路段交通流量及使用情况合理选用沥青的路面结构,从而避免潜在的沥青路面病害。
如果设计不合理或者预算不充分,会使得路面的结构不稳定,病害更容易发生。
(三)施工问题施工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也是导致市政道路沥青路面病害的原因之一。
施工前,应该检查材料及设备质量,对工作人员进行岗前培训,细心操作,认真施工。
如果施工过程中出现问题,如材料的过度混合,路面温度过高或低、道路地基不均匀等,都会导致沥青路面病害的产生。
(四)自然因素道路的材料及结构经受时间的考验,自然力对道路界面的磨损作用也是市政道路沥青路面病害的成因之一。
如天气的变化,气温、降雨量、风力、干燥程度等条件都会对路面的破损产生影响。
二、预防及治理方案为了切实解决沥青路面病害问题,应该从材料方面入手。
要求采购中心选购优质的沥青和石料,杜绝过度添加助剂,避免从源头控制病害的发生。
同时,在沥青生产领域加强技术研究,提高生产和质量控制的水平。
为防止市政道路沥青路面病害出现,我们应该在道路设计初期,充分考虑道路的使用寿命,选择合适的沥青路面结构。
对路面的设计及施工细节要求严格,避免出现地基缺陷和路面枯竭,保证道路稳定性。
施工是避免沥青路面病害的关键环节,施工人员必须按照规范要求进行操作,确保每个施工过程的质量稳定,防止出现材料过度混合、温度异常、道路地基不均等问题。
试析市政道路常见质量通病的原因及应对措施

试析市政道路常见质量通病的原因及应对措施市政道路常见质量通病的原因及应对措施一直是城市建设中的一大难题。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质量通病及其原因和应对措施。
1. 道路塌陷:道路塌陷是由于施工质量不过关造成的。
原因可能包括土地基础不牢固、施工时没有按照规范进行土方开挖和填筑、道路上方的水分渗透进土层等。
应对措施包括增强土地基础承载能力、加强基础施工质量把关、采取防水措施等。
2. 道路裂缝:道路裂缝是由于道路的受力情况不均匀造成的。
原因可能包括施工时没有进行合理的压实、材料选择不当、季节温差较大等。
应对措施包括加强材料的选择和检测、在施工中合理控制温度和湿度、进行及时的维修和补缝工作。
3. 道路积水:道路积水是由于道路排水系统设计不合理或者维护不及时造成的。
原因可能包括排水系统设计不当、雨水收集污染严重、道路沟槽疏通不及时等。
应对措施包括优化排水系统的设计、加强雨水收集和净化、定期进行沟槽清理等。
4. 道路标线模糊:道路标线模糊是由于标线材料质量不过关或者维护不及时造成的。
原因可能包括标线材料选择不当、施工质量不合格、车辆和环境的磨损等。
应对措施包括选择耐磨、耐候性好的标线材料、提高施工质量和标线维护水平、加强交通标线的管理等。
5. 道路噪音污染:道路噪音污染是由于交通流量增加和城市环境改变所引发的。
原因可能包括道路交通流量过大、车辆噪音排放超标、建筑物布局不合理等。
应对措施包括减少交通流量、提高车辆噪音控制标准、合理规划建筑物等。
为应对这些常见的质量通病,城市建设部门可以采取以下措施:1. 加强监督和管理:加强对道路施工的监督,确保施工质量符合规范要求。
定期检查道路情况,及时发现问题并进行维修和改进。
2. 加强技术培训:提高施工人员的技术水平,加强他们对道路建设的理解和知识,确保施工过程符合规范要求。
3.加强规范制定:城市建设部门应制定更严格的道路建设和维护规范,确保施工质量和道路使用质量。
4.加强社会参与:鼓励市民对道路质量问题进行监督和反馈,通过与市民的合作,发现和解决道路质量问题。
浅析市政道路沥青路面病害成因及防治对策

浅析市政道路沥青路面病害成因及防治对策市政道路是城市的基础设施之一,而道路沥青路面作为市政道路的重要组成部分,一直受到市民关注。
在日常使用中,我们常常会发现道路沥青路面出现各种各样的病害,造成交通安全隐患,影响市民出行。
那么,这些病害是如何形成的?又该如何进行有效的防治呢?本文将从成因和防治对策两方面进行浅析。
一、市政道路沥青路面病害成因1. 自然因素(1)温度变化:高温下,沥青路面易软化;低温下,易变硬脆,容易出现龟裂和变形。
(2)紫外线照射:长期紫外线辐射会导致路面沥青老化、裂缝、色彩褪变等病害。
(3)雨水侵蚀:雨水渗透进路面内部,破坏沥青路面的结构,导致沥青层松动、开裂。
(4)地基沉降:地基不稳定或者地基土壤松散会导致路面下沉,从而引起沥青路面凹坑病害。
(5)植物根系侵蚀:路面边缘长时间停放车辆或者植物根系侵蚀也会导致路面边缘裂缝和龟裂。
2. 交通载荷(1)车辆频繁行驶:频繁的车辆行驶会加大路面受力,导致路面剧烈振动,加速路面疲劳破坏。
(2)超载、急刹车:超载车辆或者频繁急刹车的车辆会对路面造成较大的冲击力,容易导致路面沥青剥离、裂缝,增加路面病害的发生概率。
1. 加强维护管理(1)定期检查:对道路沥青路面进行定期检查,及时发现病害并采取措施修复。
(2)加强养护:对路面进行及时的养护补损,保持路面平整,并定期进行路面维护。
(3)强化督导:加强对施工质量的监督和管理,确保施工质量符合标准要求。
2. 选用优质材料(1)选择合适的沥青:在施工过程中选择优质的沥青材料,提高路面的抗老化能力和耐磨损性能。
(2)使用优质骨料:选用优质的骨料进行沥青路面施工,增强路面的耐磨性和抗压能力。
3. 加强技术保障(1)科学施工:在施工过程中,严格按照工程施工要求进行操作,合理控制施工温度和厚度。
(2)科学养护:对新铺设的路面进行科学养护,避免车辆过早交通,造成路面损伤。
4. 提高环保意识(1)节约资源:合理使用水泥、矿渣等资料,节约资源,降低成本。
浅析市政道路沥青路面病害成因及防治对策

浅析市政道路沥青路面病害成因及防治对策市政道路沥青路面是城市交通基础设施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着车辆行驶和行人活动的重要任务。
由于路面磨损、环境影响等原因,沥青路面会出现各种病害,严重影响道路的使用和交通安全。
本文将从成因和防治对策两个方面对市政道路沥青路面病害进行浅析。
一、成因1. 材料质量不合格。
沥青路面的病害很大程度上和沥青材料的质量有关。
如果沥青材料质量不合格,容易出现老化、脱落等问题,从而导致路面出现病害。
2. 环境影响。
日晒雨淋,气温变化等自然因素也是造成沥青路面病害的重要原因。
长期的紫外线照射会使沥青老化和变质,降低其抗压能力,雨水渗透也会加速路面的磨损和开裂。
3. 车辆载荷。
车辆的行驶对路面也有很大影响,重型车辆的频繁行驶容易造成路面磨损和破坏。
4. 设计施工不规范。
道路的设计和施工如果不规范,也容易导致沥青路面出现各种病害。
比如厚薄不均匀、温度控制不当等都可能导致路面出现破损和龟裂。
5. 维护保养不及时。
道路的维护保养是延长路面使用寿命的重要因素,如果维护保养不及时,老化和变质的路面很容易出现各种病害。
二、防治对策1. 加强材料质量把关。
对于沥青材料的质量要求严格把关,确保材料符合相关标准,提高路面的耐久性和抗压能力。
2. 加强路面养护工作。
对于已建成的沥青路面要加强养护工作,及时检查和修补路面的病害,延长路面的使用寿命。
3. 加强环境保护。
加强对道路周围环境的保护工作,减少紫外线的照射和雨水的渗透,降低环境对路面的影响。
4. 完善监测系统。
建立健全的道路监测系统,定期对路面进行检测和评估,及时发现问题并制定解决方案。
5. 加强施工管理。
对于新建道路,要加强对施工的管理,确保道路设计和施工规范。
市政道路沥青路面病害的成因是多方面的,要想有效防治这些病害,需要采取综合的措施。
在加强材料质量把关的基础上,加强养护工作、环境保护和施工管理是重要的手段。
只有这样,才能够有效延长沥青路面的使用寿命,减少病害带来的交通安全隐患。
浅析市政道路沥青路面病害成因及防治对策

浅析市政道路沥青路面病害成因及防治对策市政道路沥青路面病害是指路面结构发生的各种损伤或破坏,造成行车安全隐患,降低道路使用寿命的问题。
其成因有很多,包括材料、设计、施工、交通负荷等多方面原因。
本文将对市政道路沥青路面病害的成因以及防治对策进行浅析。
一、成因1.材料问题沥青路面中常用的材料包括沥青、矿料、添加剂等。
如果材料质量不好或者配比不合理,就容易导致路面病害的发生。
比如,沥青含量过低或者达不到标准要求,就容易导致路面龟裂、沉降等问题;矿料类型和选用不当也可能造成路面坑洞、板块间隙等问题。
2.设计问题道路设计包括路面结构、道路几何等多个方面,如果设计不合理,也会导致路面病害的发生。
比如,设计的路面厚度不足,就会导致路面松动、龟裂、板块间隙等问题;而道路几何设计不合理也会使路面出现马蹄形裂纹、轮廓反弹等问题。
3.施工问题道路施工质量好坏直接影响到路面病害的发生。
如果施工不规范、不严谨,就容易导致路面病害的发生。
比如,施工中如果没有正确使用压路机,就会使沥青混合料密度不够,以至于路面松动、龟裂等问题。
而施工过程中没有正确控制材料温度,也会导致路面收缩、龟裂等问题。
4.交通负荷道路的使用寿命与交通负荷大小有直接关系。
如果车辆交通量大,频繁通过,就会导致路面疲劳、裂缝等问题;而特别重载车辆的频繁经过则会使路面病害加剧,比如路面板块失稳、断裂等问题。
二、防治对策1.加强材料控制在选择材料时,需要从质量要求、配比控制等方面加强控制,确保使用的材料符合相关标准和质量要求,并严格控制配比,避免使用劣质材料和违规操作的情况出现。
2.优化设计方案应根据地理环境、道路分类、交通量等实际情况,制定最合理的设计方案。
设计方案中应包括路面结构、路面基础、路面厚度、路面宽度等内容,并需通过科学计算和实验验证来保证方案的合理性。
3.提高施工质量在施工过程中,要加强对材料、施工质量等方面的监测和检验,确保材料质量、加工质量和生产质量的同时,加强施工质量控制。
试析市政道路常见质量通病的原因及应对措施

试析市政道路常见质量通病的原因及应对措施市政道路常见质量通病包括路面坑洼、裂缝、塌陷、路面不平整、排水不畅等问题。
这些通病的原因主要包括设计缺陷、材料质量问题、施工工艺不合理等。
针对这些问题,应采取相应措施来解决,以保障市政道路的质量。
市政道路常见质量通病的原因之一是设计缺陷。
一些道路设计存在缺陷导致了通病的出现。
设计师可能没有充分考虑到道路所需要承受的负荷以及环境变化等因素,导致道路在使用过程中出现问题。
应加强对设计师的培训和专业能力的审核,确保道路设计的科学合理性。
材料质量问题也是市政道路通病的原因之一。
一些低劣的材料使用在道路建设中,导致道路质量不稳定。
如果道路建设中使用了劣质的沥青材料,那么道路将容易出现坑洼、裂缝等问题。
保证材料的质量,选择合适的材料对于保障道路质量尤为重要。
施工工艺不合理也是市政道路通病的原因之一。
施工人员在施工过程中,可能存在工艺操作不规范、不严格把关等问题,导致道路质量不理想。
在铺设路面时,如果施工人员未能进行适当的压实处理,就容易导致路面不平整。
加强对施工人员的培训,确保他们具备一定的专业水平和操作技能,加强质量管理和监督,及时纠正施工中的问题。
加强质量监督和检验。
在道路建设过程中,应建立健全的质量监督机制,加强对材料和施工工艺的把关。
建立并执行标准化、规范化的质量检验和评估制度,及时发现和解决问题。
加强材料选择和采购管理。
加强对材料供应商的审查,选择正规的供应商,确保材料的质量。
对于关键材料,建立材料的可追溯性和质量档案,加强供应链管理。
建立完善的设计标准和规范。
加强对设计标准和规范的制定和修订,确保道路设计的科学合理性。
制定并严格执行施工技术规范和工艺流程,确保施工过程的质量。
加强对施工人员的培训和监督。
加强对施工人员的专业培训,提高他们的技能水平和施工质量意识。
建立施工质量档案和施工考核制度,对施工人员进行监督和评估,发现和纠正施工中的问题。
市政道路常见质量通病的原因主要包括设计缺陷、材料质量问题、施工工艺不合理等。
市政道路工程质量通病原因分析及对策

市政道路工程质量通病原因分析及对策近年来,随着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市政道路工程建设也呈现出高速增长的趋势。
一些市政道路工程存在着一些质量通病,如路面的开裂、坑洼、沉降等问题。
本文将对市政道路工程质量通病的原因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1. 施工人员技术水平不高。
一些施工人员缺乏专业知识和技能,不能够熟练操作施工工艺和机械设备,导致施工质量下降。
对策:加强施工人员的培训和考核,提高施工人员的技术水平。
定期组织施工人员进行技术培训,确保他们了解最新的施工工艺和机械设备的操作方法。
对施工人员进行定期考核,奖惩分明,激励他们提高工作质量。
2. 原材料质量不合格。
一些市政道路工程使用的原材料质量不合格,容易导致施工质量问题。
对策:建立和完善原材料供应商的质量管理体系,严格把关原材料质量。
对原材料进行严格的抽检和检验,确保其符合相关标准和规定。
与供应商建立长期合作关系,共同维护工程质量。
3. 工程监理不到位。
一些市政道路工程缺乏专业的监理人员进行监管和质量控制,导致施工质量得不到及时保障。
对策:加强对市政道路工程的监理工作。
建立专业的监理团队,对工程施工全过程进行监督和控制。
监理人员应具备相关资质和经验,能够及时发现施工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隐患,并采取相应措施予以解决。
4. 设计不合理。
一些市政道路工程在设计阶段存在不合理的设计方案,导致施工质量受到影响。
对策:加强市政道路工程设计的科学性和合理性。
在设计阶段充分考虑地质条件、水文条件等因素,结合实际情况进行合理的设计。
加强设计审核工作,确保设计方案的合理性和可行性。
市政道路工程质量通病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需要综合考虑,采取相应措施进行解决。
政府、施工单位、监理人员等各方应加强沟通和协作,共同推动市政道路工程质量的提升。
只有这样,才能建设出更加安全、可靠的市政道路。
市政道路常见病害原因分析及防治

市政道路常见病害原因分析及防治市政道路常见病害是指在市政道路的日常使用和维护过程中,由多种因素引起的病害,例如路面龟裂、坑洞、路面塌陷等。
这些病害不仅会给交通出行带来不便,还会对道路的使用寿命和安全性产生负面影响。
对常见病害的原因进行分析,并采取相应的防治措施,对于提高道路的使用性能和维护效果具有重要意义。
市政道路常见病害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 材料质量:市政道路的施工过程中,使用的材料质量直接影响道路的使用寿命。
如果材料不符合标准要求,容易出现龟裂、坑洞等问题。
如果沥青材料质量不合格,容易出现龟裂、翻破等病害。
2. 静载荷:市政道路在使用中承受着来自车辆和行人的静载荷。
如果静载荷过大或者集中在局部区域,会导致道路表面产生塌陷、坑洞等问题。
货车等重型车辆在道路上频繁行驶,容易导致路面产生坑洞、龟裂等病害。
4. 温度变化:季节性温度变化也是市政道路常见病害的一个重要原因。
冬季低温会导致道路材料变脆,容易发生龟裂等病害;夏季高温会导致沥青软化,容易产生坑洞等问题。
根据不同的病害原因,可以采取以下防治措施:1. 提高材料质量:加强对市政道路施工材料的质量监督,确保材料符合标准要求,并做好材料的防潮、防腐处理,以延长道路使用寿命。
2. 加强交通管制:对重型车辆等静、动载荷大的车辆加强交通管制,通过限制其通行时间和路线,减轻道路的静、动加载荷,降低病害发生的可能性。
3. 加强路面养护:定期对市政道路进行路面养护,及时修补龟裂、坑洞等病害,利用高质量的材料进行修补,确保修补质量。
4. 对路面防水处理:根据道路特点和区域气候条件,进行适当的路面防水处理,降低温度变化对道路的影响,减少龟裂等问题的发生。
5. 定期检测:定期对市政道路进行巡查和检测,发现病害及时进行修复,防止病害进一步扩大。
市政道路常见病害的原因多种多样,需要综合考虑材料质量、静、动加载荷、温度变化等因素,并采取相应的防治措施,以提高道路的使用寿命和安全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市政道路路面病害成因分析及应对策略探讨
发表时间:2014-11-19T10:02:29.840Z 来源:《价值工程》2014年第3月上旬供稿作者:孙宝雷[导读] 市政道路设计早在20 世纪上半叶就已经开始研究,各国使用的方法多达几十种。
孙宝雷SUN Bao-lei
(武汉市政工程设计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东莞分院,东莞523123)(Wuhan Municipal Engineering Design & Research Institute Co.,Ltd. Dongguan Branch,Dongguan 523123,China)摘要:市政道路由于设计结构、设计荷载、养护管理和施工质量等一系列因素,路面出现严重的大面积病害。
本文笔者将从设计角度谈谈市政道路路面病害的成因及简述其应对措施。
Abstract: Due to the structure design, design load, conservation and management, quality of construction, and a number of factors ofmunicipal road, a large area of the pavement has severe disease. In this paper, the author will talk about the causes of municipal roadpavement disease from design perspective and expound the response measures.
关键词:市政道路;路面病害;成因;措施Key words: municipal roads;pavement disease;causes;measures 中图分类号院TU71 文献标识码院A 文章编号院1006-4311(2014)07-0078-02 引言:
市政道路设计早在20 世纪上半叶就已经开始研究,各国使用的方法多达几十种。
随着科学技术以及信息技术的发展完善,现在我们开始采用力学、数学以及计算机等按照弹性理论或粘弹性理论计算出多层路面结构内的应力与变形,辅以一定的试验和调查,逐步建立了理论法,如今理论法已成为路面结构设计方法的发展方向,并已开始被很多国家投入应用。
路面根据其组成结构,可分为面层、基层与垫层,三者的设计都是至关重要的,任何一个环节设计不到位均会造成路面病害。
所以为了延长市政道路的使用寿命以及行车安全与舒适性,路面结构设计必须引起设计者的高度重视。
1 市政道路路面常见病害及成因
1.1 路基破坏路基边坡长期暴露在外部环境,承受着来自外界的各种刺激,在各方面因素的影响之下,造成市政道路路基强度与稳定性不足,甚至失效。
路基破坏常见的形式有填方路堤沉降破坏与挖方路堑边坡破坏,其中前者还包括全部或局部出现下沉,纵横向的开裂以及整体滑动或边坡滑坍等;而挖方路堑边坡破坏主要包括坍塌,滑坡等。
特别是在一些特殊路基形式,如果设计者没有充分了解当地水文、地质、气象等典型性,设计时按照一般路基选用常用横断面形式与地基处理方法,就更容易造成路基早期的严重破坏。
常见的路基变形和破坏如下:淤沉陷,路基在垂直方向产生较大的沉落,路基的不均匀下陷,造成局部路段破坏。
路基沉陷有两种情况:1)路基沉落,因填料选择不当,填筑方法不合理,压实不足,在荷载和水、温度综合作用下,路基发生的向下沉陷;2)地基沉陷,原地面为软弱土,填筑前未作处理或换土,造成承载力不足,地基发生下沉,引起路堤下陷。
于边坡塌方。
盂路基沿山坡滑动,在较陡的山坡上填筑路基,如果原地面较光滑未经凿毛或挖筑台阶,坡脚又未进行必要的处理,在受到水的浸润或荷载及自重作用下,使填筑路基整体或局部沿坡面向下移动,路基失去整体稳定性。
榆不良水文地质条件造成的路基破坏。
1.2 路面破坏市政道路路面主要采用具有耐久性强、平整度好、稳定度高等特性的沥青路面,在二线城市或者一些片区也常用混凝土路面。
沥青路面属于柔性路面,容易受到外部因素的影响,发生病害不可避免。
常见病害类型有: 1.
2.1 路面松散类病害此类病害常见的有路面坑洞与松散两类。
当路表水通过沥青路面缝隙进入路面结构层内,在车辆荷载的反复泵吸作用下,积水不断冲刷路层,使得路面层沥青粘度降低,然后集料松散脱落,出现坑洞。
此外,当路面设计压实度或者施工压实度不够时,在超量车辆荷载的作用下,导致面层沥青粘结力下降,出现坑洞也是常见的。
松散病害的主要原因是集料跟沥青混合料二者之间的粘结失效。
究其原因,主要是没有对集料与沥青的粘结力考虑充分,或者集料与沥青之间的搭配不当造成的。
再者,如果设计时对于车流量考虑偏小的话,后期车流量超过设计限值,在陡然增加的车辆荷载作用下,集料与沥青的粘结力由于受力超限而失效,也是造成沥青路面出现坑槽、松散甚至是拱起破裂的原因之一。
1.2.2 路面裂缝类破坏沥青路面裂缝常见的有纵向裂缝、横向裂缝以及龟裂。
纵向裂缝一般是因为车辆行驶方向的接缝处理不当或者在路基设计时,对于地基沉降考虑不足,特别是在软土以及特殊土地区,对于地基地质性质不清楚,设计时,对于地基处理方法采用不当,造成后期地基沉降严重,出现纵向裂缝。
而横向裂缝的成因主要是因为设计者对于材料的选择不合适,沥青的抗拉能力以及路面底层材料的抗拉强度不足,在温度以及沥青收缩等因素的影响下,其材料承受的拉力超过其抗拉强度造成横向裂缝。
龟裂在路面病害中比较常见,道路设计时,采用沥青的结构强度如果不足,在大量车辆荷载作用下,路面沥青压力发生正负交替反复变化,当荷载作用超过沥青的结构强度时,沥青路面会发生龟裂。
如果不及时处置,龟裂会进一步发展导致沥青路面大面积破坏。
1.2.3 路面变形破坏常见的变形类病害有路面沉陷、车辙、路面波浪等。
路面沉陷主要是路基变形引起的,路基破坏或者软基处理设计不到位会造成基层的不均匀沉降,沉降导致路面变形破坏。
车辙常见发生在市政道路转弯路面处,深度可达10-20mm,在较大车辆荷载下,道路沿着车辆车轮方向会出现较多轮迹,造成大面积路面变形。
这是在设计时对车辆荷载考虑太小,在后期大量超限荷载作用下,道路由于长时间经受压缩和剪切变形,集料和沥青抗剪切变形能力不足产生车辙现象。
当设计采用沥青混合料的强度不足,路面承载力降低,在车辆荷载反复作用下,沥青混合料产生推移和变形,形成具有波浪状的路面,一般出现在道路两边。
2 市政道路路面病害处理措施以下介绍两种常用的软基处理方式。
2.1 路基处理
2.1.1 换填土处理通常对于市政道路浅层软土地基常用换填土的处理方法,其处理软土地基的有效深度一般小于3 米。
其原理就是将路堤以下的软土层采用人工或者机械的开挖方式全部清除,换填成粘性土、砂、石或者石屑等强度较高的材料,再压实或夯实成压缩性低、承载力高的人工地基。
其处理方法对于浅层软土地基比较可靠,在市政道路软基处理中经常采用,但其工程量一般较大,处理影响因素比较繁多,使用时应全方位考虑。
2.1.2 水泥搅拌桩处理水泥搅拌桩法施工可分为深层搅拌法和粉体喷射搅拌法。
前者使用深层搅拌机将水泥浆和地基土在原位进行拌合,后者是利用粉喷机将水泥粉或石灰粉与地基土在原位进行拌合。
如此形成水泥桩柱体,提高地基的承载能力,减少其沉降,提高了地基的稳定性,一般适用于淤泥、淤泥质土、粉土等软弱地基的处理。
2.2 路面处理首先,我们需要在市政道路路面设置充分的排水措施,横坡设计需要根据当地雨量实际确定,切记照搬照抄。
根据当地实际雨量,设计充分的排水管道。
至关重要的是,我们在设计时一定要选用粘结力良好的沥青混合料与集料,并进行粘结力检测试验,确定二者之间的粘结力满足后期车辆荷载需求。
其次,我们设计市政道路时,在选材环节要根据规范和当地实际条件选用能够承受车轮荷载的材料。
特别对于底层和沥青材料要考虑其具有足够的抗拉能力与抗剪切变形能力,防止后期出现拉裂裂缝和剪切裂缝。
另外,设计者必须注重当地的地质情况,特别是在软土地区和盐渍土地区我们必须注重地基的处理,充分考虑后期车流量发展引起的路基不均匀沉降导致路面沉陷、路面裂缝等病害。
最后,在设计市政道路前期,首先要对当地的车流量做具体调查,得出实际车流量数据和车辆荷载分布规律。
在实际调查数据之上,根据交通的发展规律和当地的经济发展状况对于未来的车流量及车辆荷载分布规律作出准确预测,确保路面以及路基具有足够的承载能力,防止发生由于承载力不够产生的破坏。
3 结束语
随着我国进入经济快速发展的关键时期,交通事业也随之大力发展。
各种大型车辆雨后春笋般出现,车流量也日益增大。
作为设计者,我们需要与建设者以及监督者做好协调,确保整个市政道路从设计到建设、完成,都是按照规范和设计要求的标准进行,预防后期出现各类病害,使市政道路安全运营,成为城市的一道亮丽风景。
参考文献:
[1]张刘俊等.高速公路软土地基处理技术[M].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2004.
[2]沥青路面病害成因及处治措施探讨[J].公路交通科技,2008(3).
[3]刘玉琢.公路工程软基处理[M].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