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德美学中的崇高论

合集下载

从自然崇高到道德崇高——康德崇高理论的解构与建构

从自然崇高到道德崇高——康德崇高理论的解构与建构

从自然崇高到道德崇高——康德崇高理论的解构与建构美的艺术和科学,通过某种可以普遍传达的快乐,通过社会的训练和熏陶,可以使人类变得有礼貌,即使他们没有道德上的提高,从而战胜感官偏好的暴政,从而使人类为一种只有理性才应该有权力行使的规则做好准备。

康德将情感偷悦分为四种,“一个对象在它的愉快的情感的关系中,要么属于快适,要么属于美,要么属于崇高,要么属于(绝对的)善。

”由快适的愉悦、美感、崇高感到道德感,构成了对人情感诸样态的完备考察,展示了人从单纯感性样态向理性样态的逐步提升。

康德改变了美与崇高严格对立的状态,赋予崇高积极而强大的情感力量。

同时,康德从一开始就将崇高与理性联系起来,构成了从美学向道德过渡中不可或缺的一环。

而美感和崇高感在内在机制上具有内在的连续性,使人能够从前者进一步提升后者。

它的连续性表现在两个方面。

崇高感和美感都是由内在能力的和谐激发出来的。

在美感上,是想象力和智力相互刺激、相互促进的自由游戏状态。

在崇高中,它是一种想象与理性的一致。

从想象、知性到想象、理性,是对人的不同情感中心的考察的延续,也是对人的知性、想象、判断、理性等内在能力之间关系的考察。

美感、崇高、崇高所引起的尊重感,也是对人的审美情感状态的完整考察。

在认识活动中,想象力受到知性的约束,其自由的本性无法得到充分的展现,想象力作为认识判断得以达成的重要能力,服务于知性。

在美感中,想象力脱离了认识活动,并不以形成知识为目的,摆脱了知性概念的束缚,其自由本性得到了充分的展现与锻炼。

知性对想象力不再是硬性的约束,而是某种合乎比例、恰到好处的引导,确保想象力释放其自由本性时不至于陷入漫无目的的狂想。

在崇高感中,想象力进一步施展自身的能力,试图对“那绝对大的东西”做整体性的把握,而这已经超出了想象力与人感官尺度。

想象力在行使其能力时的受阻,“我们的想象力在估量一个对象的大小时哪怕作出了最大努力也不适合”,激起了人内心中隐藏的某种超出感官尺度的能力,即理性。

康德美学的崇高观及其局限

康德美学的崇高观及其局限

康德美学的崇高观及其局限康德是德国古典美学的开创者和奠基人。

他的美学思想在西方美学史上占有承上启下的关键地位,影响深远。

《判断力批判》是他整个哲学体系中不可分割的一个组成部分。

他的三大批判中,第一部《纯粹理性批判》是专门研究人的心理功能中的知的功能,推求人类知识在什么条件下才是可能的;第二部《实践理性批判》是专门研究人的心理功能中的意志的功能,研究人凭什么最高原则去指导道德行为;第三部《判断力批判》专门研究人的心理功能中的情感的功能,寻求人心在什么条件之下才感觉事物美(美学)和完善的(目的论)。

这三大批判合在一起就组成了一套完整的体系。

《判断力批判》“意图是要使这部批判在较早写成的两大批判之中起桥梁作用,使判断力在知解力与理性之中起桥梁作用,情感(快感和不快感)在认识与实践活动(道德活动)之中起桥梁作用,审美活动在自然界的必然与精神界的自由之间起桥梁作用”(1)判断力是一种将特殊归摄到一般之中的思维机能。

它可以分为审美判断力与目的论判断力两种。

“因为前一种判断力被理解为通过愉快和不愉快的情感对形式的合目的性(另称之为主观合目的性)作评判的能力,后一种判断力则被理解为通过知性和理性对自然的实在的合目的性(客观合目的性)作评判的能力。

”(2)康德将这种快与不快的情感也分成两种:其一为美;其二即崇高。

从而对于崇高的分析与对于美的分析一道构成了康德美学的核心部分。

崇高在康德美学中几乎有着与美同等重要的地位。

一.崇高的理论渊源在西方美学史中,崇高这一概念最初是古罗马时代的朗吉努斯在《论崇高的风格》一书中提出的。

他主要是从修辞学的角度,把崇高说成是一种修辞上的巧妙和宏伟。

到了十八世纪,崇高的概念才渐渐引起人的注意。

真正把崇高与美并列起来,将它们同时当作美学中的两个重要范畴的,则是英国的伯克。

伯克在1756年出版的《论崇高与美》一书中,把人的情欲分成两种:一是自我保存的情欲,一是社交的情欲。

社交的情欲源于爱,是一种纯粹的快感,产生美;自我保存的情欲则根源于恐惧,人在痛苦或危险的事物面前感到恐惧产生痛感,但它们又并不威胁人的安全,人在克服了痛感之后产生一种快感,于是产生崇高。

浅议康德的崇高论美学思想

浅议康德的崇高论美学思想
艺术 之窗 . 8 17.
浅 议 康 德 的 崇 高论 美学 思 想
李 讯 琪
( 中南 大 学 湖 南 长沙 40 8 ) 10 3
摘 要 :康德的 “ 崇高的分析 ”是其 美学体 系的理论 支点之一 ,也是其 《 断力批 判》 中 “ 觉判 断力批 判” 的主体之 一。从类型 判 感 来看,他把 崇高分为力学的崇高和数 学的崇高两种;而在 内涵上 ,崇高包含 了客体和主体 ,对 崇高主体的强调是 康德 崇高论 美学思想的重 点所在 ,它揭示 了主体在战胜 了巨大的恐惧之后 产生于 内心的一种 自我优越 感。 关键词 :康德 ;崇高 中图分类号 :B5 9 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 0 0 6—0 6 ( 0 1 5—0 0 2 X 2 1 )0 0 0—0 2 在西方美 学史上 ,崇 高作 为一个重要 的美学 范畴 ,始于毕达哥拉斯 对美 的分类研究 ;之后 朗基 努斯在 《 论崇高》 中主要叙述了文章的崇高 风格 问题 ;柏 克则直接把崇 高和人类心灵 的内在要求联 系起来 ,并揭示 了崇高 的心理机制 ,指出崇 高是 由痛感 而来 的快感 。康 德是崇高论 的集 大成者 ,他在 吸收前人研究精华 ,把柏克对崇高 的心理 分析推进到 了哲 学 的层 面,并在哲学美学 的体 系中实现 了崇高 内涵 的丰富和完善 ,使得 崇高确立为 近代美学史上一个重要 的范 畴。
崇 高 的 内涵 ( )崇 高与 美的 关系 一 崇 高和美都是康德重点论述过 的范畴 ,两者之 间的关 系是一种既相 互联 系又相互 区别 的辩证关 系。康德在其著作 中,从审美 的层面严格 区 分 了崇 高 和 美 。 1 关于崇高的判断与美 的判断一样 ,是 一种 审美判 断 . 在本质上 ,崇高与美一样都属 于审美范畴 ,都能引发 主体的审美愉 悦感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 ,它和美一样 ,是一个和 目的的对 象。美和崇 高 的审美判断是一种不 以感官或逻辑规定为前提 的判断 ,它们 是一种纯 粹的反省判断 ,由这 种判 断产生 的情 绪不 和任 何既定 的概 念相 关 。同 时 ,它们也有具有审美判断 的一般特性 :“ 两种判 断 ( 指崇高 的判断与 美的判断 )都是单个的判断 ,但却 自身对于每个主体具有普遍效应 ,尽 管它们仅能对快乐 的情绪而不能对于对象 的知识提出要求。 … ” 2 崇高与美 的差异 . 首先 ,是二者之 间的形式差异 。美是 以其对象的限定 的形 式为基础 的 ;而崇高则是 以其对象 的无限定 的形式为基础 。这一点将在 后文详细 分析 ,这里就不再赘述 。其次 ,美是一种纯粹的合 目的性 ,而崇高则是 种复杂的 、曲折的合 目的性 。这是因为崇高在产生之初 ,由于对象的 无 形 式 ,而 出现 了感 情 上 的 阻 滞 ,从 而 形 成 了一 种 痛 感 ,之 后 “ 之 以 继 生命力的因而更加强烈的喷射 ” ,才 引发 出一种强烈 的快感 。所以 ,康 德认为 ,美的情绪表现为一种直接的快感 ;而崇高的情绪则表 现为一种

康德“崇高论”研究综述

康德“崇高论”研究综述

康德“崇高论”研究综述摘要:康德“崇高论”在历史众多的“崇高论”之中地位突出,不可轻易撼动,本文主要对国内相关的康德“崇高论”研究方式、程度和未来发展方向等做简要论述。

关键词:康德;崇高论;研究综述日本学者安信能成认为,康德哲学犹如一个“蓄水池”,前人的思想都流入到了这个池子里,后世哲学则都是从这个水池中流出去的。

可见康德哲学具有承上启下、承前启后的重要地位。

而其中康德美学是沟通康德前两大批判的桥梁和媒介,如果没有康德美学,没有康德的第三大批判,康德的哲学将是割裂的、不完整的。

康德美学中的“崇高论”又是沟通审美和艺术的桥梁与媒介,领会康德“崇高论”相关学者研究的思路和成果,才能较为全面地把握康德“崇高论”的内涵并探索出“崇高学”的新道路。

一、国内对康德“崇高论”的研究方式国内对康德“崇高论”的研究方式和策论颇多,大体是分为六个方面,每个方面都见出康德“崇高论”宝藏中的闪光点。

一方面是将康德的“崇高论”纳入西方整个“崇高论”史中,与前人和后人进行联。

动的剖析,既凸显其地位和意义,又抛出康德“崇高论”中尚未解决的“疑难杂症”。

二方面是把康德的“崇高论”放到当时的时代背景下进行考察,推敲出康德“崇高论”的历史必然性。

三方面是根据他人对康德思想的影响剖析康德的“崇高论”。

康德的美学思想承载着前人思想的精华,众多学者在探究其他的哲学家、美学家对康德“崇高论”的影响时,集中在博克、卢梭二人身上。

四方面是将康德的“崇高论”中“崇高”的特点与中国传统美学中的“壮美”、“阳刚”、“雄浑”等范畴进行比较研究。

五方面是通过后世不同学派的美学思想中的“崇高论”与康德“崇高论”之比较,见出康德“崇高论”之特点和日后的发展方向。

如大众哲学流派、黑格尔主义美学流派、生活美学流派、后康德美学流派和后现代主义的美学流派等,此类研究多举后世代表人物之观与康德“崇高论”进行细分比较。

六方面是直接对康德“崇高论”进行优劣分析,得出康德“崇高论”的矛盾或问题。

崇高的美学概念

崇高的美学概念

崇高的美学概念美学是一门研究审美经验和艺术表现的学科,其终极目标是探索和发现真理和美的本质。

崇高的美学概念在美学学科中占据重要地位。

崇高一词起源于拉丁文“sublimis”,意为“高于常态”,它强调的是那些超越寻常经验的伟大、庄严和高贵。

在美学中,崇高被用来描述那些具有无限力量和无限存在感的艺术创作或自然景观,以及那些引发人类情感的特殊经验。

崇高的美学概念最早由哲学家康德提出。

他认为,崇高是一种令人敬畏而令人激动的感觉,当我们面对巨大、恐怖或庞大的对象时,我们会感受到崇高。

崇高之所以具有吸引力,是因为它超越了我们平常经验的局限性,让我们感受到无限和无穷大。

康德认为,崇高的经验来源于我们对自然和艺术作品中所展现的庄严、壮观和庞大的意象的感知。

在崇高的美学概念中,最常见的表现形式是自然景观。

例如,高山、峡谷、瀑布等壮丽的自然景色可以引发人们的崇高感。

当我们站在大峡谷边缘,俯瞰着无尽的深渊,我们感受到了自然的力量和无限的存在感,这种感觉就是崇高的体验。

类似地,暴风雨、雷电等自然现象也可以激发我们的崇高感。

这些经验使我们感受到自然界的庞大和强大,让我们意识到自己在自然面前的微小和渺小。

另一方面,艺术作品也可以呈现崇高的特征。

文学、音乐、绘画等艺术形式都可以通过表现庄严、壮丽和宏伟的意象来引发人们的崇高感。

例如,浩瀚的音乐交响乐章、庄严的史诗诗歌、宏伟的肖像画等作品都可以使人们感受到崇高。

通过这些艺术形式,艺术家可以创造出超越现实的境界,让观众或听众感受到无限的力量和存在感。

崇高的美学概念不仅在艺术领域中有所体现,也在伦理和道德领域中起着重要作用。

康德认为,崇高不仅包含美的意象和感受,还与我们自己的内心经验和道德责任有关。

他认为,我们在面对那些超越我们的力量和存在的事物时,应该感到惊叹和崇敬,同时也要意识到我们自己的责任和义务。

总之,崇高的美学概念是美学学科中的重要内容之一。

它强调了那些具有无限力量和无限存在感的艺术创作或自然景观,并通过引发人们的崇高感来传达一种超越常态的境界。

康德美学中的“崇高论”——从“美的分析”与“崇高的分析”的关系论起

康德美学中的“崇高论”——从“美的分析”与“崇高的分析”的关系论起

第34卷第4期Vol.34成都师范学院学报J O U R N A L O F C H E N G D U N O R M A L U N I V E R S I T Y2018年4月Apr.2018康德美学中的“崇高论”—从“美的分析”与“崇高的分析”的关系论起宋敏,张彦明(成都师范学院文学与新闻学院,成都611130)*摘要:崇高是康德在《判断力批判》中的一个重要命题,是其美学思想的一个延伸,也是康德哲学的一个重要的支点。

他通过“美的分析”和“崇高的分析”的比较,分析美与道德的联系,从而引出“崇高”的概念,并将它作为与“优美”并列的美学范畴加以系统的研究。

美学是未来的伦理学,康德的“崇高论”则是一个起点。

关键词:崇高;美学;伦理doi:K).3969/j.issn.2095-5642.2018.04.n7中图分类号:B83 —02 文献标志码:八文章编号:2095-5642 (2018)04011 704康德是“美之美学”的现代美学体系的代表人物之一。

从内容上看,在他的美学思想中分析了美的性质,区分了审美活动、认识活动和道德伦理活动,确立了审美活动尤其是艺术创造活动的非功利性、自律原则;从 特点上来看,一方面,康德以审美判断力为中心,联系主体与客体的相互关系去探讨审美的本质,得出一种主体的普遍性(类似于美的本质)是审美的基础。

另一方面,划分两类审美判断力,美与崇高,即两类最普遍的审美类型。

无论从哪一个侧面来看,都反映了他对人的主体地位和人类理性的高度自信和推崇。

学界上对于康德美学的评判,讨论主要集中在:康德的审美四契机的历史作用和意义、康德美学哲学思想的完整性和统一性等问题。

因此,对康德美学理论中关于“美的分析”、“崇高的分析”、“伦理的分析”的学习与研究,理解 与分析是十分有必要的,康德的美学思想实际上就是对人之为人其背后理想的理解与继承。

它能让我们看到美、道德、崇高。

一、康德美学思想概述要想对19世纪以来的西方美学及文艺思潮做深人研究,康德的美学思想是一个必须正视的重要环节,正如朱光潜先生所说:不理解康德,就不能理解西方近代美学的发展。

浅析康德哲学中的“崇高感”

浅析康德哲学中的“崇高感”

浅析康德哲学中的“崇高感”【摘要】康德哲学中的“崇高感”是康德美学中一个重要的概念。

通过对美学的思考,康德提出了崇高感的概念并探讨了其特征和作用。

崇高感与美的区别在于,美引起我们的享受和愉悦,而崇高感带来的是一种敬畏和无限的感受。

崇高感的意义在于激发我们对于美的追求和对于生命的敬畏,启示我们超越日常琐事的视野,以更高尚的境界审视世界。

这种崇高感也在我们的生活中起到重要的指引和启示作用,让我们更加珍惜和尊重生命中的一切美好和伟大。

崇高感在康德哲学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带给我们对生命和美的更深层次的理解和体验。

【关键词】康德哲学、崇高感、美学、概念、特征、区别、作用、意义、启示、现实意义1. 引言1.1 康德哲学简介康德(Immanuel Kant)是18世纪德国启蒙哲学家,他被誉为是现代哲学的巅峰之作。

康德对伦理学、形而上学、美学等领域都有着深远的影响,而他的美学理论中的“崇高感”更是成为了后世哲学家们深入探讨的焦点之一。

在康德的美学体系中,崇高感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它不仅能够唤起我们内在的崇高情感,还可以激发我们的思考与创造力。

理解康德哲学中的“崇高感”,有助于我们更深入地探索人类的审美情感和精神追求。

在接下来的正文中,我们将会详细阐述康德对美学的贡献,以及崇高感的概念、特征和作用。

2. 正文2.1 康德对美学的贡献康德在哲学史上被誉为“德国古典哲学的最高峰”,他的美学思想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康德在他的著作《判断力批判》中系统地阐述了他的美学观念,为美学理论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康德提出了“审美判断”的概念,他认为审美判断是一种独立于理性和感性的主观判断,其特点在于无目的性和无论据性。

康德认为,美的感知是一种纯粹的主观体验,它不受外在因素的干扰,完全取决于个体的感受和想象力。

康德强调了“审美反思”的重要性,他认为审美反思是一种超越感性和理性的思维活动,通过对美的感知进行深入思考和分析,可以使我们更深刻地领悟美的本质和价值。

论康德美与崇高理论

论康德美与崇高理论

论康德美与崇高理论摘要:康德作为德国古典美学的开山之祖对美和崇高分别做了完整的分析,形成了他自己的美学理论。

虽然康德将美与崇高作为同等的美学范畴加以论述,但是二者并不是孤立的,也不是等同的,它们之间既有共性也有区别。

他不仅总结和完善了前人的理论,而且开辟了自己的理论之路,对整个现代美学以及现代社会都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康德;美;崇高中图分类号:b8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2)30-0252-02康德是德国古典唯心主义哲学的第一个著名代表,也是德国唯心主义美学体系的奠基人,是近代西方美学发展中承前启后的人物,被誉为德国古典美学的开山之祖。

康德的《判断力批判》作为《纯粹理性批判》和《实践理性批判》的桥梁通常被认为是他的美学著作,体现了他的美学和文艺思想,长期以来一直为后代理论家和文艺家所重视。

其中他对美和崇高分别做了完整的分析,形成了他自己的美学理论。

虽然康德将美与崇高作为同等的美学范畴加以论述,但是二者并不是孤立的,也不是等同的,它们之间既有共性也有区别。

一、康德对美的分析在美的分析中,康德从四个契机入手对美进行了分析。

第一个契机是质的契机,首先鉴赏判断是审美的,他认为美既不是审美对象的性质,也不是在逻辑上的对它进行认识判断,而是审美的判断。

然后康德指出,美能给鉴赏主体一种愉悦,但是规定鉴赏判断的愉悦是不带任何利害的,因此他对对快适、美和善的愉悦进行了区分:感官的愉悦叫做快适,纯粹的审美愉悦叫做美,道德的快适叫做善,而只有审美判断的愉悦是不带任何利害的。

第二个契机是量得契机,鉴赏判断是普遍的,美是无概念地作为一个普遍愉悦的客体被设想的,“凡是那没有概念而普遍令人喜欢的东西就是美的”。

鉴赏判断为什么具有普遍性,因为它不带任何利益关系,所以不是从个人的需要出发,不带有个人的主观爱好。

第三个契机是关系的契机,鉴赏判断具有无目的的合目的性,无目的性是指鉴赏判断与任何主观的、客观的目的无关,因为它不涉及任何利害关系,所以鉴赏判断具有无目的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今天,在官僚主义、拜金主义、庸俗现实主义的影响 下,社会上出现了种种不良现象。在这种背景下,我 们呼唤崇高精神有着非常现实的意义。
而美感的主要心理特征是爱,爱是一种“复合的 情欲”,包括异性间的性欲和人与人之间的社交 要求和群居本能。
研究崇高最有影响力的美学家-康德
➢ 对审美判断的分类:“美的分析”和“崇 高的分析”
➢ 在于美的比较下,崇高的特点 ➢ 对崇高的分类: “数学的崇高”和“力学
的崇高”;
对审美判断的分类
康德把审美判断分为“美的分析”和“崇高的分 析”两部分,将崇高与美对照起来论述的。
康德美学中的崇高论
刘丹,高群,耿欢, 秦馨馨,戚亚娜
崇高论
西方美学史中,关于“崇高”的论述 ------朗吉弩斯,柏克 ,康德,黑格尔,车尔尼 雪夫斯基
朗吉弩斯及其《论崇高》
第一次把“崇高”作为一个美学范畴提出 来加以研究,并创立了最早的崇高学说, 它对柏克、康德、车尔尼雪夫斯基都产生 了影响。
首先,他指出崇高和美这两个观念的起源差别。
柏克继承经验派美学的传统,从生理学角 度出发,重视对人类本能和情欲的研究。
他把人类的基本情欲分为“自我保全”和 “社会交往”两类,前者是维持个体生命 的本能,后者是维持种族生命的生殖欲及 一般社交愿望或群居本能。
康德认为同是审美判断的崇高与美有很多相同之 处:
1. 都是感官的满足, 2. 都不涉及明确的目的和逻辑的概念, 3. 都表现出主观的符合目的性,而这种主观的符合目
的性所引起的快感都是必然的、可普遍传达的。
康德对美和崇高作了比较:
一、就对象来说,美只涉及对象的形式,而崇高 不仅涉及对象的形式,还涉及对象的“无形式” (即“无限制”、“无限大”)。美更多的是关 涉事物的质,而崇高则更多的是关涉事物的量。
朗吉弩斯的崇高思想
朗吉弩斯所讲的崇高,
首先指的是文章风格的崇高,但他对崇高的理 解和考察已经超出了修辞学的范围,开始进入 了美学领域。朗吉弩斯认为崇高是伟大心灵的 回声。伟大的风格是伟大精神力量的显现。
其次是指社会政治和自然界的崇高。他并不否 认自然界客观存在着崇高的东西,认为其中超 出常规的庞大、不平凡、威严甚至可怕,都是 崇高事物的属性。
美和崇高的起源和心理特征
从崇高和美各自的起源来说,柏克认为“自身保 全”是崇高感的基础;“社会交往”是美感的基 础。
崇高感的心理内容主要是恐怖和惊惧,这只有在 生命受到威胁、个体感受到痛苦或危险时才能产 生。崇高的对象不同于实际危险,因为它“处于 某种距离之外,或者受到某种缓和,危险和苦痛 可以变成愉悦的”,崇高感则是“面临恐怖的对 象却没有真正的危险”的自豪感和胜利感。
二、就主观反应来说,美感是单纯的快感,崇高 感却是由痛感转化成的快感。
三、最重要的区别则是美在于对象(离不开客观 的形式),崇高却在于主体的内容、心灵。
对崇高的分类:数学的崇高和
力学的崇高
在康德的思想中,数学的崇高指的是体积的无限大(如大 海、崇山峻岭等);力学的崇高则是巨大的威力(如雷电、 火山等)。
崇高的意义
崇高不仅具有积极的审美意义,而且还有认识和教育 意义,它可以通过美感作用帮助人们认识自然、社会 和精神生活中没有体验过的事物,使人在道德修养上 日趋完善;更重要的是激励人从事伟大事业,为人类 的进步和发展贡献力量。
古罗马时代,朗吉诺斯就针对当时的拜金主义和庸俗 风气,提倡崇高,振奋人心。刘勰对齐梁时代的绮靡 之风大为不满,倡导文学作品的“风骨”。
在康德看来,不管是数量上的崇高还是力量上的崇高,都 是对象的“无形式” (即“无限制”、“无限大” ),是人 的想象力受到压迫(产生痛感)时,理性的力量被激发出 来产生一种抵抗力,从而去“支配”崇高对象。
人在这种理性对崇高现象的“支配”中产生自我尊严感。 崇高的对象在自然界(也包括一些社会现象),但本质却 在人的主观心灵里。因为崇高感和人的理性观念(亦称道 德观念)密切相关,所以人要能欣赏崇高,必须具有相当 的道德修养水平。
朗吉弩斯的崇高思想
他把崇高看作是思想精神的伟大和堂皇卓越 的形式的结合。
他指出崇高的美学特征是伟大和不凡,其可 以产生提高情绪和自尊感的审美效果。
朗吉弩斯还提到崇高和优美是有区别的,这 是后来柏克、康德等关于美和崇高学说的萌 芽。
柏克 及其《论崇高与美》
柏克第一个把崇高与美严格区别开来
在柏克之前,崇高和美的范畴虽然早已出 现,但二者的界限并不很明确,容易混淆。 为此,柏克花了很大的力气在自己的美学 著作中阐明崇高与美的区别。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