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民俗文化第三章 岁时节日民俗1
第一章:岁时节日民俗

跳傩舞
傩(nuó)面具
傩戏 巴渝舞 阆中展示川北民俗风
2、门神与春联
神荼和郁垒
神荼和郁垒陕西社火脸谱
门上书“神荼郁垒”驱鬼。元 旦,写神荼郁垒四字贴门上。 (同治《公安县志·风俗》)
第一章:
岁时节日民俗
一、岁时节日的概念
主 二、岁时节日的由来 要 三、岁时节日的类型 内 容 四、重要的岁时节日
五、传统岁时节日的文化特色
一、岁时节日的概念
岁时,指的是一年中的节气时令。《说文》:“岁,木星
也。”
很多时令中,贯穿着某种风俗活动内容,形成相对 固定的节日,就是岁时节日。
端午节的来历?
一是纪念屈原说。 二是迎涛神说。 三是龙的节日说。 四是恶日说。 五是夏至说。
附:屈原之死
端午节是为纪念东汉孝女曹娥
(五)中秋节
五彩缕系臂驱鬼。
端午,采艾,采杂 药,掘百草竞渡, 以五彩缕系臂,避 兵及鬼。
(《明代监利县志汇 编》第八卷)
长命缕
六、传统节日的文化特色
(介子推“血书”)
“足下” “清明柳” “之推燕” (介子推亦作介之推) 禁食三日
晋文公 介子推
(四)端午节
农历五月初五,俗称“端午节”。端是“开 端”、“初”的意思。初五可以称为端五。 农历以地支纪月,正月建寅,二月为卯,顺 次至五月为午,因此称五月为午月,“五” 与“午”通,“五”又为阳数,故端午又名 端五、重五、端阳等。
(一)鲜明的农业文化特点 (二)浓厚的伦理观念和人情味 (三)教化万民的工具
思考题: 1、传统岁时节日有哪些类型? 2、传统岁时节日的文化特点是什么?
岁时节日

人日
初七这天为“人日”、“人胜节”或“七元日”。 据民间传说,女娲造人时,前六天分别造出了鸡、 狗、羊、猪、牛和马,第七日造出了人,因此, 汉民族认为,正月初七这一天是人类的生日。 在古代,“人日”有戴“人胜”的习俗。“人胜” 是一种头饰,又叫“彩胜”、“华胜”,从晋朝 开始有剪彩为花、剪彩为人,或镂金箔为人贴于 屏风或窗户,也戴在头发上,因此,“人日”也 称“人胜节”。 这一天,中国南方一些地区有“捞鱼生(类似吃 生鱼片)”的习俗,寓意越捞越高、步步高升。 此外,一些地方在这天还有吃面条的习俗,寓意 着用面条缠住岁月的双腿,取长寿之意。
各地过中秋的奇异风俗
“吃田螺” 广东、福建一带的风俗。传说唐末黄巢起义时 粮尽被困,黄巢带领将士们下田捡来田螺饱食一顿, 并趁着中秋节晚上的明月杀出重围。从此,人们中 秋必吃田螺,并沿袭至今。 “赶月亮” 苏州一带农村的中秋风俗。中秋之夜,姑娘们 打扮得花枝招展,结队出游,路上此来彼往,络绎 不绝,直到东方发白
别称最多的节日:端五节,重午节,端阳 节,天中节,农历5月5日,此节月日逢五, 而五、午相通,午时为阳,故有这些相应 名称。
念端 屈午 原节 吗的 ?起 源 真 的 是 纪
龙舟与屈原有什么关系?
起源:祭图腾说;送瘟疫 节日习俗:划龙舟,吃粽子,于门上插艾 草或菖蒲驱邪避疫,系长命缕,饮雄黄酒 或以之消毒,躲午(旧),香荷包,五毒 肚兜
佤族“摸你黑” (mohninhei )
“摸你黑”是佤语的“mohninhei”发音,意思是 “就这样啦!” “摸你黑”取意于佤族民间用锅底灰、牛血、泥土 等涂抹在脸上驱邪祈福求平安的习俗,如今已演变 成用天然植物“娘布洛”配制的涂料来相互涂抹, 相互祝福 佤族还是一个以黑为美的民族,佤族认为黑色是勤 劳的象征,是健康的象征。因此,阿佤人的服饰几 乎都是以黑色为基调。佤族人有染牙的习俗,他们 认为黑亮的牙齿和健康的黑皮肤相配才能保持阿佤 人步调一致。他们有一句谚语说:步调一致我们才 好一起跳舞,牙齿黑亮我们才好一起说笑。
岁时节庆民俗1

祈福看重的是心灵
一部中华民族的历史, 就是人们孜孜追求福禄寿喜 的历史。长寿富贵、身体健 康且心灵安宁、有美德、不 遭横祸而善终,这就是中国 人对“福”最早的具体阐述。
(三)拜年 安徽沿袭旧俗,拜年分为家拜和外拜两 种。家拜包括拜神、拜祖、拜尊长;外拜 包括给长辈和邻里拜年。拜年仪式限于晚 辈对尊长,时间必须要在年间,主人一般 都将枣子、花生、油炸面食、糖果、芝麻 饼之类的食品捧出招待客人,给小孩压岁 钱。
元宵节是古人的“狂欢节”,也是中国的“情人节 ”
• • 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在古代,年轻女孩一般是不允许自由外出活动的,但却可以利用 一年一度的元宵节,结伴出去游玩,借着赏灯邂逅自己的意中人。为 全民狂欢的氛围,增添了些许浪漫色彩。 • “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书;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今年元 夜时,月与灯依旧。不见去年人,泪湿春衫袖。”大词人欧阳修既写 出了元宵节的浪漫,同时也写出了意中人不在身边的惆怅,以及自己 的思念之情。 • 在所有关于元宵节的诗词中,辛弃疾的《青玉案.元夕》无疑被千古传诵。后世的男女们,或许就吟诵着这首词 ,在元宵节这天,寻找到了生命中的那个“他(她)”。 •
•
传说屈原死后,楚国百姓哀痛异常,纷纷涌 到汨罗江边去凭吊屈原。渔夫们划起船只,在江 上来回打捞他的真身。有位渔夫拿出为屈原准备 的饭团、鸡蛋等食物,“扑通、扑通”地丢进江 里,说是让鱼龙虾蟹吃饱了,就不会去咬屈大夫 的身体了。人们见后纷纷仿效。一位老医师则拿 来一坛雄黄酒倒进江里,说是要药晕蛟龙水兽, 以免伤害屈大夫。后来为怕饭团为蛟龙所食,人 们想出用楝树叶包饭,外缠彩丝,发展成棕子。 以后,在每年的五月初五,就有了龙舟竞渡 、吃粽子、喝雄黄酒的风俗;以此来纪念爱国诗 人屈原。
春节拜年
岁时节日民俗的活动及特点

岁时节日民俗的活动及特点岁时节日是我国民间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既反映了丰富的民俗文化,又体现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各个岁时节日都有独特的习俗和活动,下面就为大家介绍一些岁时节日的活动及其特点。
春节是中国最重要、最隆重的传统节日,也是全球华人最盛大的节日。
春节的活动丰富多样,其中最具代表性的要数贴春联、贴门神、除旧布新、放鞭炮、团圆饭、走亲访友、舞龙舞狮等。
这些活动都寓意着希望新的一年万事如意、平平安安。
元宵节是春节之后的第一个节日,也是华人世界的传统节日之一。
元宵节最具特色的活动是赏花灯、走龙游舞、猜灯谜、吃元宵等。
其中,猜灯谜更是元宵节必不可少的环节,人们在赏灯的同时,还要猜灯谜,增添了乐趣和神秘感。
清明节是祭祀先人、扫墓祭奠的节日,这一天人们会回家祭祖、扫墓,并将鲜花和食品供奉在坟墓前,以表达对逝去的亲人的深深思念和敬意。
因此,清明节的特点就是庄重、肃穆。
端午节是中国传统节日中最有民族特色之一的节日,也是一个讲究的节日。
在端午节期间,人们会赛龙舟、吃粽子、挂艾草、喝雄黄酒等。
端午节的活动多以娱乐和驱邪为主,充满了节日的欢乐氛围。
中秋节是中国传统节日中最重要的节日之一,也是家庭团聚的时刻。
人们在这一天会一起赏月、吃月饼、品尝柚子、猜灯谜等。
中秋节的特点在于家庭团圆和传统文化的强调。
除了上述的几个节日,每个月都有一些节日和活动,如端阳节、七夕节、重阳节、腊八节等。
这些节日都有自己独特的活动和特点,如端阳节人们戴香囊、吃菖蒲酒、赛龙舟,七夕节人们在河边放上一对鸳鸯或纸船,重阳节人们登高望远、插茱萸,腊八节人们喝腊八粥。
这些活动都丰富了岁时节日的内容,也丰富了人们的生活。
岁时节日的活动不仅可以增强人们的亲情和友情,传承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还可以丰富人们的生活,增添乐趣。
我们应该更加重视和传承岁时节日的活动和特点,让传统文化在当代也能焕发出新的活力,让年轻一代更好地了解和热爱自己的文化传统。
中国民俗文化第三章 岁时节日民俗

1. 神话传说的嵌入
• 节俗的远源是古人的原始信仰崇拜,随 着人们对自然认识的不断发展,原始信 仰不断削弱。对节俗的“所以然”必须 重新给予解释,才有可能在新的条件下 继续存在和发展,如七夕节和中秋节。
说节 进 变 和 况 俗 日 就 明的 和 化 提 下 成 风 一 问形 推 可 倡 , 。 俗 般 题成 动 以 对 统 但 多 情 。与 作 起 节 治 在 由 况 发用直俗者特民而 展。 接的的殊间言 很元的发参的约, 能宵促展与情定节
三垣——紫微垣,太微垣,天市垣。 二十八宿——二十八星宿,又名二十八 舍或二十八星,它把南中天的恒星分 为二十八群,且其沿黄道或天球赤道 (地球赤道延伸到天上)所分布的 一圈星宿,它分为四组,又称为四 象、四兽、四维、四方神,每组各 有七个星宿,其起源至今尚不完全 清楚。
二十八宿
• 二十八宿从角宿开始,自西向东排列, 与日、月视运动的方向相同: • 东方称青龙:角木蛟 亢金龙 氐土貉 房 日兔 心月狐 尾火虎 箕水豹; • 南方称朱雀:井木犴 鬼金羊 柳土獐 星 日马 张月鹿 翼火蛇 轸水蚓; • 西方称白虎:奎木狼 娄金狗 胃土雉 昴 日鸡 毕月乌 觜火猴 参水猿; • 北方称玄武(龟和蛇):斗木獬 牛金牛 女土蝠 虚日鼠 危月燕 室火猪 壁水獐。
我国习俗上的生肖是 以地支来表示的,十 二地支对应着“十二 生肖”。凡是含有 “子(鼠)”的干支 年,就是“鼠年”, 这一年里出生的人就 属鼠;凡是含有“丑 (牛)”的干支年就 是“牛年”,这一年 里出生的人就属 “牛”,依次类推。
(二)祭仪:传统节日的源头
传统节日的缘起,大多与原始宗教仪式相关。在原始
宗教中,一些重要仪式一旦在时间上被固定下来并形 成相当规模,便很容易演化为岁时节日。在少数民族 地区,节日与仪式的关系表现得更加直露。白族的火 把节、壮族的三月三、傣族的泼水节、藏族的雪顿节 等,迄今都还保存着原始宗教仪式的某些古朴内容。 在日本、韩国等周边国家,节日一词的本义就是祭祀, 甚至直接就写作“祭”。他们称某节,不是称作“某 某节”,而是“某某祭”。 祭祀仪式转化为节日的两个基本条件: (1)仪式的规模。 (2)固定的节期。
岁时节日民俗PPT课件

南宋梁元帝有花朝诗云:
“花朝月夜动春心,谁忍相思不 相见”;
唐代诗人方干诗云:
“花朝连郭雾,雪夜隔湖镜”。 目前,花朝节仅存在于中
国广西宁明、龙州一带壮族人民的生 活中。
三、上巳节
上巳(sì)节,俗称三月三,汉民族传统节 日,该节日在汉代以前定为三月上旬的巳日, 后来固定在夏历三月初三。传统的上巳节在农 历三月的第一个巳日,也是祓禊( fú xì )的 日子,即春浴日。上巳节又称女儿节。
一、春节
春节是农历的岁首, 我国自夏朝一直到辛 亥革命前将春节称为元旦。
元旦一词最早出自南朝梁诗人萧子云《介雅》 诗:“ 四气新元旦, 万寿初今朝。”
宋吴自牧《梦粱录》卷一《正月》条说: “ 正月朔日, 谓之元旦, 俗呼为新年。一岁节序, 此为 之首。”
元旦在古代有不同的称呼: 汉代又称“元 正”, 晋代又称“元辰”, 北齐时又称“元 春”, 唐代又称“元朔”。
岁 时 节 日 民 俗
第 四 组
——
岁时节日
是指与天时、物候的周期性 转换相适应,在人们的社会生活中 约定俗成的、具有某种风俗活动内 容的特定节日。不同的时节,有不 同的民俗活动,且以年度为周期, 循环往复,周而复始。
岁时节日知多少
常建华先生的《岁时节 日里的中国》(2006年版, 中华书局),为我们展现了 古老中国的二十二个岁时节 日,展示了岁时节日作为平 民生活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所体现的是具有普遍意义的 平民文化。
SUCCESS
THANK YOU
2020/9/30
9 . 正月十五
正月十五是元宵节, 又称上元节。吃元 宵, 挂彩灯, 放焰火, 观灯游玩。
元宵节起源于两千多年前的汉朝。古时候人 们称元宵节为灯节、上元、灯夕或灯期。因为 是上元之夜, 又称为元夜或元宵。
岁时节庆民俗1讲解

端午节吃粽子的文化内涵
• 纪念屈原,此说最早出自南朝梁代吴均《续齐 谐记》和北周宗懔《荆楚岁时记》的记载。据说 ,屈原于五月初五自投汨罗江,死后为蛟龙所困 ,世人哀之,每于此日投五色丝粽子于水中,以 驱蛟龙。又传,屈原投汨罗江后,当地百姓闻讯 马上划船捞救,一直行至洞庭湖,终不见屈原的 尸体。那时,恰逢雨天,湖面上的小舟一起汇集 在岸边的亭子旁。当人们得知是打捞贤臣屈大夫 时,再次冒雨出动,争相划进茫茫的洞庭湖。。
元宵节是个浪漫的节日
元宵节猜灯谜
元宵节灯谜
•
•
爱好旅游(打一成语)--喜出望外 盲人摸象(打一成语)--不识大体 遇事不求人(打一成语)--自力更生 节日的焰火(打一成语)--五彩缤纷 乖(打一成语)--乘人不备 相声(打一成语)--装腔作势 逆水划船(打一成语)--激流勇进 伞兵(打一成语)--从天而降 照相底片--颠倒黑白
元宵节安徽习俗
龙是华夏民族的代表! 是中国的象征!
踩高跷
清明节习俗
清明是二十四节气之一,后来之所以演变成 节日,是因为清明节前有个传统的节日—寒食节 。寒食节往往在清明节前两日。清明扫墓祭祖之 俗,安徽各地皆有。最普遍的是家庭式祭祖,即 祭扫祖坟,上坟祭祖一般为除去坟地杂草、培土 、供设祭品。 清明时节多雨,植物滋润复苏,所以清明由逐 渐敷衍出植树的习俗。所谓“植树造林,莫过清 明”。
• 晋文公乃下令举火烧山,孰料大火烧了三天三夜,大火熄灭后,终究 不见介子推出来。上山一看,介子推母子俩抱着一棵烧焦的大柳树已 经死了。晋文公望着介子推的尸体哭拜一阵,然后安葬遗体,发现介 子推脊梁堵着个柳树树洞,洞里好像有什么东西。掏出一看,原来是 片衣襟,上面题了一首血诗: • 割肉奉君尽丹心,但愿主公常清明, • 柳下作鬼终不见,强似伴君作谏臣, • 倘若主公心有我,忆我之时常自省, • 臣在九泉心无愧,勤政清明复清明。 • 晋文公将血书藏入袖中,然后把介子推和他的母亲分别安葬在那棵烧 焦的大柳树下。为了纪念介子推,晋文公下令把绵山改为“介山”, 在山上建立祠堂,并把放火烧山的这一天定为寒食节,晓谕全国,每 年这天禁忌烟火,只吃寒食。 • 第二年,晋文公领着群臣,素服徒步登山祭奠,表示哀悼。行至坟前 ,只见那棵老柳树死树复活,绿枝千条,随风飘舞。晋文公望着复活 的老柳树,像看见了介子推一样。他敬重地走到跟前,珍爱地掐了一 下枝,编了一个圈儿戴在头上。祭扫后,晋文公把复活的老柳树赐名 为“清明柳”,又把这天定为“清明节”。 •
岁时节日民俗

西南少数民族岁时节日民族
侗族
花炮节是湖南、贵州、广西相毗邻旳侗族地 域最热闹旳老式节日。举行日起各异,一般 在农历正月初三、二月初二或三月初三。花 炮节旳主要活动是抢花炮。抢花炮一般抢三 炮,寓头炮福禄寿喜,二炮升官发财,三炮 人丁兴旺之意。花炮节上还有吹芦笙、对歌、 斗马、斗鸡等娱乐活动。对歌、抢花炮是 “三月三”节日最精彩旳内容。
型发展
中国汉族岁时节日民俗
汉族岁时民俗 汉族随时民俗旳最初起源是与古代天文、历法知识
有亲密联络。自古以来,我国民间就传承者仰视天 象以观察寒暑季节并为衣食住行作准备旳习俗。如 农谚说:“天河朝东西,收拾穿冬衣;天河朝南北, 收拾把麦割”。由此可见季节时序,对人们旳生产、 生活关系极为重大。 再如,根据北斗辨方向、定季节。人们常根据斗柄 所指旳方向来拟定季节:斗柄指东,天下皆春;斗 柄指南,天下皆夏;斗柄指西,天下皆秋;斗柄指 北,天下皆冬。
岁东北少数民族岁时节日民俗
满族旳端午节 满族过五月端午不是为了纪念屈原,而是祈
福禳灾。到时满族人家旳房檐上都插上艾蒿, 以防治病邪侵入;有旳人还会到郊外踏露珠, 据说用这天旳露珠洗脸、头和眼,能够防止 生疮疔、闹眼病。
西北少数民族岁时节日民俗
蒙古族 蒙古族年节 那达慕大会 维吾尔族、回族、哈萨克族 宰牲节 开斋节 圣纪节 那吾鲁孜节
东南亚六国
越南 国庆节9月2日; 建军节12月22日。 越南旳五月端午节,又称正阳节,源于中国。 越南旳中秋节。
美洲国家岁时节日民俗
美国 美国旳民间节日主要有: 新年、情人节、复活节、母亲节、爸爸节、
万圣节、感恩节和圣诞节。 主要纪念日涉及: 华盛顿生日、阵亡将士纪念日、独立日、哥
岁时节日民俗旳形成和发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甲骨文年字
从宋朝开始,农业经济重心南移。水稻经济 的发达,使农民更加繁忙,春祈秋报的节日格局 已经不能适应要求,文化形态必然受到影响,以 北方文化为基础的节日格局不能不发生变化。
传统年画《天文、历法知识的 形成与发展
岁时节日的最初形成,和古代科学技术的产生有着密切
十二次——中国古代很早就认识到木星 约十二年运行一周天.人们把周天分为 十二分,称为十二次,木星每年行经一次, 就用木星所在星次来纪年.因此,木星被 称为岁星,这种纪年法被称为岁星纪年 法。 十二辰——中国古代对周天的一种划分 法,大抵是沿天赤道从东向西将周天 等分为十二个部分,用地平方位中的 十二支名称来表示,即:子、丑、寅、 卯、辰、巳、午、未、申、酉、戌、 亥。
道教和佛教对中国节日文化产生显著影响。道教是 本土宗教,又吸收中国古老的民间宗教成分,容易被民 众接受。佛教进入中原以后,迅速与中国传统文化相融 合。两大宗教各有独特的节日,如道教的上元、中元、 下元,佛教的浴佛、盂兰盆、腊八等。
太上老君像
《论语·述而》记载:子不语怪、力、乱、神。儒 家对超验世界的回避态度,使中国文人有时不得不向宗 教或世俗的神祇寻求精神安慰。譬如把屈原的死附会成 端午节的起因,让号称紫姑的厕神扶乩占卜。
中国民俗文化
主讲:王老师
第四章
岁时节日民俗
本章主要内容: 1.岁时节日民俗的由来和发展; 2.主要传统节日的主要内容 3.岁时节日的特点
第一节 岁时节日的由 来和发展
节日就是指按传统应当进行庆祝或者祭祀的
日子。具备两个明显的特点:一是传统性,一是 集体性。任何民族都会使用某种具有文化意义的 时间框架来规定人们的生活节律。节日就是规定 生活节律的重要手段,它使平淡无奇的时间长河 分割开,给人们以回味反思的余地。
我 国 习 俗 上 的 生 肖 是以地支来表示的, 十二地支对应着“十 二生肖”。凡是含有 “子(鼠)”的干支 年,就是“鼠年”, 这一年里出生的人就 属鼠;凡是含有“丑 (牛)”的干支年就 是“牛年”,这一年 里出生的人就属 “牛”,依次类推。
(二)祭仪:传统节日的源头
传统节日的缘起,大多与原始宗教仪式相关。在原始
孔子至圣庙
5 各民族节日风俗的融合
• 中国历史上出现过多次大规模的民族融合, 汉族的一些重要的传统节日如春节、元宵、 清明、端午、中秋等在古代各民族中普遍流 行;而各少数民族的一些体育竞技游艺,如 山戎的打秋千、契丹、女真的射柳习俗,也 不断渗进汉族传统节俗之中,成为各族人民 共同的文化财富。
的关系,特别是古代天文、历法知识,直接导致了岁时 节日的形成。 中国是世界上古老的农业国家之一,殷周时代,历法尚 疏,农事活动,主要靠观察日月星辰来进行。到了春秋 时代,用土圭测日以定冬至、夏至,置闰月以定四时成 岁的制度逐渐完善,因此农事活动有了更可靠的依据。 根据文献记载,甲骨文中就有星名、日蚀、月蚀的记载。 中国古代关于天象的记述,有七政、二十八宿、四象、 三垣、十二次、分野之说。七政是把日月和金木水火土 五星合起来称为七政或七曜(yao)。
宗教中,一些重要仪式一旦在时间上被固定下来并形 成相当规模,便很容易演化为岁时节日。在少数民族 地区,节日与仪式的关系表现得更加直露。白族的火 把节、壮族的三月三、傣族的泼水节、藏族的雪顿节 等,迄今都还保存着原始宗教仪式的某些古朴内容。 在日本、韩国等周边国家,节日一词的本义就是祭祀, 甚至直接就写作“祭”。他们称某节,不是称作“某 某节”,而是“某某祭”。 祭祀仪式转化为节日的两个基本条件: (1)仪式的规模 (2)固定的节期
二十四节气,对农业生产习俗的形成有 着直接的关系: 二月惊蛰孵蚕子,三月清明撒谷子。 (四川) 雨水种瓜,惊蛰种豆。(广西) 清明前后,种瓜点豆。(北京) 夏至出蒜,不出就烂。(河南) 十月寒露霜降到,摘了棉花收晚稻。 (浙江) 麦种寒露头,粮食压断楼; 麦种寒露尾,跑断神仙腿。(云南)
为了反映四季、气温、 降雨雪、物候变化, 中国古代将一年分为 四季十二个月,并把 周岁365天又1/4日平 分为立春、雨水、惊 蛰、春分等二十四节 气,他们的名称和顺 序如左图:
二十四节气表
春 季 立春 2月3—5日 春分 3月20--22日 夏 季 立夏 5月5--7日 夏至 6月21--22日 秋 季 立秋 8月7--9日 秋分 9月22--24日 冬 季 立冬 11月7--8日 冬至 12月21--23 雨水 2月18--20日 清明 4月4--6日 小满 5月20--22日 小暑 7月6--8日 处暑 8月22--24日 寒露 10月8--9日 小雪 11月22--23日 小寒 1月5--7日 惊蛰 3月5--7日 谷雨 4月19--21日 芒种 6月5--7日 大暑 7月22日--24日 白露 9月7--9日 霜降 10月23--24日 大雪 12月6--8日 大寒 1月20--21日
1. 神话传说的嵌入
• 节俗的远源是古人的原始信仰崇拜,随 着人们对自然认识的不断发展,原始信 仰不断削弱。对节俗的“所以然”必须 重新给予解释,才有可能在新的条件下 继续存在和发展,如七夕节和中秋节。
说节 进 变 和 况 俗 日 就 明的 和 化 提 下 成 风 一 问形 推 可 倡 , 。 俗 般 题成 动 以 对 统 但 多 情 。与 作 起 节 治 在 由 况 发用直俗者特民而 展。 接的的殊间言 很元的发参的约, 能宵促展与情定节
北 斗 七 星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生产水平 和人们认识能力的不断提高,历 法产生了。所谓历法,是指年月 日等计时单位,以一定的法则组 合,供计算较长时间的系统。昼 夜交替的周期为一“日”,月相 变化的周期为“月”,以寒暑交 往、禾谷成熟为周期,则称为 “年”。《说文》“年,谷熟也。”
二十时节气
干支计时
干支是天干、地支的合称。天干共十个: 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 癸;地支十二个:子、丑、寅、卯、辰、 巳、午、未、申、酉、戌、亥。将十天 干和十二地支顺序搭配,就构成了60个 干支,俗称“六十花甲子”。 中国传统历法中的干支纪时制就是用这 “六十花甲子”。来依次、循环地纪年、 纪月、纪日和纪时辰。 每个人出生的年、月、日、时辰,共需 四个干支来表达。例如,某人生于“庚 午”年、“壬午”月、“戊申”日、 “辛酉”时,这加引号的八个字就是他 的“生辰八字”。
(三)确定节期的基本要因
远古历法的因素 2. 农历望朔的因素 每月初一为月缺日,称“朔日”,也称“元 日”或“上日”;每月十五为月圆日,称 “望日”,取其月圆可望之义。 3. 神秘数字的因素 4. 神灵诞忌的因素
1.
社日——是向土 地神祈求丰收的节日。 唐代以后,尤其是北 方,一般固定在农历 二月二日。
土地神
土地庙和土地神
土地庙和土地神
二 岁时节日的发展
(一)中国岁时节日发展的五 个阶段
1.
2.
3. 4. 5.
孕育期(先秦时期) 定型期(秦代一汉代) 融合期(魏晋南北朝一唐代) 丰满期(宋代一清代) 转型期(民国一现代)
(二)岁时节日发展过程中的影 响因素
1. 神话传说的嵌入 2. 上层统治者的参与和提倡 3. 民众历史情感在节日风俗中的积淀 4. 宗教节日的渗透 5. 各民族节日风俗的融合
•
上 与层 和统 提治 倡者 的 参
2.
3. 民众历史情感在节日风 俗中的积淀
• 历史人物传说常常是 广大民众历史观的一 种艺术表现,因为某 中契机融入节日之中, 作为节日的一种溯源 性解释并左右节日活 动及节俗观念的流变, 如端午节。
4 宗教节日的渗透
中交 动 信 俗 民 信 它 化 明 间 至 对 在 元往 实 仰 人 间 扩 尽 的 , 界 深 世 我 节, 现 , 情 俗 大 量 倾 宗 限 至 俗 国 。如 圣 通 寄 众 自 利 向 教 并 广 生 , 佛俗过托也己用比活不,活佛 诞之节于常的民较动严圣的道 日间日宗把影间明世格俗影二 和的活教世响俗显俗分之响教 ; 。 •
三垣——紫微垣,太微垣,天市垣。 二十八宿——二十八星宿,又名二十八 舍或二十八星,它把南中天的恒星分 为二十八群,且其沿黄道或天球赤道 (地球赤道延伸到天上)所分布的 一圈星宿,它分为四组,又称为四 象、四兽、四维、四方神,每组各 有七个星宿,其起源至今尚不完全 清楚。
二十八宿
• 二十八宿从角宿开始,自西向东排列,与日、 月视运动的方向相同: • 东方称青龙:角木蛟 亢金龙 氐土貉 房日兔 心月狐 尾火虎 箕水豹; • 南方称朱雀:井木犴 鬼金羊 柳土獐 星日马 张月鹿 翼火蛇 轸水蚓; • 西方称白虎:奎木狼 娄金狗 胃土雉 昴日鸡 毕月乌 觜火猴 参水猿; • 北方称玄武(龟和蛇):斗木獬 牛金牛 女 土蝠 虚日鼠 危月燕 室火猪 壁水獐。
我国传统的岁时节日,主要是农业文明的伴生物。 黄河中下游一年四季分明,以黍稷为主的农作物 是春种秋收,这个特点决定古代中国节日模式是 春祈秋报。祈就是祈求庄稼丰收的祭祀;报是报 赛,就是答谢诸神保佑的祭祀。
天坛祈年殿
在原始农业阶段,作物 生长周期决定人们的生活节 律。农年的时间观念由此产 生。农年是把从耕作周期的 开始到结束当作一年。甲骨 文年字是人负禾谷的形象, 说明年的本义就是指从庄稼 播种到收割这样一个周期。
二十四节气歌
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 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每月两节不变更,最多相差一两天 上半年来六廿一,下半年是八廿三
在农历中,以立春为二十四个节气的头 一个节气,即立春——正月节、雨水— —正月中,惊蛰——二月节、春分—— 二月中,……以此类推,节气和中气相 间,一个节气加一个中气是30天,大于 一个朔望月,所以每月的节气和中气总 要比上一个月推迟一两天,推迟到某月, 就只有节气没有中气,后来就把这个没 有中气的月份设置为闰月。“无中气置 闰”,始于汉武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