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旧锡矿一种新成因类型_锡石_赤铁矿_方解石脉型矿体_钱志宽
个旧锡矿-地质

图2-1 个旧矿区主要矿田(矿段)分布示意图
• 自然地理与经济概况
• 勘查区位于高原山区,属深切割中山地形。区内及其周围岩溶峰林发 育,为一四周高而中部低洼的岩溶盆地地貌。海拔高程2300-2600米 ,相对高差300余米。区内气候温湿多雨,年均降雨量1603.1毫米, 年均蒸发量1203.1毫米;旱雨季较为分明,降雨多集中于每年5-10月 份,其余月份多为旱季。年均气温11.5℃,最高25.9℃,最低-9.5℃ ;相对湿度84%,全年无霜期约287天,一般每年10月至次年1月多 雾,2-3月多风,主导风向为西南风,平均风速约3.8米/秒。 • 地表无自然村寨分布,但北东部山脚为大屯盆地,其海拔1300-1400 米。自然村密布,人口密集,劳动力资源充足,是个旧市的主要农业 区和工矿分布区。农作物以盛产大米和蔬菜为主,盆地西南缘云锡公 司建有大屯选矿厂、古山选矿厂、松树脚锡矿、冶炼分公司合金车间 等采选冶工矿企业。矿山生产区水、电设施配套齐全,交通运输方便 ,为云锡公司主要的锡矿采选冶生产基地之一。
• 迹自西向东,由近东西向转变为南东向,并与五子山复式 背斜轴垂直相交,岩层倾角100~250。 • 高峰山背斜:是一个形态较为复杂的短轴背斜,轴迹 呈北北东走向,它控制了高峰山矿段接触带矿体的产出。 • 驼峰山背斜:该背斜位于矿田南西侧驼峰山一带,轴 迹呈北北东走向,轴面向东倾斜,为一不对称背斜。 • 松南岩层陡立挠曲带:位于小石岗南至芦塘坝东部, 个松断裂南侧,总体走向为北西西呈“S”型延展,岩层 陡立部份倾角在650~900。 • 断裂构造 • 矿田内断裂发育,但起控岩控矿作用的主要有东西向、 北东向及北西向三组。 • (一)东西向组: • 个松断裂:为一近东西走向,向南倾、倾角在700~ 900,走向大于l2千米,倾斜延伸大于800米,具有明显的 控矿、控岩作用,是与松树脚矿田分界的标志。
个旧锡矿矿相学课程设计

个旧锡矿矿相学课程作业(设计)作业题目:学院:班级:学生姓名:学号:指导老师:温馨提示:摘抄需谨慎2016年12月前言 (3)一、矿床地质简介 (4)1 构造 (4)2 地层 (4)3 岩浆岩 (5)4 矿体地质特征 (6)二、矿石特征 (9)1 矿石类型 (9)2 矿石的矿物成分 (9)2.1 综述 (9)2.2 各矿物分布及其鉴定特征 (9)2.3 矿石的结构构造及矿物晶粒内部结构 (16)三、矿化阶段和矿物生成顺序 (20)1 矿物生成顺序 (20)2 成矿作用与矿化阶段 (20)3 矿石的形成过程简析 (21)四、矿石的工艺特性 (22)结束语 (24)1 结论与建议 (24)2 收获与体会 (24)主要参考文献 (25)图版1 矿物结构、构造图 (26)在系统学习矿相学后,为了使学生更好掌握和巩固矿相学课程内容,应进行矿相学课程设计,通过运用和巩固已学过的基本知识和操作方法,利用生产过程中手机的实际资料并结合矿床学室内研究,主要是薄片、光片,借此让理论和实践有机的结合和统一起来,加强学生的动手能力、分析能力,以便将来适应各种实际的生产和工作。
本次矿相学课程设计的任务主要有:1、阅读云南个旧锡矿床文字、图件资料,观察标本,了解矿床基本地质特征和矿石的主要构造类型,尽可能寻找划分矿化期、矿化阶段的标志;2、镜下对矿石光片、薄片进行研究,详细鉴定。
查明矿石中主要矿物成分和矿石结构、晶粒内部结构特征及矿物的生成顺序;3、按照矿相学课程设计大纲要求,编写“矿相学课程设计”。
云南个旧锡矿是中国最大的属特大型的多金属锡矿床,是一种锡石硫化物矿床(唐尚涛;王新光、朱金初等,1992)。
位于云南东南有色金属成矿带西端。
地理位置位于云南省东南的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的一个县级市,位于东经102°54′至103°25′、北纬23°01′至23°36′之间,地理位置如图1。
云南个旧市风流山锡铜多金属矿特征及找矿标志

个旧组下段第五层 ( T 2 g ) :厚度 > 3 6 0 m,为浅灰色 、灰色中厚层状大理岩 ,含泥量较高 ,部分为浅 黄色含泥质灰岩 。中部夹 5 0 m一 6 0 m的浅灰色大理岩与灰岩 、浅红色灰质 白云岩 的互层带 。对矿体 的空间
云南个 旧东 区风流山蚀变花岗岩型锡 、铜 多金属矿床是近年来新发现 的矿床,属新的成矿类型。 自 2 0 0 5年以来随着勘探力度的加大,在黄茅山断裂 、兰蛇硐断裂等附近探获 了大量 的蚀变花 岗岩含矿矿床 和多处矿点。各种地质调查和勘探资料显示 ,风流山蚀变花 岗岩型锡铜多金属矿床具有一定的成矿规律, 蚀变花 岗岩型锡 、铜多金属矿脉产于花岗岩冷凝产生 的原生节理中,并严格受岩浆岩体形态与扎根于岩浆 岩体上 的成矿构造联合控制。
( 2 )个旧组 中段 ( T 2 g : ) :为中至厚状 白云岩与灰质 白云岩夹石灰岩。矿 区内个 旧组中段可进一步细
分 为 四层 。从 上往 下为 : 个旧组中段第 四层 ( T 2 ) :厚度 2 1 m~ 2 3 3 m,为灰色、灰 白色 中厚层夹薄层及厚层状灰 质白云岩、
白云质灰岩与石灰岩互层 ,局部具少量纹理结构 , 底部灰岩开始增多。 个旧组中段第三层 ( T 2 g ) :厚度 1 3 2 m~ 5 5 8 m,为深灰 、灰色中厚至厚层白云岩。
如下 :
( 1 )个旧组上段 ( T 2 g , ) :为 中厚 至厚层状石 灰岩。矿段 内出露个 旧组上 段第 一层 ( T : g ) ,厚度 2 9 m~ l 1 5 m,为浅灰色 、灰色中厚至厚层状石灰岩 ,夹少量条带状 、瘤状、透镜状 、团块状灰质 白云岩 ,
分 布较少 。
质 白云 岩和灰 岩互 层 ,厚 0 m一 2 6 m。
02-云南个旧锡矿预测

研 究 区 赋 矿 地 层 与 矿 体 分 布 图
(2)地层信息图层
——地层组合熵
赵鹏大、裴荣富、季克剑等学者认为,一些矿床如金矿床的形成与 区域地质作用过程的复杂程度相关。即一个地区的地质条件越复杂,对 区域成矿作用越有利。特定空间部位出露的地质体类型的相对多少可以 在一定程度上反映该部位地质条件的复杂程度。在统计学上,可以用熵 值来衡量一个地区不同空间位置地质条件的相对复杂程度。
个旧组下段卡房段 (T2g1 )
本段主要岩性为灰岩、泥质灰岩及白云质灰岩与灰质白云 岩、灰岩互层,中下部含泥质较多,厚954-2054m。从新而老 可细分以下6层: T2g16、 T2g15、 T2g14、T2g13、 T2g12、 T2g11
矿区构造
区内地壳活动强烈,经历了长期的构造运动,呈明显多期 次性,地质构造极为复杂,褶皱、断裂纵横交错,节理、 裂隙较为发育。
以个旧断裂为界,岩浆岩大片出露于西区,东区主要为隐伏 岩体,地表只有零星出露。岩浆岩类型繁多,既有火山岩, 也有侵入岩。花岗岩类具多期多阶段的活动特点 ,成份较 单一,以黑云母花岗岩为主。
矿区矿床地质
矿区有马拉格、松树脚、高松、老厂及卡房等5个矿 田,矿床成因类型或组合特征各异,地质研究程度较 高,是目前矿山集中开采区。研究区以锡为主,共 (伴)生有多种有用金属。区内矿床类型众多,成矿作 用复杂,具有明显的多因复成特征。
云南省个旧锡多金属矿集区高松矿田构造体系与热液脉型锡矿床成矿关系分析

云南省个旧锡多金属矿集区高松矿田构造体系与热液脉型锡矿床成矿关系分析云南省个旧锡多金属矿集区是中国重要的锡多金属成矿区之一,其中高松矿田是以锡矿床为主体的矿田。
对该矿田的构造体系和热液脉型锡矿床的成矿关系进行深入分析,有助于更全面、深刻地认识该矿田的成矿规律和成矿预测。
高松矿田所在区域为中深成矿系的扭曲带,地质构造活动强烈,主要受到花岗岩-片麻岩古隆起和新构造运动影响。
形成了复杂的构造体系,包括麻棱断裂、尼湾断裂、虫粉沟断裂等众多断裂构造。
其中,尼湾断裂北段是高松矿田的主控构造,该断裂带有明显的右移走滑性质,对成矿构造的控制作用比较显著。
根据矿体与构造的关系,高松矿田锡矿可分为岩体内出露型和断层控制型两类。
前者受到岩体实际接触面积和岩石内部通道的控制,后者则受到构造断层组合的控制。
研究表明,断层控制型锡矿床分布于具有斜右走滑性质的切割裂隙带内,具有明显的“断笋”状体和双侧异性等特征。
这类矿床常常与地下水体的深循环有关,成矿浓度很高,储量较大。
高松矿田的热液脉型锡矿床主要受到构造裂隙的补充富集作用。
研究发现,该类型矿床多分布于断裂与节理的叠置带和褶皱凸包处。
矿床的成矿液体主要来自于上部埋藏区域的岩浆和流体,经过构造断裂的导流和混合作用,形成了高温高压的热液,沿着裂隙充填到矿床体内。
这类矿床以石英脉型和石英-方铅矿脉型为主,常常伴生有辉锡矿、黄铁矿、黄铜矿等金属硫化物,成矿体积较小,矿石品位较高,具有较小的分布规律。
总体上,高松矿田的构造体系与热液脉型锡矿床具有密切的成矿关系。
构造裂隙和断层组合的发育和运动对矿床的成因和赋存有着重要的影响。
针对高松矿田的成矿特征及构造控制因素,还可以开展更深入的成矿预测研究,为锡多金属矿的开发利用提供科学依据和技术手段。
云南省个旧锡多金属矿集区高松矿田的锡储量和产量在中国锡矿业中占有重要地位。
下面将列出一些关于高松矿田的相关数据,并进行分析。
1. 高松矿田的探明储量为46.5万吨,其中化验储量为36.5万吨,预测储量为10万吨。
云南个旧锡多金属矿矿床概述

2、岩浆热液成矿主要依据 花岗岩曾一度被视为锡多金属矿床的唯一物质来源。花 岗岩被认为是个旧组锡多金属矿床的成矿母岩,前人从 岩石学方面、岩石化学方面、微量元素、稀土元素乃至 熔化实验等诸方面都印证了个旧花岗岩系列在整个演化 过程中成矿跨度大,较为突出的是在演化过程中成矿起 点早,即在岩浆处于较基性阶段就有好的成矿背景。花 岗岩中的黑云母常为含锡矿物的载体,黑云母解离后释 放出锡,而后又被成矿流体萃取沉淀成矿为锡的一种成 矿方式。花岗岩与锡矿床紧密相依,每一个矿田中有一 个或两个以上的小花岗岩岩株控制矿段,并以花岗岩为 中心,由内向外形成矽卡岩白钨矿床→锡、铜矿床→锡、 铅矿床→银、锡、铅、锌矿床,成矿温度由 450℃→350℃→300℃→200℃,这表明成矿温度受花岗 岩体控制。以上可见个旧燕山晚期壳源重熔花岗岩体为 个旧超大型锡矿的形成提供了矿源和热源,是无庸置疑 的。
成矿期 前震旦纪 震旦纪—早古生代 泥盆纪—三叠纪地 侏罗纪—第四纪 各具体成矿期内的构造背景、矿种、成矿作 用和成矿时代见下图
三、成矿热液及包裹体 个旧锡矿矿区成矿热液活动元素组合表现为岩 浆期后热液的特点,矿床元素组合类型及蚀变元 素地球化学分带与花岗岩顶面的空间关系显示 与受花岗岩顶面控制的温度梯度的控制。因此 可得东区成矿热液活动体系最根本的影响因素 是花岗岩,花岗岩既是成矿物源的供给体,又是热 液活动体系的主要驱动营力—热源,热液活动体 系受区域应力驱动影响较小。根据包裹体H、 O同位素组成研究,成矿热液活动有地下水的混 合作用。因此认为成矿热液是花岗岩岩浆期后 热液与地下水构成的混合体系并受侵位花岗岩 热力驱动。
(3)沉积层理和条带状锡石硫化物矿石 层状矿体中硫化物呈条带状、浸染状顺层分布, 与硅质岩、少量粘土类硅酸盐矿物、泥岩、泥质 碳酸盐岩构成纹层或条带,局部可见低角度交错 层理,有的微层理和显微交错层理是厘米级的 (4)生物结构 个旧矿区一些条带状矿石中发现了藻类化石,将 这种丝状体在扫描电镜下放大1000倍,甚至更大 时,发现里面的充填物主要是硫化物和硅质,其单 体和群体形态与那些在现代海底热泉和喷气口附 近发现的丝状体极其相似。
个旧锡多金属矿床成矿系列研究

个旧锡多金属矿床成矿系列研究个旧锡多金属矿床位于我国云南省个旧市,具有悠久的历史和重要的经济价值。
该矿床蕴藏着丰富的锡、铅、锌等多金属资源,是我国重要的多金属矿产地之一。
然而,关于个旧锡多金属矿床的成矿系列研究尚不完善,限制了资源的合理开发和有效利用。
本文旨在通过对个旧锡多金属矿床成矿系列的研究,为该地区矿产资源的科学开发和保护提供理论支撑。
个旧锡多金属矿床的形成和发展受到了多种地质因素的影响。
通过对个旧地区的地质勘察和研究成果的收集分析,发现该地区锡多金属矿床主要分布在个旧断裂带附近,与区域构造活动密切相关。
同时,个旧锡多金属矿床还受到岩浆活动、沉积作用等地质因素的影响。
通过对个旧锡多金属矿床的成矿机理研究,发现该矿床的成矿物质主要来源于岩浆和沉积作用。
在岩浆活动中,富锡和其他多金属元素的岩浆沿着断裂带向上运移,在适宜的构造环境和物理化学条件下,形成个旧锡多金属矿床。
同时,在沉积作用中,富含锡和其他多金属元素的沉积物经过成岩作用和变质作用,最终形成个旧锡多金属矿床。
根据对个旧锡多金属矿床成矿机理的研究,可以总结出该矿床的成矿规律。
个旧锡多金属矿床主要分布在个旧断裂带附近,呈现带状分布的特点。
该矿床的形成受到岩浆活动和沉积作用的共同影响,成矿物质来源多样。
个旧锡多金属矿床的形成还受到区域构造环境和物理化学条件的控制,成矿时代主要集中在中生代。
本文通过对个旧锡多金属矿床成矿系列的研究,对该矿床的成矿物质来源、成岩作用、成矿温度、成矿时代等方面进行了探讨,明确了该矿床的成矿规律。
然而,受限于研究方法和数据资料的不完善,本文并未对个旧锡多金属矿床的成矿系列进行全面深入的研究。
未来,我们可以通过以下方面进行深入研究:进一步开展野外调查和采样工作,获取更多的第一手数据资料,为研究提供详实可靠的基础数据;运用先进的地球物理和地球化学方法,对个旧锡多金属矿床进行深入探测和研究,揭示其内部结构和成矿机理;加强同国内外相关领域专家的交流与合作,引入新的理论和技术方法,为研究提供更加科学和有效的手段;结合数值模拟和计算机仿真等计算机技术,对个旧锡多金属矿床的成矿过程进行模拟和分析,揭示成矿规律和预测未来成矿趋势;综合考虑区域地质背景和地球化学特征等因素,对个旧锡多金属矿床周边区域的矿产资源进行勘查和评价,寻找潜在的矿产资源基地。
云南个旧锡矿驼峰山矿段地质特征及成矿规律

云南个旧锡矿驼峰山矿段地质特征及成矿规律王锋【摘要】个旧锡矿驼峰山矿段之锡矿体与隐伏的燕山晚期花岗岩浆侵入有关,岩浆热液沿断裂及中三叠统个旧组层间破碎带运移,在合适的地带通过交代、充填形成工业矿体.由此进一步提出了找矿预测区.【期刊名称】《云南地质》【年(卷),期】2015(034)003【总页数】5页(P403-407)【关键词】隐伏花岗岩;断裂层间破碎带;热液成矿;云南个旧【作者】王锋【作者单位】云南锡业股份有限公司采选分公司,云南个旧6610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P618.44云南个旧锡矿驼峰山矿段地质特征及成矿规律王锋(云南锡业股份有限公司采选分公司,云南个旧661000)摘要:个旧锡矿驼峰山矿段之锡矿体与隐伏的燕山晚期花岗岩浆侵入有关,岩浆热液沿断裂及中三叠统个旧组层间破碎带运移,在合适的地带通过交代、充填形成工业矿体。
由此进一步提出了找矿预测区。
关键词:隐伏花岗岩;断裂层间破碎带;热液成矿;云南个旧中图分类号: P618.44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1004-1885(2015) 3-403-5收稿日期: 2014-12-09作者简介:王锋(1971~),男,云南大理市人,地质工程师,主要从事地质找矿及技术管理工作。
个旧锡、铜多金属矿区位于云南省东南部。
按地洼学说,其大地构造位置为东南地洼区滇桂地洼系个旧地穹列的西南隅。
个旧超大型锡多金属矿区是滇东南锡成矿带上的最主要的锡成矿区之一。
纵贯全区的南北向个旧断裂将矿区内分割成东西两个区,现有矿床主要集中分布在东区。
本次详查区位于东区北东向五子山复式背斜北段,处于高松矿田南西部。
区内广泛分布中三叠统个旧组马拉格段白云岩以及个旧组卡房段灰岩夹白云岩或白云质灰岩的地层。
区的构造发育,褶皱、断裂纵横交错,深部有隐伏燕山期花岗岩。
随花岗岩浆侵入活动,逐渐演化分异,形成富含锡等金属元素的含矿热液,在有利的场所富集形成岩浆期后热液矿床和接触带交代的矽卡岩型硫化物矿床。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矿床地质
2010年MINERAL DEPOSITS 第29卷增刊
个旧锡矿一种新成因类型:锡石-赤铁矿-方解石
脉型矿体∗
钱志宽1,2,罗泰义1,黄智龙1,杨勇1,2
(1 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研究所矿床地球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贵州贵阳 550002;2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北京 100049)
最近,本课题组在云南个旧锡矿主要的“层间氧化矿”型矿床产区-松树脚矿区的坑道地质考察过程中,发现一种新的矿体类型:锡石-赤铁矿-方解石脉型矿体。
分析显示,该类型矿体锡品位可达5%,同时在锡石-赤铁矿-方解石脉型矿体周围伴生有含锡白云岩化型矿化。
在后续采样过程中,发现该类型脉状矿体在马拉格矿区也有发育。
本文通过对新发现的锡石-赤铁矿-方解石脉型矿体及所在剖面产状特征及矿物组合进行解剖,初步探讨了该类型脉状矿体的成因,进而提出个旧锡矿田“层间氧化矿”型矿床可能的成因机制。
1 矿体产状及特征
新发现的锡石-赤铁矿-方解石脉型矿体产于高松矿田芦塘坝矿段1660中段10-15剖,呈脉状产出,产状近直立(图1a)。
脉宽约0.3 m,厚度及底部延伸不可见。
该锡石-赤铁矿-方解石脉型矿体顶板为一套约1.5 m厚的“层间氧化矿” 型矿床,该“层间氧化矿”型矿床中局部发育透镜状和团块状硫化矿,硫化矿外围包裹着一层致密的块状褐铁矿,厚0.1~0.3 m,两者之间呈渐变关系。
在褐铁矿顶部则沉积了一套松散的砖红色土状氧化矿,该土状氧化矿与下部块状褐铁矿接触界线不明显。
锡石-赤铁矿-方解石脉型矿体上端在采矿过程中已遭受破坏,但在顶板“层间氧化矿”中未见延伸。
矿体两侧为一套含锡白云岩化灰岩,在该白云岩化灰岩中,越远离锡石-赤铁矿-方解石脉体锡矿化越弱。
图1 锡石-赤铁矿-方解石脉体(a)及矿石手标本(b)照片
观察发现,该类型锡石-赤铁矿-方解石脉型矿体中角砾较为发育,角砾大小不等,大者可达数厘米,小者则只有几毫米或更小。
角砾成分主要为赤铁矿及褐铁矿,胶结物则以方解石脉和赤铁矿为主(图1b)。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批准号:40603013);中国科学院“西部之光”项目;全国危机矿山接替资源找矿项目(编号:2008186)
260 矿床地质 2010年2 矿物学特征及成因探讨
新发现的锡石-赤铁矿-方解石脉型矿体中主要矿石矿物为赤铁矿和锡石,以及少量褐铁矿,脉石矿物主要为方解石。
其中赤铁矿有2种产出形态,一种呈絮状和不规则状,钢灰色,反射光下具金属光泽,可能为晚期强氧化性成矿流体直接沉积形成;另一种赤铁矿呈粒状和角砾状产出,含量较少,一般具有黄铁矿或磁黄铁矿假象(图2a),表明这类赤铁矿为早期形成的硫化矿矿体中的黄铁矿或磁黄铁矿被晚期成矿流体打碎并交代氧化而成。
锡石-赤铁矿-方解石脉型矿体中锡石主要呈细脉状及浸染状产出,锡石单颗粒自形程度较高,主要以四方柱状、长柱状、双锥柱状形态存在,粒径为0.02~0.15 mm。
锡石呈细脉状和浸染状分布在方解石中,表明锡石和方解石是同期或者近于同期的。
与燕山期侵入岩体附近的岩浆热液型方解石脉相比,该类型锡石-赤铁矿-方解石脉体在矿区发育较少,但含锡品位高,脉体中方解石受铁染较强,色彩浑浊暗淡,晶型发育相对较差,镜下可见锡石呈浸染状和细脉状分布在方解石中(图2b)。
图2 锡石-赤铁矿-方解石脉型矿体矿石镜下照片
各种现象表明,新发现的锡石-赤铁矿-方解石脉型矿体显示了含矿流体通道相的特征,即:①从脉体中心到外围,锡矿化程度逐渐减弱;②该脉体中发育大量角砾,应为通道中晚期流体打碎早期沉积物胶结而成。
因此,锡石-赤铁矿-方解石脉型矿体可能为原始成矿流体在晚期冷凝充填的产物。
同时,“层间氧化矿”型矿床可以是原生沉积成因,即成矿流体在晚期因物理化学条件的改变(围岩的同化混染和上层高氧逸度流体的加入)而具有强氧化性,最后直接以赤铁矿型氧化矿顺层沉积成矿(具体过程另文探讨)。
3 结论
综合新发现的锡石-赤铁矿-方解石脉状矿体及围岩地质特征,通过初步分析,得出以下主要发现和认识:
(1)在个旧锡矿松树脚矿区和马拉格矿区新发现锡石-赤铁矿-方解石脉型矿体,该矿化类型在此之前没有相关报道。
锡石-赤铁矿-方解石脉体显示了含矿流体通道相的特征,其可能是早期成矿流体运移的通道。
(2)个旧锡矿“层间氧化矿”型矿体的主体部分可以是原生沉积成因:即成矿流体在晚期因物理化学条件的改变(围岩的同化混染和上层高氧逸度流体的加入)而具有强氧化性,最后直接以赤铁矿型氧化矿顺层沉积成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