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旧锡矿-地质
个旧矿区地质简介 2

• •
(2)广南一富宁裂陷槽(D一T31) 裂陷槽东与广西百色坳陷相连,南经广西那坡与越南 谦河坳褶带相通。在越南,裂陷槽出现分叉,类似“三叉 裂谷系”,其西支沿文山一麻栗坡断裂东侧伸入马关八布 一带。裂陷槽为盆岭裂谷系的盆堑区,以深度坳陷为特征, 但云南境内未见洋壳。裂陷槽沉积早期具非补偿型双层结 构,中期再度分裂后出现深水沉积与浅水沉积在纵向及横 向上的急剧交替,晚期又回复到深水沉积,总的沉积厚度 较小,具“饥饿盆地”特征,并有热水沉积岩生成。裂陷 早期(D),在南延的部分(广西凭祥、越南)出现双峰式火山 岩;中期(P),我省境内出现亚碱性玄武岩及相伴的辉绿 岩,微量元素、喷发类型表明与峨眉山玄武岩不是来自同 一源区,在广西那坡见到典型的枕状构造;晚期(T)有基 性火山(玄武熔岩、凝灰岩)及基一超基性岩(辉长一辉绿岩、 橄榄岩)侵入。
4)康滇地轴(Pt-P) • 弥勒-师宗同生深大断裂与西、阿龙古同生深大断裂以 北的广大地区,包括昆明市、玉溪地区、曲靖市、红河州 西部。本文所述主要为其东部红河州范围及曲靖市东部。 该区为围绕晋宁造山运动产生的康滇古隆起东缘于加里东、 华力西构造阶段逐渐增生,最后于华力西晚期全面隆起成 山,形成了与个旧-右江盆岭区相对应的北东向海岸山脉 及其构造带。区内以元古代昆阳群类复理石和碳酸盐浅海 沉积岩为褶皱基底,主要分布于石屏-建水一带及其他地 区的深部,其后的震旦系、加里东期、海西期的浅海相海相碳酸盐岩夹陆源碎屑岩,呈北东向由西向东逐渐增生 覆盖其上。海西晚期沿边界同生弥勒-师宗大断裂产生了 裂隙式,大面积的基性火山活动,随着地壳上升,结束了 该区的沉积历史,成为被风化剥蚀两亿多年的古陆区,燕 山期局部见有基-超基性岩脉的侵入。喜山期在一些小型 的断陷山间盆地中沉积了陆相砂、泥岩夹褐煤层。
云南个旧塘子凹锡多金属矿床夕卡岩地质地球化学特征

个矿 田组成 , 从北 至南 依次 为马拉 格 、 松树 脚 、 高松、
老厂 和卡 房矿 田 ( 图1 ) 。滇东 南 地 区沉 积 岩广 泛 发 育, 约 占区内面 积的 8 0 以上 。地层 除 白垩 系缺 失 外 , 前 寒 武 系 到 第 四 系 均有 出露 。 上 三 叠 世 以前 的
贾 润幸 , 方 维萱 。 , 胡 瑞 息 ¨, 马 振飞 。
1 )中国科 学 院地球化 学 研究所 矿 床地球 化学 重点 研究 实验室 ,贵 阳 , 5 5 0 0 0 2 ; 2 )北 京东南 亚 资源科 技有 限公 司 ,北京 ,1 0 0 0 8 9 ; 3 )云南锡 业 股份有 限公 司采 选分 公 司 ,云南个 旧,6 6 1 0 0 0
内容提要 : 从地质产状 、 矿 物 组 合 和 岩 石 化 学 成 分 等 方 面 探 讨 了个 旧 塘 子 凹接 触 带 不 同类 型 夕 卡 岩 的特 征 。 该 夕 卡 岩 带 从 内 侧 到 外 侧 常 具 有 辉 石 夕 卡 岩 带 和 石 榴 子 石 夕 卡 岩 带 交 替 出现 的 现 象 , 其 岩 石 化 学 成 分 也 相 应 地 发 生 韵律 变化 , 表现为在辉石夕卡岩带 中 S i O 和 Mg O含量较 高 , 而在石 榴子石 夕卡岩带 中 C a O、 T F e 和 Al 。 O 。含 量 较
子石 带与 辉石带 交替 出现 的现象 未作 进一 步研究 。 本 文 着重从 成矿 岩石 、 矿物组 构 、 地球 化学 等方
面对个 旧锡 矿一 条典 型地 质剖 面 中的夕卡 岩进 行 了 研究 , 重点 探讨 了接 触 带 夕 卡 岩 中石 榴 子 石夕 卡 岩 带与透 辉石 夕卡 岩 带交 替 出现 的 成 因 , 为本 区新 一
云南个旧锡矿棉花山勘查区地质特征及找矿远景

收稿日期:2019-09-26 作者简介:白上有(1984~),男,云南红河县人,地质工程师,从事地质矿产勘查工作。
云南个旧锡矿棉花山勘查区地质特征及找矿远景白上有(云锡红河资源有限责任公司,云南个旧661000) 摘 要:棉花山勘查区位于云南个旧锡矿区的南端,勘查区内广泛出露中三叠统个旧组(T2g),岩层褶皱、断裂发育,地表矿化蚀变强烈,Sn、Cu、Pb、Zn、Ag等土壤地球化学综合异常强度较高、元素组合较好,高精度磁测异常强烈。
物化探异常与构造套合性较好,上述特点显示了该勘查区具有很好的找矿前景。
关键词:棉花山矿区;地质特征;找矿前景;云南个旧中图分类号:P6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1885(2020)3-410-7云南个旧超大型锡矿地处扬子准地台、华南褶皱系及唐古拉-昌都-兰坪-思茅褶皱系三大地质构造单元汇聚地之华南褶皱系右江地槽褶皱带西南角,区内地壳活动强烈。
个旧矿区花岗岩体沿五子山复式背斜核部侵入过程中,形成了一系列等间距的北东向断裂带,以及一些成对平行排列的近东西、北西向断裂和由褶皱挠曲组成的挤压带。
这些次级褶皱和北东向、近东西向断裂相互配置及其与花岗岩、地层岩性的交割关系等,控制着自北而南展布的马拉格、松树脚、高松、老厂、卡房等五大矿田。
个旧棉花山勘查区正好位于个旧锡矿卡房矿田的南面,其地质工作程度不高,地质情况还没有完全查清,勘查区内表现出与卡房矿田相似的地质特征和矿化特征。
笔者通过对成矿地质条件、地球化学异常和高磁异常等综合分析,认为该勘查区找矿前景较好。
1 勘查区地质特征1 1 勘查区地层勘查区主要出来露三叠系,分别为下三叠统洗马塘组、永宁镇组,中三叠统个旧组、法郎组。
下三叠统洗马塘组(T1x):为绛紫色中层状泥质细砂岩、砂质页岩、灰绿色石英砂岩、泥质砂岩;下三叠统永宁镇组(T1y):为紫红、灰绿色薄至中层状钙质泥岩夹灰、浅灰绿色中至厚层状灰岩、泥质灰岩;中三叠统个旧组(T2g):地可分为三段,卡房段(T2g1)、马拉格段(T2g2)和白泥硐段(T2g3)。
02-云南个旧锡矿预测

研 究 区 赋 矿 地 层 与 矿 体 分 布 图
(2)地层信息图层
——地层组合熵
赵鹏大、裴荣富、季克剑等学者认为,一些矿床如金矿床的形成与 区域地质作用过程的复杂程度相关。即一个地区的地质条件越复杂,对 区域成矿作用越有利。特定空间部位出露的地质体类型的相对多少可以 在一定程度上反映该部位地质条件的复杂程度。在统计学上,可以用熵 值来衡量一个地区不同空间位置地质条件的相对复杂程度。
个旧组下段卡房段 (T2g1 )
本段主要岩性为灰岩、泥质灰岩及白云质灰岩与灰质白云 岩、灰岩互层,中下部含泥质较多,厚954-2054m。从新而老 可细分以下6层: T2g16、 T2g15、 T2g14、T2g13、 T2g12、 T2g11
矿区构造
区内地壳活动强烈,经历了长期的构造运动,呈明显多期 次性,地质构造极为复杂,褶皱、断裂纵横交错,节理、 裂隙较为发育。
以个旧断裂为界,岩浆岩大片出露于西区,东区主要为隐伏 岩体,地表只有零星出露。岩浆岩类型繁多,既有火山岩, 也有侵入岩。花岗岩类具多期多阶段的活动特点 ,成份较 单一,以黑云母花岗岩为主。
矿区矿床地质
矿区有马拉格、松树脚、高松、老厂及卡房等5个矿 田,矿床成因类型或组合特征各异,地质研究程度较 高,是目前矿山集中开采区。研究区以锡为主,共 (伴)生有多种有用金属。区内矿床类型众多,成矿作 用复杂,具有明显的多因复成特征。
云南省箇旧红旗锡矿选矿厂

立志当早,存高远云南省箇旧红旗锡矿选矿厂(一)概况红旗锡矿隶属箇旧市工业局。
位于云南省箇旧市东南方向老厂矿区。
红旗锡矿在三面红旗的光辉照耀下,坚持自力更生、勤俭建国的方针,自1958 开始土法采矿和选矿。
至1963 年国家投次70 万元,地方自筹资金50 万元,建设100 吨/日采选厂,于1964 年10 月正式投产,目前实际生产能力可达120 吨/日。
用浅孔分层崩落法采矿。
原矿经两级斜坡卷扬运至选矿厂(运距约300 米)。
自1958 年至1973 年该矿共向国家提供金属锡6000 多吨,上缴利润925 万元。
矿山设备大修和备品配件,大部分靠本矿翻砂加工,少部分由局属冶金修配厂协助制造。
矿山供电来自开远电厂,经箇旧变电所降压至10 千伏,用5 公里线路送到选矿厂。
选矿厂装有560 和180 千伏安变压器各一台。
选矿厂用水90%取自尾矿回水、水源距选矿厂高位水池200 米左右。
新水来自箇旧湖。
选矿厂建于20-25°的山坡上,尾矿排出均为自流。
尾矿池为不占农田的天然洼地共三处,分别距选矿厂100 米和2000 米左右,其容积较大可作长期堆存尾矿和回水用。
(二)工艺流程1.原矿性质该矿处理的矿石为中低温氧化脉锡矿床。
主要金属矿物为锡石、褐铁矿、赤铁矿。
脉石矿物为方解石、白云石、大理岩等。
锡石呈细粒嵌布并与褐铁矿、赤铁矿致密共生,磨至0.074 毫米锡石已大部分单体分离。
原矿含泥21-25%,属难选氧化脉锡矿。
2.工艺流程该厂流程基本上与云锡地区重选原则流程相同(见下图)。
[next]其流程为一段破碎,三段磨矿,三段选别。
次精矿集中复洗,复洗中矿返回本段再选,复洗尾矿单独磨矿,磨后送入矿泥部分沉砂合并处理。
分泥斗、分级箱溢流经Ф250毫米旋流器分级,沉砂0.074-0.037 毫米入沉砂床选别,溢。
云南个旧锡多金属矿矿床概述

2、岩浆热液成矿主要依据 花岗岩曾一度被视为锡多金属矿床的唯一物质来源。花 岗岩被认为是个旧组锡多金属矿床的成矿母岩,前人从 岩石学方面、岩石化学方面、微量元素、稀土元素乃至 熔化实验等诸方面都印证了个旧花岗岩系列在整个演化 过程中成矿跨度大,较为突出的是在演化过程中成矿起 点早,即在岩浆处于较基性阶段就有好的成矿背景。花 岗岩中的黑云母常为含锡矿物的载体,黑云母解离后释 放出锡,而后又被成矿流体萃取沉淀成矿为锡的一种成 矿方式。花岗岩与锡矿床紧密相依,每一个矿田中有一 个或两个以上的小花岗岩岩株控制矿段,并以花岗岩为 中心,由内向外形成矽卡岩白钨矿床→锡、铜矿床→锡、 铅矿床→银、锡、铅、锌矿床,成矿温度由 450℃→350℃→300℃→200℃,这表明成矿温度受花岗 岩体控制。以上可见个旧燕山晚期壳源重熔花岗岩体为 个旧超大型锡矿的形成提供了矿源和热源,是无庸置疑 的。
成矿期 前震旦纪 震旦纪—早古生代 泥盆纪—三叠纪地 侏罗纪—第四纪 各具体成矿期内的构造背景、矿种、成矿作 用和成矿时代见下图
三、成矿热液及包裹体 个旧锡矿矿区成矿热液活动元素组合表现为岩 浆期后热液的特点,矿床元素组合类型及蚀变元 素地球化学分带与花岗岩顶面的空间关系显示 与受花岗岩顶面控制的温度梯度的控制。因此 可得东区成矿热液活动体系最根本的影响因素 是花岗岩,花岗岩既是成矿物源的供给体,又是热 液活动体系的主要驱动营力—热源,热液活动体 系受区域应力驱动影响较小。根据包裹体H、 O同位素组成研究,成矿热液活动有地下水的混 合作用。因此认为成矿热液是花岗岩岩浆期后 热液与地下水构成的混合体系并受侵位花岗岩 热力驱动。
(3)沉积层理和条带状锡石硫化物矿石 层状矿体中硫化物呈条带状、浸染状顺层分布, 与硅质岩、少量粘土类硅酸盐矿物、泥岩、泥质 碳酸盐岩构成纹层或条带,局部可见低角度交错 层理,有的微层理和显微交错层理是厘米级的 (4)生物结构 个旧矿区一些条带状矿石中发现了藻类化石,将 这种丝状体在扫描电镜下放大1000倍,甚至更大 时,发现里面的充填物主要是硫化物和硅质,其单 体和群体形态与那些在现代海底热泉和喷气口附 近发现的丝状体极其相似。
矿床地质特征

• 2 构造 • 生产区内褶皱和断裂构造均较发育,挠曲现象明显,但对
矿体的产出和控制起主要作用是断裂构造及其派生的节理、 裂隙以及层间破碎。 • (1)褶皱:大箐~阿西寨向斜 • 该向斜控制了整个高松矿田的构造格局,为一轴向北西, 两翼开阔宽缓的向斜,轴部出露地层为T2g23,翼部出露 地层为T2g22、T2g21、T2g16、T2g15,岩层倾角北陡 (25--40度),南缓(10--20度)。大马芦矿段即分布于该向 斜构造的北翼。 • (2)断裂构造 • 生产区内的断裂构造十分发育,纵横交错,在大箐~阿西 寨向斜构造的基础上,形成貌似“棋盘”格式的构造框 架)。矿田内主要的断裂与成矿作用关系明显的主要是北 东方向、北西方向和近东西方向的断裂,见图
76
25
山
驼复 15
86
裂
山
21 马 88
断
石 21 灰 驼
窑88 断
式
坝
西 32
大箐南山 高峰
吃 70
80
山 85
75 背
峰背
斜
72 裂
背阴山
77 阿
高 峰
水25 高峰山
83 断 88
76 断
75
马吃水大山 断
72 82 89 断
西 裂
裂 炸 18 背
斜
山
裂 82 药
背 裂斜73
裂
83
25
81
应力状态示意图
• T2g 16:灰色、浅灰色中厚层状灰岩与灰质白云岩互层, 厚200余米,是高松矿田的主要含矿层位。由于灰岩与灰质 白云岩组成的互层二者间化学、物理性质的差异,在构造 应力作用下易产生层间剥离和层间破碎,形成良好的储矿 空间,区内探明的绝大部分似层状矿体及脉状矿体即产于 此层中。
云南个旧锡矿芦塘坝东矿区三维地质建模

佳
6 5 0 0 5 1 ;2 .云南 国土资源职业学院 ,云南 昆 明 6 5 0 2 1 7 )
摘
要 :基于对地质体抽象化 、三维可视化 、T I N模型 、布尔运算方法研究基础上 ,使用澳大利 亚 Mi c r o -
m i n e 软件平 台 ,建立个 旧锡 矿芦 塘坝东矿区三维地质模 型,包括 地质体表 面和地质体 实体模型 ,可 为该区矿
( 2 )T I N模 型 T I N( T i r a n g u l a t e d I r r e g u l a r N e t w o r k ) 模型 ,即不规 则三 角形 格 网模 型 。 由不 规则 三角形 网格组 成 ,三 角形 的结 点 主要从 等 高线或 离散 高程 测量 点 中链 结 而成 。 用T I N表 示数 字高 程模 型 时减少 了规 则格 网带来 的数 据冗 余 ,同时在计 算效 率方 面也优 于纯粹 基 于等
( 2 ) 生成 地表 D T M
本次建模 目的是为其后对该区矿体进行定位 、定量分析和预测提供可靠模型,而该区矿体存储较深 ,
地 形精 度对 矿体 没有实 际影 响 ,因此对 地表模 型精 度要 求不 高 。
( 3 )确定剖面相对位置 ,提取剖面信息
根 据剖 面编 号在 A u t o C A D平 台上将 剖面 分别 插 入 某一 确 定 海拔 平 面 图 中相对 应 的剖 面 位 置 ,从 而 在
三维空间中确定各剖面的相对位置 ,固定剖面间距离 ,对各剖面中矿体 、断裂 、地层和花岗岩体数据进行
提取。
( 4 ) 生 成表 面模 型
Mi c r o mi n e 使 用线框 构模 法进 行模 型建立 ,即把 结点 用 线 连接 起来 ,形成 一 系列 不 规则 三 角形 ,然 后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图2-1 个旧矿区主要矿田(矿段)分布示意图
• 自然地理与经济概况
• 勘查区位于高原山区,属深切割中山地形。区内及其周围岩溶峰林发 育,为一四周高而中部低洼的岩溶盆地地貌。海拔高程2300-2600米 ,相对高差300余米。区内气候温湿多雨,年均降雨量1603.1毫米, 年均蒸发量1203.1毫米;旱雨季较为分明,降雨多集中于每年5-10月 份,其余月份多为旱季。年均气温11.5℃,最高25.9℃,最低-9.5℃ ;相对湿度84%,全年无霜期约287天,一般每年10月至次年1月多 雾,2-3月多风,主导风向为西南风,平均风速约3.8米/秒。 • 地表无自然村寨分布,但北东部山脚为大屯盆地,其海拔1300-1400 米。自然村密布,人口密集,劳动力资源充足,是个旧市的主要农业 区和工矿分布区。农作物以盛产大米和蔬菜为主,盆地西南缘云锡公 司建有大屯选矿厂、古山选矿厂、松树脚锡矿、冶炼分公司合金车间 等采选冶工矿企业。矿山生产区水、电设施配套齐全,交通运输方便 ,为云锡公司主要的锡矿采选冶生产基地之一。
• 迹自西向东,由近东西向转变为南东向,并与五子山复式 背斜轴垂直相交,岩层倾角100~250。 • 高峰山背斜:是一个形态较为复杂的短轴背斜,轴迹 呈北北东走向,它控制了高峰山矿段接触带矿体的产出。 • 驼峰山背斜:该背斜位于矿田南西侧驼峰山一带,轴 迹呈北北东走向,轴面向东倾斜,为一不对称背斜。 • 松南岩层陡立挠曲带:位于小石岗南至芦塘坝东部, 个松断裂南侧,总体走向为北西西呈“S”型延展,岩层 陡立部份倾角在650~900。 • 断裂构造 • 矿田内断裂发育,但起控岩控矿作用的主要有东西向、 北东向及北西向三组。 • (一)东西向组: • 个松断裂:为一近东西走向,向南倾、倾角在700~ 900,走向大于l2千米,倾斜延伸大于800米,具有明显的 控矿、控岩作用,是与松树脚矿田分界的标志。
• 大马芦矿田位于个旧锡矿区五大矿田之一的高松矿田中部, 处于大箐东~阿西寨向斜偏北翼一侧。由中部的大箐东、 马吃水、芦塘坝、高峰山,东部的阿西寨, 西部的驼峰山 六个矿段组成。已发现大型或特大型的锡、铅、银矿床。 • 地层 • 矿田内分布的地层均为三叠系中统个旧组卡房段及马拉格 段(T2g15~T2g23。)碳酸盐岩地层,从上到下可分为: • T2g23 :灰色、浅灰色中至厚层状白云岩夹少量白云质灰 岩及灰岩透镜体,微层理发育,局部含海百合茎化石,厚 度在90多米至400多米。 • T2g22 :灰色中厚层状含灰质白云岩,断续夹有大小不等 的白云质灰岩及灰岩透镜体,含数层海百合茎化石,岩层 厚300多米。 • T2g21 :深灰色、灰色厚层状白云岩,局部地段赋存有富 银铅矿体,岩层厚200余米。
• 印支期个旧及其邻区处于张裂和沉降过程,随之产生一系 列的基性火山活动,沉积大量的火山碎屑岩;沉积了厚达 数千米的碳酸盐类岩层及碎屑岩。 • 燕山期回返挤压,出现了强烈、频繁的基性、酸性、碱性 岩浆活动,同时伴有锡、钨、铜、铅、锌、银等金属成矿 作用。矿区锡多金属矿床的形成与燕山期花岗岩侵入有直 接的成生关联。 • 个旧断裂南北方向纵贯个旧矿区,将矿区分割为东区和 西区两部分。东区分布矿区一级褶皱——五子山复背斜, 北西西或东西方向的二级褶皱横跨其上,区内北东向和北 西西向断裂甚为发育。近东西向断裂控制了东区的五大矿 田,即马拉格、松树脚、高松、老厂和卡房矿田。西区分 布一北北东向的贾沙复式向斜。矿区内广泛分布中三叠统 碳酸盐岩类,下三叠统和上三叠统碎屑岩、上二叠统含煤 碎屑岩仅有零星出露。中三叠统是矿区的主要容矿地层。 矿区北东、南西两端的断陷盆地中出露第三系砂砾岩层。
• 东区沿中三叠统下部分布的辉绿岩呈岩床产出。此类岩床 与铜矿床关系密切。矿区基性火山岩及辉绿岩属印支期产 物。 • 个旧矿区两大类矿床,即为砂锡(锡、铅)和原生锡多金属 矿。砂矿多为残积、坡积、人工坡积和冲积形成,主要分 布在原生矿床附近的岩溶盆地、山坡和侵蚀阶地,规模巨 大,探明锡储量占矿区锡储量的45%。原生锡多金属矿分 为:层间热液型锡多金属矿床和花岗岩接触带矽卡岩型锡 多金属矿床,它们是矿区内的主要矿床类型。 • 目前,个旧矿区已发现锡、铜、铅、锌、钨、铋、钼、镓、 铟、镉、锗、铌、钽、铍、铁、金、银、硫、萤石、砷等 有色、稀有及贵金属矿产20余种,
• F断裂:近东西走向、向北倾、倾角约为820,是近年地表 地质填图新发现的一条断裂。 • (二)北东向组: • 麒阿西断裂:位于矿田东部,走向约北东400~500倾 向北西,倾角650~ 880,走向长约5.5千米,倾斜延伸大 于500米,具多期活动特征。 • 芦塘坝断裂:位于矿田中部,走向为北350~450东,倾向 北西,倾角在450~880之间,其上下盘次级断裂发育,构 成一个断裂含矿带,是北东走向断裂组中最具代表性的导 矿、容矿断裂。 • 莲花山断裂:位于矿田西部,走向为北300~450东,倾向 北西,倾角550~850,走向长约为8千米,具多期活动特征。 • (三)北西向组: • 主要有黑蚂石及六一零八两条近距离平行断裂,TEM 物探所圈定的V号异常就为其对应位臵。
矿山地质简况
个旧锡矿
个旧锡矿矿区位于云南省南东部,个旧市所辖,其中心 位臵,东经103。09'26”,北纬23。22,40",海拨标高1300~ 2600m。它处在欧亚板块被太平洋板块、印度板块俯冲碰撞相 接的部位,属于中国东南微板块西南缘右江缘盆地中的南盘 江凹断褶束之西南隅。燕山期造成了现代大地构造格局。矿 区分布在北东、北西和南北方向多个褶皱断裂带的交汇处。 个旧超大型锡多金属矿区是云南滇东南锡矿带上的最主要矿 区之一;处在环球两个巨型锡矿带,即特提斯巨型锡矿带和 环太平洋巨型锡矿带西带的交汇点,是环太平洋巨型锡矿带 西带西端锡矿聚集十分丰富的矿区之一。它不但是一个超大 型的锡矿区,同时也是大型的铜、铅、锌、钨和银矿区,此 外还伴生众多的有色和稀有金属矿产。 矿区内北东一北北东、东西一北西西方向的褶皱、断裂 是主要的控岩控矿构造。
T2g T2f T2f 个 T2g
牛 屎 坡
个 旧 市 牛 坝 荒
旧
马拉格 松树脚
高松 T2f T2f 陡岩 裂
1 5 2 6 3 7
断 T2g 老厂
T2g
卡房
T2g
4 8
T2f
1、主要矿田;2、矿区主要断裂;3、中三叠统个旧组;4、中三叠统法郎组; 5、花岗岩;6、二长岩;7、辉长岩;8、碱性岩;
• 探获矿体1300个(含328个砂矿),已经利用、正在利用 和规划利用的大型矿产地14个;中型矿产地10个,累计探 明有色金属储量几百万吨。它不但是一个超大型锡矿区, 同时也是中~大型的铜、铅、锌、钨、和银矿区,并伴有 众多的稀有、稀土等金属矿产,实属一罕见的聚宝盆。
• 高松矿田 • 高松矿田位于个旧矿区东区中部,该矿田位于高原山区, 属深切割的中山地形,岩溶峰林发育,矿田四围高而中部 低洼的岩溶地貌,海拔高程1300米~2600米,区内有矿山 公路至大屯14Km,至个旧市30Km,交通方便。(如图)
高 峰 山 背
70
裂
石 21 灰 窑 断 裂
驼 88 18 峰 72 炸 背
85
阿 高峰山 83 断 88 17
马吃水大山
断 断 72 82 89 断
• 高松矿田介于松树脚矿田与老厂矿田之间,北以个松断裂 为界,南到背阴山断裂,东为甲介山断裂,西至个旧断裂, 面积近50平方公里。其构造位臵处于个旧矿区一级构造五 子山背斜北段,矿田受与之斜交的次级构造大箐~阿西寨 向斜控制,呈一开阔宽缓的向斜地貌特征,主要出露三叠 系中统个旧组碳酸盐类岩石地层。矿田东部见小范围变质 玄武岩呈带状出露,东西长3400米,南北最宽800米,它 与矿田内的矿产形成关系还尚不明了。矿田深部有燕山 中~晚期黑云母花岗岩体隐伏,埋深大,海拔1200米以下, 距地表1200~1400米。矿田内断裂发育,纵、横交错,其 产于向斜中,特别是轴部的北东、东西向断裂与深凹的隐 伏花岗岩体相配臵形成了非常有利的控矿、导矿、容矿组 合,并与层间破碎带、剥离带一起联合控制着该区大型~ 特大型锡、铅、银矿床的生成和产出。个旧断裂南北纵贯 介旧矿区,将矿区分割为东西两部分,近东西向断裂控制 了东区五大矿田:马拉格矿田、松树脚矿田、高松矿田、 老厂和卡房矿田。
• 卡斯特岩溶盆地、断陷谷地及山坡沟地中广泛分布第四系 残积、冲积的含锡粘土,它是个旧矿区的主要砂锡矿床。 • 个旧矿区的花岗岩属燕山中一晚期的产物,为壳源重熔型 黑云花岗岩,铝过饱和、富硅、富碱(钾大于钠),锡和铜 等同生金属含量高于正常花岗岩。西区花岗岩呈肺叶状大 面积出露,达300多平方公里。东区花岗岩仅呈岩株状出 露于其北部和南部,据钻探工程和物探电测深资料了解到 东区沿五子山复式背斜轴部约有150平方公里的隐伏花岗 岩产出,其埋深200-1500m不等。这些隐伏花岗岩与个旧 矿区的锡、铜、钨等矿床的形成、产出有十分密切的联系。 西区的花岗岩体的北东侧产出的碱性岩是由正长岩和霞石 正长岩组成,后者为巨大的霞石矿床;其南侧,于贾沙向 斜轴部产出偏碱性玄武岩和辉长岩。
• T2g16:灰色、浅灰色中厚层状灰岩与灰质白云岩互层,厚 度变化较大,在几十米至300米之间。由于灰岩与灰质白 云岩二者化学性质、物理性质差异较大,并且交替分布, 因而在构造应力作用下,易产生层间剥离和层间破碎,形 成良好的储矿空间,故该层中锡、铜、铅、锌、银的矿化 强度明显地高于其它层位,是矿田内层间氧化矿的主要含 矿层位,“大马芦”矿段80%的储量产于其中。 • T2g15:灰色、浅灰色中厚层状石灰岩,含泥质,具波纹状 及虎皮状构造,上部夹二至三层条带状灰质白云岩,延伸 稳定、下部为含燧石结核薄层灰岩、偶见有腹足类、瓣鳃 类、海百合茎化石,厚度在300多米至600多米,此层亦为 矿田内层间矿的赋存层位。 • 构造 • 褶皱构诰 • 大箐一阿西寨向斜:该向斜横穿整个矿区控制了大马 芦矿段矿体产出,轴
80 子 78 箐 山
大箐东
76 地层产状 岩层陡立挠曲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