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文化常识知识点总结2篇
古代文化常识集锦

古代文化常识集锦古代文化是指先秦、秦汉、魏晋、南北朝、隋唐、宋元、明清等历史时期的文化。
这些时期的文化都是源自中华民族的历史文化,涵盖读书、写作、艺术、宗教信仰、传统价值观念、衣食住行、民间俗信、婚嫁习俗、文化实践等构成。
1、古代读书方式:古代的书本大多是手写的,书写的工具为胡麻、铁笔、木笔、秀笔等,一般常用的笔墨有墨、朱、绿、秋、金等,毛笔是最后出现的,古老的读书方式有口诵、眼读、指读、抄练等。
2、古代书法艺术:古代的书法具有极高的审美和艺术价值,是中华文化的核心。
书法艺术形式有篆书、楷书、行书、草书四个形式,书写的工具和形式也有很多,古人认为书法有“文如其人”之说,一笔一划传神了作者的内涵和情感。
3、古代宗教信仰:周朝时期以阴阳五行、礼乐治天为主流宗教信仰,到了秦汉时期,道教、佛教逐渐深入民间,魏晋时期儒学逐渐成为宗教信仰的主流。
隋唐时期,佛教得到大力推广,僧尼和佛教弟子都深受皇室和百姓的尊重,佛教也成为一种文化精神。
4、古代传统价值观念:古代的传统价值观念建立在“仁义礼智信”的基础上,认为应以仁义礼智信为准则来行事,以养性修身、守正节,礼法仁爱、事实礼仪、仁德士大夫三者相表达、一致的理念。
5、古代衣食住行:衣食住行是古代生活的三大要素,古代的衣食有很多传统的食物,如米饭、小米面、豆粉、馒头、烤鸭等,而住行则以宅舍、府邸、寺庙、庙宇等为主,而交通则以步行、轿子、马车、船只等为主要形式。
6、古代民间俗信:古代民间俗信涵盖很多活动,如庆典、吉神信仰、家风活动等,不同的文化发展出不同的吉神,如孔子教人追求仁义礼智信,而佛教教人信仰宽恕,这些都影响了古代的民间俗信活动。
7、古代婚嫁习俗:古代的婚嫁习俗大多是以祭祀为主,它们是由婚礼礼仪中演变而来,主要形式包括礼堂仪式、宴席活动、祭司大臣、朝觐等,形式丰富,依据不同的习俗会有精美的传统礼装,婚嫁习俗在古代社会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8、古代文化实践:古代的文化实践是思想的体现,通过实践来诠释思想的内涵,古代文化的实践有读书进修、习武竞技、尝试乐器技艺、歌舞狂欢、茶道茶艺等,它们深深影响了古代的文化氛围。
古代文化常识大全

古代文化常识大全古代文化是指在古代社会中形成并延续下来的各种文化现象和文化遗产,它包括了古代的思想、宗教、艺术、建筑、文学、音乐、舞蹈、服饰、饮食、礼仪、传统医学等各个方面。
古代文化是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承载着古代社会的历史记忆和精神传承,对于我们了解古代社会、传承优秀文化传统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带领读者一起了解古代文化的常识,让我们一起走进古代的文化世界。
古代文化常识一,古代建筑。
古代建筑是古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是古代人民生产生活的重要场所,更是古代文化的重要载体。
古代建筑包括了宫殿、寺庙、城墙、陵墓、园林等各种建筑形式,其中最具代表性的要数中国古代的宫殿和寺庙建筑。
中国古代宫殿建筑以紫禁城为代表,寺庙建筑以洛阳白马寺、峨眉山乐山大佛等为代表。
古代建筑在设计、结构、雕刻等方面均体现了古代人民的智慧和艺术水平,对后世的建筑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古代文化常识二,古代思想。
古代思想是古代文化的核心,它包括了儒家思想、道家思想、墨家思想、法家思想、兵家思想、农家思想等多种思想流派。
其中,儒家思想提倡“仁爱”、“孝道”、“礼仪”,强调人伦关系和社会秩序;道家思想强调“道法自然”、“无为而治”,主张顺应自然,追求心灵的宁静;墨家思想主张“兼爱”、“非攻”,反对战争和压迫,提倡和平与公正。
古代思想对中国古代社会的政治、道德、伦理等方面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成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古代文化常识三,古代艺术。
古代艺术是古代文化的重要表现形式,它包括了绘画、雕塑、音乐、舞蹈等多种艺术形式。
古代绘画以中国的山水画、人物画最为著名,中国古代的书法更是被誉为“东方艺术之花”。
古代雕塑以希腊的雕塑艺术最为著名,古代音乐以中国的古琴、古筝最为具有代表性,古代舞蹈以印度的印度舞、中国的古代宫廷舞蹈最为有名。
古代艺术在形式、风格、题材等方面呈现出丰富多样的特点,成为了古代文化中的瑰宝。
古代文化常识四,古代文学。
中国古代历史文化知识点大全

中国古代历史文化知识点大全中国拥有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传统,其深厚的历史底蕴和独特的文化特色吸引着无数人的关注和研究。
在这篇文章中,我将为您介绍一些中国古代历史文化的知识点,帮助您更好地理解和欣赏中国的古代文化遗产。
一、中国古代历史的分期1. 夏、商、西周、东周、战国时期:这些时期是中国古代历史的起始阶段,其间涌现了许多重要的政治、经济、科技、文化等方面的成就。
2. 秦汉:秦朝的统一和汉朝的繁荣是中国古代历史中的重要里程碑,这两个朝代对于中国历史上的融合、发展和影响具有重要意义。
3. 魏晋南北朝:这个时期是中国古代历史中的一个动荡时期,伴随着政治的分裂和民族的征战,但也孕育了许多文化上的繁荣和佳作。
4. 隋唐:隋朝和唐朝的统一和繁荣,使中国古代历史文化达到了一个高峰,这个时期被誉为“盛世”。
5. 宋元明清:这几个朝代是中国古代历史后期的重要时期,文化繁荣,科学技术进步,对于中国历史和文化的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
二、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1. 君主制: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主要是君主制,封建社会中的君主拥有最高的权力和统治地位。
他们通过世袭、封爵等制度来维持统治。
2. 封建制度:中国古代的封建制度是一种血缘和等级制度,以封建领主作为中心,将贵族分配到不同的封地,依附于君主,实行世袭制。
3. 科举制度:科举制度是中国古代的一种选拔官员的制度,通过举行科举考试选拔人才,不分贫富,使得社会上层有机会进入政府机构。
4. 中央集权制度:中国历史上的许多朝代都实行了中央集权制度,即权力高度集中在皇帝手中,各地行政、军事等事务都由中央政府管理。
三、中国古代文化的特点1. 儒家文化:儒家文化是中国古代最重要的文化之一,儒家思想强调人伦、道德、孝顺等价值观念,对于中国社会的发展和文化的传承起到了重要作用。
2. 道家文化:道家文化强调追求自然、无为而治、道法自然等思想,对于谋求个体的平衡和内心的和谐有着重要影响。
3. 佛教文化:佛教从印度传入中国,对中国古代的文化和精神生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佛教强调超脱尘世,追求内心的平静和解脱。
古代文化常识重点知识点归纳

古代文化常识重点知识点归纳本文档旨在归纳总结古代文化的重点知识点,帮助读者快速了解和掌握相关内容。
1. 中国古代文化概述- 古代文化定义:包括中国自古以来的思想、伦理、道德观念、风俗惯、艺术、建筑、科技等方面的遗产。
- 古代文化的重要性:对于了解中国传统价值观和思维方式有重要意义。
2. 古代文化的核心价值观- 仁:尊重他人、关心他人、关爱他人。
- 礼:符合规范的行为,对待他人应有的礼貌和尊重。
- 忠:对国家、社会、家庭、朋友等有义务和责任感。
3. 古代文化的风俗惯- 儒家思想的影响:尊师重道、强调家庭和社会秩序。
- 茶文化:茶作为中国的传统饮品,代表了中国人的礼仪和待客之道。
- 婚礼俗:红妆、七巧板、喜糖等传统的婚礼风俗俗。
4. 古代文化的艺术表现- 书法:中国传统艺术形式,强调墨痕、笔法和结构美。
- 绘画:中国画以写意和意境为主,常表现自然景物。
- 音乐:传统音乐以古筝、琵琶、二胡等乐器为主,注重曲调和节奏的和谐。
5. 古代文化的建筑风格- 宫殿建筑:以紫禁城为代表,宏伟壮观,注重对称和规矩。
- 园林建筑:如苏州古典园林,注重布局和景观的独特设计。
- 地下宫殿:如秦始皇陵兵马俑,展示了古代建筑技术和艺术表现。
6. 古代文化的科技成就- 四大发明:指造纸术、印刷术、火药和指南针四项对世界文明产生巨大影响的发明。
- 指南针:中国发明,用于导航和航海。
- 造纸术:中国发明,使书写和传播信息更加便捷。
本文档涵盖了古代文化的重点知识点,希望对读者进一步了解中国古代文化有所帮助。
中国古代文化常识大全(完整版)

中国古代文化常识大全一、科举教育1、科举制度概说科举制度是中国历史上通过考试选拔官员的一种基本制度。
它创始于隋朝,确立于唐朝,完备于宋朝,兴盛于明、清两朝,废除于清朝末年,历时1300余年,对中国历史的发展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从官制史角度看,科举制度的产生是历史的必然和巨大进步。
它所坚持的是“自由报名,统一考试,平等竞争,择优录取,公开张榜”的原则,打破了血缘世袭关系和世族对政治的垄断,对我国古代社会的选官制度是一个直接有力的改革。
它给中小地主阶级和平民百姓通过科举入仕提供了一个公平竞争的平台,使大批地位低下和出身寒微的优秀人才脱颖而出。
科举考试的内容到明代以八股文为主,即“八股取士”。
它逐步成为一种僵化的模式,特别是到晚清时已成为严重束缚知识分子的枷锁,暴露出种种弊端。
1905年清政府废除科举,也就是历史的大势所趋。
从此,1300年的科举制度终于宣告结束。
但客观而论,在中国传统社会的发展中,科举制的进步作用也是不容否定的。
2、科举前选拔官员【荐举】汉代选拔官吏制度的一种形式。
荐举有考察、推举的意思,又叫察举。
由侯国、州郡的地方长官在辖区内随时考察、选取人才,推荐给上级或中央,经过试用考核,再任命官职。
察举的主要科目有孝廉、贤良、文学、茂才等。
《张衡传》:“永元中,举孝廉不行。
”《陈情表》:“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后刺史臣荣,举臣秀才。
”(汉代避刘秀讳,称秀才为茂才)【征辟】也是汉代选拔官吏制度的一种形式。
征,是皇帝征聘社会知名人士到朝廷充任要职。
辟,是中央官署的高级官僚或地方政府的官吏任用属吏,再向朝廷推荐。
《张衡传》:“连辟公府,不就。
”“安帝雅闻衡善术学,公车特征拜郎中。
”【孝廉】汉代察举制的科目之一。
孝廉是孝顺父母、办事廉正的意思。
实际上察举多为世族大家垄断,互相吹捧,弄虚作假,当时有童谣讽刺:“举秀才,不知书;举孝廉,父别居。
”3.科举制名称【科举】指历代封建王朝通过考试选拔官吏的一种制度。
古代文化常识范文

古代文化常识范文1.儒学:儒学是古代中国最重要的思想学说之一,强调个人德行的修养和社会秩序的和谐。
儒家的核心观念是仁、义、礼、智、信,追求和谐稳定的社会关系。
2.道家:道家是古代中国另一种重要的思想学说,强调追求自然、无为而治和道的观念。
道家思想强调个人自由、自然,追求内在的精神境界。
3.佛教:佛教是源于印度的宗教,传入中国后成为主要信仰之一、佛教强调人生的痛苦和轮回,提倡禅修、般若智慧和慈悲心。
4.皇帝制度: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是皇帝制度,统治者被称为皇帝。
皇帝被认为是天命所选,享有无上权力,负责国家的政治、军事和经济管理。
5.秦汉文化:秦朝和汉朝是中国历史上非常重要的时期,对中国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
秦朝统一中国,推行中央集权制度;汉朝承袭并发展了秦朝的制度,兴起了儒家思想。
6.古代诗词:古代中国文学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是诗词,特别是唐代的诗词成就最为辉煌。
杜甫、李白、王之涣等诗人的作品深刻抒发了他们对社会、自然和人生的感悟。
7.京剧:京剧是中国传统的戏剧形式,起源于北京,被认为是中国文化的代表。
京剧强调唱、念、做、打的艺术形式,融合了音乐、舞蹈、戏曲和文学。
8.国画:国画是中国传统绘画的代表,主要包括山水画、花鸟画和人物画。
国画追求意境和笔墨的表现,注重意象的表达和象征性的艺术手法。
9.五音:古代中国音乐的基本音调被称为五音(宫、商、角、徵、羽),这五个音符代表了五个不同的音调,构成古代音乐的基础。
10.丝绸之路:丝绸之路是古代中国与西亚、欧洲之间的贸易和文化交流的重要通道。
通过丝绸之路,中国向西方输出了丝绸、茶叶和其他奢侈品,也从西方引入了丝绸以外的物品和文化。
这些只是古代文化常识的一小部分,古代文化的内容非常广泛而复杂。
通过学习古代文化常识,我们可以了解到古代人们的思想观念、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对于理解和尊重不同文化的发展和演变具有重要意义。
同时,古代文化常识也是我们保护和传承传统文化的重要基础。
古代文化常识

古代文化常识古代文化是中国历史长河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涵盖了古代社会各个方面的知识和智慧。
从古代文化中可以看到中国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也能够深刻理解中国传统价值观和思维方式。
本文将介绍一些古代文化常识,以加深对中国古代文化的认识和了解。
一、古代文化的起源古代文化的起源可以追溯到约5000年前的史前时代。
在那个时期,华夏民族的祖先创造了中华文明的雏形,形成了一系列重要的文化符号和象征。
陶器、织物、古代文字等都是古代文化的瑰宝。
随着时间的推移,中国的古代文化逐渐形成并发展壮大。
二、古代文化的发展古代文化的发展经历了不同的阶段和时期,每个时期都有自己独特的文化特点和表现形式。
以下是古代文化中的几个重要时期:1. 夏、商、周夏、商、周是中国古代的三个重要朝代,也是中国古代文化发展的重要阶段。
在这个时期,中国的政治、经济、军事等各个方面都有了显著的进步。
同时,古代文化的基础也开始形成,包括礼仪、考古遗址、古代文献等。
2. 春秋战国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分水岭,也是中国古代文化发展的关键时期。
在这个时期,诸侯割据、战乱频仍,但也孕育了众多思想家和学派,如孔子、老子、墨子等。
他们的思想和学说对中国乃至世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为古代文化的发展和传承奠定了坚实基础。
3. 秦汉秦汉时期是中国古代文化发展的一个高峰期。
在这个时期,中国统一了六国,建立了统一的中央政权,推动了社会经济的繁荣。
同时,汉代也是中国文化和科技的重要阶段,出现了众多文学作品和科技发明,如《诗经》、《汉乐府》、造纸术等。
4. 魏晋南北朝魏晋南北朝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乱世,但也是中国文化的重要发展时期。
在这个时期,文化多元化和交流活跃,出现了众多文学作品和艺术佳品,如《世说新语》、《洛神赋》等。
三、古代文化的特点古代文化具有许多独特的特点,下面列举其中几个重要的:1. 长期而稳定古代文化经历了数千年的发展和沉淀,具有长期而稳定的特点。
在中国的历史长河中,古代文化承载了世代相传的智慧和知识,形成了独特的文化传统。
中国古代文化常识 王力知识点

中国古代文化常识王力知识点我国古代文化常识王力知识点一、我国古代文化的多样性我国古代文化是世界上最悠久、最璀璨的文化之一,它包含了丰富多彩的元素,涵盖了各个方面的社会生活。
我国古代文化的多样性体现在语言文字、宗教信仰、艺术表现、思想观念等方面。
在了解我国古代文化时,我们不仅需要了解其整体性和共性,还要深入挖掘和理解其中的多样性。
王力先生在其著作中对我国古代文化的多样性有着深刻的见解,他指出,我国古代文化是一个综合性、开放性和包容性极强的文化体系。
在我国古代文化中,语言文字是一大特色。
在王力先生的著作中,他多次提到了古代汉字的发展和变迁,以及文字在古代社会中的重要地位。
汉字作为我国古代文化的重要载体,不仅承载着丰富的历史信息,还影响着我国人民的思维方式和审美情趣。
通过研究汉字的形体、结构和内涵,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我国古代文化的多样性和丰富性。
二、我国古代文化的价值观念我国古代文化的价值观念是我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内容,它体现了我国古代人民的思想、道德和生活方式。
在王力先生的著作中,他对我国古代文化的价值观念进行了系统的阐述,指出了其在我国古代社会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王力先生认为,我国古代文化的价值观念蕴含着深厚的民族传统和历史积淀,它展现了我国人民对于生命、自然、道德等问题的理解和思考。
我国古代文化的价值观念包括仁爱、孝道、忠诚、礼仪等多个方面,在王力先生的著作中,这些价值观念都得到了详细的阐释和解读。
这些价值观念不仅是我国古代社会的行为规范,还体现了我国人民对于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的认识和反思。
通过深入了解我国古代文化的价值观念,我们可以更好地把握我国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涵,为当代社会的发展提供借鉴和启迪。
三、我国古代文化的传承与创新我国古代文化的传承与创新是我国文化发展的关键环节,也是我国古代文化持续生生不息的重要原因。
在王力先生的著作中,他多次提到了我国古代文化的传统与革新,以及我国古代文化的继承与创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代文化常识知识点总结2篇
中国古代文化常识清单(1)
1.孝廉:汉朝由地方官(太守)向中央举荐品行端正的人任以官职,被推举的人称为“孝廉”。
孝廉是“孝顺亲长、廉能正直”的意思。
后来“孝廉”这个称呼,也变成明朝、清朝对举人的雅称。
2.公车:汉代官署名,臣民上书和征召,都由公车接待。
3.阉竖:对宦官的蔑称。
4.豪右:豪族大户。
秦汉时,豪族住在城市的右边,故称“豪右”。
5.服阕:指守丧期满除服。
6.践祚:也写作“践阼”,意为皇帝即位、登基。
7.丁忧:“丁忧”又称“丁艰”,古代指父母之丧。
古制父母死后,子女要在家守丧三年,不做官,不婚娶,不赴宴,不应考,以尽孝道。
有内、外之分,遭母丧称为“丁内艰”,遭父丧称为“丁外艰”。
8.视事:官员到职工作。
9.乞骸骨:古代大臣年老了请求辞职,意为请求赐还自己的身体,回家乡去。
10.致仕:交还官职,即退休。
如:永宁元年,称病上书致仕。
(《后汉书》)古代官员正常退休叫作“致仕”,古人还常用致事、致政、休致等名称,盖指官员辞职归家。
源于周代,汉以后形成制度。
中国古代文化常识清单(2)
1.东宫:太子居住的地方,也代指太子。
太子指封建时代君主儿子中被确定继承君位的人。
建储指确定储君,也即确定皇位的继承人,我国古代通常采用嫡长子继承制。
另:汉长乐宫又称东宫,太后所居也借指太后
【例】猥以微贱,当侍东宫。
(《陈情表》西晋?李密)
2.垂髫:三四岁至七岁(女)、八岁(男)的儿童。
髫,儿童垂下的头发。
【例】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桃花源记》东晋?陶渊明)
3.总角:八岁(女)、九岁(男)至十四岁的少年(古代儿童将头发分作左右两半,在头顶各扎成一个结,形如两个羊角,故称总角)。
【例】总角之宴,言笑晏晏。
(《诗经?卫风》)
4.殿试:是科举制最高级别的考试,皇帝在殿廷上,对会试录取的贡士亲自策问,以定甲第。
实际上皇帝有时委派大臣主管殿试,并不亲自策问。
录取分为三甲:一甲三名,赐“进士及第”的称号,第
一名称状元(鼎元),第二名称榜眼,第三名称探花;二甲若干名,赐“进士出身”的称号;三甲若干名,赐“同进士出身”的称号。
一、
二、三甲统称进士。
5.庐冢:古时为了表示孝顺父母或尊敬师长,在他们死后的服丧期,为守护坟墓而盖的屋舍。
【例】褒之庐冢也。
(《游褒禅山记》宋?王安石)
6.薨(hōng):指成群的昆虫一起飞的声音;古代称诸侯或有爵位的大官死去,也可以用于皇帝的高等级妃嫔和所生育的皇子公主,或者封王的贵族。
7.祖道:古代为出行者祭祀路神和设宴送行的礼仪。
【例】至易水上,既祖,取道。
(《荆轲刺秦王》)
8.辎重:行军时由运输部队携带的军械、粮草、被服等物资。
9.跽:长跪。
古人坐时臀部贴脚后跟,臀部离开脚后跟,腰伸直,就是跽。
【例】项王按剑而跽曰:“客何为者?”(《鸿门宴》)
10.再拜:古代一种隆重的礼节,拜两次,表敬重。
中国古代文化常识清单(3)
1. 四书、五经、六艺:四书是指《大学》《中庸》《论语》和《孟子》;五经是指《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简称为“诗、书、礼、易、春秋”,其实本来应该有六经,还有一本《乐经》,合称“诗、书、礼、乐、易、春秋”,但后来亡于秦末战火,只剩下五经。
六艺的说法有两种。
一种是,中国古代儒家要求学生掌握的六种基本才能,包括礼、乐、射、御、书、数。
礼即礼节,乐即音乐,射即射骑技术,御即驾驭马车的技术,书为书法,数为算数。
还有一种说法将六艺解释为六经,即《易经》《尚书》《诗经》《礼记》、《乐经》《春秋》。
“四书、五经、六艺”是儒家思想的核心载体,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2. 会试:明清两代每三年在京城举行的一次考试,因在春季举行,故又称春闱。
考试由礼部主持,皇帝任命正、副总裁,各省的举人及国子监监生皆可应考,会试取中者称“贡士”又称为“中式进士”,第一名称“会元”。
录取名额不定,各省被录取的名额由应试人数、省的大小、人口多寡酌定。
3. 谶(chèn):基本意思是秦汉间巫师、方士编造的预示吉凶的隐语;指将要应验的预言、预兆。
4. 甫冠、弱冠、加冠:甫冠与弱冠都是形容男子达到二十周岁,就会戴上成人的帽子,来表示自己已经成年了。
加冠,古代男子成年时(二十岁)加冠的礼节。
【例】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
(《送东阳马生序》明?宋濂)
5. 秩满:官吏任期届满。
【例】徽州知府孙遇秩满当迁。
(《明史?列传第一百六十九》)
6. 解褐:褐,粗布或粗布衣服。
解褐,脱去平民百姓的衣服,比喻入仕为官。
【例】举进士,解褐秘书省校书郎。
(《宋史?边理传》)
7. 少保:官职。
明清少保皆为从一品。
太师教文,太傅教武,太保保护其安全。
少师、少傅、少保均是他们的副职。
后来已是名存职异,只是一个荣誉称号。
8. 太傅:中国古代职官。
始于西周,最初由周公旦担任太傅,为朝廷的辅佐大臣与帝王老师(辅弼官,帝王年幼或缺位时他们可以代为管理国家),掌管礼法的制定和颁行,三公之一。
在战国时期的齐国和楚国也设有太傅;秦朝时期被废止;西汉曾两度短暂复置该职位;东汉则长期设立。
以后各朝代都有设置,但多为虚衔。
9. 食邑:受封者所享有的封地,因古代中国之卿、大夫世代以采邑为食禄,收其租税而生活,故称为食邑,又称采邑、采地、封地。
基本解释:靠封邑租税生活;指古代君主赐予臣下作为世禄的封地;唐宋时亦作为一种赐予宗室和高级官员的荣誉性加衔。
10. 请老:古代官吏请求退休养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