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率变异性的测定及其临床意义(1)
心率变异性(HRV)分析的临床应用

正常人NN间期直方图
正常人昼夜平均心率的差 异,直方图表现为多峰形 状,整个直方图形状矮而 胖,NN间期数值分布很广,
相应的HRV大。
散点图上部 :心率变 化缓慢,NN间期长,窦
性心律不齐大。
正常人 Lorenz散点图
散点图的形状直接反映 了NN间期变化的规律
正常人的散点大都集中 在图中45o附近。散点图 长短,表明平均心率在 24h内的变化大小;散点 图在45o 散开角度的大 小,表明相邻NN间期差 值大小,迷走神经对心
右图:夜间迷走神经张力大, 在迷走神经的调控下,心率 变化较快,NN间期曲线是快 速抖动的情况,相应的频谱 曲线中,在0.15Hz~0.4Hz范 围内出现一个高频峰。
HRV频谱分析指标 LF/HF
归一化的低频和高频功 率比值可以描述交感神 经与迷走神经的平衡状 况。
频谱分析功率谱图
RR间期功率谱图
(ms)
的%
亡率%
<50
125
15.5%
43
34.4%
50~100
472
58.4%
65
13.8%
>100
211
26.1%
19
9.0%
HRV时域测量指标
推荐指标
SDNN HRV Triangular Index
其它指标
SDANN RMSDD SDNN Index SDSD NN50 PNN50
HRV时域测量指标含义
SDNN:全部窦性心搏RR间期(简称NN间期)的标准差。单位为ms。 Mean RR:RR间期的平均值。在一段时间内(例如5min)计算RR间
期的平均值。 Triangular Index:三角指数也称圣乔治指数。无量纲。NN间期
心率变异性的临床意义:心率变异性的临床意义和应用价值

心率变异性的临床意义:心率变异性的临床意义和应用价值引言大家好!在临床医学领域,心率变异性是一个被广泛研究和应用的概念。
它可以用来评估心血管系统的稳定性和自主神经调节的功能。
随着心率变异性研究的深入,人们对其临床意义和应用价值有了更加全面的认识。
本文将详细介绍心率变异性的临床意义和应用价值,希望能为大家带来新的启示。
什么是心率变异性心率变异性(Heart Rate Variability,HRV)是指心率在时间上的变化。
简单来说,就是心脏搏动之间的间隔时间不是固定的,而是会有一定的波动。
这种波动反映了心脏自主神经系统对心脏起搏频率进行调节的能力。
心率变异性和健康心率变异性与健康状况密切相关。
研究表明,心率变异性较高的人通常具有更好的心血管健康状况和较低的死亡风险。
这是因为心率变异性的增加反映了自主神经系统的正常功能,它能够在体内维持稳定的心血管环境,有助于调节血压、心脏功能和血液循环等重要生理过程。
因此,心率变异性被视为一种重要的生理指标,用于评估个体的心血管健康状况。
心率变异性与心血管疾病心血管疾病是当前主要威胁人类健康的疾病之一。
心率变异性的改变与心血管疾病的发生和发展密切相关。
研究发现,心血管病患者的心率变异性往往较低,而心率变异性较低又被认为是心血管疾病的危险因素之一。
因此,通过监测和分析心率变异性,可以及早发现和预防心血管疾病的发生,提高个体的生活质量和健康水平。
心率变异性与应激反应应激反应是人体对外界刺激的一种生理反应。
对于应激反应的调节能力,心率变异性起着重要作用。
研究发现,心率变异性较低的人更容易出现应激反应过度,导致心脏负荷增加,进而增加心血管疾病发生的风险。
因此,通过分析心率变异性,可以评估人体的应激反应水平,有助于制定科学的应对策略,预防和减轻应激对心血管健康的不利影响。
心率变异性的应用价值心率变异性不仅在临床医学中有重要意义,而且在运动科学、心理学等多个领域也具有广泛的应用价值。
冠心病患者心率变异性及其临床意义

参 考 文 献
1 陈莉. 老年冠心病患者心率变异性的临床意义. 临床心电 学杂志.
20 5 , :2 2 . 0 14 7
2 许宜冠, 周胜华, 冠心病患者冠状动脉病变与心率变异性的关 等. 系. 临床心电学杂志 20 5 , :9 . 0 4 1 4
性, 冠状动脉 病变部位与心脏自 主神经系统损害 有关[ 。 j 2 心
单位, T 在 102 一 ( U 以上。 SGP 20 )
120) x log/ L6 例, 一 x log/ L4 例, x log L 以下者 (50 90) 6o /
5 例; 网织红细胞 8 例较高。外周血中 巧例均见到幼稚红、 幼稚粒细胞, 0 个 WBC, 分10 可见原始红细胞比例为0. 0 1 0. 0 , 3 早幼红细胞0. 0 一 0 , 1 0. 7 中幼红细胞0.0 一 3 , 3 0. 2 晚幼
8 . 7 士11. 2
女性 3 例 0
118. 5 土2 . 7 9 110 . 9 土30. 2 36 . 2 土39 . 9 5 1. 3 士30 . 5 9 . 1 士10 . 7
r MSSD SDNNind
Pnn 0 5 组别 冠心病组 对照组 3 讨论
表 2 冠心病组及对照组心率变异性指标比较
2. 2 骨髓象 本组中7 例有核细胞增生极度活跃, 例增生 4 明显活跃, 例增生活跃。原粒 + 早幼粒>0. 2 一 3 者有 4 0 0. 0 巧例, 其中1例高达8 . 5% ;原红+ 早幼红>0. 3 者8 例, 6 0 红 系统增生旺盛, 比值 > 0. 5 者7 例。红系大多伴有巨幼样
心率变异( HR ) 是指窦性心律在一定时间内 V 周期性变 化。 反映心脏自 主神经系统对心脏的调控能力。 心率变异作
心率变异性分析的临床应用

心率变异性分析有助于实现个体化治疗,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调整药物剂量或更换治疗方案,提高治疗效果。
03
心率变异性分析在临床实 践中的应用
冠心病
总结词
心率变异性分析在冠心病患者中具有重要应用价值,能够评估患者自主神经功能状态,预测心血管事 件风险。
详细描述
心率变异性分析通过测量心脏跳动的微小变化,评估自主神经系统的调节功能。在冠心病患者中,心 率变异性降低可能预示着自主神经功能受损,增加心肌缺血和心律失常的风险。通过心率变异性分析 ,医生可以评估患者的病情严重程度,制定合适的治疗方案,并监测治疗效果。
心率变异性分析 的临床应用
汇报人: 202X-01-03
目录
• 心率变异性分析概述 • 心率变异性分析的临床意义 • 心率变异性分析在临床实践中的
应用 • 心率变异性分析的局限性及未来
展望
01
心率变异性分析概述
定义与原理
定义
心率变异性(HRV)是指逐次心跳 周期差异的变化情况,反映自主神经 系统的活性。
算法优化
进一步优化心率变异性分析算法,提高分析的准确性 和可靠性。
多模态信息融合
将心率变异性与其他生理信号(如心电图、血压等) 进行融合,提供更全面的健康信息。
大数据与人工智能
利用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对心率变异性数据进行挖 掘和分析,发现更多潜在的临床应用价值。
THANKS
感谢观看
正常范围与影响因素
正常范围
正常成年人HRV随年龄和性别而异, 但具体正常范围因研究而异。
影响因素
年龄、性别、健康状况、药物使用、 生活方式等均可影响HRV。
02
心率变异性分析的临床意 义
预测心脏性猝死
心率变异的分析及临床意义

心率变异的分析及临床意义心率变异(Heart Rate Variability,HRV)是指心跳间期(RR间期)的变化。
正常人心率在不同时间点之间会有轻微波动,这种波动反映了心脏自主神经系统的调节功能。
通过分析和评估心率变异,我们可以了解个体心脏健康状况以及与疾病的关联。
一、心率变异的分析方法心率变异的分析常采用时间域和频率域两种方法。
1. 时间域分析时间域分析是通过计算相邻心跳间期的差异来反映心率变异性。
常见的指标有均值(Mean RR)、标准差(SDNN)、方差(VAR)等。
均值代表了整体的心率水平,标准差和方差反映了心率变异的程度,较高的数值表示较好的心率变异性。
2. 频率域分析频率域分析通过对心率信号的能量谱进行计算,得出不同频率段的能量占比,从而揭示心脏自律性的特征。
常见的频率带包括低频(LF,0.04-0.15 Hz)、高频(HF,0.15-0.40 Hz)和总功率(TP)。
低频成分主要反映交感神经系统的影响,高频成分主要反映副交感神经系统的影响,而总功率则代表了整体的心率变异程度。
二、心率变异的临床意义1. 预测心血管疾病心率变异与心血管疾病之间存在密切的关联。
较高水平的心率变异被认为是心脏功能较好的表现,而较低水平的心率变异则与心血管病风险的增加相关。
研究表明,低频能量与心脏交感神经活性的增加及心脏应激状态的改变有关,高频能量则与心脏副交感神经活性的增加、心脑血管功能的调节和体内应激反应的缓解有关。
2. 评估自主神经功能心率变异可用作评估自主神经功能的非侵入性指标。
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对心率的调控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心脏的自主神经功能状态。
心率变异的分析可以揭示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的相对活性,为评估自主神经功能提供重要依据。
3. 预测疾病进展和预后心率变异被认为是多种疾病的预后和进展的预测指标。
例如,在心衰患者中,心率变异的降低与疾病的严重程度及不良预后密切相关。
研究还发现,心率变异的异常与糖尿病、高血压、心律失常等多种疾病的预后相关。
心率变异性的临床应用和实际意义

心率变异性的临床应用和实际意义引言在我们日常的生活中,我们每个人的心脏都在以不断变化的节奏跳动着。
这种变化在生理学上称为心率变异性(HRV),它是指心跳间隔时间的变化。
心率变异性是一个重要的生理指标,它可以提供关于心脏健康状况和自主神经系统功能的宝贵信息。
在临床上,心率变异性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可以用于诊断和监测各种心血管疾病,以及预测疾病的发展风险。
本文将介绍心率变异性的基本概念、测量方法以及其临床应用和实际意义。
什么是心率变异性?心率变异性是指心跳间隔时间的变化。
正常情况下,心脏的节律是有规律的,但心率之间并不是完全等间隔的。
心率变异性是由自主神经系统的调节所引起的,包括交感神经系统和副交感神经系统的相互作用。
心率变异性可以通过计算和分析心脏跳动之间的时间间隔来评估。
通常使用心电图或心率监测仪等设备进行测量。
心率变异性的单位一般为毫秒(ms),变异性较高表示心率波动较大,变异性较低表示心率波动较小。
健康的人通常有较高的心率变异性,而心脏疾病患者的心率变异性较低。
心率变异性的测量方法测量心率变异性可以使用不同的方法和技术。
常见的方法包括时间域分析、频域分析和非线性动力学分析。
时间域分析时间域分析是最常用的心率变异性分析方法之一。
它通过计算和分析相邻心率间隔的标准差、方差、均值等指标来评估心率变异性。
这些指标反映了心脏跳动间的规律性和稳定性。
频域分析频域分析是一种通过分析心率信号在不同频率范围内的能量分布来评估心率变异性的方法。
常见的频域指标包括低频能量(LF)、高频能量(HF)和LF/HF 比值。
LF反映了交感神经系统的活动,HF反映了副交感神经系统的活动。
LF/HF比值可以评估交感神经系统和副交感神经系统的相对平衡。
非线性动力学分析非线性动力学分析是一种较新的心率变异性分析方法。
它通过计算和分析心率变异性信号的复杂性、混沌性等特征来评估心率变异性。
这些指标提供了对心脏自主神经系统的整体功能状态的更深入理解。
心率变异的分析及临床意义

心率变异的分析及临床意义心率变异(Heart rate variability,HRV)是指心跳间隔时间的波动性,是反映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调节心率功能的一项指标。
临床上,心率变异的分析可以提供很多信息,如心脏健康状况、自律神经调节情况、精神压力水平等,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本文将分析心率变异的临床意义,并举例说明其应用。
首先,心率变异可以作为评估心脏健康的指标。
正常情况下,心率变异呈现高度的复杂度和波动性,说明心脏自律性良好。
而心脏疾病或其他健康问题会导致心率变异降低,表明心脏自律性减弱。
例如,在心脏病患者中,心率变异较低常常与心脏病的严重程度和预后相关。
因此,通过分析心率变异,可以及早发现心脏疾病并进行干预治疗。
其次,心率变异可以反映自律神经调节情况。
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是人体内主要的自律神经系统,控制着心率。
通过分析心率变异,可以了解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的相对活跃度。
例如,交感神经活跃度的增加会导致心率升高和心率变异减少,而副交感神经活跃度的增加则会导致心率降低和心率变异增加。
因此,心率变异分析可以帮助医生评估和监测自律神经调节的功能状态。
举个例子,对于糖尿病患者来说,自律神经功能的紊乱常常与心血管并发症的发生风险增加相关,而心率变异分析可以帮助及早发现自律神经功能异常,提前进行干预预防。
此外,心率变异还可以反映精神压力的水平。
精神压力会引起心率的变化,使其变得更加有规律和单调。
通过分析心率变异可以揭示这种压力对心脏的影响,从而评估个体的心理健康状况。
例如,慢性压力状态下的体育运动员通常表现出心率变异减少的趋势,而打破个人最好成绩时则会出现心率波动增加。
因此,通过心率变异分析对于了解人们在不同压力下的心理状态和应对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最后,心率变异分析在心血管疾病预后评估中也发挥着重要作用。
许多研究表明,心脏病患者的心率变异水平与其生存率和预后状况相关。
例如,心脏病患者中心率变异较低的患者往往有更高的死亡风险。
心率变异性分析及临床意义

心率变异性分析及临床意义心率变异性(Heart Rate Variability,HRV)是指心跳间期的变异程度,是反映自主神经调节心脏功能的一种生理指标。
正常情况下,人的心跳并非完全规则的,而是存在一定的变异性。
通过对心率变异性的分析,可以获得许多有关心脏健康与疾病的信息,有着重要的临床意义。
心率变异性分析可通过多种方法进行,如时域分析、频域分析和非线性分析等,下面将分别介绍这些分析方法及其临床意义。
1. 时域分析:时域分析是最简单直观的心率变异性分析方法,通过统计心跳间期的几何特征和时间特征来评估心率变异性。
常见的时域参数有标准差(SDNN)、均方根差(RMSSD)、总方差(VAR)等。
这些参数反映了心脏自主神经调节功能的状况。
临床意义:时域分析可用于判断人的心脏自主神经活动的状况,对于评估患者的疾病风险、预测心血管事件的发生以及监测心脏康复等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举例:研究发现,心脏康复训练能够显著改善心脏自主神经调节功能,提高心跳间期的变异性指标。
例如,一个研究将一组心脏康复训练的患者(实验组)与一组未接受康复训练的患者(对照组)进行比较,发现实验组的SDNN、RMSSD和VAR 等时域参数明显高于对照组,表明康复训练可以改善患者的心脏自主神经调节功能。
2. 频域分析:频域分析是一种将心率变异性信号从时间域转换到频域的方法,通过计算不同频段内的功率谱密度来评估心率变异性。
常见的频域参数有总功率(TP)、低频功率(LF)、高频功率(HF)和LF/HF比值等。
临床意义:频域分析可以揭示心脏自主神经活动在不同频段内的贡献,对于研究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在心脏调节中的作用具有重要意义。
频域参数可用于评估患者的心脏功能状态、疾病风险以及预测心血管事件的发生。
举例:研究发现,心脏疾病患者的LF和HF功率值比健康人明显改变。
例如,在心肌梗死后的心脏康复期间进行频域分析发现,患者的LF和HF功率明显低于健康人,而LF/HF比值明显升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心率变异性的测定及其临床意义050051 河北医科大学第三医院内科 王 燕 张艳玲 张 伟综述王士昌审校 心率变异性(HRV)是指测量连续心动周期之间的时间变异数,准确地说,应该是测量连续出现的正常P-P间期之间的差异的变异数。
然而由于P 波不如R波明显或P波顶端有时宽钝,所以我们通常用与P-P间期相等的R-R间期来代替。
由此可以看出,它不同于通常所用的以时间为单位的平均心率变化指标,如每分钟心率100次和60次。
研究表明,HRV可做为植物神经系统活动的无创性检测指标,尤其在判断某些心血管疾病的预后方面有重要意义。
1 心率变异的形成正常情况下,心脏的活动受窦房结支配,窦房结的活动受植物神系统双重调节。
交感神经末梢释放去甲肾上腺素兴奋心肌细胞膜Β肾上腺素能受体,使内向离子流isi(由Ca2+携带)和if(主要由N a+携带)激活,使除极速率加快,自律性增高。
心率增快即正性变时作用;迷走神经末梢释放乙酰胆碱,作用于心肌细胞膜M型胆碱能受体,提高K+通透性,促进K+外流,使舒张期除极变慢,窦房结自律性降低,心率变慢。
〔1〕心率的变化是交感与迷走神经相互作用的结果。
它们之间的相互协调维持着心脏的正常活动。
这种相互作用一旦失调,将导致心血管系统功能紊乱,这是许多心血管疾病的发病机制之一。
〔2〕2 心率变异性的检测方法211 时域测定法:记录24小时动态心电图,将全部正常心动周期输入计算机处理,取得一系列有关心率的数理统计指标,用来衡量HRV的大小。
〔3〕21111 R2R标准差:①总体标准差(SDNN):即24小时正常R2R间期,由计算24小时所有正常R2R间期的平均值得。
②均值标准差(SDANN):即24小时内连续5分钟节段平均正常R2R间期的标准差。
③标准差均值(SDNN I DX):即24小时内连续的每5分钟节段正常R2R间期的标准差的平均数。
以上标准差值≤50m s为HRV小,若≥100m s为HRV大。
21112 差值:①最大差值:每两个相邻正常R2R间期差值的绝对数,若≤50m s,其HRV小〔4〕。
②差值>50m s的百分比(PNN50):即差值>50m s的正常R2R间期在特定时间内R2R间期数中所占的百分比,此值越大,则迷走神经张力越高。
〔5〕。
③差值均方的平方根(Χ-M SSD):即24小时连续正常R-R间期差值均方的平方根。
21113 心率骤增次数:计算单位时间内心率突然增加至少>10次 分且连续3-5分钟的次数。
21114 变异系数(CV):以每分钟连续正常R2R间期标准差除以该段时间的平均正常R2R间期,有利于对比。
21115 心率变异指数:一段时间内R2R间期总数与占比例最大的R2R间期数之比,正常人大于25。
在计算以上指标过程中,应排除房性或室性早搏的干扰,如1分钟内包含的正常R2R间期少于20个或连续5分钟内正常R2R间期少于120个,该节段的R2R间期应全部剔除〔6〕。
212 频域分析法:即用计算机对心率变异的速度或幅度进行频域分析,又称心率功率谱分析(HR PSA)。
首先用心电图机将人体心电信号经放大和模拟 数字(A D)转换器转换成电信号后,输入计算机,计算机对输入的每个Q R S波群进行识别和标记,再将所得256个或512个连续心搏信号进行快速富里叶转换或自回归运算,即得心率功率谱图(HR PS)〔7〕。
见图:图 正常心率功率谱图A1=1.399E-04,A2=2.736E-04(E-04=10-4)图中横坐标代表频率(单位H z),纵坐标代表功率谱的密度(HR2 H2),HR PS一般分为3个区域: (1)低频带0.02~0.09H z之间;(2)中频带0.09~0. 15H z之间;(3)高频带0.15~0.40H z之间。
计算功率谱带曲线下的面积的积分,可做为定量测定数据也可计算低高频带成分的功率比值(L F H F),一般HR PS的波幅越高,表示心率变异的幅度越大;波峰所处的频域越低,表示心率变异的速度越慢。
正常HR PS一般出现2-3个主要峰,第一峰位于0.04H z频带段,属低频峰段,此处的心率变化受体温,血管舒缩张力和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的影响,静注阿托品或Β受体阻滞剂后波峰幅度降低〔8〕,故能同时反映交感和副交感神经的张力变化;第二峰位于0.1H z频带周围,属中频峰段,主要反映压力感受性反射和血压调节引起的心率变化;第三峰出现在0.3H z频带周围,属高频峰段,与呼吸引起的心率变化有关,可作为呼吸性心率不齐的定量指标。
L H H F比值正常为3.6±0.7,此比值反映交感和副交感神经间的平衡,比值提高提示交感神经张力增高。
3 心率变异性的临床意义311 冠心病:心绞痛患者的HRV降低,与病情呈正相关,且心梗后心绞痛病人HRV的降低与死亡率增加相一致〔9〕,HRV<50m s的冠心病患者心脏性猝死(SCD)发生率是HRV>50m s患者的5.3倍〔10〕。
HRV可作为SCD高危因素的独立指标〔11〕。
急性心肌梗塞(AM I)时HRV高频峰明显降低或消失〔12〕。
HRV减低的程度与心功能损害和梗塞面积相关, AM I早期测定HRV有助于早期危险率的分层, AM I后2~3周HRV降低与左室射血分数呈显著正相关〔13〕。
HRV降低(<20m s)及晚电位阳性将预示心梗后病人会出现致死性心律失常和猝死,其敏感性为58%,阳性预测值为53%,相对危险指数为18. 59%〔14〕。
312 高血压:交感神经系统对维持和调节正常血压起决定作用,健康人血压无明显昼夜变化,高血压病入夜间血压低于白天。
正常人HRV低频成份夜间减少,而高血压患者昼夜则无显著差异。
〔15〕高血压HRV改变的原因可能是:高血压者交感神经活性高,而HRV的低频成份主要反映的是交感神经活性,故高血压HRV改变以低频成份为主〔10〕。
313 心力衰竭:心血管功能的神经内分泌调节是充血性心衰血流动力学的重要病理生理机制。
心衰时,自主神经对心脏的支配出现明显异常。
交感2迷走平衡改变〔16〕。
与健康者相比,心衰者HRV明显降低,以高频成份降低为甚,而低频成份无明显变化,说明心衰时迷走神经张力下降,而交感神经对心脏的控制是完好的〔16〕。
心衰时HRV改变机制尚不清楚,有人认为〔17〕可能与患者的心血管压力反射对生理刺激的反应性降低有关。
314 其它:有人发现〔18〕,糖尿病人HRV显著降低(P<0.005),其下降程度与糖尿病合并周围神经病变的程度平行。
尿毒症多神经病变是慢性肾衰的一重要合并症,在进行HRV分析时,发现HRV显著下降,与病情呈正相关〔19〕。
在心脏移植术后,心率变异程度明显减少或消失,一旦出现排斥反应,心率变异程度将明显提高〔20〕。
有人研究,射频消蚀术后,总体反映自主神经张力的平均心率的标准差及反映迷走神经的高频成份明显降低,提示射频消蚀术在阻断异常径路的同时也影响了心脏的植物神经尤其是迷走神经。
还有人发现〔21〕。
射频消蚀室上速后HRV下降,以后渐增高,消蚀后HRV改变以低频成份为主,可能与心内膜迷走神经分布多于交感神经有关。
HRV降低可能是消蚀对神经的损害。
总之,心率变异性是一种无创检测手段,已引起人们极大兴趣,它对于提示疾病预后,发病机制、诊断及评价药物疗效方面都具有重大意义,特别是对发现冠心病或心梗病人的潜在危险性方面有很大意义。
4 参考文献11A ppelM L1J Am Co ll Cardi o l1989;14:113921Zi p s D.PA CE1983;6:121031A zgra A,T ijssem T G,Roelandt J,et al.C ircualati on 1993;88:180~18541KL eiger R E,et al.J Am Co ll Cardi o l1984;3:54751陈灏珠1临床心电学杂志 1994;3((4):16961B igger JT,et al.Am J Caredi o l1989;64:53671陈运贞,雷 寒,谢 杨,等1中华心血管病杂志1992;20(2):10181Pow eram z B,et al.Am J Physi o l1985,248:H15191K jellgren O.Am H eart J1993;125(1):204~214101胡桃江,临床心电学杂志1995;4(1)26111A lgra A T,J ssen T G,Koelandt J,et al.C irculati on 1993;88:180~185121B igger JT,F leiss TL,Steinm an KE,et al.Am J Cardi o l 1992;69:891~898131屠昌华,张国亢,罗在罗,等1中华心血管病杂志 1994;22(5):358141Farrel TJ,Bash ir Y,C ri pp s T,et al.J Am Co ll Cardi o l 1991;18:687~697151D ass S,Balsam a M,Guzzeltis et al.H ypertensi on1991;9(Supp l6)S72~S73161L om bardi F,Sandrone G,M o rtara A,et al.Am H eart J 1992;128:1521~1529171Saul JP,Berger Ro,L illy L S,et al,Am J Cardi o l1988;61:1292~1299181陈运贞,雷 寒,谢 杨,等1中华心血管病杂志1992;20(2):101191M alik M,Camm A J.B r H eart J1994;71:3~6201Sands KEF,et al.C irculati on1989;79:76211Kocovic D Z,H arada T,Shea JB,et al.C irculati on1993;88:1671~1681肺炎支原体感染研究进展050051 河北医科大学第三医院儿科 许冠英 张国平综述 邱学 审校 肺炎支原体(M yco las m a Pneumoniae简称M P)是呼吸道感染较常见的致病菌,近几年有增加趋势,且自1995年10月至今在石家庄地区流行。
感染后除引起继往认为的非典型肺炎外,还可引起肺外各系统改变,且有死亡病例报道,应引起临床重视。
1 病原学研究支原体是一群介于细菌和病毒之间的一种微生物,是目前所知能够独立生活的最小微生物,其广泛分布在自然界,自1937年D ines首次发现支原体以来,已从人体分离出15种支原体〔1〕,其中肺炎支原体是致病性支原体的一种,过去认为为呼吸道致病菌,多存在于呼吸道感染患者的咽、气管、支气管、肺〔2〕,但现在有报道,可自肺外许多组织分离出M P,如胸水、脑脊液、心包、血液,有时也播散至滑膜组织引起关节炎〔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