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论《西游记》中的人生哲理(修订版)
西游记里的人生哲理

西游记里的人生哲理《西游记》那可是咱老祖宗留下来的宝贝呀!里面的人生哲理那真是多了去了。
你看那孙悟空,本事大吧?可一开始不也得乖乖跟着唐僧去取经。
这就好比咱在生活中,就算你再有能耐,也得有个目标,有个方向不是?不能瞎蹦跶呀!而且孙悟空一路上降妖除魔,遇到那么多厉害的妖怪,他也没退缩过呀!咱平时遇到点困难算啥,就得像猴哥一样勇往直前!再说说唐僧,虽然有时候有点迂腐,可他那股子执着劲真值得咱学学。
不管遇到啥危险,他都一心想着去西天取经,这就是信念的力量啊!咱要是能有唐僧这股子坚定劲,干啥事不能成呀?还有八戒,虽然贪吃又偷懒,但他也给咱带来了不少欢乐呀!他让咱知道,人都有缺点,咱得学会接受自己的不完美,可也不能因为有缺点就啥也不干了,该努力还得努力呀!沙僧就更不用说了,老老实实挑担子,默默奉献。
这不就是咱身边那些默默付出的人嘛,虽然不起眼,但没了他们还真不行!就像咱平时的生活,不可能一帆风顺吧?那遇到困难了咋办?想想孙悟空,怕啥呀,干就完了!和别人相处的时候,别老挑人家毛病,像八戒一样有点小缺点也没啥大不了的。
自己得有目标,像唐僧一样坚定地走下去。
也别忘了多关心关心身边那些像沙僧一样默默奉献的人。
西游记里师徒四人经历了九九八十一难才取得真经,咱的人生不也得经历各种磨难才能成长嘛!遇到点挫折就打退堂鼓,那能成吗?不能呀!咱得像他们一样,一路向前冲!别老觉得自己不行,你咋知道自己不行呢?孙悟空一开始不也啥都不懂嘛!咱还得学会团结,师徒四人要是不团结,能走到西天吗?肯定不能呀!所以在生活中,和家人、朋友、同事都得好好相处,互相帮助,这样才能走得更远。
你说,这《西游记》里的人生哲理是不是特别实用?咱可得好好琢磨琢磨,让自己的人生也像他们取真经一样精彩!别小瞧了这些道理,真用上了,那效果可不得了!咱就好好学学西游记里的这些智慧,让自己的生活过得越来越好!你说是不是这个理儿?原创不易,请尊重原创,谢谢!。
《西游记》中的道家哲学与人生观

西游记中的道家哲学与人生观引言《西游记》是中国古代四大名著之一,被誉为中国文化宝库中的瑰宝。
作为一部伟大的文学作品,《西游记》不仅有着丰富的故事情节和精彩的人物形象,还融入了深刻的哲学思想。
在《西游记》中,作者吴承恩巧妙地将道家哲学与人生观渗透到人物塑造、情节发展以及对修行道路的描写之中。
本文将围绕这一主题进行探讨,并详细阐述《西游记》中所体现的道家哲学和人生观。
道家哲学在《西游记》中的体现1. “无为而治”:孙悟空的修行在小说中,孙悟空是一个凡间出身、机智灵活且拥有强大力量的角色。
然而,他最终能够成为斗战胜佛、齐天大圣,并没有通过武力或者努力战胜自己的对手,而是通过修炼“无为而治”的道家理念来达到目标。
孙悟空通过学习道家的思想,懂得了不要过度努力,而是应该顺其自然、随遇而安。
他在修行中渐渐领悟到“无为而治”的道理,即让自己的心境保持平静与无欲,才能够达到真正的解脱和超越。
2. “以柔克刚”:唐僧与妖魔鬼怪的相处之道《西游记》中的唐僧师徒四人经历了千辛万苦的旅程,一路上遭遇了各种妖魔鬼怪的阻挠。
然而,他们并没有采用强硬对抗的方法来解决问题,而是秉持着“以柔克刚”的原则。
唐僧作为导师兼领导者,总是慈悲心怀、宽容待人,并且经常用智慧和言辞来化解冲突。
他教导弟子要用智慧和谅解来对待恶意的行为,并呼吁大家要善待一切生命。
这种哲学观念深影响了其他角色,在面对矛盾和困难时也尽量保持温和、理解和谅解的态度。
这种以柔克刚的方式不仅使他们赢得了妖魔鬼怪的尊重与信任,也表达了道家哲学中爱与包容的重要意义。
人生观在《西游记》中的展示1. 尘世纷扰与修行之路小说中的主要人物,特别是唐僧师徒们,在前往取经之旅中经历了一系列艰辛和磨难。
这些挑战暗示了人生道路上困扰和干扰的存在,呈现出传统中国文化中对凡间纷争与修行境遇的关注。
通过旅途中的困苦,唐僧师徒们不断面对诱惑和困难,在修行道路上不断成长。
这展示出一种中国传统哲学观念——在尘世之中,个体需要付出努力去抵抗各种诱惑,并最终实现自我超越和精神升华。
西游记的人生哲理启发

西游记的人生哲理启发
《西游记》是一部中国古代文学名著,讲述了孙悟空等人的西天取经之旅。
这部小说不仅仅是一部娱乐读物,更是一部充满着人生哲理的作品。
以下是《西游记》中的一些人生哲理启示。
1. 苦行可以改变命运
《西游记》中的唐僧师徒四人为了取经,不惧千难万险,走过了艰苦的路程。
这告诉我们,苦行不仅可以帮助我们改变命运,还可以磨炼我们的意志力和毅力,让我们成为更好的人。
2. 信仰可以战胜一切
在《西游记》中,唐僧师徒四人的信仰是他们前进的动力。
无论遇到多少困难,他们都能依靠自己的信仰去战胜它们。
这告诉我们,信仰是一种强大的力量,它可以让我们克服一切困难。
3. 困难是成长的机会
《西游记》中的唐僧师徒四人遇到了许多的困难和挫折,但他们从中学到了许多东西,并变得更加坚强。
这告诉我们,困难是成长的机会,只有通过克服困难,我们才能变得更加强大。
4. 尊重他人可以得到他人的尊重
在《西游记》中,唐僧师徒四人一直尊重和帮助其他人。
这让他们得到了其他人的尊重和帮助。
这告诉我们,尊重他人可以得到他人的尊重和帮助,只有尊重他人,我们才能获得真正的友谊。
5. 内心的和平才是真正的幸福
《西游记》中的孙悟空从一开始就渴望得到不朽的生命和永恒的
幸福,但最终他发现真正的幸福是来自内心的和平。
这告诉我们,只有拥有内心的和平,我们才能获得真正的幸福。
总之,从《西游记》中我们可以学到很多关于人生的哲理,这些哲理不仅仅适用于古代,也适用于现代。
我们应该从中汲取经验,不断成长和进步。
西游记读后感感悟人生道理

西游记读后感感悟人生道理《西游记》是中国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它以独特的魅力和广博的想象力深入人心。
西游四大主角的冒险旅程不仅令人兴奋,更在细节中传达出深刻的人生道理。
通过阅读《西游记》,我深感人生道理的宝贵和重要性。
首先,在西游过程中,孙悟空这个“不羁的灵魂”成长为一个负责任和有爱心的英雄形象。
我们可以从他的经历中体会到人生中“修行”的重要性。
孙悟空的种种经历,诸如跟随唐僧“去西天取经”以及与妖魔进行斗争等,都是他成长的证明。
他通过面对困难和挑战,逐渐改变以前的任性和不负责任。
这种成长过程告诉我们,人生中的困难和挑战并不可怕,它们是个人成长的机会。
其次,西游大致分为四个部分,每个部分都给我们传递了与人性相关的道理。
第一部分是孙悟空和唐僧相遇的故事,让我们意识到人际交往的重要性。
唐僧信任孙悟空,希望他能带领他去西天取经。
这种信任表明,人际关系中的信任和合作是成功的基础。
第二部分是唐僧和孙悟空等人途中遇到的困难和阻碍。
通过他们之间的团结和互助,我们看到一个团队的力量可以克服一切困难。
团队合作的重要性在西游记中得到了充分展示。
第三部分是他们遭遇妖魔和邪灵的斗争,这让我们明白正义和勇气的力量。
唐僧等人与妖魔斗争的过程中,勇气和坚持是他们成功的关键。
第四部分是一个意味深长的结局,主要通过韩湘子化解战争来传递和平的重要性。
通过这一系列故事,我们明白了在现实生活中人性的重要性,以及正义、合作、和平的力量。
此外,《西游记》中的角色塑造也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虽然孙悟空是一只石猴,在西游过程中他却展现了很多具有人性的特点。
例如,他勇敢、慷慨、聪明。
通过孙悟空的塑造,我们明白了人性的多样性和丰富性。
《西游记》中的其他角色也有各自的特点,比如猪八戒的贪吃、懒散和愚笨,唐僧的善良和智慧等等。
这些角色的塑造不仅增添了故事的趣味性,更反映了现实生活中不同个性的存在和对于成长的重要性。
总而言之,阅读《西游记》给予我许多关于人生道理和智慧的思考。
西游记人生哲理及感悟

西游记人生哲理及感悟《西游记》是一部充满智慧和哲理的古典小说,其中蕴含着丰富的人生哲理和感悟。
以下是一些可能给你带来启发的西游记人生哲理及感悟:坚持信念:在取经的过程中,唐僧一直坚信自己的使命,即前往西天取得真经,以弘扬佛法。
这种坚定的信念让他在面对各种困难和诱惑时都能保持清醒和坚定,从而成功地完成了任务。
这告诉我们,在人生的道路上,我们应该坚持自己的信念和目标,不断努力追求,才能在逆境中不屈不挠,最终实现自己的梦想。
团结协作:取经路上,孙悟空、猪八戒、沙僧和白龙马等师兄弟们团结一心,互相帮助,共同克服困难。
这种团结协作的精神是我们在生活中也应该学习的。
我们应该注重团队合作,互相支持,才能更好地应对各种挑战和困难。
忍耐与宽容:在取经过程中,唐僧经常受到各种妖魔鬼怪的威胁和陷害,但他始终保持冷静和宽容的心态。
他明白只有通过忍耐和宽容才能化解矛盾,让团队更加团结。
这种精神也适用于我们的人生。
在面对困难和挑战时,我们应该保持冷静和宽容的心态,学会忍耐和宽容,才能更好地解决问题。
勇气与拼搏:孙悟空等师兄弟们在取经过程中历经磨难,但他们始终勇敢拼搏,不畏艰险。
这种勇气和拼搏精神是我们在人生中也应该具备的。
只有勇敢面对困难,敢于拼搏,才能走出困境,迎接更美好的未来。
自我反省与成长:在取经过程中,孙悟空等师兄弟们通过不断地自我反省和成长,逐渐变得更加成熟和智慧。
这告诉我们,在人生的道路上,我们也应该不断地进行自我反省和成长,不断改进自己的不足之处,才能更好地迎接未来的挑战。
总之,《西游记》是一部充满智慧和哲理的小说。
通过深入阅读和思考,我们可以从中汲取到丰富的人生哲理和感悟,更好地应对生活中的挑战和困难。
小论《西游记》中的人生哲理(修订版)

小论《西游记》中的人生哲理南昌大学康祖恩【内容提要】《西游记》通过古怪鲜明的人物形象,扑朔迷离的故事情节,表现出了一个带有现实主义意味的神话世界。
小说在浓郁的浪幔主义色彩背后所透射出的正是耐人寻味的人生哲理。
【关键词】西游记浪漫主义人生哲理别林斯基说:“浪漫主义艺术把地上的东西搬到天上,它的追求总是朝向现实和生活的彼岸。
”[1]。
《西游记》就是把地上的东西搬到了天上,赋予了浪漫主义神话色彩,成为了一部老少皆宜文学巨作,在儿童眼里,它是一部趣味横生的童话;在成人眼里,它是一部具有超凡想象力,将现实生活与神话故事巧妙融合的文化经典,故事背后蕴含着深刻的人生哲理。
吴圣昔先生在他的《西游新解》中阐释道:“真正能够概括《西游记》风格特征的不是大而无当的浪漫主义标签,而是有机结合着的传奇性、诙谐性和哲理性”。
[2]《西游记》之所以能有如此强烈的艺术效应,是因为它将故事人物作了神怪化、动物化的处理。
浪漫主义的表现风格,赋予哲理性的思想内涵,使吴承恩这部作品经得住时间的检验。
为什么让无本事的唐僧去受尽千辛万苦,来完成取经的重任,而不让有本事的孙悟空去呢?如来佛祖至善至尊,唐僧有德有行,为什么不把经书直接传给唐僧呢?天庭之上为什么也有胆大妄为,私自下凡的仙童、侍者?佛堂之上公然受礼;妖魔鬼怪也有儿女情长……带着这些疑虑,然我们重新翻开《西游记》,仔细解读其中深藏的人生哲理。
一经历磨难取真经——人世沧桑的写照方胜先生说过,“《西游记》作品全部故事情节及其人物间的冲突,其实是在总体上显示着人生道路上所必然要碰到的某种或某些方面的富有哲理意味的启示。
”它“涵括了人生道路上可能遭遇和经历的一切有关的问题”[3]。
孙悟空从大闹天空到被如来佛祖压至五行山下,再到后来取经路上历经搏杀,最后修成正果。
这反映了一个人从童年到成年的过程及最终归宿。
西行路上,孙悟空共降灭妖怪55名,无名鼠辈不计其数,其中被打死的有36名,被降服的妖魔1 9名,为了铲除这些妖魔,孙悟空曾经被黑熊怪打瞎眼睛;唐僧也险些成为那些妖怪的下酒菜。
西游记的人生智慧

西游记的人生智慧西游记是中国古代文学名著之一,以其丰富的想象力、深刻的哲理和精彩的故事情节而闻名于世。
作为一部描写唐僧师徒四人西天取经的神话小说,西游记中蕴含着许多关于人生智慧的启示和教训。
以下是我整理的一些关于人生智慧的精华内容。
1. 坚定的信念和目标西游记中的唐僧师徒四人为了取得真经,克服了无数困难和危险,始终坚持不懈地向前。
他们的信念和目标是他们成功的关键。
在人生中,我们也应该有坚定的信念和明确的目标,只有这样才能克服困难,实现自己的梦想。
2. 团队合作和互助唐僧师徒四人在西游的过程中,相互帮助,共同克服了各种困难。
孙悟空的力量、猪八戒的勇气、沙僧的智慧和唐僧的慈悲心,每个人都发挥自己的特长,共同完成了任务。
这告诉我们,在人生中,团队合作和互助是非常重要的,只有和他人一起努力,才能取得更大的成功。
3. 智慧和机智在西游记中,孙悟空是一个非常聪明和机智的角色。
他经常利用智慧和巧妙的策略来解决问题和化解危机。
这告诉我们,在人生中,智慧和机智是非常重要的品质,它们可以帮助我们在困境中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
4. 忍耐和坚持西游记中的师徒四人经历了无数的艰难和磨难,但他们从未放弃,始终坚持到底。
他们的坚持和忍耐使他们成功地完成了任务。
在人生中,我们也会遇到各种困难和挫折,但只要我们保持忍耐和坚持,就能战胜困难,取得成功。
5. 慈悲和宽容唐僧师徒四人在西游的过程中,遇到了许多恶魔和妖怪,但他们总是以慈悲和宽容的心态对待他们。
他们相信每个生命都有改变的可能性,通过慈悲和宽容,他们成功地化解了许多危机。
这告诉我们,在人生中,慈悲和宽容是非常重要的品质,它们可以帮助我们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和解决冲突。
6. 修身养性和修行在西游记中,唐僧师徒四人通过修行和修身养性,不断提高自己的修为和智慧。
他们通过修行,获得了超凡的力量和智慧,帮助他们克服各种困难。
这告诉我们,在人生中,修身养性和修行是非常重要的,它们可以帮助我们提升自己,达到更高的境界。
西游记与人生哲理

西游记与人生哲理西游记与人生哲理人生哲理的意思是关于人生的根本的原理和智慧。
它是关于人生问题的哲学学说,是人生观的理论形式。
它主要探讨人生的目的、价值、意义、态度等。
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西游记与人生哲理,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西游记与人生哲理篇1最近有一部电视剧,叫我的西游,虽然也与《西游记》有关,但其中夹杂了很多现代文化元素,这么多年以来,在历代大导的手中,西游也渐行渐远,不知大家是否还记得最初的西游,记得泼皮耍赖的小猴,懒惰好色的猪猪,冷静镇定的唐僧,还有沙僧。
这些都是曾经陪我们走过童年的动画人物,我对西游是有感情,看着大家改变西游原意,我再也忍不住了,我也想说些东西了。
《西游记》作为四大名著之一,可谓中国文化瑰宝,自有它的现实意义,它对生活,人生都有巨大影响。
就拿其中的人物唐僧来说吧,在他身上,我们看到了一种坚韧,为了实现自己的理想抱负,唐僧历经磨难,忍辱负重,最后取得真经。
唐僧的这种精神,正是我们每个人一生中必须拥有的精神。
人生就像一场“西游记”,任何人都有自己的追求和向往,在前进的道路上,不可避免的会遭遇这样或那样坎坷,面对磨难打击,只要坚定不移,勤奋努力,才能领悟人生真谛,取得人生“真经”。
另外,唐僧作为师父,本领最小,徒弟个个武艺高强,但他却能领导大家,这种技能也是值得我们学习的,其实,唐僧只是一个精神领袖,而非业务领导,所以说一个领导并非能力最强,对于一个企业,领导者要有创新意识,与众不同眼光,从他人看不到的视角看问题,对一个国家,领导者要远见卓识,从长远利益看问题,以人为本,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最近又看了一次《西游记》,其实它不仅仅是妖精鬼怪的斗法,而是教会一个人如何立身处世。
若把师徒四人合为一体,唐僧就好比人的思想,悟空就是一个人的灵性,八戒是一个人懒惰好色的本性,沙僧说明一个人的杀气,仔细想想,每人身上都有这些要素。
人生在世,思想极为重要,西方有句谚语“思想决定行为,行为决定习惯,习惯决定性格,性格决定命运”,同样,人要好好活在世上,必须有悟空的斗争思想,还要能在人际交往中善于变化,明辨善恶与是非,少走弯路,更好更快的走向成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论《西游记》中的人生哲理南昌大学康祖恩【内容提要】《西游记》通过古怪鲜明的人物形象,扑朔迷离的故事情节,表现出了一个带有现实主义意味的神话世界。
小说在浓郁的浪幔主义色彩背后所透射出的正是耐人寻味的人生哲理。
【关键词】西游记浪漫主义人生哲理别林斯基说:“浪漫主义艺术把地上的东西搬到天上,它的追求总是朝向现实和生活的彼岸。
”[1]。
《西游记》就是把地上的东西搬到了天上,赋予了浪漫主义神话色彩,成为了一部老少皆宜文学巨作,在儿童眼里,它是一部趣味横生的童话;在成人眼里,它是一部具有超凡想象力,将现实生活与神话故事巧妙融合的文化经典,故事背后蕴含着深刻的人生哲理。
吴圣昔先生在他的《西游新解》中阐释道:“真正能够概括《西游记》风格特征的不是大而无当的浪漫主义标签,而是有机结合着的传奇性、诙谐性和哲理性”。
[2]《西游记》之所以能有如此强烈的艺术效应,是因为它将故事人物作了神怪化、动物化的处理。
浪漫主义的表现风格,赋予哲理性的思想内涵,使吴承恩这部作品经得住时间的检验。
为什么让无本事的唐僧去受尽千辛万苦,来完成取经的重任,而不让有本事的孙悟空去呢?如来佛祖至善至尊,唐僧有德有行,为什么不把经书直接传给唐僧呢?天庭之上为什么也有胆大妄为,私自下凡的仙童、侍者?佛堂之上公然受礼;妖魔鬼怪也有儿女情长??带着这些疑虑,然我们重新翻开《西游记》,仔细解读其中深藏的人生哲理。
一经历磨难取真经——人世沧桑的写照方胜先生说过,“《西游记》作品全部故事情节及其人物间的冲突,其实是在总体上显示着人生道路上所必然要碰到的某种或某些方面的富有哲理意味的启示。
”它“涵括了人生道路上可能遭遇和经历的一切有关的问题”[3]。
孙悟空从大闹天空到被如来佛祖压至五行山下,再到后来取经路上历经搏杀,最后修成正果。
这反映了一个人从童年到成年的过程及最终归宿。
西行路上,孙悟空共降灭妖怪55名,无名鼠辈不计其数,其中被打死的有36名,被降服的妖魔19名,为了铲除这些妖魔,孙悟空曾经被黑熊怪打瞎眼睛;唐僧也险些成为那些妖怪的下酒菜。
可以说为了理想,他们付出了巨大的代价。
这是对于取经者意志与能力的磨练。
正如孟子所说:“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5]为了突出取经的不易,作者有意强化了路途的险阻。
小说中有这样的描写“魔从天上来,怪从地上生。
多年白骨成了精。
”试想一下,如果不经过磨练,即便是成功了,那这样功名也是轻浮,不会有根基,更不会长久。
只有真正付出努力之后,得到的成功才会被人珍视。
取经路上,他们所遭遇的艰难险阻可以理解,那么如来佛祖的殿堂之上,居然明说要“人事”,如果不给,便给无字的白纸。
显得也更些不尽人意。
如来的解释是,“即便是白本乃无字真经,也是好的。
你们东土众生,愚迷不悟,只可以此传之。
”难道愚迷不悟的东土人就不知道自己的差距吗?当然知道,不然为什还要千里迢迢前往西天呢?佛祖的点拨,旨在告诫真经不能轻易得到,一旦得到,要好生看管,深悟洞察。
作品中用了大量笔墨,描写了唐僧师徒与妖孽之间的争斗,然而,唐僧师徒所经历的艰难还远不止这些,下面分别从三个方面作进一步的分析。
首先,抵御美色的诱惑——情与理的选择提及美色,首先让人想到的就是猪八戒。
因为挑逗嫦娥,他违反天条被打入凡间;又差点被高太公选为女婿,由于八戒一心想娶小姐为妻,加倍表现他的才能,被高家认为“虽然人物丑,勤紧有些功。
若言千顷地,不用使牛耕。
只消一顿钯,布种及时生。
没雨能求雨,无风会吹风。
”他还发誓让高翠兰“身上穿的锦、戴的金,四时有花果享用,八节有蔬菜烹煎”。
然而此时的猪八戒对于女性的追求,只表现为一种本能,他没有伪装,没有恶念。
自从皈依之后,他在师傅、师兄的看管下,虽然多次在美色面前蠢蠢欲动。
为了试探他是否凡心未改,菩萨们亲自出马,变化成一群美女加以引诱,八戒上当,不仅被菩萨惩罚,而且也受到了师兄们的耻笑。
但是始终没有破过色戒。
在读者眼里,他可爱又真实。
另一位常受到美色诱惑的就是唐僧,琵琶洞女妖“弄出十分娇媚之态”引诱他,他却“把这锦绣娇容如粪土,金珠美貌若灰尘”;老鼠精威逼他成亲,“他在这绮罗队里无他故,锦绣丛中作哑聋”。
这些,都表现出他的虔诚信念和坚定决心。
然而,在温柔善良的女儿国国王面前,他显得有些无奈,女王并无害他之心,只想结为连理之好。
唐僧也是有血有肉的凡人,他难道就没有一点心动吗?女王不仅有美丽的外貌,还有贤良的品行,当然还有享不尽的荣华富贵,但凡意志稍有不坚,谁又能抵挡的了这样的诱惑呢?然而,唐僧是理智的,他一次又一次地战胜了美色的诱惑。
在情与理之间,理性始终支持着信念一步一步走向成功。
其次,遭遇绝境——进与退的选择世间最难忍受的莫过于绝望中的困惑。
在取经路上,或出于真的以为唐僧已死,或出于以为唐僧已和妖怪成亲,取经之事似乎要成为成泡影时,提出“散伙”在所难免。
不论猪八戒还是沙和尚,他们都曾有过放弃的想法,但是最终还是选择了继续。
“散伙”也就成了他们在无可奈何时随口而说的意气话,这是遭遇绝境的一种本能反映。
人生道路上对于绝境的困扰,同样也需要做出进与退的选择,要继续就会有成功的可能,一旦放弃就意味着机遇永远的丧失。
再者,师徒生二心——信任的可贵《西游记》第五十七回,孙悟空因为打死强盗,而被唐僧无情地赶走。
此时的悟空“真个是无依无倚”他遂按下云头,再次来到师傅面前,“师父,恕弟子这遭!向后再不敢行凶。
”唐僧不但没有原谅而且还继续即念紧箍儿咒,“颠来倒去,又念有二十余遍,把大圣咒倒在地,箍儿陷在肉里有一寸来深浅,”悟空连声求情:“莫念!莫念!我是有处过日子的,只怕你无我去不得西天。
”唐僧发怒道:“我去得去不得,不干你事!快走快走!”孙悟空心灰意冷,无奈地离开了。
师傅发怒,源自悟空连伤几条性命,认为他野性难改。
而悟空则认为那是些恶人,早该被除掉。
况且悟空已有悔改之意,却未能得到师傅的谅解。
师徒之间产生了裂痕。
产生裂痕的后果是六耳猕猴的趁虚而入,真假美猴王一度让观音都难辨真假,唐僧险些遇害,伤及性命。
人生中最可贵的是信任,彼此间的信任是一些事物往来的基础,没有信任,必将会产生矛盾与分歧,乃至招来意想不到的祸端。
二紧箍儿咒的意义——生活中的约束力孙悟空有勇有谋,具有斗争意志和乐观向上的进取精神。
他曾搅乱了蟠桃大会,偷喝了玉液琼浆,又误入太上老君的兜率宫,偷吃了五壶“九转金丹”。
天庭众神对他无可奈何,如来佛祖亲自动手将它压在了五行山下。
他蔑视天庭却又表现得调皮诙谐,他撩开至高无上的尊严面纱,他能够直插魔窟,使形形色色的妖魔鬼怪暴露出它们的凶残和阴险;也只能够通天入地,有无处不可至的神通,但他身上那种自由不羁性格,在师傅面前也显得不驯不服。
这时,纵然有再大的本领,恐怕也难成大事。
于是,观音菩萨给他戴上了金箍儿咒,以此作为师徒之间的约束。
他虽然本领高强,天上人间无人能够抵挡。
但越是这样,越会小视一切。
无论孙行者活跃在天庭还是阴间,读者都无法抹去他身后巨大的人间舞台的幕景。
当孙悟空一次次被金箍儿咒儿折磨得死去活来时,上至文豪郭沫若,下至普通观众,许多人都恨过唐僧的昏庸。
但是,换个角度想一想,如果没有紧箍儿,没有唐僧口念的咒语,孙行者能够被师傅驯化吗?他答应保佑唐僧前往西天取经,他本身是以一种报恩的心态答应的,去西天,本不是孙行者发自内心的主动追求。
经过观音菩萨点拨,唐僧的教诲,金箍的约束,孙悟空终于保护唐僧,取得真经,修成了正果。
现实生活中的约束力是促使事物发展的外因,一个孩童到成年,每一个阶段都会有不同的约束在身边,它会帮助人健康地成长。
生活中的约束力,更是随处可见。
它是规则和秩序的出发点。
三经过补救的九九归一——缺憾的永恒在中国古老的文化中,“九九八十一”是一个完美的象征。
就连如来佛祖也会不可避免地留下缺憾。
小说中写唐僧师徒在取得真经、修成正果之后,如来佛祖发现他们只经历了八十难,距离完美还差一难,于是又追加一难。
在小说其它环节的描写中,也有这种表现缺憾例子,不妨从下面的实例仔细体会。
首先,经书破损。
小说第九十九回写,师徒四人取经归来,驾云于空中俯观一处处曾经走过的路途。
忽然,观音菩萨做法让他们重回地面。
之后他们遇到了通天河里的老龟,因为忘记了老龟的托付,被恼怒老龟翻至江中,经书落水。
众人捞起经卷,晾晒在石头上,“不期石上把佛本行经沾住了几卷,遂将经尾沾破了,所以至今本行经不全,晒经石上犹有字迹。
三藏懊悔道:“是我们怠慢了,不曾看顾得!”行者笑道:“不在此!不在此!盖天地不全,这经原是全全的,今沾破了,乃是应不全之奥妙也,岂人力所能与耶!”完美是人的追求与向往,是人生追求的一个永无止境的目标。
其次,天庭疏漏。
孙悟空在取经路上,降妖捉怪无数,再被降服的妖怪中,有些事来自天庭。
他们与天界神仙有着牵藤扯蔓的瓜葛。
细细读来,确也如此。
它们或是天界星宿,或是神仙的亲属,或是为神仙的侍童,或是神仙的坐骑,等等。
如黄袍怪本是斗牛宫二十八宿中的奎木狼星,金鼻白毛老鼠精是托塔天王的义女,猩驼岭上的三魔头是如来佛该称姨妈的大鹏,小西天黄眉老佛是弥勒佛跟前司磬的黄眉童儿,金山独角大王是太上老君的坐骑青牛,麒麟山赛太发是观音所骑的全毛犼,比丘国的假国丈是南极老人星的坐骑白鹿,等等。
这些邪恶的妖精溜到下界来为非作歹,涂炭生灵。
西行路上,唐僧一行及各地生民饱受了他们的祸害。
某种意义上说,是上苍神界渎职或徇私造成的恶果。
天庭是神仙们的住所本应是至善、至真之地。
但是,罪恶念头也依然会在这里滋生,不得不说也是一种缺憾。
经书也会破损,天庭里神仙也有疏漏,更何况我们的人生呢?完美是理想,缺憾是永恒。
四妖魔的另一面——人性情怀细看唐僧师徒一路西行所遇到的妖怪,尽管来路不明,凶残备至,但是在这些妖魔鬼怪中,我们也不难看到他们多情的一面,人性的一面。
小说第六十四回中对杏仙有这样的描述,“斟了茶,那女子微露春葱,捧磁盂先奉三藏,次奉四老,然后一盏,自取而陪。
”由此可见,这杏仙初遇唐僧时,正是少女含春的芬芳年龄,一见面就被唐僧英俊的外貌所吸引,她无意吃唐僧肉,只是想和他厮守一生,作个神仙伴侣,实现永不分离的梦想。
她没有像其他妖怪一样囚禁拴住唐僧的身体,而是和唐玄奘舞文弄墨,作诗唱和,吟风弄月,把盏品茗。
杏仙的多情折射出了人性光芒和亮点。
表面上看起来,是简单的男欢女爱,细看却是人性最基本的感情表露。
小说第六十回中有孙悟空与牛魔王的一段对话,这样写道:“牛魔王怒悟空收服红孩儿,不借巴蕉扇。
纵然悟空磨破嘴皮,牛魔王也是没有半点可以通融的意思。
”人常说虎毒不食子。
这老牛成精也是千年的造化之物,岂能对悟空收服红孩儿的事不闻不问,善罢干休?是什么力量让牛魔王豁出性命和悟空大战一场,还不是有丧子之痛,难解心头之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