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动障碍患者的护理

合集下载

肢体活动障碍护理措施

肢体活动障碍护理措施

肢体活动障碍护理措施肢体活动障碍是指由于创伤、疾病或其他原因导致的肢体功能受损,严重影响患者日常生活和社交功能。

护理措施是指通过采取一系列有效的措施,帮助患者恢复或改善肢体功能,提高其生活质量。

下面是针对肢体活动障碍的护理措施:1.制定个性化康复计划: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个性化康复计划,包括康复目标、康复训练项目和康复时间表。

康复计划需要合理安排训练的强度和频率,逐渐增加训练的难度,以促进肌肉的恢复和功能的改善。

2.进行物理疗法:物理疗法是一种通过运动和理疗手段促进肌肉恢复和功能改善的方法。

常用的物理疗法包括按摩、理疗、温热疗法和电疗等。

按摩可以促进局部血液循环,加速废物的排出,缓解肌肉疼痛。

理疗可以通过拉伸、按压和热敷等手法,改善肌肉的柔韧性和关节的活动度。

温热疗法可以通过热敷和水疗,放松肌肉,缓解疼痛。

电疗可以通过电流的刺激,促进肌肉收缩,增强肌肉力量。

3.进行运动疗法:运动疗法是一种通过有计划的运动训练,改善肌肉力量和功能的方法。

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适宜的运动项目和运动强度进行训练。

常见的运动疗法包括主动运动训练、被动运动训练和功能性训练等。

主动运动训练是指患者主动进行的运动训练,包括肌肉收缩、关节活动等。

被动运动训练是指治疗师通过外力帮助患者进行的运动训练,常用于肌肉无力或关节功能受限的患者。

功能性训练是指通过模拟日常生活中的活动,训练患者的肌肉力量和功能,提高其日常生活能力。

4.提供辅助器具:根据患者的具体需要,提供合适的辅助器具,帮助患者进行日常活动。

常见的辅助器具包括助行器、轮椅、拐杖等。

助行器包括平衡杆、助行架等,可以帮助患者维持平衡和稳定。

轮椅可以代替行走,使患者在室内和室外能够自由移动。

拐杖可以帮助患者减轻部分体重,提供额外的支撑。

5.提供心理支持:肢体活动障碍常常伴随着患者的心理压力和情绪波动。

护理人员应积极与患者沟通,了解其内心的困惑和焦虑。

提供心理支持和安慰,帮助患者改变消极的情绪,重建自信和积极的心态。

运动障碍患者的_护理

运动障碍患者的_护理

二、临床分类
瘫痪的临床表现
1) 单瘫:单个肢体的运动不能或运动无力,多为一个上肢或一个下肢,病 变在大脑半球、脊髓前角、周围神经、肌肉。 2)偏瘫:一侧面部和肢体瘫痪,常伴有瘫痪侧肌张力增高、腱反射亢进和 病理征阳性等,多见于一侧大脑半球病变,如内囊出血、大脑半球肿瘤、 脑梗死等。 3)交叉性瘫:病变侧脑神经麻痹和对侧肢体瘫痪,常见于脑干肿瘤、炎症、 血管性病变。 4)截瘫:指双下肢瘫痪。多见于脊髓胸腰段的炎症、外伤、肿瘤等引起的 脊髓横贯性损伤。 5)四肢瘫痪:四肢不能运动或肌力减退,见于高颈段脊髓病变、周围神经 病变、如炎症、外伤、肿瘤,吉兰-巴雷综合症等。
上、下运动神经元性瘫痪的鉴别
体 征
瘫痪分布 肌张力 键反射 病理反射 肌萎缩 肌束震颤 皮肤营养障碍 肌电图
上运动神经元性瘫痪
整个肢体为主 增高,呈痉挛性瘫痪 增强 阳性 无或轻度萎缩 无 多无 神经传导正常,无失 神经电位
下运动神经元性瘫痪
肌群为主 减低,呈迟缓性瘫痪 减低或消失 阴性 明显 有 常有 神经传导异常,有失 神经电位
七.评价
1. 病人能够适应运动障碍的状态,情绪稳定。 2. 能接受护士的照顾,生活需要得到满足。 3. 能配合运动训练,日常生活活动能力逐渐增强 或 恢复正常。 4. 未发生压疮、感染、外伤、肢体挛缩畸形等并 发症。

服务理念中的“点点” ◆理解多一点 真情浓一点 ◆学习勤一点 品质高一点 ◆理由少一点 效率高一点 ◆处理问题灵活点 工作过程用心点 ◆对待同事宽容点 互相协作快乐点
六、护理措施及依据
早期康复护理的内容包括
(1)重视患侧刺激:通常患侧的体表感觉、视觉和听觉减 少,加强患侧刺激可以对抗其感觉丧失,避免忽略患侧身体 和患侧空间,尽可能的使患侧接受更多的刺激;家属与病人 交谈时也应该握住患侧手,引导偏瘫病人头转向患侧;避免 手的损伤,尽量不在患侧输液;慎用热水袋热敷等。

常见功能障碍的康复护理

常见功能障碍的康复护理

常见功能障碍的康复护理功能障碍(functional impairment)是指因疾病、损伤或其他原因导致身体、心理、认知等功能失调或丧失的状态。

功能障碍对个体的日常生活和社交活动造成了严重影响,需要进行康复护理来帮助其恢复功能或减少功能丧失。

常见的功能障碍包括运动障碍、感觉障碍、语言障碍、认知障碍和情绪障碍等。

以下是这些功能障碍的康复护理方法。

1.运动障碍康复护理:-物理治疗:利用各种运动疗法和康复训练器械,帮助患者恢复肌肉力量、关节灵活性和平衡能力。

-功能训练:通过日常生活活动与功能性训练相结合,帮助患者恢复活动能力,如上下楼梯、走路等。

-疼痛管理:采用药物治疗、物理疗法和心理疗法等手段,减轻患者的疼痛感受,提高其康复效果。

2.感觉障碍康复护理:-感觉理学疗法:通过触觉、听觉和视觉等感觉刺激,帮助患者恢复或弥补感觉功能的丧失。

-习惯训练:通过反复训练,帮助患者重新学习或适应日常生活中的感觉刺激,如语音提示、触觉提示等。

-辅助器具使用:提供适合的辅助器具,如助听器、眼镜等,帮助患者更好地适应感觉障碍。

3.语言障碍康复护理:-言语疗法:通过练习说话、发音训练和语言理解训练等,帮助患者恢复或提高语言功能。

-交流技巧训练:教授患者使用替代性交流方式,如手势、表情、图示等,提高患者与他人的交流能力。

-声音强化:通过音量调整、音调变化等方法,增强患者的语言表达力和语音清晰度。

4.认知障碍康复护理:-认知训练:通过记忆训练、注意力训练和问题解决训练等,帮助患者恢复或提高认知功能。

-环境适应:调整患者生活环境和日常生活规律,以适应其认知障碍,并减少认知困难。

-家属教育:教育患者的家属和照顾者,提供适当的支持和帮助,以减轻患者认知障碍对其生活的影响。

5.情绪障碍康复护理:-社交技巧训练:通过情境模拟和角色扮演等方法,帮助患者增加社交技巧和适应社交场合。

-药物治疗: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合理使用药物治疗,调节患者的情绪状态。

护理措施躯体移动障碍

护理措施躯体移动障碍

护理措施:躯体移动障碍简介躯体移动障碍是指身体的某些部位无法自由且顺畅地移动或执行动作的一种状况。

这可能是由于神经系统的异常,肌肉无力或其他身体因素引起的。

躯体移动障碍会对个体的生活质量和日常活动产生严重的影响。

为了帮助患者缓解症状,护理措施是至关重要的。

本文将介绍一些常见的护理措施,目的是提供有效的支持和关怀。

症状评估在制定护理计划之前,首先需要对患者的躯体移动障碍进行全面的评估。

下面是一些常见的症状评估项目:1.肌肉活动度评估:观察患者是否能够自由地移动四肢、头部和躯干。

记录任何异常的肌肉活动度或肢体僵硬的体征。

2.平衡能力评估:通过请求患者站立、行走或执行特定的平衡测试来评估其平衡能力。

注意任何走路不稳、失去平衡或摔倒的迹象。

3.面部表情评估:观察患者的面部表情,特别关注是否有面部抽搐、扭曲或异常的表情。

4.动作协调性评估:让患者执行一系列的动作,如抓握、握笔、拧瓶盖等,以评估其动作协调性。

5.日常活动评估:观察患者在日常生活中的活动能力,如进食、穿衣和梳洗等。

记录任何需要协助或无法完成的活动。

以上评估项目旨在了解患者的躯体移动障碍程度和症状表现,以制定个体化的护理计划。

护理措施基于患者的评估结果,可以制定以下护理措施以帮助患者应对躯体移动障碍:1.安全环境:为患者创造一个安全的居住环境。

移除可能导致跌倒或撞伤的障碍物,并确保床边和浴室等关键区域配有扶手。

2.协助移动:根据患者的需要,提供适当的协助和支持。

这可能包括提供腋下拐杖、助行器或轮椅,以帮助患者在移动时保持稳定。

3.日常活动:根据患者的能力,为其设计适当的日常活动计划,以帮助保持肌肉强度和活动范围。

这些活动可以包括简单的伸展运动、抬腿、握力练习等。

4.营养和饮食:确保患者获得充足的营养和液体摄入。

根据患者的能力,提供易于进食和消化的食物,并监测其体重变化和液体摄入量。

5.身体康复:根据患者的需要,推荐进行物理治疗或康复训练。

这些治疗可以帮助患者改善肌肉力量、平衡和协调能力。

医院运动障碍患者的护理常规

医院运动障碍患者的护理常规

医院运动障碍患者的护理常规运动障碍可分为瘫痪(paralysis)、僵硬(stiff)、不随意运动(involuntarymovement)和共济失调(ataxia)等。

(一)评估1.病因评估(1)瘫痪(paralysis):肢体因肌力下降而出现运动障碍称为瘫痪。

临床根据瘫痪程度分为完全性瘫痪(肌力完全丧失而不能运动)和不完全性瘫痪(保存部分运动的能力);根据瘫痪的不同分布分为单瘫、偏瘫、截瘫、四肢瘫、交叉性瘫痪和局限性瘫痪等。

(2)僵硬(stiff):指肌张力增加所致的肌肉僵硬、活动受限或不能活动的一组综合征,包括痉挛、僵直、强直等不同的临床表现。

可由中枢神经、周围神经、肌肉及神经肌肉接头的病变所引起。

(3)不随意运动(involuntarymovement):由锥体外系统病变引起的不随意志控制的无规律、无目的的面、舌、肢体、躯干等骨骼肌的不自主活动。

临床上可分为震颤、舞蹈、手足徐动、扭转痉挛、投掷动作等。

所有不随意运动的症状随睡眠而消失。

(4)共济失调(ataxia):有本体感觉、前庭和小脑系统病变引起的机体维持平衡和访调不能所产生的临床综合征。

根据病变部位可分为:感觉性共济失调、前庭性共济失调、小脑性共济失调和大脑性共济失调。

2.症状评估(1)肌肉容积(musclebulk):肌肉的外形、体积、有无萎缩、肥大及其部位、范围和分布。

(2)肌张力(musculartension):肌张力是肌肉在静止松弛状态下的紧张度。

(3)肌力(muscleforce):肌力是受试者主动运动时肌肉产生的收缩力。

分级临床表现0级肌肉无任何收缩(完全瘫痪)1级肌肉可轻微收缩,但不能产生动作(不能活动关节)2级肌肉收缩可引起关节活动,但不能抵抗地心引力,即不能抬起3级肢体能抵抗重力离开床面,但不能抵抗阻力4级肢体能做抗阻力动作,但未达正常5级正常肌力(4)共济运动(coordinationmovement)和不自主运动(involuntarymovement):观察不自主运动的形式、部位、规律和过程,以及与休息、活动、情绪、睡眠和气温的关系。

卒中运动障碍患者的康复护理

卒中运动障碍患者的康复护理

卒中运动障碍患者的康复护理脑卒中是一种发病率高、病死率高、致残率高的脑血管疾病。

在中国,每年有将近200万的新增脑卒中患者,且发病率在以每年近9%的速度增加。

脑卒中的致残率为75%,是致残率最高的单病种疾病。

其中,运功功能障碍的发生率为70%~80机运动功能障碍给患者生活、工作学习、社交等带来诸多问题,同时也给家庭、社会带来一定的压力与负担。

研究证明,脑卒中后运动功能的恢复主要通过修复受损的神经组织和建立代偿功能217—221来实现。

大脑的中枢神经系统具有可塑性,脑卒中发病后,康复训练可以促进大脑损伤灶周围的神经细胞突触“再生”、“发芽”,进而促进脑损伤后脑卒中功能重组。

卒中后的运动功能障碍,多表现为一侧肢体不同程度的瘫痪或无力,即偏瘫。

脑卒中患者运动功能的恢复,一般经过弛缓期、痉挛期和恢复期三个阶段。

早期康复开始时机和康复强度1.早期康复时机:中国脑血管病临床管理指南(卒中康复管理)中指出急性卒中患者在发病后24h根据康复评定情况,开展康复护理、良肢位摆放、关节活动度训练、逐渐体位转移离床训练。

2.康复训练强度:要考虑到患者的体力、耐力和心肺功能,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进行,开始阶段每天至少45分钟,能够改善患者的功能,适当增加训练强度是有益的(∏级推荐,A级证据)运动功能评估主要是评估肌力、关节活动度、肌张力、痉挛、步态分析、平衡功能等,常用的有BrUnnStron)6阶段评估法、简化FUg1-Meyer法、Bobath方法、上田敏法、改良Ashworth痉挛评定量表、运动评估量表等。

Brunnstrom6阶段评估法是评估脑卒中偏瘫肢体运动功能最常用的方法之一,是一种定性或半定量的评估方法。

Brunnstrom6阶段评估法,根据脑卒中恢复过程中的变化,将手、上肢及下肢运动功能分为6个阶段或等级。

应用其能精细观察肢体完全瘫痪之后,先出现共同运动,以后又分解成单独运动的恢复过程(表1)表阶段评估法阶段运动特点上肢手下肢1无随意运动无任何运动无任何运动无任何运动2引出联合反应仅出现协同运动模式仅有极细微的屈曲仅有极少的随意运动、共同运动3随意出现的共同运动可随意发起协同运动可有勾状抓握,但不能伸指在坐和站立位上,有鼓、膝、踝的协同性屈曲4共同运动模式打破,开始出现分离运动出现脱离协同运动的活动:肩0°,肘屈90。

小儿原发性纤毛运动障碍病人的护理PPT课件

小儿原发性纤毛运动障碍病人的护理PPT课件
这种障碍会影响呼பைடு நூலகம்道、耳朵和生殖系统的正常 功能。
什么是小儿原发性纤毛运动障碍? 病因
该疾病通常由纤毛结构或功能的遗传缺陷引起。
常见的遗传模式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
什么是小儿原发性纤毛运动障碍? 症状
病人常表现为反复感染、呼吸困难、耳聋等症状 。
早期识别和干预对改善生活质量至关重要。
谁需要护理?
谁需要护理? 患者群体
所有被诊断为小儿原发性纤毛运动障碍的儿 童都需要专业护理。
护理应关注患者的全面健康需求。
谁需要护理? 家庭支持
患者的家庭成员也需要获得支持和教育,以 更好地照顾患者。
家庭的理解和配合对患者的康复至关重要。
谁需要护理? 多学科团队
护理团队应包括医生、护士、营养师和物理 治疗师等。
关注患者的心理健康,提供必要的心理支持 和辅导。
心理健康对儿童的成长和发展至关重要。
护理的效果如何评估?
护理的效果如何评估? 健康状况监测
通过定期的健康检查和功能评估,监测患者的健 康状况。
观察患者的症状变化和生活质量。
护理的效果如何评估? 护理满意度调查
定期对患者及其家庭进行护理满意度调查。
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对患者健康至关重要。
护理的具体措施有哪些?
护理的具体措施有哪些?
呼吸道管理
定期进行呼吸道排痰、雾化吸入等护理措施 。
确保患者的呼吸道通畅,有助于减少感染发 生。
护理的具体措施有哪些? 营养支持
提供均衡饮食,确保患者摄入足够的营养。
营养不良会影响患者的恢复和免疫力。
护理的具体措施有哪些? 心理支持
小儿原发性纤毛运动障碍的护理
演讲人:
目录
1. 什么是小儿原发性纤毛运动障碍? 2. 谁需要护理? 3. 何时进行护理? 4. 护理的具体措施有哪些? 5. 护理的效果如何评估?

刻板性运动障碍护理PPT课件

刻板性运动障碍护理PPT课件
继发性刻板性运动障碍:由其他神经系统疾病 或药物副作用引起,如帕金森病、脑外伤等。
病因与症状
病因:尚不明确, 可能与遗传、脑部 损伤、神经递质异
常等因素有关
症状:重复、刻板、 无意义的动作或行 为,如洗手、计数、
重复性言语等
严重程度:轻度、 中度、重度
发病率:约1%2%,女性多于男

病程:慢性,可能 持续多年
护理要点
药物治疗护理
01
药物剂量:根据医生处方,严 格控制药物剂量
03
药物相互作用:注意药物之间的 相互作用,避免不良反应
05
药物使用:按照医生要求,按 时、按量使用药物
02
药物副作用:观察药物副作用, 及时报告医生
04
药物储存:按照说明书要求, 妥善储存药物
心理护理
1 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给予患者充分的尊重和理解 2 鼓励患者表达内心的感受和想法,倾听并给予积极的回应 3 帮助患者建立自信,增强自我认同感 4 引导患者进行自我调节,学会应对压力和焦虑 5 提供心理支持和辅导,帮助患者适应疾病和康复过程
语言逻辑训练:提 高患者语言逻辑思
维和表达能力
认知训练
目的:提高患 者的认知功能
内容:包括注 意力、记忆力、 语言能力等方 面的训练
方法:采用游 戏、阅读、书 写等方式进行 训练
效果:改善患 者的认知功能, 提高生活质量
护理案例分析
典型案例
01
患者基本信息:性别、 年龄、职业等
03
护理措施:药物治疗、 康复训练、心理支持等
05
护理建议:预防措施、 家庭护理等
02
症状表现:运动障碍、 言语障碍、认知障碍等
04
护理效果:症状改善、 生活质量提高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六、护理措施及依据
4)心理护理:给病人提供有关疾病、治疗及预后的可 靠信息;关心、尊重病人,多和病人交谈,鼓励病人 表达自己的感受,指导克服焦躁、悲观情绪,适应病 人角色的转变;避免不良刺激和伤害病人自尊的言行; 鼓励病人克服困难,摆脱对照顾者的依赖心理,增强 自我照顾能力与自信心;营造和谐与舒适的修养环境, 建立医院、家庭、社区的协助支持系统。
六、护理措施及依据
(2)保持良好的肢体位置:正确的卧位姿势可以减轻患肢的 痉挛、水肿、增加舒适感。不同的体位均应备数个不同大小和 形状的软枕以支持,避免被褥太重或过紧,翻身主要是躯干的 旋转,它能刺激全身的反应与活动,是抑制痉挛和减少患侧受 压最具意义的活动。1.患侧卧位:是所有体位中最重要的体位, 肩关节向前伸展并外旋,肘关节伸展,前臂旋前,手掌向上放 在最高处,患腿伸展、膝关节轻度屈曲。2.仰卧位:为过渡卧 位,因为受颈牵张性反射和迷路反射的影响,异常反射活动增 强,应尽可能减短时间。3.健侧卧位:患肩前屈,手平放于枕 头上,伸肘,下肢膝、髋屈曲,髋稍内旋,偏瘫、截瘫病人每 2小时翻身一次。
良肢位的摆放
六、护理措施及依据
(3)床上运动训练:正确的运动训练有助于缓解痉挛 和改善已形成的异常运动模式,鼓励病人每天多次练 习,不能自行活动的给予被动训练,防止肌肉萎缩与 肢体挛缩畸形。
六、护理措施及依据
2)恢复期运动训练:主要包括转移动作训练、坐位训 练、站立训练、日常生活活动训练等,应在康复师指 导下由易到难,循序渐进,持之以恒。 3)综合康复治疗:根据病情,指导病人合理选用针灸, 理疗、按摩等辅助治疗,以促进运动功能的恢复。
二、临床分类
3.共济失调
指由本体感觉、前庭迷 路、小脑系统损害所引起 的机体维持平衡和协调不 良所产生的临床综合征。 根据病变部位不同可分为 小脑性共济失调、大脑性 共济失调、脊髓性共济失 调。
三、运动障碍病人的护理评估
1.病史
了解病人起病的缓急,运动障碍的性质、分布、 程度及伴随症状,注意有无发热、抽搐、疼痛,是否 继发损伤;饮食情况;有无类似发作病史;是否因肢 体运动障碍而产生急躁、焦虑情绪或悲观、抑郁心理。
0级 Ⅰ级 Ⅱ级 Ⅲ级 Ⅳ级 Ⅴ级
三、运动障碍病人的护理评估
4)协调与平衡功能:协调是指人体完成平稳、准确、 有控制的运动能力。平衡是指由于各种原因使身体重 心偏离稳定位置时,四肢及躯干有意识或反射性活动 以恢复身体直立稳定的能力。以预测是否有发生跌倒 的危险性。 5)姿势和步态:是指人行走、站立的运动形式与姿态。 观察病人坐、卧、立和行走的姿势,注意起步、抬足、 落足等的协调性以及卧床时是否被动或强迫体位,以 便给予协助、辅助或支持等。
七.评价
1. 病人能够适应运动障碍的状态,情绪稳定。 2. 能接受护士的照顾,生活需要得到满足。 3. 能配合运动训练,日常生活活动能力逐渐增强 或 恢复正常。 4. 未发生压疮、感染、外伤、肢体挛缩畸形等并 发症。
五、护理目标
1. 病人能够适应进食、穿衣、沐浴或卫生自理缺 陷的状态。 2. 能接受护士的照顾,生活需要得到满足。 3. 能配合运动训练,日常生活活动能力逐渐增强。 4. 不发生受伤、压疮、深静脉血栓形成、肢体挛 缩畸形等并发症。
六、护理措施及依据
1.躯体活动障碍
1)生活护理: 可根据Barthel指数评分确定病人的日常生活 能力,给予相应的协助。卧床及瘫痪病人应保持床单位清洁、 干燥、无渣屑,减少对皮肤的刺激;应用气垫床,抬高患肢, 预防压疮及静脉血栓的形成;协助翻身、扣背、温水擦浴, 促进肢体血液循环,增进睡眠;指导、协助患者使用便器, 动作轻柔,以免损伤皮肤;鼓励患者摄取充足的水分和均衡 的饮食,适当运动和按摩下腹部,定时排便,保持大便通畅; 注意口腔卫生,每天口腔护理2-3次;协助病人洗漱、进食、 如厕、沐浴等,增进舒适感和满足病人基本生活需求。
三、运动障碍病人的护理评估
2.身体评估
1)肌肉容积:检查肌肉的外形、体积,有无萎缩、肥 大及其部位、范围和分布,确定是全身性、偏侧性、 对称性还是局限性。肌肉萎缩多表现为肌张力低下, 肌肉隆起、硬度增加,多表示肌张力增加。 2)肌张力:指肌肉在静止松弛状态下的紧张度。检查 主要触摸肌肉的硬度和被动活动时有无阻力,有无关 节僵硬、活动受限和不自主运动,被动活动时阻力是 否均匀一致等。脑卒中早期一般肌张力低下。
二、临床分类
瘫痪的临床表现
1) 单瘫:单个肢体的运动不能或运动无力,多为一个上肢或一个下肢,病 变在大脑半球、脊髓前角、周围神经、肌肉。 2)偏瘫:一侧面部和肢体瘫痪,常伴有瘫痪侧肌张力增高、腱反射亢进和 病理征阳性等,多见于一侧大脑半球病变,如内囊出血、大脑半球肿瘤、 脑梗死等。 3)交叉性瘫:病变侧脑神经麻痹和对侧肢体瘫痪,常见于脑干肿瘤、炎症、 血管性病变。 4)截瘫:指双下肢瘫痪。多见于脊髓胸腰段的炎症、外伤、肿瘤等引起的 脊髓横贯性损伤。 5)四肢瘫痪:四肢不能运动或肌力减退,见于高颈段脊髓病变、周围神经 病变、如炎症、外伤、肿瘤,吉兰-巴雷综合症等。
六、护理措施及依据
3)安全护理:运动障碍的病人重点要防止跌倒和坠床,确保 安全。床铺高度适中,应用床挡;呼叫器及常用物品置于床头 病人伸手可及处;运动场所要宽敞、明亮,无障碍物阻挡;走 廊、厕所要装扶手,地面保持平整干燥,防湿、防滑;病人穿 防滑软橡胶底鞋,衣着应宽松;病人行走时不要在其身旁擦过 或在其前面穿过,避免突然呼叫病人,以免分散其注意力;上 肢肌力下降的病人不要自行打开水或用热水瓶倒水,防止烫伤; 行走不稳或步态不稳者,选用三角手杖等合适的辅助工具,并 有人陪伴,防止受伤。
三、运动障碍病人的护理评估
Barthel指数评定内容及计分法
项目 自理 进食 10 洗澡 5 修饰(洗脸,梳头、刷牙) 5 穿衣 10 控制大便 10 控制小便 10 如厕 10 床旁转移 15 行走(平地45M) 15 上下楼梯 10 稍依赖 5 0 0 5 5 5 5 10 10 5 较大依赖 0 0 0 0 0 0 0 5 5 0 完全依赖 0 0 0 0 0
体 征
瘫痪分布 肌张力 键反射 病理反射 肌萎缩 肌束震颤 皮肤营养障碍 肌电图
上运动神经元性瘫痪
整个肢体为主 增高,呈痉挛性瘫痪 增强 阳性 无或轻度萎缩 无 多无 神经传导正常,无失 神经电位
下运动神经元性瘫痪
肌群为主 减低,呈迟缓性瘫痪 减低或消失 阴性 明显 有 常有 神经传导异常,有失 神经电位
三、运动障碍病人的护理评估
7)全身情况: 评估营养和皮肤情况, 注意皮肤有无发红、皮疹、 破损、水肿;观察有无吞 咽、构音和呼吸的异常。
四、常用护理诊断/问题
1.躯体活动障碍 与大脑、小脑、脊髓病变及神经肌肉受损、肢体 瘫痪或协调能力有关。 2.有失用综合征的危险 与肢体瘫痪、僵硬、长期卧床、体位不当或异常 运动模式有关。
二、临床分类
2.不随意运动 指病人在意识清醒的 情况下,出现不受主观控 制的无目的的异常运动。
二、临床分类
不随意运动临床分为:
1)震颤:多见于帕金森病、小脑病变、老年人出现的摇头、 手抖等症状。 2)舞蹈样运动: 表现为弄眉、挤眼、吐舌、噘嘴、肢体舞动、 扭曲、步行时跌撞等无规律的躯干扭曲等症状。 3) 手足徐动、扭转痉挛:指肌张力忽高忽低的肢体、手指缓 慢交替进行的屈曲动作,如肝豆状核变性。 4 )偏身投掷:指一侧肢体猛烈的投掷样不自主动作,肢体近 端重,故运动幅度大,力量强。
六、护理措施及依据
早期康复护理的内容包括
(1)重视患侧刺激:通常患侧的体表感觉、视觉和听觉减 少,加强患侧刺激可以对抗其感觉丧失,避免忽略患侧身体 和患侧空间,尽可能的使患侧接受更多的刺激;家属与病人 交谈时也应该握住患侧手,引导偏瘫病人头转向患侧;避免 手的损伤,尽量不在患侧输液;慎用热水袋热敷等。
运动障碍患者的护理
一、运动障碍的定义及分类
运动障碍指运动系统 的任何部位受损所导致的 骨骼肌活动异常,可分为 瘫痪、不随意运动及共济 失调。
二、临床分类
1.瘫痪 是指肌力下降或丧失而导致的运动障碍,系运动 神经元损害所引起。按病变部位和瘫痪的性质可分上 运动神经元性瘫痪和下运动神经元性瘫痪,按瘫痪的 程度分为完全性瘫痪和不完全性瘫痪,按瘫痪的形式 可分为偏瘫、交叉性、四肢瘫、截瘫、单瘫等。
三、运动障碍病人的护理评估
6)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是指人们为了维持生存及使用生存环境每天必须 反复进行的最基本,最具有共性的活动。常使用 Barthel指数评定,总分100分,60分以上者有轻度功 能障碍,生活基本自理,41-60分者有中度功能障碍, 生活需要很大帮助;40分以下者有重度功能障碍,大 部分日常生活需要帮助;20分以下生活完全需要帮助。 一般40分以上康复治疗意义大。
六、护理措施及依据
2)运动训练:运动训练应考虑病人的年龄、性别、体 能、疾病性质及程度,选择合适的运动方式、持续时 间、运动频度和进展速度。训练前帮助病人做好相应 准备,注意合适的衣着、管路的固定等。并观察病人 的一般情况,注意重要体征、皮温、颜色以及有无局 部疼痛不适;同时注意保护或辅助,注意安全,并逐 渐减少保护或辅助量。
六、护理措施及依据
2.有失用综合征的危险 1)早期康复干预:告知病人及家属早期康复的重要性, 早期康复有助于抑制和减轻肢体痉挛的出现与发展, 能预防并发症、促进康复、减轻致残程度和提高生活 质量。一般认为,缺血性脑卒中病人只要意识清楚, 生命体征平稳,病情不再发展后48小时即可进行;多 数脑出血康复可在病后10-14天开始;其他疾病,只要 不妨碍治疗,康复训练开展的越早,功能康复的可能 性就越大,预后也就越好。
三、运动障碍病人的护理评估
3)肌力:肌力是受试者主动运动时肌肉收缩的力量,主要观察活动的速度、 幅度、耐久度及对抗阻力的能力。 肌力的分级 肌肉无任何收缩(完全瘫痪) 可见肌肉轻微收缩,但不能产生动作(不能活动关节) 肌肉收缩可引起关节活动,但不能抵抗地心引力,不能抬起 肢体能抵抗重力离开床面,但不能抵抗阻力 肢体能做抗阻力的动作,但未达到正常 肌力正常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