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19论信阳民歌《八月桂花遍地开》
[精品]浅析红色歌曲《八月桂花遍地开》的艺术特征
![[精品]浅析红色歌曲《八月桂花遍地开》的艺术特征](https://img.taocdn.com/s3/m/014db3256d175f0e7cd184254b35eefdc8d315a5.png)
[精品]浅析红色歌曲《八月桂花遍地开》的艺术特征
《八月桂花遍地开》是一首极具艺术特征的红色歌曲,它通过深情的歌词、优美的旋律、动人的演唱方式等多种手段,表达了对祖国和人民的热爱之情,表现了时代主题和人
民精神。
首先,这首歌曲的歌词具有深刻的思想性。
歌词以“毛主席思想万岁!”作为开场白,表达了对毛主席的崇敬和信仰,展现了一种强烈的政治意识和时代气息;同时,在歌词中
穿插了“新中国成立、华夏辈出”等内容,强调了新时代背景下的人民自豪感和自信心。
其次,这首歌曲的旋律极具感染力。
整首歌曲采用了流行音乐的形式,旋律婉转动听,听起来非常动人;另外,歌曲在副歌部分使用了两遍“桂花遍地开”的叠唱,有一种非常
舒适、回味无穷的感觉,让人不由地回想起盛夏时节里那片桂花香。
再者,这首歌曲的演唱方式出彩。
在演唱中,歌手独具魅力地诠释了歌曲的情感,配
合着温柔柔和的音乐氛围,使人感觉到歌曲充满力量,充满温暖。
同时,在歌唱技巧方面,歌手也充分发挥了自己的优美嗓音和表现力,迎合了歌曲情感的表达需要。
由歌曲《八月桂花遍地开》探源说起

由歌曲《八月桂花遍地开》探源说起作者:宁登一来源:《文艺生活·文艺理论》2012年第09期摘要:《八月桂花遍地开》的诞生地引起了各地之争,有江西说,四川说,湖北说,安徽说和河南说。
本文作者参观了鄂豫皖苏区首府革命博物馆和当地的红色遗址遗迹后,对《八月桂花遍地开》这首歌,有了更深的了解和认识。
关键词:歌曲;民歌;探源中图分类号:J642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2)26-0113-01《八月桂花遍地开》是由大别山民歌《八段锦》的曲调改编而成。
1929年8月,光山县苏维埃政府在柴山堡大朱家宣告成立,这是鄂豫皖苏区建立的第一个县级苏维埃政权。
柴山堡人民欣喜若狂,载歌载舞,激情满怀地高呼:“中国共产党万岁!”、“红军万岁”、“庆祝工农民主政权的成立!” 会上,欢庆的人民群众和政府组织的宣传队一起还演唱了许多革命歌曲。
《八月桂花遍地开》就是在这次庆祝会上唱起来的,传唱至今,经久不衰,它的诞生地也有多种版本。
但目前的史料记载,此歌最早传唱是在河南新县陈店乡成立光山县苏维埃政府的大会上。
这是一首庆祝苏维埃成立的歌,是一首歌唱八月里成立的苏维埃的歌,原名就叫《庆祝成立工农民主政府》。
1929年8月,鄂豫皖苏区建立的第一个县级苏维埃政权——光山县苏维埃政府在柴山堡大朱家(今属新县陈店乡)宣告成立,参加大会代表120多人,大会选举陈炳煌为县工农民主政府主席。
会上,欢庆的人民群众和政府组织的宣传队一起还演唱了许多革命歌曲。
《八月桂花遍地开》就是在这次庆祝会上唱起来的。
1932年,红四方面军西征,将这首歌曲传唱到川陕苏区。
新中国成立后,音乐界人士将《八月桂花遍地开》改编为不同版本的合唱曲,还被改编成二胡、琵琶等器乐曲。
1959年,作曲家李焕之与词作家霍希扬把这首单旋律民歌改编成一首丰富的民歌合唱曲。
1964年,李焕之再度把它改编成女声合唱曲,用于大型音乐舞蹈史诗《东方红》第二场“星火燎原”中,以女声合唱加舞蹈表演的形式出现,一时间此歌红遍全国,最终变成红色经典歌曲。
八月桂花遍地开二胡曲谱

《八月桂花遍地开》二胡曲谱介绍八月桂花遍地开,微凉的风儿吹过,带来一阵阵清新的香气。
在这样的季节里漫步在小巷里,你会被桂花的芬芳所包围。
这样的场景仿佛是一首二胡曲,它叫《八月桂花遍地开》。
这首曲子是用二胡演奏的,而二胡是一种古老的民乐乐器,其曲调丰富多样,旋律婉转动听,有时柔情似水,有时壮烈激昂。
《八月桂花遍地开》这首曲子就是以这种方式来表达八月的清新和生机。
以下是这首曲谱的具体内容,大家可以参考演奏:
1. 前奏部分
首先,掌声响起,小提琴的旋律响起,铜钹的敲击声响起,预示着这首曲子即将开始。
二胡缓缓地进入,弹奏一组清新而优美的旋律,音乐的节奏和悠扬的乐器声交织在一起,让人想起八月的清风拂面和桂花的芬芳。
2. 第一部分
进入第一部分,二胡的音乐变得更加清新悠扬,充满了桂花的芬芳和迷人的气息。
旋律中充满了变奏和水波般的跳跃,仿佛是在描述桂花盛开的景象。
3. 第二部分
第二部分,音乐变得更加激烈充满了力量,代表了人们追求理想、
勇往直前的精神。
二胡的音乐运用了很多不同的技巧,在充满激情的
演奏中,让人们沉醉其中。
4. 第三部分
第三部分最为激动人心,音乐中弥漫着桂花的芬芳和盛开的景象,
仿佛让人置身在八月的小巷里,深深地吸着桂花的清香,呼吸着充满
生机和活力的空气,让整个世界都变得清新、美丽。
这首曲子运用了二胡这种古老乐器的优势,传递着八月桂花盛开的美丽,同时也表达了人们追求理想、勇往直前的精神。
无论在何时何地,我们都能够从这首曲子中感受到生命的力量和美好。
让我们一起陶醉
在八月桂花的芳香中,享受这份美好的感觉吧!。
八月桂花遍地开歌词

八月桂花遍地开歌词八月桂花遍地开歌词导语:《八月桂花遍地开》是一首在中国大地广为流传的革命歌曲,至今传唱,影响了几代人。
下面是小编为您收集整理的歌词,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歌曲歌词八月桂花遍地开,鲜红的旗帜竖呀竖起来,张灯又结彩呀,张灯又结彩呀,光辉灿烂闪出新世界。
红军队伍真威风,百战百胜最英勇。
活捉张辉瓒呀,打垮罗卓英呀,粉碎了蒋贼的大围攻,一杆红旗飘在空中,红军队伍要扩充。
保卫工农新政权,带领群众闹革命,红色战士最光荣。
八月桂花遍地开,鲜红的旗帜竖呀竖起来,张灯又结彩呀,张灯又结彩呀,光辉灿烂闪出新世界。
红军队伍真威风,百战百胜最英勇。
活捉张辉瓒呀,打垮罗卓英呀,粉碎了蒋贼的大围攻,一杆红旗飘在空中,红军队伍要扩充。
亲爱的工友们哪亲爱的工友们哪,拿起刀枪都来当红军,拿起刀枪都来当红军。
歌曲鉴赏从方言习惯用语来看,这首民歌是依据大别山的小调“八段锦”填词而来,其中习惯用“呀”、“啊”等,而江西的民歌惯用“哎呀来”“哩格子”等虚词。
这首歌是以商城为中心的大别山歌谣《八段锦》填词改编而成的。
《八段锦》是一个民歌的曲牌,首句是“小小鲤鱼压红腮”。
《八段锦》是信阳典型的`民歌,原来的歌词是:小小鲤鱼压红鳃,上游游到下呀嘛下江来。
头摇尾巴摆呀哈,头摇尾巴摆呀哈,打一把小金钩钓呀嘛钓上来。
小呀郎来呀啊,小呀郎来呀啊,不为冤家不到此处来。
《八月桂花遍地开》彰显了革命根据地革命历史歌曲的基本特征。
从内容上来看,这首歌是对大别山地区那个特定时期革命斗争史实的记录和描写。
从音乐风格上看,这首歌具有鲜明的鄂东北传统音调的地域性特色,与自古流传至今的大别山区传统民间音调相一致。
从音乐表现语言方面看,具有简洁、明了、率真、铿锵、直抒胸臆和情感的特色,是那个特定时代音乐表现语言的生动写照。
它既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革命史实提供了具有地域特征的史料,也为中国革命音乐运动和新音乐建设提供了具有强烈地域性特征的佐证。
八月桂花遍地开歌曲介绍

八月桂花遍地开歌曲介绍
《八月桂花遍地开》是一首江西民歌,由江西省兴国县革命委员会政治部集体填词,江西兴国县文化馆何纪光集体作曲。
这首歌的原词是一首宣传革命的歌曲,创作于1933年,当时是为了配合中国工农红军攻打赣州而创作的。
后来在流传过程中,逐渐发展成了一首表达人们对自由、平等、幸福、美好生活的向往的经典民歌。
这首歌曲的旋律优美,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表达了人们对桂花的赞美之情。
歌词中描述了桂花开放的美丽景象,同时表达了人们对革命的坚定信念和对未来美好生活的憧憬。
《八月桂花遍地开》在中国的革命历史和文化中具有重要的地位,被广泛传唱,深受人们喜爱。
它不仅是一首具有历史意义的民歌,更是一首代表了中国人民对自由、平等、幸福、美好生活向往的经典歌曲。
我国河南省信阳市的历史文化遗产三百字,作文

我国河南省信阳市的历史文化遗产三百字,作文
在河南省南部的南部,有一个“豫南明珠”——信阳。
他历史悠久,人杰地灵。
信阳是华夏文明的发祥地之一。
就在信阳的好山好水中,出现了具有代表性的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
一、信阳民歌
八月桂花遍地开, 鲜红的旗帜竖啊竖起来, 张灯又结彩呀,张灯又结彩呀, 光辉灿烂闪出新世界。
当红色的春风吹过这片肥沃的土壤,土壤便养育出淳朴的信阳人;当红色的雨水滋润这方善良的人民,信阳人民便沉淀出独具豫韵的信阳民歌。
信阳市素称河南的歌舞之乡,在民间音乐、舞蹈等传统文化方面有着丰厚的存量,在风格上迥于淮河以北的河南省内各地区。
代之以原民间音乐舞蹈素材为基础,再创作而形成的一批音乐、舞蹈节目存在形式。
信阳民歌是一种智慧的结晶,丰收的成果。
信阳民歌作为河南文化中罕见的融“豫韵楚风”于一体的珍宝。
对革命民歌《八月桂花遍地开》的研究

对革命民歌《八月桂花遍地开》的研究作者:崔曼斯来源:《文艺生活·文海艺苑》2012年第09期摘要:《八月桂花遍地开》这首民歌产生的时间、地点、作者在学术界尚无定论,本文就相关资料进行列分析,得出结论:这首《八月桂花遍地开》的创作者是罗银青,而后在其传播过程中经过了广大人民群众的不断改编最终成为经典红色歌曲。
关键词:八月桂花遍地开;创作者;衍变;经典中图分类号:J64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2)27—0169—02一、关于《八月桂花遍地开》产生的时间、地点及创作者a《八月桂花遍地开》(又名《庆祝成立工农政府》)是土地革命时期的一首革命民歌,关于他的创作时间、产生地以及词曲改编者学术界尚有争议,大致有如下观点:(一)关于《八桂》产生的时间关于《八桂》这首歌创的时间在学术界主要有两种说法:一种说法认为他创作于1929年12月25日以后,即中国工农红军第11军第32师攻占河南商城以后,为庆祝苏维埃政府成立大会的召开而创作的。
另一种说法则是认为此歌产生于1929年10月(农历八月间),在商城县工农革命委员会成立的时候创作的。
(二)关于《八月桂花遍地开》产生的地点对《八月桂花遍地开》产生地的争论更是众说纷纭。
有河南新县、河南商城、安徽金寨等不同说法。
1、河南新县1929年8月,光山县苏维埃政府在柴山堡大朱家(今属新县陈店乡)宣告成立,这是鄂豫皖苏区建立的第一个县级苏维埃政权。
柴山保人民欣喜若狂,载歌载舞,激情满怀。
会上,欢庆的人民群众和政府组织的宣传队一起还演唱了许多革命歌曲。
《八月桂花遍地开》就是在这次庆祝会上唱起来的。
2、河南商城《鄂豫皖革命根据地史》明确的记载着“为了人表达广大劳苦群众翻身的解放和庆祝苏维埃政府成立的喜悦心情,中共党员、氟碳高小学校长罗银卿于10月(农历八九月间)在商城县工农革命委员会成立时创作的著名革命歌曲《八月桂花遍地开》,开始在豫东南革命根据地广为流传。
浅析红色歌曲《八月桂花遍地开》的艺术特征

浅析红色歌曲《八月桂花遍地开》的艺术特征【摘要】红色歌曲《八月桂花遍地开》是一首具有浓郁红色意识的歌曲,通过歌词内容和旋律特点展现出红色主题。
歌曲以描绘桂花飘香的情景为主题,歌词充满了对祖国的热爱和赞美之情。
旋律优美动听,充满了欢快的节奏和激情澎湃的情感,展现了红色歌曲的独特风格。
演唱风格饱含激情和感怀,传达出对祖国的深情厚爱和对革命的坚定信念。
整体音乐表现形式简洁明快,旋律清晰易记,具有很强的感染力和传达力。
这首歌曲凸显了红色意识的深刻内涵,体现了红色歌曲的艺术特征。
通过对歌曲的分析,我们深刻感受到红色意识在音乐艺术中的表现形式和独特魅力,展现出了红色歌曲的艺术特征。
【关键词】红色歌曲,八月桂花遍地开,艺术特征,歌曲主题,歌词内容,旋律特点,演唱风格,音乐表现形式,红色意识.1. 引言1.1 背景介绍八月桂花遍地开》是一首经典的红色歌曲,这首歌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广为传唱,具有浓厚的时代气息和政治意识。
这首歌曲的背景可以追溯到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高潮期。
当时,党和政府大力倡导革命文化运动,红色歌曲成为了人们宣传革命理念、弘扬社会主义精神的重要方式之一。
《八月桂花遍地开》正是在这个特殊的历史背景下诞生的,它深受广大群众的喜爱,成为了当时一首经典的政治宣传歌曲。
通过分析这首歌曲的歌词内容、旋律特点、演唱风格以及音乐表现形式,我们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红色歌曲的艺术特征和时代背景。
在接下来的我们将对这些方面进行具体的分析和探讨。
2. 正文2.1 歌曲主题《八月桂花遍地开》是一首充满红色热情和革命情感的红色歌曲。
歌曲主题主要围绕着描绘了桂花盛开的美好景象,寓意着人民群众在党的领导下获得幸福生活的美好前景。
歌曲通过对桂花盛开的生动描写,表达了对社会主义建设的向往与期待,展示了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渴望和追求。
歌曲主题鲜明,情感真挚,旗帜鲜明,彰显了红色艺术的崇高境界和独特魅力。
通过歌曲主题的深刻表达,使得听众能够更加深刻地感受到红色情感的力量和魅力,激发了人们的爱国热情和革命斗志。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信阳民歌《八月桂花遍地开》摘要民歌《八月桂花遍地开》是土地革命时期,在河南信阳的大别山革命根据地产生的,是当时的民歌作曲家王霁初先生根据在当地比较流行的民歌《八段锦》改编成的,主要反映的是当时在信阳市商城县举行的轰轰烈烈的土地革命的状况,同时表达了当时的工农群众对于夺取政权的胜利所流露出来的喜悦之情。
这首革命民歌在当时引起了非常大的反响,也产生了很积极的效果。
本文以民歌《八月桂花遍地开》为研究对象,具体分析了该民歌的产生的时代背景,并且对其调式特征以及风格进行了探讨,以及对作者对于该民歌的歌词改编所体现出来的时代审美特征进行了一定的论述,以期为民歌《八月桂花遍地开》的传承和发展起到一定的推动作用,并为我国作曲家对于民歌的改编提供参考。
关键词:信阳民歌《八月桂花遍地开》,调式特征,风格AbstractFolk song "August Osmanthus Everywhere," it is in our land revolution, Henan Xinyang Dabie Mountains revolutionary base generated. Was the folk composer Wang Ji early based on local popular folk song "Ba Duan Jin" in adaptation and creation formed folk song reflects mainly was held in Shangcheng County, Xinyang City vigorous agrarian revolution of a situation, At the same time the expression of the workers and peasants to the victory of the regime is showing to be a joy. This is the first revolutionary folk songs at the time caused a great response, but also generated a lot of positive results. Taking folk song "August osmanthus Everywhere" as the object of study, a detailed analysis of the creator of the folk songs in the background, and discusses its modal characteristics and style, so the author for the adaptation of the folk song lyrics reflected the times Aesthetic features some discussion, with a view to play a role in promoting folk song "August osmanthus everywhere," the inheritance and development, and for our composers provide a valuable reference for the adaptation of folk songs.Keywords: folk songs, "August Osmanthus Everywhere," tuning features, style目录1. 民歌《八月桂花遍地开》简介 (1)1.1 民歌《八月桂花遍地开》的归属地简介 (1)1.2 民歌《八月桂花遍地开》产生的时代背景 (2)1.3 民歌《八月桂花遍地开》的内容 (2)2. 民歌《八月桂花遍地开》的音乐特征以及风格 (3)2.1 民歌《八月桂花遍地开》的音乐特征 (3)2.2 民歌《八月桂花遍地开》的风格变异 (4)3. 歌词的改编体现了时代审美特征 (4)结语 (5)致谢 (6)参考文献 (7)前言在1929 年 5 月,我国的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中国的工农红军取得了斗争的胜利,解放了信阳市商城县,并且在此地建立了一个县级的苏维埃政权,即为河南省的第一个苏维埃政权。
革命民歌《八月桂花遍地开》就是在这个时期的大别山革命根据地诞生的,主要是反映了当时在信阳市商城县举行的非常热烈的土地革命,同时也表现了当时的工农群众对于夺取政权的胜利所流露出来的喜悦的心情。
他的这首革命民歌在当时引起了非常大的反响,也产生了积极的效果。
本文主要搜集一些有关民歌《八月桂花遍地开》的产生时代背景,并且对该民歌的调式特征以及风格进行了一定探讨,并进一步对该民歌的歌词的改编所体现出来的时代审美特征进行了一定的论述,目的是为了能够进一步推动关于民歌《八月桂花遍地开》的研究,进一步发展民歌文化。
1.民歌《八月桂花遍地开》简介1.1 民歌《八月桂花遍地开》的归属地简介关于革命民歌《八月桂花遍地开》的归属地有很大的争议。
目前最大的争议是在安徽省和河南省之间,其中也包括了这首民歌的创作者的争论。
其中,安徽省金寨县认为《八月桂花遍地开》这首民歌是由罗银青先生所编创的,他是安徽人,当时金寨县的一个小学的校长,因此判定这首民歌肯定就是安徽的民歌了。
但是,大部分的学者还是认为这首民歌是属于河南省信阳市商城县的民歌。
认定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八月桂花遍地开》这首民歌是产生于大别山地区,这点是大家都公认的。
其次,当时的安徽省金寨县以及河南省商城县都是属于商南地区的,它们的区域位置是非常的接近的。
最后,据说当时的信阳市商城县的人们都比较偏向于喜欢桂花,就算是在现在,他们的马路的两旁还有许多桂花树以及桂花园,而《八月桂花遍地开》这首民歌的创作主要是由于工农红军解放了商城,并且在当地建立了我国的第一个苏维埃政权,在整首歌曲之中,其语气以及音调都是与商城县的民歌的音调十分的相似。
由于这首革命民歌在当时非常的盛行,因此它流传到邻近区域,一些人对此进行一定的改编也是非常正常的现象。
此外,在2006 年,根据历史记载的一些资料,以及一些民间艺人所提供的资料,河南电影制片厂把民歌《八月桂花遍地开》拍成了一部电影,名字并没有改变。
这部影片主要描写的内容就是根据民歌来描述的,在20世纪20 至 30 年代期间,在河南省信阳市商城县,有一位民歌歌手,名字叫王霁初,影片主要是对其如何脱离他的封建家庭,从此走上了革命道路,并且卖田筹资为了一个属于他自己的剧团,也就是当时的鄂豫皖苏区的第一个革命剧团——红日剧团的过程,并且详细描绘了他的革命民歌《八月桂花遍地开》创作的过程,在影片的最后,他却因为掩护红军战士而英勇地牺牲了。
1.2 民歌《八月桂花遍地开》产生的时代背景信阳位于河南省的南部,是处在大别山革命根据地的位置。
在我国的土地革命时期,在中国共产党的正确的领导之下,信阳地区的民众曾经发动了很多次的武装起义。
虽然当时的环境条件十分的恶劣,斗争也非常的残酷。
但是,在信阳地区的革命斗争依然十分的热烈。
民歌《八月桂花遍地开》就是诞生在这个革命的时代。
根据有关的研究,当时在信阳市商城县,有一个地主少爷名字叫王霁初,他对于民歌十分的喜欢,因此他就经常搜集一些民歌,并且自己演唱。
后来,他还把自家的田地卖掉,就是为了有资金去组建属于自己的剧团戏班子,最终,他逐渐的脱离了他的封建家庭,从此走上了一条革命的道路。
革命民歌《八月桂花遍地开》就是在这个时期诞生的。
1929 年 5 月,中国工农红军解放了商城,在此建立了河南省的第一个县级的苏维埃政权。
当时,为了庆祝这一革命性的胜利,他就创编了一些民歌,其中就包括了《八月桂花遍地开》,此歌就是他根据当地比较流行的小调《八段锦》进行一定的改编而创作形成的,他的这首革命民歌在当时引起了非常大的反响,也产生了积极的效果。
1.3 民歌《八月桂花遍地开》的内容民歌《八月桂花遍地开》的歌词为:八月桂花遍地开/鲜红的旗帜竖呀竖起来/张灯又结彩/张灯又结彩/光辉灿烂闪出新世界/亲爱的工友们/亲爱的农友们/唱一曲《国际歌》/庆祝苏维埃。
/红军队伍真威风/百战百胜最英勇/活捉张辉瓒呀/打垮罗卓英呀/粉碎了蒋匪的大围攻/一杆红旗飘在空中/红军的队伍要扩充/保卫工农新政权/带领群众闹革命/红色战士最光荣……。
民歌《八月桂花遍地开》的歌词主要内容一共有十段。
通过歌词可以看出它主要是对当时在信阳市商城县举行的非常热烈的土地革命的一种反映,同时也表现了当时的工农群众对于夺取政权的胜利所流露出来的喜悦的心情。
另外,这首革命民歌的另一个目的也是通过慷慨激昂的格调号召广大的人民群众为了打破封建主义的枷锁,并且向旧世界进行宣战,为自己争取自由和解放而努力奋斗的激情和愿望。
根据资料的记载,当时的工农群众特别喜欢这首民歌,一天到晚只要有空就唱此歌。
2.民歌《八月桂花遍地开》的音乐特征以及风格2.1 民歌《八月桂花遍地开》的音乐特征作者在创作民歌《八月桂花遍地开》的时候是采用一些古典民歌或者传统民歌进行填词而完成的,作者在进行填词的过程之中,通常都是根据歌曲中对于歌词的需要,从而把一部分的旋律进行一定的改编或者仅仅只是用了民歌的一部分内容。
另外,由于民歌《八月桂花遍地开》是在土地革命这个特殊的时期产生的,当时作者创作的目的也是为了庆祝革命的胜利,以及革命斗争的需要而进行创编的。
作者是根据当地比较流行的小调《八段锦》进行一定的改编而创作形成的,由于在当时是没有专业的作曲家。
下面我们通过谱例把原民歌《八段锦》和改编后的《八月桂花遍地开》进行加以对照。
原来的民歌《八段锦》,其曲式是六句式的单乐段,五声宫调式,该曲子的结构首先采用了“起、承、转、合”型的四句体,这个四句体是由一定的变化重复的,紧接着是一个重复的三乐句和四乐句,形成六句体的结构。
其中,第一乐句是由两个乐节组成的,具有比较明快的节奏,而且听起来是富有一定的动感的,这种节奏的感觉是与曲子的第四乐句的“合”进行一定的互相呼应的。
另外,相比于原来的民歌《八段锦》来说,作者在对民歌《八月桂花遍地开》进行填词的时候把曲子的起句中的一个音进行了一些改动,作者在此处的改动使得曲子变得更加的动感,并且使得曲子的旋律变得更加的流畅。
另外,在民歌《八月桂花遍地开》之中,作者把曲子中的第三句内容和原来的民歌《八段锦》中的第五句内容互换了位置,并且进行了适当的压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