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军行王昌龄其七的翻译

合集下载

从军行王昌龄其七意思

从军行王昌龄其七意思

从军行王昌龄其七意思
导语:《从军行七首》是唐代诗人王昌龄的组诗作品。

重点介绍第七首的内容,下面由小编为大家整理第七首。

一、原文
玉门山嶂几千重,山北山南总是烽
人依远戍须看火,马踏深山不见踪。

二、译文
玉门关周围山峦层层叠叠,像重重屏障护卫着王朝的西北边防;烽火台遍布各个山头。

人们戍边要依靠烽火来传递消息;那里山深林密,马儿跑过一会儿就看不见踪影了。

三、鉴赏
第七首诗主要描写的是山峦叠嶂,烽火遍布的边塞景观。

用笔隐曲,语浅意深,余味不尽。

诗的前三句写山多、烽火台多,以及边塞将士对烽火的依赖,均属静态描述,突出了唐军在玉门关一带边防设施的完善和布防的到位。

至第四句笔锋一转,引入的动态画面,视野之中闯入了一匹马儿,但转瞬又消失在深山密林里。

动静结合,形成叙述力度上的张弛美感。

而“不见踪”则又将马行之疾,山林之深准确地刻画了出来。

虽然已经看不见马了,但仍然能使人产生不尽的联想,让读者隐约地感到边防健儿身手的敏捷。

这种结尾,颇为耐人寻味,正如作者在《诗格》中谈到结尾一句如何处理时所写的那样:“每至落句,常须含蓄,不令语尽思穷。

”全诗起笔突兀,收笔婉转,而又似乎绵里藏针,读来颇感意味深长,值得玩味。

从军行唐王昌龄译文解释

从军行唐王昌龄译文解释

从军行唐王昌龄译文解释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译文:青海湖上空的阴云遮暗了雪山,站在孤城上远远地望着玉门关。

在黄沙漫天的西北,守边战士身经百战,身上的铠甲都磨穿了,但他们壮志不灭,不打败进犯之敌,誓不返回家乡。

字词解释:- “从军行”:乐府旧题,属相和歌辞平调曲,多是反映军旅辛苦生活的。

- “青海”:指青海湖,在今青海省。

- “长云”:层层浓云。

- “雪山”:即祁连山,山巅终年积雪。

- “孤城”:即玉门关。

一作“雁门关”,但结合当时的军事形势,玉门关更合理。

- “遥望”:远远望去。

- “玉门关”:汉置边关名,在今甘肃敦煌西。

是古代通西域的要道。

- “黄沙”:指沙漠地区。

- “百战”:多次战斗。

- “穿金甲”:磨穿了铁铠甲。

穿,磨破。

- “楼兰”:汉时西域国名,即鄯善国,在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鄯善县东南一带。

西汉时楼兰国王与匈奴勾通,屡次杀害汉朝通西域的使臣。

此处泛指唐西北地区常常侵扰边境的少数民族政权。

- “终不还”:始终不回来,指决心战斗到底。

诗句赏析:-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这两句诗描绘了西北边陲的壮阔景象以及戍边生活的孤寂艰苦。

青海湖、雪山都是西北边地特有的景色,阴云笼罩下更显压抑。

“孤城”和“遥望”写出了戍边之地的偏远,战士们远离家乡,遥望玉门关,玉门关内是故乡的方向,一种思乡之情与戍边的责任感交织在一起。

-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这两句直接抒情,写出了戍边战士们战斗的艰苦频繁。

“黄沙”描绘出战场环境的恶劣,“百战”强调战斗次数之多,“穿金甲”则极言战斗时间之长,战事之艰苦。

即便如此,战士们依然发出“不破楼兰终不还”的豪壮誓言,表达了他们保家卫国、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和坚定决心。

从军行的翻译王昌龄

从军行的翻译王昌龄

从军行的翻译王昌龄从军行的翻译王昌龄《从军行》中慷慨着战士的慷慨,激昂着墨客的激昂。

从孤城到雄关的脚步,有如诗句一般的铿锵豪放。

漫漫黄沙让铠甲无光,铮铮誓言如号角嘹亮。

驾长车直入楼兰,是一个纤弱诗人的梦想。

下面是小编为您整理的关于从军行的翻译王昌龄的相关资料,欢迎阅读!从军行王昌龄(唐)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译文青海湖上乌云密布,连绵雪山一片黯淡。

边塞古城,玉门雄关,远隔千里,遥遥相望。

守边将士,身经百战,铠甲磨穿,壮志不灭。

不打败进犯之敌,誓不返回家乡。

注释1.青海:地名,在今青海湖。

2.雪山:指祁连山,常年积雪。

3.玉门,是唐代的边疆重镇。

4.破:击败。

5.楼兰:汉代西域的鄯善国,在今新疆鄯善东南一带。

西汉时楼兰国王勾结匈奴,多次杀害汉朝使臣。

这里借指侵扰唐朝西北地区的`敌人。

诗文赏析“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意思是说:从边塞孤城上远远望去,从青海湖经祁连山到玉门关这一道边境防线,阴云密布,烽烟滚滚,雪山暗淡。

这里既描绘出了边塞防线的景色,也渲染了战争将至的紧张气氛。

这两句是一个倒装句。

青海湖、玉门关、祁连山三处相隔千里,肉眼怎么能看到呢?这里运用想象、夸张的手法使之“视通万里”。

又因为“孤城”将士的使命就是“西拒吐蕃,北抗突厥”。

所以就把三者联系在一起了。

这就凸显了戍边将士那全局在胸、重任在肩的历史责任感。

第三、四两句由情景交融的环境描写转为直接抒情。

“黄沙百战穿金甲”,是概括力极强的句子。

“百战”让人想见战事频繁、激烈、艰苦,冠以“黄沙”二字,就突出了荒凉的西北战场的特征。

“不破楼兰终不还”,掷地有声、铿锵有力。

这是身经百战的将士豪壮的誓言:不打败敌人誓不回家。

“楼兰”汉代西域国名,这里泛指当时骚扰西北边疆的敌人。

一二两句,境界阔大,感情悲壮,含蕴丰富;三四两句之间,显然有转折,二句形成鲜明对照。

这首诗悲壮苍凉,而又不低沉伤感。

王昌龄从军行其二的翻译琵琶起舞换新声⑸,总是关山旧别情⑹。

王昌龄从军行七首译文及赏析

王昌龄从军行七首译文及赏析

王昌龄从军行七首译文及赏析王昌龄从军行七首译文及赏析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古诗词更是多不胜数。

下面小编带来的是王昌龄从军行七首译文及赏析,希望对你有帮助。

从军行七首唐代:王昌龄烽火城西百尺楼,黄昏独上海风秋。

(独上一作:独坐)更吹羌笛关山月,无那金闺万里愁。

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旧别情。

撩乱边愁听不尽,高高秋月照长城。

关城榆叶早疏黄,日暮云沙古战场。

表请回军掩尘骨,莫教兵士哭龙荒。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大漠风尘日色昏,红旗半卷出辕门。

前军夜战洮河北,已报生擒吐谷浑。

胡瓶落膊紫薄汗,碎叶城西秋月团。

明敕星驰封宝剑,辞君一夜取楼兰。

玉门山嶂几千重,山北山南总是烽。

人依远戍须看火,马踏深山不见踪。

译文在烽火台的西边高高地耸着一座戍楼,黄昏时分,独坐在戍楼上任凭从湖面吹来的秋风撩起自己的战袍。

此时又传来一阵幽怨的羌笛声,吹奏的是《关山月》的调子,无奈着笛声更增添了对万里之外的妻子的相思之情。

军中起舞,伴奏的琵琶翻出新声,不管怎样翻新,每每听到《关山月》的曲调时,总会激起边关将士久别怀乡的忧伤之情。

纷杂的乐舞与思乡的愁绪交织在一起,欲理还乱,无尽无休。

此时秋天的月亮高高地照着长城。

边城榆树的叶子早已稀疏飘落,颜色发黄了,傍晚时分,一场战斗刚刚结束,环视战场,只见暮云低合,荒丘起伏。

将军向皇帝上表,奏请班师,以便能把战死沙场的将士们的尸骨运回故土安葬,不能让士兵们为他乡埋葬自己的战友而伤感痛哭。

青海湖上蒸腾而起的漫漫云雾,遮暗了整个祁连山,远远地可以望见玉门关那座孤城。

黄沙万里,频繁的战斗磨穿了战士们身上的铠甲,不将敌人打败绝不回还。

塞北沙漠中大风狂起,尘土飞扬,天色为之昏暗,前线军情十分紧急,接到战报后迅速出击。

先头部(bu)队已经于昨天夜间在洮河的北岸和敌人展开了激战,刚刚听说与敌人交火,现在就传来了已获得大捷的消息。

将军臂膊上绑缚着胡瓶,骑着紫薄汗马,英姿飒爽;碎叶城西的天空中一轮秋月高高悬挂。

从军行译文及注释

从军行译文及注释

从军行译文及注释
一、原文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二、译文
青海湖上空的阴云遮暗了雪山,站在孤城上遥望着远方的玉门关。

在黄沙漫天的战场上,将士们身经百战,磨穿了铁铠甲,但不打败进犯之敌,他们就不返回家乡。

三、注释
1. 从军行:乐府旧题,属相和歌辞平调曲,多是反映军旅辛苦生活的。

2. 青海:指青海湖,在今青海省。

3. 长云:层层浓云。

4. 雪山:即祁连山,山巅终年积雪,故云。

5. 孤城:即玉门关。

玉门关:汉置边关名,在今甘肃敦煌西。

一作“雁门关”。

6. 遥望:远远望去。

7. 黄沙:指沙漠。

8. 穿:磨破。

9. 金甲:战衣,金属制的铠甲。

10. 楼兰:汉时西域国名,即鄯善国,在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鄯善县东南一带。

西汉时楼兰国王与匈奴勾通,屡次杀害汉朝通西域的使臣。

此处泛指唐西北地区常常侵扰边境的少数民族政权。

11. 终不还:一作“竟不还”。

《从军行》王昌龄诗意

《从军行》王昌龄诗意

《从军行》王昌龄诗意《从军行》王昌龄诗意王昌龄(698—756),字少伯,汉族,河东晋阳(今山西太原)人,又一说京兆长安人(今西安)人。

盛唐著名边塞诗人,后人誉为“七绝圣手”。

早年困于农耕,年近而立,始中进士。

今天小编就为大家提供了《从军行》王昌龄诗意,希望能给您带来帮助。

《从军行》王昌龄诗意篇1《从军行》王昌龄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注释]1。

从军行:乐府《相和歌辞·平调曲》旧题,多写队务旅征战之事。

王昌龄作的《从军行》共七首,这里选入第四首。

2。

青海:即今青海湖。

长云:多云,漫天皆云。

雪山:终年积雪的山,指祁连山。

3。

孤城:指玉门关,因地广人稀,给人以孤城之感。

这句词序倒装,意思是“遥望孤城玉门关”。

4。

穿:磨破。

金甲:战衣,是金属制成的盔甲。

5。

破楼兰:借指彻底消灭敌人。

楼兰:汉时对西域鄯善的称呼,诗中泛指当时侵扰西北边区的敌人。

[译文]青海湖连绵不断的大片乌云,遮暗了终年积雪的祁连山;远远的眺望只看见了孤独的城池,那正是春风都吹不到的玉门雄关。

在黄沙莽莽的疆场上,将士们身经百战磨穿了铁甲衣裳衫;但是不彻底消灭入侵的边贼,他们将誓死不把家园回还![鉴赏]“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青海湖上空,长云弥漫;湖的北面,横亘着绵延千里的隐隐的雪山;越过雪山,是矗立在河西走廊荒漠中的一座孤城;再往西,就是和孤城遥遥相对的军事要塞——玉门关。

这幅集中了东西数千里广阔地域的长卷,就是当时西北边戍边将士生活、战斗的典型环境。

它是对整个西北边陲的一个鸟瞰,一个概括。

为什么特别提及青海与玉门关呢?这跟当时民族之间战争的态势有关。

唐代西、北方的强敌,一是吐蕃,一是突厥。

河西节度使的任务是隔断吐蕃与突厥的交通,一镇兼顾西方、北方两个强敌,主要是防御吐蕃,守护河西走廊。

“青海”地区,正是吐蕃与唐军多次作战的场所;而“玉门关”外,则是突厥的势力范围。

所以这两句不仅描绘了整个西北边陲的景象,而且点出了“孤城”南拒吐蕃,西防突厥的极其重要的地理形势。

从军行其七的诗意

从军行其七的诗意

从军行其七的诗意
原文: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一、衍生注释:
青海:指青海湖,在今青海省。

长云:层层浓云。

雪山:即祁连山,山巅终年积雪。

孤城:即玉门关。

玉门关:汉时为通往西域各地的门户。

楼兰:汉时西域国名,即鄯善国,在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鄯善县
东南一带。

二、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西北边陲的壮阔景象和戍边将士的壮志豪情。

前两句
通过描绘青海湖上空的浓云、雪山以及遥望中的孤城玉门关,营造出
了孤寂、苍凉的氛围。

后两句则着重刻画了战士们在艰苦的战斗环境中,历经百战,铠甲磨穿,但仍坚定决心,不打败敌人誓不还乡。


现出了战士们的英勇无畏和保家卫国的坚定信念。

三、作者介绍:
王昌龄,字少伯,唐朝著名边塞诗人。

他的诗作以七绝见长,多写
当时边塞军旅生活,气势雄浑,格调高昂。

四、运用片段:
在那遥远的边疆,战士们犹如诗中所写“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面对漫天的黄沙和凶猛的敌人,他们毫无畏惧。

小王对小李说:“咱们可不能退缩,难道要让敌人在咱们的土地上肆意妄为?”小李坚定地回应:“没错,咱们一定要像王昌龄诗里的战士们一样,不打败敌人绝不回家!” 这不正是王昌龄诗句所展现的那种坚定的战斗意志和保家卫国的决心吗?。

从军行的翻译王昌龄

从军行的翻译王昌龄

从军行的翻译王昌龄从军行的翻译王昌龄《从军行》中慷慨着战士的慷慨,激昂着墨客的激昂。

从孤城到雄关的脚步,有如诗句一般的铿锵豪放。

漫漫黄沙让铠甲无光,铮铮誓言如号角嘹亮。

驾长车直入楼兰,是一个纤弱诗人的梦想。

下面是小编为您整理的关于从军行的翻译王昌龄的相关资料,欢迎阅读!从军行王昌龄(唐)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译文青海湖上乌云密布,连绵雪山一片黯淡。

边塞古城,玉门雄关,远隔千里,遥遥相望。

守边将士,身经百战,铠甲磨穿,壮志不灭。

不打败进犯之敌,誓不返回家乡。

注释1.青海:地名,在今青海湖。

2.雪山:指祁连山,常年积雪。

3.玉门,是唐代的边疆重镇。

4.破:击败。

5.楼兰:汉代西域的鄯善国,在今新疆鄯善东南一带。

西汉时楼兰国王勾结匈奴,多次杀害汉朝使臣。

这里借指侵扰唐朝西北地区的`敌人。

诗文赏析“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意思是说:从边塞孤城上远远望去,从青海湖经祁连山到玉门关这一道边境防线,阴云密布,烽烟滚滚,雪山暗淡。

这里既描绘出了边塞防线的景色,也渲染了战争将至的紧张气氛。

这两句是一个倒装句。

青海湖、玉门关、祁连山三处相隔千里,肉眼怎么能看到呢?这里运用想象、夸张的手法使之“视通万里”。

又因为“孤城”将士的使命就是“西拒吐蕃,北抗突厥”。

所以就把三者联系在一起了。

这就凸显了戍边将士那全局在胸、重任在肩的历史责任感。

第三、四两句由情景交融的环境描写转为直接抒情。

“黄沙百战穿金甲”,是概括力极强的句子。

“百战”让人想见战事频繁、激烈、艰苦,冠以“黄沙”二字,就突出了荒凉的西北战场的特征。

“不破楼兰终不还”,掷地有声、铿锵有力。

这是身经百战的将士豪壮的誓言:不打败敌人誓不回家。

“楼兰”汉代西域国名,这里泛指当时骚扰西北边疆的敌人。

一二两句,境界阔大,感情悲壮,含蕴丰富;三四两句之间,显然有转折,二句形成鲜明对照。

这首诗悲壮苍凉,而又不低沉伤感。

王昌龄从军行其二的翻译琵琶起舞换新声⑸,总是关山旧别情⑹。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军行王昌龄其七的翻译
王昌龄素有“七绝圣手”之称,他的七言绝句写得概括凝炼,言近旨远;涵义丰富、神韵悠然。

以下是小编为您整理的从军行王昌龄其七的翻译相关资料,欢迎阅读!从军行·其七玉门山嶂几千重,
山北山南总是烽。

人依远戍须看火,
马踏深山不见踪。

翻译
玉门关周围山峦层层叠叠,像重重屏障护卫着王朝的西北边防;烽火台遍布各个山头。

人们戍边要依靠烽火来传递消息;那里山深林密,马儿跑过一会儿就看不见踪影了。

赏析
第七首诗主要描写的是山峦叠嶂,烽火遍布的边塞景观。

用笔隐曲,语浅意深,余味不尽。

诗的前三句写山多、烽火台多,以及边塞将士对烽火的依赖,均属静态描述,突出了唐军在玉门关一带边防设施的完善和布防的到位。

至第四句笔锋一转,引入的动态画面,视野之中闯入了一匹马儿,但转瞬又消失在深山密林里。

动静结合,形成叙述力度上的张弛美感。

而“不见踪”则又将马行之疾,山林之深准确地刻画了出来。

虽然已经看不见马了,但仍然能使人产生不尽的联想,让读者隐约地感到边防健儿身手的敏捷。

这种结尾,颇为耐人寻味,正如作者在《诗格》中谈到结尾一句如何处理时所写的那样:“每至落句,常须含蓄,不令语尽思穷。

”全诗起笔突兀,收笔婉转,而又似乎绵里藏针,读来颇感意味深长,值得玩味。

王昌龄对后世的影响
中唐皎然继承了王昌龄以“境”论诗的方式
王昌龄的诗风和诗境最先影响的是中唐的皎然,他在王昌龄之后,又把意境的研究推进了一步,他关于意境方面的论述是多方面的,研究也相当的深入,他继承了王昌龄以“境”论诗的方式,提出了诸如“缘境不尽曰情”、“文外之旨”、“取境”等重要命题。

晚唐司空图在王昌龄提出的意境概念的启发下对意境作出
了全面总结
其次便是晚唐时期的司空图,他在王昌龄提出的意境概念的启发下对意境作出了全面总结,提出了“象外之象”,“景外之景”,“韵外之致”,“味外之旨”等观点。

宋代严羽在王昌龄对诗歌意境的审美经验的启发下提出“兴趣”说
宋代意境理论中最有成就的是南宋的严羽,他针对一部分宋诗以理胜而不讲求意境的倾向,在缅怀盛唐诗歌并在王昌龄及唐代所有对诗歌意境的审美经验的启发下,提出“兴趣”说。

此说见诸于其论著《沧浪诗话》。

清代王国维借鉴王昌龄等历代文人对“意境”的探讨并结合自己切身经验,提出了“境界”说
清末的王国维是意境范畴发展史的最后一位总结者,亦是其终结者,集大成者。

其著作《人间词话》在探求历代词人创作得失的基础上,借鉴王昌龄等历代文人对“意境”范畴的探讨并结合作者自己艺术鉴赏和艺术创作的切身经验,提出了“境界”说,为王国维艺术论的中心与精髓。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