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军行王昌龄其七翻译
《从军行》唐王昌龄全文及翻译

《从军行》
唐代王昌龄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注释:
1、从军行:乐府旧题,内容多写军队战争之事。
2、青海:指青海湖。
3、雪山:这里指甘肃省的祁连山。
4、穿:磨破。
5、金甲:战衣,金属制的铠甲。
6、楼兰:汉代西域国名,这里泛指当时骚扰西北边疆的敌人。
7、孤城:当是青海地区的一座城。
一说孤城即玉门关。
8、玉门关:汉武帝置,因西域输入玉石取道于此而得名。
故址在今甘肃敦
煌西北小方盘城。
六朝时期玉门关关址东移至今安西双塔堡附近。
古诗翻译:
首联:青海上空的阴云遮暗了雪山,
颔联:站在孤城遥望着远方的玉门关。
颈联:塞外身经百战磨穿了盔和甲,
尾联:不打败西部的敌人誓不回还。
作者简介
王昌龄,字少伯,山西太原人。
盛唐著名边塞诗人,早年贫贱,困于农耕,而立之年,始中进士。
初任秘书省校书郎,又中博学宏辞,授汜水尉,因事贬岭
南。
与李白、高适、王维、王之涣、岑参等交情深厚。
其诗以七绝见长,后人誉为七绝圣手。
尤以登第之前赴西北边塞所作边塞诗最著,有“诗家夫子王江宁”之誉。
古诗《从军行》翻译及赏析

古诗《从军行》翻译及赏析古诗《从军行》翻译及赏析《从军行》作者为唐朝文学家王昌龄。
其古诗全文如下:【前言】《从军行》是汉代乐府《平调曲》名,内容多数写军队的战斗生活。
唐代以来,王昌龄等都有以此为名的诗篇流传,表达一种士子从戎,征战边庭的过程和心情,从而表达了国家有事,匹夫有责的使命感和建功立业的豪迈情怀。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翻译】青海上空的阴云遮暗了雪山,遥望着远方的玉门关。
塞外的将士身经百战磨穿了盔和甲,攻不下西部的楼兰城誓不回来。
【鉴赏】前两句提到三个地名。
雪山即河西走廊南面横亘廷伸的祁连山脉。
青海与玉关东西相距数千里,却同在一幅画面上出现,于是对这两句就有种种不同的解说。
有的说,上句是向前极目,下句是回望故乡。
这很奇怪。
青海、雪山在前,玉关在后,则抒情主人公回望的故乡该是玉门关西的西域,那不是汉兵,倒成胡兵了。
另一说,次句即“孤城玉门关遥望”之倒文,而遥望的对象则是“青海长云暗雪山”,这里存在两种误解:一是把“遥望”解为“遥看”,二是把对西北边陲地区的概括描写误解为抒情主人公望中所见,而前一种误解即因后一种误解而生。
三、四两句由情景交融的环境描写转为直接抒情。
“黄沙百战穿金甲”,是概括力极强的诗句。
戍边时间之漫长,战事之频繁,战斗之艰苦,敌军之强悍,边地之荒凉,都于此七字中概括无遗。
“百战”是比较抽象的,冠以“黄沙”二字,就突出了西北战场的特征,令人宛见“日暮云沙古战场”的景象:“百战” 而至“穿金甲”,更可想见战斗之艰苦激烈,也可想见这漫长的时间中有一系列“白骨掩蓬蒿”式的壮烈牺牲。
古诗《从军行》翻译及赏析烽火城西百尺楼,黄昏独坐海风秋。
更吹羌笛关山月,无那金闺万里愁。
【翻译】烽火城西面的'楼高有百尺,黄昏时我独自坐在那里,沐浴着青海湖来的秋风。
羌笛吹奏《关山月》的乐曲被秋风从远处带来,无论如何也消除不了我对万里之外的妻子的思念。
【鉴赏】这首诗,笔法简洁而富蕴意,写法上很有特色。
王昌龄从军行的诗意

王昌龄从军行的诗意从军行诗意是:第一首诗描绘了边疆思乡、乡愁的景象;第二首诗描写的是民团在部队里听乐观舞曲而引起的边愁;第三首诗描写了古战场的荒凉景象,写了将军要求埋葬阵亡将士的遗骨,表现了将军对将士的爱戴。
第四首诗表现了战士们保卫祖国坚定不移的崇高精神。
第五首描写了奔赴前线的边防军听到前方部队首战告捷的消息时的高兴心情,体现了唐军强大的战斗力;第六首诗描写将军渴望去边境杀敌立功;第七首诗主要描写了有山有篝火的边塞景观。
诗的意境苍凉慷慨,充分展现了盛唐气象。
其一烽火城西百尺楼,黄昏独上海风秋。
更吹羌笛关山月,无那金闺万里愁。
译文:在烽火台的西侧,有一座瞭望塔。
黄昏时分,我独自坐在瞭望塔上,让湖面吹来的秋风撩起我的衬衫。
这时,传来一阵凄苦的羌笛声,奏出的曲调,但笛声却增添了对千里之外妻子的思念。
其二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旧别情。
缭乱边愁听不进,高高秋月照长城。
译文:在部队跳舞时,琵琶伴随着它奏出一种新的声音。
无论怎么翻修,听到《关山月》的曲调,总会勾起边防官兵的伤感。
杂乐乱舞交织着思乡之情,对理智的渴望混乱而无止境。
此时,秋月高照滚滚长城。
其三关城榆叶早疏黄,日暮云沙古战场。
表请回军掩尘骨,莫教兵士哭龙荒。
译文:城市边缘的榆树叶子早已稀疏飘落,颜色发黄。
晚上,一场战斗刚刚结束。
环顾战场,只见薄暮云低,荒山起伏。
将军让皇帝把小分队请来,让战死沙场的将士们的尸骨运回故土安葬,将士们也不能为埋葬在外地的战友而悲伤哭泣。
其四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译文:青海湖蒸腾而起的长云覆盖着连绵的雪山,古城与玉门接壤,相隔千里。
在黄沙湾里,频繁的战斗磨破了戍边战士的盔甲,但他们决心不打败来犯之敌,誓不还乡。
其五大漠风尘日色昏,红旗半卷出辕门。
前军夜战洮河北,已报生擒吐谷浑。
译文:北方沙漠,狂风肆虐,尘土飞扬,天空一片漆黑。
前线军情十分紧急,接到战报后迅速出击。
昨晚,先头部队在洮河北岸与敌人展开了激烈的战斗。
古诗《从军行》翻译及赏析

古诗《从军行》翻译及赏析古诗《从军行》翻译及赏析古诗《从军行》翻译及赏析《从军行》作者为唐朝文学家王昌龄。
其古诗全文如下:【前言】《从军行》是汉代乐府《平调曲》名,内容多数写军队的战斗生活。
唐代以来,王昌龄等都有以此为名的诗篇流传,表达一种士子从戎,征战边庭的过程和心情,从而表达了国家有事,匹夫有责的使命感和建功立业的豪迈情怀。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翻译】青海上空的阴云遮暗了雪山,遥望着远方的玉门关。
塞外的将士身经百战磨穿了盔和甲,攻不下西部的楼兰城誓不回来。
【鉴赏】前两句提到三个地名。
雪山即河西走廊南面横亘廷伸的祁连山脉。
青海与玉关东西相距数千里,却同在一幅画面上出现,于是对这两句就有种种不同的解说。
有的说,上句是向前极目,下句是回望故乡。
这很奇怪。
青海、雪山在前,玉关在后,则抒情主人公回望的故乡该是玉门关西的西域,那不是汉兵,倒成胡兵了。
另一说,次句即“孤城玉门关遥望”之倒文,而遥望的对象则是“青海长云暗雪山”,这里存在两种误解:一是把“遥望”解为“遥看”,二是把对西北边陲地区的概括描写误解为抒情主人公望中所见,而前一种误解即因后一种误解而生。
三、四两句由情景交融的环境描写转为直接抒情。
“黄沙百战穿金甲”,是概括力极强的诗句。
戍边时间之漫长,战事之频繁,战斗之艰苦,敌军之强悍,边地之荒凉,都于此七字中概括无遗。
“百战”是比较抽象的,冠以“黄沙”二字,就突出了西北战场的特征,令人宛见“日暮云沙古战场”的景象:“百战” 而至“穿金甲”,更可想见战斗之艰苦激烈,也可想见这漫长的时间中有一系列“白骨掩蓬蒿”式的壮烈牺牲。
古诗《从军行》翻译及赏析烽火城西百尺楼,黄昏独坐海风秋。
更吹羌笛关山月,无那金闺万里愁。
【翻译】烽火城西面的'楼高有百尺,黄昏时我独自坐在那里,沐浴着青海湖来的秋风。
羌笛吹奏《关山月》的乐曲被秋风从远处带来,无论如何也消除不了我对万里之外的妻子的思念。
从军行注释及译文

从军行注释及译文《从军行七首》是唐代诗人王昌龄的组诗作品。
以下是“从军行注释及译文”,希望能够帮助的到您!从军行作者:王昌龄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注释1.从军行:乐府旧题,内容多写战争之事。
2.青海:指青海湖。
3.雪山:这里指甘肃省的祁连山。
4.穿:磨破。
5.金甲:战衣,金属制的铠甲。
6.楼兰:汉代西域国名,这里泛指当时骚扰西北边疆的敌人。
7.孤城:当是青海地区的一座城。
一说孤城即玉门关。
8.玉门关:汉武帝置,因西域输入玉石取道于此而得名,故址在今甘肃敦煌西北小方盘城。
六朝时关址东移至今安西双塔堡附近。
译文青海上空的阴云遮暗了雪山,站在孤城遥望着远方的玉门关。
塞外身经百战磨穿了盔和甲,不打败西部的敌人誓不回还。
赏析“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青海湖上空,长云弥漫;湖的北面,横亘着绵延千里的隐隐的雪山;越过雪山,是矗立在河西走廊荒漠中的一座孤城;再往西,就是和孤城遥遥相对的军事要塞——玉门关。
这幅集中了东西数千里广阔地域的长卷,就是当时西北边戍边将士生活、战斗的典型环境。
它是对整个西北边陲的一个鸟瞰,一个概括。
为什么特别提及青海与玉门关呢?这跟当时民族之间战争的态势有关,唐代西、北方的强敌,一是吐蕃,一是突厥。
河西节度使的任务是隔断吐蕃与突厥的交通。
一镇兼顾西方、北方两个强敌,主要是防御吐蕃,守护河西走廊。
“青海”地区,正是吐蕃与唐军多次作战的场所;而“玉门关”外,则是突厥的势力范围。
所以这两句不仅描绘了整个西北边陲的景象,而且点出了“孤城”南拒吐蕃,西防突厥的极其重要的地理形势。
这两个方向的强敌,正是戍守“孤城”的将士心之所系,宜乎在画面上出现青海与玉关。
与其说,这是将士望中所见,不如说这是将士脑海中浮现出来的画面。
这两句在写景的同时渗透丰富复杂的感情:戍边将士对边防形势的关注,对自己所担负的任务的自豪感、责任感,以及戍边生活的孤寂、艰苦之感,都融合在悲壮、开阔而又迷蒙暗淡的景色里。
从军行原文翻译及赏析(通用9篇)

从军行原文翻译及赏析从军行原文翻译及赏析(通用9篇)从军行为乐府《相和歌·平调曲》旧题,多写军旅生活。
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从军行原文翻译及赏析,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从军行原文翻译及赏析篇1百战沙场碎铁衣,城南已合数重围。
突营射杀呼延将,独领残兵千骑归。
古诗简介《从军行·百战沙场碎铁衣》是李白的作品,这首诗以短短四句,刻画了一位无比英勇的将军形象。
首句写将军过去的戎马生涯。
伴随他出征的铁甲都已碎了,留下了累累的刀瘢箭痕,以见他征战时间之长和所经历的战斗之严酷。
翻译/译文将军戎马一生,伴随他出征的铁甲都已碎了,留下了累累的刀瘢箭痕。
这次战争在塞外进行,城南是退路。
但连城南也被敌人设下了重围,全军已陷入可能彻底覆没的绝境。
将军急中生智,下令突围,在突围的关键时刻,将军将敌方大将一击射杀。
敌军一时陷于慌乱,将军率残部乘机杀开重围,夺路而出,一骑绝尘,千余(虚数)共拼杀而回。
注释①碎铁衣:指身穿的盔甲都支离破碎(应该反映但是戍边抵抗匈奴的将领)。
②呼延:匈奴贵族,这里指敌军的一员悍将。
赏析/鉴赏“百战沙场碎铁衣,城南已合数重围。
突营射杀呼延将,独领残兵千骑归。
”作为一首边塞诗,全篇四句,没有一句描写边地风情,也没有一个字的豪言壮语,从头到尾都是叙述事情,交待过程,却让人读完以后,忍不住要掩卷沉思,实在可说是难得的上乘之作。
《从军行》的主人公显然是一位久经沙场的老将,但第一句却只写了他身上穿的铠甲,而且是一件"碎铁衣",他长期征战在祖国边陲,多年的风餐露宿,浴血厮杀,连身上的铠甲都已经碎了,身上留下了累累的枪伤箭痕,"百战沙场碎铁衣",这是一幅具有雕像性质的饱经血与火的洗礼的铁塔般的边将形象。
虽然写的是破碎的铁衣,其实是在讴歌其铮铮铁骨。
这一句先声夺人,为全诗罩上了一层悲剧色彩。
此人戎马一生,经历过无数的死亡与冷酷,而此时此刻,又面临着极为严峻的形势,"城南已合数重围",诗歌语言极为简练准确,字字千钧,容不得任何误解与猜疑,却又让人产生无尽联想,眼下,一个久经战阵的将军,被敌人团团包围,从他那残破的铁甲,我们当然知道他是绝不可能俯首待擒、坐以待毙的;但是身处数重的包围中,面对敌众我寡,天时、地利、人和全无的困境,他又该采取什么行动呢?就在大家为他及其全军将士捏着一把汗而焦急万分之际,将军没有犹豫迟疑,也没有一言片语,只是当机立断地采取了最有效也是最正确的行动,"突营射杀呼延将",突营,就是突围,呼延,是匈奴中地位仅次于左右贤王的四大贵族之一,诗中代指敌人的中军主将。
从军行的翻译王昌龄

从军行的翻译王昌龄从军行的翻译王昌龄《从军行》中慷慨着战士的慷慨,激昂着墨客的激昂。
从孤城到雄关的脚步,有如诗句一般的铿锵豪放。
漫漫黄沙让铠甲无光,铮铮誓言如号角嘹亮。
驾长车直入楼兰,是一个纤弱诗人的梦想。
下面是小编为您整理的关于从军行的翻译王昌龄的相关资料,欢迎阅读!从军行王昌龄(唐)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译文青海湖上乌云密布,连绵雪山一片黯淡。
边塞古城,玉门雄关,远隔千里,遥遥相望。
守边将士,身经百战,铠甲磨穿,壮志不灭。
不打败进犯之敌,誓不返回家乡。
注释1.青海:地名,在今青海湖。
2.雪山:指祁连山,常年积雪。
3.玉门,是唐代的边疆重镇。
4.破:击败。
5.楼兰:汉代西域的鄯善国,在今新疆鄯善东南一带。
西汉时楼兰国王勾结匈奴,多次杀害汉朝使臣。
这里借指侵扰唐朝西北地区的`敌人。
诗文赏析“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意思是说:从边塞孤城上远远望去,从青海湖经祁连山到玉门关这一道边境防线,阴云密布,烽烟滚滚,雪山暗淡。
这里既描绘出了边塞防线的景色,也渲染了战争将至的紧张气氛。
这两句是一个倒装句。
青海湖、玉门关、祁连山三处相隔千里,肉眼怎么能看到呢?这里运用想象、夸张的手法使之“视通万里”。
又因为“孤城”将士的使命就是“西拒吐蕃,北抗突厥”。
所以就把三者联系在一起了。
这就凸显了戍边将士那全局在胸、重任在肩的历史责任感。
第三、四两句由情景交融的环境描写转为直接抒情。
“黄沙百战穿金甲”,是概括力极强的句子。
“百战”让人想见战事频繁、激烈、艰苦,冠以“黄沙”二字,就突出了荒凉的西北战场的特征。
“不破楼兰终不还”,掷地有声、铿锵有力。
这是身经百战的将士豪壮的誓言:不打败敌人誓不回家。
“楼兰”汉代西域国名,这里泛指当时骚扰西北边疆的敌人。
一二两句,境界阔大,感情悲壮,含蕴丰富;三四两句之间,显然有转折,二句形成鲜明对照。
这首诗悲壮苍凉,而又不低沉伤感。
王昌龄从军行其二的翻译琵琶起舞换新声⑸,总是关山旧别情⑹。
《从军行》原文翻译及赏析(15篇)

《从军行》原文翻译及赏析(15篇)《从军行》原文翻译及赏析(15篇)《从军行》原文翻译及赏析1原文:从军玉门道,逐虏金微山。
笛奏梅花曲,刀开明月环。
鼓声鸣海上,兵气拥云间。
愿斩单于首,长驱静铁关。
注释:①玉门:指玉门关。
②金微山:即今天的阿尔泰山。
东汉窦宪曾在此击破北匈奴。
③梅花曲:指歌曲《梅花落》,是横吹曲辞。
④海上:瀚海,大漠之上。
⑤单于:匈奴称其王为单于。
⑥铁关:指铁门关。
在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境内。
翻译:在玉门关从军,曾在金微山击破匈奴,驱逐胡虏。
边塞上吹奏了一曲《梅花落》,这是战士们在庆祝战争的胜利。
鼓声在大漠荒海上鸣起,士兵们的英勇豪气可以充斥在云间。
只愿能亲取单于的首级,直驱入铁关靖虏安边。
赏析:《从军行》,乐府《相和歌辞》旧题。
李白在这首诗里抒发的是在战场上建功立业的强烈愿望。
《从军行》原文翻译及赏析2原文:海畔风吹冻泥裂,枯桐叶落枝梢折。
横笛闻声不见人,红旗直上天山雪。
译文湖海之滨冷风吹得泥土冻裂,枯桐叶飘落了,树枝折下来。
远远听到横笛声却看不到人,把红旗一直插上天山头顶雪。
注释从军行:乐府《相和歌辞·平调曲》名。
歌词内容多写边塞情况和将士生活。
海:古代西域的沙漠、大湖泊都叫“海”。
这里指天山脚下的湖泊。
折:断。
横笛:横吹的一种笛子。
直上:一直向上、向前。
赏析:这是一首写风雪行军的仄韵绝句,全诗写得十分壮美。
一、二句写从军将士面对的环境极为严酷:天山脚下寒风劲吹,湖边(“海畔”)冻泥纷纷裂开,梧桐树上的叶子已经刮光,枝梢被狂风折断。
就在这一严酷的背景上,映出皑皑雪山,传出高亢嘹亮的笛声。
诗人以这一笛声,使人产生这里有人的联想,同时又将人隐去,以“不见人”造成悬念——那风里传来的笛声究竟来自何处呢?从而自然转出末句:寻声望去,只见在天山白雪的映衬下,一行红旗正在向峰巅移动。
风雪中红旗不乱,已足见出从军将士的精神,“直上”的动态描写,更使画面生机勃然,高昂的士气、一往无前的精神,尽在这“直上”二字中溢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军行王昌龄其七翻译
导语:这首诗描写了玉门关地形的险要和军事地位的举足轻重。
玉门关位于层峦叠嶂的祁连山北麓,无论山南山北,烽燧连绵,逶迤相接,形象地反映出其关防壁垒森严的守备形势。
以下是小编为大家分享的从军行王昌龄其七翻译,欢迎借鉴!原文
玉门山嶂几千重⒆,山北山南总是烽⒇。
人依远戍须看火,马踏深山不见踪。
翻译
玉门关周围山峦层层叠叠,像重重屏障护卫着王朝的西北边防;烽火台遍布各个山头。
人们戍边要依靠烽火来传递消息;那里山深林密,马儿跑过一会儿就看不见踪影了。
赏析
第七首诗主要描写的是山峦叠嶂,烽火遍布的边塞景观。
用笔隐曲,语浅意深,余味不尽。
诗的前三句写山多、烽火台多,以及边塞将士对烽火的依赖,均属静态描述,突出了唐军在玉门关一带边防设施的完善和布防的到位。
至第四句笔锋一转,引入的动态画面,视野之中闯入了一匹马儿,但转瞬又消失在深山密林里。
动静结合,形成叙述力度上的张弛美感。
而“不见踪”则又将马行之疾,山林之深准确地刻画了出来。
虽然已经看不见马了,但仍然能使人产生不尽的联想,让读者隐约地感到边防健儿身手的敏捷。
这种结尾,颇为耐人寻味,正如作者在《诗格》中谈到结尾一句如何处理时所写的那样:“每至落句,常须含蓄,不令语尽思穷。
”全诗起笔突兀,收笔婉转,而又似乎绵里藏针,读来颇感意味深长,值得玩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