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式太极拳的盘架要求

合集下载

浅谈孙式太极拳的十九种“架子”

浅谈孙式太极拳的十九种“架子”

一、概述众所周知,孙式太极拳是清末民初一代武学宗师孙禄堂先生所创,其基本特点是:进步必跟,撤步必随,架高步活,每转身换式往往以“开手”、“合手”相承接,故武林同道赠名曰“开合活步太极拳”。

诚然,“架高”是孙式太极拳的基本特征之一,但如果以为孙式太极拳只有一种“高架子”,那就大错特错了。

既然孙式太极拳是孙禄堂先生在融合太极拳、形意拳、八卦拳的基础上而创立的一门别开生面的太极拳,那么它就不可避免地带有形意、八卦、太极三种拳学的特征,能够演化出多种不同的“架子”。

笔者师从于孙禄堂先生孙女、孙存周先生之女孙叔容老师,浸淫孙氏武学三十年。

以笔者三十年研修孙氏武学之体悟,孙式太极拳至少应包含十九种拳架。

1.以拳架高低而言,有高架、中平架、低架三种架子。

2.以拳架运动幅度而言,有小架、中庸架、大架三种架子。

3.以拳架棱角之有无、多寡而言,有圆架、方圆架、方架三种架子。

4.以作拳劲力而言,有柔架、相济架、刚架三种架子。

5.以作拳速度而言,有慢架、中速架、快架三种架子。

6.以太极推手与散式单操而言,有定架、活架、变架三种架子。

以上共计十八种架子。

还有一种是功夫达到较高层次以后的独特练法——灵虚架。

以下分别加以简单说明。

二、分述1.孙式太极拳拳架高低的三种架子由于孙式太极拳融合了形意、八卦的活步,故与其他太极拳相比拳架较高。

但孙式太极拳并非一味地“高”,而是有高、中平、低三种架子。

而人们所说的“架高”,实际是指孙式太极拳的“中平架”,孙禄堂先生《太极拳学》的拳照即为“中平架”,也是绝大部分孙式太极拳习练者所取的架子。

而孙式太极拳的高架基本上接近直立状态,纯以气行,是高级练法,为修性之功;低架则极力把架子盘低,较吃功夫,属功力型练法,为养命之功。

高架适合纯粹追求修性养生的人习练;低架则适合研求太极拳技击之道者演练,以及参赛与表演时演练;中平架为性命双修之功架,适宜绝大部分爱好者在各种场合习练,因此习练孙式太极拳者基本上取中平架。

孙式太极拳的基础动作

孙式太极拳的基础动作

孙式太极拳的基础动作现在人们越来越多的关注自己的身体健康,很多人都喜欢打太极拳。

太极拳不仅可以强身健体,而且可以延年益寿。

太极拳是一门博大精深的学问,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关于:孙式太极拳的基础动作。

欢迎阅读!孙式太极拳的基础动作一、起势孙式太极拳的起势分为三个部分,分别是“无极桩”、“纯阴式”、“纯阳式”。

无极桩的要求是:百会—会阴—涌泉(两线中心点)连成一线。

所谓“上下如一线贯穿”。

要做好这一要求,必须调整胯与命门。

纯阴式的要求是:“囱门—会阴—涌泉”一线与“百会—会阴—脚踵”一线相互交替。

人在做这个动作的时候,会不自觉的身体重心前移,然后后仰。

意念沿着手三阴经络走向,将气血下沉至涌泉入地。

这一要求为日后的训练“断接俯仰”打下基础。

配合呼吸:三吸一呼。

纯阳式的要求:“囱门—会阴—涌泉”一线与“百会—会阴—脚踵”一线相互交替。

人身体在这一交替过程中是整体的前移和后仰,如一“倒钟摆”。

人身体在这一交替过程中是整体的前移和后仰意念沿着足三阳经络走向,将劲路贯穿至手指,同时需领顶劲从囱门领起。

配合呼吸:三吸一呼、一吸一呼。

孙式太极拳的基础动作二、揽雀尾如果要学揽雀尾,起势也非常的简单,就是在运动的时候,将其反向的运动,就会形成一个抱球。

反向运动的目的是为了训练上下相随,使得手三节与足三节通过身体三节得以节节贯穿。

棚、捋、挤、按四手必须认真训练。

基本要求也是通过胯向两端的打开来带动动作的完成。

日久便能够做到上下相随、左右相连。

胯的打开,实际上是做到身体内侧的打开下沉。

所谓“逢转必沉”,其实就是胯的下沉。

就象“热水瓶”,内胆下的衬底坏了,内胆下榻了的感觉,热水瓶的外壳并没有下沉。

由此可见。

“沉”与“蹲”有着本质的区别。

孙式太极拳的基础动作三、单鞭特点是左手出掌前有一个捩、肘的过度动作,并在出掌时,右手的勾手由小指、无名指、中指、食指倒拇指一一领起作勾手状,犹如打开自来水的笼头,“水”由右手通过手三阳、含胸拔背到左手的侧掌立面。

如何练习孙氏内家拳的基本功

如何练习孙氏内家拳的基本功

如何练习孙氏内家拳的基本功不管学习什么都要有扎实的基础,太极拳也是同样的道理。

今天小编就来给大家介绍下孙氏内家拳的基本功是如何练习的,在练习孙氏内家拳的基本功每个阶段又会有什么样的表现呢?下面请大家跟着小编一起来学习下吧!孙氏内家拳的基本功技击基本功孙存周先生极为重视基本功的练习说:“练技击有三个台阶,第一步是基本功,把基本功练通了,浑身都是拳。

但到了这一步也还是个拳匠。

还不能称师。

第二步是知拍,与人对打,感应确切,应对自如,如是才出得来节奏。

一般人不易做到,到了这一步可以称师。

第三步是拳与性合,遇敌制胜,尽情尽性,喜怒哀乐因拳而出,皆能制敌,则可称家。

最终至木呐虚无,动静无兆,制敌于不觉中。

”他把孙门的基本功总结为六项:一、无极桩,二、三体式,三、劈拳,四、崩拳,五、单换掌,六、懒扎衣。

后期应该加入双换掌和虎扑二式,此八式构成孙门武学的大要。

从无极到三体之间还有虚无含一气、太极、两仪的练法。

无极重心在两脚跟,虚无含一气是外形不动,内中重心移到两脚心;太极是半面向左,左脚跟对右脚踝,两脚一虚一实;两仪是双手合于胸前,右手中指压在左手食指,身子微微下蹲;此式可单练,手合身蹲一吸,手分身起一呼,反复习之,这也就是山西蹲猴式。

劈拳是立圆,打翻浪劲;崩拳如同中平枪,直出直入最难防。

孙门练法上有定步练法,不仅是一步一拳不跟步,还有双足不动,仅靠周身调整两膀发劲的练法。

劈崩是单手,走直线,所练步法为上步、寸步;虎扑为双手法,走曲折,所练步法为践步;孙氏形意从劈拳练起。

三月后自己感觉劲力顺达,周身轻灵。

僵劲已经化去。

即使是进步劈拳也不是用足跟往下跺,而是通过由足跟到脚掌的滚动完成落地,只有找到临界才能真正体会到松透,形意拳同样是松着打。

懒扎衣,练法分定步、动步两种。

定步分四拍,以右式为例:一、右手上绷,左手随之,右足进步,左足跟至右足跟,脚尖点地;二、右手向右后平捋,左手随之,左足后退半步,右足尖翘起离地;>>>练习陈式太极拳必知的知识三、右手前按,右足进步,左足跟步;四、双手握拳下采,虎口向前,手心相对,至两胯前,左足后退踏实,右足退至左足前足尖点地。

童旭东先生谈孙氏拳

童旭东先生谈孙氏拳

童旭东先生谈孙氏拳内开外合与两肾相磨孙氏太极拳的基本规矩如“九要”、“内开外合”以及“两肾相磨”都是来自孙禄堂先生对所习形意拳、八卦拳基本规矩的总结和提炼,并非来自武式太极拳。

关于“九要”的内容在孙禄堂先生的《形意拳学》和《八卦拳学》中皆有说明。

关于“内开外合”在《拳意述真》“述李奎元先生言”一节中有相关论述。

“两肾相磨”这个词虽然未在孙禄堂先生的著作中出现,但是其意及其状态在《八卦拳学》中有详细论述。

近有朋友打电话问我,说有网名为“二水”者称:“孙家太极拳中的虚实转换两肾相磨之理来自武式太极拳。

”朋友问我是否如此?我答并非如此。

孙氏太极拳中的虚实转换两肾相磨之理来自八卦拳。

酸热涨沉空孙氏拳即是技巧更是功夫,尤其是对于初习者更是要从功夫做起。

练功夫是枯燥和艰苦的,对于初学者练功夫要过五关,这五关就是酸、热、涨、沉、空。

初练三体式,大腿奇酸难忍,最终抖动不止,每次犹如上刑。

但要坚持,站到后来,手臂与大腿都奇酸难忍,说明对路。

练三体式,开始是大腿酸,后来是手臂与大腿一起酸,说明你的劲力开始均匀。

转八卦,则正好相反,开始是两膀发酸,到后来两膀与腿一起酸,说明你练对了。

太极拳开始是背酸,至后来是后背与手臂和腿都酸,说明是练对路子了。

如果初练习三体式,大腿不酸。

初练习单换掌,两膀不酸。

初练习孙氏太极拳,后背不酸。

则说明你一定没有练对。

所以初练孙氏拳,该酸的地方酸不可怕,不酸则说明一定练错了。

形相异、意则一,与形似意不同研习孙氏太极拳即要体会其拳式间的形相异而意则一,又要体会拳式间的形相似而意不同。

如懒扎衣与云手,形式不同,但其两式之劲意有相通、相同之处。

又如手挥琵琶与高探马,其形式相似,但劲意不同,用法有别。

孙氏拳的同一式中能化出无穷的劲意,不同式中又能出同一劲意。

故一式一学,皆是学问,需要反复体会。

惟孙氏三拳式极简,而意极深。

孙氏拳的每一个式子都是对拳艺的高度抽象概括,堪称拳学中的经典之最。

入门之轨——节律在初练拳术时应该注意的开合起落呼吸的基本节律,以后纯熟后,这个节律是变化的,周身开合起落呼吸的变化将更加细微和自然,直到形成完全无意而为的状态。

孙式太极拳走架和技击要点

孙式太极拳走架和技击要点

孙式太极拳走架和技击要点走架是太极拳中的一项重要的基本功,在各技法的运用中非常广泛,同样,在孙式太极拳中也有着独特的要求。

孙式太极拳始终贯穿阴阳混—的太极劲。

它的特点是形意之整、八卦之变、太极之灵的高度融合以至浑然天成一体。

孙式太极拳走架时应注意两点:1不要走成忽进忽退而应走成如水漂落叶,水流而叶不动。

其要领是两脚在运动转换中,始终虚实分明,重心平稳过渡,两脚犹如翘跷板的两端,身体重心在不露痕迹中由一端潜换至另一端,并要注意重心在前脚时,不得超过前脚的脚后心。

重心移到后脚时,注意其不要超过脚掌的前心,以此来保持身体的平衡。

2不要走成硬进硬退。

而要进中寓退,退中寓进。

走架在形与意上都要圆。

如圈套圈,如环扣环。

圈者,环者是掤、捋、挤、按、采、肘、靠,八劲之意在此中互寓、互换、互变之形成。

此为走架中劲意流动的窍要。

劲意就是劲之意味,亦即动之潜在趋势。

劲意状态应如身披五张弓:两肩根互撑,两肘互撑,两胯互撑,两膝互撑,背椎与肩根、胯根前后互撑。

总之,体内各种劲意要阴阳同根互寓,以守中和之势,故日太极劲。

掌握上述所说的要点,相信对大家的走架会起到很好的规范作用。

要注意,这种互撑不是用力硬撑,而是以意微撑,全身筋肉有而似无,松不着力,唯全付骨架开合相连,均承体重。

要“顺中求逆,逆中求顺”。

前四字讲的是在行拳中要于周身内外走出阴阳互逆的太极劲。

后四字则是说这种劲意的转换要自然连续、圆滑、通顺。

此实为太极拳走架中窍要所在。

如起手有钻形,落手有翻意。

起手时内气下行,内外运动方向互逆。

同样,落手时,体内之气由腰上行,其劲发于脊背,贯于双手。

一起一落内外两圆相合,阴阳互逆。

再如打“进步搬拦捶”时,切勿只管一味向前,而应走出形示于前,劲蓄于后。

前捶打出时,意呈于外,要劲意深远。

同时后背要暗蓄撑靠坚实之劲,其意要幽深,藏而不露,蓄而待发。

此外,在行进中,周身左右互撑,八劲或隐或现随式转换于身体内外。

孙式太极拳的技击要点1体松松开周身关节,这样,自然生出筋骨间的劲,这种劲发出来称为惊力、弹力,而能将惯性降低到最低限度,全身上下不用拙力,骨节松开,扩张了四肢的张度。

孙式太极拳练习方法

孙式太极拳练习方法

孙式太极拳练习方法孙式太极拳是一种汉族传统拳术,属于太极拳流派之一,清末河北省完县(今顺平县)人孙禄堂所创。

那么孙式太极拳应该怎样练习呢?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关于:孙式太极拳练习方法。

欢迎阅读!孙式太极拳练习方法1.孙式太极拳的规矩:孙式太极拳讲究中正平稳、舒展柔和,绝不要跳跃等勉强动作,从起势到收势,各种动作,各种姿势都是相互连贯,一气呵成,使得全身内外平均发展,故有一动无不动.一静无不静。

正因为中正,既不前俯后仰又不左偏右倚,使得躯体手足上下呼应,内外一体,所以必须有严格的规矩。

头为诸阳之会,为精髓之海,为督任两脉交会之点,统领一身之气。

此处不合,则一身之气俱失,所以必须不偏不斜,不俯不仰,直立顶劲,要顶头竖项。

足能载一身之重,静如山岳,有磐石之稳;动如舟楫车轮,无倾覆之患。

左虚右实,不实则不稳,全实则移动不利,容易倾倒,不虚则不灵,全虚则轻浮不稳,故必须虚实相间,方得灵活自然。

腰为轴心,居一身之中,维持人体重心的是腰,带动四肢活动的也是腰,所以要刻刻留心在腰际。

2.孙式太极拳的调息:练习太极拳要心静调息,才能获得好处,经常保持思想集中,不开小差,经常保持正常呼吸,每次呼吸都要细而深长,直贯丹田(腹式呼吸)。

古人常讲“凝神于此,元气日充,元神日旺,神旺则气畅,气畅则血融,血融则骨强,骨强则髓满,髓满则腹盈,腹盈则下实,下实则行步轻健,动作不疲,四体健康,颜色如桃李”。

由此可见练拳时气息的重要。

呼吸是人们从娘胎中带来的本能,而练太极拳的呼吸正是需要这种本能的自然呼吸。

练习太极拳的主要方法之一就是调息(一呼一吸叫息)。

调息的方法是:呼吸时不着意不用力,绵绵若存,似有似无,一任自然。

舌要顶上腭,用鼻孔呼吸,嘴要虚合,不要张开。

要注意心肾相交,心中意志,下照海底,海底之气自下而上与神意相交,归于丹田之中,运贯全身,畅达四肢。

先父禄堂公常讲:“吸气时由涌泉过会阴上达顶门,呼气时只有息息归脐,每一举手投足,分布全身的四正八柱等筋脉都要协调合作,不呈散乱,所以能开合伸缩,力达掌心,运劲如抽丝,两手似扯绵。

孙式太极拳训练方法

孙式太极拳训练方法

孙式太极拳训练方法练习孙式太极拳时,不仅仅是打打哪些基本的套路,还要掌握它们的一些动作要领。

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关于:孙式太极拳训练方法。

欢迎阅读!孙式太极拳训练方法对于孙式太极拳的训练方法,可能有人说,按照太极拳的规矩把套路打下去就是了,还要什么训练方法?此话有一定道理,因为太极拳的“九要”已经规范了身体动作,若真能做到,太极拳也就有相当水平了。

如果只想把太极拳当作健身术来练,到了这个水平也足够了。

但若想层层进步,不仅健身,而且作为武术,作为修道来学习,那么仅会一遍一遍地打套路是远远不够的。

可以说,打套路,或日盘架,只是入门而已,说得不好听些,只会打套路的人肯定连套路也打不好,因为他不了解动作的内涵,不了解动作的来龙去脉。

不了解动作的使用和变化,就肯定找不到做该动作的最佳感觉。

天下武术至少有几百种,都有各自独特的训练方法,这些训练方法的产生,就是为了帮助练习者尽快找到感觉,少走弯路,早出功夫。

孙式太极拳也具有自己独特的训练方法,主要有桩法,步法,手法等基本功训练方法,以及如何在盘架和推手中找劲儿的训练法。

基本桩法练太极拳也要站桩,这是确定无疑的,俗话说“练拳不站桩,纯粹是瞎忙”。

有人认为,太极拳已经是极为缓慢的动作了,在松沉的状态下,肌肉骨骼的负担已经比较大了,站不站桩区别不大。

其实不然,其中还是有区别的,动作中体会的主要是稳定与协调,重心的移动,手脚的配合等。

而在站桩时主要体会的是周身一体、内外相合的感觉,由于在站桩时不需要动,所以人才有足够的时间去检查:自己从头到脚的姿势是否正确(九要是否做到。

三害是否屏除),自己的意念是否到位(周身上下前后左右是否用意念引领,处于圆满的平衡状态),自己的气息是否顺畅(呼吸吞吐是否与动作的开合伸缩达成了有机的默契)。

首先要站无极式:无极式如平地立杆,头顶天,收重心于两脚跟间,足跟蹬地,如木桩入地,所有要求一如九要,主要训练一轴到底和周身一体的感觉。

其次便是站三体式:三体式是形意拳的桩法,是个很好的桩形,但是练太极拳却用形意拳的桩法,是否有些不妥?难道太极拳本身就没有好的桩可站么?非也。

太极拳走架基本标准

太极拳走架基本标准

太极拳走架基本标准太极拳有不少流派,各派风格特点各有千秋。

但是,太极拳的共性特点占比例居多。

不少拳论阐述都有相同拳理。

因此,自成派系,这就是练拳的基本标准,学者应当细心揣摩,实践体会,努力求达,就能功成名就。

下面是店铺专门为您整理好的:太极拳走架基本标准。

太极拳走架基本标准怎样以标准衡量走架的功夫呢?笔者认为学者要既知基本标准的数量,又知标准的质量;既知标准的程序,又知标准的主次关系;既知标准相互作用、又知达标的方法。

标准勤对照,遍遍总结功。

转劣为优势,太极内劲增。

太极拳走架基本标准一、走架验功三步对照法1.身形标准:虚灵顶劲、沉肩坠肘,含胸拔背,松腰落胯,开裆圆裆,步法适当,上下相随,缠丝圆转,步形到位,六合统一。

2.内劲标准:意浓招不空,柔和巧圆转,呼吸有规律,折叠劲不断。

巧走五行步.虚实能转换。

形神气合一,劲别特点现。

蓄劲气沉丹,发劲如放箭。

运劲走螺旋,开合能自然。

3.活劲标准:圆转随心欲,环环紧相连。

圆方刚柔济,轻沉能兼练。

掤劲全身满,巧劲处处显。

蓄发相互变,弹抖一瞬间。

太极拳走架基本标准二、评价太极功夫打分标准1.精神集中,意境浓厚,动作沉着,方向分明。

记12分。

2.姿势顺遂,关节衔接合理,躯干带动四肢,以气运身。

记10分。

3.虚灵顶劲,脖颈不僵,轻灵不偏。

记5分。

4.意气灵换,手足虚实分清,转势自然。

记12分。

5.身体放松。

尾闾中正,圆转出方,刚柔兼备。

记10分。

6.蓄劲沉丹,发劲沉着干脆,技击主次分明。

记6分。

7.全身九节劲,节节能贯串,见机巧出劲,各显其功能。

记10分。

8.外似棉花内如钢。

柔化引逼,弹抖猛张。

记4分。

9.形神合一,形到气放。

记3分。

10,动则鼓荡内气催,静则内敛收丹田。

记5分。

11.姿势到位,蓄发适当。

记4分。

12.转体,进退,往复,折叠,换圆劲不断。

记4分。

13.劲起足跟,力由脊发,手到身拥。

记3分14.轻灵如猫,抽丝不断,顺逆缠丝,内劲显现。

记12分。

太极拳走架基本标准三、慢练太极八字精慢练太极八字精,一准二正三是松。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孙式太极拳的盘架要求
1、要求内意如行云流水
绵绵不断,形断意不断,式停意不停,纯以神行,循环无间。

2、要求运动形态要松、整、匀、轻、静
即关节、筋肉要松柔协调,不得较劲,板劲。

身形构架要整,即始终不离内外六合之要。

速度要匀,其动若静,身体重心变化不露于形。

起落要轻,起似沉,落似提,起钻落
翻内中行。

劲意要静,似静水流深、渗之遥遥。

不可冲、炸、震、捣。

3、要求身体状态要以“九要”为规范
“九要”即塌、提、扣、顶、裹、松、垂、缩,起钻落翻分明。

塌即塌腰、塌腕;提,即提肛此意微微;扣,即扣肩、扣膝;顶,即顶头竖项、舌顶上额;裹,即裹膝、裹胯、裹肘;松,即松肩、松胯;垂,即垂肩、垂肘;缩,即缩肩根、胯根;起钻落翻分明,即头顶而钻,头缩而翻,手起而钻,手落而翻,脚起而钻,脚落而翻,三
者要协调一致。

起时外形为钻而内气下潜,落时外形为翻而内气自脊而上直贯两掌手指。

故所要分明
者是内气与外形的虚实互换、阴阳互济。

需注意,上“九要”是一个相互有机协调、规范
身体形态的整体原则,不可将“九要”诸原则相互割裂对立起来。

此外,对初学者而言,最为重要的是头。

头为诸阳之会,精髓之海,督、任两脉交会
之点,统领一身之气。

此处不合则一身之气俱失,故须不偏不倚,不俯不仰,顶头竖项。

其次为足,足能载一身之重,静如盘石、山岳,动如舟揖、车轮,两足始终要虚实分明,
身体重心之移动只在两脚足心之间。

再则,腰为轴心,居一身之中,带动肢体活动的是腰,腰如车轮之轴,所以要刻刻留意在腰际,以腰引动。

由此可见,初习者在掌“九要”时,
应首先从头、足、腰三处入手。

4、要求掌型、五指自然张开
掌心内凹,手掌如抱球状。

孙式太极拳的发展
孙禄堂先生12岁始学形意拳。

师从李奎元先生近三年,后经李举荐,又随李之师郭
云深先生深造。

见面时,郭云深看到孙禄堂武学天赋极高,异乎他人,故郭云深要孙禄堂
弃业,随己精研形意拳当时孙正在随一亲戚学徒制毛笔。

这样孙禄堂随郭去了深县,后又
随郭一同迁至西陵,相从近八年。

其间孙禄堂还尽得宋世荣、车毅斋、白西园诸前辈之真
传。

在这八年中孙禄堂随诸位先达潜心修武不及其他,故孙禄堂的形意拳功夫已至登峰造
极的冲空化境,逢人较技未尝负之。

他体验到形意拳的最高境界就是神、气合一,化至虚无。

卷之、放之,其大无外,其小无内,不过是体内真气之流行。

体也罢,用也罢,不过
是体内真气变化的不同形态。

因此,功至化境已无所谓形意、八卦、太极之分,此时无形、无意,可感而遂通。

因此,在他跟郭云深研修形意拳的后期,他已认识到通过拳术的修习,可使习者感受到超出拳术内容之外的深远内涵。

从这时起,他开始把很多精力放在了拳与道合的修悟上和拳理的研究上。

在研究中他
真切地感到拳术需要哲学的指导和理论的依托。

于是他试图以易经为指导,来进一步揭示
拳理。

后经郭云深介绍,孙禄堂赴京城从八卦拳名师程廷华习八卦拳。

他希望通过这种与
易经关联紧密的拳术的学习,能搞清拳术与易理的关系,以便进一步揭示拳学真滞。

孙禄
堂从程师学习八卦拳仅数月后,便技艺精深,得其精微,体验出形意拳与八卦拳之间的互
补关系。

但限于当时习武者的理论水平,使孙禄堂在拳理的研究方面仍未尽人意。

年余后约1885年,程师对孙禄堂说:“吾授徒达数百人,其天资聪慧专心潜学未有如弟者,吾与弟意气相投,故将余技尽传立于弟,弟亦有宿慧,始克臻此。

现弟之技,黄河南北已
无敌手,可以行矣。

”见北京《世界日报》1934年2月3日因此,孙禄堂从程师学习八卦拳后,一方面使他进一步感受到形意、八卦两拳在本质上是相通的,功至化境者可自然融
会贯通。

另一方面,也使他认识到仅从修拳中想达到通易之奥蕴并行之于拳是很不容易的。

于是,孙禄堂决定只身徒步云游南北诸省,一方面增广阅历与见闻,另一方面,留心寻找在
易理、丹经方面造诣有成者。

经过二年多的游历生活,孙禄堂大大地丰富了他的武林阅历,并在拳理上也得到显著收获,写下了大量笔记。

尤其在内丹功法和易经方面,他相继从武
当隐道、云游隐士及蜀中高僧学习,获益匪浅,为他在拳术方面进一步研究,最终形成拳
与道合的武学体系打下了理论基础,获得了深刻的经验感受。

孙禄堂云游归乡后,闭门研究武学,并创办“蒲阳拳社”,使研究与教学互辅,相互
印证,得以总结拳理。

孙禄堂认为拳术的本质是拳与道合。

作为一切拳术的基础是内劲,
即人体内中和之气的顺、逆、合、化。

孙禄堂根据易经和丹经先后创立“先后天八卦相合
理论”和“以内丹修为为表征的拳学进阶理论”。

前者揭示出人体内部功能系统间的协调
育化与外部运作系统间的对应关系,以及人体生物场与宇宙场之间的对应关系。

后者则揭
示出拳术修为进阶的基础和本质。

因此,孙禄堂根据他的研究对形意拳、八卦拳都进行了
提炼和创新。

由此产生的孙氏形意拳和孙氏八卦拳都具有深刻而鲜明的内涵和风格---中和。

而中和也正是太极拳的本质。

虽然那时孙禄堂尚未系统学习太极拳,但他通过对形意拳、八卦拳的深刻掌握和对丹经、易经的深入研究,以及他那登峰造极的内功基础,使他已经能在内劲上完全修悟到了
太极拳的内容。

1912年,当孙禄堂与太极拳大师郝为真接触时,郝为真深感惊讶,对孙禄堂说:“异哉!吾一语而子通悟胜专习数十年者。

”见《拳意述真》陈微明序其原因就在于,三拳在本质上是相通的。

孙禄堂通过对形意、八卦、太极长期深入的研修,感到有创立新
拳的必要。

其目的是使习拳者少走弯路,速悟拳术之真谛---练出体内一派纯正的中和之
气---圆满的内劲,直至拳道相合的境地。

孙禄堂认为形意、八卦、太极是一个有机的拳学整体,三者的关系是互补、互融,并
将此精辟地比喻为“天”、“地”、“人”。

他说:“三派拳术之道始于一理,中分三派,末复合为一理。

其一理者亦各有所得也,形意拳之诚一也,八卦拳之万法归一也,太极拳
之抱元守一也。

”因此,他所创造的孙式太极拳是以太极阴阳互济,极尽柔顺之至为体;
在运作的过程中参以内外八卦相合之理,求以动中之静,内外合一,以极尽中和灵变之妙;在运作的每一时刻,则以形意拳之桩步蕴育体内一触即发之本能;在运作的状态上,以
“顺中用逆,逆中行顺”为法则,统驭起钻落翻之义;在运作的心理上,以无为养神为本,虚中以求中和为用,达致“不求胜人而神行机圆人亦莫能胜之”之能。

故孙式太极拳的功
能具有如下三大特征:
1极尽柔顺中和之至。

2极尽灵活巧变之至。

3极尽整实猛烈之至。

感谢您的阅读,祝您生活愉快。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