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1年昆仑山口西81级地震地表破裂带

合集下载

大地构造学

大地构造学

为什么要研究区域构造地质?地球是一个动态的星球,处于不断的变化之中。

地震作用火山爆发岩石剥露成矿作用等昆仑山口西8.1级地震地表破裂带(2001)镜头指向:北地震鼓梁汶川8.0级大地震什么是区域构造地质学构造地质学(Structural Geology)区域地质学(Regional Geology)大地构造学(Tectonics)区域构造地质学(区域大地构造学)构造地质学:主要是研究组成岩石圈的岩石、岩层和岩体在构造作用中形成的变形现象(构造)的几何形态、组合型式及其形成和发展规律的一门学科。

狭义构造地质学,研究褶皱、断裂、节理、劈理、岩层产状及其形成。

区域地质学:是早期的大地构造学,主要探讨局部区域地壳岩石圈形成、发展、演化的地质学分支,诸如褶皱带、大陆裂谷的形成演化。

是以构造运动、地层古生物、岩浆活动、变质作用、成矿作用、海进海退研究为基础的一门综合性学科。

大地构造学又称为全球构造学,是一门研究全球岩石圈形成、发展的综合性学科。

侧重于理论分析与建立,具有探索性。

区域大地构造学:应用大地构造理论进行区域地质特征总结、进行区域地壳岩石圈发生发展规律研究的地质学分支。

侧重于实际资料的综合分析,是大地构造学研究的基础环节。

大地构造学中国区域大地构造学两个关系:构造地质学与大地构造学大地构造学与区域地质学构造地质学与大地构造学的比较都研究不可重复运动的重建,运动塑造了地球外层的演化。

如地壳沿断层破裂、大洋打开、大洋关闭而碰撞等。

都研究地球壳层和上地幔的运动与变形。

不同是后者主要研究区域至全球尺度上的运动与变形历史,前者主要研究岩石在亚微观至区域尺度上的变形。

二者研究相互依赖、促进。

在区域尺度上二者有重叠。

为什么?以小见大、大中寓小。

构造地质学与大地构造学的比较1960s以来,二者发展都很快。

板块构造理论-是一场革命。

地球物理数据日益重要。

地震、地磁、重力数据对深部三维空间大尺度构造提供信息。

大地构造学也依赖于其它地质学科发展。

昆仑山8.1级地震对川滇地区地壳水平形变的影响

昆仑山8.1级地震对川滇地区地壳水平形变的影响
杨 国华 江 在 森 张风 霜 刘 峡 ’ ’ ’ ’ 韩 月 萍 沈 午春 王 利 ’ ’ ’
1 )中 国地 震 局 第 一 地 形 变 监 测 中 心 , 天津 市 河 东 区一 号 桥 耐 火路 7号 2 )中 国地 震 局 地 震 预 测 研 究 所 , 京 10 3 北 006 30 8 0 10
的 主 应 变 场 基 本 为 近 东 西 向 显 张性 、 北 向 显 压 性 , 以张 性 为优 势 ; 后 四 J 地 区 基 本 上 为东 南 且 震 I I 西 向 压 、 北 向张 , 以压 性 为优 势 , 南 地 区北 东 向张 、 西 向 压 , 以张 性 为 优 势 ; 震 前 面 南 且 云 北 且 ④
维普资讯
1 期
杨 国华 等 : 仑 山 81 地 震 对 川 滇 地 区地 壳 水 平 形 变 的影 响 昆 .级
5 7
越趋 于清 晰与 完整 : 次地 震最 初两 周 内断层 蠕动 位 移 约 占观 测期 间 ( 1年 ) 该 近 总位 移 量 的 4 %, 后半 年多 的时 间 内断层蠕 动位移 量不 到总 观测 量 的 4 % , 5个 月 的时间 断层蠕 动 7 其 0 后 位移 量 只 占总 观 测 量 的 1 %, 时认 为地 震 地壳 形 变 的 范 围 大致 为 8 。 7E 3 。 8 N 3 同 8 ~9。 、2 ~3 。 ( 金卫 等 ,0 5 。 任 20 )
杨 国华 、 在 森 、 风 霜 等 ,07, 仑 山 8 1 地 震 对 川 滇 地 区 地 壳水 平 形 变 的影 响 , 国 地震 ,3 1 ,6—6 。 江 张 20 昆 .级 中 2 ( )5 4
昆 仑 山 8 1级 地 震 对 川 滇 地 区 . 地 壳 水 平 形 变 的 影 响

2017年8月8日四川九寨沟M7.0地震及其余震序列的震源参数

2017年8月8日四川九寨沟M7.0地震及其余震序列的震源参数

①http://www.cenc.ac.cn/cenc/resource/cms/2018/06/2018060811421545641.pdf。

②http://www.cea.gov.cn/cea/dzpd/dzzt/369861/369862/3583320/index.html。

第42卷 第2期2020年4月地 震 地 质SEISMOLOGYANDGEOLOGYVol.42,No.2Apr.,2020doi:10.3969/j.issn.0253-4967.2020.02.0152017年8月8日四川九寨沟M7 0地震及其余震序列的震源参数吴微微 魏娅玲 龙 锋 梁明剑陈学芬 孙 玮 赵 晶(四川省地震局,成都 610041)摘 要 2017年8月8日21时19分46秒,四川北部阿坝州九寨沟县发生M7 0地震。

该地震发生在东昆仑断裂带东段南端的一条分支断裂上,地处玛曲—玛沁地震空区和松潘—平武地震破裂区的过渡部位。

为了解这次地震的震源参数特征以及震区构造环境,文中基于四川数字波形资料及中国地震台网中心的震相数据,采用Loc3D定位方法获取初始地震目录参数,并利用双差定位方法重新定位地震序列中的较小地震,选用CAP(Cut and Paste)方法分析29次中强地震的震源机制解与震源矩心深度,同时对186次地震(2 0≤ML≤5 5)进行了震源谱恢复,绘制出余震序列的震源应力降空间分布图像。

重新定位结果显示,该地震序列以M7 0主震震中为界表现出明显的空间分段差异:余震区的NW段地震数量较少、震源应力降较大、震源机制解类型复杂;SE段分布着多数4 0级以上中强地震,且几乎全部为纯走滑型地震,余震序列的应力降随时间逐渐减小。

结合震源机制解的研究结果分析,发震构造可能为NW-SE向、断续的隐伏断裂或虎牙断裂的北延推测段,断层面在主震南、北两侧发生明显转折,同时由挤压逆冲为主逐渐转换为以走滑运动为主。

高台台昆仑山8.1级地震分量应变观测报告

高台台昆仑山8.1级地震分量应变观测报告

观 测 值与 应 变值 的换 算公 式 :应 变 值 =( 观测 整 点值 + 累计 校 正值 ) ×灵 敏 度, 值 , 格
图 2 高 台台分量应 变观测整点值 曲线


6 — 6—
维普资讯
3 逐 时值 一 阶差 分 曲线 图 . 图 3 为各 道逐 时 值 差分 曲线 。
维普资讯
高 台 台 昆仑 山 8 1 . 级地 震分 量应 变观测 报告
尹亮 李兴坚 陈兰 新 刘 晓 明 武 银 陈建军 刘鸿斌 许玉 红 李 东生 雷登 学
( 甘肃 省地震局 高台地震台 ,7 4 0 ) 3 3 0


台站 观测环 境及地质构造情 况
和震 级 偏 差较 大 。
1 0{ 9

9J 5
8 0j
\~
- 0 2
\ / \


/ 。
图 l高台台分量应变观测 日均值 曲线
13 1 4 0
5 45I 一Fra bibliotek30 4J
灵 敏 度 :E 向元件 :7 4 ‘ W . X1I 9 0 ;N4 ’E向元 件 :74 X 1‘ 5 . 0 :NS向元 件 :67 X1‘ 4 。W 向元件 :5 8 ‘. 5 I .6 I 0 ;N 5 . X1I 7 0
1 4日发 生 了 昆仑 山 81级地 震 。 .
从 NS应 变 值 曲线 图上也 可 看 出, 果把 19 如 9 8年至 2 0 的 曲线形 态 作 为 正常 年 动 态 , 0 0年 那么 2 0 年 4 6月 曲线 相位 、周 期 都 发生 了变 化 :周 期变 大 ,相位 滞 后 。我们 认 为这 也 是 01 ~ 81 地 震 的长 趋 势异 常 。另 外 ,N4 。W 应 变 值也 于 19 .级 5 9 9年 8月出现 了趋 势 上 升 的态 势 , 于 2 0 年 1 达 到 自开始 记 录 以来 的最 大值 ,之 后在 下 降过 程 中发震 。 01 0月

昆仑山8.1级地震破裂

昆仑山8.1级地震破裂

二、昆仑山8.1级地震破裂昆仑山走滑断裂是青藏高原北部的重要活动断裂和地震构造带,构成昆仑活动地块与可可西里活动地块的边界。

沿昆仑山活动断裂百余年来曾发生1971年3月24日托索湖6.8级地震、1963年4月19日阿拉克湖东7级地震、1937年1月7日花石峡7.5级地震和1902年11月4日阿拉克湖西7级地震。

2001年11月14日沿昆仑山走滑断裂西侧库赛湖活动断裂发生8.1级强烈地震,称为昆仑山8.1级地震或昆仑山口西8.1级地震,宏观震中位于库赛湖附近,仪器记录震中位于布喀达坂峰地区。

昆仑山8.1级强烈地震在地表产生长达350-426km的地震破裂,穿切青藏公路、通讯光缆、青藏铁路施工便道等工程设施,导致昆仑山雪崩和西大滩房屋破坏(中国地震局,2003;吴珍汉等,2005),引起国内外地质学家的广泛关注。

昆仑山8.1级地震破裂主要由北西西向左旋走滑主地震破裂、北东东向张扭性分支地震破裂、地震鼓包、张扭性裂陷规律性组合而成(吴中海等,2004)。

地震鼓包长5-30m,宽1-15m,高0.2-2m。

地震裂陷宽30-50m、长25-40m,深0.5-6m。

在青藏公路西侧,河流高河漫滩、河床、山麓斜坡上的小型冲沟被地震断裂左旋错动2.6-4.8m,人工水坝被断层左旋错动3.2m。

在青藏公路东侧,光缆和铁路施工便道被地震断裂左旋错动3.5m,河流阶地和河漫滩各左旋错动4.3m和3m。

地震破裂的空间产状、破坏方式、工程危害与地表地质状况、岩土结构组成、工程设施力学性质存在密切关系。

PART 2 SEISMIC FRACTURES OF THE Ms 8.1 KUNLUN EARTHQUAKEThe Kunlun strike-slip fault, a boundary between Kunlun and Hohxil blocks, is a major active fault and an important seismic zone, along which occurred Ms 6.8 Tuosuohu earthquake on March 24, 1971, Ms 7.0 eastern Alaghu earthquake on April 19, 1963, Ms 7.5 Huoshixua earthquake on January 7, 1937, Ms 7.0 western Alaghu earthquake on November 4, 1902, and Ms 8.1 Kunlun (Kusaihu) earthquake on November 14, 2001. The epicenter of Ms 8.1 Kunlun earthquake is located in Kusaihu according to seismological survey or near Bukedaban Peak according to seismograph records (China Seismological Bureau, 2003). The Ms 8.1 Kunluan earthquake formed seismic fracture zone as long as 350~426km, resulted in ~4m offset of highway, communication optical cable and railway line and avalanche of south Kunlun Mts., and destructed some buildings in Xidatan, however no one was killed by this very intense earthquake (China Seismological Bureau, 2003; Wu et al., 2005).Seismic fracture zone of Ms 8.1 Kunlun earthquake is consisted of NWW-trending strike-slip major fractures, NEE-trending en-echelon branch fractures, pressure ridges, pull-apart basins and seismic depressions. Pressure ridges are 5~30m long, 1~15m wide and 0.2~2m high, and seismic depressions are 25~40m long, 30~50m wide and 0.5~6m deep in both sides of the Golmud-Lhasa Railway and Highway. In west side of the Highway, sinistral offset of dam is 3.2m and sinistral offset of stream ranges in 2.6-4.8m. In east side of the Highway, sinistral offset of optical cable and road is 3.5m and stream offset reaches to 3-4.3m. Seismic fracture pattern and intensity of destruction and hazard of the Ms 8.1 Kunlun earthquake are closely related to surface geologicalcondition, rock type, soil structures and mechanical properties of engineering facilities.图8 昆仑山南部活动断裂分布图图中,F6为西大滩左旋走滑断裂,F7为昆仑山南缘(库赛湖)左旋走滑断裂,两者斜接复合构成昆仑山活动断裂(西段)。

巍巍昆仑万山之祖

巍巍昆仑万山之祖

巍巍昆仑万山之祖作者:***来源:《科学大观园》2024年第11期昆仑山被誉为“华夏第一圣山”“万山之祖”“龙脉之祖”,西起帕米尔高原东部,东西横跨新疆、青海两省区,绵延2500千米,像一条气势磅礴的巨龙,横陈于天地之间,盘踞于青藏高原之上。

昆仑山被誉为“华夏第一圣山”“万山之祖”“龙脉之祖”,西起帕米尔高原东部,东西横跨新疆、青海两省区,绵延2500千米,像一条气势磅礴的巨龙,横陈于天地之间,盘踞于青藏高原之上。

昆仑山不仅有壮美的山岳地貌景观,更有悠久而复杂的地质演化历史。

地球内动力地质作用塑造了昆仑山的“巨人身材”,而以冰川作用为代表的外动力地质作用则塑造其美颜。

昆仑山山势陡峻,切割强烈,沟谷两侧多悬崖峭壁,形如刀削斧砍。

昆仑山世界地质公园位于昆仑山东段,公园内山脉总体走向为北西西—南东东,总体地势南高北低、西高东低,有冰雪覆盖的极高山区冰川地貌,也有中小起伏高山区的冻土地貌和高原宽谷湖盆。

特别是在高海拔区有现代冰川分布,以大陆冰川为主。

冻胀作用、冰融作用、寒冻风化作用等形成了冻融剥蚀、冻融堆积、冻融构造等冰原地貌。

昆仑山的现代冰川主要分布在昆仑山主脊玉珠峰、玉虚峰一带。

玉珠峰为昆仑山东段最高峰,海拔6178米。

玉珠峰北坡现代冰川共有117条,冰川总面积115.09平方千米,冰川储量5.9立方千米。

冰川十分陡峭,冰面裂隙很发育,常有雪崩发生,攀登极其危险。

玉虚峰是玉珠峰的姊妹峰,位于昆仑山口的西侧,海拔5980米,矗立云霄,终年积雪,现代冰川活动剧烈。

玉虚峰北坡现代冰川共有58条,冰川总面积80.48平方千米,冰川儲量5.4立方千米。

冻融剥蚀地貌在地壳的间歇性抬升以及冰川等外力的共同作用下,昆仑山地区发育有三级剥夷平面。

一级剥夷平面海拔在5200米以上,位于雪线以上,顶部冰雪覆盖;二级剥夷平面海拔在5000米~5200米,融冻风化强烈,通常石环、石河、石冰川发育;三级剥夷平面海拔在4650米~4750米,无堆积物,局部发育薄层中更新世冰碛、冰水沉积,其上发育小型融冻泥流。

昆仑山国家地质公园考察报告

昆仑山国家地质公园考察报告

昆仑山国家地质公园考察报告地学旅游的新篇章—昆仑山世界地质公园这是一个全球海拔最高的世界地质公园,也是中国面积最大的世界地质公园,更是青藏高原唯一的世界级地质公园。

早在1935年冬天,中央红军走完了长征最后一段行程,即将到达陕北,毛泽东登上岷山峰顶,远望青海一带苍茫的昆仑山脉有感而发,作如下《念奴娇•昆仑》。

借昆仑山雄奇高大的形象,表达了改造旧世界,埋葬帝国主义,实现共产主义社会的远大理想。

横空出世,莽昆仑,阅尽人间春色。

飞起玉龙三百万,搅得周天寒彻。

夏日消溶,江河横溢,人或为鱼鳖。

千秋功罪,谁人曾与评说?而今我谓昆仑:不要这高,不要这多雪。

安得倚天抽宝剑,把汝裁为三截?一截遗欧,一截赠美,一截还东国。

太平世界,环球同此凉热。

一、走进昆仑山世界地质公园昆仑山,又称昆仑虚、中国第一神山、万祖之山、昆仑丘。

是亚洲中部大山系之一,也是中国西部山系的主干。

该山脉西起帕米尔高原东部,横贯新疆、西藏间,伸延至青海境内,全长约2500公里,最高峰是位于新疆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乌恰县的公格尔峰(海拔约7649米)。

昆仑山平均海拔5500-6000米,宽130-200公里,西窄东宽,总面积达50多万平方公里。

昆仑山在中华民族的文化史上具有“万山之祖”的显赫地位,古人称之为中华“龙脉之祖”。

昆仑山世界地质公园,位于青海省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格尔木市境内,距格尔木市区30km,北至南山口,南达昆仑山口,西到西大滩,东及驼路沟。

海拔3091~6178m。

面积7033.17km2。

2005年9月,昆仑山地质公园被国土资源部批准为国家地质公园。

2008年8月,昆仑山国家地质公园正式揭碑开园。

2009年启动世界地质公园的申报工作。

2014年10月,被批准为“世界地质公园网络成员”。

2016年《昆仑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地质公园规划(2016-2025)》发布。

地理坐标为东径93°09′35″~94°36′37″;北纬35°37′53″~36°03′35″,海拔3540~6178.6m。

昆仑山口西8.1级大地震震后库赛湖地区多时相InSAR地表形变遥感探测

昆仑山口西8.1级大地震震后库赛湖地区多时相InSAR地表形变遥感探测

整体 覆盖 , 文选 取 了断 裂带 东 部 的库 赛 湖地 区 , 本 也
就是 大地 震宏 观震 中所在 的位置 。
方法 得 到 了地 震 破裂 带西 侧 的布 喀达 坂 峰附 近 区域 的 同震形 变场 , 马超等 采 用 I S n AR给 出 了整 个 断
裂带 的形 变场 干 涉条 纹 图 , 清 晰 可 辨 的 主 要 集 中 但
1 引 言
20 0 1年 1 月 1 1 4日昆仑 山 口西 8 1级地 震 是 近 . 5 O年来 中国 大 陆最 大 的一 次 地震 [ , 震 发 生 于东 1该 ]
在宏 观震 中地 区 。研 究 表 明 , 震 所 引起 的地 表 破 地 裂极 大且 延 伸 特别远 。 如 此 强 烈 的一 次 地 震 后 , 震 断 裂 带 的形 变 衰 发
两 幅复 图像 ( 括强 度信 息 和相 位信 息 ) 包 经配 准后 生 成相 位差 图像 , 利用 相 位 差 图像 来 提 取 地 面 目标 的 三维 信 息 的技 术 , 技 术 能 够 提 供 高 精 度 的地 表 形 该
变测 量结 果[ 。张艳梅 等 [ 运 用二 路差 分 I S 3 ] 4 n AR
摘要 : 用 20 利 0 3年 ~ 2 0 0 7年 间 1 4景 欧 空 局 E VIA A 卫 星 数 据 , 合 S T D M 数据 , 用 多 时 N S T AS R 结 R M E 采 相 S R 协 同配 准 方 法进 行 二 路 干 涉处 理 , 2 0 年 1 月 昆仑 山 口 西 8 1级 大 地 震 宏观 震 中一 库 赛 湖 地 区 的 地 A 对 01 1 . 表 形 变场 进 行 了 多 时相 探 测 。结 果 表 明 : 多 时相 IS ① n AR 技 术 能 够 对 位 于 高 海 拔 山 区 的 东 昆仑 断 裂 带 库 赛 湖 段 的地 表 形 变 实 施连 续 监 测 ; 震 后 发 震 断 裂 带 的调 整 活 动经 历 了一 个 动 态 变化 的过 程 ,0 3年  ̄ 2 0 ② 20 0 4年 、0 5 20 年 9月 至 20 年 2月 相 对 活 跃 , 整 幅度 较 大 ,0 4年 1 月 至 2 0 06 调 20 1 0 5年 9月 间调 整 较 小 ; 2 0 ③ 0 6年  ̄ 20 年 发 震 断 07 裂 带地 区 活 动逐 渐减 弱 。 关键词 : 后形 变 ; S 震 I AR; 时相 遥 感 ; n 多 昆仑 山 口西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01年昆仑山口西8.1级地震地表破裂带作者:陈杰, 陈宇坤, 丁国瑜, 田勤俭, 王赞军, 单新建, 任金卫, 赵瑞斌, 王志才作者单位:陈杰,陈宇坤,单新建,任金卫,王志才(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中国地震局新构造年代学开放实验室,北京,100029), 丁国瑜(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中国地震局新构造年代学开放实验室,北京,100029;中国地震局分析预报中心,北京,100038), 田勤俭(中国地震局分析预报中心,北京,100038), 王赞军(青海省地震局,西宁,810000), 赵瑞斌(新疆地震局,乌鲁木齐,830011)刊名:第四纪研究英文刊名:QUATERNARY SCIENCES年,卷(期):2003,23(6)被引用次数:45次1.徐锡伟.陈文彬.于贵华2001年11月14日昆仑山库塞湖地震[期刊论文]-地震地质 2002(01)2.王赞军.党光明.张瑞斌昆仑山口西8.1级地震地表破裂的类型与性质[期刊论文]-高原地震 2002(01)3.党光明.王赞军青海昆仑山口西Ms8.1级地震地表破裂带特征与主要震害——对青藏高原区域稳定性评价的制约[期刊论文]-地质通报 2002(02)4.Lin A.Fu B.Guo J Co-seismic strike-slip and rupture length produced by the 2001 Ms 8.1 Central Kunlun Earthquake 20025.Kidd W S F.Molnar P Quaternary and active faulting observed on the 1985 Academia Sinica-Royal Society Geotraverse of Tibet 19886.Van der Woerd J.Ryerson F J.Tapponnier-P Holocene left -slip rate determined by cosmogenic surface dating on the Xidatan segment of the Kunlun Fault 1998(08)7.Van der Woerd J.Ryerson F J.Tapponnier P Uniform Slip-Rate along the Kunlun Fault:Implications for seismic behaviour and large-scale tectonics 2000(16)8.青海省地震局.中国地震局地壳应力研究所东昆仑活动断裂带 19999.任金卫.汪一鹏.吴章明青藏高原北部东昆仑断裂带第四纪活动特征和滑动速率 199910.Velasco A A Broadband source modeling of the November 8 2000(105)11.徐锡伟藏北玛尼地震科学考察 200012.Peltzer G.Crampe F.King G Evidence of nonlinear elasticity of the crust from the Mw7 199913.Xu X.Chen W.Ma W Surface Rupture of the Kunlun Earthquake (Ms 8.1), North Tibeitan Plateau2002(06)14.SYLVESTER A G Strike-slip faults 198815.Reid H F.Davis W wson A C Report of the committee on the nomenclature of faults 191316.Johnson A M.Fleming R W.Cruikshank K M Shear zones formed along long, Straight traces of fault zones during the 28 June 1992 Landers, California, earthquake 1994(03)17.国家地震局地质研究所.宁夏回族自治区地震局海原活动断裂带 199018.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地震局富蕴地震断裂带 19851.期刊论文单新建.李建华.马超.SHAN Xin-Jian.LI Jian-Hua.MA Chao昆仑山口西Ms 8.1级地震地表破裂带高分辨率卫星影像特征研究-地球物理学报2005,48(2)2001年11月14日昆仑山口西发生8.1级地震.应用高分辨率卫星影像进行地震地表破裂带解译,10m分辨率SPOT卫星影像能够清楚地反映出地震地表破裂主破裂带的形迹,1m分辨率IKONOS影像能反映出地震地表破裂的精细结构及运动特征.结果表明,昆仑山口西8.1级地震地表破裂带主要位于东昆仑断裂南麓冲洪积台地或冲洪积台地后缘的地貌陡变带和断层谷地里,是一条叠置在先存破裂带上的地震破裂带.在布喀达坂峰以东的地表破裂带长近350km,由3条次级破裂组成,走向100°.流经破裂带的一系列沟谷发生左旋同步扭曲,平均滑动速率为13.4~16.8mm/a,属AA级活动水平.最大左旋位错7.8m,地震破裂带最宽达1250m,宏观震中位于93°17′E,35°47′N,即玉西峰附近的地震地表破裂带上.2.期刊论文陈宇坤.陈杰.Chen Yukun.Chen Jie2001年昆仑山口西Ms 8.1地震最大位移讨论-中国地震2004,20(4)最大位移是认识地震破裂机理和断层未来地震危险性的最重要参数之一.对2001年11月14日发生的昆仑山口西8.1级地震地表破裂带最大位移的调查有多种结果.通过野外调查发现,本次地震地表最大同震水平位移6.4±1.4 m,位于库赛湖东北(93.2266°E,35.7779°N),最大垂直位移5.2±0.2m,与水平位移分布基本一致.影响本次地震地表破裂带地表位移测量的因素很多,其中断裂带多期活动、地震地表破裂带构造形式复杂,以及特殊的冰川冻土区地貌位移标志是主要因素.3.期刊论文陈杰.陈宇坤.丁国瑜.王赞军.田勤俭.尹功明.单新建.王志才2001年昆仑山口西MS8.1地震地表同震位移分布特征-地震地质2004,26(3)沿长约426 km的2001年昆仑山口西MS8.1地震地表破裂带共获得291个点的地表同震水平左旋位移数据,并在其中111个点获得了垂直位移数据.该地震总体以左旋水平位移为主,兼具一定的垂直位移.最大地表左旋水平位移值可达6.4m,平均水平位移约为2.7m,绝大多数测点的垂直位移均<1m.地表水平位移沿主破裂带走向位移梯度变化于10-1~10-4之间,这一起伏变化可能起因于野外测量误差、沿主破裂带岩性或松散沉积物厚度的变化、地表破裂带几何结构的不均匀性、地表破裂走向的变化、不同破裂段在昆仑山口西8.1级地震之前的地震中滑动量的起伏变化,以及大量非脆性变形、次级破裂的存在等.水平位移沿主破裂带的长波长(数十公里至数百公里) 起伏变化较有规律,在布喀达坂峰以东表现为分别以5个水平位移峰值为中心而有规律地起伏变化.这5个位移峰值分别对应于不同的次级地震地表破裂段.各破裂段水平位移峰值均向阶区或拐点逐渐衰减,不同地表破裂段位移峰值向两侧衰减的速率是不同的,这种位移梯度的不对称分布可能指示了地震破裂的扩展方向.上述位移分布特征真实地反映了地表可见脆性破裂带上的同震位移状况,可能只是该断错事件的最小滑动量.在活动构造研究中,利用地貌断错量或古地震探槽中的地层断错量来区分一次或多次古地震事件,估计古地震事件的规模并预测未来地震的强度时需谨慎.4.期刊论文单新建.李建华.马超.SHAN Xin-Jian.LI Jian-hua.MA Chao SPOT和IKONOS影像在昆仑山口西8.1级地震中的应用研究-地震地质2005,27(1)昆仑山口西8.1级地震发生在青藏高原北部可可西里无人区,这里气候寒冷、空气稀薄,野外考察极其艰难.利用高分辨率卫星影像进行地震地表破裂带解译,10m分辨率SPOT卫星影像能够清楚地反映出地震地表破裂主破裂带的形迹;1m分辨率IKONOS影像,是一幅真实的地表微缩景观,形象、直观地反映出地震地表破裂的精细结构及运动特征.研究表明:昆仑山口西8.1级地震地表破裂带位于东昆仑断裂南麓冲洪积台地或冲洪积台地后缘的地貌陡变带,在布喀达坂峰以东的地表破裂带长近350km,由3条次级破裂组成,走向100°,是一条叠置在先存地震破裂带上的地震地表破裂带.流经破裂带的一系列沟谷发生左旋同步扭曲,平均滑动速率为13.4~16.8mm/a.宏观震中位于93°17′E,35°47′N玉西峰附近的地震破裂带上,这里最大地震位错为7.8m,地震破裂带最宽达1 250m,这与中国地震局推测的宏观震中93.3°E,35.8°N非常接近.5.期刊论文田勤俭.张立人.郝平.王赞军.王志才.TIAN Qin-jian.ZHANG Li-ren.HAO Ping.WANG Zan-jun.WANGZhi-cai昆仑山口西8.1级地震地表破裂参数相互关系的新认识-地震地质2005,27(1)地震地表破裂带调查表明,昆仑山口西8.1级地震的破裂长度为426km,最大水平位移6m左右,地震破裂位移的分布明显地受断层活动段控制.该次地震的破裂长度远大于统计值,文中应用地壳极限线应变的概念,通过比较中国大陆内部几次走滑型强震的地震破裂最大位移与破裂长度的关系,论述了昆仑山口西8.1级地震中各次级段破裂的相对独立特征,认为该次强震不是一次整体性破裂事件,而是由连续触发的几次地震组成.6.期刊论文王赞军.党光明.田勤俭昆仑山口西8.1级地震的崩塌发育特点-中国地震2003,19(2)昆仑山口西8.1级地震造成20余处崩塌体或崩塌带,主要分布在地震地表破裂带附近,以库赛湖以西为主.崩塌可分为基岩崩塌、土体崩塌、冰体崩塌、雪崩4种类型.本文对崩塌的空间分布和发育特点进行了分析,通过与其它大地震相比,认为本次地震崩塌规模较小,除介质岩性、地形地貌、气候等因素外,地震动不十分强烈是崩塌规模偏小的重要原因.这种地表破裂带长而地震动偏弱的现象,是本次地震破裂的重要特点,可能与先存断裂的结构有关.7.期刊论文田勤俭8.1级大地震--考察地震地表破裂带-中国减灾2002(2)2001年11月14日,一阵强烈的震动触发了全球各地的地震台站.数小时之内,各地的地震中心不约而同地发布着同样的消息:一次强烈的大地震袭击了中国.中国地震台网迅速公布了定位结果:震中在青海、新疆交界地区,震级为8.1级,并将其命名为昆仑山口西地震.8.期刊论文单新建.李建华.马超.柳稼航2001年昆仑山口西Ms8.1级地震地表破裂带遥感影像特征分析-地质学报2005,79(1)2001年11月14日在中国新疆与青海省交界的昆仑山口西发生8.1级强烈地震.地震发生在海拔4900m以上的高原和山地,恶劣的自然环境给野外考察工作带来一定困难.通过对ETM、SPOT、Ikonos、ERS-1/2 SAR等卫星图像的解译和分析,获取了此次地震破裂带空间分布与形变特征.9.期刊论文张晓亮.江在森.陈兵.王双绪.张希.Zhang Xiaoliang.Jiang Zaisen.Chen Bing.Wang Shuangxu.Zhang Xi昆仑山口西Ms8.1地震对中国大陆影响的初步研究-国际地震动态2004(z1)2001年11月14日,昆仑山口西发生Ms 8.1级地震(以下简称昆仑大震),这是50年来我国大陆地区唯一的一次8级以上大震.目前,有关该次地震地表破裂带的基本特征已有一些考察结果.另外,大震发生后,许多学者对这次地震发震的形变、构造及动力背景,未来我国的地震趋势等做了研究和分析,一致认为这次特大地震对我国大陆1~3年地震大形势将产生重要影响,但影响的范围、程度等尚缺乏定量或半定量的研究.昆仑大震对中国大陆的地壳运动到底产生了一个怎样的影响,搞清这个问题,对分析我国最近几年的地震形势及地震危险区的判定有很大的意义.基于此点,本文利用有限元模拟了中国大陆8.1级大震的同震水平形变场(相对欧亚板块),分析了其对中国大陆不同地区的影响,并给出一些半定量的结果.10.期刊论文赵瑞斌.李军.向志勇.葛鸣.罗刚昆仑山口西8.1级地震地表破裂带西段考察-内陆地震2002,16(2)2001年11月14日17时26分(北京时间),在我国昆仑山口西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与青海省交界处发生了8.1级地震.震区为海拔4 900 m以上的高原和山地.这是新世纪发生在中国境内的第一个8级大地震.地震发生后,中国地震局组织了综合考察队对此次地震进行了全面考察.1.吴国栋.尹光华新疆伊犁喀什河断裂带分段性研究[期刊论文]-内陆地震 2010(1)2.张晁军.石耀霖.马丽昆仑山大地震震后形变反映的地壳岩石流变特性[期刊论文]-岩土力学 2009(9)3.陈兵.崔笃信.张晓亮.王庆良区域优势构造面和余震节面库仑应力变化相关性与地震预测意义[期刊论文]-地震学报 2009(4)4.崔笃信.王庆良.胡亚轩.王文萍.梁伟锋青藏高原东北缘岩石圈变形及其机理[期刊论文]-地球物理学报 2009(6)5.程佳.甘卫军.王泽河.陈为涛.肖根如2001年昆仑山口西MS 8.1地震前背景形变场的模拟研究[期刊论文]-地震地质 2009(1)6.程佳.甘卫军.王泽河.陈为涛.肖根如2001年昆仑山口西MS 8.1地震前背景形变场的模拟研究[期刊论文]-地震地质 2009(1)7.XU XiWei.YU GuiHua.MA WenTao.KLINGER Yann.TAPPONNIER Paul Rupture behavior and deformation localization of the Kunlunshan earthquake (Mw7.8) and their tectonic implications[期刊论文]-中国科学D辑(英文版) 2008(10)8.徐锡伟.于贵华.马文涛.林传勇.Yann Klinger.Paul Tapponnier昆仑山地震(Mw7.8)破裂行为、变形局部化特征及其构造内涵讨论[期刊论文]-中国科学D辑 2008(7)9.李海兵.司家亮.潘家伟.邱祝礼.孙知明.裴军令活动断裂的变形特征及其大地震复发周期的估算[期刊论文]-地质通报 2008(12)10.尹光华.蒋靖祥.吴国栋2008年3月21日于田7.4级地震的构造背景[期刊论文]-干旱区地理 2008(4)11.Wang Hui.Zhang Guomin.Zhang Huai.Shi Yaolin.Liu Jie.Shen Xuhui Numerical Simulation on Coseismic Effect of the November 14, 2001 Great Kunlun Earthquake, Northern Tibet, China[期刊论文]-中国地震研究(英文版) 2008(2)12.邓明莉.孙和平.徐建桥GPS数据约束的昆仑Ms8.1地震断层的分段模型[期刊论文]-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2008(4)13.万永革.沈正康.王敏.张祖胜.甘卫军.王庆良.盛书中根据GPS和InSAR数据反演2001年昆仑山口西地震同震破裂分布[期刊论文]-地球物理学报 2008(4)14.崔笃信.王庆良.王文萍昆仑8.1级地震对青藏高原东北缘地壳形变场的影响[期刊论文]-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 2008(3)15.邵志刚.傅容珊.薛霆虓.黄建华昆仑山Ms8.1级地震震后变形场数值模拟与成因机理探讨[期刊论文]-地球物理学报 2008(3)16.江娃利试论地质学者的地震理念[期刊论文]-地震地质 2008(1)17.江娃利试论地质学者的地震理念[期刊论文]-地震地质 2008(1)18.胡道功.叶培盛.吴芳.张耀玲.吴中海.刘琦胜.吴珍汉东昆仑断裂带西大滩段晚第四纪古地震历史[期刊论文]-第四纪研究 2008(2)19.李海兵.J.Van der Woerd.孙知明.A.-S.Mériaux.P.Tapponnier.F.J.Ryerson.司家亮.潘家伟阿尔金断裂带康西瓦段晚第四纪以来的左旋滑移速率及其大地震复发周期的探讨[期刊论文]-第四纪研究 2008(2)20.付碧宏.二宫芳树.董彦芳.时丕龙.张之武三维卫星遥感图像生成技术及其在第四纪构造地貌研究中的应用[期刊论文]-第四纪研究 2008(2)21.杨国华.张晓东.张风霜.杨博.韩月萍.王利.沈舞春昆仑山口西8.1级地震震后中国西部地壳水平位移场的变化特征[期刊论文]-地震研究 2008(1)22.Influence of the Kunlun Mountain Ms8.1 Earthquake on Horizontal Crustal Deformation in the23.王辉.张国民.张怀.石耀霖.刘杰.申旭辉昆仑山口西MS 8.1地震同震影响场的数值模拟[期刊论文]-地震地质2007(3)24.路鹏.杨国华.张风霜.韩月萍昆仑山口西8.1级地震与山西断陷带水平运动变化的探讨[期刊论文]-国际地震动态 2007(7)25.杨国华.江在森.张风霜.刘峡.韩月萍昆仑山8.1级地震对青藏高原东北缘地壳水平形变影响的讨论[期刊论文]-国际地震动态 2007(7)26.杨国华.江在森.张风霜.刘峡.韩月萍.沈午春.王利昆仑山8.1级地震对川滇地区地壳水平形变的影响[期刊论文]-中国地震 2007(1)27.胡道功.吴中海.吴珍汉.赵希涛.叶培盛东昆仑断裂带库赛湖段晚第四纪古地震研究[期刊论文]-第四纪研究2007(1)28.陶玮.沈正康.万永革.单新建.马超根据2001年Mw 7.8可可西里强震InSAR同震测量结果反演东昆仑断裂两侧地壳弹性介质差异[期刊论文]-地球物理学报 2007(3)29.江娃利.谢新生东昆仑活动断裂带强震地表破裂分段特征[期刊论文]-地质力学学报 2006(2)30.胡道功.叶培盛.吴珍汉.吴中海.赵希涛.刘琦胜东昆仑断裂带西大滩段全新世古地震研究[期刊论文]-第四纪研究 2006(6)31.付碧宏.张松林.谢小平.石许华.王世锋阿尔金断裂系西段--康西瓦断裂的晚第四纪构造地貌特征研究[期刊论文]-第四纪研究 2006(2)32.田勤俭.丁国瑜青藏高原北部第四纪早期断裂活动的新生性变化初步研究[期刊论文]-第四纪研究 2006(1)33.马超.单新建昆仑山Ms 8.1地震震源参数的多破裂段模拟研究[期刊论文]-地球物理学报 2006(2)34.MA Chao.SHAN Xi-jian Decomposing InSAR LOS displacement into co-seismic dislocation with a linear interpolation model: A case study of the Kunlun Mountain Ms=8.1 earthquake[期刊论文]-地震学报(英文版) 2006(1)35.马超.单新建基于实测值分段线性内插模型的InSAR视线向同震位错分解--以青藏高原昆仑山Ms8.1地震为例[期刊论文]-地震学报 2006(1)36.Wan Yongge.Shen Zhengkang.He Zhende.Wang Min.Chen Jie.Zhang Zusheng.Wang Qingliang.Gan Weijun Co-seismic Slip Distribution of the 2001 Kokoxili Earthquake Inverted by the GPS Data[期刊论文]-中国地震研究(英文版) 2005(4)37.马超.单新建昆仑山口西MS8.1地震INSAR斜距向同震位错分解[期刊论文]-地震研究 2005(3)38.SHAN Xinjian.LI Jianhua.MA Chao.LIU Jiahang Analysis of Remote Sensing Images of Ground Ruptures Resulting from the Kunlun Mountain Pass Earthquake in 2001[期刊论文]-地质学报(英文版) 2005(1)39.单新建.李建华.马超SPOT和IKONOS影像在昆仑山口西8.1级地震中的应用研究[期刊论文]-地震地质 2005(1)40.单新建.李建华.马超SPOT和IKONOS影像在昆仑山口西8.1级地震中的应用研究[期刊论文]-地震地质 2005(1)41.任金卫.王敏GPS观测的2001年昆仑山口西MS 8.1级地震地壳变形[期刊论文]-第四纪研究 2005(1)42.单新建.李建华.马超昆仑山口西Ms 8.1级地震地表破裂带高分辨率卫星影像特征研究[期刊论文]-地球物理学报 2005(2)43.万永革.周公威.郭燕平中国数字地震台网记录的昆仑山口西地震的球型自由振荡[期刊论文]-地震 2005(1)44.万永革.王敏.沈正康.陈杰.张祖胜.王庆良.甘卫军利用GPS和水准测量资料反演2001年昆仑山口西8.1级地震的45.陈杰.陈宇坤.丁国瑜.王赞军.田勤俭.尹功明.单新建.王志才2001年昆仑山口西MS8.1地震地表同震位移分布特征[期刊论文]-地震地质 2004(3)本文链接:/Periodical_dsjyj200306006.aspx授权使用:中国地震局工程力学研究所(哈尔滨)(gc),授权号:7d503aa6-747d-4ffb-9993-9ebe00abd3d3下载时间:2011年4月7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