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先生闻一多

我的先生闻一多
我的先生闻一多

闻一多

闻一多(1899年11月24日-1946年7月15日),本名闻家骅,字友三,生于湖北省黄冈市浠水县,中国现代伟大的爱国主义者,坚定的民主战士,中国民主同盟早期领导人,中国共产党的挚友,新月派代表诗人和学者。

1912年考入清华大学留美预备学校。1916年开始在《清华周刊》上发表系列读书笔记。1925年3月在美国留学期间创作《七子之歌》。1928年1月出版第二部诗集《死水》。1932年闻一多离开青岛,回到母校清华大学任中文系教授。

1946年7月15日在云南昆明被国民党特务暗杀。

红烛

红烛本意是火红的蜡烛,喜庆的象征。《红烛》是中国现代著名诗集,闻一多的第一部诗作。1923年9月7日出版。初版本收六十二首。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版收一百零三首。题材广泛,内容丰富,或抒发诗人的爱国之情,或批判封建统治下的黑暗,或反映劳动人民的苦难,或描绘自然的美景。构思精巧,想象奇新,语言形象生动。红烛也是火鹤的别名。

死水

与活水相对应,指无法流动的水。闻一多先生曾用《死水》作诗,表达对当时统治环境的愤懑之情。

一句话

是闻一多先生的诗作。1925年他留美回国,看到的是封建军阀统治下的黑暗现实和民不聊生的景象,于是,赤诚爱心转化为对现状的强烈不满和渴望改变旧中国的激情。这种情绪在这首诗中得到充分体现。全诗以“一句话”——“咱们的中国”为构思中心,运用写实和隐喻相结合的手法,反复咏叹,极力渲染烘托。

臧克家

臧克家(1905年10月8日-2004年2月5日)[1]山东潍坊诸城人,曾用名臧瑗望,笔名少全、何嘉,山东大学知名校友,是闻一多的学生,现代诗人。忠诚的爱国主义者,曾任中国民主同盟盟员,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二、三届代表,全国政协第五、六、七、八届委员,第七、八届常务委员,中国作家协会第一、二届理事,第三届理事、顾问,第四届顾问,

第五、六届名誉副主席,中国文联第三、四届委员,第六、七届荣誉委员,中国诗歌学会会长。

曾任《诗刊》主编,他的第一部诗集是《烙印》,主要讽刺诗集《宝贝儿》,文艺论文集《在文艺学习的道路上》。其短诗《有的人》被广泛传颂,且被选入六年级上册人教版第二十课;《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入选七年级下册人教版第十二课。

有的人

《有的人》[1]是当代诗人臧(zāng)克家为纪念鲁迅逝世十三周年而写的一首抒情意的诗。所以副标题是“纪念鲁迅有感”。诗歌通过两种人的对照,对“俯首甘为孺子牛”的人倾注了无限深情,表达了崇高的敬意;而对高踞人民头上的人,则无情地揭露,表现出满腔的愤懑。诗歌的独特之处在于表现了具有哲理意义的主题:人是为了多数人更好地活着而活。

原文:

——纪念鲁迅有感

有的人活着

他已经死了;

有的人死了

他还活着。

有的人

骑在人民头上:“呵,我多伟大!”

有的人

俯下身子给人民当牛马。

有的人

把名字刻入石头,想“不朽”;

有的人

情愿作野草,等着地下的火烧。

有的人

他活着别人就不能活;

有的人

他活着为了多数人更好地活。

骑在人民头上的

人民把他摔垮;

给人民作牛马的

人民永远记住他!

把名字刻入石头的

名字比尸首烂得更早;

只要春风吹到的地方

到处是青青的野草。

他活着别人就不能活的人,

他的下场可以看到;

他活着为了多数人更好地活着的人,

群众把他抬举得很高,很高。

——1949年11月1日于北京臧克家

行道树

《行道树》是作者张晓风所著的一篇白话散文,出自《张晓风自选集》。[1]

最后一次演讲

《最后一次演讲》是闻一多在1946年7月的李公朴追悼会上所做的讲演,在讲演中闻一多对以蒋介石为首的国民党反动派的倒行逆施做出了深刻的揭露和批判。当天下午闻一多就遭到了国民党特务人员的暗杀。也代表了闻一多先生的决心。

原文:

这几天,大家晓得,在昆明出现了历史上最卑劣最无耻的事情!李先生究竟犯了什么罪,竟遭此毒手?他只不过用笔写写文章,用嘴说说话,而他所写的,所说的,都无非是一个没有失掉良心的中国人的话!大家都有一枝笔,有一张嘴,有什么理由拿出来讲啊!有事实拿出来说啊!(闻先生声音激动了)为什么要打要杀,而且又不敢光明正大的来打来杀,而偷偷摸摸的来暗杀!(鼓掌)这成什么话?(鼓掌)今天,这里有没有特务?你站出来!是好汉的站出来!你出来讲!凭什么要杀死李先生?(厉声,热烈地鼓掌)杀死了人,又不敢承认,还要诬蔑人,说什么“桃色事件”,说什么共产党杀共产党,无耻啊!无耻啊!(热烈地鼓掌)这是某集团的无耻,恰是李先生的光荣!李先生在昆明被暗杀,是李先生留给昆明的光荣!也是昆明人的光荣!(鼓掌)

去年“一二·一”昆明青年学生为了反对内战,遭受屠杀,那算是青年的一代献出了他们最宝贵的生命!现在李先生为了争取民主和平而遭受了反动派的暗杀,我们骄傲一点说,这算是象我这样大年纪的一代,我们的老战友,献出了最宝贵的生命!这两桩事发生在昆明,这算是昆明无限的光荣!(热烈地鼓掌)

反动派暗杀李先生的消息传出以后,大家听了都悲愤痛恨。我心里想,这些无耻的东西,不知他们是怎么想法,他们的心理是什么状态,他们的心怎样长的!(捶击桌子)其实简单,他们这样疯狂的来制造恐怖,正是他们自己在慌啊!在害怕啊!所以他们制造恐怖,其实是他们自己在恐怖啊!特务们,你们想想,你们还有几天?你们完了,快完了!你们以为打伤几个,杀死几个就可以了事,就可以把人民吓倒了吗?其实广大的人民是打不尽的,杀不完的!要是这样可以的话,世界上早没有人了。

你们杀死一个李公朴,会有千百万个李公朴站起来!你们将失去千百万的人民!你们看着我们人少,没有力量?告诉你们,我们的力量大得很,强得很!看今天来的这些人都是我们的人,都是我们的力量!此外还有广大的市民!我们有这个信心:人民的力量是要胜利的,真理是永远是要胜利的,真理是永远存在的。历史上没有一个反人民的势力不被人民毁灭的!希特勒,墨索里尼,不都在人民之前倒下去了吗?翻开历史看看,你们还站得住几天!你们完了,快了!快完了!我们的光明就要出现了。我们看,光明就在我们眼前,而现在正是黎明之前那个最黑暗的时候。我们有力量打破这个黑暗,争到光明!我们光明,恰是反动派的末日!(热烈地鼓掌)

现在司徒雷登出任美驻华大使,司徒雷登是中国人民的朋友,是教育家,他生长在中国,受的美国教育。他住在中国的时间比住在美国的时间长,他就如一个中国的留学生一样,从前在北平时,也常见面。他是一位和蔼可亲的学者,是真正知道中国人民的要求的,这不是说司徒雷登有三头六臂,能替中国人民解决一切,而是说美国人民的舆论抬头,美国才有这转变。

李先生的血不会白流的!李先生赔上了这条性命,我们要换来一个代价。“一二·一”四烈士倒下了,年青的战士们的血换来了政治协商会议的召开;现在李先生倒下了,他的血要换取政协会议的重开!(热烈地鼓掌)我们有这个信心!(鼓掌)

“一二·一”是昆明的光荣,是云南人民的光荣。云南有光荣的历史,远的如护国,这不用说了,近的如“一二·一”,都属于云南人民的。我们要发扬云南光荣的历史!(听众表示接受)

反动派挑拨离间,卑鄙无耻,你们看见联大走了,学生放暑假了,便以为我们没有力量了吗?特务们!你们看见今天到会的一千多青年,又握起手来了,我们昆明的青年决不会让你们这样蛮横下去的!

反动派,你看见一个倒下去,可也看得见千百个继起的!

正义是杀不完的,因为真理永远存在!(鼓掌)

历史赋予昆明的任务是争取民主和平,我们昆明的青年必须完成这任务!

我们不怕死,我们有牺牲的精神!我们随时像李先生一样,前脚跨出大门,后脚就不准备再跨进大门!(长时间地鼓掌)

房间里的大象:生活中的沉默和否认

《房间里的大象:生活中的沉默和否认》是2011年重庆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图书,作者是伊维塔·泽鲁巴维尔。

第2课说和做课时练习题(有答案)-(语文版语文七年级).doc

《说和做》练习 一、基础训练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赫.然()迭.起()锲.而不舍() 兀.兀穷年()沥.尽心血()慷慨 ..淋漓()迥.乎不同() 2.下列句子中标点没有错误的一项是() A.“人家说了也不一定做,我是做了也不一定说”。 B.仰之弥高、越高,攀得越起劲;钻之弥坚、越坚,钻得越楔而不舍。 C.闻一多先生还有另外一个方面,——作为革命家的方面。 D.他说了,跟着的是“做”。 3.下列加点词语使用不当的一项是() A.群众大会上,闻一多先生慷慨淋 ...漓指责民族败类。 B.闻一多潜心贯注 ....于典籍研究十几年。 C.如果能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就会受到事倍功半 ....的效果。 D.对学习和生活中碰到的诸多难题,她都应付自如 ....。 4.判断下面说法的正误,正确的打“√”,错误的打“×”。 ⑴“人家说了再做,我是做了再说。”“人家说了不一定做,我是做了也不一定说。”概括了闻一多先生在治学方面的特点。() ⑵“他正向古代典籍钻探,有如向地壳寻求宝藏”一句,用比喻的手法,形象地说明了闻一多先生钻研学问的艰难困苦。() ⑶“不动声响,无声无闻”表现了闻一多先生潜心钻研学问,默默无闻,不问世事,与世无争。() ⑷“做了再说,做了不说”赞扬了作为学者的闻一多先生治学的实干精神和谦虚美德。() ⑸“他,是口的巨人。他,是行的高标”赞扬了作为革命家闻一多先生言行高度统一的美德。()

5.散文常用叙议结合的方法表明作者的见解,这篇散文也是如此。文中的议论有的放在有关的叙述之前(A),有的放在有关的叙述之后(B),还有的放在叙述的中间;它们的作用或提示下文(a),或过渡衔接(b),或归纳总结(C)。请指出下面几处议论的位置和作用。 ⑴“做”了,他自己也没有说。()() ⑵仰之弥高,越高,攀得越起劲;钻之弥坚,越坚,钻得越锲而不舍。 ()() ⑶闻一多先生还有另一方面——作为革命家的方面。()() ⑷闻一多先生是卓越的学者,热情澎湃的优秀诗人,大勇的革命烈士。 ()() 6.判断下列句子所运用的表达方式。 (1)饭,几乎忘记了吃,他贪的是精神食粮;夜间睡得很少,为了研究,他惜寸阴、 分阴。() (2)一个又一个大的四方竹纸本子,写满了密密麻麻的小楷,如群蚁排衙。 () (3)他,是口的巨人。他,是行的高标。() 7.从上下文连贯的要求看,下面句子的横线上应填入的一项是() 周末,我最喜欢逛热闹的“花鸟市场”,这里简直是动、植物的世界:有色彩斑斓的金鱼,有欢快歌唱的小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 A.有散发着鲜花的阵阵清香 B.有鲜花散发着的阵阵清香 C.有鲜花在散发着阵阵清香 D.有散发着阵阵清香的鲜花 8.下列句子中标点没有错误的一项是() A.“人家说了也不一定做,我是做了也不一定说”。 B.仰之弥高、越高,攀得越起劲;钻之弥坚、越坚,钻得越楔而不舍。 C.闻一多先生还有另外一个方面,——作为革命家的方面。 D.他说了,跟着的是“做”。 二、课内语段阅读题 “人家说了再做,我是做了再说。” “人家说了也不一定做,我是做了也不一定说。” 作为学者和诗人的闻一多先生,在30年代国立青岛大学的两年时间,我对他是有着深刻印象的。那时候,他已经诗兴不作而研究志趣正浓。他正向古代典籍钻探,有如向地壳寻求宝藏。仰之弥高,越高,攀得越起劲;钻之弥坚,越坚,钻得越锲而不舍。他想吃尽、消化尽我们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的文化史,炯炯目光,

《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教学实录完美版

《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教学实录 高密市城南中学姜萍、高伟 一、导入新课 师:学习新课之前咱们先来看一段视频,请大家认真观看。(播放《最后一次讲演》部分的视频) 师:这就是闻一多先生的《最后一次讲演》,看了这段录象,你最想说什么?请用一句话来表达。 生1:闻一多先生慷慨淋漓地痛斥国民党特务。! 生2:闻一多先生是我们民族的英雄。 生3:国民党特务真可耻! 师:老师跟同学们想的一样,今天咱们再跟随作者臧克家,一起走进《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来缅怀先生的优秀品质和伟大的革命精神。 二、目标导学 课件显示: 四、识记本文生字新词; 五、学习本文生动形象、富有感情的语言特色; 六、学习闻一多严谨、谦逊的治学态度,言行一致的做人原则。 (学生齐读) 师:下面咱就一起来探究。 三、整体感知 师:请同学们把书翻到87页,我想跟同学们合作读课文。同学们推荐两个同学跟老师一起读。(有一个男同学主动站了起来)好,这个同学毛遂自荐。(学生推荐了一名女生)再有请这个同学。请女同学读1—5自然段,请男同学读6-11自然段,老师读后面的文段。 (师生合作读课文) 师:课文读完了,请同学们评价一下,我们读的怎么样? 生:老师读的有气势,两个同学读得感情不够充沛。 师:知道老师为什么读得有气势吗? 生:不知道。 师:不是老师读的好,而是这一部分内容作者写的有气势。语言生动形象,富有感情是本文一大特色,接下来咱们就来品味。 四、研读课文 出示“自主探究”内容

课件显示: 1、作者是从哪两个方面写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的? 2、作者是怎样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来表现他作为学者的伟大精神的?扣住具体的字词句来赏析。 3、闻一多先生“说了就做”,他“做”了哪几件事?表现了他什么精神? 师:同学们先自由朗读课文,然后解决课件上的题目。先自己思考,然后小组内交流,最后咱们再在全班展示。 (学生自主学习、小组内合作交流) 师:好,咱们一起交流第一个问题。作者是从哪两个方面写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的?众生:(一起争答)从“学者”和“革命家”两个方面。 师:同学们读得很认真,那么作者是怎样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来表现他作为学者的伟大精神的?要扣住具体的字词句来赏析。 生1:“他正向古代典籍钻探,有如向地壳寻求宝藏。”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表现了闻一多先生贪婪的钻研精神。 生2:“仰之弥高,越高,攀得越起劲;钻之弥坚,越坚,钻得越锲而不舍。”“攀”“钻”这两个词用得非常好,表现了闻一多先生研究学问锲而不舍的“钻”劲和“韧”劲。 生3:“他想吃尽、消化尽我们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的文化史,炯炯目光,一直远射到有史以前。”两个“尽”字用得好,表现了闻一多扑在文学上,就像饥饿的人扑在面包上一样。 生4:“他从唐诗下手,目不窥园,足不下楼,兀兀穷年,沥尽心血。”这一句写出了闻一多研究学问很勤奋,什么也顾不得。 师:“沥”是什么意思? 生4:“滴”的意思。 师:滴尽了心血,一个“沥尽”足见闻一多研究的—— 生4:刻苦用心。 师:很好,我想问一下:闻一多先生为什么要这样刻苦执着地研究学问呢? 生5:“他要给我们衰微的民族开一剂救济的文化药方。” 师:对,闻一多先生这样苦心孤诣地研究学问,既不是为名,也不为利,而是为了救国。他做出了这样伟大的举动,他像有些人一样到处宣传了吗? 众生:没有。 师:他是—— 生:(齐)做了再说,做了也不一定说。

闻一多先生的英雄事迹

闻一多先生的英雄事迹 郾城区实验小学,五(8)班潘梦真 闻一多(1899.11.24-1946.7.15),原名闻骅,号友三,生于湖北浠水。自幼爱好古典诗词和美术。 1912年考入北京清华学校,喜读中国古代诗集、诗话、史书、笔记等,1916年开始在《清华周刊》上发表系列读书笔记,总称《二月庐漫记》。1920年4月,发表第一篇白话文《旅客式的学生》。同年9月,发表第一首新诗《西岸》。1921年11月与梁实秋等人发起成立清华文学社,次年3月,写成《律诗底研究》,开始系统地研究新诗格律化理论。1922年7月赶美留学。年底出版与梁实秋合著的《冬夜草儿评论》,代表了闻一多早期对新诗的看法。1923年9月出版第一本新诗集《红烛》,具有唯美倾向。1925年5月回国,任北京艺术专科学校教务长。1926年参与创办《晨报.诗镌》,发表了著名论文《诗的格律》。1927年任武汉国民革命军政治部艺术股长。同年秋任南京第四中山大学外文系主任。1928年1月出版第二本诗集《死水》。1928年3月在《新月》杂志列名编辑,次年因观点不合辞职。1928年秋任国立武汉大学文学院院长兼中文系主任,从此致力于研究中国古典文学。1930年深秋去山东任青岛大学文学院院长兼国文系主任。 1932年8月回北平任清华大学国文系教授抗日战争爆发后,随校南迁,同学生一起从长沙步行到昆明,此后在西南联大任教8年,积极投身于抗日运动和反独裁、争民主的斗争。1944年加人中国民主同盟。抗战胜利后出任民盟中央执委,经常参加进步的集会和游行。1946年7月15日在悼念李公

朴先生大会上,愤怒斥责国民党暗杀李公朴的罪行,发表了著名的《最后一次的讲演》,当天下午即被国民党特务杀害。 1925年5月,闻一多忍受不了“金元帝国”对黄种人的歧视,提前一年结束“流囚”生活,先后在北京、南京、武汉、青岛等地任教。1937年12月13日南京沦陷,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南开大学联合组成的国立临时大学从长沙迁往昆明,改为西南联合大学。闻一多一面教书,一面关注时局的发展。1944年初夏,向共产党人周新民表达了自己的愿望。周新民请求党组织后告诉闻一多,认为他参加中国民主同盟更有利于在民主运动中发挥作用。 1945年10月,蒋介石集团在昆明发动军事政变,从此,在昆明国民党反动派与爱国民主力量之间的斗争更为激烈。 1945年11月25日,昆明大中学校学生6000余人在西南联大举行反内战时事讲演晚会。国民党反动当局动用武力包围校园。次日,经民青、民盟和学联商定,发动昆明市3万学生举行总罢课,抗议国民党当局破坏群众集会的罪行。 1945年12月1日,国民党云南地方当局调动武装特务军警,冲入西南联大和云南大学校园,残酷镇压爱国学生,死4人,伤数十人,制造了震惊中外的“一二.一”惨案。闻一多得知惨案消息后,悲愤已极。带领家属子女赴烈士灵堂祭奠,并亲书“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的挽联。他同罢联、民青负责人密切合作,全力支持罢联工作,对举行烈士入殓仪式、灵堂布置、成立治丧委员会、法律申诉等问题提出具体意见。 1946年6月,蒋介石彻底撕毁政协决议。发动了全面内战。国民党反动当局利用西南联合大学师生复员北上,进步力量减弱的空隙机会,企图一举

汪曾祺《闻一多先生上课》阅读答案

汪曾祺《闻一多先生上课》阅读答案 阅读下面选文,回答问题。 闻一多先生上课 汪曾祺 ①闻先生性格强烈坚毅。日寇南侵,清华、北大、南开合成临时大学,在长沙少驻,后改为西南联合大学,将往云南。一部分师生组成步行团,闻先生参加步行,万里长征,他把胡子留了起来,声言:抗战不胜,誓不剃须。他的胡子只有下巴上有,是所谓“山羊胡子”,而上髭浓黑,近似“一”字。他的嘴唇稍薄微扁,目光灼灼。有一张闻先生的木刻像,回头侧身,口衔烟斗,用炽热而又严冷的目光审视着现实,很能表达闻先生的内心世界。 ②联大到云南后,先在蒙自呆了一年。闻先生还在专心治学,把自己整天关在图书馆里。图书馆在楼上。那时不少教授爱起斋名,如朱自清先生的斋名叫“贤于博弈斋”,魏建功先生的书斋叫“学无不暇”,有一位教授戏赠闻先生一个斋主的名称:“何妨一下楼主人”。因为闻先生总不下楼。 ③西南联大校舍安排停当,学校即迁至昆明。 ④我在读西南联大时,闻先生先后开过三门课:楚辞、唐诗、古代神话。 ⑤楚辞班人不多。闻先生点燃烟斗,打开笔记,开讲:“痛饮酒,熟读《离骚》,乃可以为名士。”闻先生的笔记本很大,长一尺有半,宽近一尺,是写在特制的毛边纸稿纸上的。字是正楷,字体略长,一笔不苟。他写字有一特点,是爱用秃笔。别人用过的废笔,他都收集起来,秃笔写篆楷蝇头小字,真是一个功夫。我跟闻先生读一年楚辞,真读懂的只有两句“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 ⑥闻先生教古代神话,非常“叫座”。不单是中文系的、文学院的学生来听讲,连理学院的、工学院的同学也来听。工学院在拓东路,文学院在大西门,听一堂课得穿过整整一座昆明城。闻先生讲课“图文并茂”。他用整张的毛边纸墨画出伏羲、女娲的各种画像,用按钉钉在黑板上,口讲指画,有声有色,条理严密,文采斐然,高低抑扬,引人入胜。闻先生是一个好演员。伏羲女娲,本来是相当枯燥的课题,但听闻先生讲课让人感到一种美,思想的美,逻辑的美,才华的美。听这样的课,穿一座城,也值得。 ⑦能够像闻先生那样讲唐诗的,并世无第二人。他也讲初唐四杰、大历十才子、《河岳英灵集》,但是讲得最多,也讲得最好的,是晚唐。他把晚唐诗和后期印象派的画联系起来。讲李贺,同时讲到印象派里的点画派,说点画看起来只是不同颜色的点,这些点似乎不相连属,但凝视之,则可感觉到点与点之间的内在联系。这样讲唐诗,必须本人既是诗人,也是画家,有谁能办到?闻先生讲唐诗的妙悟,应该记录下来。我是个大大咧咧的人,上课从不记笔记。听说比我高一班的同学郑临川记录了,而且整理成一本《闻一多论唐诗》,出版了,这是大好事。 ⑧我颇具歪才,善胡诌,闻先生很欣赏我。我曾替一个比我低一班的同学代笔写一篇关于李贺的读书报告—西南联大一般课程都不考试,只于学期终了时交一篇读书报告即可给学分。闻先生看了这篇读书报告后,对那位同学说:“你的报告写得很好,比汪曾祺写的还好!”其实我写李贺,只写了一点:别人的诗都是画在白底子上的画,李贺的诗是画在黑底子上的画,故颜色特别浓烈。这也是

第2课说和做课时练习题(有答案)-(语文版语文七年级)AwKwKK

说和做》练习 一、基础训练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赫然()迭起()锲而不舍() 兀兀穷年()沥尽心血()慷慨淋漓() 迥.乎不同() 2.下列句子中标点没有错误的一项是() A.“人家说了也不一定做,我是做了也不一定说”。 B.仰之弥高、越高,攀得越起劲;钻之弥坚、越坚,钻得越楔而不舍。 C.闻一多先生还有另外一个方面,作为革命家的方面。 D.他说了,跟着的是“做”。 3.下列加点词语使用不当的一项是() A.群众大会上,闻一多先生慷慨淋漓指责民族败类。 ? ? ? B.闻一多潜心贯注于典籍研究十几年。 ? ? ? ? C.如果能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就会受到事倍功半的效果。 ? ? ? ? D.对学习和生活中碰到的诸多难题,她都应付自如。 ? ? ? ? 4.判断下面说法的正误,正确的打“,错误的打“X”。 ⑴“人家说了再做,我是做了再说。” “人家说了不一定做,我是做了也不一定说。”概括了闻一多先生在治学方面的特点。() ⑵“他正向古代典籍钻探,有如向地壳寻求宝藏” 一句,用比喻的手法,形象地说明了闻一多先生钻研学问的艰难困苦。() ⑶“不动声响,无声无闻”表现了闻一多先生潜心钻研学问,默默无闻,不问世事,与世无争。() ⑷“做了再说,做了不说”赞扬了作为学者的闻一多先生治学的实干精神和谦虚美德。() ⑸“他,是口的巨人。他,是行的高标”赞扬了作为革命家闻一多先生言行高度统

一的美德。( 5.散文常用叙议结合的方法表明作者的见解,这篇散文也是如此。文中的议论有的放在有关的叙述之前(A),有的放在有关的叙述之后(B),还有的放在叙述的中间;它们的作用或提示下文(a),或过渡衔接(b),或归纳总结(C)。请指出下面几处议论的位置和作用。 ⑴“做”了,他自己也没有说。()() ⑵仰之弥高,越高,攀得越起劲;钻之弥坚,越坚,钻得越锲而不舍。 ()() ⑶闻一多先生还有另一方面作为革命家的方面。()() ⑷闻一多先生是卓越的学者,热情澎湃的优秀诗人,大勇的革命烈士。 ()() 6.判断下列句子所运用的表达方式。 (1)饭,几乎忘记了吃,他贪的是精神食粮;夜间睡得很少,为了研究他惜寸阴、分阴。() (2)一个又一个大的四方竹纸本子,写满了密密麻麻的小楷,如群蚁排衙。 () ⑶他,是口的巨人。他,是行的咼标。() 7.从上下文连贯的要求看,下面句子的横线上应填入的一项是()周末,我最喜欢逛热闹的“花鸟市场”,这里简直是动、植物的世界:有色 彩斑斓的金鱼,有欢快歌唱的小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A .有散发着鲜花的阵阵清香 B .有鲜花散发着的阵阵清香 C.有鲜花在散发着阵阵清香 D .有散发着阵阵清香的鲜花 8下列句子中标点没有错误的一项是( A .“人家说了也不一定做,我是做了也不一定说”。 B .仰之弥高、越高,攀得越起劲;钻之弥坚、越坚,钻得越楔而不舍。 C.闻一多先生还有另外一个方面,------ 作为革命家的方面。 D .他说了,跟着的是“做”。 二、课内语段阅读题 “人家说了再做,我是做了再说。” “人家说了也不一定做,我是做了也不一定说。”

12《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导学案及答案2015.3

12 《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导学案 姓名班级 【学习目标】 1.整体把握文章内容,领会文章的思想感情。 2.品味文中富有诗意和饱含激情的语言。 3.学习文章选材精当、剪裁得当的写作方法以及抒情、议论、描写在文中的作用。 4.了解并学习闻一多先生严谨、刻苦的治学精神和敢说敢做、言行一致的人格。 第一课时 【自学指导】 一、知识链接 臧克家,现代诗人,山东诸城人。1930年,国立青岛大学入学考试中以三句杂感诗被独具慧眼的主考——文学院院长闻一多先生破格录取。学习期间经常出入闻先生的办公室和家中,向先生请教,受先生影响很大,于1933年出版了轰动一时的诗集《烙印》。以后连续出版诗集如《泥淖集》《淮上吟》等。闻先生遇难后,臧克家于1946年8月撰写《我的先生闻一多》以示悼念。 闻一多,湖北浠水人,著名诗人、学者、民主战士。1912年考入清华大学,五四运动时,参加了学生运动。1922年赴美国芝加哥美术学院学习,后来研究文学,1925年5月回国,历任青岛大学、清华大学教授。1923年出版第一部诗集《红烛》,闪烁着反帝爱国的火花,1928年出版第二部诗集《死水》,表现出深沉的爱国主义激情。这以后他致力于古典文学的研究。1937年抗战开始,他在昆明西南联大任教。留了一把胡子,发誓不取得抗战的胜利不剃去,表示了抗战到底的决心。1943年后,因目睹蒋介石反动政府的腐败,愤然而起,积极参加了反对独裁、争取民主的斗争。1945年?一二〃一?惨案发生后,他更英勇地投身于爱国民主运动中。1946年7月11日,著名的爱国民主战士李公朴先生在昆明遇害,闻一多先生不顾别人的劝阻,毅然参加并主持追悼李公朴先生的大会,在会上拍案而起,发表了?最后一次演讲?,使群情为之振奋。会后,闻先生又到《民主周刊》社参加记者招待会,在返家途中,被国民党特务暗杀。 二、根据拼音写出汉字。 1.钻之弥坚,越坚,钻得越qia?r bùshě()。 2.他要给我们shuāi wēi()的民族开一剂救济的文化药方。 3.他从唐诗入手,目不窥园,足不下楼,wùwùqiónɡnián(),lìjìn xīn xua()。 4.十年艰辛苦,一部“校补”,harán ()而出。 5.他qián xīn ɡuàn zhù( ),xīn huìsh?n nínɡ(),成了“何妨一下楼”的主人。 6.这个方面,情况就jiǒnɡhūbùtónɡ(),而且yìfǎn jìwǎnɡ()了。 7.在李公朴同志被害之后,警报di?qǐ(),形势紧张。 8.说得真痛快,动人心,鼓壮志,qìchōnɡdǒu niú(),声震天地!

《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阅读汇编附答案教学提纲

《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阅读汇编附答案

《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阅读汇编(附答 案)(2) 《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阅读汇编(附答案)(2)文章 来自: 《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阅读汇编 一1.概括短文的大意。闻一多先生为探索救国救民的道路潜心学术,取得累累硕果。 2.闻一多研究唐诗宋词的目的是什么?(可以用文中原文回答) 他想吃尽、消化尽我们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的文化史,他要给我们衰微的民族开一剂救济的文化药方。 3.文中“目不窥园,兀兀穷年,足不下楼,沥尽心血”这些词语表现了什么? 运用四个四字词语,表现了闻一多先生严谨,认真,一丝不苟,刻苦,锲而不舍的治学精神。 4理解“一个又一个大的四方竹纸本子,写满了密密麻麻的小楷,如群蚁排衙。” 细节描写,用比喻的修辞,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字写得多而工整,表现出闻一多先生一丝不苟的严谨态度 5肖像描写例如炯炯目光、头发零乱、目不窥园。表现了闻先生的刻苦精神

6“做了再说”,“做了也不一定说。”表现了闻一多怎样的品质? 严谨踏实的治学态度,言行一致的高尚人格及谦逊态度。 7作为学者,这部分写了闻一多的那三件事?写作《唐诗杂论》《楚辞校补》《古典新义》 二1、文章引用闻一多先生的话为开头有何作用? 直接点题,不仅开门见山,引起悬念(结构),并且将闻一多先生的行为和别人形成鲜明对比,层层深入,更能表现先生的品质。具有提纲挈领的作用(内容) 2、文中“他正向古代典籍钻探,有如向地壳寻求宝藏。”句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有何作用? 用了比喻的修辞方法,形象贴切,将“研究”由静态变为动态,刻画出闻一多先生研究古代文化时的钻研精神,不再是客观的叙述,而是热情的赞美了。 3、体会下列“说”的含义 我是做了再说(向别人告白自己做了什么)“做”了,他自己也没有“说”(吹嘘,自诩实干精神谦虚美德) 4、加点的“精神食粮”指代什么?(用原文)

七年级语文说和做课时练习题及答案

七年级语文说和做课时练习题及答 案 一、基础训练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赫.然()迭.起()锲.而不舍() 兀.兀穷年()沥.尽心血()慷慨 ..淋漓() 迥.乎不同() 2.下列句子中标点没有错误的一项是() A.“人家说了也不一定做,我是做了也不一定说”。 B.仰之弥高、越高,攀得越起劲;钻之弥坚、越坚,钻得越楔而不舍。 C.闻一多先生还有另外一个方面,——作为革命家的方面。 D.他说了,跟着的是“做”。 3.下列加点词语使用不当的一项是() A.群众大会上,闻一多先生慷慨淋 ...漓指责民族败类。 B.闻一多潜心贯注 ....于典籍研究十几年。 C.如果能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就会受到事倍功半 ....的效果。 D.对学习和生活中碰到的诸多难题,她都应付自如 ....。 4.判断下面说法的正误,正确的打“√”,错误的打“×”。 ⑴“人家说了再做,我是做了再说。”“人家说了不一定做,我是

做了也不一定说。”概括了闻一多先生在治学方面的特点。() ⑵“他正向古代典籍钻探,有如向地壳寻求宝藏”一句,用比喻的手法,形象地说明了闻一多先生钻研学问的艰难困苦。() ⑶“不动声响,无声无闻”表现了闻一多先生潜心钻研学问,默默无闻,不问世事,与世无争。() ⑷“做了再说,做了不说”赞扬了作为学者的闻一多先生治学的实干精神和谦虚美德。() ⑸“他,是口的巨人。他,是行的高标”赞扬了作为革命家闻一多先生言行高度统一的美德。() 5.散文常用叙议结合的方法表明作者的见解,这篇散文也是如此。文中的议论有的放在有关的叙述之前(A),有的放在有关的叙述之后(B),还有的放在叙述的中间;它们的作用或提示下文(a),或过渡衔接(b),或归纳总结(C)。请指出下面几处议论的位置和作用。 ⑴“做”了,他自己也没有说。()() ⑵仰之弥高,越高,攀得越起劲;钻之弥坚,越坚,钻得越锲而不舍。 ()() ⑶闻一多先生还有另一方面——作为革命家的方面。()() ⑷闻一多先生是卓越的学者,热情澎湃的优秀诗人,大勇的革命烈士。 ()()

《《说和做—记闻一多先生言行片段》》名师教案

《说和做-记闻一多先生言行片段》教案教学目标 (1)知识和能力:积累消化落实字词,尤其是四字成语;朗读课文,理清 文章思路,把握文章内容;品味文中生动形象的语言,并从中分析闻一多先生的品格和精神。 (2)过程和方法: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学习闻一多严谨刻苦的治学态度,言行一致的 做人原则以及他热爱祖国、为了祖国的民主富强奋斗不息的优秀品质教学重难点 感知课文内容;品味重要语句,并从中分析闻一多先生的形象。 把握闻一多先生的品格和精神。了解课文的写法。 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及内容: 一、音乐导入 播放闻一多做的容韵琳《七子之歌.澳门》。 熟悉的旋律响起,来自儿时。更是来自一个时代一个爱国学者的铿锵之笔。 人的诚心所到,能感动天地,使金石为之开裂。七子尽泪下,诗人独悲歌。他目 睹“国疆崩丧,积日既久”,有感于神州故土“失养于祖国,受虐于异类”,“因择其中与中华关系最亲切者七地,为作歌各一章,以抒其孤苦亡告,眷怀祖国之哀忱,亦以励国人之奋兴云尔。”故而有了不朽之《七子之歌》。这位伟大爱国学者便是闻一多。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感受他的伟大情怀!(布置学生下去后,集齐七子之歌) 二、读文知事 1.介绍作者臧克家和闻一多 (明确) 臧克家:臧克家(1905~2004。他是对我国新诗做出了卓越贡献的著名诗人,创 作长达80年之久。成果之丰、影响之大,被认为是“一部足以现身说法的活生生的中国新诗史”人们比较熟悉的是他为纪念鲁迅先生而写的《有的人》:“有的人

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如今,这句诗已经成为送给诗人 自己最好的挽歌。 闻一多:本名家骅,著名诗人、学者、爱国民主战士。青年时代是新月派诗人,1923年出版第一部诗集《红烛》,闪烁着反帝爱国的火花。1928年出版第二部诗集《死水》,表现出深沉的爱国主义激情。中年时代是旧经典的研究学者,晚年 成为青年所爱戴的,昂头作狮子吼的民主战士,“一二?一”惨案后,他更英勇地投身爱国民主运动,直到牺牲生命。 你们见过真正的闻一多吗?想不想见?不过见到他是不可能了,因为他早在 我们出生前就由于反对独裁,争取民主被国民党杀害了,幸运的是我们能看到他 的画像?请大家看课本中的插图,看从中能感受到闻一多的哪些特点?(不爱修饰,把时间用到了研究上。留了一把胡子。抗战八年中,发誓不取得抗战的胜利不剃去,表示了抗战到底的决心。目光坚毅,说明他对中国的未来充满了希望。为了 祖国,他红烛一样燃烧自己)。 对画像的解读是感性的,我们还是通过学习闻一多先生的高足臧克家写的课 文《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来进一步了解吧。了解更多,参看汪曾祺《闻一多先 生上课》,感受大师风范。 2.自读课文,勾画精美句子和词语。 疏通字词,把生字词划下来,读记3-5分钟,然后考核。 (1)校(xiào 校规;jiào 校订)壳(ké弹壳;qiào 地壳) 藏(cánɡ躲藏;zànɡ宝藏)行(hánɡ行列;xínɡ行动) ⑵xiá暇hè赫kuī窥pài澎湃shuò硕mí弥piǎo漂jiǒnɡ炯 ⑶诗兴不作(作:兴起;写诗的兴致减少了) 锲而不舍(锲:刻;镂刻不停,比喻有恒心) 群蚁排衙(指许许多多的蚂蚁排列成行,文中指闻一多书写的密密麻麻、工工整整的蝇头小楷) 兀兀穷年(兀兀:劳苦的样子;辛辛苦苦地一年到头这样做) 迥乎不同(迥:差得远;很不一样) 一反既往(既:已经;与以往完全不同) 潜心贯注(潜:隐藏的;全身心、全部精力集中做某事)气冲斗牛(形容气势

(完整版)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公开课教案

《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公开课教案 执教者: 一、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作为革命家的闻一多先生说和做的特点,归纳概括闻一多先生 的高尚形象。 2、对比作为学者的闻一多和作为革命家的闻一多思想行动上有什么不同和相同之处。 3、学习本文结构严谨,详略得当的写作手法。 4、学习闻一多先生严谨刻苦的治学态度、无私无畏的斗争精神、澎湃执着的爱国热情、言 行一致的高尚人格,从中受到启迪,从而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二、教学重点 1、体会作为学者的闻一多和作为革命家的闻一多思想行动上有什么不同和相同之处。 2、学习本文结构严谨,详略得当的写作手法。 三、教学难点 1、归纳概括闻一多先生的形象。 2、感悟闻一多先生的高尚品格。 四、教学方法 1、朗读感悟法 2、讲授法 3、合作探究法 五、教学课时:第二课时 六、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问题1 文章从哪两个方面来写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的?各写了闻先生“说和做”的什么特点? 问题2 写闻先生作为学者的部分列举了哪些事例?详略怎样安排的? (二)授新课 1、研读第二部分,检查学生的预习情况。 问题1 闻一多先生作为革命家,他说了,是怎么说的? (起先,小声说,后来,声音越来越大) 问题2 说的目的是什么? (叫人民起来,反对独裁,争取民主) 问题3 闻一多先生说了就做,文中写他做了那些事情? ①起稿政治传单②在李公朴先生的追悼大会上发表演说③参加示威游行 2、播放《最后一次演讲》视频片段,让学生说说自己的感受 (三)品读课文,赏评闻一多 教师:我们学完了课文,我相信每个同学心中都有一个闻一多先生的具体形象。下面我想请同学们自由朗读,然后用闻一多先生是一位______的学者,我从文中________中品读出来和闻一多先生是一位______的革命家,我从文中哪个事件中概括出来的? 1、闻一多是一个“珍惜时间”“废寝忘食”的学者,我从“目不窥园,足不下楼,兀兀穷年,沥尽心血”中品读出来的。 2、闻一多是一个“孜孜不倦”“锲而不舍”的学者,我从“仰之弥高,越高,攀得越起劲;钻之弥坚,越坚,钻得越锲而不舍”中体会出来的。 师:引用了孔子的弟子颜渊赞美孔子之道的话“仰之弥高,钻之弥坚”意思是:

《闻一多先生上课》阅读练习及答案

阅读下文,完成后面小题 闻一多先生上课 汪曾祺 ①闻先生性格强烈坚毅。日寇南侵,清华、北大、南开合成临时大学,在长沙少驻,后改为西南联合大学,将往云南。一部分师生组成步行团,闻先生参加步行,万里长征,他把胡子留了起来,声言:抗战不胜,誓不剃须。他的胡子只有下巴上有,是所谓“山羊胡子”,而上髭浓黑,近似一字。他的嘴唇稍薄微扁,目光灼灼。有一张闻先生的木刻像,回头侧身,口衔烟斗,用炽热而又严冷的目光审视着现实,很能表达闻先生的内心世界。 ②联大到云南后,先在蒙自呆了一年。闻先生还在专心治学,把自己整天关在图书馆里。图书馆在楼上。那时不少教授爱起斋名,如朱自清先生的斋名叫“贤于博弈斋”,魏建功先生的书斋叫“学无不暇”,有一位教授戏赠闻先生一个斋主的名称:“何妨一下楼主人”。因为闻先生总不下楼。 ③西南联大校舍安排停当,学校即迁至昆明。 ④我在读西南联大时,闻先生先后开过三门课:楚辞、唐诗、古代神话。 ⑤楚辞班人不多。闻先生点燃烟斗,我们能抽烟的也点着了烟(闻先生的课可以抽烟的),闻先生打开笔记,开讲:“痛饮酒,熟读《离骚》,乃可以为名士。”闻先生的笔记

本很大,长一尺有半,宽近一尺,是写在特制的毛边纸稿纸上的。字是正楷,字体略长,一笔不苟。他写字有一特点,是爱用秃笔。别人用过的废笔,他都收集起来,秃笔写篆楷蝇头小字,真是一个功夫。我跟闻先生读一年楚辞,真读懂的只有两句“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 ⑥闻先生教古代神话,非常“叫座”。不单是中文系的、文学院的学生来听讲,连理学院、工学院的同学也来听。工学院在拓东路,文学院在大西门,听一堂课得穿过整整一座昆明城。闻先生讲课“图文并茂”。他用整张的毛边纸墨画出伏羲、女娲的各种画像,用摁钉钉在黑板上,口讲指画,有声有色,条理严密,文采斐然,高低抑扬,引人入胜。闻先生是一个好演员。伏羲女娲,本来是相当枯燥的课题,但听闻先生讲课让人感到一种美,思想的美,逻辑的关,才华的美。听这样的课,穿一座城,也值得。 ⑦能够像闻先生那样讲唐诗的,并世无第二人。他也讲初唐四杰、大历十才子、《河岳英灵集》,但是讲得最多,也讲得最好的,是晚唐。他把晚唐诗和后期印象派的画联系起来。讲李贺,同时讲到印象派里的点画派,说点画看起来只是不同颜色的点,这些点似乎不相连属,但凝视之,则可感觉到点与点之间的内在联系。这样讲唐诗,必须本人既是诗人,也是画家,有谁能办到?闻先生讲唐诗的妙悟,应该记录下来。我是个大大咧咧的人,上课从不记笔记。听说比我高一

闻一多的故事

闻一多的故事 篇一:闻一多事迹 第二年春天,根据教育部相关规定,学校出台新的规定:“学生全学程有三种不及格或必修学程两种不及格者令其退学。”学生强烈不满,南下学生更是如此,他们组织“非常学生自治会”,罢课抵制考试,校长一怒之下辞职,校务由梁实秋等人执掌。闻、梁两人坚持如期进行考试,并开除了九名“非常学生自治会”常委的学籍。 此举使闻一多、梁实秋顿时成为全校学生的“公敌”。学生们贴出“驱逐不学无术的闻一多”“闻一多是准法西斯蒂”的标语。还有人在黑板上画了一只乌龟和一只兔子,标题是。闻一多毫不责怪,反而指着黑板上的乌龟和兔子问梁实秋:“哪一只是我?”“任你选择!”梁实秋故意满脸严肃地回答,说完两人击掌大笑。 闻一多虽然在青岛大学时因为坚持原则而遭到学生反对,但就其一生而言,大家还是非常喜欢他。否则,他当年家境艰难时,联大同仁不会代他拟刻石润笔启事;他蒙难之后,不会有那么多学生写怀念文章。大家对闻一多的好感,显然与他为人处世的真性情有关。 闻一多兼具才情、真诚与趣味,因此,才让人觉得可敬可爱。 篇二:闻一多事迹 闻一多事迹 1.由狂放归于沉静 1912年,年仅13岁的闻一多从湖北乡间一户富裕人家来到北京清华学校,开始接触到西方文化。1922年他赴

美留学专攻美术。从考入清华到1925年留美归来这十余年间,闻一多基本是沉浸在艺术与文学之间,对政治只是偶有所涉。在回国近两年的时间里,闻一多耳闻目睹的都是阴谋、战争、屠杀,面对民族的巨大灾难,他再也难抑悲愤,发表了、、、、、等充满爱国激情和痛挞社会现实的诗歌。但火山喷发之后,他又备感无奈,最终走了一条文人的传统老路,躲进书斋,钻入故纸堆,成了对世事过问无多仅求独善其身的冷静学者。 2.由“自由学者”转为斗士抗日战争的爆发,使闻一多等学院派知识分子的处境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在从北京到昆明的大转移中,闻一多参加了历时两个多月、横跨湘黔滇三省共三千余华里的步行团。对社会下层生活的真切了解,埋下了他思想变化的契机。同时他本人的生活水平急剧下降,迅速贫困化,使他观察问题的角度发生了极为重要的变化。闻一多的变化,是从1943年春蒋介石的一书在昆明发售开始的。蒋介石在这本书中公开宣扬一个党、一个主义、一个领袖的专制主义。他不仅反对共产主义,连自由主义也不能容忍,认为二者都是“文化侵略最大的危机和民族精神最大的隐患”。这是一向信仰民主自由的人们所难以接受的。闻一多这样写道:“一书的出版,在我个人是一个很重要的关键。我简直被那里面的义和团精神吓一跳,我们的英明的领袖原来是这样想法的吗?五四给我的影响太深,公开向五四挑战,我是无论如何受不了的。”不久,闻一多偶然读到了延安诗人田间的几首诗,深为其中的战斗精神所震惊,立即写了一文公开发表,在大后方引起了一阵波动。随后他又写了一系

《闻一多先生》阅读答案

《闻一多先生》阅读答案 《闻一多先生》仅供同学们参考,希望同学多思考,运用真觉得智慧写出更好的答案! 闻一多先生还有另外一个方面,——作为革命家的方面。 这个方面,情况就迥乎不同,而且一反既往了。 作为争取民主的战士,青年运动的领导人,闻一多先生“说”了。起先,小声说,只有昆明的青年听得到;后来,声音越来越大,他向全国人民呼喊,叫人民起来,反对独裁,争取民主! 他在给我的信上说:“此身别无长处,既然有一颗心,有一张嘴,讲话定要讲个痛快!” 他“说”了,跟着的是“做”。这不再是“做了再说”或“做了也不一定说”了。现在,他“说”了就“做”。言论与行动完全一致,这是人格的写照,而且是以生命作为代价的。 1944年10月12日,他给了我一封信,最后一行说:“另函寄上油印物二张,代表我最近的工作之一,请传观。” 这是为争取民主,反对独裁,他起稿的一张政治传单! 在李公仆同志被害之后,警报迭起,形势紧张,明知凶多吉少,而闻先生大无畏地在群众大会上,大骂特务,慷慨淋漓,并指着这群败类说:你们站出来!你们站出来! 他“说”了。说得痛快,动人心,鼓壮志,气冲斗牛,声震天地! 他“说”了:“我们要准备像李公仆一样,前脚跨出大门,后脚就不准备再跨进大门。” 他“做”了,在情况紧急的生死关头,他走到游行示威队伍的前头,昂首挺胸,长须飘飘。他终于以宝贵的生命,实证了他的“言”和“行”。 闻一多先生,是卓越的学者,热情澎湃的优秀诗人,大勇的革命烈士。 他,是口的巨人。他,是行的高标。 1、作为学者的闻一多和作为革命家的闻一多是怎样对待“说”和“做”的? 2、作为学者和革命家的闻一多,具有哪些崇高的品格?

闻一多先生的说与做

教学目标: 1、通读全文,理清文章思路,理解文章内容。 2、品味文中生动形象的语言,说出作者对闻一多先生的赞美敬重之情。 3、学习闻一多热爱祖国、为了祖国的民主富强奋斗终生的优秀品质。 4、体会掌握过渡段的作用。 教学重点: 1、通读全文,理清文章思路,理解文章内容。 2、理解闻一多先生的精神实质。 教学设想:三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俗话说的好“做人要有做人的原则”,就是说为人处事要有自己的主见、方法和准则。这个单元记载的都是名人,他们身上都有一些闪光的地方值得我们学习。今天我们来学习臧克家的文章,了解一下闻一多先生的事迹,并且思考一下,我们应学习他怎样的精神。 二、检查预习情况: 1、介绍作者和闻一多(让学生先说,老师补充。不用讲得过尽,可以在讲课的过程中穿插进去。) 2、字词(读一读、写一写生字词,并积累词语。) 衰微赫然迭起高标锲而不舍兀兀穷年呕心沥 血潜心贯注心凝神会迥乎不同一反既而慷慨淋漓

气冲斗牛无暇顾及目不窥园仰之弥高 三、听课文,整体了解全文大意。 四、整体感悟:(想一想) 1. 、文章从哪两个方面来写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的? ——从学者的方面和革命家的方面来写的。 2. 、综合这两个方面来看,闻一多先生是一个怎样的人?(用课文原话回答) 闻一多先生,是卓越的学者,热情澎湃的优秀诗人,大勇的革命烈士。他,是口的巨人。他,是行的高标。 ——"言论和行动完全一致"或"口的巨人,行的高标" 3、由此来看,文章可分为几个部分? ——第一部分(1-7)记述闻先生作为学者方面的"说"和“做” 第二部分(8-20)记述闻一多先生作为革命家方面的"说"和"做"。 五、作业: 1、熟读全文 2、抄写生字词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听写生字词) 二、朗读第一部分,思考下列问题:

精 《说和做——记闻一多先生言行片段》试题(含答案)

同步检测 一、基础达标 1.下列加点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赫.然(hè)仰之弥.高(ní)群蚁排衙.(yá) B.典籍.(jí)目不窥.园(kūi)一反既.往(jì) C.卓.越(zhuó)气冲斗.牛(dǒu)潜.心贯注(qián) D.衰.微(shuāi)沥.尽心血(lì)漂.白四壁(piāo) 2.根据解释填写出恰当的成语。 (1)他“说”了。说得真痛快,动人心,鼓壮志,__________(形容气势之盛可以直冲云霄),声震天地! (2)他正向古代典籍钻探,有如向地壳寻求宝藏。仰之弥高,越高,攀得越起劲;钻之弥坚,越坚,钻得越____________(镂刻不停,比喻有恒心)。 (3)闻一多先生还有另外一个方面,——作为革命家的一方面。这个方面,情况就____________(很不一样),而且一反既往了。 (4)他从唐诗下手,目不窥园,足不下楼,____________(辛辛苦苦一年到头这样做),沥尽心血。 3.指出下列句子中“说”字的不同含义。 (1)“人家说了再做,我是做了再说。” 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他并没有先“说”,但他“做”了。 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他“说”了,跟着的是“做”。 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根据提示和课文内容填空。 本文的结构非常严谨,作者用闻一多先生的“____________”总领全文,上半部分写闻一多先生“____________”,表现闻先生“学者的方面”;后半部分写闻一多先生____________,表现闻先生“革命家的方面”。在上半部分与下半部分之间,用了总承上文和总起下文的句子,使衔接紧密,过渡自然。 二、阅读理解 (一)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第5~8题。 ①闻一多先生还有另外一个方面,——作为革命家的方面。 ②这个方面,情况就迥乎不同,而且一反既往了。

给闻一多先生的颁奖词300

颁奖词 1、花木兰 自古忠孝难两全,而花木兰却把两个相隔甚远的条件合为一体,表达得淋漓尽致。替父从军,做出慷慨决定;驰骋沙场,立下丰功伟绩;辞官回乡,体现不慕名利。 2、邓稼先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这是邓稼先的精神;“不汲汲于富贵”,这是邓稼先的品质;“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这是邓稼先的性格。昂首看着五星红旗,她正自豪的飘着,仿佛也正说着:“邓稼先,那颗永远闪耀的星星;邓稼先,那只为人类奉献的蜜蜂;邓稼先,人们永远的骄傲!” 3、闻一多 几十年了,他还活在人们心中,他的精神还是我们学习的标准,他的谦虚还是我们学习的榜样,他的爱国更是我们学习的情怀,他就是闻一多先生,气冲斗牛之气势的替身。 4、贝多芬 失聪的晚年创作出《第九交响曲》,这是巨人的成就;失聪的年月里对理想不懈追求,这是巨人的精神;失聪的痛苦里把希望崛起,这是巨人的坚毅。他就是和我们一样普通的巨人——贝多芬,一个奇迹的替身。篇二:励志风采奖颁奖词 面对困难和挫折,我们要学会自强不息的精神,冷静的分析,学会自我疏导,增添战胜挫折的勇气,才能真正的学会自强. 面对挫折,调适心理的方法很多,但最好的方法,莫过于建立起一种态度:坦然地面对和坚强地担当。所谓面对和担当,就是当不可避免的挫折袭来时,能接受它,承担起挫折带来的压力和打击,把挫折消化掉。我们的人生,正因经历了无数的挫折与磨难而更加美丽和光彩,更充满了欢乐,变的丰富与充实. 综观历史,古今中外,未有一人乃没有经过挫折的打击而成名的,他们都是面对挫折,努力的奋斗.法国作家小仲马,不靠其父之名气,决定用自己的实力取得一番成就,他一次次地往报社寄稿,却都被报社退了回来,但他没有因此而失望,仍继续创作,经过不懈的努力,最终著成了成名之作《茶花女>>.闻一多先生有着刻苦的学习精神,仰之弥高,越高,攀的越起劲;钻之弥坚,越坚,钻的越锲而不舍.当他面对挫折时,更加努力奋斗,最终成为我国伟大的革命家和思想家.在人生的道路上,谁都会遇到困难和挫折,就看你能不能面对和战胜它。战胜了,你就是英雄,就是生活的强者。 路是脚踏出来的,历史是人写出来的。人的每一步行动都在书写自己的历史.我们要学会自强,这样才能更好的走向社会.首先要树立坚定的理想,有了理想,就有了奔头,有了进取的恒久动力.周恩来从小就有远大的理想抱负,要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他有着矢志不移的自强和奋斗精神,成为了中国的伟大领导人,他便是自强的人.每个人都有自身的弱点,自强的人也不是没有弱点的人,但他们是勇于战胜 自身弱点的人.能够战胜自己的人,必定能够自强.自信是精彩人生的基础,而自强是辉煌事业的起点。 每个人都要学会面对挫折,自强不息,勇敢的对待人生,作一个真正的生活中的强者。篇三:邓稼先颁奖词 1、在他心中,事事都轻,人民最重。他清楚,人民是一切。为人民,他奋战28年;为人民,他奉献自己的一生。 2、辐射的尖刀往肉里扣,他横竖不说一句话!“科学巨人”,两弹功臣,他一笑而过;忠厚平实,至死不懈,他坚持一生。开创祖国核武器,他是先头人;研制中国核导弹,他是探路者。他是一个“大写的人”! 3、他,一位具有中国农民朴实气质的人,一位鲜为人知的科学家,一位身为先卒,不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