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哲学及其反思

合集下载

现代西方社会世俗化浪潮的哲学反思

现代西方社会世俗化浪潮的哲学反思

现代西方社会世俗化浪潮的哲学反思现代西方社会世俗化浪潮是近几百年来逐渐发展的一种趋势,它的背景是西方文化中的宗教信仰逐渐减弱,人们的价值观、世界观开始发生重大变化。

这种社会世俗化浪潮虽然带来了很多积极影响,例如推进社会民主化、科学技术的发展等,但也带来了很多负面影响,例如价值观缺失、道德沦丧等问题。

因此,对于这种浪潮的哲学反思非常必要。

首先,我们需要考虑世俗化的背景。

宗教信仰的减弱、科学技术的发展等因素都是导致世俗化浪潮产生的主要原因。

但我们也需要认识到,这些背景的存在并不代表着世俗化是一种无所谓好坏的趋势。

我们需要审视世俗化的影响,包括其积极影响和消极影响。

其次,我们需要思考世俗化对于价值观和道德的影响。

随着宗教信仰的减弱,人们的价值观和道德观也逐渐发生了变化。

这种变化有可能带来积极影响,例如推进社会的民主化、自由、平等等,但同时也会带来消极的影响。

过分强调自我、个人主义,对于家庭、传统、人际关系等的忽略,都有可能带来严重后果。

第三,我们需要思考世俗化与精神方面的关系。

世俗化属于现代社会的一种趋势,它所强调的理性、实用主义会引导人们注重身体和物质生活,导致人们忽视心灵和精神层面的重要性。

这种趋势在西方的一些国家已经表现出了明显的趋势,诸如心理疾病的增加、物质主义的过度等问题都与此有关。

最后,我们需要思考世俗化与传统文化的关系。

传统文化包括宗教信仰、传统习俗、价值观念等,它们在西方社会中随着世俗化的发展逐渐被忽视和遗忘。

这对于西方社会来说是一种巨大的损失,因为传统文化所体现的生活智慧、背景知识、经验等都具有重要的价值,它们与现代社会的发展并不矛盾,在某些方面甚至是互相促进的。

总的来说,对于现代西方社会世俗化浪潮的哲学反思是非常必要的。

我们既需要认识到世俗化的积极作用,同时也需要思考其消极影响。

我们需要思索如何在世俗化的基础上,重建新的价值体系,以及如何在新的价值体系中重新发现传统文化的智慧。

只有坚持这样的反思过程,才能使现代社会的发展更加稳健,更加有利于人类的全面发展。

马克思法哲学理论对西方近代自然法哲学理论的反思与扬弃

马克思法哲学理论对西方近代自然法哲学理论的反思与扬弃

法或权利的“ 事 实本 身” , 并对其进行辩证的理解。它对于当下的我们如何 正确 看待 受西方“ 现 代化 范式” 支配下的 中国法学 范式所 面临的各种 困境 , 并在此基础上 系统阐发或 建构一种基 于中国 自身利益或 立场 的法学范式 , 以期 对 当下 中国法治文明
建设 的走 向提供更为清醒的认 识和明晰的理路无疑具有十分重要 的意义。
与实然 、 自由与必然等 问题统一于 以社会 实践为基础 的人的 “ 感性 ” 、 “ 对象性 ” 活动之上 , 从而使 得马克思 的法 哲学理论 具有时刻面对现实 、 关注民生的道德 品格 。
律的诚信 和民主思想精 神可 以说 也都 源 自于 自然 法的基 本
精神 : 自由、 平等与理性 。 …
蒙 昧 的神 学 主 义 , 逐 步 发 展 起 来 的 。它 一 方 面 激 烈 抨 击 建 立
在西方数 千年的法律 文明发展 历程 中 , 法律 思想家们一
直在思 考和探索有 关法律 本源 以及法 运行的 一般规律 等法
哲学命题 。诸如 : 法律是什么?法律是如何 产生的?法律是
神定的还是人 定 的?法 律代表 正 义 、 理性 , 还是 代 表强 权? 法律与道德的关系 是什 么等等 。先哲 们对这 些 问题 做 出了
因此 , 在新的历史 时期 , 重新解读马克思法哲学理论 , 深
入研究 马克思法哲学 理论对 西方 近代 自然法哲学 理论 的反
而由于作 为 自然法 内核的“ 理性” 具有极大 的抽象性 , 从
而 赋 予 了 自然 法 某 种 不 确 定 的 特 质 , 使 得 不 同时 代 的 自然 法
思 和扬弃 , 充分挖掘马克思 法哲学理 论经典著作 中宝 贵的理

现代西方社会世俗化浪潮的哲学反思

现代西方社会世俗化浪潮的哲学反思

现代西方社会世俗化浪潮的哲学反思现代西方社会中的世俗化浪潮在哲学上引发了深刻的反思。

世俗化可以理解为社会逐渐丧失宗教信仰的过程,逐渐将宗教在社会生活中的地位降低,信仰的个体变得越来越私人化。

这种世俗化趋势也带来了一系列问题,如个人主义的加剧、主义的迷失、价值观的多元化等。

哲学对于这些问题的思考,不仅有助于理解现代社会的面貌,也对我们思考如何在全球化时代面对这些问题具有重要的启发。

世俗化带来了个人主义的加剧。

在传统宗教信仰中,个体的思考往往受到神权的限制和规范。

随着世俗化的发展,个体逐渐获得了更多的自由和选择权,他们不再被传统的宗教教义束缚,可以自由地选择自己的信仰和价值观。

这种个人主义的加剧也带来了一系列问题。

个人主义容易导致社会的分裂和孤立。

个人越来越固执于自己的信仰和立场,对其他观点和价值观不容忍,社会的凝聚力和共同价值逐渐丧失。

个人主义使人更加注重个体的欲望和个人利益,而忽视了社会和他人的需求。

这导致社会的公平性和公正性受到挑战,个人主义的追求也容易引发社会的矛盾和冲突。

世俗化还带来了主义的迷失。

在传统的宗教信仰中,人们可以通过宗教教义和价值观来指导自己的行为和为人处世的方式。

随着世俗化的发展,宗教信仰逐渐减弱,人们在道德和行为准则上面临着更多的选择和困惑。

这使得许多人感到迷茫和无所适从,不知道如何在现代社会中找到自己的价值和意义。

世俗化还带来了信仰的多元化,人们在面对不同的宗教和哲学观念时也面临着困扰。

应如何理解和对待不同宗教和哲学观念之间的差异,成为一个重要的问题。

世俗化还带来了价值观的多元化。

在传统的宗教信仰中,人们可以依靠宗教教义和价值观来判断和评价事物的好坏。

随着世俗化的发展,人们的价值观也变得越来越多样化。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价值观念,无法通过宗教教义来统一对事物的评价。

这就带来了辩证的、相对的价值观。

不同的价值观之间无法达成一致,人们对于真理和道德的认识也变得越来越主观。

这给社会的和谐和稳定带来了挑战,也使人们感到对于价值观的追求变得更加困难。

西方哲学论文3000字_有关西方哲学毕业论文范文模板

西方哲学论文3000字_有关西方哲学毕业论文范文模板

西方哲学论文3000字_有关西方哲学毕业论文范文模板西方哲学论文3000字(一):笛卡尔哲学对西方哲学二元思维的影响论文摘要:笛卡尔哲学思想开启了西方近代哲学的历史,是西方哲学二元论思维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笛卡尔的整个哲学体系分为三个部分,分别是形而上学、物理学和其他具体科学,在形而上学方面阐释了二元论哲学体系,证明了上帝存在的真实性,但在其物理学和其他科学方面,则又完全不认可神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在此基础上构建起了机械唯物主义体系。

由此笛卡尔哲学思想具有较为明显的二元特征,这影响了在其之后西方哲学思想家的思维方式,以二元思维来探讨世界问题成为人们普遍选择。

关键词:笛卡尔西方哲学二元思维近代哲学的发展历史,即是在哲学思想家的自我否定和修正过程中不断对自身思想的超越,从而实现对当前世界各种现象的哲学科学解释。

笛卡尔哲学开启了西方近代哲学的历史,其所要解决的是对“物”的绝对确定性、普遍统一性的基本认识,这在其反思哲学思想、怀疑精神以及其他二元哲学思想中的得以展现。

通过对笛卡尔哲学精神的深入剖析,能够更为明确的了解西方哲学二元思维的嬗变和发展历史,从而评判和总结西方哲学发展的忧患得失,开启西方近代哲学的二元思维之路。

一、机械论哲学:对哲学问题方法论的反思笛卡尔处在一个知识更新换代的时代,因而其思想的最重要基础即是对每一个学科门类都进行重新审视并试图提出新的想法,在研究过程中他更加关注对哲学问题方法论的反思,将物理学中机械思想应用到其哲学体系中,为近代哲学发展提供了合法性和可能性。

在笛卡尔看来,哲学的功能并不仅仅局限于对现实生活的主导作用,更体现在其各个组成部分所发挥的作用,强调所有科学的统一性在于探讨方法论,哲学要为各项科学研究提供评判的标准。

笛卡尔将数学方法看作是进行各项科学研究的基础方法,认为依靠综合性分析而获取的理性知识才是能够使人信服的内容,因而只有哂谜庵址椒ú拍芄皇迪肿陨砝硇缘乃咔螅佣琅泻妥芙嵴苎枷胙芯康挠腔嫉檬А�笛卡尔的机械论哲学思想,开启了西方哲学对于研究方法论的理性探讨。

有关反思与道德的西方哲学家名言

有关反思与道德的西方哲学家名言

有关反思与道德的西方哲学家名言1.苏格拉底:一个未经反思的生活不值得过。

2.亚里士多德:道德是一种习惯,而不是一种理论。

3.康德:人类的行为必须基于道德律法,而不是基于个人利益。

4.尼采:一个人应该时刻审视自己的内心,以发现内心的真相。

5.柏拉图:正义在于每个人履行自己的职责。

6.亚里士多德:道德习惯如同手术刀一样锐利。

7.康德:人们应该按照普世的道德法则行事,而不是单纯地追求自己的幸福。

8.尼采:道德不过是弱者编织的一张网罢了。

9.笛卡尔:怀疑是反思的第一步。

10.亚里士多德:道德就是人应该如何生活的指南。

11.康德:人类的行为必须基于道德律法,而不是基于个人利益。

12.尼采:人们应该超越道德的限制,发现内心真正的欲望。

13.柏拉图:每个人都应该追求道德的完美。

14.亚里士多德:道德是一种品质的体现,而不是一种行为。

15.康德:道德不是基于感情的,而是基于理性和自由意志的。

16.尼采:对于道德价值的思考是一种自由与勇气的表现。

17.柏拉图:正义与道德是社会的基石。

18.亚里士多德:道德是人类生活的基石。

19.康德:道德规范适用于所有人,而不受个人意志的支配。

20.尼采:道德是对真实世界的一种逃避。

21.柏拉图:无知是道德的根源。

22.亚里士多德:道德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随着时间和环境的变化而变化的。

23.康德:人类行为的动机是决定道德的关键。

24.尼采:道德是弱者剥夺强者权力的手段。

25.柏拉图:真理是道德的基础。

26.亚里士多德:道德不仅仅是行为,还包括动机和品质。

27.康德:人类拥有道德的能力,是与生俱来的。

28.尼采:道德是对生命的否定。

29.柏拉图:道德是宇宙秩序的一部分。

30.亚里士多德:道德是一种品质的体现,而不是一种行为。

31.康德:道德规范适用于所有人,而不受个人意志的支配。

32.尼采:道德是对真实世界的一种逃避。

33.柏拉图:无知是道德的根源。

34.亚里士多德:道德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随着时间和环境的变化而变化的。

对近代西方政治哲学理念的反思

对近代西方政治哲学理念的反思

对近代西方政治哲学理念的反思李鹏程 2012年07月31日光明日报西方政治哲学在其发展的历史中形成了自己特有的理念系统,这些理念极大地影响着当代西方政治思想的发展和政治制度的建构。

更重要的是,由于西方思想对当今全球具有扩张式的重大影响,因而,它们也极大地影响着当今世界各地的政治思想和政治制度的建构。

在这个意义上,认真研究这些看似老旧的思想财富,对于评价当代西方政治、思考全人类政治文明的进步前景,当有一定的学术裨益。

三种契约论有三种假设近代西方政治哲学基本思想理念的主要形态是“契约论”。

霍布斯、洛克和卢梭的契约学说,都从总体上阐释“政治权利”和“政治权力”二者得以成立的正当性的哲学前设。

而他们的契约论又都是以“人性”论为基础的。

虽然霍布斯、洛克和卢梭都讲“人性”论,但对“人性”他们却有不同的阐释。

他们所设定的“人的自然状态”,实是三种很不同的“生活场景”。

霍布斯把自然状态理解为“人对人皆豺狼”,人性恶是其基础设定。

为求在众恶之中生存,人们只有缔结契约,让渡“权利”,共同选择“绝对主权者”来行使“权力”治理众人,以期形成安全和稳定的社会。

我们可称此为“霍布斯假设”。

而洛克把自然状态理解为“一种完备无缺的自由状态”,人们“在自然法的范围内”,“决定他们的行动和处理他们的财产和人身”,而不需听命于外人;但“自然法状态”潜伏着纷争和动乱的危机。

为解决这种危机,洛克把人性设定、升华为赋有规定性内容的“自由”和“平等”。

我们可称此内容为“洛克假设”。

卢梭也把自然状态看做是自由平等的状态,但卢梭把自然状态理想化了;同时他极力攻击文明史所产生的“艺术”、“技术”和“思想”,断言这些都使人堕落。

但卢梭又说,尽管人进入社会状态后丧失了“自然的自由”,但获得了“道德的自由”;失去了“自然的本能”,但获得了“社会正义”;失去了“感性的冲动”,但获得了“责任和义务的理性”。

卢梭强调共同体的“公意”和绝对的“人民主权”。

我们可称此内容为“卢梭假设”。

身体体育文化西方身体哲学视野下的体育反思

身体体育文化西方身体哲学视野下的体育反思

体育
在西方学者的视野中,体育的本质是身体活动和竞技比赛。通过参与体育活 动,人们可以锻炼身体、提高技能、培养意志品质和团队精神。此外,体育还具 有休闲娱乐、社会交往和教育等功能。
在价值方面,西方学者强调体育的多元价值。体育不仅可以提高身体素质和 竞技水平,还具有文化价值、社会价值和教育价值。例如,足球在英国被视为 “国球”,代表着民族精神和文化传统;在美国,体育被视为一种生活方式和教 育方式,通过参与体育活动,人们可以培养孩子们的品德和团队精神。
体育与身体的互动
体育与身体的关系是密不可分的。通过体育训练,可以改善身体的健康状况、 提高身体素质和增强身体的适应性。同时,体育也是实现身体康复和保持健康的 重要手段。
在西方身体哲学的视野下,体育反思不仅要体育对身体健康的影响,还要体 育对人的精神世界和社会文化的影响。例如,通过参与体育运动,人们可以培养 竞争意识、团队合作精神、规则意识和积极的生活态度。这些品质对于人的全面 发展和社会进步具有重要意义。
体育的文化意义
体育不仅仅是一种运动,还是一种文化现象。在西方文化中,体育占据着重 要的地位,并对社会和文化产生深远的影响。
首先,体育代表着一种特定的价值观。它体现了追求卓越、公正、平等和荣 誉的精神,激发了人们的爱国热情和民族自豪感。其次,体育反映了人类社会的 多样性和包容性。通过体育,不同国家和文化的人们可以相互交流、分享经验和 增进相互理解。此外,体育还具有教育意义。它培养了人们的规则意识、团队合 作精神和积极的生活态度,对于人的全面发展和素质提升具有积极作用。
社会
体育在社会中扮演着多重角色和功能。一方面,体育是一种社会交往的方式。 通过参与体育活动,人们可以结交朋友,加强人际交往。体育赛事也是一种社交 场合,人们可以通过观看比赛、参加比赛和组织活动等方式进行社会交流。

西方哲学史读后感1500字2000字3000字

西方哲学史读后感1500字2000字3000字

西方哲学史读后感1500字2000字3000字《西方哲学史》读后感人类是一种很奇妙的智慧生物,在酒足饭饱后,面对世界的众多不可知的事物,人类往往充满了求知欲和好奇心。

在其驱使之下,人类一方面通过经验的积累,另一方面通过理性的思考推理,来尝试着解答这些问题和解释一些现象。

这样,一部分解答成为了确知的知识,即科学;另一部分由于时代的局限,不能给出确定的答案,但由于人类对未知事物有着敬畏和恐惧的一面,产生了看似能完美解答这些问题的东西,即神学。

罗素认为,哲学就是介于神学和科学之间的东西,是带着理性的思维去思考科学所不能解答,而神学看似给出了完美答案的问题。

所以“哲学”的人生观与世界观,在罗素看来,乃是两种因素的产物:一种是传统的宗教和伦理观念,另一种是可以称之为“科学的”那种研究。

唯有这两者同时存在,才能构成哲学的特征。

罗素说;哲学是诉之于理性而不是权威(这和文艺复兴时期的新教主观主义是不同的,区别在于罗素诉之于理性,而新教是唯心的。

理性能让人清醒地看到他人的可取之处,而唯心让人傲慢)。

这是我对罗素最欣赏的一句话,有了它,才能让我彻底放下顾忌而去研究哲学,虽然在某种程度上说,我的这种心灵安慰也是建立在对罗素的权威上的,但那不是哲学上的。

哲学是研究人类思辩的心灵所最感兴趣的一切问题,在这些问题中,我所最为重视的,是人为什么活着?我所需要的答案,不是原子论那些家伙所认为的机械式的解释,而是目的论的解释。

即当这个问题具体到某个人时,就成了“你为什么活着?”。

当我懂事后,当我懂事后亲身面对了死亡后,在面对死亡后又知道死亡是不可避免后,我就开始不断的在内心中问着这个问题,失去外公的痛不断的刺激着我,让我联想到几十年后我父母的死和最后我的死,我是如此胆小,以致我一想到这个问题便无法安稳入睡。

首先给我答案的是物理学,世界是平衡的,有生就有灭,当这个理论扩大到整个宇宙时,即整个宇宙都有灭亡的那一天,如此渺小的人类,和更加如此渺小的我,又有什么好抱怨的呢?但这又引出了另一个问题,既然人都是要死的,人类也是要灭亡的,甚至整个宇宙都是会归于零的,那么我们现在所谓的奋斗除了养活自己,苟且偷生外,还有什么价值?当然这也是人类期望永恒的一种思想,如果连饭都吃不饱,当然就没有这个问题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西南交通大学
课程结课论文
(2014至2015学年度第2学期)课程名称:西方哲学及其反思
学生姓名:张宇伟
学号:2014113928
专业班级:物理学院电讯(电磁二班)
2015年 6月20日
西方哲学认识自我的思想关系
摘要:在西方哲学发展过程中,“认识自己”一直是一个重要的思想主题,对这个问题思考
的思想家也有很多。

苏格拉底提出了“认识自我”这个观点,引发了许多哲学家的思考。


中黑格尔的“精神哲学”与苏格拉底的思想相一致,还有笛卡儿的对“认识自我”发展向人
类认识观的贡献,“认识自我”的观点更加完善。

关键词:认识自我。

一:苏格拉底的“认识自我”
苏格拉底是对“认识自己”思考过的早期思想家,但是“认识你自己”最初并非由苏格拉底提出,据说它是镌刻在特尔斐的阿波罗神殿上的一句神谕。

苏格拉底的一位莽撞的朋友求神问得苏格拉底世界上是最聪明的人,苏格拉底百思不得其解,便想到去找一名比他更聪明的人到神的面前去质询她为什么这么说。

但是经过对各种各样的人的寻找,苏格拉底并没有找到一位他认为比他聪明的人,最终苏格拉底恍然大悟:原来之所以神说苏格拉底是最聪明的,并不是因为他真有很多的大智慧,而是因为他知道自己无知并且能够在众人面前坦率地公开承认这个无知的事实,然而其他的一些“聪明人”无知却不知自己的无知,还假装有知,这才是最大的无知!因此,仅仅是在这一点上,苏格拉底比别人都聪明。

苏格拉底总是自称一无所知。

他的名言就是:“认识你自己。


苏格拉底所称的认识自己,究竟是要认识什么呢?可以知道的是,苏格拉底的无知是相对于某种真正的知识、真正的智慧的无知。

这种无知不同于所谓的聪明人的那种假装有知的无知,也不同于智者们陷入相对主义和怀疑土义的无知,它毕竟有着比较确定的内容。

苏格拉底关心的不是自然哲学,他所谓的认识自己肯定不会是自己的身体,
而应该是自己的灵魂。

对苏格拉底来说,认识自我就是认识自己的灵魂,灵魂的原则是其他一切的原则。

二:黑格尔和笛卡尔的“认识自己”
黑格尔认为“认识你自己”并不是对人的特殊性的认识,而是人的普遍性思维。

笛卡尔通过“我思故我在”的命题确定了人的主本地为。

笛卡尔这一命题,通过理性的“思”确定了“自我”的本质,“我思”是笛卡尔这血的起点和基础,是一切存在的依据。

三:他们“认识自我”的思想及其关系
苏格拉底的哲学含义由强调知识的作用,从而强调人的地位,是人文主义的体现。

他认为人必须具有知识,才能达到善;无知是一切罪恶的首要根源。

他把道德和知识合二为一,认为道德行为必须以知识为基础,最高的知识就是对“善”这个概念的认识,而“善”包括健康、财富、地位、荣誉以及正义、勇敢等美德。

苏格拉底围绕人的精神修养提出哲学命题,比如什么是幸福、美德、真理、正义等,其中贯穿一个主题就是说服人们不要专注于对身外之物的追求,而应去改造自己的灵魂,追求真理和智慧,成为道德完善的、真正的人。

苏格拉底自认的无知是一种真诚的无知,他真正想做的是通过无知的起点进一步达到有知,这是人类对自己的认识的一个起点,标志着哲学发展史上由早期的关注世界本原的自然哲学转向了人本身。

苏格拉底要用一种精神法则来代替神,黑格尔同苏格拉底一样,
但他指出“精神哲学”是最高的学问,因为他是研究人的自由和尊严的学问。

黑格尔的“主观精神”、“客观精神”和“绝对精神”说明了黑格尔的思想——人是一切事物的内在本质。

苏格拉底“认识自我”的命题在于实现哲学世界观由神学观向人学观的转变,那么笛卡尔则把这一命题提升到认识观的高度,把人的自我抬高到主体性的层面。

这如他所说的——我思想,所以“我存在”这条真理是这样确实,这样可靠,连怀疑派的任何一种最狂妄的假定都不能使它发生动摇,于是我立刻断定,我可以毫不犹豫地接受这条真理,把它作为我所研求哲学的第一原理。

认识自我是人类自我实现的需要,与人生的成功与失败紧密相连。

实现自我的重要条件就是认识自我,只有认识自我才能实现自我。

认识自己,才能获得知识和智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