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木种质资源普查技术标准及相关规定

合集下载

林木种质资源普查优良林分标准及选择方法.doc

林木种质资源普查优良林分标准及选择方法.doc

优良林分标准及选择方法优良林分应该是具有优良遗传性状的一个群体。

天然林通过长期的自然选择形成了遗传上较为稳定的种群,我们开展优良林分调查,主要是依照林分的类型,按照一定的标准选择优良林分群体。

如果在现有的天然林、人工林当中选择优良林分建立母树林,建成时间短、投产早,能迅速改良生产用种品质;如用作林木品质改良研究,能立即获得所用种源的遗传效果。

因此优良林分的选择对加快扭转种子生产落后状态,满足生产对造林良种的需求,对营造的新一代人工林提高生产率和林分稳定性,发挥生态效益,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 优良林分定义在同等立地下,与其他同龄林分相比,在速生、优质、抗性等方面居于前列,通过自然稀疏或疏伐,优良木可占绝对优势,能完全排除劣等木和大部分中等木的林分。

本定义中,林分是指内部结构特征基本相同,而与周围森林有明显区别的一片森林区段。

优良木是指在林分内生长健壮、干形良好、结实正常,在同龄的林木中树高直径明显大于林分平均值的树木;劣等木是指在林分内生长不良、品质低劣、感染病虫害较重,在同龄的林木中树高直径明显小于林分平均值的树木;在林分中介于优良木和劣等木之间的树木为中等木。

2 优良林分标准2.1 林分标准1)处于结实盛期或进入结实期的林分;2)同龄林或相差2个龄级以内的异龄林;3)没有经过人为破坏或未进行上层疏伐的林分;4)林木生长整齐、生长量及其它经济性状明显优良;5)密度适宜,郁闭度不低于0.6;6) 林分中优良母树株数占20%以上;7)无病虫害感染;8)林分为实生起源的天然林或种源清楚的人工林。

2.2 地点条件1)该树种的优良种源区或适宜种源区;2)该树种集中分布区或原定采种区,气候生态与土壤条件与用种区相同或相近;3)地形较平缓、背阴向阳,有利于树木结实和采种;4)交通方便、面积相对集中。

主要造林树种面积在2公顷以上,其它优良针、阔叶林面积在0.5公顷以上,便于管理、保护和今后的种实采集;5)原则上在国有林场(所、圃)和基础较好的集体林场内选择。

平原地区林木种质资源普查作业技术

平原地区林木种质资源普查作业技术

平原地区林木种质资源普查作业技术随着环境保护和生态文明建设的不断推进,林木种质资源的保护和利用日益受到重视。

林木种质资源普查是保护和利用林木种质资源的基础,是林木种质资源保护的前提和基础。

本文将介绍平原地区林木种质资源普查作业技术。

一、普查前的准备工作1、普查区域的选取:根据地质、气候、地形、土壤等自然条件评估平原地区的林木资源,确定普查区域范围。

2、普查对象的确定:根据普查区域植被类型、林木种群分布、主要植物群落等情况确定普查对象。

3、普查设计的制定:根据普查对象及其数量、普查区域面积、普查方法等条件制定普查设计方案。

4、普查人员的培训:对参与普查的人员进行系统的培训,包括林木种质资源普查目的、方法、实地操作技能等方面内容。

二、实地普查方法1、目测法:通过人眼直接观察确定林木种质资源的分布、数量、品种等信息。

此方法适用于林分密度较低的地区。

2、测量法:通过实地测量林木的直径、高度、株径、胸径、冠幅等信息然后计算得出林木的生长情况。

此方法适用于林分密度较高的地区。

3、文献调查法:通过查阅历史、地理、植物学等相关文献资料,调查林木的品种、进化、生长等信息。

此方法适用于较为特殊和少见的品种。

4、样方法:按照普查设计方案,在选定的采样点进行林木种质资源的调查。

采样点的选择应满足随机性、代表性、可比性的原则。

5、样条法:沿着样条线进行林木种质资源的调查,以得到更加全面的样本信息。

三、数据处理和分析1、数据整理:将现场调查的数据进行归纳、整理、编码,建立种质资源数据库。

2、数据分析:通过数据分析法,对普查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绘制分布图、比例图、数量图等图表。

3、评估报告:对林木种质资源现状进行评估,提出保护、利用建议。

并将评估结果制作成书面报告。

以上为平原地区林木种质资源普查作业技术的主要内容和步骤。

普查是对林木种质资源进行保护和利用的重要手段,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吉林省林木种质资源普查工作方案

吉林省林木种质资源普查工作方案

吉林省林木种质资源普查工作方案一、前言林木种质资源是国家的战略资源,我省的林木种质资源不清,一些物种仍处于濒危状况,根据国家林业局《关于进一步加强林木种质资源管理工作的通知》、《林木种质资源管理办法》及《林木种质资源调查技术规程(试行)》的要求,将在全省开展林木种质资源普查工作,为规范各项工作,确保如期完成普查任务,特制定此方案。

二、调查的组织形式及目的、任务全省林木种质资源普查工作由省林业厅统一组织实施。

东部地区(白山、通化、延边、吉林)以市(州)、县(市、区、局)为调查单位;中西部地区(辽源、长春、四平、松原、白城)以市为调查单位。

主要目的是通过全省种质资源普查,掌握我省林木种质资源现状与动态,为建立林木种质资源信息管理系统提供有效的数据资源,为制定种质资源长期保护与利用规划,实现林木种质资源的有效保护和开发,促进林业可持续发展服务。

调查的任务是查清林木种质资源的类别、数量与分布,掌握保护与利用现状相关信息,分析与评价林木种质资源收集、保存和利用现状,及时、准确、客观反映林木种质资源的数量、质量及其变化动态,完成对全省的林木种质资源保存和利用状况的综合评价,提出林木种质资源收集、保护与利用的长期规划。

具体包括:1)建立省、市、县林木种质资源调查数据库和信息管理系统;2)制定林木种质资源保护和利用规划;3)加强育种材料合理保存和利用,开展品种选育;4)制定种苗发展规划;5)建立或更新林木种质资源档案,开展林木种质资源监测,评价保存效果,指导和规范种质资源保存与利用;F、向社会公布可利用的林木种质资源目录。

三、调查的对象、内容时间和步骤(一)调查对象1)野生林木种质资源;2)林木良种基地(包括种子园、采穗圃、母树林、优树收集区、试验林等);3)植物园、树木园;4)林木品种(包括林木良种、农家品种等);5)引进树种、品种。

(二)调查内容1)天然林木种质资源和人工保存区域内林木种质资源的科属种、数量和分布及群体信息、生长情况;2)林木良种基地、试验林等保存的林木种质资源的类型、数量、分布及生长情况;3)林木品种的分布、数量、生长情况;4)引进树种、品种来源、数量、分布及生长情况;5)林木种质资源分布区域相关的自然地理等环境因子。

平原地区林木种质资源普查作业技术

平原地区林木种质资源普查作业技术

平原地区林木种质资源普查作业技术随着人类对自然资源的过度开发和环境破坏,全球范围内的生态环境面临严峻的挑战。

作为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林木资源不仅对生态平衡起着关键作用,而且对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平原地区由于地势平坦、水源丰富,适宜发展林木资源。

为了科学合理地评估平原地区的林木种质资源,进行普查作业是至关重要的。

本文将介绍平原地区林木种质资源普查作业的技术要点,以期为相关领域的研究和实践提供参考和借鉴。

一、普查区划和布点技术1. 定位技术平原地区的面积广阔、地形平坦,是林木种质资源丰富的地区。

在进行普查作业时,需要先确定普查区划和布点。

利用GPS、GIS等现代化技术,可以精准地定位普查区域的范围和地理位置,确保普查作业的科学性和全面性。

2. 区域划分平原地区的林木种质资源种类繁多,为了便于普查作业的实施和数据的管理,需要将普查区域划分为若干个区域,每个区域负责一组普查点的布设。

根据地理特征、植被类型等因素,进行合理的划分,确保每个区域的普查数据具有代表性和可比性。

3. 布点技术在确定好普查区域划分后,需要进行普查点的布设工作。

根据林木资源的分布规律和种类特点,选择合适的普查点位,将普查点分布在林木资源密集、稀疏、多样性等不同类型的地区,确保普查数据的全面性和多样性。

二、普查技术和方法1. 实地调查平原地区的林木资源分布广泛,种类繁多,为了获取准确的普查数据,需要进行实地调查。

通过走访调查、野外观察等方式,全面了解林木资源的分布情况、数量特征、生长状况等,为后续的数据分析和评估提供有效的信息支持。

2. 样地建立为了更好地了解林木资源的结构和特点,需要在不同类型的林木群落中建立样地。

确定样地的大小和位置,进行植被类型、物种组成、数量分布等方面的调查和记录,为林木资源的普查工作提供详实的数据基础。

3. 远程感知利用遥感技术,可以快速获取广泛的林木资源信息。

通过遥感影像的解译和分析,可以了解林地的分布情况、植被覆盖率、物种多样性等重要信息,为林木资源的普查作业提供快捷高效的手段。

林木种质资源普查技术标准及相关规定

林木种质资源普查技术标准及相关规定

资源鉴定与评价
形态特征鉴定
根据林木种质资源的形态特征进行鉴定,包括树 形、叶片、花朵、果实等特征。
分子标记鉴定
利用分子生物学技术,通过DNA分子标记对林木 种质资源进行鉴定和分类。
抗逆性评价
对林木种质资源的抗逆性进行评估,包括抗寒性 、抗旱性、抗病虫害等方面进行评价。
资源保存与利用
01
02
03
种质资源库建设
利用方式与途径
直接利用
通过繁殖、栽培等方式直接利用林木种质资源,满足生产和生活 需求。
间接利用
通过林木种质资源的遗传改良,提高林木品质和产量,间接实现林 木种质资源的利用。
创新利用
利用林木种质资源的基因资源,开展基因编辑、基因转化等生物技 术手段,创造新的林木品种或改良现有品种。
知识产权保护与利益分配
规定了森林资源保护、利用、管理的相关要求,包括林木种质资源的保护和利用。
《中华人民共和国种子法》
对种质资源的管理、收集、保存、交换、利用等方面进行了规定,保障了林木种质资源的合法权益。
地方政策与规定
各地林业部门发布的林木种质资源普查技术标准
根据国家法律法规,结合当地实际情况,制定具体的普查技术标准和操作规程。
资源监测与评估
资源监测
定期对林木种质资源进行调查、监测和评估,掌握资源数 量、分布、质量和变化情况,为制定保护和利用策略提供 科学依据。
资源评估
对林木种质资源进行科学评估,包括遗传多样性、生态价 值、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等方面,为资源的合理利用和保 护提供依据。
预警机制
建立林木种质资源预警机制,及时发现和应对资源流失、 破坏和濒危状况,确保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管理体制与机制

林木种质资源普查技术标准及相关规定

林木种质资源普查技术标准及相关规定

林木种质资源普查技术标准及相关规定12吉林省林木种质资源普查调查项目技术标准及相关规定1 编制说明根据吉林省林木种质资源普查工作方案和技术方法要求,为满足普查野外调查和内业统计需要,规范项目调查标准,提高调查质量,特制定本规定。

本规定参照<吉林省森林资源规划设计调查技术细则>,结合普查涉及的调查项目制定。

2 技术标准2.1 地理信息因子2.1.1坐标系统采用北京54平面坐标系,普查用的GPS统一转换为该坐标系。

吉林省WGS84坐标系转北京54平面坐标系参数为:a=-108、f=0.0000005、x=1.0、y=-129.4、z=-48.2;中央子午线:21带选123,22带选129。

2.1.2 地形图采用五万分之一比例尺地形图为普查用标准地形图。

可根据野外作业需要放大至1﹕25000。

调查时填写五万分之一地形图图幅号,填写3形式为”11-52-6-甲”。

2.1.3地理坐标按五万分之一地形图表示方法,记载现地采集的GPS坐标值。

纵坐标填写7位数,横坐标填写8位数,均记载到1m。

如:纵距4832625,横距22468532。

2.1.4海拔高采用1956年黄海高程系,记载现地量测值,以米为单位,记载到1m。

2.2 地形因子2.2.1 地貌地貌划分为4级,见下表。

地貌类别及代码表2.2.2 坡向指小班或标准地的地面朝向,分为9个坡向。

划分标准及代码见下表。

坡向划分标准及代码表42.2.3 坡位分脊、上、中、下、谷、平地、全坡7个坡位。

划分标准和代码见下表。

坡位划分标准及代码表2.2.4 坡度坡度分为Ⅵ级,划分标准和代码见下表。

坡度划分标准及代码表2.3 土壤因子5。

林木种质资源普查技术方法(可编辑)

林木种质资源普查技术方法(可编辑)

林木种质资源普查技术方法内蒙古自治区林木种质资源普查技术方法(试行)内蒙古自治区林业厅目录1 林木种质资源普查的目的 (1)2 林木种质资源普查的内容 (1)3 林木种质资源普查准备 (1)4 普查依据标准和主要技术资料 (2)5 划分普查单位 (2)6初列树种名录 (3)7确定普查地块 (3)8 乡土树种调查方法 (3)9 古树名木调查方法 (5)10 外来树种调查方法 (6)11 内业整理 (8)12 普查成果 (9)13 附表 (10)附表1:线路调查表 (12)附表2:地块调查表 (13)附表3:每木调查表 (14)附表4:标准地调查表 (15)附表5:乔木乡土树种统计表 (16)附表6:灌木乡土树种统计表 (17)附表7:古树名木统计表 (18)附表8:外来树种统计表 (19)附表9:珍稀濒危树种统计表 (20)附表10:林木种质资源普查工作量统计表 (21)14 附录 (11)附录1:林木种质资源普查主要技术规定 (22)附录2:线路踏查技术规定 (36)附录3:标准地调查技术规定 (38)附录4:标本采集制作技术规定 (41)附录5:照片拍摄技术规定 (47)附录6:树种鉴别技术规定 (48)附录7:内蒙古自治区林木种质资源普查初列树种名录 (49)附录8:内蒙古自治区珍稀濒危树种名录 (66)附录9:林木种质资源普查工作总结提纲 (69)附录10:林木种质资源普查技术报告提纲 (70)内蒙古自治区林木种质资源普查技术方法1 林木种质资源普查目的普查的目的是查清我区现有乡土和外来林木种质资源的集中分布区、面积、生长状况,为今后开展林木种质资源的收集、保存、利用,建立布局合理的林木良种基地,大力选育、生产、推广林木良种提供科学依据,从而提高营林质量。

2 林木种质资源普查内容2.1查清乡土树种的集中分布区、面积、生长状况等。

2.2查清古树名木地点、株数和生长状况等情况。

2.3查清外来树种的适应性和推广面积等。

国家林业局关于印发《林木种质资源普查技术规程》的通知

国家林业局关于印发《林木种质资源普查技术规程》的通知

国家林业局关于印发《林木种质资源普查技术规程》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国家林业局(已撤销)•【公布日期】2016.06.08•【文号】林场发〔2016〕77号•【施行日期】2016.06.08•【效力等级】部门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森林资源正文国家林业局关于印发《林木种质资源普查技术规程》的通知林场发〔2016〕77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林业厅(局),内蒙古、吉林、龙江、大兴安岭森工(林业)集团公司,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林业局:林木种质资源是良种选育的基础材料,是国家重要的战略资源。

为规范林木种质资源普查工作,我局对2008年施行的《林木种质资源调查技术规程(试行)》进行了修订,形成了《林木种质资源普查技术规程》(见附件),并配套建立了林木种质资源普查信息管理系统,现印发给你们,请遵照执行,并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一、全面推进林木种质资源普查工作根据《全国林木种质资源调查收集与保存利用规划(2014—2025年)》的相关要求,将在2020年完成全国林木种质资源普查工作,全面摸清我国林木种质资源家底,为林木种质资源收集保存和利用工作提供重要依据。

因此,尚未开展林木种质资源普查工作的省区,要积极创造条件,以全国林木种质资源技术协作组为技术依托,抓紧制定普查方案和实施计划,开展人员培训等,尽快开展全面系统的普查工作。

二、建立完善的林木种质资源普查信息管理体系正在开展和已经完成普查的省区,要尽快将普查数据录入林木种质资源普查信息管理系统,逐步汇总形成全国林木种质资源普查基础信息,为制定林木种质资源保存、利用和评价策略提供数据支持。

2008年9月26日国家林业局印发实施的《林木种质资源调查技术规程(试行)》(林场发〔2008〕197号)同时废止。

特此通知。

附件:林木种质资源普查技术规程国家林业局2016年6月8日。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吉林省林木种质资源普查
调查项目技术标准及相关规定
1 编制说明
根据吉林省林木种质资源普查工作方案和技术方法要求,为满足普查野外调查和内业统计需要,规范项目调查标准,提高调查质量,特制定本规定。

本规定参照《吉林省森林资源规划设计调查技术细则》,结合普查涉及的调查项目制定。

2 技术标准
2.1 地理信息因子
2.1.1坐标系统
采用北京54平面坐标系,普查用的GPS统一转换为该坐标系。

吉林省WGS84坐标系转北京54平面坐标系参数为:a=-108、f=0.0000005、x=1.0、y=-129.4、z=-48.2;中央子午线:21带选123,22带选129。

2.1.2 地形图
采用五万分之一比例尺地形图为普查用标准地形图。

可根据野外作业需要放大至1﹕25000。

调查时填写五万分之一地形图图幅号,填写形式为“11-52-6-甲”。

2.1.3地理坐标
按五万分之一地形图表示方法,记载现地采集的GPS坐标值。

纵坐标填写7位数,横坐标填写8位数,均记载到1m。

如:纵距4832625,横距22468532。

2.1.4海拔高
采用1956年黄海高程系,记载现地量测值,以米为单位,记载到1m。

2.2 地形因子
2.2.1 地貌
地貌划分为4级,见下表。

地貌类别及代码表
2.2.2 坡向
指小班或标准地的地面朝向,分为9个坡向。

划分标准及代码见下表。

坡向划分标准及代码表
2.2.3 坡位
分脊、上、中、下、谷、平地、全坡7个坡位。

划分标准和代码见下表。

坡位划分标准及代码表
2.2.4 坡度
坡度分为Ⅵ级,划分标准和代码见下表。

坡度划分标准及代码表
2.3 土壤因子
2.3.1土壤名称
根据中国土壤分类系统确定,记载调查点的土类。

土类名称代码表
2.3.2 土壤及腐殖质厚度
土壤厚度:记载土壤的A+B层厚度,当有BC过渡层时,应为A+B+BC/2的厚度。

腐殖质厚度:记载土壤的A层厚度,当有AB层时,应为A+AB/2的厚度。

土壤、腐殖质层厚度等级及代码表
2.4林分调查因子
2.4.1最小区划面积及调查统计单位
以公顷为调查和统计单位,一般野生林木种质资源树种的最小区划面积1hm2,珍稀、濒危树种和古树名木最小区划面积0.1hm2,其它树种和品种最小区划面积0.5hm2。

2.4.2 权属
调查记载种质资源树种的土地权属林木权属,包括所有权和使用权。

土地及林木权属代码表
2.4.3 起源
起源分天然和人工两大类。

1)天然林:指由天然下种、人工促进天然更新(包括冠下造林和“人天混林分)或萌生形成的林分;
2)人工林:指通过植苗(包括植苗、分殖、扦插)、直播(穴播或条播)、飞播(包括飞播或模拟飞播造林)方式形成的林分,包括人工林采伐后萌芽形成的林分。

起源代码表
2.4.4 林种
吉林省的森林资源规划设计调查,根据经营目标将森林分为2类、5个林种、23个亚林种,具体见下表。

本次普查填写亚林种。

林种分类系统及代码表
2.4.5 调查树种、优势树种与树种组成
2.4.5.1 调查树种
指本次普查《初列树种名录》规定的树种及新发现的树种、品种。

2.4.5.2 优势树种
对群落结构和群落环境的形成有明显控制作用的树种为优势树种。

实测标准地按株数组成比例确定,株数占总株数最多的树种为优势树种。

经济林、灌木林按株数或丛数比例确定,株数或丛数占总株数或丛数最多的树种为优势树种。

2.4.5.3 树种组成
乔木林按十分法确定树种组成。

复层林应分别林层,按十分法确定各林层的树种组成。

2.4.6 龄级、龄组
有林地的龄级与龄组根据主林层优势树种(组)的平均年龄确定。

各树种(组)的龄级期限和龄组的划分标准见下表。

优势树种(组)龄组划分表
注:飞播造林同人工林。

龄组代码表
2.4.7 郁闭度和覆盖度
1)郁闭度:标准地内乔木树冠垂直投影覆盖面积与标准地面积的比例,采用对角线截距抽样或目测方法调查,记载到小数点后二位。

2)覆盖度:标准地内灌木树冠垂直投影覆盖面积与标准地面积的比例,采用样方实测或目测方法调查,记载到小数点后二位。

郁闭度和覆盖度等级:郁闭度划分为高、中、低三个等级;覆盖度划分为密、中、疏三个等级。

郁闭度、覆盖度等级划分标准及代码表
2.5 生境调查因子
2.5.1 森林结构
2.5.1.1 群落结构
群落结构划分为3类,划分标准及代码见下表。

群落结构类型划分标准及代码表
2.5.1.2林层结构
分为单层林和复层林。

复层林的划分条件是:
1)各林层每公顷蓄积量不少于30m3;
2)主林层、次林层均高相差20%以上;
3)各林层平均胸径在8cm以上;
4)主林层郁闭度不少于0.30,次林层郁闭度不少于0.20。

林层结构代码表
2.5.2 生长情况
根据林分生长情况,划分为3级,按好、中、差填写。

生长情况代码表
2.5.3 结实情况
根据树木结实情况,按多、中、少、无填写。

结实情况代码表
2.5.4 天然更新
天然更新等级根据幼苗各高度级的天然更新株数确定。

确定等级时,高度级的株数不够等级标准时,株数可加到下一级高度合并确定。

天然更新等级评定标准与代码表单位:株/hm2
2.5.5病虫害情况
根据病虫危害情况,按重度、中度、轻度、无填写。

病虫危害情况代码表
2.5.6 人为活动
人为活动对林分的影响,参照规划设计调查的自然度划分为5级,具体划分标准及代码见下表。

自然度划分标准与代码表
2.6 树木调查因子
2.6.1胸径
指距地面1.3m处树木的树干直径,用厘米表示,记载量测真值。

当有坡度时,
应在坡上部量测。

2.6.2 起测径阶
标准地样木检尺的起测径阶为5.0cm。

2.6.3 冠幅
指样木树冠垂直投影覆盖面积,以平方米为单位,保留到小数点后一位。

2.6.4 丛高
为灌木树种的实测高度,以米为单位,保留到小数点后一位。

2.6.5 树种代码
树种代码按《吉林省林木种质资源普查初列树种名录》中树种序号为树种统计代码。

3 其它标准
3.1引种效果鉴定等级
引进树种的抗性及引种效果要作出综合评价。

鉴定分5级,各级标准及代码如下。

引种效果鉴定等级及代码表
3.2经济林生产期
经济林划分为产前期、初产期、盛产期和衰产期四个生产期。

经济林生产期划分标准表单位:a
3.3吉林省各县(市、区)林业局代码
本次普查使用的吉林省各县(市、区)林业局代码见下表。

吉林省各县(市、区)林业局代码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