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修一-第4课--专制集权的不断加强

合集下载

高中历史 第四课《专制皇权的不断加强》 新人教版必修1

高中历史 第四课《专制皇权的不断加强》 新人教版必修1
行政、司法,分别由议会、君主、法院掌管,各自独 立相互牵制,彼此平衡,以维系国家统一
《岳麓版必修三》
唐“三省分权”和西方近代 “三权分立”思想的作用有何 不同?
三省六部制作用:
①三省相互牵制相互补充,分工明确,
提高了办事效率 ②完整的相权被分割,避免了权臣独揽 大权,利于加强皇权 ③它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对后世影响重


“部权尽归内阁” X(时期)
O 明太祖 明成祖 明宣宗 明神宗
明朝内阁设立的过程:
时期 明太祖
明成祖
明中期 以后
名称
职权
殿阁 大学士

仅备皇帝顾 问兼协理章 奏
地位
品秩较低, 不参与决 策
内阁 内阁
参与军国大事 地位逐渐上升
的商讨
有专门的
可以“票拟”对 衙署和属官

地位变得更
疏的处理意见 加重要,
烦心事: ①朱元璋觉得丞相位高权重不利于皇权的巩固 ②废除丞相后政务繁忙,不能一一裁决
办法: ① 裁撤中书省,废除丞相,由皇帝
亲自掌管六部,并规定此后历代不得再立丞相 ②设立殿阁大学士
我能无限可能I CAN PLAY
明 内 Y(政治地位上升情况)



地 位 演
参与

机密

事务
票 拟 权


决策
某同学的理由可能是:
(1)明朝已经废除丞相,清朝不可能有丞相。
(2)他们的真实身份应该是辅政大臣。因为 地位比较高,可能被人私下称为“相”,但 他们没有丞相的决策和行政大权。
(3)这样可能误导观众,让人以为清朝还有 丞相。
编剧的理由可能是:我们所说的相是“宰相” 而不是丞相

必修一第4课专制皇权的不断加强

必修一第4课专制皇权的不断加强

削实权
制钱谷
二.皇权的不断加强
1.明朝皇权的不断加强 2.清朝皇权的不断加强
废丞相,权分六部
明 代 加 强 皇 权
设立殿阁大学士
设立内阁
清 朝 加 强 皇 权
设立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机处


西汉的封国割据与集权措施
专 制 集 权 的 不 断 加 强
中央集权 与地方分 权的斗争
唐末的藩镇割据与北宋的集权措施
第一单元中国古代的中央集权
第4课 专制集权的不断加强
一.汉唐时期的地方割据与集权措施 1.西汉的地方割据与集权措施 2.唐末的藩镇割据与北宋的集权措施
收回诸侯王的政治、军事权力 西 汉 的 集 权 措 施
实行推恩令,强干弱枝
设立州刺史,监察地方
酎金夺爵,废掉列侯
收精兵 北 宋 的 集 权 措 施
皇权与相 权的斗争
明代加强皇权的措施
清朝加强皇权的措施
作业: 1.完成导学案的巩固练习部分; 2.完成新课堂本课的当堂过关; 3.预习下一课并完成导学案的预习部分

第4课__专制集权的不断加强教学课件(岳麓版必修一)共52张PPT

第4课__专制集权的不断加强教学课件(岳麓版必修一)共52张PPT
1.从内容入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方法: 皇帝决定一切; 终身制;世袭制 地方无权,中 央独揽大权 唯上是从, 人浮于事, 因循守旧
皇帝个人专断,决策具有 随意性
2.从形成过程:——分割权力
官僚机构膨胀,贪污腐化盛行
●教学总结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有何特点?
(1)总特征:中央集权不断加强。
(2)在中央与地方的关系中,中央严格控制 地方政权,不允许有独立的行政体系存在。 地方官吏必须服从上级,地方服从中央, 最后听命于君主。
在中央: 三衙枢密院,兵权互牵制; 三分宰相权,财政属三司。 在地方: 州郡属中央,设通判监视; 文臣任知州,财赋运京师。
②宋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
削夺朝中大将兵权:杯酒释兵权

统兵权与调兵权分离:三衙统兵, 枢密院发兵 在中央:将相权一分为三;


在地方:设通判;文臣任州郡长官 枢密使---割军权 计相-----割财权 宰相-----仅有行政权
废相原因?
直接原因: 根本原因:
宰相权力扩大, “胡惟庸案” 加强君主专制的需要
废相影响?
专制皇权发展到新的高度
明初时期的 中枢权力体系
殿阁大学士
明太祖始设 位低权轻


内 阁
亲自掌管
明成祖始设 位高权重
吏 部
户 部
礼 部
兵 部
刑 部
工 部
●废除丞相制度,专制皇权发展 到了新高度
明朝内阁设立和发展的过程:
原因:
根本原因
①刘邦建汉后在地方实行郡国并行制 ②汉景帝采取“削藩”措施 直接原因 解决: 1)景帝平定“七国之乱”,将诸侯 王的军事、政治权力收归中央 2)武帝以“推恩令”瓦解诸侯 王国;设置刺史监察地方;酎 金夺爵。

岳麓版必修1历史第4课《专制集权的不断加强》课件共31张PPT

岳麓版必修1历史第4课《专制集权的不断加强》课件共31张PPT

(3)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唐朝、明朝的统治 者各是怎样处理相权的?
唐太宗的做法:宰相等先集体议政,皇帝最后决 断。
明太祖的做法:废丞相,中央各部门分理政务, 互不统属,皇帝总揽大权。
明朝(1368-1644年)时期的 中央集权体制
殿阁大学士
明太祖:位低权轻
皇帝 亲自掌管Βιβλιοθήκη 内阁明成祖:位高权重




弊端:不利于争取汉族地主阶级的支持;限制皇权
(3)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回答,雍正设军机处的直接 原因是什么?
原因:处理西北紧急军务 (4)军机处有何特点?有何影响?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发展的特点:
1、一整套完善的中央、地方行政制度与选官 用人制度、监察制度、法律制度相结合
2、权力高度集中,皇权至上。 3、君权与相权、中央与地方的矛盾斗争伴随
思考:“安史之 乱”、藩镇割据、 五代十国这些现象 的出现说明的共同 问题是什么?
地方权力的膨胀 会导致国家分裂!
太祖问:“天下自唐 季以来,数十年间,帝 王凡易八姓,战斗不息, 生民涂炭,其故何也?”
赵普回答:“此非他故, 方镇太重,君弱臣强而已。 今所以治之,亦无他奇巧, 惟稍夺其权,制其钱谷,收 其精兵,则天下自安矣。”
材料二 ……自秦始皇置丞相,旋踵而亡。汉、唐、宋因 之,虽有贤相,然其间所用者多有小人专权乱政。我朝 罢相,设五府、六部……分理天下庶务,彼此颉颃不敢 相压,事皆朝廷总之,所以稳当。—《明史记事本末》
(2、1综)合据上材述料材一料、,二比指较出唐唐明太两宗朝与皇明权太与祖相对权丞关相系作的用异的同看。 同法:有最何高不决同策?权都在皇帝手中,相权的存废都服从于专制 主1义唐中太央宗集认权为政设治置的宰需相要有。利异于:提唐高太中宗央把的皇行权政和效相率权,协可调 起避来免,因注君意主发决挥策宰失相误的而参亡政国辅。佐明作太用祖;认明为太设祖置把宰君相权是与政相 权治相动对乱立的,根从源制,度应上集取权消于相皇权帝,一以身保。证皇权的绝对权威。

级高一岳麓版历史必修一课件 第4课 专制集权的不断加强(共44张PPT)

级高一岳麓版历史必修一课件 第4课 专制集权的不断加强(共44张PPT)
——李治安《元代行省制的特点与历史作用》 (3)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为什么说元行省制中央集权是 “秦汉以来郡县制中央集权模式的较高级演化形态”?
(3)原因:行省拥有大权,但受中央节制;行省实行群官负责 和集体议事;中央寄部分权力于行省,借行省集权中央;部分 地方由中书省直接管理。
【深化拓展】 中国古代统治者防止地方割据、加强 地方管理的方式
令长。 ——李治安主编《唐宋元明清中央与地方关系研究》
材料二 西周的封建是层层分封,而汉代封建只有一层分封,诸 侯王国以下依然是郡县制,每个王国领有三四郡、五六郡不等。 除了诸侯王以外,刘邦又分封萧何、张良等一百多位功臣为列侯, 建立侯国,这些侯国的地位与县相当,但直属中央。因此,汉代封 建只是郡县制的变形,并没有完全回到西周封建的道路上去。
刺史制度 汉高祖刘邦
2、唐末五代的割据战乱
(1)安史之乱
李隆基
汉皇重色思倾国, 御宇多年求不得。 杨家有女初长成…… 一朝选在君王侧。 春宵苦短日高起, 从此君王不早朝…… 后官佳丽三千人, 三千宠爱在一身…… 渔阳鼙鼓动地来, 惊破《霓裳羽衣曲》。 ——白居易《长恨歌》
杨玉环
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杜甫
(1)废除丞相制度:
①原因:1.丞相位高权重,威胁皇权; 2.吸取元朝权贵专权、内乱频繁地教训;
②废除:明太祖撤中书省,废丞相,亲掌六部。
(洪武十三年(1380年) )
③影响:实行了1600多年的丞相制度被废除,专制 皇权发展到了新的高度。
(2)设立内阁
①原因:
百官未起朕先起, 百官已睡朕未睡。 不如江南富足翁, 日高三丈犹拥被。
2.设通判(监察); 3.文臣任州郡长官;
地方财赋由中央掌握(设转运使——财赋 大部分运往京师,消除地方上的物质基础)

高中历史必修一优秀教学案例{第4课专制集权的不断加强}

高中历史必修一优秀教学案例{第4课专制集权的不断加强}
高中历史必修一优秀教学案例{第4课专制集权的不断加强}
一、案例背景
在高中历史必修一的第4课“专制集权的不断加强”中,我们主要探讨了中国古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发展和演变。本节课的内容涉及到从秦朝到清朝各个朝代的中央集权制度特点,以及这种制度对国家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影响。
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这部分内容,我设计了一个以角色扮演为主要形式的教学活动。活动分为两个部分:一是角色扮演,二是小组讨论。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对我国历史的热爱和自豪感,增强他们的民族意识和文化自信心。
2.引导学生认识到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在我国历史发展中的积极作用和负面影响,培养他们的历史辩证观。
3.培养学生尊重事实、严谨治学的学术态度,养成客观、公正、理性的思考习惯。
4.通过对中央集权制度的探讨,引导学生认识到权力与责任、集权与民主等现代政治观念的重要性,为他们的未来政治参与奠定基础。
(四)反思与评价
1.引导学生对所学内容进行反思,总结中央集权制度的特点、影响及其历史意义。
2.鼓励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过程进行评价,反思自己在问题解决、小组合作等方面的表现和收获。
3.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成果进行评价,关注学生的知识掌握、能力发展和情感态度,给予积极的反馈和指导。
4.结合学生的自我评价和教师评价,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自己的优点和不足,激发他们的学习动力和改进意愿。
(五)作业小结
1.布置作业:要求学生结合角色扮演和小组讨论的经历,撰写一篇关于中央集权制度影响的小论文。
2.提醒学生在撰写论文时注意史料的搜集、整理和运用,培养他们的学术素养。
3.鼓励学生在课后继续深入研究相关历史问题,拓宽知识面,提高历史文化素养。
五、案例亮点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第一单元 第4课 专制集权的不断加强 课件(共32张PPT)[优秀课件资料]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第一单元 第4课 专制集权的不断加强  课件(共32张PPT)[优秀课件资料]
(2)玄宗晚年安于享乐,疏于朝政。
2、后果: 唐由盛转衰,统一局面被破坏,形成“藩镇割
据”的局面。
三、五代十国局面的出现及实质
实质:唐后期藩镇割据的继续和扩大
天子宁有种乎,兵强马壮者为之尔
周世宗柴荣
十年开拓天下, 十年养百姓, 十年致太平。
四、宋初中央集权的强化

太 祖 赵 匡
陈 桥 驿

公元960年,后周大将赵匡胤发动“陈桥 兵变”,黄袍加身,建立宋朝,史称北宋。
钱:制钱谷 设转运使,财赋大部分运往京师
宋太祖从“权”“钱”“兵”三方 面着手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有哪些利 与弊?
3、影响 利:
改变了唐末五代以来藩镇割据的分裂局面; 加强了中央集权,中央在与地方分权的斗争中处 于绝对上风。
弊:
①职权分散,机构臃肿,形成“冗官”,效率低下;
②军制紊乱,形成“冗兵”;“兵将分离”,将帅无权, 指挥不灵,战斗力衰退;
③财政危机严重,形成“冗费”,造成积贫积弱。
背景:疆域空前扩大
措施:元朝在地方上实行行省制度
意义:加强了对全国的管辖,巩固了统 一。是中国省制的开端,对后世影响深 远。
皇权与相权的斗争
一、明朝
朱元璋--这个皇帝很“酷”
主要经历:
1328年—1344年放牛
姓名:朱元璋
1344年—1347年做和尚(讨饭)
却整夜不得安眠。”石守信等忙问原因。宋太祖回答说:“假如
有一天你们的部下把黄袍加在你们身上,那时也由不得你们。”
石守信等惊惶下跪,问该怎么办。太祖乘机劝他们解去兵权,”
择便好田宅市之,为子孙立永远不可动之业。多置歌儿舞女,
日饮酒相欢,以终其天年“。石守信等领会了他的用意,次日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第一单元第4课《专制集权的不断加强》教学课件(23张)(共23张PPT)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第一单元第4课《专制集权的不断加强》教学课件(23张)(共23张PPT)

A.中枢决策过程发生异变 C.内阁议政功能已经丧失
B.皇帝权力日趋衰落 D.宦官掌握决策权力
解析:明朝废除丞相,设立内阁帮助皇帝处理政事。后内阁地位上升,阁 臣权力增大,可以帮助皇帝起草对大臣奏章的批复意见(称为“票拟”),最后由 皇帝用朱笔批示、裁定(称为“批红”)。明朝中后期, 司礼监太监获得了代皇 帝“批红”的权力,这样司礼监太监利用这一机会,不断扩大自己的权力,干预 明朝的中枢决策。故出现题干所述现象。B错:明中后期内阁、司礼监虽对皇权 有一定制约,但其都依附于皇权,最后集权于皇帝,君主专制强化。C错:内阁 与司礼监相互制约,其议政功能并没有丧失。D错:宦官虽然权力增强,但是最 后的决策权仍在皇帝手中。
第4课 专制集权的不

通远堡高中
贺婷
明确考向
把握主线
了解隋唐三省六部制、 本讲主要讲述了汉至
宋朝二府三司制、明 清朝时期政治制度的
课程 朝内阁、清朝军机处 演变。其演变趋势是
标准 设置等史实,认识君 专制集权高度发展,
主专制制度的加强对 相权不断调整直至被
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 废除,清朝增设军机
考纲
(2)内阁的设立
A.原因: 废除丞相后,皇帝政务繁多。 B.过程 ①明太祖设殿阁大学士作为侍从顾问。 ②明成祖选拔翰林院官员入职文渊阁,大学士开始参与军国大事的商讨。 ③大学士有了票拟权,内阁地位日益提高。
C.评价:明朝内阁始终不是法定的中央一级的行政机构或决策机构,只是为 皇帝提供顾问的内侍机构。
答案:B
7、(2015·课标全国Ⅰ,25)两汉时期,皇帝的舅舅、外祖父按例封侯; 若皇帝幼小,执政大臣也主要从他们之中选择,这被当时人们视为“安 宗庙,重社稷”的“汉家之制”。汉代出现外戚干政的背景是( ) A.皇帝依靠外戚抑制相权 B.“家天下”观念根深蒂固 C.母族亲属关系受到重视 D.刘氏同姓诸侯王势力强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西汉初年的政治体制与秦朝相比,最大差 异在 A.中央机构 B.地方制度 C.皇帝权力 D.根本目的
2.“君主近臣,代起执政,品位既高,退 居闲曹。”表明汉武帝为加强皇权而实 行什么措施。
A、由近臣组成决策机构、削弱丞相权力。 B、剥夺三公权限,扩大尚书省权力 C、臵三公,事归台阁 D、实行三省体制,相权一分为三
7、清朝前期,中央机构发生最主要的变化是 A.国初定制,设议政王大臣数员——如坐朝仪 B.“率循祖制,咸复旧制”,废内阁,恢复内三 院 C.选调翰林等官员入南书房当值,“非崇班贵 值,上所亲信者不得入 D.军国大计,罔不总揽,自雍乾后百八十年,咸 命所寄,不于内阁而于军机处
8、自秦朝历汉唐至明清的两千余年间,君臣矛 盾侧面反映了中央集权、专制制度的发展状况, 通过分散或架空丞相而达到集权的主要是 ① 汉朝 ② 唐朝 ③ 明朝 ④ 清朝 A.①②④ B.①③④ C.①② D.②③④ 9、清朝制度规定,军机处对皇帝当日所下谕旨 和当日所收公文,均要在当日处理完毕。由此 可见,军机处的设臵 A.提高了清王朝的行政效率 B.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C.军机大臣地位高,有决策权 D.加强了专制皇权
3、明清时期君主专制加强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 ①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 ②有利于封建经济的发展 ③奠定了中华文明长期领先世界的基础 ④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A.①④ B.②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 4、关于明清时期内阁制度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明成祖时选翰林院官员以辅助丞相 B.明内阁不是法定的行政决策机构 C.票拟是否采纳取决于皇帝的批红 D.清初时与六部、议政王大臣会议共存
经济上,皇权强化,“重农抑商”阻碍资本 主义萌芽的发展。 文化上,与皇权强化一致的文字狱扼杀了人 们的创造力,阻碍了科学技术的发展。
对外关系上,使中国和世界逐渐隔绝。 明清皇权强化,是封建制度走向衰落的表现。
1、下列属于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有①秦朝皇帝直接 任命郡县长官 ②隋唐确立和完善三省六部制 ③ 北宋任用文臣做地方长官 ④明朝废除丞相 A.①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2、针对唐中后期宰相“事无不统”的教训,为了进 一步分割宰相权力,宋太祖采取的创新措施有 ①设中书门下分掌行政权 ②废丞相,设六部直接管理国家政事 ③设枢密院掌管中央军政 ④设三司机构总管国家财政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④
实行了分封制. 中央和封国之间矛盾激化。诸侯王叛乱。
汉初在地方上 实行郡国并行制. 刘邦分封同姓王 以依仗刘氏“天 下一家” 巩固 皇权,稳定天下。 结果他死后不过 18年,诸侯王就 发动了叛乱。
阅读下列材料。概括其政策,并找出其不同点。 削藩、推恩令。实质都是削弱地方势力,加强中央集权。 不同点:晁错——剥夺、削减。 主父偃——分割、削弱。
A.派文臣做知州 B.设“三衙”,收精 兵 C.设转运使,管理地方财政 D.“强干弱枝, 守内虚外”
5、朱熹说:“本朝鉴五代藩镇之弊,遂尽夺藩 镇之权。兵也收了,财也收了,赏罚刑政, 一切收了。”这段话说明宋朝
A.中央集权得到进一步加强 B.地方政府进一步收回财权 C.政治和理学思想紧密结合
二、皇权的不断加强
第四课
专制集权的不断加强
【课程标准】了解汉、宋加强集权 的措施。了解明朝内阁、清朝军机 处设臵等史实,认识君主专制制度 的加强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一、汉唐时期的地方割据与集权措施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汉初之兴,海内新定…戒亡秦孤立之败,于是 剖疆裂土,尊王子弟,大启九国…然诸侯以大,末流 滥以至溢,小者淫荒越法,大者睽孤横逆,以害身丧国. --------《汉书》 依据材料,汉初相比较秦的制 度发生了什么变化?随着历史 的发展,出现了什么问题?
5、从秦朝到清朝中央、地方两级官制演变的基本史 实学习,你认为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有 ①削弱地方,加强中央 ②削弱相权,加强君权 ③对边疆地区的管辖和治理日趋严密 ④逐渐强化对地方官吏的控制和监视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②④ 6、从明的内阁到清军机处的设立,不能反映的是 A.中国古代政治体制发生了根本变化 B.中国古代专制皇权达到顶峰 C.在皇权与相权斗争中,皇权取得了最终胜利 D.中国封建制度日趋衰落
【归纳】汉武帝的强化中央集权措施
实行推恩令 设置刺史
瓦解王国势力 监察地方
汉武帝强化皇权的措施?
唐朝设藩镇(节度使)
“安史之乱”和藩镇割据局面出现
五代十国分裂局面形成
安史之乱、藩镇割据、五代十国 等现象的本质是什么?
地方分权与中央集权的矛盾
宋 太 祖 赵 匡 胤
陈 桥 驿
宋太祖 黄袍加 身处, 及系马 的老槐 树。
军机处的作用:? (简化手续、提高效率)
三、君权强化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有无积极作用? 积极作用:客观上有利于 巩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可以提高决策效率,组织 大型水利工程、防止地方 分裂、加强民族交流等。
对中国社会不 利体现在哪里?
2、消极作用:
政治上,皇帝不受任何约束和监督,其决策 具有独断和随意性特点。为官者容易惟命是 从、因循守旧、贪污。民主制度难以形成。
皇 帝
度 支
财政
相权再被分割
户 部
中书门下
行政
盐 铁
财政
枢密院
军政
中书省
尚书省
不参与政事
门下省
吏 部
户 部
礼 部
兵 部
刑 部
工 部
20
元代: 一省制
皇 帝
相权过重、威胁皇权
中书省
吏 部
户 部
礼 部
兵 部
刑 部
工 部
21
明代: 撤中书省、废除丞相制度


亲自掌管 中书省
吏 部
户 部
礼 部
兵 部
刑 部
3、“文武将吏,擅自署臵,贡赋不入于朝 廷.虽称藩臣,实非王臣也。” 该材料反 映实质问题是 A.君权与相权的矛盾 B.中央与地方的矛盾 C.汉族政权与少数民族政权的矛盾 D文臣与武将的矛盾
4、宋太祖曾说“朕选儒臣干事者百余人,分治 大藩(节度使辖区),即使他们都贪浊,也不 及武臣一人为害之大。”为此,宋太祖采取 的最重要措施是
材料二(晁错)说上曰:“昔高祖初定天下,昆弟少, 诸子弱,大封同姓。……今削之亦反,不削之亦反。 削之,其反亟,祸少;不削,反迟,祸大。” ---《史记﹒吴王濞列传》
材料三(主父偃):“今诸侯或连城数十,地方千 里……以法割削,则逆节萌起,前日晁错是业。…… 愿陛下令诸侯得推恩分子弟,以地侯之。彼人人喜得 所愿,上以施德,实分其国,必稍自削弱矣。” ---《汉书主父偃传》
秦朝:三公九卿制
皇 帝
御史大夫 (副丞相) 律令图籍 监察百官 左、右丞相 “百官之首” 百官之首 太 尉 军务 (虚有其位)
三公
全国政务
九 卿
汉朝:中外朝制度
隋唐:三省六部制
相权被割 皇权加强

中书省

门下省 封驳审议
尚书省 负责 执行
起草诏令
吏 部
户 部
礼 部
兵 部
刑 部
工 部
19
宋代: 二府三司
工 部
专制皇权发展到一个新的高度
22
明 代:
殿阁大学士
明太祖


内 阁
亲自掌管
明成祖
吏 部
户 部
礼 部
兵 部
票拟权。取决 于皇帝的“批 红”。无决策 工 刑 部 部 权。
23
康熙御笔
清代皇帝的批红
清朝




议政王大臣会议
军国大事
日常事务
军机处
雍正设立 内政外交 军国大计
为什么军机处的 设立,是专制皇 权高度发展的标 志?
“天下自唐季以来, 数十年间,帝王凡易八 姓,战斗不息, 生民涂炭, 其故何也?”
“此非他故,方镇太 重,君弱臣强而已。今 所以治之,亦无他奇巧, 惟稍夺其权,制其钱谷, 收其精兵,则天下自安 矣。”
赵匡胤即皇帝位后,为加强中央集权 都采取了哪些措施?
1、杯酒释兵权
2、收精兵 3、削实权 4、制钱谷
三衙、枢密院,兵权互牵制
州郡属中央,设通判监察 文臣任知州 财赋由转运使运京师
宋太祖从“权”“钱”“兵”三方 面着手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有哪些利 与弊?
利:改变了唐末五代以来藩镇割据的分裂 局面,加强了中央集权。维护了国家 统一。 弊:形成“冗官” “冗兵” “冗费”国 家财政危机,和“积贫”“积弱” 的国家 财政危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