尿沉渣
尿沉渣分析的临床意义

尿沉渣分析的临床意义尿沉渣分析的临床意义1、简介尿沉渣分析是通过显微镜观察尿液中的沉淀物,以便对个体的健康状况进行评估和诊断的一种实验室检查方法。
尿沉渣分析可以提供有关肾脏功能、尿路感染、肾脏疾病和其他相关疾病的重要信息。
2、标本采集和保存- 标本采集:晨尿是最常用的样本类型,因为它具有更高的沉渣量,并且可以提供更准确的结果。
标本采集前应注意提醒患者进行适当的清洁,避免污染。
- 标本保存:采集后,标本应尽快送到实验室进行分析,避免样本的干燥和微生物污染。
3、尿沉渣分析的步骤- 镜检:将适量的尿液涂片放置在显微镜下进行观察,检查其中的细胞、颗粒、晶体等。
镜检可以提供关于尿液成分的直接信息。
- 化学分析:经典的化学分析可以用于检测尿液中的蛋白质、葡萄糖、酮体等物质。
这些化学指标可以提供进一步的诊断信息。
- 流式细胞仪分析:流式细胞仪可以用于快速检测尿液中的一些特定细胞类型,例如红细胞、白细胞和上皮细胞等。
4、尿沉渣分析的指标- 物理指标:包括尿液的颜色、透明度、比重等。
这些指标可以提供关于尿液稀释度和浓缩度的信息。
- 化学指标:包括尿蛋白、尿葡萄糖、尿潜血等。
这些指标可以提示肾脏功能、糖尿病和其他疾病的存在与程度。
- 细胞指标:包括红细胞、白细胞和上皮细胞等。
这些指标可以反映肾脏和尿路的炎症和感染情况。
5、尿沉渣分析的临床意义- 肾脏疾病评估:尿沉渣分析可以提供关于肾小球滤过功能和肾小管重吸收功能的信息,对于肾脏疾病的评估具有重要意义。
- 尿路感染诊断:尿沉渣分析可以检测白细胞和细菌等指标,用于尿路感染的早期诊断和治疗。
- 炎症和感染评估:尿沉渣分析还可以检测尿液中的白细胞和炎性细胞等,提供有关炎症和感染的信息。
- 结石评估:尿沉渣分析中的晶体检测可以用于评估尿路结石的类型和形成的原因。
附件:本文档无附件。
法律名词及注释:无。
尿沉渣检测

尿沉渣检测尿沉渣的成分主要有两类,即无机沉渣和有机沉渣。
无机沉渣多为各种盐类结晶,有机沉渣包括红细胞、白细胞、上皮细胞、管型(尿圆柱)及微生物等。
一、尿沉渣标本的制作及镜检:将尿液静置或离心(2000Mmin)沉淀3~5min,取其沉淀物涂片镜检。
先用低倍镜观察,再用高倍镜辨认。
光线应用弱光,强光可使透明管型漏检。
检查细胞至少应观察ln个高倍镜视野,管型至少应观察2.0个低倍镜视野。
二、有机沉渣的镜检尿液有机沉渣的检查,有助于肾脏及尿路疾病的确定诊断。
对发现的细胞以高倍镜视野所见最低和最高数字或(+→++++)符号表示,如白细胞+(2~6个/高倍视野)、++(7~20个/高倍视野)、+++(21~50个/高倍视野)、++++(50个以上/高倍视野);管型以低倍视野所见最低和最高数字表示。
1.红细胞:鲜尿红细胞形态正常,呈淡黄绿色,在高渗尿内可皱缩成桑椹形或星状;在低渗透尿内则胀大,甚至使血红蛋白溢出,成为大小不同的空环形,称红细胞淡影。
正常尿中很少见到红细胞,若超过4~5个稿倍视野,而尿的外观无血色者,称镜下血尿。
见于急性或慢性肾小球肾炎、急性膀胱炎、肾结石、肾盂肾炎等。
2.白细胞:尿中白细胞主要是中性粒细胞,胞浆清晰整齐,在新鲜酸性尿中,或加1%醋酸,则可见清晰的细胞核,白细胞退化变性后,外形多不规则,胞浆内充满颗粒,将核覆盖而看不到时,称脓细胞。
正常尿中有少量白细胞,如超过5~8个/高倍视野时,说明泌尿器官有炎症。
如尿中出现大量白细胞或脓细胞,说明泌尿器官有化脓性炎症。
3.上皮细胞肾上皮细胞:呈圆形或多边形,比白细胞略大1/3或近似,含有一个大而圆形的核,胞浆内含小颗粒。
肾上皮细胞主要来自肾小管,正常尿中可能有少量出现,当肾小球肾炎时可大量出现,其细胞内可含有脂肪滴。
尿路上皮及肾盂上皮:尿路上皮约比白细胞大2~4倍,呈梨形、梭形或带尾形,有一圆形或椭圆形的较大的核。
肾盂上皮呈典型的高脚杯形。
尿沉渣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1. 了解尿沉渣的基本概念和组成;2. 掌握尿沉渣检验的基本方法;3. 学会观察和分析尿沉渣中的各种细胞、管型、结晶等成分;4. 诊断和评估泌尿系统疾病。
二、实验原理尿沉渣是指尿液经过离心后,沉降至管底的一层物质。
尿沉渣检验是泌尿系统疾病诊断的重要手段之一,通过观察和分析尿沉渣中的细胞、管型、结晶等成分,可以初步判断泌尿系统的病理状态。
三、实验材料1. 尿液样本;2. 尿沉渣检验专用试管;3. 离心机;4. 显微镜;5. 尿沉渣检验试剂。
四、实验方法1. 收集尿液样本:留取晨尿或随机尿,置于尿沉渣检验专用试管中;2. 离心:将尿液样本以3000r/min的速度离心5分钟;3. 观察尿沉渣:用吸管吸取尿沉渣,滴于载玻片上,加盖玻片;4. 显微镜观察:使用显微镜观察尿沉渣中的细胞、管型、结晶等成分;5. 记录结果:记录尿沉渣中的各种成分数量、形态及异常情况。
五、实验结果1. 细胞:红细胞、白细胞、上皮细胞等;2. 管型:细胞管型、颗粒管型、透明管型等;3. 结晶:草酸钙、磷酸钙、尿酸等;4. 异常情况:细菌、寄生虫、肿瘤细胞等。
六、结果分析1. 红细胞:正常情况下,尿液中红细胞数量较少。
若红细胞数量增多,可能提示泌尿系统炎症、结石、肿瘤等疾病;2. 白细胞:正常情况下,尿液中白细胞数量较少。
若白细胞数量增多,可能提示泌尿系统感染;3. 上皮细胞:正常情况下,尿液中上皮细胞数量较少。
若上皮细胞数量增多,可能提示肾小球疾病、尿路感染等;4. 管型:细胞管型提示肾小球疾病,颗粒管型提示肾小管疾病,透明管型提示轻度肾功能不全;5. 结晶:草酸钙结晶提示尿路结石,磷酸钙结晶提示尿路感染;6. 异常情况:细菌、寄生虫、肿瘤细胞等提示相应的疾病。
七、结论通过尿沉渣检验,可以初步判断泌尿系统的病理状态,为临床诊断提供重要依据。
本实验结果显示,尿液样本中存在红细胞、白细胞、上皮细胞、管型、结晶等成分,提示可能存在泌尿系统炎症、结石、肿瘤等疾病。
尿沉渣检查结果分析

尿沉渣检查结果分析尿沉渣检查是一种常见的临床检验方法,通过观察尿液中的沉渣部分,可以对一些疾病进行初步的筛查和诊断。
本文将从常见的尿沉渣检查项目及其意义、异常结果的分析和可能的疾病相关性等方面进行详细的讨论。
一、常见的尿沉渣检查项目及其意义1.尿液颜色:正常尿液颜色一般为淡黄色,浓度较高时颜色较深。
异常颜色可能与多种原因有关,如食物、药物的摄取、尿路感染、肾脏疾病等。
例如,红色或棕色尿液可能是由于尿液中存在红细胞、血红蛋白或血红素等引起的。
2.尿胆原:尿胆原是溶于尿液中的胆红素和胆绿素的总称。
正常情况下,尿液中的尿胆原的含量较低,仅有微量。
异常高的尿胆原含量常提示肝疾病、溶血性贫血和其他疾病。
3.白细胞:白细胞是免疫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增多常与尿路感染等疾病相关。
尿沉渣中白细胞数量的异常增多可能提示尿路感染,而持续增多的情况可能与肾脏炎症、肾结石等疾病有关。
4.红细胞:尿液中的红细胞数量异常增多常称为血尿。
血尿可能由多种原因引起,包括感染、结石、肿瘤和肾炎等。
因此,在尿沉渣检查中发现红细胞需要进一步的检查和评估。
5.上皮细胞:尿液中的上皮细胞来源于尿路各部位的上皮组织。
适量的上皮细胞是正常的,但增多可能提示尿路感染、过度搓洗等情况。
二、异常结果的分析和可能的疾病相关性1.尿液颜色异常:如尿液呈红色或棕色,可能提示肾结石、尿路感染、肾脏肿瘤等疾病。
而清澈的尿液可能与过度饮水或肾脏功能异常有关。
2.尿胆原异常增高:尿胆原异常增高常与肝脏疾病有关,如肝炎、肝硬化等。
3.白细胞异常增多:白细胞异常增多可能与尿路感染、肾脏炎症、结石等有关,还可能是肾小球肾炎等肾脏疾病的表现。
4.红细胞异常增多:红细胞异常增多即为血尿,可能与尿路感染、结石、肾盂肾炎、肾脏肿瘤等有关。
此外,渗透性血尿也是一种可能的原因,例如患有糖尿病等疾病。
5.上皮细胞异常增多:上皮细胞异常增多可能与尿道搓洗、尿路感染等有关,但需要排除其他潜在的疾病。
尿沉渣名词解释

尿沉渣名词解释
尿沉渣是指尿液中沉淀的固体物质,一般通过离心或过滤等方式分离出来。
以下是尿沉渣中常见的物质及其解释:
1.红细胞:尿液中的红细胞通常是由肾脏或泌尿系统的疾病引起的。
尿液中有大量红细胞时可能提示出血性肾炎、膀胱癌等疾病。
2.白细胞:白细胞可以提示尿路感染、盆腔炎症等疾病。
3.上皮细胞:上皮细胞通常来自膀胱、尿道及肾盂等部位的上皮组织。
如果上皮细胞数量过多,可能提示炎症或癌症等疾病。
4.细菌:尿液中的细菌通常是尿路感染的表现,但也可能是污染或细菌培养错误等原因。
5.结晶:尿液中的结晶可能是由药物、食物或疾病引起的。
结晶种类不同可能提示不同的疾病,如草酸钙结晶可能提示肾结石。
6.管型:管型是由肾小管和集合管中的细胞、蛋白质等物质形成的。
不同类型的管型可能提示不同的疾病,如肾小管上皮细胞管型可能提示急性肾小管坏死。
7.其他:尿沉渣中还可能出现粘液、脂肪球、霉菌等物质,这些物质也可能与不同的疾病有关。
- 1 -。
尿沉渣分析报告

尿沉渣分析报告1. 引言尿沉渣分析是一种用于评估人体健康状况的常见方法。
通过观察和分析尿液中的沉渣物,可以获取关于肾脏功能、泌尿系统疾病、代谢异常等方面的重要信息。
本文将介绍尿沉渣分析的步骤和常见结果的解读。
2. 收集尿样进行尿沉渣分析的第一步是收集尿样。
最好的收集方法是早晨首次排尿,因为这时尿液中的沉渣物最为明显。
用干净的容器收集约50-100毫升的尿液,并尽快送至实验室进行分析。
3. 检查尿液外观在进行尿沉渣分析之前,我们首先观察尿液的外观。
正常的尿液应该是清澈透明的,没有异味。
混浊、浑浊的尿液可能是由于白细胞、红细胞、脓液、细菌等沉积物的存在。
4. 离心沉淀为了使尿液中的沉渣物沉淀到底部,我们需要使用离心机进行离心处理。
将收集的尿样在离心机中以适当的速度离心,通常为2000-3000转/分钟,持续约5-10分钟。
5. 观察沉渣物离心处理后,我们可以看到尿样中的沉渣物已经沉淀在离心管的底部。
用吸管或移液器将上层的尿液倒掉,留下底部的沉渣物。
将沉渣物转移到玻片上,并加一滴碘溶液进行染色。
6. 显微镜观察将染色后的沉渣物玻片放置在显微镜下,使用10倍和40倍物镜进行观察。
逐一检查沉渣物中的各种细胞和结晶物。
7. 分析结果解读根据观察到的沉渣物,我们可以得出一些结论和诊断:•红细胞:正常尿液中红细胞的数量较少,如果观察到异常增多的红细胞,可能暗示泌尿系统出血或其他疾病。
•白细胞:白细胞的增多可能表示泌尿系统感染的存在。
•上皮细胞:尿液中的上皮细胞通常来自尿道、膀胱等泌尿系统的上皮组织。
过多的上皮细胞可能暗示尿路感染或其他疾病。
•结晶物:尿液中的结晶物可以是尿酸盐、草酸钙、磷酸钙等,其存在可能与尿液酸碱度、代谢异常等有关。
8. 结论通过对尿沉渣的分析,可以帮助医生评估患者的肾脏功能和泌尿系统状况。
尿沉渣分析是一项简单而有效的检查方法,对于早期发现疾病和监测治疗效果具有重要意义。
因此,合理利用尿沉渣分析结果可以提高疾病的诊断准确性和治疗效果。
尿沉渣检验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通过尿沉渣检验,了解尿液中细胞、管型、结晶等有形成分的含量,以辅助诊断泌尿系统疾病。
二、实验原理尿沉渣检验是将尿液进行离心后,对沉淀物中的有形成分进行测定。
通过观察和计数细胞、管型、结晶等,可初步判断泌尿系统是否存在炎症、感染、结石、肿瘤等疾病。
三、实验材料1. 试剂:生理盐水、尿沉渣检测液、瑞氏染液、醋酸酒精固定液。
2. 仪器:离心机、显微镜、离心管、载玻片、盖玻片、滴管等。
四、实验方法1. 标本采集:采集新鲜晨尿,约10ml。
2. 尿液离心:将尿液置于离心管中,以每分钟2000转的转速离心5分钟。
3. 沉渣制备:弃去上清液,取约0.5ml沉渣,倾于载玻片上,覆以盖玻片。
4. 检测:(1)低倍镜观察:先用低倍镜将涂片全面观察一遍,寻找有无细胞、管型及结晶体。
(2)高倍镜观察:再用高倍镜仔细辨认,并进行计数。
5. 结果记录:记录细胞、管型、结晶等有形成分的数量。
五、实验结果1. 细胞:(1)红细胞:18个/HP;(2)白细胞:2125个/HP;(3)上皮细胞:46个/HP;2. 管型:无;3. 结晶:无。
六、实验分析1. 红细胞:正常尿液中红细胞数量很少,18个/HP可能提示有轻微的血尿,需进一步检查。
2. 白细胞:2125个/HP明显增多,可能提示泌尿系统感染,如急性肾盂肾炎、膀胱炎等。
3. 上皮细胞:46个/HP,属于正常范围。
七、实验结论本次尿沉渣检验结果显示,患者存在白细胞增多,可能存在泌尿系统感染。
建议患者进一步检查,如尿细菌培养、尿常规等,以明确诊断并采取相应治疗措施。
八、注意事项1. 标本采集时,应确保尿液新鲜,避免污染。
2. 离心过程中,注意保持离心速度和时间的稳定。
3. 观察和计数时,应仔细辨认细胞、管型、结晶等有形成分,避免误诊。
九、总结尿沉渣检验是泌尿系统疾病诊断的重要辅助手段。
通过观察和计数尿液中的有形成分,可初步判断泌尿系统是否存在炎症、感染、结石、肿瘤等疾病。
尿常规尿沉渣报告分析

尿常规尿沉渣报告分析
尿常规尿沉渣检查是临床常规检查项目之一,通过对尿液中的各种成分进行定性、定量检测,可以为临床医生提供重要的诊断依据。
尿液中的沉渣成分包括红细胞、白细胞、上皮细胞、管型、结晶、细菌等,通过对这些成分的分析,可以了解患者的肾脏功能、泌尿系统疾病、代谢疾病等情况,对临床诊断和治疗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首先,我们来看一下尿沉渣中的红细胞。
正常情况下,尿液中的红细胞数量很少,如果尿液中出现大量红细胞,可能是肾小球肾炎、输尿管结石、膀胱肿瘤等疾病的表现。
白细胞增多则提示可能存在泌尿系统感染,如膀胱炎、肾盂肾炎等。
上皮细胞增多可能是由于泌尿系统的炎症或损伤引起的。
管型的出现可能与肾小管损伤有关,结晶的形成可能与尿液中溶质过饱和有关,细菌的检出则提示可能存在尿路感染。
在分析尿沉渣报告时,除了关注各种成分的数量外,还需要结合临床症状和其
他检查结果进行综合分析。
比如,尿沉渣检查发现大量红细胞,结合患者的腰痛、血尿等症状,可能提示肾结石或肾盂肾炎的可能性较大;而白细胞增多,伴有尿频、尿急、尿痛等症状,则可能是泌尿系统感染的表现。
除了对尿沉渣中各种成分的定量分析外,还需要注意观察尿沉渣的形态。
比如,管型的形态可以分为透明管型、颗粒管型和脂管型,它们的出现可能与不同的肾脏疾病相关;结晶的形态也可以为临床诊断提供重要的参考依据。
总之,尿常规尿沉渣检查是临床诊断中重要的辅助检查手段,通过对尿液中各
种成分的分析,可以为临床医生提供重要的诊断依据。
在分析尿沉渣报告时,需要综合考虑各种成分的数量、形态以及患者的临床症状和其他检查结果,以便更准确地指导临床诊断和治疗。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检查指标尿沉渣的检查指标通常包括对红细胞、白细胞、肾小管上皮细胞、管型检测。
尿沉渣检查注意事项:患者采尿后应该迅速地进行镜检,否则放置时间过长长,如果是低张尿可出现溶血;如果是高张尿有可能现脱水而使红细胞形状发生变化;如果是碱性尿可使血细胞成分和管型崩坏,影响检验的准确性。
正常数值红细胞<3个/高倍视野,白细胞<5个/高倍视野。
所谓每高倍视野是指显微镜扩大400倍时的每一个视野。
管型可根据横径大小分为(1)狭窄型(为1-2个红细胞直径大小),(2)中等宽度型(3-4个红细胞直径大小),(3)宽型(5个红细胞直径大小)。
宽型管型提示肾实质有严重损害。
在尿沉渣中同时还可以见到少数透明管型及少数扁平上皮细胞、尿酸盐、磷酸盐及草酸盐等结晶。
检查意义探讨尿液分析仪与尿沉渣镜检在检测白细胞和红细胞方面的不同。
方法对85例尿液分析仪测定全部为阴性及281例分析仪测定隐血(++)~(++++)的尿液标本,做尿沉渣镜检。
结果85例尿液分析仪测定全部为阴性的标本镜检可见3~10/HP白细胞10.6%及1~3/HP红细胞4.7%;对281例分析仪测定隐血(++)~(++++)的尿液标本检测发现,隐血阳性级别与镜检红细胞不同步,1.4%的隐血阳性标本镜检实为酵母菌。
结论尿液分析仪与尿沉渣镜检联合检测,才能提高尿液检验的质量。
[关键词] 尿液分析仪;尿沉渣镜检随着尿液分析仪的普及使用,尿液分析既简单又快速,为临床诊断提供了方便,但在实际应用中可能会出现许多新的问题。
为此,笔者对尿十项分析仪测定中结果全为阴性和隐血(++)~(++++)这两种情况的标本用显微镜作沉渣镜检,并将结果加以比较报告如下。
1 材料与方法1.1 标-本我院2006年6月送检的住院患者晨尿标本,其中85例尿液分析仪测定全部为阴性及281例分析仪测定隐血(++)~(++++)的尿液标本,收到标本2 h内检测完毕。
1.2 仪器与试纸德国宝灵曼公司生产的Miditron尿十项分析仪及配套生产的Combur 10 Test M尿十项试纸条。
1.3 检测方法按仪器的操作规程进行,之后,取混匀尿液10 ml,以1500 r/min离心5 min,去上清液,留沉渣0.2 ml,轻摇离心管,使尿沉渣有形成分充分混匀,用10×10镜头,观察其中有形成分的全貌及管型,再用10×40镜头观察鉴定细胞成分和计算数量,连续观察10个不同视野,取所见的最低和最高值,记录结果[1]。
2 结果85例尿液分析仪测定全部为阴性的标本尿沉渣镜检结果3 讨论表1中镜检发现有白细胞的患者,大多为肾炎、肾病综合征、上呼吸道感染和术后患者。
用分析仪法只能测定中性粒细胞中的酯酶,不与淋巴细胞反应。
以上病例中,不能排除由于病因引起的淋巴细胞尿及尿中含有大剂量抗生素等药物产生的影响。
大剂量青霉素滴注的患者,尿液干化学法测定蛋白会产生假阴性结果。
此外,干化学法测定蛋白对尿液中不同类型蛋白质检测的敏感性不同,其测量球蛋白的敏感性仅是白蛋白的1/100~1/50,这也是造成尿蛋白测定假阴性的原因之一[2]。
因此,对于肾病患者,特别是在疾病发展过程中需要系统观察蛋白含量的病例,最好结合使用磺柳酸法(或加热醋酸法)进行实验。
对红细胞镜检为阳性的患者,考虑为临床维生素C用药干扰隐血所致,因维生素C具有较强的还原性,对尿液成分的测定产生竞争性抑制反应,使结果减弱或出现假阴性。
通过对表2的分析,笔者认为:(1)标本存放时间过长,因为住院患者早晨统一送检,可能标本放置太久,引起红细胞溶解,所以出现隐血(+++)~(++++)而镜检红细胞并不多的现象。
(2)红细胞在肾脏或泌尿道经挤压等遇到破坏,或尿比重过低,尿pH值偏高,造成红细胞破坏,释放出血红蛋白出现在尿中,而镜下不见或少见红细胞。
这时,应对患者做进一步的检查。
(3)收集标本用的容器进行强氧化杀菌消毒后残余物能催化过氧化氢氧化邻甲苯胺而使结果受影响。
(4)尿路感染时,由于某些细菌产生过氧化物酶活性物质,或者本身为了代谢的需要,在繁殖过程中合成触酶、过氧化物酶和超氧化物歧化酶,这些物质使红细胞测定产生假阳性结果[3]。
(5)大量酵母菌出现时,可干扰仪器,使仪器无法辨认,因此将其误认为红细胞及使红细胞分析出现假阳性现象。
镜检时应注意红细胞形态的改变,有助于出血部位的定位诊断。
上泌尿道出血时,红细胞形态往往缩小、变形或只剩下胞影,有时要与酵母菌加以区别,必要时可做瑞氏染色。
肾小球出血者,80%以上的红细胞有多形性改变,如红细胞膜出现粗刺、细刺、带泡、穿孔、环状等改变。
肾小球除外出血时,红细胞形态多正常或仅有中空现象。
4 小结从以上结果可以看出,许多常用药物及外在因素对尿检结果存在一定的影响。
此外,严格操作规程、不使用过期的或已被污染的试剂条、尿液新鲜、试剂条于阴凉干燥处保存等,都是提高检测结果准确性的重要环节。
尿液化学分析仪检测仅是一个筛选手段,尿沉渣镜检可发现和纠正尿分析仪检测报告中的误差,在平时工作中应将所有标本都作尿沉镜检的必要性。
尿液分析仪检测应与手工操作相结合,提高尿液检验的质量。
[参考文献]1 叶应妩,王毓三.全国临床检验操作规程,第2版.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1997,133.2 丛玉隆,王淑娟.今日临床检验学.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1997,236-239.3 马骏龙,丛玉隆.菌尿对尿液分析仪测定尿红细胞的影响.中华医学检验杂志,1999,22(4):206.临床意义1.红细胞大于3个/高倍镜视野即为镜下血尿。
增多见于泌尿系统的炎症、肿瘤、结石性等疾病。
如以形态异常的红细胞为主,提示肾性疾病;但也见于全身性疾病,如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血友病、再生障碍性贫血、系统性红斑狼疮等,以及泌尿系统邻近器官的疾病,如前列腺炎、盆腔炎等。
摄入别瞟醇、抗凝剂、环磷酰胺、青霉素、磺胺类药等药物也可有红细胞增多。
2.白细胞大于5个/高倍镜视野即为镜下脓尿。
增多主要见于泌尿系统的感染,尤其是急性肾盂肾炎、泌尿道结石、膀胱炎等;也可见于泌尿系统临近器官疾病,如前列腺炎、阴道炎、盆腔炎等。
3.上皮细胞肾实质损害时,如肾小球肾炎,可见较多的肾小管上皮细胞;泌尿系统炎症时,可见较多鳞状上皮细胞、移行上皮细胞。
4.管型出现管型表示肾实质损害,见于急性或慢性肾小球肾炎、肾功能衰竭等。
出现红细胞管型,特别有助于证明肾性出血。
出现白细胞管型,特别有助于肾盂肾炎与膀胱炎鉴别,后者为阴性。
颗粒管型、蜡样管型的出现进一步表明肾疾病的恶化或进人晚期。
脂肪管型多见于肾病综合征、慢性肾炎等。
如摄入卡那霉素、两性霉素B、头抱菌素等药物,尿液中可出现管型。
5.结晶生理性结晶常见的有草酸钙、尿酸、磷酸铵镁结晶。
病理性结晶主要有胱氨酸结晶、亮氨酸结晶、酪氨酸结晶、胆固醇结晶、放射造影剂结晶、磺胺类药物结晶、阿司匹林结晶、磺基水杨酸结晶等。
检查方法一、尿沉渣手工制片镜检直接镜检法将尿液充分混匀,取其中1滴尿直接涂于载玻片上,依据各种有形成分的形态特点,用显微镜观察作出报告。
玻片画框法用标定好的滴管加混匀尿2滴涂满蜡笔画好的25.2 mm×25.2 mm框内,静止3 min后累计20个高倍视野细胞数,结果以每微升细胞数报告。
细胞数/μl=T×1/20×A/B×1/V。
式中T=细胞累计数,20=所观察的视野数,A=标本分布面积,B=高倍视野面积=(高倍视野直径/2)2.π,V=标本用量(μl),高倍视野直径=目镜中光栏直径/目镜放大倍数,光栏直径可用千分尺测出。
自然沉降法将尿液在室温下放置一定时间(15 min~30 min)后,移去上层的尿液,保留底层大约0.2 mL 左右,然后混匀,取其中1滴沉淀于载玻片上,镜检同直接镜检法。
离心沉淀法尿液10 ml离心5 min,相对离心力(RCF)为400,弃上清留沉渣尿量0.2 ml混匀,吸取20 μl,滴在玻片上用18 mm×18 mm盖片覆盖,先用10×10低倍镜观察全片,再用10×40高倍镜仔细观察,检查细胞至少10个视野,检查管型至少20个低倍视野,报告以高倍视野所见最低至最高数字表示。
建议国内逐步以每微升细胞数报告。
染色法包括湿润染色法及特定成分染色法。
相差显微镜法相差显微镜又称相衬显微镜,是以光的衍射和干涉现象照射标本,产生明暗不同的反差识别,有助于增强透明与半透明的有形成分的轮廓,尤其是透明管型、不典型红细胞、血小板的辨别。
干涉显微镜法在不同位相时,当两种相同颜色的光波相遇时,其亮度发生增强或减弱的变化,从而提高物体的清晰度,可观察到细胞或管型的三维空间结构。
偏振光显微镜法利用光的偏振特性对光有双折射性的物体进行鉴别,可观察活细胞的内含物、神经纤维、植物纤维的结构细节和动物肌肉纤维等。
可分析变性过程,观察到细胞的死活:正常细胞对光偏振呈左旋,肿瘤细胞多数呈右旋,可显示盐类结晶在自然光下见不到的精细结构。
透射电镜法利用电子束作为“照明波源”可明显提高分辨率,将尿沉渣标本切成超薄片在电子显微镜下观察,可准确分辨出细菌管型、白色念珠菌管型、血小板管型、粗颗粒管型和细颗粒管型等。
二、尿沉渣定量计数板法取一定量(10 ml)尿液置特制的离心管内,在规定离心时间和转速的条件下离心沉淀,移去上清尿液,保留一定量的尿沉淀物,取1滴滴人计数板内,在显微镜下计数,然后换算成一定体积(1/μl)内尿有形成分的含量。
Li?Ucc型尿沉渣计数板[5] 计算室为正方形边长9 mm,池深0.125 mm,混匀尿滴入池内计数规定区结果除以5,细胞少时计数全室结果除以10,即为每微升细胞数[1]。
牛鲍计数板法将混匀尿充池,计数9大格细胞数×10÷9,即为每微升细胞数。
FR定量板法[6] 混匀尿10 ml于Biostd离心管内,经1 500 r/min 离心5 min,倾去上清余0.25 ml沉渣即留在管底缩小区内,将沉渣混匀滴入FR板内,计数10大格即得每微升细胞数。
每板10人份一次性使用,保湿,细胞形态及分布稳定。
三、干化学法将试剂包含在纤维素中作为反应部分粘附在塑料支持片上干燥而成试纸带,以镜检为标准半定量检测尿中成分。
Schumann认为干化学检查阴性再镜检是浪费时间,周仲玲等认为即使干化学检查全部阴性,而滴虫、霉菌及病理性结晶等仍需镜检。
1996年的推荐方法中确定,干化学检验只有符合下列四项要求才可以不作镜检:尿白细胞结果为阴性;红细胞结果阴性;尿蛋白为阴性;亚硝酸盐为阴性。
来源于肾科标本不适合干化学筛选,应一律显微镜检查。
丛玉隆等6 349例研究结果:干化学分析结果同时存在红细胞阴性、白细胞阴性、蛋白质阴性时免于镜检对病理性管型检出率影响不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