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德州市高一上学期期末统考语文试题 含答案
2018-2019学年山东省德州市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卷Word版含解析

高一语文试题一、现代文阅读(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传统中国的读书方法与意义黄振萍①传统中国对如何读书有过很多讨论,其中,朱熹的《朱子读书法》流传甚广,成为近世士子的读书指南,元代程端礼《读书分年日程》即以此为基础,后又演化出徐与乔《五经读法》、周永年《先正读书诀》等等。
与前现代社会的诸种事情一样,读书之法也存在古今之变,这其中我们尤其应该注意的是,在儒学主导下的传统中国,古人读书不完全如现代社会那般是为了获取新的知识,如果仅仅从知识体量角度而言,那时候总量并不算大。
《论语》首章讲“学而时习之”,这里的“学”是自己体悟觉醒的意思,所以古人说“古之学者为己”,而不仅仅是获取外在知识。
所以,古人特别反对把读书只是当成“辞章记诵”来猎取功名,认为那样背离了读书的本意。
朱子反复提倡读书要“涵泳”,读书应该做到使人“存心复性”“学以成人”并能“经世致用”。
所以,在传统中国的儒学政教体系里,特别重视如何读书也就不奇怪了。
②南宋人陈善在《扪虱新话》中曾对读书法有个精辟总结:“读书须知出入法。
始当求所以入,终当求所以出。
见得亲切,此是入书法;用得透脱,此是出书法。
”读书要“求所以入”,就是要如孟子所说的能够“知人论世”,熟悉作者的语境和个人品性,这样才能“见得亲切”,真实把握原作者的意图,知道古人的用心之处,以古人为师,矫正自己的言行,进行诚意正心修身齐家的自我治理,这样才能把书读进去.如果只是读进去,而不知运用,成为词句的奴隶,那只能落得个“两脚书橱”的称号,这不是善于读书的人。
要“用得透脱”,就是要能够立足于自己的时代和语境,把所读之书消化透彻,对自己所处的当下之世有仔细的考辨,认清时势,消化所读之书,这样读书才能达到经世致用的效果。
③王国维也表达过类似的意思,《人间词话》中说:“诗人对宇宙人生,须入乎其内,又须出乎其外。
入乎其内,故能写之;出乎其外,故能观之。
入乎其内,故有生气;出乎其外,故有高致。
山东省德州市高一上学期语文期末统一检测卷

山东省德州市高一上学期语文期末统一检测卷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一、默写 (共1题;共6分)1. (6分) (2017高一下·怀远期中) 补写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①在《蜀道难》一诗中,李白引用神话传说为其增添了浪漫主义色彩。
如引用“五丁开山”这一神话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
”②《咏怀古迹其三》中揭示昭君悲惨命运的原因为君王不察,体现昭君心念旧国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
③杜甫在《登高》中,发出“________,________”的感慨,抒发了漂泊异乡、年老体衰的惆怅之情,也蕴含着与生命的衰弱顽强抗争的精神。
二、阅读 (共3题;共35分)2. (16分)(2019·嘉兴模拟)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太古正音序[明]宋濂予少时则好琴,尝学之而患无善师与之相讲说。
虽时按谱求声,以涤堙郁而畅懑愤,心弗自是也,后闻冷君起敬以善琴名江南,当时学琴者皆赴其门。
予尤慕之,以为安得一听以偿夙昔之好乎?及入国朝,予既被命起仕,而冷君亦继至。
时天子方注意郊社宗庙之祀,病音乐之未复乎古,与一二儒臣图所以更张之。
冷君实奉明诏,定雅乐,而予豫执笔,制歌辞,获教与冷君游。
抱琴为予鼓数曲,予瞑目而听之。
凄焉而秋清,盎然而春熙。
寥寥乎悲鸿吟而鹳鹤鸾凤追而和之也;砅砅乎冰合万壑瀑布直泻其上而松桂之风互答而交冲也恳恳乎如唐虞君臣上规下讽而不伤不怒也熙熙乎如汉文之时天下富贵而田野耆耄乘车曳屣,嬉游笑谈,弗知日之夕也。
予倦为之忘寝,不自知心气之平、神情之适。
阅旬日而余音绎绎在耳。
诚知其美而欲学焉,而予已老耄,不可勉矣。
既而冷君出其所次琴谱,曰《太古正音》者示予,且曰:“子之所闻者皆出乎此。
所未闻者,可按谱而学也。
子可以序之。
”予重有感焉。
乐之为教也大矣。
古之人自非居丧服,有异故,则乐未尝违乎左右。
所以摄忿戾之气,通神明之德。
山东省高一上学期期末联考语文试卷及参考答案

山东省高一上学期期末联考语文试卷及参考答案学校: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一、现代文阅读(35 分)(一) 现代文阅读Ⅰ (本题共5 小题, 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 题。
就中国古代诗歌史而言,盛唐既是时段分期概念,也是由审美特质、体制艺术、代表作家等共同构成的诗学型范的概念。
特别是经过宋元明清论者的阐发,盛唐逐渐凸显为诗歌史的黄金时代,盛唐之“盛”也具有了诗史价值判断的涵义。
作为分期概念的盛唐,由宋代严羽较早提出,至明代高棅基本论定。
严羽论诗推崇“盛唐”,又说“不作开元、天宝以下人物”,可知他心中的盛唐主要指开元、天宝诗坛。
此后学者言及盛唐,基本重在开元、天宝,只是对盛唐的上限和下限的看法稍有出入。
到高棅编选《唐诗品汇》时,详细选定开元至大历初八十六人为盛唐,更加标举开元、天宝为“盛唐之盛者”。
高棅对盛唐分期的看法,相对客观,也在后世产生了较大影响。
现当代学者论定盛唐所涵盖的范围,基本不出高棅的结论,而对盛唐分期的歧见也主要针对的是安史之乱后至大历初的归属问题。
一方面如郭预衡、余恕诚仍然主张自开元至大历前划为盛唐。
另一方面,从胡适到林庚、袁行霈,都主要把开元、天宝作为盛唐,并将天宝末至大历视为盛唐诗向中唐诗的过渡。
后一种观点已经成为当前学界的主流。
在唐代历史上,政治社会之“盛”与诗歌创作之“盛”,这二者的时限有所重合而又不完全吻合。
盛唐分期概念的分歧,正体现了后世对文学艺术与社会时代之关系的思考。
盛唐诗学型范到底由哪些作家来体现,这是一个关键的论题。
历代学者对盛唐诗歌典范的总结,实际也是基于他们对盛唐的代表性作家作品的认识。
严羽推崇李白、杜甫,同时又称赏王维、孟浩然、高适、岑参。
我们今天一般说到盛唐诗人,首先就离不开这六家,其代表性和经典性是毋庸置疑的。
元明以降学者则带入辨体的细腻视角,为我们勾画出其时诗体大备、时人各有专擅的盛唐风貌。
山东省德州市2024_2025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

山东省德州市2024-2025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本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留意事项:选择题选出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再选涂其它答案。
非选择题写在答题卡对应区域。
严禁在试卷上答题。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工匠精神是一种严谨仔细、精益求精、追求完备、勇于创新的精神。
在新时代大力弘扬工匠精神,对于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具有重要意义。
我国自古就有尊崇和弘扬工匠精神的优良传统,一些工艺水平在世界上长期处于领先地位。
瓷器、丝绸、家具等精致制品和很多浩大壮丽的工程建立,都离不开劳动者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
《诗经》中的“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反映的就是古代工匠在切割、打磨、雕刻玉器等时精益求精、反复琢磨的工作看法。
《庄子》中讲庖丁解牛___________,“道也,进乎技矣”。
可以说,我国古代特别留意工匠精神,形成了“尚巧工”的社会氛围。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们党在带领人民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进程中,始终坚持弘扬工匠精神。
无论是“两弹一星”、载人航天工程取得的辉煌成就,还是高铁、大飞机等的设计与制造,都离不开工匠精神,都呈现出我们对工匠精神的继承与发扬。
弘扬工匠精神有助于提高创新实力、加快建设制造强国的步伐。
我国是世界制造业第一大国,在世界500多种主要工业产品中,我国有220多种工业产品的产量位居世界第一。
但总体而言,我国制造业大而不强,实现制造业转型升级___________。
加快建设制造强国,加快发展先进制造业,关键在于提高创新实力,而工匠精神是助推创新的重要动力。
工匠精神不是___________、拘泥一格的“匠气”,而是在坚守中追求突破、实现创新。
把工匠精神融入生产制造的每一个环节,敬畏职业、追求完备,才有可能实现突破创新。
我们要通过弘扬工匠精神,培育劳动者追求完备、勇于创新的精神,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奠定坚实基础,加快建设制造强国,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
山东省德州市2019-2020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Word版含答案

2.下列观点与论据对应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肯定人的地位,彰显人的价值———天地之精所有生物者,莫贵于人。(汉董仲舒)
B.推崇人的主体性,强调独立人格———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论语里仁»)
弗雷德又惊又喜,“真的?给我唱片?不,不,我不能要……”
“拿去吧!”我慷慨地说。
“太谢谢你了。”弗雷德兴奋地走了。
几天后,弗雷德来了,胳膊下夹着个盒子。他笑嘻嘻地把那盒子递给我,神秘地说道:“一件小礼物。”
我把盒子打开,惊讶地看到了那只被我摔碎并扔掉了的小黑猴子,一模一样。
“这是你自己制作的吗?”我简直不敢相信。
⑥春天的今夜,便又是这样,我打开了电脑,轻轻地敲出一段怀想的文字,不觉间窗外就有了一片蛙声,是如许的亲切,如许的温馨,它拂动着春夜的暖风,沿了情感的脉络缕缕入心。然我猛然地觉醒,却分明是,寂夜无边!人不由地发现,那暖暖的一缕情思,竟也就化成两滴浸冷的泪珠,冰凌般地挂在两腮。
4.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B.中国传统哲学从某种意义上说是“人学”,具有浓郁的人文气质。所以,中国知识分子的人文情怀应该体现在他们对社会和国家的责任和担当上。
C.儒家文化强调“爱人”,主张实行“仁政”,这有利于建设和谐社会,建设大同社会。这是中华文化精神家园,也是中华民族安身立命的所在。
D.儒家文化重视并倡导人的身心、人与他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诸方面的协调发展,这种“以人为本”的价值理念,是现代中国文化最核心的价值观念。
⑦我不理他,重新把唱片放上,命令他好好听音乐。我确信他肯定会喜欢。等我端着茶水从厨房回来的时候,第二乐章刚刚开始,我立刻随着唱片大声唱了起来。等我唱完了,才突然想起我让弗雷德听的是舒曼的钢琴协奏曲,而不是我的优美的伴唱。
山东省德州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统考语文试题(含答案)

德州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统考语文试题2024.1本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注意事项:选择题选出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再选涂其它答案。
非选择题写在答题卡对应区域。
严禁在试卷上答题。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7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①什么叫语文平常说的话叫口头语言,写到纸面上叫书面语言。
语就是口头语言,文就是书面语言。
把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连在一起说,就叫语文。
对学习语文我们要有正确的认识。
②语言是一种工具。
工具是用来达到某个目的的。
工具不是目的。
比如锯子、刨子、凿子是工具,是用来做桌子一类东西的。
我们说语言是一种工具,就个人说,是想心思的工具,是表达思想的工具;就人与人之间说,是交际和交流思想的工具。
思想和语言是分不开的,想心思得靠语言来想,不能凭空想。
可以说,不凭借语言的思想是不存在的。
固然,绘画、音乐﹑舞蹈表达思想内容是不凭借语言的,绘画凭借线条和色彩,音乐凭借声音和旋律,舞蹈凭借动作和姿态,可是除了这些以外,表达思想都要依靠语言。
③就学习语文来说,思想是一方面,表达思想内容的工具又是一方面。
工具有好有坏,有的是锋利的,有的是迟钝的,有的合用,有的不合用,这是一方面。
思想也有好有坏,有的是正确的,有的是错误的,有的很周密,很深刻,有的很粗糙,很肤浅,这又是一方面。
学习语文,这两方面都要正确对待。
④有些人认为只要思想内容好,用来表达的语言好不好无所谓。
有些人甚至认为语文是雕虫小技,细枝末节,不必多注意。
既然这样,看书无妨随随便便,写文章无妨随随便便。
文章写出来半通不通,不认为不对,反而认为只要思想内容好,写得差些没有关系。
实际上,看书,马马虎虎地看,书上的语言还不甚了然,怎么能真正理解书的内容写文章,马马虎虎地写,用词不当,语句不通,怎么能说思想内容好文章写不通,主要由于没想通,半通不通的文章就反映半通不通的思想。
2023—2024学年山东省德州市高一上学期期末统一考试语文试卷

2023—2024学年山东省德州市高一上学期期末统一考试语文试卷一、语言文字运用1. 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全都正确的是()A.妩.媚(wǔ)黑魆魆..(qū)挥斥方遒.(qiú)B.颀.长(qí)螺蛳.粉(shī)蓊蓊..郁郁(wěng)C.氛.围(fēn)冠.心病(guān)左睇.右盼(dì)D.潜.伏(qiǎn)白洋淀.(diàn)蹑.手蹑.脚(niè)2. 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是()A.安祥侦察兵藕断丝连百无聊赖B.山坳笔竿子呕心沥血贻然自得C.描准哈密瓜无精打彩亦步亦趋D.摇橹绊脚石和蔼可亲滔滔不绝3. 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是()①淄博烧烤走红网络,当地政府迅速_________________,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打出了一套套“组合拳”。
②每个人都会遇到不顺心的事,真正的聪明人不会让坏情绪肆意_________________。
③考试焦虑是考生经常出现的一种情绪反应,_________________考生善于进行心理调适,_________________能缓解减轻不良反应。
A.反应蔓延如果就B.反应曼延只要就C.反映曼延如果就D.反映蔓延只要就4. 下列句子中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是()A.“显眼包”除了指人,也指那些在同类中脱颖而出的事物。
网友常说“每个领域都有自己的显眼包”。
B.兔年春晚小品“坑”,沈腾刻画了一位不担当不作为、不肯干也不敢干的“躺平式干部”。
C.ChatGPT除了能像人类一样聊天交流外,还能根据指示完成像撰写文案、编辑表格等高难度的任务。
(聊天机器人程序)D.在网络空间治理中,必须坚持政府,公众,媒体三管齐下,实现网络空间清朗的目的。
5. 下列句中加点的成语,运用恰当的是()A.电影《八角笼中》的演员把角色演绎得真实可信,栩栩如生....,深受观众好评。
B.心智尚未成熟的青少年受鱼龙混杂....的网络信息影响,也有可能转变为网络暴力的施暴者。
山东省德州市语文高一上学期2024年复习试题及解答参考

2024年山东省德州市语文高一上学期复习试题及解答参考一、现代文阅读Ⅰ(1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春水(一)原文春水,是山间的精灵,是水面的灵犀。
春水,是一首悠扬的歌,是一幅生动的画。
春天,山间解冻,溪水潺潺,冰河解冻,河水流淌。
阳光温暖,春雨绵绵,万物复苏,一片生机盎然。
这时,春水便悄悄地来到我们身边。
春水清澈见底,宛如一面明镜,倒映着天空、白云、树木、山峦,构成一幅美丽的画卷。
水中的鱼儿欢快地游动着,水草随风摇曳,仿佛在跳动着优美的舞蹈。
春风拂过,水面泛起层层涟漪,犹如一幅泼墨山水画。
春水温柔细腻,如丝如缕,如烟如雾。
它轻轻地拂过脸颊,带来一丝丝清凉;它轻轻地流淌过山间,滋润着万物。
春水滋润着大地,让万物茁壮成长。
它如同一首温柔的歌,唱响在大地上。
春水活泼可爱,如同一只顽皮的小鹿,在山间奔跑跳跃。
它时而静静流淌,时而急速奔涌,时而舒缓悠扬,时而激昂澎湃。
春水在山间流淌,为大地带来勃勃生机。
春天,正是万物复苏的季节。
春水如同一位美丽的使者,将生机与活力带到人间。
它让大地充满希望,让万物焕发生机。
(二)小题1.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文章通过描写春水的清澈、温柔、活泼等特点,展现了春水的美丽和生命力。
B. 文章开头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将春水比作精灵、灵犀,生动形象地突出了春水的独特魅力。
C. 文章结尾点明主旨,强调春水是生机与活力的象征,为大地带来希望。
D. 文章中的“如同一首悠扬的歌,是一幅生动的画”是拟人的修辞手法,将春水人格化。
答案:D2.请简要分析文章中运用比喻和拟人两种修辞手法的作用。
答案:比喻的修辞手法将春水比作精灵、灵犀、歌、画等,生动形象地突出了春水的特点,增强了文章的感染力。
拟人的修辞手法将春水人格化,赋予它生命和情感,使读者更容易产生共鸣。
3.文章中“春水滋润着大地,让万物茁壮成长”这句话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答案:这句话在文中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总结了上文对春水特点的描写,并引出下文对春水带给大地生机的描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德州市2015-2016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中国传统文化里一直贯穿着刚柔、动静、有为与无为等一系列相互时立又相辅相承、有着深邃辩证精神的范畴。
这些范畴的斗争与统一,一方面成就了中国文化的多姿多采、博大精深,另一方面也使人们在对传统文化进行考察时因视角的不同而产生严重分歧。
五四前后,在有关中国传统文化的大论战中,相当一部分知识分子从中西比较出发,以西方“人和自然”尖锐冲突的“积极进取”特神作为参照,得出中国传统文化“主静阴柔”,并进而推出“被动无为”的结论。
就当时民族危亡的历史背景而言,从汲取西方文化的精华、熔铸新的民族性格的角度出发,这种归纳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但毫无疑问也失之公允。
中国传统文化不会也不可能全是推崇柔静的文化,因为一种完全柔静无为的文化创造不出辉煌灿烂的中华文化成果来。
因此,张岱年在《中国文化与中国哲学》一文中指出:“主静阴柔”一直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处于从属地位,中国文化的主流精神是刚健有为、自强不息。
孔子是极力提倡有为并身体力行的思想家。
他一生奔波,幻想以周礼匡扶乱世。
孺家学派的后继者们,对“有为”和“自强”的学说进一步发挥,孟子从人格修养的角度提出“吾善养吾浩然之气”的观点;荀子则从天人关系角度提出“制天命而胜之”的著名论断。
对于刚健有为、自强不息做出明确表述的是《易经》。
《象传》中说,“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以天体运行无休无止、永远向上的规律,要求人们积极有为,勇于进取。
此后,刚健有为、自强不息的精神便一直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导精神激励若中华民族一直是中华民族奋发向上、蓬勃发展的动力并体现在人民生活的方方面面中。
首先,就民族的进步和发展而言。
在民族兴旺发达、昂扬向上的昌盛时期,士子的情怀中总洋溢着一股建功立业的壮志豪情。
汉唐将士的积极戍边,在诗文中俯拾皆是,“匈奴未灭,何以家为”的英雄气概,“海县清一,寰宇大定”的宏伟抱负,“请君暂上凌烟阁,若个书生万户侯”的豪迈气势。
……在民族危亡、外族入侵的关口,刚健有为、自强不息也总是激励着人民顽强不屈地进行反侵略、反压迫的英勇斗争。
岳飞、文天祥、史可法……中国历史上曾有过无数可歌可泣的民族英雄壮举。
其次,就个人人格的独立和人生价值的实现而言。
刚健有为、自强不息,或表现为志士仁人在强暴面前英勇不压,坚持正义,誓死不与邪恶势力同流合污;或表现为在人生的挫折面前奋发图强,决不灰心,坚定不移地追求自己的理想。
如号称“史笔”、不向君主低头的董孤;遭受不白之冤,仍忍辱负重,成就千古大业的司马迁……刚健有为、自强不息还有一个最重要的体现,那就是积极否定、革故鼎新的改革精神。
《礼记·大学》中称赞“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易传》也肯定“天地革而四时成,汤武革命,顺乎天而应乎人。
革之时,大矣哉”。
中国历史上每当“积弊日久”时总会有或改革、或革命的运动,为清除积弊而变规变法。
北宋时的王安石变法,清末的康梁维新,都是这种革新精神的体现。
(节选自《中国文化概论》,金元浦等著)1.关于中国传统文化,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中国传统文化里一直贯穿的刚柔、动静、有为与无为等范畴的斗争与统一,使人们在对传统文化进行考察时会产生严重分歧。
B.五四前后,有关中国传统文化的大论战中得出中国传统文化“主静阴柔”的结论,就当时的历史背景而言显然利大于弊。
C.中国传统文化的辉煌灿烂,是不可能由一种完全柔静无为的文化创造的,“主静阴柔”一直处于从属地位。
D.中国传统文化的主导精神是刚健有为、自强不息,倡导人们积极进取,是中华民族奋发向上、篷勃发展的动力。
2.文中说,“孔子是极力提倡有为并身体力行的思想家”,以下《论语》中的语句不能证明这一观点的一项是A.当仁不让于师B.知者乐水,仁者乐山C.知其不可而为之D.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3.关于刚健有为、自强不息的表现,一卜面说法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在民族兴旺发达、昂扬向上的昌盛时期,刚健有为、自强不息的梢神主要表现为诗文繁荣发展,汉唐两代便是典型的例子。
B.在民族危亡、外族人侵的关口,中国历史上无数可歌可泣的民族英雄顽强不屈地进行反侵略、反压迫的英勇斗争。
C.在强暴面前英勇不屈、坚持正义者,在人生的挫折面前决不灰心、坚定不移地追求自己的理想者,在我国历史土不乏其人。
D.每当“积弊日久”时,中国历史上总会有或改革、或革命的运动,为清除积弊而变规变法,彰显了积极否定、革故鼎新的改革精神。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一)文言文阅读(19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 6题。
后赤壁赋苏轼是岁十月之望.,步自雪堂,将归于临皋。
二客从予,过黄泥之坂。
霜露既降,木叶尽脱。
人影在地,仰见明月,顾而乐之,行歌相答。
已而叹曰:“有客无酒,有酒无肴,月白风清,如此良夜何?”客日:“今者薄暮,举网得鱼,巨口细鳞,状似松江之鲈,顾安所得酒乎?”归而谋诸妇。
妇曰:“我有斗酒,藏之久失,以待子.不时之须。
”于是携酒与鱼,复游于赤壁之下。
江流有声,断岸千尺。
山高月小,水落石出。
曾日月之几何,而江山不可复识矣。
予乃摄衣而上,履巉岩,披蒙茸,踞虎豹,登虬龙,攀栖鹘之危粱,俯冯夷之幽宫,盖二客不能从焉。
划然长啸,草木震动;山鸣谷应,风起水涌。
予亦悄然而悲肃然而恐凛乎其不可留也反而登舟放乎中流听其所止而休焉。
时夜将半,四顾寂寥。
适有孤鹤,横江东来,翅如车轮,玄裳.缟衣,戛然长鸣,掠予舟而西也。
须臾客去,予亦就睡。
梦一道士,羽衣蹁跹,过临皋之下,揖予而言曰:“赤壁之游乐乎?”问其姓名,俯而不答。
呜呼噫嘻!我知之矣。
畴昔之夜,飞鸣而过我者,非子也耶?道士顾笑,于亦惊寤。
开户.视之,不见其处。
4.对文中划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A.予亦悄然/而悲肃然/而恐凛乎其不可留/也反而登舟/放乎中流/听其所止而休焉B.予亦悄然而悲/肃然而恐/凛乎其不可/留也反而登舟/放乎中流听/其所止而休焉C予亦悄然而悲/肃然而恐/凛乎其不可留也/反而登舟/放乎中流/听其所止而休焉D.予亦悄然/而悲肃然/而恐凛乎/其不可留也反而登舟/放乎中流/听其所止而休焉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是岁十月之望.望:农历每月十五日B.以待子.不时之须子:对人的尊称,多指男子。
C.玄裳.编衣,戛然长鸣裳:古人穿的下衣。
D.开户.视之,不见其处户:窗户,一般指单扇的。
6.下面是关于《前赤壁赋》与《后赤壁赋》的比较,说法有误的一项是(3分)A.前赋写江上秋月,景色宁静清爽;后赋写江岸冬景,境界寥落幽峭。
B.前赋以谈玄说理为主,议论风生;后赋以叙事写景为主,奇境迭出。
C.前赋以情感变化为线索,情景理交融;后赋以行踪为线索,抒情议论含蓄深沉。
D.前赋以人梦结,表现作者的旷达乐观;后赋以梦醒结,表现作者内心的复杂矛盾。
7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1)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
(《师说》)(2)举孝廉不行,连辟公府不就。
(《张衡传》)(3)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私见张良,具告以事,欲呼张良与俱去。
(《鸿门宴》)(二)古代诗歌阅读(8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8-- 9题。
塞下感怀朱庆恰塞下闲为客,乡心岂易安。
程涂过万里,身事尚孤寒。
竟日风沙急,海秋草木残。
何年方致主,时拂剑尘看。
8.诗歌颈联描绘了怎样的画面?(4分)9.这首诗抒发了诗人哪些感情?请简要分析。
(4分)(三)名篇名句默写(9分)10.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1)《论语·子罕》中以水为喻,慨叹时光流逝的名句是:“,。
”(2)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中,启示我们不要沉浦于无法改变的过去,而要努力追求未米的句子是:“,。
”(3)白居易《琵琶行》中描写琵琶女出场时犹豫不决的诗句是:“,。
”(4)思考非常重要,工安石在《游褒禅山记》中通过“。
”一句告诫我们,做学间必须深入思考,慎重选择。
但是过度思考而不学习则难免陷于空想,正如《荀子·劝学》中所说:“,。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1一14题。
(25分)泉州帆影卞毓方泉州,僻居东南沿海一隅。
历朝历代,除了那个“直把杭州作汴州”的南宋,离煌煌都城实在是太远太远。
因此,无论从黄河流域,还是从燕山脚下。
扬子江畔,丹墀金銮的洪恩,权臣贵胄生物擘画,都绝少向这方土地投注。
也罢,得不到体制的青睐,那就不妨掉转目光,向外部世界寻求发展。
穿越莽莽国境,穿越浩浩海空,浪迹南洋,交游百国。
这样一来,倒使她平添了几分外向型的进取和超越性的审美视角...............。
因而,也就是在这里,仿佛总是在不经意之间,那种从经济的港湾,从人性人格的海平面上突然升帆出航的朦艟巨舰,曾屡屡让朝廷大吃一惊。
这是一艘宋代的沉船,静静地泊在泉州湾古船陈列馆。
乍一见,我就被它的硕大震撼了。
船长三十四米,宽十一米,载重为二百吨。
据介绍,这样一艘古船的货运量,抵得上七百头“沙漠之舟”的总负重。
而这,在唐宋之际的海船中,还称不上巨无霸,只算是中等。
这是多么巨大的经济力!又是多么巨大的诱惑,多么巨大的挑战!难怪,泉州早在唐代就成了“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
“秋来海有幽都雁,船到城添外国人”“云山百越路,市井十洲人”,就是李白杜甫的同行们、为之奉上的一份“时代的报告”。
黎民百姓自发的创造,毕竞是有限度的,政治的渴求,经济的呼唤,才是泉州港蓬勃发展的根本动力。
有唐一代,当“安史之乱”阻断了驼铃叮当的西北丝绸之路,泉州港便急剧上升为对外输出和引进的主要窗口。
这种趋势,一直延伸到五代,并在宋元之际达到了高峰。
既然是国际大港,就让我们来看一看外部世界的评论吧。
元初,意大利旅行家马可·波岁途经这里,他在惊讶之余,为西方送去了“商人云集,货积如山,简直难以想象”的新闻。
元末,摩洛哥旅行家伊木·巴都塔经过这里,又为世人送去了“大船百艘,小船无数”“诚为世界最大港口之一,或径称世界之最大港亦无不可”的赞美比沉船更具生命穿透力的,是陈列馆外不远处的一排刺桐。
一株株枝千劲挺,花艳似火。
徜徉树下,不由又想起了一段中外交流的史话。
刺桐树,原产于印度和马来西亚,唐代泉州百姓就大力引种。
如唐人陈陶咏泉州诗“海曲泰深满郡霞,越人多种刺桐花”“三千幢盖拥炎州,刺桐屏障满中都’。
到了五代。
节度使留从效扩建城池,特别欣赏这种云蒸霞蔚的舶来品种,下令环城种植。
这一种就种出了国际化的都市:泉州因之又得了一个别称——刺桐城。
依稀让我追慕古人旷达开放心态的,还有遍布全城的佛教、道教、伊斯兰教、摩尼教的文物古迹。
这是“夷夏杂处”、东西交融的佐证,袒露的是兼容并纳、华光四射的盛世情怀。
限于行程,我只去了坐落市内的开元寺、清净寺和位于近郊的灵山圣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