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赵熠生物科学史文献综述保护生物学
《保护生物学》28课时 教学大纲

保护生物学课程大纲课程代码:00806146课程学分:2课程总学时:28适用专业:生物科学、食品科学等一、课程概述(一)课程的性质保护生物学是一门年轻的、综合性学科;它是一门解决当今社会发展、环境变化等因素所造成的生物多样性危机,以及阐述了人类社会如何与自然和谐发展的课程。
在生态系统遭受严重破坏,生物多样性急剧下降的今天,保护生物学显得尤其重要。
(二)设计理念与开发思路本课程教学的目的在于通过讲授物种形成和灭绝的机理、生物多样性演化历程、不同层次上生物多样性的产生与受威胁的现状等,了解生物多样性受到危害;从物种保护的优先原则、自然保护区的建立与迁地保护等,掌握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方法和途径。
采用课件、图片、动画、视频等形式针对不同内容进行阐述,通过教学除使学生掌握生物保护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还培养学生形成不同生物与其栖息地环境相适应、学会人与自然可持续发展。
本课程知识内容主要有保护生物学的产生及其与生物多样性危机的关系、不同层次上生物多样性的产生与受威胁的现状及其保护、各层次上生物多样性的检测原理及方法、生物入侵、自然保护区的建立与迁地保护、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有关国际行动等。
课时为28学时,学分为2;考核评价方式采用闭卷或开卷等方式进行。
二、课程目标课程目标是通过保护生物学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了解生物多样性受损害的原因,掌握保护的方法和途径等,并学会利用这些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并从而培养他们的科学素质。
(一)知识目标了解保护生物学的产生及其与生物多样性危机的关系、物种形成和灭绝的机理、生物多样性演化历程,不同层次上生物多样性的产生与受威胁的现状及其保护,掌握各层次上生物多样性的检测原理及方法、物种保护的优先原则,分析生物入侵的影响,理解自然保护区的建立与迁地保护的意义等。
(二)能力目标运用生物保护学相关知识学会环境、资源调查等,分析并解决生态环境问题等;根据生物保护学中的保护物种以及保护法规甄别生产、经营等合法行为能力。
试述保护生物学主要研究内容及主要进展,前沿动态

试述保护生物学主要研究内容及主要进展,前沿动态
生物学中的保护生物学研究包括对生物多样性、自然区域和野生动植物等的保护。
其主要研究内容包括以下几方面:
1. 生态环境保护:研究生态系统的结构、功能、稳定性,探究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提出生态环境保护的策略和技术手段。
2. 生物多样性保护:研究野生动植物的种类和数量分布,以及生物多样性的维持机制,制定涉及建设项目、生产经营等方面的生物多样性保护规划和政策。
3. 野生动物保护:研究野生动物的分类、生态习性和分布特征等,制定野生动物的保护政策和措施,促进野生动物的种群恢复和保护。
4. 植物保护:研究植物的分类、生态特征和生长条件,推动植物保护工作的开展,提出相关的政策和技术。
在以上领域的研究中,保护生物学取得了一定的进展。
例如,在生态环境保护方面,绿色低碳的理念逐渐深入人心,开展了一系列深入的研究、方案,一些污染治理、生态建设、气候变化等领域的技术不断得到应用和完善。
在生物多样性保护方面,国际生物多样性保护公约和国内相关立法的实行,促进了国内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的开展。
同时,生态的恢复和重建工程不断推进,多个物种的濒危状态得到扭转。
在野生动植物保护方面,大熊猫等国宝动物种群得到有效保护,野生动物保护区的建设和运营也逐渐完善。
在植物保护方面,开展了一系列的研究,如石竹属植物的分类研究,濒危植物保护的技术手段和政策等。
未来,保护生物学的研究将继续关注生物多样性、自然生态环境和野生动植物等方面,提出更为科学的保护策略和技术,为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社会贡献力量。
保护生物学 研究方法 综述

保护生物学研究方法综述保护生物学是一门旨在保护和维护生物多样性、生态系统和自然资源的学科。
本文将综述保护生物学的研究方法,包括研究方法综述和具体内容阐述两个方面。
一、研究方法综述保护生物学的研究方法主要包括野外调查、实验研究和综合分析等方法。
这些方法可以帮助研究者了解生物的生存状况、生态环境和生态系统等方面的情况,并采取相应的保护措施。
1.野外调查野外调查是保护生物学中最基本的研究方法之一,主要包括生态调查和物种调查。
生态调查主要关注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如植被类型、土壤类型、气候等;物种调查则主要关注物种的分布、数量和生存状况等。
通过野外调查,可以获取大量的基础数据,为后续的研究提供依据。
2.实验研究实验研究是保护生物学中重要的研究方法之一,主要包括实验室研究和野外实验。
实验室研究可以通过控制实验条件来模拟自然环境,探究生物的生理、生态和行为等方面的问题;野外实验则可以通过人为干预来探究保护措施的有效性。
实验研究可以帮助研究者了解生物的内在机制和适应性,为保护措施的制定提供科学依据。
3.综合分析综合分析是保护生物学中重要的研究方法之一,主要包括数理统计分析和系统分析。
数理统计分析可以通过统计分析方法来探究生物数量和生态因子的关系;系统分析则可以将生态系统视为一个整体,探究不同因子之间的相互影响和作用机制。
综合分析可以帮助研究者了解生物与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为生态系统和生物多样性的保护提供科学依据。
二、具体内容阐述保护生物学的研究方法具体包括以下内容:1.物种鉴定与编目物种鉴定与编目是保护生物学中的基础工作之一,主要包括物种的分类、鉴定和编目等。
通过物种鉴定与编目,可以确定物种的分布范围、数量和生存状况等信息,为物种的保护和管理提供依据。
同时,该项工作也可以促进生物多样性的研究和保护工作的发展。
2.种群动态研究种群动态研究是保护生物学中的重要内容之一,主要关注种群的数量变化和动态趋势。
通过种群动态研究,可以了解种群的繁殖、迁徙和死亡等方面的规律,为种群的保护和管理提供依据。
生物学科学史在培养学生核心素养上的运用——以《人体的激素调节》为例

生物学科学史在培养学生核心素养上的运用——以《人体的激素调节》为例摘要:在教学实践过程中,教师利用生物学科学史素材进行精心设计,能够有效地提升学生学习生物学的兴趣,也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
现以《人体的激素调节》为例,浅谈生物学科学史在培养学生核心素养上的运用。
关键词:生物学教学;生物学科学史;核心素养《义务教育生物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指出:生物学是自然科学中的一门基础学科,是研究生命现象和生命活动规律的科学,其研究对象是具有高度复杂性、多样性和统一性的生物界。
生物学是农业科学、医药科学、环境科学及其他有关科学和技术的基础。
生物学的研究经历了从现象到本质、从定性到定量的发展过程,形成了结论丰富的知识体系,以及人类认识自然现象和规律的一些特有的思维方式和探究方法[1]。
《普通高中生物学课程标准(2017年版)》更是提出:“科学是一个发展的过程。
学习生物科学史能使学生沿着科学家探究生物世界的道路,理解科学的本质和科学研究的方法,学习科学家献身科学的精神,这对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是很有意义的”。
在教学实践过程中,教师利用生物学科学史素材进行精心设计,能够有效地提升学生学习生物学的兴趣,也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
现以《人体的激素调节》为例,浅谈生物学科学史在培养学生核心素养上的运用。
《人体的激素调节》是苏教版初中生物学教材七年级下册第12章《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中的第一节。
本节内容主要讲述的是内分泌系统与激素调节的知识,教材以甲状腺激素等几种主要激素的调节作用为例,着重说明激素对生长、发育、生殖、新陈代谢等基本生命活动具有重要而显著的调节效能。
而纵观激素的发现研究之旅,其中包含着丰富的科学史教育素材,如果能将这些素材精心挑选,用心设计,不仅有利于学生对这一部分知识的学习,更能在过程中促进生命观念的形成,提升科学思维,发展探究实践能力,培养态度责任,从而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
一、利用科学史素材促进生命观念的形成“生命观念”是从生物学视角,对生命的物质和结构基础、生命活动的过程和规律、生物界的组成和发展变化、生物与环境关系等方面的总体认识和基本观点,是生物学概念、原理、规律的提炼和升华,是理解或解释生物学相关现象、分析和解决生物学实际问题的意识和思想方法。
保护生物学的定义及研究内容

第一章概论第一节保护生物学的定义及研究内容一、保护生物学的定义保护生物学是刚刚诞生十多年的一门新兴学科。
近半个世纪以来,由于社会迈入后工业文明的历史阶段,人类已经领悟到,我们居住的地球正在进入一个动植物物种空前大量灭绝的时代,而灭绝对人类的未来是可怕的,人类必需扭转这种趋势。
为此,一门危机学科——保护生物学应运而生。
鉴于紧迫的社会需求、大量的研究素材与课题、丰厚的科学基金与资助,以及期刊《保护生物学》的问世,使保护生物学很快成为一门世人瞩目的前沿学科。
在很多发达国家以至于全球,保护生物学基本原理已家喻户晓或正在媒体中广为传播,"生态平衡"、"生态危机"、"环境保护"、"保护野生动植物就是保护人类自己"、"可持续发展"等已成为日常生活用语。
所以,保护生物学应该是21世纪每个人,特别是大学生必需通晓的科学。
保护生物学,是在1978年由生态学家米切尔·苏勒(Michel Soule)首次组织国际会议并提出“建立|一门交叉学科,可以帮助拯救由人类造成大量灭绝中的动植物”的建议,以后由Soule、Pau1t Ehrlich 和Jared Diamond (加利福尼亚大学)等学者的共同努力下,逐步发展起来。
由于该门学科出现的时间仅十多年,目前还处于迅速发展阶段,对其基本含义尚有不同的说法,还未能形成确切的定义。
但一般认为保护生物学是基础科学与应用科学、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双交叉的一门综合学科(图1-1)保护生物学:一门价值取向与处理危机的科学。
保护生物学与生态学的关系就像是急诊与保健,或战争与政治之间的关系。
*研究生物多样保护的科学,即研究从保护生物物种及其生存环境着手来保护生物多样性的科学。
*研究生物多样保护的科学,即研究从保护生物物种及其生存环境着手来保护生物多样性的科学。
*研究人类社会活动和环境变化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以及如何对自然生态系统进行有效的管理与保护,使之能够为人类持续利用的一门学科。
保护生物学的概念

创新技术应用
利用现代生物技术、地理信息系统等技术 手段,提高保护生物学研究的精度和效率 ,为保护实践提供科学依据。
强化国际合作
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需要各国共同努力, 加强国际合作与交流,共同制定和实施保
护策略。
提高公众意识
通过教育和宣传,提高公众对生物多样性 保护的意识和参与度,形成全社会共同参 与生物多样性保护的良好氛围。
感谢您的观看
THANKS
生境改造是指通过工程和技术手段,改 变生境的结构和功能,使其更适宜生物 的生存和繁衍。
种群恢复技术
种群恢复技术包括种群生态学、 种群遗传学和种群管理等手段, 旨在保护和恢复种群多样性,维 护生态平衡。
种群遗传学是指通过研究种群的 遗传学特征和规律,了解种群的 遗传变异和进化潜力,为种群恢 复提供遗传资源。
3
保护生物学关注物种和生态系统健康的维护,以 及如何平衡人类活动和生物多样性保护之间的关 系。
保护生物学的目标
保护生物学的主要目标是确保生 物多样性的长期生存和可持续利
用。
它致力于减少人类活动对生物多 样性的负面影响,恢复和重建受 损生态系统,以及提高公众对生
物多样性重要性的认识。
保护生物学还关注制定和实施有 效的保护策略,以确保生态系统 服务的持续供给和生态平衡的维
生境恢复技术
生境恢复技术是指通过一系列措施,恢 复和重建适宜生物生存和繁衍的自然生 境的技术。
生境监测是指对生境的质量、变化和影 响进行长期的监测和评估,为生境恢复 和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生境管理是指通过科学的方法和技术手 段,对生境进行合理的管理和利用,保 持生境的生态平衡和稳定性。
生境恢复技术包括生境改造、生境管理 和生境监测等手段,旨在保护和恢复生 态系统多样性,维护生态平衡。
保护生物学

保护生物学(Conservation Biology):是现代生命科学中的一个重要分支,是研究和保护地球上的生物资源,以便人类能够持续地予以利用的科学。
狭义的岛屿:指海洋、江河或湖泊中与大陆完全隔离的、由岩石或/和土壤构成的、高潮时露出水面的部分。
广义的岛屿:自然界中任何呈孤立存在的环境类型,在保护生物学中,我们经常使用的名词为“生境岛屿”或“栖息地岛屿”(ecological island)。
岛屿生态学(Island ecology):岛屿生态学(Island ecology)是一门比较新的生态学的一个分支学科,主要研究岛屿上生活的生物与其周围环境间的相互关系、岛屿的大小与岛屿动植物群落的形成、生物的演化以及生物族群的灭绝的关系等。
岛屿效应:岛屿面积越大种数越多。
岛屿平衡理论:MacArthur和Wilson认为一个岛屿上的物种数实际上是由迁入(immigration)和灭绝(extinction)两者的平衡决定的,而这种平衡是一种动态的平衡,物种不断地灭绝或被相同的或不同的种类所替代。
栖息地异质性假说(Habitat heterogeneity hypothesis):William(1964)认为面积增加包含了更多类型的栖息地,因而应有更多的物种可以存在。
Westman(1983)和Buckley(1982)也认为物种随岛屿面积增加而增加的原因是由于栖息地增加的结果,而不是平衡假说中岛屿面积效应的结果。
随机样本假说(Random sampling hypothesis):认为物种在不同大小岛屿上的分布是随机的,大的岛屿只不过是大的样本,因而包含着较多的物种。
Dunn和Loehle(1988)指出,取样范围会影响物种数一面积的关系。
样本效应:大多数自然保护区,无论其面积大小,实际上都仅仅代表了陆地上某种景观的一个部分而非其整体,换言之,自然保护区是某种生境的一个样本。
短期岛屿化效应:随着周围生境改作农用或者以其他形式被人类利用,适宜这些物种生存的邻近生境随之消失,其结果导致那些对邻近生境有所依赖的的物种会立即消失。
保护生物学.doc

第一章保护生物学的产生与发展•第一节保护生物学的概念和学科特点•第二节保护生物学的形成与发展•第三节保护生物学的研究内容•第四节保护生物学的研究趋势第一节保护生物学的概念和学科特点•(一)保护生物学产生的背景•(二) 什么是保护生物学•(三) 保护生物学的学科特点(一)保护生物学产生的背景•1、人类对自然的改造•2、人类活动对自然产生的影响•3、生物多样性•4、生物多样性、资源和环境必须保护•5、保护生物学的出现1、人类对自然的改造•(1)自然生态系统转化为人工或半人工生态系统。
•(2)消耗了大量不可再生资源•(3)生物资源正逐步走向灭绝2、人类活动对自然产生的影响•(1)人类活动正在破坏生物群落。
•(2)由于土地不合理利用、生态环境破坏和外来物种的侵入,物种正经历大灭绝。
•(3)由于森林和湿地消失、工农业污染,地球的生态过程受到干扰。
•(4)沙漠化、水土流失、人口剧增、水资源减少、全球变暖等环境问题凸现。
3、生物多样性•(1)生物多样性(定义):是对人类具有现实和潜在价值的基因、物种和生态系统资源的总称。
•(2)意义:生物多样性是保障人类生存的物质基础和环境条件,也是未来工业、农业和医药业发展的基础。
•(3)人类活动严重干扰了生态平衡。
•(4)(后果)干扰生态系统→生态失衡→物种灭绝→人类生存条件崩溃。
4、生物多样性、资源和环境必须保护•(1)人类觉查到物种灭绝的威胁。
•(2)物种灭绝将对未来产生影响。
•(3)(共识)人类必须保护生物多样性、保护丰富的生物资源、保护人类的生存环境。
5、保护生物学的出现•(1)挽救濒危物种,需要实施保护。
•(2)要科学有效保护,需要一门新的学科知识。
•(3)内容:①物种遇到的困难是什么、②如何处理、③濒危原因是什么、④哪些物种要优先保护、⑤采取怎么的措施。
•(4)保护生物学的出现。
(二) 什么是保护生物学•1、出现:①保护生物学名词出现于20世纪初期;②但保护生物学学科形成于20世纪80年代初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学生物教学资料保护生物学文献综述10生本赵熠10112314150摘要:保护生物学是一门年轻的综合性学科,是在人类的物质文明高度发达后才出现的学科,其目的是研究生物多样性的保护方法与途径。
本文主要回顾了保护生物学的发展历史,概况了该学科的两大基本原理,即功能原理与伦理原理。
阐述了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各种保护途径。
保护生物学在中国的发展和面临的挑战以及一些对策。
关键词:保护生物学:生物多样性:文献综述1.保护生物学发展历史1.1保护生物学的产生1.1.1保护生物学在中国古代的起源人类在距今160万年的第四纪成为地球上的优势族群,在人类形成初期,人类为了求生到森林里去采果,到草原去猎杀动物,到河流去捕杀鱼类和虾。
以本能的方式生存了几百万年,随着人口的越来越多,人类发展到了黄金时期,人类开始驯养牲畜和栽培作物。
作为文明古国的中国,在公元前8000年就有了稻米,小米,蚕和猪等。
在农业社会,我们的先民就产生了一种崇敬自然的情感,中华民族就有了较为自觉的"天人"观念。
《史记·历书》有记载:太史公曰:"神农以前尚矣。
于是有天地神祗物类之官,是谓五宫,各司其序,不相乱也"。
说的是天地万物不仅对人有养育之恩,还有自己的运行规律,不能被人类随意的干扰和打乱。
这说明在古代中国就已经有了明确的保护野生动物和森林资源的思想。
中国古代的思想家,一直在追求一种"天人合一"的最高精神境界。
就从中国哲学发展的主流——儒家和道家而言,都是在追求天人合一的最高理想。
在《易经》中,深刻地阐述了天人关系。
"有天地,然后有万物,天地感而万物生","天地细蕴,万物化醇"。
说的是天地万物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前提,同为天地所生的鸟兽草木和人都是神圣的,人与天地万物和睦相处天下才能太平,人如果不与天道合一,人类就不可能存在。
而且佛教教义认为,人类与其居住和生存的环境是相互依存的,它们之间只有融合谐调,才能共存共荣。
认为一切生命现象,不论是高级的还是低级的,不论是有智慧的还是精神现象比较低的,都有生存的权利,并坚决反对除人类以外的一切动物都是被创造出来供人享用的论点。
在中国古代有很多的文人墨客对自然进行赞美,讴歌大自然,如杜甫的"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保护生物的意识渗透到我国人民生活中,形成了一些良好的风俗习惯。
如我们的祖先给与人们生活密切相合的动植物,也定了过年的日子:如"一鸡"(即正月初一鸡过年)、"二狗"、"三猪"、”四羊”“五牛”、”六马”、"七人"、"八蚕"、"九龙"、十虎"。
这种排法并没有把人排在第一天,而是排在第七天(即正月初七为人过年),其内涵是说人与诸种动物是平等的。
历代的统治者也设立了日趋完备的生物保护机构,制定了保护生物的法令。
夏、商、周等朝代都制定了保护和管理山林的制度与禁令,据《逸周书·大禹篇》记载《禹禁》中规定:"春三月,山林不登斧斤,以成草木之长;川泽不入网罟,以成鱼鳖之长",《禹禁》可认为是世界上最早的自然资源保护法。
1.1.2 世界范围的起源在中世纪,西方哲学占优势的信条是自然应转化为财富,尽可能地用于为人民谋福利。
这种对自然以人类为中心论,导致自十六世纪以来欧洲殖民地大量资源被开发和退化,这种哲学没有顾及自然资源的长源后果。
与此同时,在遍及世界各殖民地中,一些科学家逐渐得出受保护的森林对于防止土地流失,保护木材供给和防止饥荒都是相关的。
某些殖民地官员也开始认识到一些森林应该禁伐,因为它们对确保附近农田稳定降水是必需的因素,对全球气候变化具有警兆意义。
1769年法国殖民行政当局,首先在印度洋毛里求斯岛,颁布了25%的土地面积保存森林,以防止土地被侵蚀;到1852年,英联邦科学研究人员发表了一份报告,强烈呼吁在全部辽阔的次大陆建立森林保护区,以减缓环境灾难和经济损失。
现代保护生物学的许多论点,在100年前或更早欧洲科学家的著作中已经建立。
物种可能遭致灭绝的可能性,已于1627年野牛从欧洲丧失所证实。
还有毛里求斯特有的杜杜鸟也于十七世纪70年代灭绝。
波兰政府在1546年建立保护残存野牛的自然保护区,并禁止狩猎,确实做了许多工作。
然而保护野牛行动终归失败。
十九世纪晚期,英国由于栽培作物面积增长和广泛使用火器狩猎,导致野生动物显著减少。
许多物种大约同时从野生状态中消亡:鹤、鹤、硕鸭、鹊、海鹰、野猪、狼等。
这些惊人的变化促使英联邦自然保护运动形成,但由于种种原因,英国的自然保护区占不到总面积的1%。
伦理保护学家缪尔(Muir)认为,美丽的自然地区,如森林丛林、山峰、瀑布对于宗教,心智培育和情感恢复都有很大价值。
缪尔坚信自然的美学价值可与商业开发的金钱价值相比较。
另一位自然保护学的先驱,利奥波德将人类也看成是生物群落的一部分,而不是置身于自然之外。
利奥波德提出“进化生态土地伦理”(Evolutionary Ecological Land Etllic)。
即土地管理最重要的目的是保护自然生态系统和生态过程的正常运行。
保持这种生态过程将最后给予人类最大的长期价值。
1.2保护生物学的发展1.2.1世界范围保护生物学的发展20世纪50年代开始,世界经济渐趋空前繁荣,城市化浪潮席卷全球,人与环境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全世界面临着人口爆炸、资源短缺、能源危机、粮食不足、环境污染等五大问题的挑战。
与此同时,生态学经过E。
P。
Odum和H。
T。
Odum兄弟的加工宣传,生态系统理论已变得完整和充实,并逐渐为广大生态学家和人们所接受。
人们开始将人类自身放在生态系统之中,正确全面地看待人在生态系统中的地位和作用,尝试利用生态学来解决一些人类面临的实际问题,协调人类既是栖息者又是操纵者之间的关系,以求达到人类社会在经济生产和环境保护之间协调地发展。
60~70年代,群落生态学和岛屿生物地理学的发展更是丰富了保护的理论和实践。
1978年,第一届国际保护生物学大会在美国圣地亚哥动物园召开,生物多样性危机已普遍受到关注,保护生物学作为一门新兴科学迅速发展起来。
1985年的美国保护生物学协会创立和1987年的/Conservation Biology0杂志创刊标志着该门学科的成熟。
现在,保护生物学会已成为北美会员人数增长得最快的一个学会,而2本保护生物学专业期刊/Conservation Biology0和/B-iological Conservation0的发行,则为保护生物学家们提供了交流研究成果,传播保护生物学知识的园地。
1990年开始,北美的许多大学设立了保护生物学专业,并成为大学生们喜欢选修的热门专业。
许多基金会,包括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都将保护生物学作为生物圈是一个相互关联的功能整体,局部的污染和生物多样性变化将影响整个生物圈。
因此,生物多样性保护是一项全球性的任务,需要各国共同努力。
自1973年濒危动植物物种国际贸易公约(CITES)签订以来,国际上已签署了一系列国际公约。
最重要的一次会议,是1992年6月在巴西首都里约热内卢召开的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会上签署了生物多样性公约(Convention on Biological Diversity)、里约宣言(The Rio Declaration)和气侯变化框架公约(Convention on Climate Change)。
1.2.2中国保护生物学的发展我国保护生物学研究起步较晚,力量薄弱,但发展较快,在我国,大多数物种受威胁状况不明,重点保护野生动植物缺乏长期的、系统的有效监测,许多新方法和新技术还没有应用;许多自然保护区虽然已经建立,但其设计与管理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
1959年中国科学院在鼎湖山建立了中国第一个自然保护区,但真正生物多样性保护和研究开始于80年代后期。
1990年中国科学院成立了生物多样性工作组,1992年3月改立为中国科学院生物多样性委员会,统一协调中国科学院生物多样性研究工作。
1993年,生物多样性杂志创刊发行。
1994年,中国政府颁布了5中国21世纪议程6和5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行动计划6以履行生物多样性保护国际公约。
这些均表明中国加快了生物多样性研究和保护的步伐。
1994年8月,中国科学院生物多样性委员会、林业部野生动物和森林植物保护司和中国植物学会青年工作委员会联合召开了第一届全国生物多样性保护与持续利用研讨会;到2000年11月,已召开了四届。
至于生物多样性研究的原理与方法、保护生物学和保护生物学基础等专著的出版则标志着我国保护生物学已有较大的发展,并已达到较高的水平,而且保护生物学研究的热点已从学科及其方法的介绍转到了生物多样性保护与区域可持续发展的研究上。
2.保护生物学的基本定义2.1保护生物学的学科特征保护生物学研究是为了保存不同环境中的生物多样性,保存物种的进化潜力,具有不同于其它学科的特征:保护生物学是一门处理危机的决策科学Soul(1985)将保护生物学称为危机学科,这种学科往往要求根据不完全的信息进行决策,否则等搜集到足够的信息再决策将会错过决策机会。
决策者将利用直觉和创造力加上现有的信息来比较相似的事例,再参照理论模式进行决断检验决策的标准是:珍稀物种是否仍然具有野生状态下的可生存种群?具代表性的自然生态系统是否保存完整?对生物资源的利用是否满足当代的需要,又保存了未来利用的基础等等。
保护生物学是一门处理统计现象的科学生态系统是复杂的、难以预测的研究对象。
因此,保护生物学常常不能对一个环境问题提供简单的答案。
环境问题往往是多因子综合作用的动态过程,不确定性是生态与自然保护的固有的客观特征,因此只能在一定概率水平上给出生态问题和生物多样性问题的答案。
保护生物学是一门价值取向的科学科学应当是不涉及人的观点与愿望、无价值取向的、完全客观的东西。
然而,科学研究是靠人来完成的,人的经验和目的往往影响科学。
在这一点上,保护生物学是为了保护有价值的生物多样性。
因此,它是一门价值取向、使命取向的科学。
2.2保护生物学的基本原理作为一门年轻的学科,保护生物学的理论和实践正在不断地完善和发展。
soule(1985)将其原理分为功能的和伦理(或规范)的两类。
2.2.1功能原理主要居于历史事件以及生态学、系统学、生物地理学和种群遗传学的理论和研究结果。
进化原理构成自然群落的物种是进化的结果。
在生物群落中,每一物种都是群落组成的有意义部分。
它们的遗传特征所赋予的生理和行为等特点都是特定生物区系相互作用和自然选择的结果。
自然群落的结构、功能和协同进化的稳定性不同于非自然的群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