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山奇松(3)
2020年三年级语文下册课外阅读专项练习

2020年三年级语文下册课外阅读专项练习1. 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黄山奇松(节选)黄山最妙的观松处,当然是曾被徐霞客称为“黄山绝胜处”的玉屏楼了。
楼前悬崖上有“迎客”“陪客”送客三大名松。
迎客松姿态焦美,枝干遒劲,_____饱经风霜,_____仍然郁郁苍苍,充满生机。
它有一丛青翠的枝干斜伸出去,如同好客的主人伸出手臂,热情地欢迎宾客的到来。
如今,这棵迎客松已经成为黄山奇松的代表,乃至整个黄山的象征了。
陪客松正对玉屏楼,如同一个绿色的巨人站在那儿,陪同游人观赏美丽的黄山风光。
送客松姿态独特,枝干盘曲,游人把它比作“天然盆景”。
它向山下伸出长长的“手臂”,好像在跟游客依依不舍地告别。
(1)在横线上,填写恰当的关联词语。
______饱经风霜,______仍然郁郁苍苍,充满生机。
(2)玉屏楼被称为“黄山绝胜处”,是因为______。
(3)细读选文,回答问题。
①用波浪线画出,迎客松能够成为黄山奇松的代表原因的句子。
②选文中划线部分的“迎客”“陪客”“送客”三松的顺序可以调换吗?为什么?(4)请从景物描写或修辞方法的角度赏析段中关于描写迎客松的句子。
2.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水泥道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这是一块印着落叶图案的、闪闪发光的地毯,从脚下一直铺到很远很远的地方,一直到路的尽头……每一片法国梧桐树的落叶,都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熨帖地、平展地粘在水泥道上。
它们排列得并不规则,甚至有些凌乱,然而,这更增添了水泥道的美。
我一步一步小心地走着,一片一片仔细地数着。
我穿着一双棕红色的小雨靴。
你瞧,这多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在秋天金黄的叶丛间,愉快地蹦跳着、歌唱着……(1)按课文内容填空。
①水泥道像______。
②每一片法国梧桐树的落叶,都像______,熨帖地、平展地粘在水泥道上。
③你瞧,这多像______,在秋天金黄的叶丛间,愉快地蹦跳着、歌唱着……(2)照样子写词语。
《黄山奇松》教案之三

《黄山奇松》教案之三一、教材简析课文以生动的笔墨描写了黄山奇松美不胜收的各种姿态,抒发了作者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文章先总体介绍黄山奇松“潇洒、挺秀”的身影,然后具体描绘三大名松,最后对其他的松树稍加点染。
写三大名松,运用拟人的手法,既生动形象,又暗示名字的由来。
二、对象分析本班为省级课题“运用信息技术,构件主体性教育课堂教学模式”实验班。
学生具备上网浏览的能力、简单的文字输入、编辑能力和网上绘画能力,为网络环境下的语文课堂教学提供了条件。
三、教学目标: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背诵课文第二自然段。
2、通过朗读感悟文中新词的意思,理解课文内容,培养审美情趣,激发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
3、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会用“屹立”、“郁郁苍苍”造句。
4、观察图片,任选一种松树,仿照课文写一段话。
四、教学策略1、提炼主线。
以“黄山奇松”奇在哪儿为主线展开教学活动。
2、创设情境。
通过视频、音频、文字、图片等,创设情境,让学生进入“旅游”境地,感受黄山松树的奇美。
3、朗读感悟。
让学生反复朗读,通过对关键词句的品味、联想,感受黄山松树的潇洒、挺秀。
4、化语为画。
学生读懂文本语言、浮现语言形象,用电脑绘制名松形象。
5、读写结合。
仿照课文写法,自选一种松树试着写一写。
五、媒体设计在网络教室,教师设计网页放在学校服务器上六、教学设计一、导入课文1、请同学们说说你知道哪些闻名中外的风景区和旅游胜地?[调动学生直接、间接的经验,唤起学生对祖国河山的热爱之情。
]2、今天,让我们一起去被人们称为“天下第一山”的黄山去看一看,好吗?(板书:黄山)打开网页,进入“黄山旅游”观看录象和图片,说说自己的感受。
[儿童的思维来自对世界的好奇与惊诧。
网络的视频播放生动直观,使学生入情入境,对黄山产生直观感知以及各自的体验,激起学生学习课文的兴趣。
]3、“黄山四绝”闻名于世,而人们对“奇松”则情有独钟,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去仔细观赏一下这些奇特的松树吧。
黄山奇松作文(精选30篇)

黄山奇松作文(精选30篇)黄山奇松作文(精选30篇)在日常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大家都有写作文的经历,对作文很是熟悉吧,作文是从内部言语向外部言语的过渡,即从经过压缩的简要的、自己能明白的语言,向开展的、具有规范语法结构的、能为他人所理解的外部语言形式的转化。
作文的注意事项有许多,你确定会写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黄山奇松作文,欢迎大家分享。
黄山奇松作文篇1被誉为“天下第一奇山”的黄山,以奇松、怪石、云海、温泉“四绝”闻名于世,黄山奇松则是这“黄山四绝”之首,山顶上,陡崖上,处处都有它们潇洒,挺秀的身影。
黄山奇松,以这黄山为父母,以这云海为食物。
七十二峰,处处都有青松点染,如一支画笔般,将这五百里黄山抹上了生命的色彩。
正因有了这无处不在的黄山松,所以,山活了,风动了,云涌了,雨降了,泉响了……连平淡无奇的石头也有了灵气。
难怪古人说:“黄山之美始于松。
”黄山奇松,奇就奇在它的千姿百态。
有的黄山松,像一只展翅欲飞的凤凰。
有的像一只威风凛凛的老虎。
有的像一对恩恩爱爱的夫妻……而立于玉屏峰上的迎客松,则是无数黄山松中的至宝,她雍容端庄,仪态万方,伸出一只手臂欢迎来参观游人。
让人看到她就情不自禁的连连叫好。
人们实在是太爱黄山松了,曾经还有人编写了一本“名松谱”,收录了许多黄山松和它们背后的故事。
也难怪徐霞客在游历黄山后说:“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
”黄山奇松真是大自然用天为颜料地为画布所勾勒出的千古名作啊! 黄山奇松作文篇2黄山是大家听说过又没有去过的景点之一,现在就让我做一回小导游吧。
听好了,黄山有奇松,怪石,云海,温泉四绝。
而我今天要说的就是奇松,它们为什么奇怪呢,因为无论在什么地方都可以生长,哪怕是陡崖边都可以生长出一个个挺秀的奇松。
我先说一说迎客松吧。
迎客松姿态优美,枝干遒劲,它有一丛青翠的枝干斜身出去,如同一个好客的主人伸出手臂热情的欢迎宾客的到来。
如今,这棵迎客松已经成为黄山奇松的代表,乃至整个黄山的象征了。
苏教版五年级上册《黄山奇松》PPT课件3

2不同形式的体味朗读,鼓励生生之间的评价与赏识。 3小英雄的形象是否也刻在你的脑中了?闭上眼睛,再把这 个形象回味 一下:“其间……”
3、指导背诵本段。 第二课时
一、复习旧课,直入主题 1、谈话:同学们,这一节课我们继续来学习《少年闰土》。请同
岳飞驾长车踏破贺兰山阙的豪 迈也是潇洒
黄山奇松“奇”在哪里?
黄山最妙的观松处,当然是曾 被徐霞客称为“黄山绝胜处”的玉 屏楼了。
黄山最妙的观松处,当然是曾 被徐霞客称为“黄山绝胜处”的玉 屏楼了。
站在玉屏楼前我举目四望,
我们能欣赏到
。
迎客松姿态优美,枝干遒 劲,虽然饱经风霜,却仍然郁 郁苍苍,充满生机。它有一丛 青翠的枝干斜伸出去,如同好 客的主人伸出手臂,热情地欢 迎宾客的到来。
1、学生小组合作学习。 2、反馈交流,部分问题存疑。教师从学生的问题中了解学生的 关注点和疑 问点。
四、学习闰土的外貌 方案一:由学生问题进入第一自然段教学。 1、请同学们找一找二人初次见面时闰土是怎样的形象。 2、指名读,同学们仔细听,听完后说说闰土的形象有什么样的 特点。(看 出闰土是一个纯朴、活泼的孩子) 3、老师给大家捎来一顶绍兴的小毡帽,我们找个小朋友戴一戴。 仔细观察 ,戴上毡帽的小朋友像闰土吗? 区分紫色──又白又嫩,体会闰土的健康。 4、抓住重点词,亲切地朗读 这句话。 闰土是一个健康的孩子,形象非常可爱,可惜课文中没有写到 “我”是怎样 的一种形象。再读读课文,你们能不能根据闰土的形象 特点来想象一下“我 ”会有怎样的形象?注意:要有想象力,但要有 根据,合乎逻辑。 5、学习作者对闰土外貌的描写,将大家对“我”的设想用几句 话写一写。6 、 反馈交流,师生评价。
西师大版三年级语文下册课外阅读专项练习

西师大版三年级语文下册课外阅读专项练习1. 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黄山奇松(节选)黄山最妙的观松处,当然是曾被徐霞客称为“黄山绝胜处”的玉屏楼了。
楼前悬崖上有“迎客”“陪客”送客三大名松。
迎客松姿态焦美,枝干遒劲,_____饱经风霜,_____仍然郁郁苍苍,充满生机。
它有一丛青翠的枝干斜伸出去,如同好客的主人伸出手臂,热情地欢迎宾客的到来。
如今,这棵迎客松已经成为黄山奇松的代表,乃至整个黄山的象征了。
陪客松正对玉屏楼,如同一个绿色的巨人站在那儿,陪同游人观赏美丽的黄山风光。
送客松姿态独特,枝干盘曲,游人把它比作“天然盆景”。
它向山下伸出长长的“手臂”,好像在跟游客依依不舍地告别。
(1)在横线上,填写恰当的关联词语。
______饱经风霜,______仍然郁郁苍苍,充满生机。
(2)玉屏楼被称为“黄山绝胜处”,是因为______。
(3)细读选文,回答问题。
①用波浪线画出,迎客松能够成为黄山奇松的代表原因的句子。
②选文中划线部分的“迎客”“陪客”“送客”三松的顺序可以调换吗?为什么?(4)请从景物描写或修辞方法的角度赏析段中关于描写迎客松的句子。
2.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有趣的小刺猬刺猬是一种有趣的小动物。
它的身体活像一只老鼠,只是比老鼠大多了。
它的头尖尖的,眼睛和耳朵很小,牙齿非常锋利,门牙特别长。
刺猬的四(肢枝)很短,跑起来很快。
它的爪子像老鹰的爪子那么锐利,那么有力。
除了腹部,刺猬浑身长满了像钢针一样的硬刺,又短又密。
遇到强敌时,它就把身体蜷(quán juǎn)成一团,成为一个可怕的刺球,连凶猛的野猪也拿它没有办法。
刺猬不仅用硬刺(保护保卫)自己,还用它来搬东西呢!夏天,正当人们进入梦乡的时候,它悄悄地从洞中爬出来,趁着月光,窜到瓜地里,用它那锋利的牙齿把瓜柄咬断,然后在地上打个滚,把硬刺扎进瓜皮,一翻身就背(bēi bèi)着瓜溜走了。
(1)选择文中括号里正确的读音或字词。
四______(肢枝)蜷______(quán juǎn)成(保护保卫)______自己背______(bēi bèi)着(2)文章是围绕哪句话来写的?请找出来。
黄山奇松的资料

黄山奇松的资料黄山奇松的资料(一):它们能在岩石缝中生存,生命力极强。
它们的树干挺拔,有参天气势。
它们的松针又粗又长,富有活力。
它们有不同的形状和生长环境,这样它们就具有各种各样的名字。
如:黑虎松、龙爪松、多子多孙松、云海松、连理松、探海松、迎客松、送客松。
迎客松是黄山著名景点之一。
它的外形为:顶部和普通的松树一样,下面越来越小,最后一个树杈已经枯萎了。
这棵松树和黄山的其它松树有所不同,因为它生长在悬崖上,和探海松有相似的地方。
黄山的松树和其它的松树就是不一样,别有韵味。
奇松是黄山“四绝”之首,黄山无峰不石,无石不松。
七十二峰,处处都有青松点染,如一支支神奇的画笔,把五百里黄山抹上了生命的色彩。
于是,景美了,山活了,风动了,云涌了,雨多了,泉响了……连山石也有了灵气。
难怪古人说:“黄山之美始于松。
”黄山松,生长在海拔800米以上的黄山之巅,是植物学上一个独立的品种,它盘根于危岩峭壁之中,挺立于峰崖绝壑之上,巨松高数丈,小松不盈尺,破石而生,苍劲挺拔,那姿态,美得让人称奇,奇得让人叫绝。
黄山松千姿百态,或耸立挺拔,似擎天巨人;或翠枝舒展,如流水行云;或虬根盘结,如苍龙凌波;或矫健威武如猛虎归山——迎客松,送客松,陪客松,让人倍感亲切;竖琴松、连理松、探海松、让人浮想联翩……黄山松的特点是针叶短而稠密,树冠平整如盖苍翠欲滴,惹人喜爱。
且不说那展翅欲飞的凤凰松,玉麒腾跃的麒麟松;也不说那轻歌低吟的竖琴松,缠绵亲妮的连理松。
单是那漫山遍野普普通通的无名松,就足以把黄山装点得妙不可言。
而立于玉屏峰上的迎客松,则是千千万万黄山松中的至宝,她雍容端庄,仪态万方,让人魂牵梦绕,流连忘返。
迎客松是黄山的代表和象征,更是黄山人的化身和骄傲,她不仅被黄山人视为珍宝,更被中国人视为国宝。
于是她的倩影走进了各族人民的心中,走进了人民大会堂,如今,又伴随着改革开放,和黄山旅游事业的真正身为黄山人才惦量得出。
发展而走出国,走向世界。
黄山奇松(最新3篇)-最新

黄山奇松(最新3篇)黄山奇松篇一教学目标: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指导学习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背诵课文第二自然段。
3、激发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
重难点:使学生理解黄山奇松奇在哪里?教学过程:一、复习巩固,引入情境。
1、俗话说: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
享有天下第一奇山美称的黄山它以四绝-----奇松、怪石、云海、温泉闻名于世。
上节课,我们游览了黄山,谁来说说你对黄山的印象?2、我们还知道,人们对四绝之中的奇松特别有感情,正如课文中说的一样,更是情有独钟。
只要你来到黄山上,你就会看到山顶上、陡崖边,处处都有潇洒、挺秀的奇松,今天,我们一起尽情饱览一下四绝之首的黄山奇松。
黄山奇松奇在哪?(板书:奇?)这节课我们就围绕这个问题来感悟课文。
二、激情导读,感受奇松。
1、要知道黄山奇松奇在哪,就必需首先走进奇松,好好的认识一下黄山奇松。
同学们看,这是一张黄山游览路线图(出示图片),如果要让我们去寻个最佳观赏点,去看看这千姿百态的奇松。
你会选择什么位置?(玉屏楼)你怎么知道玉屏楼是最佳观赏点?指读第二节第一句,解释黄山绝胜处。
2、举目四望,在玉屏楼前可以看到哪些奇松呢?请同学们速读第二小节,用横线、波浪线,虚线分别划出描写几种松的句子。
划好了吗?谁愿意来读一读?指名分别读三大名松。
(板书:迎客松、陪客松、送客松)师评:读得很流利,相信这节课感受了黄山奇松的奇特之后,你们会读得更棒!3、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你瞧,好客的迎客松正翘首盼望我们的到来呢!(出示图片)你从哪里感受到它的神奇?① 迎客松姿态优美a、理解遒劲、郁郁苍苍。
遒劲是什么意思?(雄健有力)(出示图片)观察遒劲,这回你会用自己的话来说一说什么是遒劲了吗?(笔直有力,粗壮雄健,有气势。
)看到郁郁苍苍,你们仿佛看到了什么?感受到什么?b、大家试着读一读这一句话,看能不能不要老师教,就能一下子把迎客松顽强的生命力给读出来。
(指名读、齐读)c、这棵迎客松枝干是如此的遒劲,郁郁苍苍,充满生机,这并不稀奇啊?你觉得呢?你觉得它奇在哪儿呢?(虽然却)那么饱经风霜四个字中到底包含了迎客松成长过程中的多少艰辛呢?结合你们上节课搜集到的资料说一说。
黄山四绝之奇松(图文)

黄山四绝之奇松(图文)黄山奇松千姿百态,或耸立挺拔,似擎天巨人;或翠枝舒展,如流水行云;或虬根盘结,如苍龙凌波;或矫健威武如猛虎归山——迎客松,送客松,陪客松,令人倍感亲切;竖琴松、连理松、探海松、令人浮想联翩……迎客松黄山四绝之首。
黄山松是由黄山独特地貌、气候而形成的中国松树的一种变体,是松树里面一个独立的树种,大多数都生长在悬崖峭壁上面,风姿绰约,很有特色。
我们最熟悉的就是位于前山玉屏楼的迎客松。
黄山延绵数百里,千峰万壑,比比皆松。
黄山松的千姿百态和黄山的自然环境有着很大的关系。
黄山松,它分布於海拔800米以上高山,黄山松的种子能够被风送到花岗岩的裂缝中去,以无坚不摧、有缝即入的钻劲,在那里发芽、生根、成长。
她以石为母,顽强地扎根於巨岩裂隙。
黄山松针叶粗短,苍翠浓密,干曲枝虬,千姿百态。
或倚岸挺拔,或独立峰巅,或倒悬绝壁,或冠平如盖,或尖削似剑。
有的循崖度壑,绕石而过;有的穿罅穴缝,破石而出。
忽悬、忽横、忽卧、忽起,“无树非松,无石不松,无松不奇”。
黄山泥土稀少,但花岗岩中肉红色的长石中含有钾,夏天雷雨后空气中的氮气变成氮盐,可以被岩层和泥土吸收,进而为松树的根系吸收;松树的根系不断分泌一种有机酸,能慢慢溶解岩石,把岩石中的矿物盐类分解出来为己所用;花草、树页等植物腐烂后,也分解成肥料;这样黄山松便在贫瘠的岩缝中存活、成长。
地势崎岖不平,悬崖峭壁纵横堆叠,黄山松无法垂直生长,只能弯弯曲曲地甚至朝下生长。
由于要抗暴风御冰霜,黄山松的针叶短粗,冠平如削,色绿深沉,树干和树枝也极坚韧,极富弹性。
黄山松的另一特点是,由于风吹日晒,许多松树只在一边长出树枝。
黄山松姿态坚韧傲然,美丽奇特,但生长的环境十分艰苦,因而生长速度异常缓慢,一棵高不盈丈的黄山松,往往树龄上百年,甚至数百年;根部常常比树干长几倍、几十倍,由于根部很深,黄山松能坚强地立于岩石之上,虽历风霜雨霜却依然永葆青春。
挺立于玉屏楼南侧的迎客松,像一位婷婷玉立的妙龄少女,伸长热情的手,欢迎着海内外宾客。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黄山奇松》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黄山奇松》这篇课文是苏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的第一课,本单元的主题是祖国各地,描写了我国的自然风光和人文景观。
《黄山奇松》这篇课文以生动的笔墨描写了黄山奇松美不胜收的各种姿态,抒发了作者对黄山松的赞叹和喜爱,以及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文章的表达很有特色,采用了比喻、拟人、排比的修辞手法,把黄山松的奇和美表现的淋漓尽致,令读者赏心悦目,心驰神往,浮想联翩,如身临其境。
是一篇加强学生语言训练的美文。
二、学情分析
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较强独立识字的能力和初步的感受、理解、欣赏和语言评价能力(这为本节课的学习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但是受年龄限制,阅历浅,认知水平差,对黄山松比较陌生,对它的姿态缺乏比较直观的感性认识。
三、教学目标
结合本文的特点和五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认知基础,以及课标对本学段的要求,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定为: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并背诵课文第二段。
2、引导学生自读自悟,领悟课文黄山“三松”的特点,学习比喻与联想的运用。
3、培养学生感知美的能力和对大自然的喜爱。
教学重点是:理解课文内容,在读中感悟黄山松的奇和美。
四、教法设计(一):
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达到教和学的和谐完美统一。
基于此,我采用的教学方法是激趣导入法、指导阅读法、拓展迁移法。
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学法上我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把主动权真正的还给学生,让学生动脑、动手、动口,具体的学法是发现法、朗读法和勾画圈点法,让学生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良好阅读习惯。
板块一:激趣导入,板书课题
板书“奇”字,让学生组词,学生有的组“奇怪”,有的组“奇特”,有的组“奇松”,我就在黑板上又写出松字,并让学生说说奇松的意思,顺其自然水到渠成的导出课题,今天我们就在作者的带领下来领略黄山的奇松吧,板书课题,学生齐读课题。
然后围绕课题质疑。
梳理归纳学生质疑的问题:
1.黄山奇松什么样子的?
2.黄山奇松奇在哪里
这样导入课题,质疑课题,能激起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能让他们怀着好奇心走进文本与文本对话。
板块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 学生带着刚才质疑的问题自由读课文,要求字字入目,标画出不认识的生字,借助拼音或工具书来扫清文本中的障碍,把课文读通读顺,这充分体现了语文的工具性的特点
2. 检查生字词的认读情况
3. 指名分自然段读课文,随时正音评价,其他同学边听边想每一自然段分别写了什么,此时每个学生都有事可做,他们的思维都在运转,做到了关注每一个学生。
4. 默读全文,整体感知,思考文章主要讲了什么?读后交流。
板块三:细读探究,读中感悟
(一)学习第一自然段
指名读第一自然段,听后知道了什么?交流
(二)学习第二、三自然段
1. 提出主话题一:文章中主要写了哪几种松树?让学生自由读课文第二
自然段,用自己喜欢的不同的符号分别标画出描写不同松树的句子。
把描写自己喜欢的那种松树的句子大声的读出来,这样有利于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然后逐句指导学生朗读,读出理解,读出感悟,读出黄山松的奇和美,读出作者对黄山奇松的喜爱和赞叹之情。
2.提出主话题二:黄山上只有这三种松树吗?学生的回答当然是否定的。
从哪里看出来的,学生的回答有的是从到处,有的是从千姿百态,有的是从省略号。
让学生用赞叹的语气齐读第三自然段,深入感受黄松的奇美。
板块四:课外拓展,积累知识
1. 让学生试着续写省略的内容,这样有利于锻炼学生的想象力。
2. 向学生介绍徐霞客游黄山后发出的感叹: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
3. 让学生课下查阅其他三绝的资料,丰富知识,开阔视野。
《黄山奇松》教学设计二
黄山奇松
背景介绍:
黄山:黄山位于安徽省南部黄山市境内,南北长约40千米,东西宽约30千米,是世界著名的山岳风景区和旅游胜地。
号称“天下第一奇山”。
徐霞客:江苏人,明代地理学家,30余年“问奇于名山大川”做60余万字《徐霞客游记》。
课文内容:
被誉为“天下第一奇山”的黄山,以奇松、怪石、云海、温泉“四绝”闻名于世,而人们对黄山奇松更是情有独钟。
山顶上,陡崖边,处处都有它们潇洒、挺秀的身影。
黄山最妙的观松处,当然是曾被徐霞客称为“黄山绝胜处”的玉屏楼了。
楼前悬崖上有“迎客”“陪客”“送客”三大名松。
迎客松姿态优美,枝干遒劲,虽然饱经风霜,却仍然郁郁苍苍,充满生机。
它有一丛青翠的枝干斜伸出去,如同好客的主人伸出手臂,热情地欢迎宾客的到来。
如今,这棵迎客松已经成为黄山奇松的代表,乃至整个黄山的象征了。
陪客松正对玉屏楼,如同一个绿色的巨人站在那儿,在陪同游人观赏美丽的黄山风光。
送客松姿态独特,枝干盘曲,游人把它比作“天然盆景”。
它向山下伸出长长的“手臂”,好像在跟游客依依不舍地告别。
黄山松千姿百态。
它们或屹立,或斜出,或弯曲;或仰,或俯,
或卧;有的状如黑虎,有的形似孔雀……它们装点着黄山,使黄山更加神奇,更加秀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