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讲:老子的生命观

合集下载

读书心得——试论老子《道德经》中的生命观

读书心得——试论老子《道德经》中的生命观

读书心得——试论老子《道德经》中的生命观人类从诞生的那一刻开始,就一直在追寻生命的长度、生命的质量以及生命的意义。

每个人都想增加自己生命的长度,生活过得更美好一些,人生过得更有价值、更有意义。

追寻生命的意义在于人们都知道任何生命只是时间长河里的一条线段,可以小心谨慎地延长,但不可能无限。

所以我们希望在有限的生命时间里实现更多的目标、追求更大的价值,希望这些目标和价值让我们的生命“永恒”。

老子《道德经》中阐述了对生命观的理解和认识。

一、生命观的内涵谈到生命,中国传统文化指出,所有存在于宇宙、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有机和无机的个体都叫作生命。

生命观是人生观的一部分,人生观是指一个人对人生的目的、意义所持的态度。

具体包括生命观、苦乐观、公私观、义利观、荣辱观和幸福观等内容。

它是世界观在人生问题上的表现。

它要回答个人为什么要活着,应当怎样度过人的一生等问题。

人生观是在一定条件下形成和发展的,它既是个人意识,也是群体意识。

由于人们在社会实践中所处的地位、生活境遇和文化素养的不同而形成不同的人生观。

千百年来,人们积极思考人生意义、人生价值和人生目的,无数专家学者都希望通过自己的研究给出人生的终极答案。

有的人自我认知清醒,深知生命短暂,要在有限的生命做更大的贡献;大部分的人会谨慎对待自己的人生及他人的生命;还有的人随意对待生命。

从《道德经》五千字里,我们可以归纳总结出人应该如何有效地度过自己的人生。

老子在《道德经》中阐述了重人民轻个体的民本思想,重平等忌极端的处世哲学,重精神轻物质的个人修养之法以及重和谐忌纷争的与人相处的长久之道。

老子认为个人如果不胡乱作为,是不会让自己陷入艰难的处境的,纵观历史和现实,老子的这句话有多少人用事实验证过。

那么怎样处事不是胡乱作为,怎样做事符合生命的规律,符合自然运行的法则,符合“尊道贵德”的思想呢?二、《道德经》中的生命观老子《道德经》用五千字道尽天地运行之法则,人世运转之规律,从其中我们可以看到立于天地之间的人应该遵循怎样的规律才能长久得立身于世,运用怎样的处世哲学才能解决自身困惑和问题,掌握怎样的道理才能不困顿于生活和世事。

老子哲学的生命精神

老子哲学的生命精神

老子哲学的生命精神【内容提要】对生命及其精神的独特的价值取向和理论架构是老子哲学的生命所在。

在老子思想体系中,人的生命是自然生命,社会生命和超越生命的有机统一,与此对应,生命也依次呈现出"真"、"和"、"静"与"朴"的精神,它们是道在不同生命层面上的具体显现,具有层次性、个体性和本体性的特质。

这些精神代表着生命的理想状态,指引着生命走向完善,走向超越,它们经过历史与传统的积淀,实际上已成为道家文化的基本精神,在人类历史文化中展示出其独特的思想魅力。

【关键词】老子哲学生命精神真和静朴老子哲学是一种生命智慧之学。

老子五千言的主旨就在于从道的理论视角去认识生命、理解生命。

道的流程即是生命的流程,生命源于道,又复归于道。

在道的观照下,生命的内涵表现为自然生命、社会生命和超越生命的有机统一,生命的精神呈现为"真"的精神、"和"的精神、"静"和"朴"的精神。

生命经由"和"到"真"到"静"和"朴"的精神境界是一个动态的发展过程,生命的意义和价值就在于对生命精神的持守和执着,不断地超越自身,从而实现生命的终极理想--道的超越境界。

一关注道的生命内涵,关注生命是老子哲学的宗旨。

生命是什么?在老子哲学里,生命是"道"大化流行的现实终结,是宇宙自然从无到有的必然演变:无名,天地之始。

有名,万物之母。

[1](《老子》第一章,以下凡引此书,仅注章数))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子无。

(第四十章)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第四十二章)万物得一以生。

(第三十九章)这个化生万物的"道"就是"无",就是"一"。

老子的生死观

老子的生死观

老子的生死观
老子,即李耳,是中国古代著名的哲学家,被尊奉为道家学派的创始人。

在老子的著作《道德经》中,他对生死观有所阐述。

1. 顺应自然:老子认为生死是自然规律,人类应当顺应自然,不要抗拒生死。

他说:“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

”这里的“刍狗”指的是万物,意味着天地和圣人对待万物都是公平的,生死轮回是自然规律,人类应当接受。

2. 重视生命:老子主张珍惜生命,他说:“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这句话意味着,人们不应该害怕死亡,而是要珍爱生命,努力生活得更好。

3. 生死轮回:老子认为生死是一个轮回的过程,如同日夜更替、春夏秋冬四季循环。

他说:“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盈,音声相和,前后相随。

”这里的“有无、难易、长短、高下、音声、前后”都是相对的概念,说明生死也是相对的,相互转化的。

4. 超脱生死:老子主张超越生死的境界,认为通过修身养性,可以达到长生不老的目的。

他说:“谷神不死,是谓玄牝。

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

”这里的“谷神”指的是人的精神,意味着人的精神可以超越生死,达到永恒的境地。

老子的生死观强调顺应自然、珍爱生命、生死轮回以及超脱生死。

他认为,人们应该正视生死,珍惜当下,努力生活得更好。

老子的人生观

老子的人生观

老子的人生观一、引言老子是中国古代哲学家,他的思想影响了中国文化和世界哲学的发展。

老子的人生观是他思想体系中重要的部分,它对于我们认识自己和世界具有深远意义。

本文将从老子人生观的基本概念、核心思想以及实践方法三个方面来探讨老子的人生观。

二、老子人生观的基本概念1. 道道是老子哲学思想中最基本的概念,也是老子人生观的核心。

道是宇宙万物之根源,是一切存在之所在。

道不可言传,不可名状,只能通过直觉领悟。

道具有无限性、绝对性和永恒性等特点。

2. 自然自然指宇宙万物自发自然地运行变化。

自然包括天地万物和人类社会等各个方面。

在老子看来,自然是无为而治、顺其自然、不强求不干预的。

3. 无为而治无为而治是指不去干预事物本身内在规律和变化趋势,顺其自然任其发展。

这种态度能够避免人为干预带来的负面影响,同时也能够让事物自然地发展,达到更好的效果。

三、老子人生观的核心思想1. 道法自然道法自然是老子人生观的核心思想。

它强调了遵循自然规律和道的原则,不强求不干预。

只有顺应自然规律和道的原则,才能够达到事半功倍、无为而治的效果。

2. 无为而治无为而治是老子人生观中最重要的思想之一。

它强调了不要去干预事物本身内在规律和变化趋势,顺其自然任其发展。

这种态度能够避免人为干预带来的负面影响,同时也能够让事物自然地发展,达到更好的效果。

3. 慈爱仁义慈爱仁义是老子人生观中最基本的道德准则之一。

它强调了对他人怀有慈爱之心、尊重他人权利、平等对待他人等品质。

只有在慈爱仁义的指导下,才能够建立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

四、老子人生观的实践方法1. 顺应自然规律顺应自然规律是老子人生观的基本实践方法之一。

它强调了不要去干预事物本身内在规律和变化趋势,顺其自然任其发展。

只有顺应自然规律,才能够达到事半功倍、无为而治的效果。

2. 慈爱仁义慈爱仁义是老子人生观中最基本的道德准则之一。

它强调了对他人怀有慈爱之心、尊重他人权利、平等对待他人等品质。

只有在慈爱仁义的指导下,才能够建立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

老子的生命观及其对现代学校健康教育的价值探析

老子的生命观及其对现代学校健康教育的价值探析

hahl ̄ d el x a- t
ayve frdaigwi 宕m igf ey isd n usd n 珊嘲∞ a l itesve frd fn s Ald te aev yi驴叫 眦 f o t as r iw o e n l h t 0 l r l n iea d otiead l e hef ns i o eed . l h m r o l w r l r o hw oriemo e d m


韦善 干
( 河池学院 体育 系, 广西 宜州 56 ̄ ) 43

要: 老子 的“ 道法 自然 ” 观强调的是人与人 、 人与社 会 、 人与 自然 的和谐 , 以及在这一 认识 前提下派 生 出的顺 从 自然、
恬淡修 身的生命理论 , :贵身”“ 包括 “ 、惜身 ” 的生命 意识观 ;名与利”“ “ 、得与亡’ “ 与辱 ” 立统一 的生命价值观 ;上善 ,荣 _ 、 对 “ 若水 ” 内外兼修的养生境界观 以及“ 守中” 的合理健 身观 。老 子 的生命 观对 现代学校 健康教 育如何 培养学生 正确 的生命
健康教育具有很强的实践指导作用 。
1 老子 生命观 的生命意 识教 育价 值
1 1 珍惜和善待 生命 的理念 .
的结果 只会 害 生 。“ 与身 孰 亲?身 与 货 孰 多?得 与 亡孰 名
道家思想创始人老子的《 道德经 》 是我 国传 统文化 的重 , 要 源头 , 其博大精深 的哲学思想及其 意境 时至今 日仍魅力不
实存在 的生命状 态 , 为 “ 认 吾所 以有 大患 , 吾有 身 , 吾无 为 及 身, 吾有何 患?在 老子看来 , 的身体 是构成生 命的重 要部 ” 人 分甚至代表整个 生命 , 因为 大患 对身体 构成 威胁 , 故重 视身 体就要重视 “ 大患”要避免一切可能对 生命带来祸 患的事情 的发生 。老子把 一切 名利 、 财富 等看作 是身外 之 物 , 为如 认 果为了获得身外之物而不惜一切代价, 就会对生命构成威

老 子道德经注释的生命观

老 子道德经注释的生命观

老子道德经注释的生命观《老子道德经注释的生命观》《道德经》作为中国古代哲学的经典之作,蕴含着深邃的智慧,其中对于生命的观照更是独特而深刻。

老子以其超凡的洞察力,为我们揭示了生命的诸多奥秘和真谛。

老子认为,生命是一种自然而然的存在。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在老子看来,自然是最高的法则,生命也应顺应自然的规律而发展。

这并非是一种消极的听天由命,而是在尊重自然规律的基础上,发挥生命的自主性和创造性。

比如,四季的更替、昼夜的交替,都是自然的节奏。

生命如同大自然中的万物一样,有着其自身的生长、发展和衰亡的过程。

我们不应强行违背这些规律,而是要在顺应中寻求生命的和谐与平衡。

生命的本质在于“道”。

老子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道是宇宙万物的根源和本质,生命也不例外。

道是一种无形无象、超越感官的存在,但它却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生命。

生命的意义就在于体认和遵循道,与道合一。

当我们能够领悟道的真谛,按照道的原则去生活,就能实现生命的真正价值。

这种价值不是外在的功名利禄,而是内心的宁静与自在。

老子强调生命的柔弱与不争。

他说:“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以其无以易之。

”水看似柔弱,但却具有无比强大的力量。

生命也是如此,柔弱并非软弱,而是一种柔韧和包容的力量。

在面对生活中的困难和挑战时,我们不必过于刚强,而是以柔弱的姿态去应对,往往能够化解冲突,实现生命的顺遂。

“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不争并非是不进取,而是不刻意去争夺名利,不与人发生无谓的争斗。

当我们放下争斗之心,专注于自身的成长和修养,反而能够在不知不觉中超越他人,获得真正的成功。

老子还重视生命的知足与简朴。

他说:“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

故知足之足,常足矣。

”不知足是许多痛苦和烦恼的根源。

在现代社会,人们往往被无尽的欲望所驱使,不断追求更多的物质财富和外在的荣耀,却忽略了内心的需求。

而老子告诉我们,只有懂得知足,珍惜已经拥有的,才能感受到生命的充实和满足。

老子的“天命观”是什么?

老子的“天命观”是什么?

老子的“天命观”是什么?此篇承接(老子为什么提倡“致虚极,守静笃”?)学习道德经,开启大智慧。

第二段经文:万物并作,吾以观复。

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

王弼注:“以虚静观其反复。

凡有起于虚,动起于静。

”在寂灭中,观察万物的生生灭灭,虽有万物,实际上都走在归根的路上。

并作是言万物在产生,眼前呈现五彩缤纷的世界。

老子观察到这些都是道所生,万物自己做不了主。

四十章说:“反者道之动”,复就是反,返回自己的根。

河上公把此章称为“归根章”,后世华人早年到海外谋生,晚年一定要回家,回到祖坟所在的地方,这叫叶落归根。

万物都要归根,老子在寂灭(玄同大定)中见到了万物的真实之际。

万物芸芸,其根归一。

万物是假,归一为真。

正像华人虽有百家姓,但都是华夏后裔。

四海之内,皆兄弟也。

第三段经文:归根曰静,是为复命。

复命曰常,知常曰明。

万物的根都是一个,万物都归根的时候,都处于寂静的状态,整个法界都安静下来。

修道士的心也安静下来。

如果不归根,就躁动不安。

归根是修静的方法,你安静不下来,就把自己的心念集中到生命的源头,自然安静下来。

每一个生命体都有自己的命,命是一个值得深思的概念。

庄子在《达生》中说:“达生之情者,不务生之所无以为。

达命之情者,不务命之所无奈何。

”这是庄子指导修行人如何看懂自己的生命。

古代智者把生和命是分开来看的。

生是生命活力,生的气息。

命是诞生那一刻道所赋予的德性,生命体——生的轨迹就是命,这个命就是一种前定的安排。

今天我们说命运,把命与运结合成命运,是指超越自己的意志力的无法改变的安排。

庄子告诫世人不要认为自己的意志力能够超越自己的命运。

儒家劝人认命也是基于这样的思想。

传统思想中关于人生命运的思考和劝告特别多。

人是具有自由意志的,但自由意志不能超越命运。

这里探索了人的自由意志的边际是什么,自由意志表面上看无所不能,实际上能力有限,生老病死都不能做主。

老子“复命”一句有极深的意义,既破斥了后世认命说的消极性,又承认了自由意志的边际。

第九讲:老子的生命观

第九讲:老子的生命观
第二十三页,编辑于星期一:十七点 五十分。
• 重身、贵身、爱身、惜身是老子对待个 体生命的基本态度和一贯主张。
• 他说: • 名与身孰亲?身与货孰多?得与亡孰
病?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 • (四十四章)
第二十四页,编辑于星期一:十七点 五十分。
• 又说: • 故贵以身为天下,若可寄天下;
• 爱以身为天下,若可托天下。
第二十六页,编辑于星期一:十七点 五十分。
• 儒家追求的是精神的不朽,舍生取义。
• 尊重生命、珍惜生命是儒家的一贯主张。
• 儒家强调:“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 伤。(孝经)”
第二十七页,编辑于星期一:十七点 五十分。
• 在义利的取舍上,儒家强调:
• “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 “君子义以为上。”
四个发展阶段:
• 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势成之。
• 故道生之,德蓄之,长之育之,亭之毒 之,养之覆之。
• 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 德。(五十一章)
第六页,编辑于星期一:十七点 五十分。
• 从生命的现象来考察,《道德经》 第十章中说:
• 载营魄抱一,能无离乎?
• 专气致柔,能婴儿乎?
• 所以兕虎虽凶,不能害他;兵刃虽利, 不能伤他。
第四页,编辑于星期一:十七点 五十分。
• 一、生命的起源
• 从生命的起源来考察,《道德经》 第四十二章中说:
•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
第五页,编辑于星期一:十七点 五十分。
• 就生命本身而言,生命成长的历程包含着
• (十三章)
第二十五页,编辑于星期一:十七点 五十分。
• 老子对个体生命的重视还体现在其“惜生”的思想中: • 老子一贯珍生惜命,反对战争 。 • 老子认为生的状态就是柔弱,主张“守柔”,力图通过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第九讲:老子的生命观 • 如何敬畏生命,如何珍爱生命,
如何善待生命,如何提高生命的 质量,老子为我们做出了富有启 示的论述。
• 《道德经》第五十章云: • 出生入死。
• 生之徒,十有三;
• 死之徒,十有三; • 人之生生,动之于死地,亦十有三。
• 夫何故?以其生生之厚。
• 盖闻善摄生者,陆行不遇兕虎, • 入军不被甲兵。 • 兕无所投其角,虎无所用其爪,
• 关于生死的思考
• 老子对于生与死过程的思考自始至终 都表现出了一种“自然而然”的智慧。
• 儒家一向秉持一个“乐生哀死”的传
统,对于生,则是欣喜与珍惜的。
• 四、身心超越的生命境界观 • 中国人讲“天人合一”,讲从自然之
道来领悟人生真谛。
• 儒家从“天行健”领悟人生应该“自 强不息”。 • 道家推崇 “道法自然”。
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 和。”
• 就生命本身而言,生命成长的历程包含
着四个发展阶段: • 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势成之。
• 故道生之,德蓄之,长之育之,亭之毒
之,养之覆之。 • 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
玄德。(五十一章)
• 从生命的现象来考察,《道德 经》第十章中说:

载营魄抱一,能无离乎?
• 修之于身,其德乃真;修之于家,其德
乃余;修之于乡,其德乃长;修之于邦, 其德乃丰;修之于天下,其德乃普。”
• 《道德经》第十章中说: • 涤除玄览,能无疵乎?
• 意即:清除尘垢,保持心灵的 清明。
• 《道德经》第三十三章中说: • 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 寿。
• (二)重生 • 道家极其重视个体的生命 • 价值,此集中反映在老子 • 的“重身惜生”的思想中。
• 尊重生命、珍惜生命是儒家的一贯主张。 • 儒家强调:“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
毁伤。(孝经)”
• 在义利的取舍上,儒家强调: • “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 “君子义以为上。”
• “仁”是儒家人生价值观的重要表 现,是儒者为之奋斗终生的目标,
是高于生命的信念。
• “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 身以成仁”。
• “无为”不仅是“无欲”,还要“不争”。 • 人生于世,到底是争,还是不争,这是一个
态度问题,也是一个境界问题。
• “复归于婴儿”的境界真正是人生的最高境
界。
• 红尘中的“小术”不值得追求,它会让我们沉 迷于功名利禄,从而使我们丧失自己的本性。 • 由此,我们应追求超越红尘的东西。 • 那超越红尘的是什么呢?就是道!
• 专气致柔,能婴儿乎?
• 《道德经》第五十五章中说: • 含德之厚,比于赤子。
• 儒家将生命的本源归结于“天 命”,孔子说:
• 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 焉,天何言哉?(《论语〃阳 货》
• 孔子将敬畏天命视为君子的美 德,不语怪、力、乱、神。 • 宁可谈生,不去谈死;宁可事
人,不去事鬼。
• 西方现代科学对生命的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识,习
其生命价值之所在。
• 老子所谓“贵德”,乃是立足在揭示 宇宙基本原理和运行规律的基础上展
开论述的。
• (一)贵德 • “遵道”乃是“贵德”之理论根据。 • “道”为形而上,“德”为形而下。 • 《道德经》五十一章说“是以万物莫不遵道
而贵德。”
• 着眼点在于“德”,其为道之化身,乃是 “道”的具体表现。
• 《道德经》三十八章云:“上德不德, 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 • 这里指出何谓“上德”?
• “上德”即生养万物而不据为己有之
意也。
• 《道德经》第五十九章中说: “重积德则无不克”。 • 意即:很好的修养自己的品德
就能无往而不胜。
• 《道德经》第五十四章提出:
• 善建者不拔,善抱者不脱,子孙以祭祀 不辍。
惯成自然,问题在物质及其变化
之中去寻找根源。
• 西方科学生命学除了唯物这一派外,还
有唯心一派,认为生命是上帝创造的。 • 人体生命由物质肉体和灵魂活力组成。
• 人类个体生命的最后归宿是到上帝那儿
去接受“末日审判”。

二、生命的内涵:
• 老子在《道德经》第五十九章中,提出
了“长生久视”的理念。
• 揭示了生命的展开过程是可以延伸的。 • 成为老子“生命观”中的一项重要内容。
• 老子对生命还有进一步的观点, 道德经第三十三章说:

死而不亡者寿。

自然生命、社会生命、超越生命三者 构成了生命的全部内涵。
• 其中:
• 自然生命代表着生命的原初形态 • 社会生命代表着生命的现实过程
• 超越生命代表着生命的理想归宿
• 三、生命的价值与意义
• 老子是从贵德、重生两个维度来探究
• “道法自然”,言道常无为,顺自然
以动。 • “道常无为而无不为”。(《道德经》
三十七章)
• 清静无为老子道家思想的核心主张。
• 老子的“无为”,就是要我们从道的 规律性出发,做事应遵循道,道又法
自然,无为即顺其自然。
• “无为而治”即是化有形为无形,化 有为为无为,此乃人生的最高境界。
• 要“无为”,首先要做到“无欲” 。
• 兵无所容其刃。
• 夫何故?以其无死地。
• 本章旨在说明养生太过,反而戕害生命。
• 善于养生的人,根本没有“养生”的意 思,平时了解安危的情形,顺应自然而
行。
• 所以兕虎虽凶,不能害他;兵刃虽利, 不能伤他。
• 一、生命的起源 • 从生命的起源来考察,《道德经》 第四十二章中说:
•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
• 重身、贵身、爱身、惜身是老子对待 个体生命的基本态度和一贯主张。
• 他说:
• 名与身孰亲?身与货孰多?得与亡孰 病?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
• (四十四章)
• 又说:
• 故贵以身为天下,若可寄天下; • 爱以身为天下,若可托天下。
• (十三章)
• 老子对个体生命的重视还体现在其“惜生”的思想
• 人只有在追求道的过程中才能真正成为自己。
中:
• 老子一贯珍生惜命,反对战争 。
• 老子认为生的状态就是柔弱,主张“守柔”,力图
通过守柔而守生。
• 老子认为,治人事天,莫若吝。
• 老子反对人为的“求生”、“厚生”、“益生”、
“贪生”。老子的“惜生”思想与其“重身”思想
是一致的,体现了对个体生命的重视。
• 儒家追求的是精神的不朽,舍生取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