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老子生命美学思想及其当代启示
读书心得——试论老子《道德经》中的生命观

读书心得——试论老子《道德经》中的生命观人类从诞生的那一刻开始,就一直在追寻生命的长度、生命的质量以及生命的意义。
每个人都想增加自己生命的长度,生活过得更美好一些,人生过得更有价值、更有意义。
追寻生命的意义在于人们都知道任何生命只是时间长河里的一条线段,可以小心谨慎地延长,但不可能无限。
所以我们希望在有限的生命时间里实现更多的目标、追求更大的价值,希望这些目标和价值让我们的生命“永恒”。
老子《道德经》中阐述了对生命观的理解和认识。
一、生命观的内涵谈到生命,中国传统文化指出,所有存在于宇宙、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有机和无机的个体都叫作生命。
生命观是人生观的一部分,人生观是指一个人对人生的目的、意义所持的态度。
具体包括生命观、苦乐观、公私观、义利观、荣辱观和幸福观等内容。
它是世界观在人生问题上的表现。
它要回答个人为什么要活着,应当怎样度过人的一生等问题。
人生观是在一定条件下形成和发展的,它既是个人意识,也是群体意识。
由于人们在社会实践中所处的地位、生活境遇和文化素养的不同而形成不同的人生观。
千百年来,人们积极思考人生意义、人生价值和人生目的,无数专家学者都希望通过自己的研究给出人生的终极答案。
有的人自我认知清醒,深知生命短暂,要在有限的生命做更大的贡献;大部分的人会谨慎对待自己的人生及他人的生命;还有的人随意对待生命。
从《道德经》五千字里,我们可以归纳总结出人应该如何有效地度过自己的人生。
老子在《道德经》中阐述了重人民轻个体的民本思想,重平等忌极端的处世哲学,重精神轻物质的个人修养之法以及重和谐忌纷争的与人相处的长久之道。
老子认为个人如果不胡乱作为,是不会让自己陷入艰难的处境的,纵观历史和现实,老子的这句话有多少人用事实验证过。
那么怎样处事不是胡乱作为,怎样做事符合生命的规律,符合自然运行的法则,符合“尊道贵德”的思想呢?二、《道德经》中的生命观老子《道德经》用五千字道尽天地运行之法则,人世运转之规律,从其中我们可以看到立于天地之间的人应该遵循怎样的规律才能长久得立身于世,运用怎样的处世哲学才能解决自身困惑和问题,掌握怎样的道理才能不困顿于生活和世事。
老子美学思想对构建生态文化的启示

老子美学思想对构建生态文化的启示
老子是中国古代哲学家,他的美学思想对于我们构建生态文化具有重要的启示。
首先,老子的美学思想强调自然界的和谐美。
他认为,自然界中的万物都是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形成一个和谐的整体。
这种和谐美反映在其著名的《道德经》中的“天地相顾,万物共生”这句话中。
对于我们构建生态文化而言,这启示我们要追求自然界中的和谐,尊重自然,保护自然生态。
其次,老子的美学思想强调自然界的简约美。
他认为,自然界中的万物都有其自身的精髓,不必过多装饰,就能体现出美的本质。
这种简约美反映在其著名的《道德经》中的“简之至美”这句话中。
对于我们构建生态文化而言,这启示我们要追求自然界中的简约,不要过度消费,不要浪费自然资源。
最后,老子的美学思想强调自然界的宁静美。
他认为,自然界中的万物都有其自身的内在美,不需要外界的干扰,就能体现出美的本质。
这种宁静美反映在其著名的《道德经》中的“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这句话中。
对于我们构建生态文化而言,这启示我们要追求自然界中的宁静,避免环境污染,保护自然界的完整性。
综上所述,老子的美学思想对于我们构建生态文化具有重要的启示,我们应当追求自然界的和谐、简约、宁静,尊重自然,保护自然生态。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保护自然的同时,也保护我们自己的生存环境,让我们的世界更加美好。
_老子_生命思想的现代意义

所以老子讲要“涤除玄览”。“ 涤除”是洗涤除去 灰尘,“玄览”是要有深刻的洞察力。孔子也认为看 一个人要一视二观三察。
四、培养谦逊、温和的为人处世方式 “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夫惟不争,故天下莫能 与之争”,“不敢为天下先”,“善为士者不武,善战者 不怒,善胜敌者不与,善用人者为之下,是谓不争 之德”。[1] 这就是说,人应当有水一样的特性。有人 凭借这一点指责老子学说不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 一味退让,最终归隐山林之中,陷入自我封闭的境 地。事实上,老子思想不是简单的柔弱不争,他是 劝告世人为了自身的发展,不要逞强图霸,要避免 与别人发生正面冲突,无为而无不为,每后退的一 步是为了更大的进步。要收拾起自己的锋芒,不外 显,不咄咄逼人,“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 尘。”正如于丹先生所说的,要亚光不要亮光。一个 人如果太爱表现自己的聪明才智,恃才傲物,目空 一切,时刻想与人争高低,往往既不能有效团结周 围的人,也不能给自己创造良好的生存环境,这与 老子“和为贵”的思想是一致的。在现代社会竞争 中,一个人如果不能谦卑,不肯做小石子,就得不 到大的发展。因此,老子告诉世人要“知其雄,守其 雌”,要“去甚、去奢、去泰”。
关键词: 老子;生命哲学;生命教育
中图分类号: B223.1
论老子的美学思想

田建平 论老子的美学思想
以此。”在老子笔下, 道生万物显然是在混 沌之态中完成的。我们读这段话时, 就好象 在夏日薄云的午夜伫立中庭仰望十五的月 亮一 样。如 果把 月 亮 比喻 为 “道”, 那么 “美”就是我们仰望时感受到的“月色”。
二
道, 这是老子思想中至高的哲学范畴, 也是至高的美学范畴。它本身就是最高的 美学境界, 是一切美的源头, 是万物之美之 母。它最显著的哲学境界就是它的原始性、 自然性、纯朴性和混沌性。抽象性表明它是 至高的美的普遍法则, 混沌性则表明它是 万物之美的孕育和生产者。“道”当然也就 成为了老子美学思想体系的灵魂和核心。 在老子美学思想体系的园地上, 闪烁着一 颗颗光彩夺目的美学珍宝——美学的具体 概念。它们的有机关系形成了老子美学思 想体系的丰满血肉。
·97·
内蒙古大学学报( 人文社 会科学版)
1998 年第 2 期源自糊的, 所以说它又同时具有模糊之美。 西方美学大师黑格尔给“美”下的定义
是: “美就是理念的感性显现。”理念, 黑氏 称之为绝对精神、普遍的力量、意蕴等等, 它是黑氏哲学的最高范畴。而所谓理念, 黑 氏自谓: “理念不是别的, 就是概念, 概念所 代表的实在, 以及这二者的统一。”据此, 在提出最高的哲学本体范畴和美学本体范 畴, 以及该本体范畴的博大和伟大这点上, 老子竟比黑格尔早了 2000 多年, 而且老子 对这一至高的哲学兼美学范畴——“道”的 十分精炼( 整部《道德经》才 5086 字!) 的表 达简直令黑氏望尘莫及( 整部《美学》泱泱 达 100 多万字∀ ) 。黑格尔之《美学》无愧于 立论精深的鸿篇巨著, 而老子的《道德经》 也不愧连珠缀玉的美学经典。
道 ( 至高哲学兼美学范畴)
↓
一 ( 美的整体)
浅谈老子美学思想及其对当代文学艺术的影响

浅谈老子美学思想及其对当代文学艺术的影响摘要]老子,道家思想及学派的创始人,其传承的思想对中国哲学的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影响。
同时,老子思想对中国古代美学以及当代文学艺术的发展都做具有重大的贡献。
在老子的哲学中,“美”是他的毕生追求并且还将“美”与他追求的最高境界——“道”相结合,诠释出了他对人性本真以及自然中的“道”的一种理想追求。
老子美学思想中展现的整体、含蓄、自然、以及柔弱性美,既表达出了其深刻的内涵,同时也对当代文学艺术中美学的发展以及现实社会的精神追求都具有非常重要的价值以及深远的意义。
[关键词]老子美学思想;文学艺术;“道”;自然美;审美理想1 引言老子,是中国道家学派的主要创立者,同时也是中国古典美学思想理论的重要奠基人之一,老子美学思想的诞生与传播对中国现代的哲学与美学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著名学者李泽厚曾经说过:“道家思想的发展相比于儒家思想及其他各类流派思想的发展都更注重于掌握文学艺术、审美取向以及创作标准的重要特点,这也使得道家思想对于现代文学艺术的影响更多的处于创作与审美这一层面。
”老子美学思想作为道家思想的经典代表,他的审美思想规律被后世众多的文学艺术家逐渐转化为了永恒追求的审美思想境界[1]。
《老子》这一书籍里对于“美”的直接论述并没有多少,但有关美学思想的独到见解对古代美学思想的发展依旧影响深远。
老子追求道的同时依旧将“美”作为毕生的追求,并将二者在同一层面上有机地结合,合为“美道合一”,而从这一结合中抽离出的本质即为人性上的“真、善、美”。
老子美学中的“美”主要体现为:天得道即万物清明的整体美、深奥而灵通的含蓄美、任由万物肆意生长的自然美以及水润万物而不逐名的高洁美,而在这些美的体现中“信言不美”的思想始终贯穿其中,由此造就出了老子独特而又深刻的美学思想及内涵,使其对于当代文学艺术的发展与传承仍具有影响颇深的现实意义[2]。
2 老子美学思想的基本内容2.1 “天得一以清”中所蕴藏的整体美得道则万物清明是诠释整体美的一种体现,而整体美不仅代表着中国传统美学中的审美原则更在艺术创造与欣赏的审美上有所体现[3]。
老子的生命思想及其对生命教育的启示

老子的生命思想及其对生命教育的启示作者:魏艳琦来源:《科教导刊》2010年第29期摘要老子的思想博大精深、内容丰富,其生命思想,尤为可贵。
今天重新审视老子生命思想的内涵,对于当代的生命教育有着积极的借鉴和启示意义。
珍爱自己生命、珍爱他人生命和提升生命价值是老子的生命思想给我们的重要启示。
中图分类号:B223文献标识码:A老子的思想蕴含着深邃的哲理、高超的智慧,几千年来深深地影响了中华民族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
其中,老子的生命思想对于现代生命教育的启示也非常重要。
所谓生命教育有广义与狭义之分:狭义的生命教育指的是对生命本身的关注,包括个人与他人的生命,进而扩展到一切自然生命。
广义的生命教育是一种全人的教育,它不仅包括对生命的关注,而且包括对生存能力的培养和生命价值的提升。
1 珍爱自己生命老子的思想表达了对人的生命的尊重和热爱。
老子在《道德经》第25章中说:“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
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
”这就是说,老子把人与道、天、地放在同等的地位,体现了他对人的生命的重视。
老子认为,人的生命要比名利、财富重要的多。
老子在《道德经》第44章说:“名与身孰亲?身与货孰多?得与亡孰病?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
”意思是说,名利与生命相比较哪个最亲近?生命与财富相比较哪个最贵重?得到名利与失去生命相比较哪个更有害? 过于追名逐利,必定要付出很大的代价;过于聚敛钱财,必定会遭致惨重的损失。
老子否定重名利财富而轻生命的现象,告诫人们要从名利和财富的束缚中解脱出来,做一个珍视生命的人。
老子认为,人要珍爱自己的生命,就要防范危险,避免使自己处于危险之中。
老子在《道德经》第50章中说:“盖闻善摄生者,陆行不遇兕虎,入军不被甲兵:兕无所投其角,虎无所措其爪,兵无所容其刃。
夫何故?以其无死地。
”意思是说,据说善于保护自己生命的人,在陆地上行走不会遇到凶恶的犀牛和猛虎,在战争中不会受到杀伤。
犀牛用不上它的角,猛虎用不上它的爪,兵器用不上它的刃。
老子美学思想及其现代价值

一、 老子美学思想的基本内容
( 一) “天得一以清” 的整体美 整体美既是中国传统美学的审美原则, 也是艺 术创造原则, 更是审美欣赏原则。 在老子思想中, “道” 不仅是其哲学的最高实体, 也是其美学思想的 基本范畴。 “道” 决定了老子美学的价值取向和思维 方式, 其所体现出来的最为基本的内涵, 恰恰就是老 子对于宇宙万物的一种整体意识。 老子说:“道可道 也, 非恒道也; 名可名也, 非恒名也。 ”就是指 “道” 是 超越于常道, 强调 “道” 的整体性, 他认为 “天得一以 清, 地得一以宁。 神得一以灵, 谷得一以盈, 万物得一
84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 ( 社会科学版)
第 9 卷
便能达到清明的审美境界。 在老子美学思想中, 柔弱 美是最本质的特征, 而 “虚静” 所体现出来的美则是 柔弱美的最深刻的内涵和最高的理想境界。
二、 老子美学思想对文学艺术的影响
( 一) 形成了中国文学发展的含蓄风格 老子美学的另一个显著特点在于它的含蓄性。 老子认为, 词并不完全能表达出自己要表达的意思, 而认识事物的美只能通过直觉把握, 这与西方的理 性美学有着明显的区别, 它对中国文学的发展特别 是后现代文学有着很大的影响。 老子美学的含蓄性特点对中国诗词文化影响特 别大, 与中国传统的审美心理和欣赏水平息息相关。 唐宋诗词是中国文学史上一颗璀璨的明珠, 不论其 风格如何, 但他们通过精辟的言辞、 深刻的内涵、 浓 缩的形式含蓄地表达出作者的情感与志向, 其所营 造的意境、 所抒发的真情都给人以美的享受。 最杰出 的代表有白居易、 元稹、 张籍、 杜牧、 温庭筠、 李商隐 等, 他们开创了当时唐宋文学特有的含蓄气息和隽 永无穷的韵味。 随着文学语言的不断发展, 到清末提 倡白话, 但诗歌、 小说并没有因为白话文而失去其含 蓄性, 相反它的含蓄性变得更加深刻, 如曹雪芹的 《红楼梦》 、 郭沫若的 《凤凰涅磐》 等, 这些作品通过凝 练的语言、 含蓄的风格道出当时的社会景观和人情 风貌。 在社会主义文学史上, 特别是建国后文学空前 繁荣,“百家争鸣, 百花齐放” , 新诗体 “朦胧诗” 的出 现, 使含蓄美在现代诗歌中得到淋漓尽致的体现, 其 含蓄性正是通过深刻的语意表达出来的。 随着后现 代文学的出现, 为含蓄美拓展了更加广阔的天地。 含 蓄美在后现代文学中表现的正是一种 “妙象尽意” 的 文学微妙性和 “重旨复意” 的意蕴丰富性, 正是因为 其微妙的含蓄性和丰富的猜测性, 从而给人更大的 想象广度。 虽然这种含蓄美具有模糊和不确定性, 但 它开创了一种文体, 为以后文学美学的探索作出了 很大的贡献。 ( 二) 开创了中国山水画的自然价值 老子十分强调 “自然” 在审美中的作用, 重视人 与自然的和谐。 这些审美思想对于现代中国山水画 及环境保护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中国山水画重在对自然山水的临写, 画家如果 不深入自然, 把握不住自然的内在之美, 就无法使山 水画生动、 传神。 老子的 “自然” 美思想为中国山水画 创设了一种纯朴的审美意境, 在这种意境中, 提高了 山水画的审美品位, 从而影响了中国山水画的创作 风格和审美取向。 在老子 “道法自然” 思想的影响下, 画家注重从自然界中吸取灵感, 追求自然而然的审
浅析老子美学的现代启发

浅析老子美学的现代启发作者:郭思语徐士雯刘溢蒙王诗琪来源:《科学导报·学术》2020年第69期【摘要】“道”支配着万事万物,“道”的特点是无为,那么万事万物的运行都应该符合“道”的规律,也就是“无为”。
所以老子主张“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这也就是老子对待美的看法,追求自然无为之美,不要过多的人工干涉。
【关键词】老子;审美;美学老子《道德经》第十二章“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是以为腹不为目故去此取彼”。
有很多人对老子有误解,认为老子否定艺术,其实这是大错特错了,老子否定艺术,否定的是五色、五音这种有害人身体健康的艺术。
五音、五色怎么会影响人的健康呢?因为他们是作用于人感官的一种享乐之美,而且对于这种享乐,人们会无节制的追求,最终丧失理智。
比如说酒色、毒品,这些东西都是作用于人的感官,最终使人丧失理智。
五音令人耳聋,为了追求感官,把声音放到最大,耳朵随着年龄的增长一定会出问题。
而且这在当时是有医学根据的,晋侯当时生病了,求医于秦,秦派医和给晋侯看病,医和首先就指出要它节乐,不要烦手淫声,不要无节制的沉溺于声色的感官享乐之中。
不要成为欲望的奴隶,不要因此而轻视生命。
根据这一点有人就得出了老子否定艺术、否定美,這绝对是一个误读,老子否定的是有害人身体生命的感官享乐。
老子否定了五色五音之美,提倡自然无为之美,这是一种朴素的、自然的美,而且这种美不是外在的而是内在的,不是肤浅表面的而是精神上的大美、致美。
这是老子的审美观。
这对我们今天的艺术创作有非常大的启发,尤其是有了后期技术以后,后期是为了让我们的作品更佳完美的呈现,我们改透视、调色、磨皮,这其实是为了让我们达到一种最佳的自然效果。
但是很多人用后期不仅没能做到最佳的自然效果,反而违背了这一原则。
这一点多出现在风光领域,虽然好看,但是很假,最致命的是很多人都去模仿,使极具个人性的摄影语言艺术越来越趋同,抹杀了人的个性、艺术的个性,这是非常糟糕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我 国古 代 有 着 丰 富 的关 于 人 性 论 的 理 论 , 岱 年 先 生 在 其 《 国哲 学 大 纲 》 性 论 一 章 中 总 结 了 中 国 古 代 丰 富 的 人 性 论 张 中 人 思 想 。然 而 , 老 子 》 书 只 字 不 提 “ ” , 《 子 》 书 来 看 , 子 是 坚 决 反 对 对 “ 性 ” 行 善 恶 区分 的 。老 子说 :天 下 皆 知 《 全 性 字 从 老 一 老 人 进 “ 美之美 , 恶 已 ; 斯 皆知 善 之 为 善 , 不 善 已 。 ( 章 ) 绝 圣 弃 智 , 利 百 倍 ; 仁弃 义 , 斯 ”二 “ 民 绝 民复 孝 慈 ; 巧 弃 利 , 贼 无 有 。 ( 九 章 ) 绝 盗 ”十 可 见 , 子是 根 本 反 对 对 人 进 行 善 恶 区分 , 他 强 调 “ 以 圣 人 常 善 救 人 , 无 弃 人 ” 二 十 七 章 ) 思 想 来 看 , 子 有 着 一 种 坚 老 从 是 故 ( 的 老
一
] 8 2
一
.
门, 竟然 被 老 子 认 为 是 天 地 根 , 见 , 子 的母 性 生 殖 崇 拜 。诚 如 杨 义 先 生 所 说 :从 母 性 生 殖 崇 拜 到 谷 神 信 仰 , 子 所 发 掘 的 可 老 “ 老
历 史 文 化 资 源 , 诸 子 中最 称 古 老 和 原 始 , 在 由此 他 触 及 宇 宙 根 本 和 人 生 的 根 本 , 宏 大 的 宁 静 中 寻 找 着 此 世 界 生 生 不 息 的 母 在 体 。 l “ ” 所 以值 得 崇 拜 , 是 因 为母 的创 生 功 能 , 母 意 识 的 实 质 是 对 母 性 创 生 能 力 的崇 拜 , 质 上 是 一 种 生 命 崇 拜 。 ”5 母 之 还 崇 本
老 子 甚 至 认 为 把 对 人 性 进 行 区 分 善 恶 , 是 社 会 混 乱 和 人 性 扭 曲 的根 源 , 以 老 子 说 : 故 失 道 而 后 德 , 德 而 后 仁 , 仁 正 所 “ 失 失
而 后 义 , 义 而后 礼 。 夫 礼 者 , 信 之 薄 而 乱 之 首 也 。 ( 十 八 章 ) 失 忠 ”三 老子 甚 至 反 对 过 度 的 声 色 感 官 刺 激 对 人 性 的戕 害 , 谓 “ 所 五 色 令 人 目盲 , 五音 令人 耳 聋 , 味令 人 口爽 , 骋 畋 猎令 人 心 发 狂 ” ( 章 ) 后 老 子 得 出 的结 论 是 “ 以圣 人 为 腹 不 为 目 , 五 驰 。 五 最 是 故 去 彼 取 此 。( ” 十二 章 ) 不 是 说 圣 人 只 要 人 吃 饱 肚 子 就 行 了 , 切 的 审 美 和 艺 术 活 动 都 必 须 抛 弃 。王 弼 的 注 很 能 说 明 老 子 的 也 一 “ 身 ” 想 本 义 , 为 腹 者 以物 养 己 , 目者 以物 役 己 , 圣 人 不 为 目也 。 [ ( 所 谓 “ 腹 不 为 目” 其 实 际 含 意 是 指 人 不 要 过 贵 思 “ 为 故 ” ] P 为 ,
定 的 信 念 — — 尊 重 一 切 人 的 普遍 意 义 与 价 值 的人 性 观 。 老 子 可 以 说 是 个 “ 人 性 ” 者 , 为 只 有 保 障 人 人 都 能 做 到 任 其 性 超 论 认
命 之 情 , 要 矫 揉 造 作 , 可 能达 到 “ 治 ” 境 界 。所 以说 , 子 是 坚 决 尊 重 人 性 的本 然 情 性 , 对 人 性 的异 化 。 不 才 至 的 老 反
度 追 求 各 种 感 官 欲 望 的享 乐 而损 害 自 己的 生 命 。用 老 子 自己 的话 说 ,为 腹 不 为 目” 也 就 是 老 子 所 谓 的“ 其 心 , “ , 虚 实其 腹 ” ( ,三 章) 到“ 知无欲”不为外物所 累。实际上 , 子所谓 的“ 知无欲 ” 非要取消一切欲望 , 只是要根除那些有害于生命 的、 做 无 , 老 无 也 而
总 结 国家 存 亡 之 道 , 以及 个 体 成 败 、 存 的 道 理 。老 子 身 为 周 守 藏 史 , 这 些 历 史 经 验 非 常 熟 悉 , 十 分 看 重 。他 明 确 表 示 : 生 对 也
“ 古 之 道 , 御 今 之 有 。 能 知 古 始 , 谓 道 纪 。 EJ 执 以 是 -2
二 、 子 生 命 美 学 思 想 具 体 表 现 老
《 子 》 书五 千 余 言 , 中“ ” 生 ” 分别 出 现 了 2 老 一 其 身 和“ 字 3和 2 9次 , 起 来 5 合 2次 , 次 于 老 子 哲 学 和 美 学 思 想 的 最 高 范 畴 仅
“ ” 3次 。老 子 5 道 7 2次 反 复 论 述 “ ” “ ” 概 括 起 来 老 子 表 达 的思 想 就 是 “ 身 ” “ 身 ” 想 。本 文 从 以 下 几 个 方 面 来 具 身 与 生 , 贵 、重 思 体 阐 释 老 子 的“ 身 ” “ 身 ” 想 : 贵 、重 思
V01 23 N o 2 . .O
21 0 1年 3月
M ar 2O1 . l
口 语 言 ・文 学 ・美 学 研 究
论 老 子 生 命 美 学 思 想 及 其 当 代 启 示
赵 以 保
( 州 学 院 义学 与 传 媒 学 院 , 徽 宿 州 2 4 0 ) 宿 安 3 0 0
[ 摘 要 ] 老 子 美 学 思 想是 极 其 丰 富 的, 文 只 就 老 子 美 学 思 想 中的 生命 美 学 思想 进 行 深 入 挖 掘 , 者 细 读 《 子 》 本 笔 老
原 始先 民生 命 意 识 的 觉 醒 有 关 。
母 性 崇 拜 在 老 子 思 想 中确 实存 在 , 母 ” 老 子 》 “ 在《 中先 后 出 现七 次 , 的 都 是 “ ” 指 道 。在 先 秦 诸 子 中 , 老 子 》 有 强 烈 的母 性 《 带
生 殖 崇 拜 的 意 味 。最 明显 体 现 在 《 子 》 六 章 :谷 神不 死 , 谓 玄 牝 。玄 牝 之 门 , 谓 天 地 根 。 玄 牝 之 门 , 老 第 “ 是 是 ” 即指 女 性 生 殖 器 之
生 命 美 学 思想 探 源 、 命 美 学 思 想具 体 体 现 、 子 生命 美 学 思 想 的 当下 意义 这 三 个 方 面 , 阐 述 老 子 美 学 思 想 , 期 生 老 来 以 老 子 美 学 思想 的 当代 应 用 。
[ 键词] 老子 ; 关 生命 美 学 思想 ; 当代 启 示 [ 者简 介] 赵 以保 (9 2 ) 男 , 学 硕 士 , 州 学 院 文 学 与传 媒 学 院教 师 , 要 从事 文 艺美 学研 究 。 作 18 一 , 文 宿 主
一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
老 子 生 命 美 学 思 想 探 源
任何 思 想 都 是 在 总 结 前 人 的 基 础上 发展 起 来 的 , 子 的美 学 思 想 也 不 例 外 。老 子 生 命 关 怀 思 想 是 与 其 史 官 身 份 密 不 可 老
分 , 是 上 古 神话 中 的生 命 意 志 和 原 始 宗 教 中 的生 命 崇 拜 思 想 休 戚 相 关 , 子 也 继 承 了 占代 典籍 中 的 生命 观思 想 。 也 老 ( ) 子 的 史 官 身 份 一 老
过 度 的 欲 望 , 谓 “ 私 寡 欲 ” 十 九章 ) 不 为 外 物 所 役 , 而 保 持 人 的 生 命 的 自 由 与 和 谐 。所 以 , 子 美 学 是 以 不 违 逆 人 的 生 所 少 ( , 从 老
老 子 的 思 想 中有 很 多 是 对 前 人 经 验 、 慧 的吸 收 和 利 用 。 如“ 柔 尚 弱 ” 想 ,尚 书 ・皋 陶谟 》 就 有 “ 而 立 ” 智 贯 思 《 中 柔 的说 法 ; 还
像《 尚书 ・ 禹谟 》 大 中就 有 “ 满招 损 , 受 益 ” 说 法 , 响 到 老 子 的 “ 下 不 争 ” 谦 的 影 谦 的思 想 ; 比 如《 易 》 还 周 中也 有 大 量 的 “ 下 不 争 ” 谦 思 想 的 记述 ,乾 卦 》 三爻 辞 日 :君 子 终 日乾 乾 , 惕 若 。厉 , 咎 。《 》 认 为 一 个 人 做 到 了谦 , 可 以 不 往 而 不 利 。其 爻 《 九 “ 夕 无 ”谦 卦 就 辞 日 :谦 , 。_( 可 见 , 国古 代 很 多 典 籍 中 已 经 有 了 丰 富 的生 命 保 全 的 思 想 , 子 在 其 基 础 上 做 了 一定 的 提炼 和 升华 。 “ 亨 ”3 ” 】 我 老
第 2 3卷
第 2 期
长 春工 业 大 学 学 报 ( 会 科 学 版 ) 社
J r a fCh n c n Uni e st c n l g ( o i lS i n e ou n lo a g hu v r iy ofTe h o o y S ca ce c sEdi o t n) i
作 为 周 守 藏 史 , 子 熟 悉 历 史存 亡 、 衰 , 感 生 命 的价 值 和 意 义 。《 书 ・艺 文 志 》 老 盛 深 汉 中记 述 道 家 思 想 渊 源 :道 家 者 流 盖 出 “
于史 官 , 历记 成 败 、 亡 、 祸 、 今 之 道 , 后 知 秉 要 执 本 , 静 以 自守 , 弱 以 自持 。 存 福 古 然 清 悲 ” ” 史 官 文 化 注 重 历 史 经 验 的传 承 ,
文 本 , 现 老 子 对 “ 和“ ” 两个 字使 用 频 率很 高 , 别 出现 2 发 生” 身 这 分 9次 和 2 3次 , 一共 5 2次 , 次 于 老 子 哲 学 的 最 高 范 仅
畴“ ” 3次 , 子 5 道 7 老 2次 反 复 论 述 “ ” 生 ” 概 括起 来 老 子 表 达 的思 想 就 是“ 身 ” “ 身 ” 想 。 本 文 就 是 从 老 子 身 与“ , 贵 、重 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