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诗词中的伤春

合集下载

浅析宋词中的 伤春

浅析宋词中的 伤春
何况落红无数 "# 词人所写的女性是怨恨花之早开 $ 她的伤春 % 惜春情绪达到极至 $ 甚 至 有 点 & 变 态 #" 该 词 & 惜春 # 之后接着下来转为 & 怨春 #$ 再 从 & 怨 春 # 转 为 & 愤人 #’& 春且住 $ 见说道 $ 天涯 芳 草 无 归 路 " 怨 春 不语 $ 算只有殷勤 $ 画檐蛛网 $ 尽 日 惹 飞 絮 "# 这 便 是 哀而生怨 $ 怨而生怒 " 她先怨 愤 皇 帝 的 言 而 无 信 % 轻 易毁约 $ 后是怨愤奸臣的嫉贤 妒 能 % 百 般 阻 拦 $ 最 后 诅咒佞人们的不得好下场 " 所以该词虽以伤春开头 $ 又以伤春结尾 (& 闲愁最苦 " 休 去 倚 危 栏 $ 斜 阳 正 在 $ 烟柳断肠处 #)$ 但当感情达到白热化时 $ 又突破了常 见的 & 伤春 # 模式 $ 突破了 & 怨而不怒 # 的传统习套 $ 出 ! 现悲愤怨怒情绪交加的倾向 "张侃 *拙轩词话 康辛二 公词 + 评说 ’& 其惜别惜春之意 $ 愈无穷 "# 这是因为作 者处于南宋那个特定的历史时期 $ 他有着太深太广 % 太愤太切的忧国忧民忧政之情 $故而闪现愤怒锋芒 "
抒亡国之痛金德淑望江南春睡起积雪满燕山万里长城横缟带六街灯火已阑珊人立玉楼间女词人眼中的北国之春万山缟素大地山河好似披上了洁白的丧服暗含哀悼宋亡之意亡国之痛时刻折磨着她春夜难眠她直至夜色深沉仍独立于玉楼之上同大地山河一起为祖国默默致哀身处异地丹心不改女词人伤春之中写出了亡国的沉痛之情以上是宋词人在春光明媚之季的伤春症状那么在秋色浩荡之季又会生出什么样的季节病呢在宋词悲秋词作中男士们的悲秋词篇里一般都凝注了比较宽广的人生感慨词风呈现刚化但也有女性所写的悲秋词作如李清照声声慢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雁过也正伤心相对伤春而言男士悲秋之词多是以男性的身份眼光和男性化的笔调来写词基本恢复了宋代士大夫文人的本来面目如苏轼感慨人生世事一场大梦人生几度秋凉西江月男士的悲秋之词多为抒发士大夫的比较广泛和深沉的人生感慨其核心内容大多是怀才不遇的悲秋心理宋玉诗中悲哉秋之为气也就是悲秋之祖因此宋词中男士悲秋沿袭了这个心理定势传统写法

杜甫的“伤春”心理及其诗史意义

杜甫的“伤春”心理及其诗史意义

杜甫的“伤春”心理及其诗史意义杜甫是唐朝伟大的诗人之一,他的诗歌笔触精细独特,思想深刻,在中国文学史上留下了深远的影响。

其中,他的诗篇《伤春》一直被视为其心灵深处的一个代表作品,诗中的情感表达和创作技巧都非常精湛,具有重要的诗史意义。

在《伤春》中,杜甫描绘了春天的美景,但却掺杂了他对时局的忧虑和对人生的无奈,表达了他在政治和道德上对社会的深切关注,以及对人生矛盾和无法解决的感慨。

首先,从情感表达方面来看,《伤春》传达了杜甫内心深处蕴含的痛苦和无奈。

在他的诗中,春天是一个美好、和谐、富有生机的季节,但是,春天带来的生机却让他更加感到人生的无奈和矛盾。

他深刻地认识到了自然与人类之间的关系,认为自然界中的变化与人类生活的艰难并不是毫无关系的。

同时,他也无法解决自己的痛苦和忧虑,只能将自己的感受流露在诗歌之中。

其次,在技巧上,杜甫的《伤春》采用了情景交融,古今对比等多种创作手法,将人文和自然两种元素有机地结合起来,为诗歌的艺术表现提供了丰富的思考空间。

例如,诗中描绘的花开花落、风吹树动的景象与传统文化中的易经五行相结合,既表现了自然界的变化,也展示了一种微妙的观察和感悟。

而通过对自然环境与人类生活的对比,表现出杜甫对人类处境的探寻与思考,对社会道德的批判,折射了历史上民风淳朴、士人爱国的复杂社会背景。

另外,从历史意义上来说,《伤春》也是一篇代表作品,表现出了杜甫对当时时代变幻和人民疾苦的深刻关注。

杜甫生活在唐朝的大唐时期,但在718年,安史之乱爆发后,全国陷入了惨烈的战乱和混乱,社会生活陷入了瘫痪,民不聊生,各种社会矛盾日益尖锐化。

在这种背景下,诗歌中所表达的痛苦和无奈,反映出当时人民的心理状态,也展现出杜甫对时代的思考和对历史的反思。

总之,杜甫的《伤春》是一篇内含丰富情感和思想表达的诗歌佳作。

它表现了杜甫对唐代的深刻关注,同时也体现了他对自然环境和人类生活的独特观察和思考。

对于中华文化和文学史的发展,诗歌善于通过情感表达与思想交流,成为了传承和发展中华文化的重要手段和方式,同时也具有重要的时代意义。

古人伤春悲秋的诗词

古人伤春悲秋的诗词

古人伤春悲秋的诗词
古人伤春悲秋的诗词如下:
1. 《春怨》
唐·刘方平
纱窗日落渐黄昏,金屋无人见泪痕。

寂寞空庭春欲晚,梨花满地不开门。

这首诗意思是:纱窗外的阳光渐渐西沉,屋内没有人看见我的泪痕。

寂寞幽静的庭院里春天已临近尽头,梨花满地,院门紧闭。

2. 《鹧鸪天·雪照山城玉指寒》
宋·刘著
雪照山城玉指寒,一声羌管怨楼间。

江南几度梅花发,人在天涯鬓已斑。

星点点,月团团。

倒流河汉入杯盘。

翰林风月三千首,寄与吴姬忍泪看。

这首诗意思是:铺满大地的白雪映照着山城,小楼上传来了一阵凄清的羌笛声。

江南的梅花开了又落,落了又开,不知开落了几次了?我在天涯漂泊,两鬓已如此斑白了。

面对天上点点繁星,朗朗明月,我不由得追忆起往昔在京城的那段美好时光。

可如今翰林风月三千首,也只能交付给吴姬,让她忍着眼泪看吧。

3. 《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
宋·辛弃疾
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

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

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

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

这首诗意思是:人年少时不明白忧愁的滋味,喜欢登高远望。

喜欢登高远望,为吟赋新词而勉强说愁。

现在尝尽了忧愁的滋味,想说却说不出。

想说却说不出,却说道:“好个凉爽的秋天呀!”
这些诗词都表达了古人在春天或秋天时的悲伤情绪,反映了他们对时光流逝、人生短暂的感慨和思考。

杜甫的“伤春”心理及其诗史意义

杜甫的“伤春”心理及其诗史意义

杜甫的“伤春”心理及其诗史意义杜甫是唐代著名的诗人之一,他的诗歌代表了唐代文学的高峰之一。

其中,“伤春”是杜甫的一首著名诗歌,它反映了杜甫内心深处的苦痛和对社会的深切关注。

这篇文章将探讨杜甫的“伤春”心理及其诗史意义。

首先,我们来看一下“伤春”的内容。

这首诗描绘了春天来临时,杜甫感慨岁月的流逝,人生的无常。

全诗有“借问天地有几多,百年多少?”、“春将老矣,尚能发何花?”等多处表达出作者对于人生的感慨和心理痛苦。

杜甫在这首诗中以感慨岁月为主线,表达了他对于生命短暂、时间流逝的本能恐惧。

他感叹岁月残忍,生命短暂,哀叹生命之花终究会谢落。

其次,我们来谈一下“伤春”的心理。

杜甫在这首诗中表现了一个文人对于世事的深刻反思,他对于自然、人生、历史等等问题的探讨以及对于哲学、历史等等领域的知识积累,使得他越来越深入的感受到生命和世界的脆弱和无常。

他相信历史是有规律的、是一种永恒的运动,这种运动是深入到万物之中的,无处不在的。

同时,他也相信人的命运是被历史所影响的,他深信人的命格与历史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

他认为世事的变迁、流转无常就是这样,也因为如此,喜悦与悲伤会同时出现在一个人的生命过程中。

正是这种想法使得杜甫在“伤春”这首诗中表现的那么深刻、那么扣人心弦,读来让人从内心深处能够感受到作者的心灵所受到的创伤和伤痛。

最后,我们来谈一下“伤春”的诗史意义。

作为杜甫的一首代表作,它不仅是唐代文学的珍品,同时也是文学发展史上的重要阶段性成果之一。

它反映了唐代社会的某些不足及其中蕴含的人性思想,该诗具有创痛性历史意义。

它表达了诗人对于时代与社会的批判和深情回应,使得它成为中国文学史上不可或缺的一份“古文遗珍”。

同时,这首诗也是一个文学追求的范本,它通过对人生价值和哲学思考的探讨,让我们更加深入、更加全面的理解和回味自己的人生,不仅有启示性而且在情感激荡的层面上,也更容易让人接受和感受到。

总之,“伤春”不仅是杜甫的经典之作,也是一首鲜明的人情诗篇,串联起了家国的现实面和心灵的向往,具有浓郁的人文思想内涵和深厚的艺术魅力。

浅谈诗词中的伤春

浅谈诗词中的伤春

浅谈诗词中的“伤春”嫣红姹紫尽迷人,自古吟哦喜赞春;若遇牢骚失意客,风花雨柳亦伤神;确实,触景生情,情由心生;风和日丽、群芳争艳的春天也不尽是赞声一片;自古伤春者不泛其人;因时因物而情苦感伤之句,历历可数;试于网上相关名句及评论搜举如下:春风:①、“春风不相识,何事入罗帏”——唐•李白春思此句描写的是独守春闺的妇人将一腔幽怨发泄到无知无觉吹动其罗帏的春风上;此句看似无理,实是有情;此妇的相思之苦、想念之深由此呼之欲出;②、“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唐•王之涣凉州词此句旨在描写戍边战士的思乡情结,于豁达中暗含讥讽;反衬出因春风不度的“怨”之声;更强化了战士们意识到卫国戍边责任重大而“怨”之无奈;正合了凉州词情调悲而不失其壮之意境;春雨:“京国多年情尽改,忽听春雨忆江南;”——元•虞集听雨此句意为诗人虽在京城住了多年,不再像当年那样那样对故乡有强烈的思念,但思乡之情一直郁结在心头,那一阵淅淅沥沥的春雨,不由得勾起了作者对江南春色的思恋;春花:“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晏殊浣溪沙此句借眼前春花凋落引发的伤春之意,衬出目睹燕归时的思友之情;春色:“春色恼人眠不得,月移花影上栏杆;”——宋•王安石春夜此句将诗人烦恼忧重及孤寂黯然之情表达于春色扰乱了他的清梦之时,很好的表达出了诗人在翰林院值夜时忧国忧民的情怀;史载其妻曾为他买妾,却被拒绝,宋时高官如王安石这样独守一妻者极为罕见;则这首诗的主旨就绝对不是思人了,“春色恼人”、夜眠不得的缘由,也不再是诗中常见的儿女私情,而是为国为民的忧虑烦恼;春水:“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南唐•李煜虞美人此句以自问自答的形式表达了作者在被俘两年后对故国的不绝追思和亡国的无奈苦楚;愁,是一种抽象的感情,李煜以实拟虚,把难见的情变作了可视的物,使人可以切实感受;相传他作此词后命歌妓在七夕之夜反复吟唱,宋太宗知此事后立即就赐酒将他毒死;春景:“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唐•杜甫春望此二句先描写了国破城残,草木荒芜的春城败象,后虚拟了花、鸟的伤恸惊沐感受;形象的表达了诗人忧国思家的强烈情绪;诗的这前四句,都统在“望”字中;诗人俯仰瞻视,视线由近而远,又由远而近,视野从城到山河,再由满城到花鸟;感情则由隐而显,由弱而强,步步推进;在景与情的变化中,仿佛可见诗人由翘首望景,逐步地转入了低头沉思,自然地过渡到后半部分——想望亲人;春物:“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唐•李商隐无题此句用看似哀伤的语调,表达了对恋人思之切、念之深、情之坚;作者移情于物,表现情思的缠绵沉痛,是全诗最精彩的部分,堪称千古绝唱;这种忠贞的感情,无疑是一种高尚的精神,不管是对爱情,对友情,对工作,对事业都是最需要的,因此,颔联也是全诗主旨的拔高点;节气:“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愁断魂;”——唐•杜牧清明此句形象的表达了清明时节人们对逝者的哀恸思念;写诗人行在扫墓的途中,心中的孤独与思亲的惆怅纠结,导致失魂落魄;从以上例句可以看出,作诗须应时应情;基于心中的真实感受,而赋予于外物之情感;心悲则物哀,情伤则景殇;如“一夜好风吹,新花一万枝;”亦可变为“恰似春风相欺得,夜来吹折数枝花;”鉴赏伤春类诗词一、伤春类古诗词的特征1、诗眼词眼多为“伤春”“惜春”“愁”等;如“一片飞花减却春,风吹万点正愁人”杜甫曲江二首、“早是伤春梦雨天,可堪芳草正芊芊”韦庄长安清明、“惜春长怕花开早,何况落红无数,春且住”辛弃疾摸鱼儿、“寂寞深闺,柔肠一寸愁千缕;惜春春去,几点催花雨”李清照点绛唇等等;2、多选“落花”“ 落红”“飞花”“残花”“东风”“暮雨”“流水”“夕阳”“燕子”等为意象;如“边城暮雨雁飞低,芦笋初生渐欲齐”张籍凉州词、“杨柳阴阴细雨晴,残花落尽见流莺”武元衡春兴、“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韩翃寒食、“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晏几道临江仙、“泪眼问花花不语,落红飞过秋千去”欧阳修蝶恋花等等;这些意象常构成百花凋零、春光不在、伤感凄凉的意境;3、作者多为婉约风格的词人或人生有失意际遇的诗人;李清照是这类词最典型的创作者,她早期以如梦令为代表,伤春之时还表现出悠闲风雅的生活情调,后期因夫死孤寂,所作词伤感失意、悲苦凄婉情调更浓,以点绛唇浣溪沙等为代表;晏殊、晏几道父子继承五代婉约词风,其创作的浣溪沙蝶恋花多是伤春感时之作;辛弃疾、杜甫也有此类诗词作品,不过多与国事、身世相关,辛弃疾的摸鱼儿、杜甫的伤春五首均是代表;4、词牌以浣溪沙蝶恋花为代表,诗题以春兴伤春居多;二、伤春真意1、伤春多为恋春惜时,或慨叹光阴易逝、人生苦短;春天是美好的,可爱的,但又是短暂的;人生的春天又何尝不是这样,它清纯、绚丽,富有朝气,但又很容易失去,正所谓“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所以,当春残花落的时候,人很容易产生伤感之情,而人生有失意际遇的诗人感受更为真切,由此留下了许许多多千古传颂的伤春、惜春、留春、叹春诗句;李清照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花在风雨的摧残下凋谢了,词人怜惜地说“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满怀的惜春、恋春之情溢于言表;晏殊、晏几道父子创作了许多伤春惜花的词作;晏几道鹧胡天“花不语,水空流,年年拼得为花愁;明朝万一西风动,争耐朱颜不耐秋”以少女爱莲惜花表达青春易逝,好景不长的深情;“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小园香径独徘徊;”晏殊的浣溪沙花的凋谢是不可抗拒的自然规律,诗人借此表达对美好事物的流连,对时光流失的惆怅和无奈;李清照的好事近、王驾的晴雨、黄庭坚的清平乐、王安国的清平乐、朱淑真的谒金门、王诜的蝶恋花等都是伤春、伤怀,叹年华流失之作;2、借伤春表达忧愤忧思及爱国情怀;人生有失意的诗人,常常借美好事物的失去寄寓自己的身世之感或不幸遭遇;看到娇艳的花儿随风飘落,落入泥沼、沟渠,看到残红遍地,满目凄惨的景象,他们就借此表达年华虚度,事业无成的感慨,或寄寓怀才不遇,报国无门之情;李商隐落花“高阁客竟去,小园花乱飞;参差连曲陌,迢递送斜晖;肠断未忍扫,眼穿仍欲归;芳心向春尽,所得是沾衣;”这是一首专咏落花的诗;末联写花为装点春天而开,却落得飘零沾衣的结局,表达了素怀壮志,不见用于世的凄婉和感慨;全诗洋溢着伤春惜花之感,情思如痴,委婉动人;红楼梦中葬花吟“花谢花飞飞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恋……明媚鲜妍能几时一朝飘泊难寻觅;花开易见落难寻,阶前闷杀葬花人……尔今死去侬收葬,他年葬侬知是谁试看春残花落尽,便是红颜老死时;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这是惜春、叹春之作,但更是林黛玉感叹自己身世遭遇的全部哀音的代表,也是曹雪芹借以塑造这一艺术形象,表现其性格的重要作品;辛弃疾摸鱼儿“更能消几番风雨,匆匆春又归去……休去凭危栏,斜阳正在,烟柳断肠出;”上片伤春,表面上是就春而发,实际上是就南宋的政治形势而言,也寄寓了作者光阴虚掷,事业无成的感慨;下片咏怀,诗人借惜春、怨春之感,联系身世,表达爱国忧思之心;杜甫的伤春诗更多地联系国事衰亡,战乱纷繁,抒发忧国忧民的情怀;如春望“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首搔更短,浑欲不胜簪;”杜甫的伤春五首都是这样的作品;3、借惜春抒发离愁相思之情这种类型的词多为闺怨词;晏殊玉楼春“楼头残梦五更钟,花底离愁三月雨;无情不似多情苦,一寸还成千万缕;天涯地角有穷时,只有相思无尽出;”首联和颔联描写了时间是杨柳依依的春天,点出离愁,后几句以极其深切的离愁,抒发相思的无尽与永恒;晏几道临江仙“去年春恨却来时,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琵琶弦上说相思;当时明月在,曾照彩云归;”作品怀念曾经与自己相识、相知的一位女子;“去年春恨”说明由春天地失去产生的惆怅之情由来已久,同样是残春时节,同样恼人的情思又涌上心头;“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是一种极其凄美的意境,我们仿佛看到,孤独的词人,久久地站立在庭中,对着飘零的片片落英,黯然神伤;明月犹在,佳人难寻,诗人在寂寞中苦苦思恋;欧阳修踏莎行“候馆梅残,溪桥柳细,草熏风暖摇征辔;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寸寸柔肠,盈盈粉泪;楼高莫近危栏倚;平芜尽处是春山,行人更在春山外;”在古典诗词中,梅花,柳枝,青草经常与离思相结合,“梅残”说明离愁之深,“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一句承李后主“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之意境,极为形象地写出离愁之缠绵无穷;“春山”已在“尽处”,而“行人更在春山外”,极写“行人”之遥不可及,从而突现出离愁之切、之浓、之无可奈何;欧阳修的蝶恋花、李清照的武陵春、点绛唇、赵鼎的蝶恋花等都写了由春产生的离愁和相思之情;三、伤春手法1、以景衬情,情景交融;伤春类诗词要么以百花凋零、春光消逝的破败景象衬托惜春伤感之情,如“树头树底觅残红,一片西飞一片东” 王建宫词、“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杜甫春望;要么以乐景写哀情,如杜甫伤春诗中“春光日自浓”“花开满故枝”极写春意正浓,但“西京疲百战,北阙任群凶”“牢落官军远,萧条万事危”的国势让诗人无心去欣赏,更反衬出一种忧虑与愤懑;杨万里“准拟今春乐事浓,依然枉却一东风;年年不带看花眼,不是愁中即病中”伤春则是以乐景写愁情病苦;2、对比;王驾雨晴中“雨前初见花间蕊,雨后全无叶底花”以雨前雨后情景的对比,写花落春逝,暗寓惜春伤春的情怀;3、比喻;秦观浣溪沙中“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将“飞花”比作梦境,将“细雨”比作愁绪,以抽象事物喻具体景象,形象生动地传递出落花飘飞、细雨如丝的景象中诗人因春逝而生淡淡哀愁的诗情画意;4、设问;晏殊浣溪沙中“夕阳西下几时回”一句以设问引出后面因春逝的自然规律不可抗拒而“无可奈何”,油生惋惜和惆怅;总之,由“春”引发的悲情、伤感成了诗人歌咏的主题之一,它关涉到人生感悟、思恋情怀、事业际遇等各方面,只要把握了伤春类诗词的特点,抓住典型意象,从思想与手法等方面入手,就不难进行较为准确、深入、透彻的鉴赏;。

杜甫的“伤春”心理及其诗史意义

杜甫的“伤春”心理及其诗史意义

杜甫的“伤春”心理及其诗史意义
杜甫的诗歌常常以社会历史事件和人民苦难为题材,他的作品展现了他对社会动荡和
人民疾苦的关注和同情。

在杜甫的诗中,他对春天的伤感和悲愤更是一种象征,体现了他
对时局的忧虑和对人民生活的担心。

杜甫的《伤春》一诗,描绘了盛唐时期的社会动荡和人民困苦的景象。

诗中,他以悲
愤之情来表达了对当时情况的痛心和对社会问题的关注。

他在诗中写道:“日暮苍山远,
天寒白屋贫。

”这句诗揭示了他对社会阶级分化和贫困现象的忧虑。

他通过描绘冬天的景象,表达了他对穷苦人民崭新生活的期望和希望。

他的诗歌与他对社会现象的关切和担忧
紧密相连,体现出他对社会的深入思考。

《伤春》也体现了杜甫对政治现实的强烈谴责。

他在诗中写道:“日暮苍山远,天寒
白屋贫。

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

”这些词句中流露出了他对政府的不满和对官员贪污
腐败的愤怒。

他用“落笔千行泪汗交”的形容词来形容他的悲痛之情,为社会的不公和不
义发出了强烈的声音。

这种反映社会现实的诗歌帮助了后人更好地了解了盛唐时期的社会
时间。

杜甫的《伤春》也对后世的诗歌创作产生了深远影响。

他的作品使后人意识到诗歌在
传递社会信息和表达个人情感方面的重要性。

他以真挚的情感和深刻的思考,为后世的诗
歌奠定了基础。

他的作品从个人的角度出发,展示了他对社会的关注和对人民生活的关心。

他的作品影响了后世的许多诗人,成为了他们的楷模。

伤春陈与义赏析

伤春陈与义赏析

《伤春》是宋代诗人陈与义的一首慨叹国事的悲愤诗。

写于北宋建炎年间,当时诗人逃难至湖南邵阳。

《伤春》原文:庙堂无策可平戎,坐使甘泉照夕烽。

初怪上都闻战马,岂知穷海看飞龙!孤臣霜发三千丈,每岁烟花一万重。

稍喜长沙向延阁,疲兵敢犯犬羊锋。

【赏析】这首七言律诗作于宋高宗建炎四年(1130)二月间。

当时,宋高宗为避金侵略者而逃到温州,金军和宋军相持于湖南,诗人则因战祸而流亡于湖南、江西一带。

北宋末年,女真族建立的金政权很强大,多次向南进犯。

脆弱的宋军节节溃退。

北宋末代皇帝钦宗靖康元年(1126)十一月,金军攻陷宋国都东京(今河南开封市,又称汴京)。

次年四月,金军洗劫东京,俘掳宋太上皇帝徽宗赵佶、宋钦宗赵桓和皇太后、皇后、妃嫔宫人和男女市民而去,北宋灭亡。

五月,宋徽宗的儿子康王赵构在南京(今河南商丘市)被拥立为帝(即宋高宗),重新建立宋王朝(史称“南宋”),改年号为建炎元年。

金军继续南侵。

这年十月,宋高宗迁到扬州(今江苏扬州市)。

建炎三年(1129)正月三十日,金军攻破泗州(旧城在今安徽洪泽湖旁,十七世纪后期沉于湖底)。

二月初一日,宋高宗作好沿运河向南逃避的准备。

初三日,金军攻破天长(今安徽天长市,在扬州西北不远)。

宋高宗逃到京口(今江苏镇江市),金军洗劫焚烧了扬州。

宋高宗又先后逃到杭州(今浙江杭州市)、越州(今浙江绍兴市)。

不久,西路的金军攻陷江西的洪州(南昌市)、抚州(临川市)和袁州(宜春市),东路的金军攻陷建康(今江苏南京市),宋高宗逃到明州(今浙江宁波市)。

十二月,金军攻陷杭州,宋高宗逃到昌国卫(今浙江定海市)。

建炎四年(1130),金军攻陷明州,宋高宗航海逃到温州。

二月,金军自江西乘胜移兵湖南,围攻潭州(今湖南省长沙市);湖南守将龙图阁学士向子諲(诗中称“向延阁”)带领军民拒不投降,攻守八日,金兵登城放火,向子諲率官吏从城中逃出,潭州失守,金军在潭州屠杀劫掠六天才去。

这首《伤春》诗对南宋朝廷的瓦解之快,寄以无限忧伤。

杜甫的“伤春”心理及其诗史意义

杜甫的“伤春”心理及其诗史意义

杜甫的“伤春”心理及其诗史意义
杜甫是中国唐代著名的诗人,他的诗作被誉为“诗史上的奇迹”,其诗歌以抒发忧国
忧民、热爱自然、寄托情感为主题,成为了中国古代诗歌的典范。

《伤春》是杜甫的一首
名篇,这首诗描绘了作者对战乱时期的国家困境和个人悲愤的心理状态,表达了对国家兴
亡的忧虑和对人生苦难的感慨,具有深刻的诗史意义。

在《伤春》中,杜甫通过对春天景象的描写,表达了自己对国家现状的忧虑和悲愤之情。

杜甫借助春天的景象,将国家的沉沦与自然的生机进行对比,从而突显了国家的悲惨
和个人的无奈。

他用“无凭无据落花风”一句来描绘国家的不幸,表达了自己对国家兴亡
的忧虑之情。

杜甫的“伤春”以及其他诗作,表现出了他对战乱时期的国家困境和个人悲愤的心理
反应。

他的诗歌不仅仅是一种艺术作品,更是对当时社会现实的思考和反映。

这种抒发忧
国忧民之情的诗歌,对于中国古代诗歌的发展和历史意义具有深远影响。

杜甫的诗歌以其宏大的气势、深刻的内涵和豪迈的情感而著称,他的诗作被誉为“诗
史上的奇迹”。

他的诗歌在表现出热爱自然、批判社会的还表现出对国家兴亡的关注和对
人生苦难的感慨,体现了诗人对现实社会、国家命运和个人命运的深刻关怀,具有很高的
艺术价值和历史意义。

“伤春”这首诗以其深刻的内涵和丰富的艺术表现力,展现了杜甫对战乱时期国家困
境和个人悲愤的心理反应,具有极高的诗史意义和艺术价值。

杜甫的诗歌以其宏大的气势、深刻的内涵和豪迈的情感,深刻影响了中国后世的文学创作,成为了中国古代诗歌的典范,对中国古代诗歌的发展和历史意义具有深远影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诗词中的“伤春”嫣红姹紫尽迷人,自古吟哦喜赞春。

若遇牢骚失意客,风花雨柳亦伤神。

确实,触景生情,情由心生。

风和日丽、群芳争艳的春天也不尽是赞声一片。

自古伤春者不泛其人。

因时因物而情苦感伤之句,历历可数。

试于网上相关名句及评论搜举如下:春风:①、“春风不相识,何事入罗帏?”——唐•李白《春思》此句描写的是独守春闺的妇人将一腔幽怨发泄到无知无觉吹动其罗帏的春风上。

此句看似无理,实是有情。

此妇的相思之苦、想念之深由此呼之欲出。

②、“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唐•王之涣《凉州词》此句旨在描写戍边战士的思乡情结,于豁达中暗含讥讽。

反衬出因春风不度的“怨”之声。

更强化了战士们意识到卫国戍边责任重大而“怨”之无奈。

正合了《凉州词》情调悲而不失其壮之意境。

春雨:“京国多年情尽改,忽听春雨忆江南。

”——元•虞集《听雨》此句意为诗人虽在京城住了多年,不再像当年那样那样对故乡有强烈的思念,但思乡之情一直郁结在心头,那一阵淅淅沥沥的春雨,不由得勾起了作者对江南春色的思恋。

春花:“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

”——晏殊《浣溪沙》此句借眼前春花凋落引发的伤春之意,衬出目睹燕归时的思友之情。

春色:“春色恼人眠不得,月移花影上栏杆。

”——宋•王安石《春夜》此句将诗人烦恼忧重及孤寂黯然之情表达于春色扰乱了他的清梦之时,很好的表达出了诗人在翰林院值夜时忧国忧民的情怀。

(史载其妻曾为他买妾,却被拒绝,宋时高官如王安石这样独守一妻者极为罕见。

则这首诗的主旨就绝对不是思人了,“春色恼人”、夜眠不得的缘由,也不再是诗中常见的儿女私情,而是为国为民的忧虑烦恼。

)春水:“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南唐•李煜《虞美人》此句以自问自答的形式表达了作者在被俘两年后对故国的不绝追思和亡国的无奈苦楚。

愁,是一种抽象的感情,李煜以实拟虚,把难见的情变作了可视的物,使人可以切实感受。

相传他作此词后命歌妓在七夕之夜反复吟唱,宋太宗知此事后立即就赐酒将他毒死。

春景:“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唐•杜甫《春望》此二句先描写了国破城残,草木荒芜的春城败象,后虚拟了花、鸟的伤恸惊沐感受。

形象的表达了诗人忧国思家的强烈情绪。

诗的这前四句,都统在“望”字中。

诗人俯仰瞻视,视线由近而远,又由远而近,视野从城到山河,再由满城到花鸟。

感情则由隐而显,由弱而强,步步推进。

在景与情的变化中,仿佛可见诗人由翘首望景,逐步地转入了低头沉思,自然地过渡到后半部分——想望亲人。

春物:“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唐•李商隐《无题》此句用看似哀伤的语调,表达了对恋人思之切、念之深、情之坚。

作者移情于物,表现情思的缠绵沉痛,是全诗最精彩的部分,堪称千古绝唱。

这种忠贞的感情,无疑是一种高尚的精神,不管是对爱情,对友情,对工作,对事业都是最需要的,因此,颔联也是全诗主旨的拔高点。

节气:“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愁断魂。

”——唐•杜牧《清明》此句形象的表达了清明时节人们对逝者的哀恸思念。

写诗人行在扫墓的途中,心中的孤独与思亲的惆怅纠结,导致失魂落魄。

从以上例句可以看出,作诗须应时应情。

基于心中的真实感受,而赋予于外物之情感。

心悲则物哀,情伤则景殇。

如“一夜好风吹,新花一万枝。

”亦可变为“恰似春风相欺得,夜来吹折数枝花。

”鉴赏伤春类诗词一、伤春类古诗词的特征1、诗眼词眼多为“伤春”“惜春”“愁”等。

如“一片飞花减却春,风吹万点正愁人”(杜甫《曲江二首》)、“早是伤春梦雨天,可堪芳草正芊芊”(韦庄《长安清明》)、“惜春长怕花开早,何况落红无数,春且住”(辛弃疾《摸鱼儿》)、“寂寞深闺,柔肠一寸愁千缕。

惜春春去,几点催花雨”(李清照《点绛唇》)等等。

2、多选“落花”“ 落红”“飞花”“残花”“东风”“暮雨”“流水”“夕阳”“燕子”等为意象。

如“边城暮雨雁飞低,芦笋初生渐欲齐”(张籍《凉州词》)、“杨柳阴阴细雨晴,残花落尽见流莺”(武元衡《春兴》)、“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韩翃《寒食》)、“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晏几道《临江仙》)、“泪眼问花花不语,落红飞过秋千去”(欧阳修《蝶恋花》)等等。

这些意象常构成百花凋零、春光不在、伤感凄凉的意境。

3、作者多为婉约风格的词人或人生有失意际遇的诗人。

李清照是这类词最典型的创作者,她早期以《如梦令》为代表,伤春之时还表现出悠闲风雅的生活情调,后期因夫死孤寂,所作词伤感失意、悲苦凄婉情调更浓,以《点绛唇》《浣溪沙》等为代表。

晏殊、晏几道父子继承五代婉约词风,其创作的《浣溪沙》《蝶恋花》多是伤春感时之作。

辛弃疾、杜甫也有此类诗词作品,不过多与国事、身世相关,辛弃疾的《摸鱼儿》、杜甫的《伤春五首》均是代表。

4、词牌以《浣溪沙》《蝶恋花》为代表,诗题以《春兴》《伤春》居多。

二、伤春真意1、伤春多为恋春惜时,或慨叹光阴易逝、人生苦短。

春天是美好的,可爱的,但又是短暂的。

人生的春天又何尝不是这样,它清纯、绚丽,富有朝气,但又很容易失去,正所谓“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

”所以,当春残花落的时候,人很容易产生伤感之情,而人生有失意际遇的诗人感受更为真切,由此留下了许许多多千古传颂的伤春、惜春、留春、叹春诗句。

李清照《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花在风雨的摧残下凋谢了,词人怜惜地说“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满怀的惜春、恋春之情溢于言表。

晏殊、晏几道父子创作了许多伤春惜花的词作。

晏几道《鹧胡天》“花不语,水空流,年年拼得为花愁。

明朝万一西风动,争耐朱颜不耐秋”以少女爱莲惜花表达青春易逝,好景不长的深情。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小园香径独徘徊。

”(晏殊的《浣溪沙》)花的凋谢是不可抗拒的自然规律,诗人借此表达对美好事物的流连,对时光流失的惆怅和无奈。

李清照的《好事近》、王驾的《晴雨》、黄庭坚的《清平乐》、王安国的《清平乐》、朱淑真的《谒金门》、王诜的《蝶恋花》等都是伤春、伤怀,叹年华流失之作。

2、借伤春表达忧愤忧思及爱国情怀。

人生有失意的诗人,常常借美好事物的失去寄寓自己的身世之感或不幸遭遇。

看到娇艳的花儿随风飘落,落入泥沼、沟渠,看到残红遍地,满目凄惨的景象,他们就借此表达年华虚度,事业无成的感慨,或寄寓怀才不遇,报国无门之情。

李商隐《落花》“高阁客竟去,小园花乱飞。

参差连曲陌,迢递送斜晖。

肠断未忍扫,眼穿仍欲归。

芳心向春尽,所得是沾衣。

”这是一首专咏落花的诗。

末联写花为装点春天而开,却落得飘零沾衣的结局,表达了素怀壮志,不见用于世的凄婉和感慨。

全诗洋溢着伤春惜花之感,情思如痴,委婉动人。

《红楼梦》中《葬花吟》“花谢花飞飞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恋……明媚鲜妍能几时?一朝飘泊难寻觅。

花开易见落难寻,阶前闷杀葬花人……尔今死去侬收葬,他年葬侬知是谁?试看春残花落尽,便是红颜老死时。

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

”这是惜春、叹春之作,但更是林黛玉感叹自己身世遭遇的全部哀音的代表,也是曹雪芹借以塑造这一艺术形象,表现其性格的重要作品。

辛弃疾《摸鱼儿》“更能消几番风雨,匆匆春又归去……休去凭危栏,斜阳正在,烟柳断肠出。

”上片伤春,表面上是就春而发,实际上是就南宋的政治形势而言,也寄寓了作者光阴虚掷,事业无成的感慨。

下片咏怀,诗人借惜春、怨春之感,联系身世,表达爱国忧思之心。

杜甫的伤春诗更多地联系国事衰亡,战乱纷繁,抒发忧国忧民的情怀。

如《春望》“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首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杜甫的《伤春五首》都是这样的作品。

3、借惜春抒发离愁相思之情这种类型的词多为闺怨词。

晏殊《玉楼春》“楼头残梦五更钟,花底离愁三月雨。

无情不似多情苦,一寸还成千万缕。

天涯地角有穷时,只有相思无尽出。

”首联和颔联描写了时间是杨柳依依的春天,点出离愁,后几句以极其深切的离愁,抒发相思的无尽与永恒。

晏几道《临江仙》“去年春恨却来时,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琵琶弦上说相思。

当时明月在,曾照彩云归。

”作品怀念曾经与自己相识、相知的一位女子。

“去年春恨”说明由春天地失去产生的惆怅之情由来已久,同样是残春时节,同样恼人的情思又涌上心头。

“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是一种极其凄美的意境,我们仿佛看到,孤独的词人,久久地站立在庭中,对着飘零的片片落英,黯然神伤。

明月犹在,佳人难寻,诗人在寂寞中苦苦思恋。

欧阳修《踏莎行》“候馆梅残,溪桥柳细,草熏风暖摇征辔。

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

寸寸柔肠,盈盈粉泪。

楼高莫近危栏倚。

平芜尽处是春山,行人更在春山外。

”在古典诗词中,梅花,柳枝,青草经常与离思相结合,“梅残”说明离愁之深,“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一句承李后主“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之意境,极为形象地写出离愁之缠绵无穷。

“春山”已在“尽处”,而“行人更在春山外”,极写“行人”之遥不可及,从而突现出离愁之切、之浓、之无可奈何。

欧阳修的《蝶恋花》、李清照的《武陵春》、《点绛唇》、赵鼎的《蝶恋花》等都写了由春产生的离愁和相思之情。

三、伤春手法1、以景衬情,情景交融。

伤春类诗词要么以百花凋零、春光消逝的破败景象衬托惜春伤感之情,如“树头树底觅残红,一片西飞一片东” (王建《宫词》)、“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杜甫《春望》);要么以乐景写哀情,如杜甫伤春诗中“春光日自浓”“花开满故枝”极写春意正浓,但“西京疲百战,北阙任群凶”“牢落官军远,萧条万事危”的国势让诗人无心去欣赏,更反衬出一种忧虑与愤懑。

杨万里“准拟今春乐事浓,依然枉却一东风。

年年不带看花眼,不是愁中即病中”(《伤春》)则是以乐景写愁情病苦。

2、对比。

王驾《雨晴》中“雨前初见花间蕊,雨后全无叶底花”以雨前雨后情景的对比,写花落春逝,暗寓惜春伤春的情怀。

3、比喻。

秦观《浣溪沙》中“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将“飞花”比作梦境,将“细雨”比作愁绪,以抽象事物喻具体景象,形象生动地传递出落花飘飞、细雨如丝的景象中诗人因春逝而生淡淡哀愁的诗情画意。

4、设问。

晏殊《浣溪沙》中“夕阳西下几时回”一句以设问引出后面因春逝的自然规律不可抗拒而“无可奈何”,油生惋惜和惆怅。

总之,由“春”引发的悲情、伤感成了诗人歌咏的主题之一,它关涉到人生感悟、思恋情怀、事业际遇等各方面,只要把握了伤春类诗词的特点,抓住典型意象,从思想与手法等方面入手,就不难进行较为准确、深入、透彻的鉴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