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高中语文精练精析 第17课 宋词四首(粤教版必修3))

合集下载

高中语文粤教版必修3学案:第17课宋词四首含解析

高中语文粤教版必修3学案:第17课宋词四首含解析

第17课宋词四首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离别,是人生难免的一件事情。

亲朋好友远游异地,是离别;故交知己背井离乡,是离别……凡此种种,人们总有一番滋味在心头,缕缕情丝织就绵密的人情之网,让人们抛不开、扯不断、挣不脱。

无论贵贱贫富、地位高低,无论贤愚聪拙、身份何异,都有英雄气短、儿女情长,都有离合的悲欢、聚散的苦乐。

不过也正因为有了离别的痛楚,才有了再次重逢的喜悦。

在期待着人生再次重逢的时候,离别也会变成一种寄托,一种亲情、友情、爱情再次相逢的寄托。

美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字体赏美文大江东去浪淘尽佚名波浪汹涌,惊涛拍岸,东去无归,逝者如斯。

赤壁之地,众军纷争,几度得失,今日依旧。

滚滚长江东逝水,万千气象尽收于胸,诸此种种历历在目。

在波澜壮阔的长江面前,一切都显得渺小而精致;在历史古迹的面前,过往烟云仿佛昨日重现。

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

字字句句,饱蘸深情,感怀着多少对古人的崇敬之意!一切尽在不言中。

我感受到你的豪迈,读懂了你的隽永。

苏轼,一蓑烟雨任平生。

苏轼,他的人生就是一首诗,一首壮烈开阔的诗,一首遒劲深刻的诗,一首酣畅淋漓的诗。

他用乐观面对坎坷,用豁达迈过苦难,用他那高亢的文字谱写了一段永不褪色的篇章!我,读懂了苏轼,读懂了他不平凡的人生。

书房的门后有几幅很久以前自己用铅笔瞎画的画,其中一幅是苏轼的《木石图》,当我第一次看到这幅画,就深深地被震撼了,此刻我读懂了苏轼。

那块饱经风霜、沟壑纵横的巨石;那棵历经风雨、歪歪扭扭的老树。

你看,你看,巨石依然深沉;你看,你看,树枝依然刺向天空!它们是有鲜活生命的,此刻宛如穿越时空,东坡先生正与我促1.一队人马,浩浩荡荡,太守在前,布衣其后。

苏子牵黄擎苍,意气风发;布衣人群攒动,热情高涨。

酒过三巡,太守双颊绯然,虽鬓角霜雪,仍不减当年神威,意和孙王一比高低。

你飞扬起的马鞭,映着你那精神抖擞的面庞和矫健的身躯,在马蹄奔腾中,更显骁勇;你壮志满怀,激情澎湃,以自己独特的方式来表达对祖国的忠贞;你热切地期盼着能像魏尚一样得到重用,以示以身报国、贡献朝廷的那颗火热的心。

粤教版语文必修3课件:第4单元 17 宋词四首

粤教版语文必修3课件:第4单元 17 宋词四首

上一页
返回首页
下一页
[识作者]
[常识·速览]
才子词人——柳永 柳永(约 987-1053),我国历史上第一个专业词人。原名柳三 变,字耆卿,宋代崇安(今福建崇安)人,晚年任屯田员外郎,后 人称他柳屯田。排行第七,也称柳七。他出身书香仕宦之家,但 个人仕途坎坷,多次应进士试,不第。生活落魄,长期出入歌楼 舞馆,与歌伎们相处密切,靠为她们填词作曲维持生活。
上一页
返回首页
下一页
(3)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古义:指英雄的流风余韵。 今义:①有功绩而又有文采的,英俊杰出的;②有才学而不拘礼法;③指 跟男女间情爱有关的;④轻浮放荡。 (4)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古义:情形,光景。 今义:次序;一个挨一个地。
上一页
返回首页
下一页
第 6 步文言句式——特殊句式多留意 (1)英雄无觅,孙仲谋处。(宾语前置句) 译文:无处寻觅英雄孙仲谋那样的人物。 (2)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主谓倒装句) 译文:可笑我多愁善感,以至于过早地生出了白发。 (3)故国神游。(宾语前置句) 译文:神游于当年三国的古战场。
上一页
返回首页
下一页
赢得仓皇北顾.(动词,视,看) (4)顾三 顾 人.顾 野 之.臣 有 立于 麦 志草 场 ,庐 ( 顾.之 动 不中 词 如( , 蜀动 鄙转词 之头僧, 看哉看 ,望 这, 里拜 指访 往) 旁边看)
(表反问的副词,难道,反而)
上一页
返回首页
下一页
第 4 步词类活用——词性变异含义迥
上一页
返回首页
下一页
背诵——相关名言警句 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粤教版语文必修3讲义:第4单元 17 宋词四首

粤教版语文必修3讲义:第4单元 17 宋词四首

17 宋词四首本课话题——离别朗读——课文中的名段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离别,是人生难免的一件事情。

亲朋好友远游异地,是离别;故交知己背井离乡,是离别;同样,我们为了求学离别了父母,有些父母为了供孩子求学离别了家乡……凡此种种,人们总有一番滋味在心头,缕缕情丝织就绵密的人情之风,让人们抛不开,扯不断,挣不脱。

无论贵贱贫富、地位高低,无论贤愚聪拙、身份何异,都有英雄气短、儿女情长,都有离合的悲欢、聚散的苦乐。

不过也正因为有了离别的痛楚,才有了再次重逢的喜悦。

在期待着人生再次重逢的时候,离别也会变成一种寄托,一种亲情、友情、爱情再次相逢的寄托。

积累——生活中的素材何处春江无月明正是花样年华,你却悄然离开。

你捐出自己,如同花朵从枝头散落,留得满地清香。

命运如此残酷,你却像天使一样飞翔。

你来过,你不曾离开,你用平凡生命最后的闪光,把人间照亮。

何玥,女,12岁,广西桂林人,小学生。

因肿瘤扩散至脑部组织,2012年11月脑死亡。

在她听说自己的生命只剩3个月时,决定将自己的器官捐献给需要的人。

何玥在即将小学毕业之时,被查出患有高度恶性小脑胶质瘤。

9月初,她的病情突然复发,肿瘤扩散至脑部组织。

在听说生命只剩3个月时,何玥做出了父母亲人都难以理解的决定……那天,何玥对刚打工回家的父亲说的第一句话是,“爸爸,我想把器官捐出去,行不行?”吓了一大跳的父亲把何玥骂了一顿,因为按桂林老家的风俗,人死后尸体被剖开无异于大逆不道。

何玥哭了:“我希望能尽自己的能力给别人生的希望。

”最终,爸爸妈妈含泪同意了。

11月17日凌晨0时10分,小何玥在医院里走完了短短12年的人生路,离别了人间。

凌晨4时,她的两个肾被送到解放军第181医院捐给了两名患者,她的肝也救助了需要的病患。

背诵——相关名言警句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

——江淹《别赋》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高中语文 第17课宋词四首精练精析 粤教版必修3

高中语文 第17课宋词四首精练精析 粤教版必修3

第17课宋词四首【学业达标评价】一、阅读《念奴娇·赤壁怀古》一词,完成1~4题。

1.“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一句,作者是如何将情与景交融在一起的?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此词开篇从滚滚东流的长江着笔,随即用“浪淘尽”把大江与千古人物联系起来,布置了一个极为广阔而悠久的时空背景。

它既使人看到大江的汹涌奔腾,又使人想到风流人物的非凡气概,体味到作者兀立长江岸边对景抒情的壮怀,气魄极大。

2.“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这几句写周瑜,为什么却提及小乔?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这是一种衬托手法,这几句写周瑜当年风流俊雅,奋发有为,艺术地以“小乔”来衬托周瑜。

让美人衬英雄,英雄更生色。

这样能表现出周瑜既年轻潇洒而又才华横溢。

3.有人说,本词的最后一层含有消极成分,与全词豪壮的情调不合,你是怎么看的?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多情”是古代诗词中一个常用语,有多种含义,本词中主要指词人建功立业的愿望,“华发”固然使人生悲,这种悲是因为尚未实现青云之志。

“人生如梦”则是词人在遭受压抑情况下的自慰之词,但他并未想到及时行乐,他的“一尊还酹江月”不过是要向“江月”倾诉壮志难酬的苦闷。

统观全诗,可以说豪放中略见苍凉,而苍凉只是豪放的补充,二者并不矛盾。

4.读苏轼的“大江东去”让我们心胸开阔,让我们感到生命的活力,让我们对生活中的苦难又有了深层理解。

那么,如何面对生活中的苦难呢?请你写一组排比句来表达你的理解,注意用比喻的修辞手法。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参考答案:面对苦难,我们应该有足够的勇气,勇气是打败一切难题的有力武器,拿出勇气,勇敢地面对苦难,定会拨开云雾见天明;面对苦难,我们应该有足够的信念,信念是克服所有艰难险阻的动力,拿出信念,坚强地面对苦难,风雨之后定会看见彩虹;面对苦难,我们应该有足够的毅力,毅力是征服一切困难的催化剂,拿出毅力,坚定不移地面对苦难,定会迎来灿烂的阳光。

语文粤教版必修3学案:第17课宋词四首Word版含解析

语文粤教版必修3学案:第17课宋词四首Word版含解析
(《肩膀》)
示例二:
辛弃疾的战场是没有硝烟的,一颗拳拳的爱国之心是他唯一的武
他是被一颗赤诚之心推向南方的。南方,那个叫作 “南宋”的国 度,当他豪放的栖居被入侵者的铁骑恣意践踏时, 他选择了 “南飞”, 去做一只梦想收复失地的带着乡愁的鸟儿, 他相信,他满腔的热血可 以燎原,终有一日,山河收复,失雁北归。
(l n)
(m )
D
(i)
(y )
(j )
u
2
A
B
C
D
B
3
A
B
C
D
B
4
A.
温馨晨读

















赏美文
大江东去浪淘尽
佚名
波浪汹涌,惊涛拍岸,东去无归,逝者如斯。赤壁之地,众军纷
mp3
写作延伸能力提升
E!谏内桧掘
[ ]
E3棵仲运用
首千百年来被人传诵的词:“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 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这是苏
轼的肩膀,苏轼用肩膀承担对亡妻的思念。
他是数着步子踏上那块宫台紫殿的, 他站得笔直,两眼急切地望 向北方。
他不知道,他曾经魂牵梦绕的家乡只是空中楼阁; 他梦中千千万 万次的奔跑,只沉睡在那个唤作幻梦的地方; 他絮絮念叨的战场容不 了他闪着金光的铁戟。
一个人的怒吼抹不开一个时代的苍凉。 他倒下,又爬起来,再倒 下,他的戟被折弯,背弓得生疼,他被压在人群中,压在故乡厚重的 泥土下,无法行走。
不是走不动,而是不愿意走,他没想过离开吗?可他分明在浓得 化不开的笔墨里追随季鹰的鲈鱼而去,他不愿走,因为他爱着这土地, 因为他的戟没有断,他北飞的信念已经深深植入土地, 他明白,他和 许汜不是一辈,他是一只孤独的鸟儿。

高中语文粤教版必修3练习:第四单元17+宋词四首+Word版含解析

高中语文粤教版必修3练习:第四单元17+宋词四首+Word版含解析

一、语段阅读(一)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1~3题。

雨霖铃柳永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

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

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此去经年,应是良辰美景虚设。

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1.下列对《雨霖铃》上阕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起首三句写别时之景。

“寒蝉”“长亭”“晚”等词点明了节令和地点。

通过对景色铺写为下文设伏笔。

B.“都门”两句以精练之笔,写实的手法刻画了一对恋人分别时的典型环境和典型心理:一边留情正浓,一边兰舟催发急。

C.“执手”两句紧承上两句,用通俗的语言表达了深挚的感情,形象逼真,凝练有力。

D.最后两句,以“念”作为领起,上承“凝噎”,下启“千里”以下,一气流贯。

“沉沉”着色轻淡,写尽了若有似无的离情别愁。

解析:选D。

D项,理解不正确。

如果说,这首词的情感从“寒蝉凄切”到“竟无语凝噎”,还是比较哀伤的话,那么从“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以下,便是凄惨了。

因而最后两句抒发的愁情不是若有若无的。

2.下列对《雨霖铃》一词下阕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上阕正面话别,下阕则宕开一笔,先作泛论,从个别说到一般。

“多情自古伤离别”意谓伤离惜别,并不自我始,自古皆然。

B.“清秋节”一词,映射起首三句,前后照应,针线极为绵密;而冠以“更那堪”三个虚字,则加强了感情色彩,比起首三句的以景寓情更为明显、深刻。

C.“今宵”三句实写作者醒后所见之景,一舟临岸,词人酒醒梦回,却只见习习晓风吹拂萧萧疏柳,一弯残月高挂杨柳梢头。

D.“此去”二字,遥应上片“念去去”;“经年”二字,近应“今宵”,在时间与思绪上均是环环相扣,步步推进。

解析:选C。

C项,“今宵”三句本是想象今宵旅途中的况味。

3.关于“离情”,有人说“别时容易见时难”,也有人说“相见时难别亦难”。

你认为《雨霖铃》一词应该属于哪一种?谈谈你的理解。

高中语文必修三粤教版检测:第四单元第17课宋词四首含答案

高中语文必修三粤教版检测:第四单元第17课宋词四首含答案

第 17宋四首多情自古离,更那堪冷淡清秋。

今宵酒醒何?柳岸残月。

离,是人生免的一件事情。

朋挚友游异地,是离;故友知音背井离,是离⋯⋯凡此各种,人有一番味道在心,情就密的人情之,人抛不开、扯不停、不脱。

无富、地位高低,无愚拙、身份何异,都有英豪气短、子女情,都有离合的悲、聚散的苦。

不也正因有了离的苦楚,才有了再次重逢的愉悦。

在期望着人生再次重逢的候,离也会成一种寄望,一种情、友谊、情再次相遇的寄望。

美大江去,浪淘尽,千古流人物。

字体美文大江去浪淘尽波涛汹涌,惊涛拍岸,去无,逝者如斯。

赤壁之地,众争,几度得失,今天仍旧。

江逝水,万千气象尽收于胸,此各种在目。

在波壮的江眼前,全部都得微小而雅致;在史遗迹的眼前,往烟云忧如昨日重。

人生如梦,一樽酹江月。

字字句句,蘸深情,感着多少先人的崇拜之意!全部尽在不言中。

我感遇到你的豪,懂了你的隽永。

,一蓑烟雨任一生。

,他的人生就是一首,一首壮烈开的,一首遒深刻的,一首酣淋漓的。

他用面崎岖,用豪迈苦,用他那高亢的文字写了一段永不退色的篇章!我,懂了,懂了他不平庸的人生。

房的后有几幅许久从前自己用笔瞎画的画,此中一幅是的《木石》,当我第一次看到幅画,就深深的被震惊了,此刻我懂了。

那霜、沟壑横的巨石;那棵雨、歪七扭八的老。

你看,你看,巨石依旧深邃;你看,你看,枝依旧刺向天空!它是有活生命的,此刻犹如穿越空,坡先生正与我促膝交,我笑了。

曾了许多古今中外的籍,认识了许多思想人物,但唯有坡先生是我的最,与他的思想是共通的。

是正直的。

因政相左,不一样意王安石的法举措,被黄州,等到自己那一派复起,又反司光尽新法的做法,再遭外,种持自己主,不当,不屈膝,不献媚的精神,有几人?是有情的。

“十年存亡两茫茫,不思索,自忘。

千里孤,无悲凉⋯⋯夜来幽梦忽。

小窗,正梳。

相无言,唯有泪千行⋯⋯”能自己逝世十年的老婆有这样真实的感情,是真性情也。

是豪迈的。

“且夫天地之,物各有主,苟非吾之全部,一毫而莫取。

(粤教版必修三)第17课《宋词四首》

(粤教版必修三)第17课《宋词四首》

苏轼的政治思想比较保守,宋神宗时,王安 石当政,行新法,苏轼极力反对,便请求外调, 自熙宁四年(1071)开始,他先后被派往杭州、 密州、徐州、湖州等地任地方官。革新除弊,因 法便民,颇有政绩。元丰二年(1079)那些曾 经依附过王安石的小人搜集苏轼对新政不满的诗 句,弹劾苏轼,致其入狱。这就是宋代第一起文 字狱——“乌台诗案”。苏轼被捕入狱,历时五 个月,不论在朝在野,政见同与不同,营救者络 绎不绝(包括王安石),最后,神宗才决定不杀 苏轼,而以贬为黄州团练副使了事。
苏轼总结自己一生,说:“问汝平生功业, 黄州惠州儋州。” 政治上苏轼是失意的, 但就个人创作成就而言,苏轼是中国古代 第一全才。
写作背景
宋神宗元丰三年苏轼因“乌台诗案”被 贬黄州充团练副使。元丰五年,四十五岁的 他在游赤壁(黄州赤鼻矶)时,吊古抒怀, 写下了《念奴娇·赤壁怀古》这首词,表达了 他对古代英雄的赞美和自己壮志未酬的感慨。
一、描绘壮丽之景
不仅写出了长江的非凡气势,而且融 合概括了千古英雄的非凡业绩,将江山形 胜与怀古之情融为一体,引发读者的历史 联想。
上片,作者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


大江峭壁 乱石惊涛
所想
淘尽风流人物 涌现多少豪杰
先以波澜壮阔的长江为背景,点出赤 壁战场所在,再写其险要地势,并称颂 当时众多的英雄人物。
从元丰二年(1079)到元佑元年(1086),
苏轼在黄州生活的这七年,对苏轼一生产生了重大 影响。黄州团练副使仅仅是个虚名,他不仅没有 俸禄,而且受到监督,当时苏轼在许多信里反复 叮嘱友人 “看讫,火之”,“传闻京师,非细事 也 ”。他在黄州城东开垦了十亩荒地,田旁筑一 茅屋,辛勤躬耕,自得其乐。黄州的生活使苏轼 的思想发生了巨大的改变:一方面,他观察问题 变得比较通达,在一种超然物外的旷达态度背后, 仍然坚持着对人生、对美好事物的追求;另一方 面,又产生了较为严重的逃避现实的消极思想。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17课宋词四首【学业达标评价】一、阅读《念奴娇·赤壁怀古》一词,完成1~4题。

1.“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一句,作者是如何将情与景交融在一起的?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此词开篇从滚滚东流的长江着笔,随即用“浪淘尽”把大江与千古人物联系起来,布置了一个极为广阔而悠久的时空背景。

它既使人看到大江的汹涌奔腾,又使人想到风流人物的非凡气概,体味到作者兀立长江岸边对景抒情的壮怀,气魄极大。

2.“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这几句写周瑜,为什么却提及小乔?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这是一种衬托手法,这几句写周瑜当年风流俊雅,奋发有为,艺术地以“小乔”来衬托周瑜。

让美人衬英雄,英雄更生色。

这样能表现出周瑜既年轻潇洒而又才华横溢。

3.有人说,本词的最后一层含有消极成分,与全词豪壮的情调不合,你是怎么看的?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多情”是古代诗词中一个常用语,有多种含义,本词中主要指词人建功立业的愿望,“华发”固然使人生悲,这种悲是因为尚未实现青云之志。

“人生如梦”则是词人在遭受压抑情况下的自慰之词,但他并未想到及时行乐,他的“一尊还酹江月”不过是要向“江月”倾诉壮志难酬的苦闷。

统观全诗,可以说豪放中略见苍凉,而苍凉只是豪放的补充,二者并不矛盾。

4.读苏轼的“大江东去”让我们心胸开阔,让我们感到生命的活力,让我们对生活中的苦难又有了深层理解。

那么,如何面对生活中的苦难呢?请你写一组排比句来表达你的理解,注意用比喻的修辞手法。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参考答案:面对苦难,我们应该有足够的勇气,勇气是打败一切难题的有力武器,拿出勇气,勇敢地面对苦难,定会拨开云雾见天明;面对苦难,我们应该有足够的信念,信念是克服所有艰难险阻的动力,拿出信念,坚强地面对苦难,风雨之后定会看见彩虹;面对苦难,我们应该有足够的毅力,毅力是征服一切困难的催化剂,拿出毅力,坚定不移地面对苦难,定会迎来灿烂的阳光。

二、阅读《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一词,完成5~7题。

5.词的上阕写了孙权、刘裕两个人,这两位英雄人物寄托了作者的什么情怀?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表达自己力主抗金和决心恢复中原的宏大报负,同时借古代帝王来讽刺南宋统治者屈辱求和的无耻行径。

6.如何理解“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所蕴涵的感情?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这是词人以廉颇自比,这一年词人已经65岁了,但他仍然希望为国效力。

可惜韩侂胄不接纳他的缓进建议,又有小人从中挑拨,这不能不使他感到悲愤,他很可能会像当年赵国名将廉颇一样,被执政者弃置不用。

表达了词人希望被信任被重用,从而收复失地、为国立功的情怀。

爱国之心,至老不衰。

7.有人认为,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一词多处用典,有堆砌的毛病,从词的题目与作者的写作意图分析,你怎样看?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析】此题要结合这首词的背景、主旨来分析。

答案:这首词从某种意义上说,等于是给韩侂胄的一封“谏书”。

词的上片借歌颂孙权、刘裕表明作者抗金救国的雄图大略;下片以宋文帝刘义隆草率北伐而导致失败的事实警告当权者不要急于用兵,显示了作者对恢复大业的深谋远虑。

词中多用典故,有人认为这是毛病,其实不然。

词里的典故,除廉颇一事外,都是有关镇江的史实,是“京口怀古”应有的内容,正切词题,况且这些典故都和词的思想感情紧密联系,这样,作品的说服力和感染力就得到了加强。

三、阅读《声声慢》,回答问题。

8.词中多处运用叠词,找出来并分析其表达效果。

高&考%资(源#网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本词中多处运用叠词。

将词人的愁绪表达得淋漓尽致。

又将朴素清新的语言谱入新声,体现出不事雕饰的本色。

如“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起首三句形象、委婉、细致地表达了作者在遭受深创巨痛后的愁苦之情。

七组十四个叠字,犹如信手拈来,看似平平淡淡,实则显示了作者高超的文字功底。

十四个字无一愁字,却写得字字含愁,声声蕴愁,创造了一种如泣如诉的音韵效果。

高&考%资(源#网又如“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主要写声音,以声衬情,尤其是“点点滴滴”一词,极富“顿挫凄绝”之感。

当作者正为落花惋惜、为自己忧苦之时,偏偏又下起了雨,雨点打在梧桐叶上,啪啪地响着,一直到黄昏都没停止。

这里作者只写雨点打在梧桐叶上的情形,然而我们可以想像出,这雨点虽然是打在梧桐叶上,可在凄苦的作者听来却像打在自己的心上,一滴滴,一声声,是那么强烈,它敲击着、震颤着作者的心扉,简直不能自抑!【素能综合检测】一、积累运用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美丽的头发)B.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寻找)C.怎敌.他晚来风急(对付)高&考%资(源#网D.竟无语凝噎..(谓气塞,说不出话)【解析】选A。

“华发”指白发。

[来源:高&考%资(源#网3.对《念奴娇·赤壁怀古》和《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评论不正确的一项是()A.两首词都将写景、抒情、议论融为一体。

B.两首词都用典故,前者借以讥讽当时朝政,后者借以抒发情怀。

C.两首词都是豪放派词人所写,前者雄奇、奔放,后者慷慨、沉郁。

D.两首词都以怀古为题,怀念古代英雄,表达作者壮志难酬的情怀。

【解析】选B。

应是前者抒发情怀,表现自己的惆怅和无奈;后者为借古讽今,表现自己的悲愤。

4.下面均是宋代词人的词句,请按词人词风选出分类正确的一组()①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

②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

③纵豆蔻词工,青楼梦好,难赋深情。

④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⑤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

⑥满地黄花堆积。

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

A.①③⑥/②④⑤B.①②③⑤/④⑥C.①③④/②⑤⑥D.①③⑤⑥/②④【解析】选A。

词分豪放和婉约,李清照虽为婉约派代表之一,却也有雄壮之语;苏轼首开豪放派之风,却也不乏“花褪残红青杏小”的婉约别致。

不过大体上晏殊、姜夔、李清照属婉约一派,而“苏辛”及岳飞等无疑属豪放一派。

5.补写名句。

(1)念去去千里烟波,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大江东去,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斜阳草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寻寻觅觅,冷冷清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高&考%资(源#网(5)想当年,金戈铁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四十三年,望中犹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暮霭沉沉楚天阔(2)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来源:高&考%资(源#网(3)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4)凄凄惨惨戚戚(5)气吞万里如虎(6)烽火扬州路[来源:高&考%资(源#网]6.在下面横线处填写适当的句子,组成语意连贯的整句。

唐宋诗词歌赋是一座文学珍宝馆。

在这里,你能找到“大江东去”的豪放,也能_____________________;能听到“磨损胸中万古刀”的愤懑呐喊,也能__________________。

在这里,有“怒发冲冠”的报国志,有_____________,有___________,有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观察所填内容之前的句子的特点,首先引用一句诗词,其次风格要相对应,还要注意所引用诗词主旨的把握(后三空)。

参考答案:找到“人比黄花瘦”的婉约听到“杨柳岸晓风残月”的浅吟低唱“窗前明月”的故乡情“独上西楼”的长相思“草长莺飞”的江南梦7.(2009·广州高一检测)在不改变原意的前提下,将下面这段文字,重组为三句,每句均以“静”字开头。

中国古典园林不论依傍何种建筑流派,都要以“静”作为自己独特的韵律。

有了“静”,全部构建会组合成一种古筝独奏般的淡雅清丽;而失去了“静”,它内在的整体风致也就不可寻找。

“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高&考%资(源#网“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静”是不论依傍何种建筑流派的中国古典园林自己独特的韵律;“静”能使全部构建组合成一种古筝独奏般的淡雅清丽;“静”一旦失去,园林的整体风致也就不可寻找。

8.仿照例句,另选择一位诗人再造一个句子。

要求:句式基本相同,字数大体相等。

例句:柳永在寒蝉骤雨后的都门外,吟咏过婉约派诗词最为经典的篇章,“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尽显其感情的缠绵与悱恻。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高&考%资(源#网参考答案:①苏轼于大江明月下的赤壁,唱响了豪放派诗词最为雄壮的乐章,“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尽显其人生的旷达与洒脱。

②杜甫在风急猿啸下的夔州,书写下现实主义诗歌最为杰出的诗篇,“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感叹其人生的艰难与苦恨。

9.开头三句写景,其主要作用是什么?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析】这首词上片写景,景人相映,湖光山色越是美,越衬托出景中人之美。

一般来说,景物的描写一是起背景作用,二是起衬托作用,三是为抒情作依托。

从表面上看前三句写景,而紧跟着转入对弹筝人的描写。

参考答案:写美丽的山色湖光是为人物设置背景,使人物与自然景物相映成趣。

10.上片运用多种手法描写弹筝女,请写出两种并作具体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来源:高&考%资(源#网【解析】词中为描写弹筝女的美丽,运用了衬托手法是比较容易看出来的,“一朵芙蕖”句用了比喻,说弹筝女像出水芙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