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语文课程标准

《大学语文》课程标准

作者:吕永林

一、课程概述

1、课程性质地位

“大学语文”是面向我校本科生开设的一门必修考查课程。

1978 年,在时任南京大学校长区亚明先生和复旦大学校长苏步青先生的倡导下,全国各

高校开始设立大学语文课程。目前教育部高教司《大学语文教学大纲》(征求意见稿)指出;

“在全日制高校设置大学语文课程,其根本目的在于:充分发挥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和基础性

特点,适应当代人文科学与自然科学日益交叉渗透的发展趋势,为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

设培养具有全面素质的高质量人才。”应该说,《大学语文》课程关系到人才培养质量问题,

关系到中华民族的文化建设大业。作为一门高等教育的基础性学科,大学语文对学生学习理、

工、农、医、文、管等各学科起支撑和保障作用,随着研究生教育的规模扩大,这种基础作

用也将更大。

现代社会要求公民具备良好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具备创新精神、合作意识和开放的

视野,具备包括阅读理解、形象思维与口头表达交

流及写作在内的基本能力,具有运用现代

技术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大学语文应充分发挥语文学科的人文性特点,适应当代人文科

学与自然科学日益交叉渗透的发展趋势,继承祖国的悠久文化传统,为我国的社会主义现

代化建设培养具有较高文学素质的人才,在大学生的道德教育中也发挥重要作用。

2、课程基本理念

本课程注重语文教学的语言性、文学性和人文性三大知识维度,强调广大学员读、

说、写三大能力板块的优化组合,文学气息和人文意识浓厚,融思、想、识、趣,听、

说、读、写为一体,教学相长,寓教于乐。

3、课程设计思路

(1)在完成好“大学语文”本课程教学的同时,安排“大学语文”的延伸教学,将“大学语文”与文学素质类课程结合起来,形成以《大学语文》为主,《管理文秘》、《当代文学解读》、

《美术欣赏》等课程为辅的课程体系。

(2)积极开展网上教学,搭建大学语文教学的网上平

台。二、课程

目标

体目标:

融思、

想、识、

趣,听、说、读、写为一体,教学相长,寓教于乐。教学相长,寓教于乐;在较深

层面上切入当代大学生的精神和情感世界,进而拓宽其视野、

启蒙其

心智、引导其人格;贴近语言、文字、叙事和修辞本身,从而增强学员的阅读、表达

和写作能力及人文素养,并给学员带来心灵上的滋润和生存上的审美享受。

1、知识与技能

注重语言性、文学性和人文性三大知识维度,强调广大学员读、说、写三大能力

板块的优化组合。

2、过程与方法

( 1)在教学理念上,注重从一开始就培养学生自觉的语文意识和语文情怀,让他们认识

到语言不仅仅是交往工具,而且是同世界有着隐秘关联的文化载体,是海德格尔所说的“存在

的家”,进而唤起学生对语言的尊重与热爱,此乃大学语文进行自我突围的根基所在。

(2)在教材选用和教学内容选取上,将时代性和世界性作为两个重要的元素带入其中,

应尽力避免以往那种明显厚古薄今、厚中薄外的思维模式,大胆引进贴近现代、当代生活的

作品,尽可能地避免教材滞后于时代的被动状态,以便更好地同学生的生存情绪搭界,唤起

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进而带领他们进行古典与现代、中国与世界的相互

观照,引导他们进入更加深远广袤的精神领地。

(3)在教学模式上,可以将单篇教学和专题教学结合起来。一个好的专题不仅可以将更

多信息带入课堂,而且可能会让许多作品焕发新的意义,进而扩大其可释空间,增益其艺术

魅力,同时也能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扩大其认知视野和理解空间,并且在整个教学过程中,

如果专题与专题之间衔接得好,更会获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4)在教学手段上,普及多媒体教学是大势所趋,而适当地引进电影、动漫等当

代流行的艺术语言则会与文学作品构成巨大互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引导学生感受、领悟语言文字的巨大魅力而引领学生追问生存的意义和存在的真相,

激发学生的想象力与创造力,倡导学生的独立精神与合作意识,培育和滋养其健全的人格与

社会关怀意识以及社会责任感。

三、内容标准

1、总体标准

教学内容要丰盛,文学篇目阅读部分应当涉及诗经、先秦散文、屈宋、秦汉文、汉魏诗、

汉魏六朝赋、六朝文、六朝诗、初盛唐诗、唐代散文、中唐诗、晚唐诗、唐五代词、北宋词、北宋诗、宋代散文、北宋词、李清照及南宋前期词、陆游及南宋诗、辛弃疾及南宋词、

金元诗词、元曲、明清散文、明清戏曲、明清诗词、现代散文、现代小说、现代新诗、

现当代戏

剧、当代散文、当代小说、当代新诗等。就时间而言,需涵盖自《诗经》、《楚辞》、先秦

散文到现当代文学三千多年;就文体而言应包括诗、词、曲、赋、戏剧、小说、散文各类文

体;就内容而言应包括反映战争、爱情、咏史、怀古、咏物、咏节序、登临、悼亡、

思乡怀归、游子思妇、哲理人生、山水田园、民生疾苦、倡廉刺贪、兵祸战乱、孝悌

亲情等。

另外需设专讲进行阅读和写作方面的训练,并且适当地引进少量电影欣赏。从大学语文

教学的语言性、文学性和人文性三大维度以及读、说、写三大板块入手,系统拓展广大学

员的语文素质。

教学内容的更新速度要快,应不断推陈出新,以切合广大学员的实际需求。读、

说、写的分配比例要不断优化。教学内容整体上应具有系统性、立体化、大信息的特

点:

“大学所谓系统性,是指以文学史为纲,按照简明中国文学史的要求,使学生学完

我们的语文”,连同中小学已有的知识,能大致勾画出从古到今中国文学发展

的主要轨迹。

所谓立体化,是指每个小单元以一两个作家为重点,选择他们的几篇代表作为详讲内容,

在附录中又精选他们的其他代表作,从而做到以一两篇带数篇并进而知其全人;又由重点作

家推广而至一个个或题材相同,或创作相近,或风格近似的作家群。在学习新知识的同时,“梳理”并“激活”旧知识,从而构建新的“知识树”,打破了时空的界限,以较少

的时间,取得显著的效益。

所谓大信息,一是指内容信息量大:所用教材经典篇目众多,内容丰盛;二是学术

信息量大,各作家作品综述、研究综述、作品争鸣,使学术视野十分开阔;三是理论

信息量大,

辑录历代名家的精到评语,精辟深刻,且变一家之言为百家之言,让学生得到高峰体验;四是文献信息量大:每单元均附有参考书目,尤其是重要论文目录,可供师生从网上或图书馆检索、查询。

2、具体标准

鉴于本课程教学内容更新速度较快、教学设计调整幅度较大的特点,此处暂且只

举几讲作为案例参考。

第一讲:以《蒹葭》管窥《诗经》

(一)教学内容:

1、小引:亲近诗歌

a、序曲一:诗歌的美丽与魅力;

b、序曲二:《诗经》的美丽与魅力

2、朗读

第一遍领读(注意正读音),第二遍学生齐读,第三遍学生分两声部配合读

3、字词解释

4、翻译

a、翻译成现代白话文;

b、翻译成英文

5、层次及诗意分析

6、内容述评

7、艺术特色探究

8、“管窥”《诗经》之美

9、推荐相关阅读

教学重点:理解诗歌,感受诗歌优美而又精凝的语言韵致,以当代的心情赏玩远

古诗歌的风味。

(二)教学要求:

1、引导学员理解什么是诗?它与人们日常生活的关系如何?能为我们提供怎样

的精神资源?

2、探讨如何更好地欣赏《蒹葭》及《诗经》。

(三)教学建议:

1、在教学过程中应能运用一些具体的文学事例或艺术事例,同现实生活形成碰

撞。2、以课堂讲授为主,并采用提问、讨论等调动学员的积极性。引导学员进

入《大学语

文》这道长廊。

第二讲:汉语的魅力及其现代转换

(一)教学内容:

1、汉语的魅力

a、文言文:精练、典雅、含蓄、幽深

b、汉语的魅力就在于它的似是而非,很飘,想象的空间很大

c、汉字是象形符号,象形符号与符号代表的事物有着独特的联系

2、汉语的现代转换

a、历史过程、成就

b、误区

3、汉语的当前形象

a、汉语当前转换的特点之一:复活语言的自由姿态;言语无禁区

b、汉语当前转换的特点之二:言语的表演性、消费性日益突显;语言本身走向前台;幽默、搞笑、摆酷

c、汉语当前转换的误区之一:语不惊人死不休;人死了,言语活着

d、汉语当前转换的误区之二:无边界的“灌水”——拿一切开涮;言语成为另类的尖叫

教学重点:汉语的现代转换。语言的哲学意味及其巨大的“政治”功能。

(二)教学要求:

1、如何理解语言的诞生是人类历史上最为重大的事件之一?此一问题必须被优先提出

来。

2、如何看待汉语的现代转换?此一问题乃本次课最为复杂的问题。

(三)教学建议:

汉语言为我们提供了一种抹不去的记忆。每个时代的语言都传递出属于那个时代独有的

声音和神韵,文言文是这样,旧式白话文是这样,现代白话文也是这样,我们这个时代,网

络语言是相当突出的一种⋯⋯以汉语撰写的文学作品如诗经、楚辞、汉赋、唐诗、宋词、明清小说⋯⋯无一不是独特的艺术精品,其流传之广,影响之大,总所皆知。理解汉语的成长

史就是理解中华民族的精神文化成长史,就是理解我们的生活本身。这一点是师生双方都

必须明确的基本义旨所在。

四、实施建议

1、课程教学实施建议

(1)采用课前预习,课上答疑,重点讲解,课外阅读背诵的系统学习法。

(2)精讲与指导泛读相结合。

(3)使“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相结合,“课本阅读”与“拓展阅读”相结合。

2、课程考核评价建议

在总结过去开卷、闭卷及网上考试经验的基础上,探索灵活生动、受学生欢迎,又能反

映学生真实水平,且能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考试方法。将期末考试与平时练习、作文成绩、课堂提问成绩按适当比例综合。积极建设大学语文试题库。

3、教材选编使用建议

本课程使用徐国玉、齐森华主编的《大学语文》教材。正在编写最符合军校教学

要求、突出我们教学特点的《大学语文》教材以及相应的《教学参考资料》。

4、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

大学语文教学的网上平台,网络教学资料正在建设之中。

5、教学保障条件建议

教员办公室电脑、移动硬盘等配备应该齐全,教室配备多媒体教学仪器和设备需

要不断更新。

五、附录

资料目录:

1、本课程使用徐中玉、齐森华先生主编,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大学语文》教材。

2、相关参考书目:

《中国古代文学史》

《诗论》

《中国哲学简史》

《论语今读》

《李商隐诗选》

《李商隐传》

《镜与灯》

《文学理论》

《美的历程》

《中国词史》

《人间词话》

《诗论》

《海德格尔选集》

《中国现代文学史》

《徐志摩传》

《中国当代文学史》

《十作家批判》

《黄金时代》

《糖》

《格调》

《中国当代社会阶层分析》

《新词词典》

3、相关教材

《大学人文读本》夏中义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大学文学》钱理群等上海教育出版社2005

4、相关教学研究文献

《语文突围与人文突围》吕永林《光明日报》2004.12.21

《“大语”何为》吕永林《第九届全国大学语文年会论文集》2005.03

《理工科高校母语教育省思》吕永林《语文文字周报》2005.8.23.

《〈大学语文〉遭遇历史性尴尬现象透视》福建行政学院黄金海第十届全国大语学术年会论文 2004 年 11 月 19 日

《“大学语文”的尴尬根源和改革出路》李景强《中华读书报)2003

8

2

1

《对〈大学语文〉教材的认识与思考》东南大学人文学院田兆耀《中国大学教学》年第 12 期。200 2

《艺术院校大学语文课程的学科定位与发展思考》上海音乐学院公共基础部祁峰

第十届全国大语学术年会论文

2004 年 11 月 19 日

《试论大学语文教学中的德育与美育》大理学院文学院贾雪仙第十届全国大语学

术年会论文 2004 年 11 月 19 日

《大学语文课程定位与人文素质教育》广东湛江海洋大学文学院罗毅第十届全国

大语学术年会论文 2004 年 11 月 19 日

《对新时期大学语文课程的思考》广西民族学院陈遗勋第十届全国大语学术年会论文

2004 年 11 月 19 日

《文化素质教育与人才成长》国家教委高等教育司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6 《大学语文与素质教育》徐同林内蒙古人民出

版社

2001

《大学语文研究集刊》全国大学语文研究会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1989 《 “大学语文 ”的教学困扰和改革尝试》温儒敏《中华读书

报》

2003 年 6 月 18 日 《架设语文与艺术教育的桥梁》宜昌二中李伟

《英语将风光不再?英语 VS 汉语 50 年后谁领风骚?》东方

网 2004 年 3 月 1 日 《浪费时间?英语考试制度令人深恶痛绝》《 21 世纪人才报》 2003 年 10 月 28 日

《重视塑造国家文化形象》李怀亮《文艺报》 2003 年 1 月 25 日

《发现东方与文化输出》王岳川《问

题》 2003 年第 1 辑和《科学与中国人》 2003 年第 1 期

《图象社会与文学未来》彭亚非《文艺理论》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

2003 年 12

《大学语文》课程标准

《大学语文》课程标准 大学语文是一门重要的课程,它是培养大学生综合素质和提高思维能力的重要途径。本文将从课程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评价方式四个方面来探讨《大学语文》课程的标准。 一、课程目标 《大学语文》课程的目标是培养学生运用语言文字进行思维表达和交流的能力,提高语言文字的综合运用能力和文化素养。具体目标包括: 1. 提高学生的语言文字基本功。包括语音语调、词汇理解与运用、句法结构和篇章组织等方面。 2. 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通过诗词歌赋的学习,使学生对传统文化和文学的理解更深入,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情感体验。 3. 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通过散文、小说等文体的学习,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水平,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4. 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通过写作训练,提高学生的写作表达能力和写作素养。 二、教学内容 《大学语文》课程的教学内容应该包括以下几方面: 1. 语言文字基础知识。包括词汇、语法、修辞等方面的基础知识,为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提供基础。

2. 文学名篇鉴赏。选取经典的文学作品,通过解读和分析,培养学 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文化品味。 3. 阅读理解与批判性思维。选取各类文本,引导学生进行深入阅读、理解与思考,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新思维。 4. 写作训练。通过各种写作形式的训练,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和表 达能力。 三、教学方法 《大学语文》课程应采用多种教学方法,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 主动性,激发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造力。具体方法包括: 1. 教师讲授。通过教师的讲解和解读,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语文知识,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语言文字运用能力。 2. 学生阅读和讨论。鼓励学生独立阅读和分析文本,通过小组讨论 和互动交流,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合作能力。 3. 写作实践。组织学生进行写作训练,通过写作实践来提高学生的 写作水平和表达能力。 4. 多媒体辅助教学。利用多媒体技术,呈现丰富的教学资源,提供 多样化的学习方式,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创造力。 四、评价方式 《大学语文》课程的评价方式应注重综合评价和能力评价,以考察 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语言文字运用能力。评价方式包括:

大学语文课程标准经典模板

大学语文课程标准 (202X年6月) 人才培养需要适应经济和社会发展。根据高等职业教育的规律,针对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文化、思想、道德水平和心理特点,大学语文课程应体现基础性、拓展性和实践性,为学生就业创业和终身发展提供必要的语文素养。 一、课程性质与任务 语言文字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和信息载体,也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语文课程是学习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是学校进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先进文化教育的主渠道。高职大学语文对学生培育文化自信、促进专业学习、提高就业创业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具有重要的奠基作用。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大学语文还具有鲜明的审美性特点。 大学语文课程是学生必修的一门公共基础课程,属于文化素质教育课程。本课程的任务是,通过阅读与欣赏、表达与交流和语文综合实践等学习活动,培养学生汉语语言文学方面的阅读、欣赏、理解和表达能力,能够传承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吸收人类进步文化,提高人文素养,培养审美情趣,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培育综合职业能力和终身学习能力。 二、课程目标与核心素养 大学语文课程要全面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学生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进一步掌握必需的语文基础知识,掌握日常生活和职业岗位需要的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具有文学作品的欣赏与评价能力;掌握语文学习方法,养成自学和运用语文的良好习惯;能够重视语言的积累和感悟,接受优秀文化的熏陶,提高思想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在语言理解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发现与鉴赏、文化传承与创新等语文核心素养方面促进德智体美全面发展。 语言理解与运用是指在读写听说的言语实践中逐步形成和发展的正确理解与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学生通过大学语文课程的学习,更好地理解并掌握祖国语言文字特点及其运用规律,形成个体的言语经验,在具体的语言情境中正确有效地

《大学语文》课程标准(供参考)

《大学语文》课程标准 适用专业: 编制人: 编制单位: 审核人: 系部主任: 编制日期:

目录 一、课程基本情况 (1) 二、课程概述 (1) (一)课程的性质与定位 (1) (二)课程基本理念 (1) (三)课程设计思路 (2) 三、课程目标 (3) (一)知识目标 (3) (二)能力目标 (3) (三)素质目标 (4) 四、与前后课程的联系 (4) 五、课程内容标准 (4) (一)课程总体设计(课时分配表) (4) (二)项目(单元)设计 (5) 六、课程实施建议 (12) (一)教学组织实施 (12) (二)教学方法与手段 (12) (三)师资条件要求 (12) (四)教学条件基本要求 (12) 七、教学资源基本要求 (13) (一)教材的选用与编写 (13) (二)网络资源建设 (13) (三)其它教学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13) 八、考核方式与标准 (13) 九、说明 (14)

《大学语文》课程标准 一、课程基本情况 二、课程概述 (一)课程的性质与定位 大学语文是当代高校开设的一门素质教育课程,是一门重要的公共基础课程和重要的工具课。它在培养学生的独立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创造能力、审美能力、表达能力方面具有独特的作用。大学语文是一门公共必修课,具有审美性、人文性、工具性的特点,是一门将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结合在一起的课程,蕴藏着丰富的政治、社会、历史、自然等各种形象化的具体感性的知识,是学生学好其它各门课程的先行课,是实现我校“厚德崇信、博学尚技”的办学理念的重要途径,同时也是对大学生进行素质教育的主要课程之一。 本学科是全校一年级学生的公共基础课。它是集工具性、基础性、审美性、人文性、趣味性、综合性于一体的课程,是以中国传统文化为主体的文化与文学的主要载体之一,凝聚着深厚的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本学科作为培养健全的大学生的合力因素之一,旨在通过教学,提高大学生的语文水平(阅读、写作、赏析),提升其人文精神、科学精神、审美能力和鉴赏能力,拓展其观察世界的视野、挖掘其认识世界的深度。 (二)课程基本理念 本课程具有“文道结合”的特色,在传授语文知识、培养语文能力的同时,向各专业学生传播中华民族优秀的思想文化,进行思想、道德、情操以及审美的教育。因而大学语文是一门适应现代高校素质教育,培养学生人文精神,进行审美教育,营造校园文化氛围,培养全面发展的新世纪人才的重要基础课程。要求

《大学语文》课程标准学校版)

湖南水利水电职业技术学院Hunan Polytechnic of Water Resources and Electric Power 大学语文 课程标准 学制三年 适用专业所有专业 撰写教师李双双 专业负责人王小玲 系主任刘河元 教务处 二○一七年十月

课程基本信息表

1、课程定位 《教育部关于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若干意见》强调,职业院校要坚持立德树人、全面发展。要加强文化基础教育。发挥人文学科的独特育人优势,加强公共基础课与专业课间的相互融通和配合,注重学生文化素质、科学素养、综合职业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培养,为学生实现更高质量就业和职业生涯更好发展奠定基础;要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要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系统融入课程和教材体系,在相关课程中增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比重。 教育是培养学生成人的事业。高职教育作为一个类型,其培养目标是全面发展的高素质现代“职业人”,而不是仅仅某种职业技能和技术片面发展的“工具人”。因此,高职教育应在注重学生专业能力和品质培养的同时,着力于传递人文知识、丰富人文情怀、提升人文内涵,从而让学生在丰富的心灵体验、达观的人生领悟和颇具尊严的价值取向中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 《大学语文》作为高职高专人文教育的主要课程,其字里行间蕴涵着人生故事,流淌着历史沧桑,它承载着五千年中华文化,更映射着华夏民族的精神与气质。《大学语文》的责任和使命就是帮助学生深化语文能力、继承传统文化、建立精神家园、修养行为、重塑人格、提升学生素养,为学生的专业学习和终身发展夯实基础,从而使学生最终成长为高素质、有文化的现代职业人。 《大学语文》课程是集工具性、基础性、文化性、人文性和审美性于一体的素质教育课程,关系到人才培养质量问题,关系到中华民族的文化建设大业。作为高等职业教育的基础课程,大学语文对学生进行语文素养教育,提高学生文化素养和职业基本素质,使学生得到丰富的母语教育,切实提高阅读理解和口头、书面表达能力,提升思维品质和审美悟性,具备走向工作岗位的综合职业素质。《大学语文》在职业教育课程体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对于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丰富学生的职业情感,促进学生的职业发展起到支撑和保障作用。 《大学语文》是高职高专各专业必修的一门公共基础课程,也是传承文化,培养学生语文素养和应用能力的一门文化基础课程。 《大学语文》以听、说、读、写为基本载体,融思想性、知识性、审美性、人文性和趣味性于一体,不仅能够增强学生的阅读与理解、表达与交流等语文应

《大学语文》课程标准

《大学语文》课程标准 一、课程性质 《大学语文》课程是高等职业院校根据专业发展和人才培养需要开设的一门知识性、技能性、欣赏性、思想性很强的必修公共课程。这门课程主要任务是把高校的大学生培养成为具有丰富的语文知识、熟练的写作技能、高尚的品德修养和人文精神素质的当代优秀的现代化建设人才的接班人。 二、设计思路 本课程以人文教育、创新思维为目标,以任务驱动、能力培养为主轴,在教学全过程中,以若干个具体任务为中心,通过完成任务的过程,介绍和学习基本知识和技能,并通过完成任务的过程,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它强调学生要在真实情境的驱使下,在探究完成任务或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在自主和协作的环境中,在讨论和会话的氛围中进行学习活动。这样,学生既学到了知识,又培养了动手实践能力,提高了学生的探索创新精神。同时还以“教学做”一体化设计为标准,教师不再是单纯的“教”师,而是“导”师。在教学过程中形成以学生为主体、以在做中学为重点,以掌握听说读写的经验和能为目标,融“教学做”为一体,强化对学生能力的培养。 三、课程目标 通过本课程学习,帮助学生习得知识、发展能力、陶冶性情、启蒙心智、塑造人格,引导学生在丰富情感世界和精神生活的同时,学会学习、学会做人、学会生活,提高思想修养和审美情趣,养成良好的个性,形成健全的人格,为学好其他专业课程和未来的职业生涯奠定坚实的基础。 1.知识技能目标 (1)具备基本的文学常识,掌握不同文体(含记述文、议论文、说明文)和文学体裁(含诗歌、散文、小说、戏剧)的特点,了解中国文学发展概况,尤其是课文所涉及的重要作家作品,积累一定汉语知识。 (2)具有良好的阅读习惯和母语驾驭能力,能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 (3)具有一定的审美鉴赏能力,能够运用文学术语阅读、欣赏文章与作品,能够正确描述、评价文学现象,自由抒发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感受。 (4)具有一定的信息素养和能力,能够应用现代信息技术和传播媒介收集、处理和发布相关信息。 (5)具有一定的观察能力,思辨能力,解决问题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能够运用语文

对“语文”及“语文课程标准”的理解与认识

对“语文”及“语文课程标准”的理解与认识 李良品重庆市涪陵师范学院中文系 人们对“语文”一词的认识和理解很不一致。如《辞海》将“语文”解释为“语言文字”;《现代汉语词典》对“语文”的解释是:语言和文字;语言和文学。就是著名学者对“语文”的解释也不一致,如语文教育的“三老”对“语文”的理解就有差异。叶圣陶先生在《认真学习语文》中说:“什么叫语文?平常说的话叫口头语言,写到纸面上叫书面语言。语就是口头语言,文就是书面语言。把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连在一起说,就叫语文。”而吕叔湘先生在《关于中学语文教学的种种问题》一文中指出:“‘语文’这个词本身的意思就不清楚。可以解释是语言和文字,也可以解释是语言和文学。”而张志公先生在《传统语文教育教材论》一书中指出:“语文这门学问主要是语言文字之学。” 自我国1902年单独设立“语文”学科以来,其名称几经变化:1902年,清政府的《钦定学堂章程》中设立“词章”课;1904年,清政府的《奏定学堂章程》中改“词章”为“中国文学”课;1912年中华民国教育部改“中国文学”为“国文”课;1921年教育部改小学“国文”为“国语”课,中学仍为“国文”课;1949年,华北人民政府教科书编审委员会开始使用“语文”这个学科名称。叶圣陶先生说:“‘语文’一名,始用于1949

年华北人民政府教科书编审委员会选用中小学课本之时。……彼时同人之意,以为口头为‘语’,书面为‘文’,文本于语,不可便指,故合言之。亦见此学科‘听’、‘说’、‘读’、‘写’宜并重,诵习课本,练习作文,故为读写之事,而苟忽于听说,不注意训练,则读写之成效亦将减损。” 1949年,华北人民政府教科书编审委员会的初、高中语文教科书的编者在教科书的“编辑大意”中说:“说出来是语言,写出来是文章,文章依据语言,‘语’和‘文’是分不开的。语文教学应该包括听话、说话、阅读、写作四项。因此,这套课本不再用‘国文’或‘国语’的旧名称,改称‘语文课本’。”1949年以来,语文教育界对“语文”的理解和认识也不一致:有的认为“语文”就是语言文字;有的认为“语文”就是语言文学;有的认为“语文”就是语言文章;有的认为“语文”就是语言文化。 综上所述,笔者以为: 1.中国近现代语文教育发展史告诉我们,“语文”这个词语是在教育活动中产生的,在教育教学中用得多,是一个教育名词。其名称的几经变化,说明了语文教育界对它有一个次第认识、逐渐理解的过程。 2.“语文”是我国中小学基础教育的一门学科名称。其实质是语言。可以说,“语文”是一个以语言为核心的包括语言、文字、文章、文学及文化在内的言语学科体系,是口头语言

大学语文课程简介

大学语文课程简介 前段时间,中央电视台在播放“全国青年歌手电视大奖赛”,我看了一些比赛实况,看后发现一个问题,即有的比赛选手在综合文化素质方面还有待于进一步提高。一些基础的文化常识,诸如小说《水游传》的作者是谁?有的选手也答不上来。其实这种现象在以往类似的比赛中也出现过,所以这个问题还是很值得我们去思考的。从语文学科和人文素养培养这一角度,并且结合自身日常的教学情况,对艺术生学习大学语文的必要性做些分析思考。 众所周知,大学语文课程作为人文素质教育的主要课程之一,在高等生中是作为必修课普遍开设的,但是目前大学语文的课程教学正面临着边缘化。近年来,在大部分高校中,尽管大学语文被定为基础性的公共课,但长期以来处于边缘位置。在公共课的系统里,大学英语是比较重要的,因为有些高校把学生毕业获得学士或硕士学位跟英语四六级考试挂起钩来。如果跟大学英语、高等数学及“两课”相比,大学语文的课时要少得多。此外,外语等课程在研究生入学考试中均属考试科目,而在研究生入学考试的落榜者中,往往部分考生是由于外语没达到分数线而落榜。相比之下,大学语文就不那么重要了。在艺术生中也出现了类似的现象。由于艺术生的特殊性,或多或少存在着重专业技术、轻文化素质的现象。过去,我们总是认为大学语文教育就是要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文字表达能力,就是把它作为一个工具。现在要突破过去的工具观点,大学生要在中学的基础上提高文学作品的欣赏能力,着力于传统文化的教育、人文精神的教育、民族精神的教育。这是要把它看成终身教育,这样认识的话,语文教育就是贯穿终身教育全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的环节。目前我们也惊喜地看到在国际上汉语的地位正在不断地提高,美国、韩国、日本等国家都有很多人在学汉语,了解中国文化,在那些国家都出现了“汉语热”、“中国热”现象。而国内汉语教学地位的下降,特别是在大学里面,大学生包括研究生汉语水平普遍下降,人文素养亟待提高,这种反差很值得我们去思考。应该说,这些都是高校大学语文课程教学中的深层次问题,也是高校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规定:“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也就是说语文课程的性质就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所以语文教育是有双重性的,既是人文教育,又要对学生进行语言文字能力的训练。如上所述,目前语文教育最主要的弊端是太忽略人文教育的作用。一般而言,作为一名艺术生的大学生,应该具备三方面的素质,即专业技能素质、思想道德素质和综合文化素质。其中思想道

高职课程标准大学语文论文(全文)

高职课程标准大学语文论文 一、高职大学语文课程标准建设的背景 柳州职业技术学院高职语文课程教学团队在企业和社会调研的基础上,结合高职学生的特点和语文学科的特点,在《高职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定义了本课程的性质,即“高职语文是一门面向全院一年级学生开设的基本素养课程,目的在于提升学生语文综合应用能力”。课程的作用包括:一是提高学生的语文知识及人文情感基础,重点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基础;二是服务于专业人才培养,把语文能力训练与专业学习紧密结合起来,为提高学生综合职业能力奠定基础,为实现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服务;三是为学生职业生涯的持续进展奠定基础。有了正确的课程定位,在教学目标的制定、教学内容的选择、考核方式的确定等等方面就有了明确的方向。 二、高职大学语文课程标准设计的理念与思路 语言是社会生活中最重要的交际工具,这一特性决定了语文综合应用能力是个人职业能力中的“核心能力”。语文综合应用能力在人们的职业生涯中发挥着重大影响。因此,根据这样的理念,我们确定了课程的设计思路。 (一)以能力为中心组织教学:课程主要围绕理解表达、思考辨析、综合应用三大方面开展能力训练,重在培养学生语文综合应用能力。 (二)结合专业特点组织教学:课程在强调语文学习共性要

求的同时,注重根据不同专业人才培养的个性特点开展语文教学活动。 (三)以行动为导向组织教学:课程根据能力培养的特性,以学生为主体,以任务作驱动,以项目为载体,在模拟或真实的情境中开展语文能力训练。 三、高职大学语文课程标准的内容构成 柳州职业技术学院《高职语文》课程标准的制定基于对语文学科性质、高职教育和高职学生特点的研究,课程标准的具体内容如下: (一)课程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①掌握汉语言表达基本方法;②掌握人文阅读基本方法;③掌握专业应用文体写作的基本要求和方法;④了解综合性语文活动策划基本知识。 2.能力目标 ①能够准确、清楚、流畅地表情达意;②能够准确地解读话意、文意;③能够观赏、分析优秀作品的思想情感与审美意蕴; ④能够较为准确、熟练地进行专业应用文写作;⑤能够将语文基本技能灵活应用到实际生活工作当中。 3.情感目标 ①养成良好的汉语言听说读写习惯;②养成自主学习、终身学习的观念;③培养主动与人交流沟通、团结协作的意识;④培

《大学语文》课程标准

《大学语文》课程标准 课程名称:《大学语文》课程类型:理论课 学时:60 适用专业:学前教育专业(五专) 一、课程性质和任务 1.课程性质 《大学语文》属于高等专科层次学前教育专业必修课程。是以五年制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就业为导向,培养学生阅读、欣赏、写作及口头表达等综合语文实践能力的课程。本课程继《语文》、《教师口语》、《幼儿文学》之后开设,与前续课程均有一定联系,同时又有性质上的区别和内涵上的汇总与提升。是集工具性、审美性和人文性于一体,提高幼儿教师文化修养、职业素养和从教素质的一门公共基础课。 2.课程标准设计思路 以树立大语文观为主导。引导学生将本课程和中学语文区别开来,作为较高层次的语文课程,教材、教法和理念均与中学有本质区别,淡化中学语文的应试性,提升语文的审美性、人文性和实践性,为学生具备良好的适岗能力和素质做储备。 以培养人文情怀为内驱。基于当前社会对幼儿教师职业道德的呼吁,在课程中要弘扬中华优秀人文传统,传布民族精神和道德能量,使学生在古今文学经典的熏陶下,感受文学魅力,感悟人生真谛,在审美的过程中坚定理想信念、完善人格情操、追求高远境界。 以提高综合能力为目标。围绕听、说、读、写,以任务驱动让学生始终处于语文学习的主体地位,师生互动,协同探究,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培养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并通过开拓视野、启发思维,使学生勤于自学,善于自悟,勇于创新。 以契合就业需要为方向。五年制学前教育专业培养的是以幼儿园教师为主要岗位的专业人员,所以本课程设计要契合幼教专业特点,引导学生将语文学习和未来的幼教工作联系起来,并通过“教学做”一体化教学,从语言表达和文本欣赏等多方面训练学生教学才能。

《大学语文》课程标准

《大学语文》课程标准 授课班级:造价17B1 任课教师:** 课程负责人:李艳 专业负责人: 教学院长: 内蒙古建筑职业技术学院

《大学语文》课程标准 一、课程概述 (一)制定依据 “充分发挥语文的人文性和基础性的特点,适应人文科学和自然科学日益交叉渗透的发展趋势,为我国的现代化建设培养具有全面素质的高质量的人才”本标准依据(教育部高教司《大学语文教学大纲》征求意见稿)的要求制定。 (二)课程性质与作用 大学语文是高等教育的基础学科之一,面对建筑类应用学科的学生开设的一门素质教育课程。本学科通过人文知识学习,促进人文精神的体悟和内化的教育。大学语文具有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特点,既要培养学生语言的驾驭能力(表达能力和写作能力),又担负着传承民族文化、弘扬人文精神和陶冶审美情操的职责,还肩负着全面提升学生素质和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的使命,为学生增强社会竞争力做最坚实的基础。通过本课程的学习: 1.培养人文精神。大学语文让学生关注人的尊严和使命、人的权利和责任、人的理想和品格,人际关系的协调和沟通,学会独立思考并与自身专业紧密结合,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2.继承民族文化。大学语文让学生更多了解国学精髓,儒释道“三位一体”的文化诠释,为学习专业知识做了一个良好的背景铺设。 3.塑造健全人格。文学即人学,就是研究人分析人,每篇文章都从不同侧面告诉我们做人的道理,具备完美的人格品质,并且教给我们如何认识社会与社会对接。

4.培养创新意识。大学语文求异性思维方式与理科求同类思维相得益彰,培养丰富的想象力,使学生成为文理兼备的高素质人才。 5.提高鉴赏能力和写作水平。优秀作品的鉴赏提升了学生的欣赏水平并在此过程中学会了写作的起、转、承、合的基本要求。 与其他课程的关系(前导课程、后续课程) (三)课程设计思路 本课程主要分两部分,第一部分主要内容包括:诗歌、散文、小说和戏剧。从文学的四大样式来认识中外文化的差异,从而承继优秀的传统文化,学习西方文化精髓,“中体西用”强化民族文化,让学生在中外文化的熏陶下,不断提升自身的人文素质,在工作中具有较高品位的设计理念,出更多更好的作品。第二部分的主要内容包括:朗读训练、演讲训练、辩论训练和求职训练。培养学生的实际运用能力,具备一定的表达能力、思辨能力和沟通能力,为以后更好地参与社会工作做前期准备。 (四)课程内容确定的依据 根据教育部人教司《大学语文》教学大纲的基本要求和课程特点结合我学院本科生素质及能力特点确定。 黄美玲主编的《大学语文》2010年由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教材的编写符合我们选定教材的要求,所选篇目短小精悍知识覆盖面大,知识点落实准确到位,人文素质培养篇目具备,适合非专业学生学习,本书分为三部分:文学欣赏、口才训练和应用写作。我们前两部分在大一学习,最后一部分写作能力培养在大三学习。

2020年整合高职大学语文精品课程名师精品资料

2020年整合高职大学语文精品课程名师精品资料 高职大学语文精品课程 高职《大学语文》课程标准 第一部分前言 高职《大学语文》课程目标的定位上,必须把握三个原则:一是瞄准学生的终身教育;二是瞄准学生的就业;三是瞄准学生的发展,注重素质教育;具体到课程和教学目标上就是注重学生继续学习能力的培养,注重学生思维品格的训练,教会学生如何学习,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和创新意识,为学生终身学习打下坚实基础 一、课程性质 《大学语文》是一门面向高职院校一年级学生开设的必修基础课程,其目的是培养学生汉语言方面的阅读、欣赏、理解和表达能力。 《大学语文》以课堂教学为主要学习形式,以《大学语文》教材为文学作品蓝本,以教师讲授为主要教学方式,通过对作品经典性的讲解以达到对学生思想启迪、道德熏陶、文学修养、审美陶冶、写作借鉴等多方面的综合效应。 二、课程基础理念 高职教育培养的是“同21世纪我国杜会主义现代化要求相适应的,掌握较宽厚基础知识,具有较强综合职业能力和全面素质(或健全的人格)的直接从事服务、技术和管理第一线的应用 人才”,“使受教育者具有进一步深造和接受高等(职业)教育的潜质”。在这一培养目标关照下,语文教育在高职学校教育中的功能可以从三个方面进行界定:一是为专业服务功能。表现在为学生学习专业提供必需的语文知识,以提高专业学习的质量和效率;通过语文能力的培养,提高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二是提高学生的全面素质。现代社会合格的人才的素质,大体可分为两类:智能素质与品德素质。三是为学生终身学习和发展莫定基础。这与企业现代化建设和改革、职业技术教育的上移化、终生化的发展趋势是相一致的,语文教育的这种功能实际上是前两种功能实现的必然结果。必要的语文知识储备、语

大学语文课程标准

大学语文课程标准 大学语文》课程标准 一、基本信息 课程名称:《大学语文》 适用对象:大学高职高专各专业全日制在校学生 总课时:72 教学条件:多媒体教学 授课团队:《大学语文》课程教学团队 编制人:未提及 审定机构:未提及 编制时间:未提及 审定时间:未提及 二、课程概述 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提出,高职教育应该注重素质教育,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到人才培养的全过程。作为现代职业人,学生必须具备职业所需的职业能力和职业素质,这种

素质结构包括知识、技能和态度。因此,高职教育应该注重学生专业能力和品质培养的同时,传递人文知识、丰富人文情怀、提升人文内涵,让学生在丰富的心灵体验、达观的人生领悟和颇具尊严的价值取向中实现全面发展。 语文作为一种人文课程,蕴涵着人生故事,流淌着历史沧桑,承载着五千年中华文化,映射着华夏民族的精神与气质。通过语文教学与实践,让教育回归本真,实现传统与现代对话,科技与人文互动,全球视野与本土文化融合。让学生在文学中聆听心声,在历史中体悟壮怀,在哲思中感受睿智,从而品味情感人生、浇铸道德人生、体验闲适人生、追求审美人生、实现创造人生的课程目标,这是每一个语文教育工作者孜孜以求的梦想与渴求,也是高等职业教育的责任与使命。 大学语文》课程是集工具性、基础性、文化性、人文性和审美性于一体的素质教育课程,关系到人才培养质量问题,关系到中华民族的文化建设大业。作为高等职业教育的基础课程,大学语文对学生进行语文素养教育,提高学生文化素质和职业基本素质,使学生在阅读理解文学作品的过程中得到丰富的母语教育,切实提高阅读理解和表达能力,提升思维品质和审美

大学语文课程标准

《大学语文》课程标准 一、适用对象:全日制各专业高技、技师学生 二、课程性质:大学语文课是我院面向高技、技师班开设的一门公共基础课程。是一门以人文素质教育为核心,融语文教育的人文性、工具性、审美性为一体的课程。在高中的基础上,在传授文学知识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学生正确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提高口语表达能力,进一步提高学生文学作品的阅读、分析和鉴赏能力,通过对经典作品的解读、赏析、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提高自身的文化素养。 三、参考学时: 四、总学分: 本课程的总学分为2学分。 五、课程目标: (一)职业技能 1、提高学生正确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提高学生文学作品的阅读、分析和鉴赏能力。 2、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业能力,提高学生的沟通能力和审美情趣,增强学生的抗挫折能力。

3、提高学生应用写作的能力,提高学生对写作材料的搜集和处理能力,提高综合素质。 (二)职业知识 在高中语文学习的基础上,使学生进一步学习并掌握职业岗位和生活中所必要的语文和语言运用的基础知识。 (三)职业道德与情感态度 1、引导学生感受、领悟语言文字的巨大魅力,引领学生追问生存的意义和存在的真相 2、激发学生的想像力与创造力,倡导学生的独立精神与合作意识,培养和滋养其健全的人格与社会关怀意识以及社会责任感。 3.喜欢、热爱本职岗位,乐于参与各类生产实践活动。 4.有克服困难的信心和决心,能体验战胜困难、解决问题时的喜悦。 5.养成实事求是、尊重技术的科学态度,敢于提出与别人不同的意见,也勇于放弃或修正自己的错误观点,有创新和技术革新的意识。 6.有将生产技术服务于社会的意识,有较强的工作责任感。 7.有可持续发展的意识。 六、设计思路: 本课程在设计上以学生发展为本,重语文能力培养,重职业素养引导,重人文精神建树。内容的选择贴近社会生活,以思维容量大,能体现高尚的理想与人格及积极上进的精神,深刻反映历史及现实生活中为大学生密切关注的问题,表现真挚的思想感情、智慧理性、审美价值、并且能提供审美愉悦和思维启迪的课程内容,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和创新意识,为学生终身学习打下坚实基础。 七、内容纲要: 项目1 唱响人生 (一)适用对象:高技技师学生 (二)参考课时:8 (三)学习目标:本单元安排了四篇关于人性的课文,学生通过对人性“真、善、美”的了解,学习如何更好地成为一名具有当代社会主流道德情操的高级技能人才。 (四)工作任务:学生通过听、说、读、写等语文活动,学习如何做人。 模块一:《孔子的诚信观》 课时:2课时 1~1.学习目标:了解孔子的诚信思想,深刻理解诚信对个人、社会、国家及人类进步与发展的现实意义。 1~2.工作任务:有针对性地解决学生在诚信方面出现的问题。 1~3.相关实践知识:小组讨论诚信观对个人和人类社会的基础意义。 1~4.相关理论知识:学生掌握总分总结构,说清文章观点,掌握事实论证和引用论证。 模块二:《实话实说丁大卫》 课时:2课时

《大学语文》 课程标准

外语艺术职业学院 课程教学标准 (2010年起执行) 课程名称大学语文 课程编号 000107 课程类型公共必修课程 授课对象商务、外语、音乐、美术、学前等系课程学分 4 总学时 72 二〇〇九年十一月

一、课程性质 《大学语文》课是我国于1977年恢复高考制度后,在全国高校设立的基础必修课程之一。它是覆盖在所有学科之上的,是一种把人文精神渗透到所有学科中去的“学问”,是每一位大学学子文化成人、精神成人的必经之途。 因此,《大学语文》课程的总目标定位在:通过语言训练和文学鉴赏的方式培育学生人文精神,促进学生精神成人方面。 《大学语文》课是我院开设的一门公共必修课程,它秉承持守课程的总目标,定位十分明确,并根据《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以下称教高16号文)明确提出应针对区域经济发展要求,灵活调整和设置专业,积极与行业企业合作开发课程,并根据技术领域和职业岗位(群)的任职要求,参照相关的职业资格标准,改革课程体系和教学容。它面向英语、商务、音乐、美术、学前等各系学生。周课时2节,共2个学期72个课时。本课程的前续课程为《高中语文》。在三年制学生入学的第一学期、五年制学生入学后第六学期开设。 二、课程目标 本课程通过课堂讲授精选的古今中外优秀的文学名著,给学生创造在高中语文学习的基础上对文学作品及文学常识进行更为系统地提高和研究的机会,并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的文学、艺术素养和美好的思想情操,拥有健全的人格。让学生通过优秀文的学习推动思考能力及中文写作水平的全面提高,并逐步养成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和自学能力,有效配合其他课程的学习,为其日后的工作和进修打下坚实的基础,在社会各领域、各行业都能得到可持续的发展。 我院《大学语文》课的容选取,承载了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要核。以“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原则,以中国古典作品为主,加上部分现当代名家名篇及适量的外国作品,构成了以文学阅读与欣赏为主的《大学语文》容体系。具体作品共包括先文学(《诗经》、《楚辞》、《左传》、《战国策》、《庄子》),两汉晋南北朝文学(《史记》、《汉书》、《汉乐府》、《世说新语》及操、渊明诗歌作品),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等优秀经典篇章,现、当代作品则注重介绍各时期有代表性的作家与新流派

《大学语文》 课程标准

广东外语艺术职业学院 课程教学标准 (2010年起执行) 课程名称大学语文 课程编号 000107 课程类型公共必修课程 授课对象商务、外语、音乐、美术、学前等系 课程学分 4 总学时 72 二〇〇九年十一月 1

一、课程性质 《大学语文》课是我国于1977年恢复高考制度后,在全国高校设立的基础必修课程之一。它是覆盖在所有学科之上的,是一种把人文精神渗透到所有学科中去的“学问”,是每一位大学学子文化成人、精神成人的必经之途。 因此,《大学语文》课程的总目标定位在:通过语言训练和文学鉴赏的方式培育学生人文精神,促进学生精神成人方面。 《大学语文》课是我院开设的一门公共必修课程,它秉承持守课程的总目标,定位十分明确,并根据《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以下称教高16号文)明确提出应针对区域经济发展要求,灵活调整和设置专业,积极与行业企业合作开发课程,并根据技术领域和职业岗位(群)的任职要求,参照相关的职业资格标准,改革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它面向英语、商务、音乐、美术、学前等各系学生。周课时2节,共2个学期72个课时。本课程的前续课程为《高中语文》。在三年制学生入学的第一学期、五年制学生入学后第六学期开设。 二、课程目标 本课程通过课堂讲授精选的古今中外优秀的文学名著,给学生创造在高中语文学习的基础上对文学作品及文学常识进行更为系统地提高和研究的机会,并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的文学、艺术素养和美好的思想情操,拥有健全的人格。让学生通过优秀范文的学习推动思考能力及中文写作水平的全面提高,并逐步养成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和自学能力,有效配合其他课程的学习,为其日后的工作和进修打下坚实的基础,在社会各领域、各行业都能得到可持续的发展。 我院《大学语文》课的内容选取,承载了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要内核。以“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原则,以中国古典作品为主,加上部分现当代名家名篇及适量的外国作品,构成了以文学阅读与欣赏为主的《大学语文》内容体系。具体作品共包括先秦文学(《诗经》、《楚辞》、《左传》、《战国策》、《庄子》),两汉魏晋南北朝文学(《史记》、《汉书》、《汉乐府》、《世说新语》及曹操、陶渊明诗歌作品),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等优秀经典篇章,现、当代作品则注重介绍各时期有代表性 - 1 -

《阅读与欣赏》课程标准

高职大学语文精品课程 《阅读与欣赏》课程标准 第一部分前言 高等职业教育是面向社会,培养专业技术人才的普通高等教育。社会的发展对现代高等职业教育也提出了新的要求。适应时代的需要调整课程内容和目标,变革学习方式和评价方式,构建具有时代性、基础性和选择性的课程是高等职业教育改革的一项重要任务。 《阅读与欣赏》课程的建设,是以现代教育科学理论为指导,充分发挥其促进学生人文素质发展的独特功能,使学生的阅读能力既能获得一定的发展,并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更大空间,为造就科学精神、人文精神兼备的现代化高职人才发挥应有的作用。 一、课程性质 《阅读与欣赏》是一门进行人文素质教育的选修课,人文性是其基本性质。 《阅读与欣赏》通过重返文学经典,促进学生整体精神素质全面、自由而充分地发展,扩展学生精神的丰富性,激发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造就他们广阔而深邃的精神视野。 二、课程的基础理念 本课程根据国家教委提出的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的要求,根据本校教学任务设计及学生的需求,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方面出发设计课程目标,努力优化课程内容、结构和实施方法。

(一)全面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充分发挥本课程育人的功能。 《阅读与欣赏》必须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通过阅读欣赏文学经典,使学生返回历史,重温传统,在深深地浸润中,真正体会到整个人类生存的艰巨性和伟大性。在与经典的心灵交融中,使学生对自身的生存状态多一份深邃体验,一份清明理解,从而认识自我,规划人生,实现本课程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方面的价值追求。 (二)注重审美应用与探究能力的培养,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 审美教育有助于促进人的知、情、意的全面发展。文学艺术的鉴赏和创作是重要的审美活动。科学技术的创造发明以及社会生活的许多方面也都贯穿着审美追求。未来社会更崇尚对美的追求和创造。《阅读与欣赏》应关注学生情感的发展,让学生受到美的熏陶,培养自觉的审美意识和高尚的审美情趣,培养学生审美感知和审美创造的能力。 现代社会要求人们思想敏捷,富有探究精神和创新能力,对自然、社会和人生具有深刻的、个性化的思考和认识。高职学生身心发展已渐趋成熟,已具备一定的阅读能力和知识文化积累。促进他们探究能力的发展也将成为本课程的重要任务。在阅读欣赏中,重点关注学生思考问题的深度及广读,增强学生探究意识和兴趣;学习探究方法,巩固探究成果。本课程学习的过程将成为学生积极主动探索未知领域的过程。 (三)遵循共同基础与多样选择相统一的原则,构建开放有序的课程。 《阅读与欣赏》应遵循共同基础与多样选择相统一的原则,精选学习内容,变革学习方式,使全体学生的文学素养都获得一定的发展,同时,必须尊重学生的原有知识基础,自我发展及学习需求等方面的差异,激发学生阅读兴趣和潜能。增强课程的选择性,为每一个学生创设更好的学习条件和更广阔的成长空间,促进学生特长和个性的发展。 三、课程设计思路 (一)为了适应高职教育发展的趋势,适应社会高职人才的多样化需求和学生的对己的不同期待,《阅读与欣赏》课程必须体现时代性和基础性。既讲究知识的系统性、相对稳定性,又能适当接触学科的前沿,引发不同专业学生的跨学科思考和学习的兴趣。

“部编教材”与“大学语文课程标准”

“部编教材”与“大学语文课程标准” 大学语文这门课,大家一直遗憾没有全国统一的“课程标准”或“教学大纲”,其实我们还可以转换一种研究思路。 一门课的课程性质、课程目标、教学要求、教学内容、实施建议,包括教材编写,应该通过“课程标准”或“教学大纲”来确定。“课程标准”或“教学大纲”应该是由教育部制定的教育文件。大学语文虽然没有部定“课程标准”或“教学大纲”,但是无论是民国“大学国文”还是今天“大学语文”,都有“部定”或“部编”教材,可以反映出教育部开设这门课程的宗旨,我们不妨采用逆推的方法尝试探讨。 上世纪40年代,民国教育部曾推出过一种“部定大学用书”《大学国文选》,虽曰“部定”,实际是教育行政部门和教育专家们共同协调的结果,尤其是编写教材的过程非常周致,符合“程序合法”,所以仍然值得今天参考。 魏建功在《大学一年级国文的问题》一文中这样介绍这一过程: 大学用书编辑委员会在二十九年秋季开第一次委员大会,议定大一国文选本由会议推定若干人负责编选,结果推定了黎锦煕朱自清伍俶傥卢前王焕镳诸先生和我六个人,并且指定由我负责连络进行。作为召集人,我从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得着司中主持的大一国文谈话会记录,再因大学用书编辑委员会供给征集到的各大学院校现行教材,分别统计编目并拟订编选办法,征询诸位的意见。原拟编制“统一”和“补充”两项教材,选法由各人先行初选若干篇,集中整理后开会复选决定。三十一年六月十五至十六两天,我们由各地聚在重庆教育部商定了一个选目(下略)

魏建功 根据这段介绍,我们可以还原该“部定”教材编写的过程:(1)1940年秋,教育部大学用书编辑委员会召开了一次委员大会,议定编写大一国文选本,会议推定黎锦煕、朱自清、伍俶傥、卢前、王焕镳和魏建功六人负责编写,并指定由魏建功作为召集人。(2)魏建功拿到了教育部高教司主持的大一国文谈话会记录,其中有关于大一国文的教学目的等方面的规定。(3)编写组拿到了大学用书编辑委员会供给征集到的各大学院校现行教材,共20种。(4)编写组对征集到的教材及篇目作了极其详尽的统计分析,仅在魏建功《大学一年级国文的问题》一文就介绍了14种角度的统计分析方法。(5)又“征询诸位的意见”,即教材编写组成员之间不断的沟通过程。魏建功说“我们中间有专精选学的,有宗主桐城的,有创新的作家,有解故的学人”,肯定要有一个协调过程。(6)“原拟编制'统一’和'补充’两项教材”,后来虽然只编了统一教材,没有编补充教材,但是编写组的黎锦熙也做了这方面的研究和介绍,他设想要编一部《国文辞类纂》,包括五大类十巨册:第一册“总论:部颁五十篇”,第二册“学术思想篇”,第三册“社会科学篇”,第四册“教育篇”,第五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