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渡舟医案精华(十二)肝硬化

合集下载

干货!刘渡舟老先生治疗乙肝验方

干货!刘渡舟老先生治疗乙肝验方

⼲货!刘渡⾈⽼先⽣治疗⼄肝验⽅⼤师刘渡⾈⽼先⽣治疗⼄肝验⽅⼩师妹 | ⽂⼤师讲典经开篇关于柴胡剂治疗肝病,⼩柴胡汤的加减和柴胡桂枝⼲姜汤的加减,在临床上常常⽤得到。

我们北京中医⼤学国医堂有个肝胆病会诊中⼼。

我们刘渡⾈⽼师在世的时候,⽤柴胡剂治疗肝胆病,特别是⼄肝,就有丰富的经验。

刘⽼去世以后,我们肝胆病会诊中⼼,每天病⼈还是很多。

我们所⽤的治疗⽅法,仍然是沿⽤刘渡⾈⽼师在临床上多年摸索出来的,⼩柴胡汤加减化裁⽽来的,治疗肝病的⽅⼦和柴胡桂枝⼲姜汤治疗肝病的思路。

借着这个机会我给⼤家作⼀个简单的介绍,⼄型肝炎的病⼈,病程⽐较长久,就是我指得是慢性肝炎,病程⽐较长久。

中医常常辩为湿热毒邪内郁,所⽤的基础⽅是:柴胡12 克,黄岑12 克,这不是⼩柴胡汤的两个打头的药吗。

⼟茯苓10 到15 克,茵陈12 到15 克,我常常⽤的量⽐较多⼀些,⽽⽤20 克。

风尾草12 到15 克,草河车10 到15 克,叶下珠10 到12 克,叶下珠这个药是南⽅的药。

在众多的中草药中,从实验室的实验来看,叶下珠对⼄肝病毒的⽐较好的抑制作⽤。

但是在北京很难卖到,这个药如果有的话,我们就可以在⼟茯苓,风尾草,草河车中去掉⼀个药不⽤,因为这些药它的性味⼤体相仿,都是苦寒的,都是清热利湿的,叶下珠⽤到10 到15 克,垂盆草,这也是⼀个草药,也是在实验室的实验中,发现它对⼄肝的病毒有⼀定的抑制作⽤。

如果说说这个药⽅没有风尾草和草河车的时候,你可以⽤垂盆草,没有垂盆草的时候,⽤风尾草,草河车都可以,炙⽢草,加上炙⽢草之后来保护中焦,保护胃⽓,清热利湿,疏郁解毒,这是个基础⽅。

如果兼有⾎瘀,你怎么知道兼有⾎瘀呢?⼀个是胁部刺痛,具体地说是肝区刺痛,或者说没有什么更多的⾃觉症状,但是化验指标呢,γ球蛋⽩升⾼,这也提⽰了有⾎瘀的指征,如果兼⾎瘀的,就在前⾯的基础⽅⾥加:红花10克,茜草10 克当归10 克,⽩芍10 克如果有早期肝硬化的倾向,做B 超⼤体可以知道得早期肝硬化的倾向,那就再加⼟鳖⾍(⼟元)⼟鳖⾍加10 克泽兰10 克(泽兰利⽔⼜化瘀)⽣牡蛎30 克,鳖甲30克或者配着服⽤鳖甲煎丸,来增强化瘀软坚消癥的效果。

《刘渡舟验案精选》(51-100案)

《刘渡舟验案精选》(51-100案)

《刘渡舟验案精选》(51-100案)《刘渡舟验案精选》(51-100案)标签:刘渡舟医案【51】肝郁挟痰刘××,女,34岁。

主诉:头晕、胸闷、善太息、心烦、咳嗽、短气,情怀抑郁、默默寡欢。

舌淡红、苔白腻、脉弦滑。

弦脉主肝,滑脉主痰,此乃气郁挟痰之象。

治当理气以化痰。

柴胡10g、香附10g、青皮10g、白术12g、天麻10g、半夏12g、茯苓15g、陈皮10g、炙甘草6g、全栝蒌9g、杏仁6g。

服药三剂,心胸开朗。

继服十二剂,病告痊愈。

[按语]本案为肝气郁结挟痰邪内阻为患。

肝气郁滞不舒,故胸闷、太息;脾虚则痰浊内生,上蒙清阳,故头目眩晕、舌苔白腻、脉来弦滑。

故治以疏肝理气,兼化痰浊。

方用柴胡、香附、青皮疏肝理气解郁;以二陈汤和胃化痰降逆;加白术健运中州,以绝生痰之源;加天麻熄风去湿止晕。

方药切中肝郁痰阻之病机,故获效为速。

应当指出的是:权衡气郁与痰阻孰轻孰重,是治疗肝郁挟痰证的重要一环。

本案痰气交郁,气结痰宁,治当着重疏肝理气,佐以化痰运湿。

只有肝郁得疏,气机条达,一身津液流畅,则湿自化而痰自消。

正如庞安常所说:“人身无倒上之痰,天下无逆流之水。

故善治痰者,不治痰而治气。

气顺则一身之津液,亦随气而顺矣”。

【52】肝郁挟食刘××,女,28岁,农民。

正值经行之际,因家庭琐事而与丈夫争吵,遂胸胁满闷、时欲太息。

不顾行经而赌气下水劳动,以致发生每次行经之际,先寒后热、寒多热少、有如疟状。

兼见脘腹胀满、倦怠乏力、不欲饮食、强食则嗳腐吞酸。

经色赤黑而暗。

观其舌苔厚腻,切其六脉濡滑。

刘老根据脉滑及舌苔厚腻,辨为:肝气郁结,挟有饮食停滞之证。

遂投柴平煎加减以疏肝平胃,消食导滞为法。

柴胡16g、黄芩8g、半夏14g、党参10g、苍术12g、厚朴10g、陈皮10g、焦三仙30g、炙甘草4g、生姜10g、大枣5枚,水煎服,于每月行经之时服三剂。

两月而瘥。

[按语]脾胃消化饮食水谷,需赖肝木之气疏达相协。

刘渡舟:救治肝病患者经验,只愿化身一叶扁舟,帮患者脱离苦海!

刘渡舟:救治肝病患者经验,只愿化身一叶扁舟,帮患者脱离苦海!

刘渡舟:救治肝病患者经验,只愿化身一叶扁舟,帮患者脱离苦海!大家好,我是中医老刘今天给大家分享的是中医名家刘渡舟先生治肝病经验,以供大家学习参考!刘渡舟先生(1917-2001),原名刘荣先,辽宁营口人。

幼时体弱多病,深感于中医疗效,16岁立志从医。

24岁时,其父为使儿子永远铭记医德,精进医术,帮患者从疾病苦海中得以解脱,正式给他取字为渡舟。

刘老行医68年,从未辜负父亲厚望,救死扶伤,教书育人,成为北京中医药大学建院元老之一、终身教授、博士生导师、“燕京刘氏伤寒学派”创始人。

刘老毕生救治肝病患者的经验“肝炎”是西医的病名,中医书籍没有“肝炎”的名称。

但是,中医临床也能治疗肝炎,还有一定的疗效,这也是事实。

可能有人问:中医既没有肝炎的记载,为什么又能治疗肝炎病呢?因为西医所说的肝炎,实际上包括在中医的各种病症之中。

如西医的“肝硬化腹水”,中医则叫“单腹胀”;“急性黄疸型肝炎”,中医也称之为“黄疸”,并常归属于“湿热发黄”的一类证候等。

中医在长期临床实践中总结出来的对肝脏生理、病理的独特见解,和历代医家所积累的大量资料,为我们今天治疗肝炎病提供了可靠的理论根据和丰富的临床经验。

如清人王旭高写的《治肝三十法》就概括地对肝病的发生、发展以及辨证的规律进行了总结,形成了以肝病为核心的完整的辨证论治体系,从而把肝病的辨证与治疗大大向前推进了一步。

王氏的《治肝三十法》载于《西溪书屋夜话录》,我认为可以作为研究肝病的主要参考书之一。

先简要介绍一下肝脏的生理功能和病变特点:中医认为肝脏属木,喜条达,其气温和,像春天之气而有生、升的特点。

肝气主生、升,对人生理来说,则起到生生不息和化生无穷的作用,故人体的饮食水谷精微的化合作用实与肝脏有关。

《素问·五常政大论》说:“土疏泄,苍气达。

”在这里“土”代表六腑,“苍气”代表肝胆之气,意思是说六腑的疏通排泄,则要借助肝胆之气的条达。

朱丹溪引申其义,把肝脏的这一功能概括为“主疏泄”,即肝气有疏泄六腑的作用。

刘渡舟治疗肝病组方用药经验(纯干货!)

刘渡舟治疗肝病组方用药经验(纯干货!)

刘渡舟治疗肝病组方用药经验(纯干货!)北京中医药大学刘渡舟教授,是我国著名的中医药学家,善治各种疑难杂病,尤其是对肝病的治疗。

他将肝炎按气分、血分辨证论治;既擅用经方,又创制了系列有效方剂。

现将其治疗肝病的组方用药经验介绍如下。

1转氨酶高当急性肝炎、急性黄疸性肝炎或慢性肝炎患者转氨酶持续不降时,常加用“三草”,即大金钱草、垂盆草、白花蛇舌草以加强清热解毒的作用。

大金钱草清热解毒、除湿退黄、利水消肿;垂盆草清热解毒利湿,能够降低转氨酶;白花蛇舌草清热解毒利湿,有较强的解毒消痈之功,三草合用加大了清热解毒的作用,具有较好的降低转氨酶的作用。

2“澳抗”阳性刘渡老常用柴胡活络汤(小柴胡汤去人参、大枣、甘草,加皂角、当归、白芍、泽兰、红花),本方疏肝活血通络、清热祛湿解毒,能够有效地使“澳抗”转阴,阻止乙型肝炎向肝硬化发展,防止肝硬化腹水的出现。

也可用于症状不明显的慢性肝炎患者,或携带病毒的无症状带菌者,或慢性肝炎急性发作的恢复期。

兼见转氨酶持续不降,可加入大金钱草、垂盆草、白花蛇舌草,为“三草活络汤”。

3急性肝炎急性肝炎,发病急骤,多以转氨酶升高为主。

选用成方刘教授治疗急性肝炎常用的经方为茵陈篙汤、杏仁石膏汤等。

茵陈篙汤,出自《伤寒论》。

刘教授常用茵陈篙汤加柴胡、黄芩、半夏、生姜,用于湿热并重兼有积滞的急性黄疸性肝炎。

柴胡茵陈篙汤合平胃散加减,由茵陈、栀子、柴胡、黄芩、甘草、半夏、竹茹、凤尾草、水红花子组成,可疏利肝胆、清热利湿,适用于湿热俱盛的急性黄疸性肝炎。

杏仁石膏汤,出自吴鞠通的《温病条辨》由茵陈蒿汤、白虎汤、半夏泻心汤加减而成,包括茵陈篙、杏仁、生石膏、炒栀子、黄柏、半夏、生姜汁、枳实、连翘、赤小豆等,可宣通三焦湿热,适用于湿热郁蒸、热大于湿的急性黄疸性肝炎。

自拟方刘渡老创制了系列方剂,如“柴胡解毒汤”、“三石柴胡解毒汤”、“三草柴胡解毒汤“等来疏肝解郁、清热利湿解毒。

用于治疗肝炎气分证,转氨酶升高,证见乏力、纳呆、右胁疼痛、小便黄赤等,属于急性肝炎者。

刘渡舟医案全集

刘渡舟医案全集

刘渡舟医案全集【1】伤寒表实证刘××,男,50岁。

隆冬季节,因工作需要出差外行,途中不慎感受风寒邪气。

当晚即发高烧,体温达39.8℃,恶寒甚重,虽覆两床棉被仍洒淅恶寒,发抖,周身关节无一不痛,无汗,皮肤滚烫而咳嗽不止。

视其舌苔薄白,切其脉浮紧有力,此乃太阳伤寒表实之证。

《伤寒论》云:“太阳病,或已发热,或未发热,必恶寒,体痛,呕逆,脉阴阳皆紧者,名为伤寒”。

治宜辛温发汗,解表散寒。

方用麻黄汤。

麻黄9g、桂枝6g、杏仁12g、炙甘草3g,一剂。

服药后,温覆衣被。

须臾,通身汗出而解。

[按语]麻黄汤为太阳表实证而设。

其病机是因风寒之邪客于太阳之表,卫阳被遏,营阴郁滞。

因此临床症状表现为无汗而喘,和恶寒,头身疼痛的表实证候。

本方能发汗解表,宣通肺卫,畅达营阴,使寒邪从汗外出。

麻黄汤为发汗之峻剂,用之不当,易生它变。

不少临床医生畏惧麻、桂,不敢投用。

一见发热,便认为是温热之证,滥用辛凉之品,反令表寒闭郁,久久不解;或致久咳不止;或致低烧不退;或致咽喉不利等,不一而足。

盖表实证之“发热”,乃由卫阳闭郁,正邪交争所致,故发热必伴有恶寒。

这与温热病的发热不恶寒,并伴有口渴伤津之候,有其本质的区别。

风寒闭郁卫阳,故直须辛温发汗,寒随汗出,卫气一通,则发热自退。

即《内经》所谓:“体若燔炭,汗出而散”也。

使用麻黄汤时,应注意以下两点:一是麻黄剂量应大于桂枝、甘草,否则将起不到发汗解表的作用。

这是因为桂枝、甘草能监制麻黄之发散。

若麻黄量小,则失去发汗解表之意义。

二是应先煎麻黄,去上沫,一面使人服后发生心烦。

【2】少阴伤寒唐××,男,75岁。

冬月感寒,头痛发热,鼻流清涕。

自服家存羚翘解毒丸,感觉精神甚疲,并且手足发凉。

其子恳求刘老诊治。

就诊时,见患者精神萎靡不振,懒于言语。

切脉未久,则侧头欲睡。

握其两手,凉而不温。

视其舌则淡嫩而白。

切其脉不浮而反沉。

脉证所现,此为少阴伤寒之证候。

肾阳已虚,老怕伤寒,如再进凉药,必拔肾根,恐生叵测。

刘渡舟,肝气郁结证治:肝气抑郁,肝郁挟痰,肝郁挟热,肝郁挟寒,肝郁挟食,肝郁挟湿

刘渡舟,肝气郁结证治:肝气抑郁,肝郁挟痰,肝郁挟热,肝郁挟寒,肝郁挟食,肝郁挟湿

刘渡舟,肝气郁结证治:肝气抑郁,肝郁挟痰,肝郁挟热,肝郁挟寒,肝郁挟食,肝郁挟湿刘渡舟,肝气郁结证治第一章肝气郁结证治肝司疏泄,气以条达为顺,一有抑郁,则气郁为病。

大凡肝病初起,在经在气,故先见肝气郁结之证。

郁结,是指气机壅滞不利而言。

戴思恭曾下了一个定义:“郁者,结聚不得发越也,当升者不得升,当降者不得降,当变化者不得变化也。

”(《金匮钩玄·六郁》)肝脏本是生机勃勃,主生主升,一旦气机郁结,就会使生、升失司,从而表现出肝气郁结的证候。

中医有“五郁”、“六郁”等说,而与肝郁的概念有别。

《内经》分木、火、土、金、水五行之郁,由于五行相因,五郁先始于木郁;朱丹溪立气、血、湿、痰、火、食六郁之论,然六郁互变,也先始于气郁。

因此,五郁、六郁与肝郁,名虽有异,但实质上有其内在联系,故前人有“万病不离于郁,诸郁皆属于肝”之说。

正因为肝为多气易郁之脏,肝郁先始于气,所以,肝病的发病规律,不论是外来之邪,或内生之病(包括肝炎在内),它首先表现的证候就是气机不条达,疏泄失常的病证。

现具体叙述如下:一、肝气抑郁症状:胸胁发闷,甚则胀痛,不欲饮食,善太息,面色发青,神情默默,舌苔薄白,脉弦。

证候分析:肝气郁结,疏泄不利,则胸胁发闷与胀痛;肝气郁则使脾胃不和,故不欲饮食;气郁胸脘,故欲太息以伸其气,气得舒则胀闷减。

反映于色,则面青,反映于神,则神情默默,反映于脉则脉弦。

治法:疏肝理气解郁。

方药:柴胡疏肝汤。

柴胡12克,白芍6克,枳壳6克,茯苓10克,香附10克,郁金10克。

方义:方中以柴胡疏肝,白芍平肝,两药相合,以治用气之郁;枳壳利气下行,郁金、香附解郁以开胸腕之满,茯琴善治结气而利三焦水湿,共奏疏肝理气解郁之功。

肝气抑郁,始于气分,多见胸胁胀满,甚则刺痛,时欲太息,苔白,脉弦等症;因气机郁结,不达于四肢,从而表现四肢逆冷。

《伤寒论》少阴篇:“少阴病四逆,其人或咳,或悸,或小便不利,或腹中痛,或泄利下重者,四逆散主之。

金匮名医验案精选·1.2-

金匮名医验案精选·1.2-

金匮名医验案精选·1.2-金匮名医验案精选·1.2六、噎膈(幽门梗阻)谢新阳医案:杨某,男,64岁,1988年11月4日初诊。

主诉呕吐痰涎,得食益甚已3年余,某医院胃镜检查诊为幽门梗阻,经多方治疗效果不佳。

刻诊:呕吐痰涎,脘腹胀满;进食加剧,吐后稍舒,大便粘臭,苔薄腻,脉滑弱。

此系痰浊内阻,湿毒内蕴,瘀滞幽门。

治当化痰导滞,解毒燥湿,化瘀通幽。

拟升麻鳖甲汤化裁:升麻、甘草各6g,鳖甲、当归各15g,蜀椒12g,代赭石30g,黄连、竹茹各9g。

日1剂,水煎服。

药进3剂,呕痰减少,脘腹觉舒,得食不吐,原方加法半夏9g,续服6剂,诸恙悉除。

随访一年未见复发。

(国医论坛1991;<5):15)按语:此证乃痰毒凝滞,湿浊不化,阻塞幽门所致,故用当归、鳖甲散痰化瘀,升麻、甘草、蜀椒温中升阳,伍以代赭石、黄连、竹茹降逆解毒,共奏痰化毒解,瘀散幽通之功。

七、风隐疹(荨麻疹)程群才医案:王某某,男,28岁。

以“反复发作性全身疹块伴奇痒半年余”为主诉,于1987年10月4日就诊。

自述六月前因淋雨后,全身出现如蚕豆至手掌大之疙瘩,奇痒难忍,经治后消失。

自此,全身疹块伴奇痒反复发作,痛苦不堪,屡服中西药物均未控制。

刻诊:患者全身可见如蚕豆至手掌大之疹块,疹色发红,布满抓痕。

伴口渴咽痛,舌质红,苔薄黄,脉浮数。

此乃风热毒邪内侵,客于肌肤、皮毛、腠理之间,扰动血分所致。

治以祛风止痒、清热凉血为法,方宗升麻鳖甲汤加紫草、丹皮、地肤子。

处方:升麻20克,鳖甲12克,当归8克,甘草10克,雄黄O.5克(冲),川椒6克,紫草30克,丹皮12克,地肤子30克。

3剂。

服药后,疹块消其大半,痒感明显减轻。

继服3剂,诸证若失。

随访至今未发。

(国医论坛1989;(5>:22~23)按语:(原按)通过临床实践观察,体会到升麻鳖甲汤具有抗过敏和调节免疫功能的作用,类似西医的抗组胺药、皮质激素以及免疫调节剂,所以,临床上只要遇到以发斑或疹块为主症,属于变态反应性或免疫缺陷性疾病如荨麻疹、过敏性紫癜、红斑性狼疮、药疹等,均可选用。

『名医名方』刘渡舟肝硬化腹水

『名医名方』刘渡舟肝硬化腹水

『名医名方』刘渡舟肝硬化腹水名医名方刘渡舟臌脹(肝硬化腹水)刘渡舟(1917年10月9日-2001年2月3日),原名刘荣先,1917年10月9日出生于辽宁省营口市。

幼年时,因体弱多病,常年请中医大夫治疗,亲身感受到了中医药的疗效,逐渐对中医药产生了兴趣。

由于他体质虚弱的原因,他的父亲在择业时给他选择了中医这条道路。

16岁时在营口正式拜当地名医王志远先生为师,矢志学习中医,从而迈出了此后漫长中医生涯的第一步。

刘渡舟教授16岁开始正式拜师学医,凡七年之久,出师后悬壶于大连。

1945年来京,行医于钱粮胡同。

1950年,考入卫生部中医进修学校,学习西医基础知识及临床课程。

1956年调入初建之北京中医学院(现北京中医药大学),历任伤寒教研室副主任、主任、古典医著教研室主任、金匮教研室主任、中医基础部负责人、《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主编、名誉主编,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术委员会委员等。

他从事中医教育工作近半个世纪,具有丰富的教学经验,是杰出的中医教育家,是国家教委首批核准的中医教授,也是我国首批中医硕士研究生导师和博士研究生导师,享受国务院颁发的政府津贴。

培养了大批各层次的中医人才,其中包括硕士24名、博士12名、入室弟子数名。

他在教学、临证之余,笔耕不辍,著述颇丰,编写出版学术著作30余部,撰写发表学术论文110余篇。

他所主持的国家卫生部课题“《伤寒论》整理研究”,荣获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科技进步奖。

多年来他积极致力于中医学术交流活动,筹建成立并主持了全国仲景学术专业委员会,曾多次组织国际、国内仲景学术交流大会,极大地推动了仲景学术的继承与发展。

他还多次应邀东渡日本讲学,并赴新加坡、澳大利亚、香港等地访问交流,弘扬中医药学。

他既是学者、教育家,更是名医。

他投身教育事业以来,从未间断过临床工作。

他上溯岐黄之道,下逮诸家之说,力倡仲景之学,博采众长,学验俱丰。

臌脹(肝硬化腹水)验案赏析例1丁××,男,43歲。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刘渡舟医案精华(十二)肝硬化
【66】臌胀 (肝硬化腹水) (一) 桂枝去芍药加麻辛附子汤”
丁××,男,43岁。

胁痛三年,腹臌胀而满三月,经检查为“肝硬化腹水”,屡用利水诸法不效。

就诊时见:腹大如鼓,短气撑急、肠鸣漉漉、肢冷便溏、小便短少、舌质淡、苔薄白、脉沉细。

诊为阳虚气滞,血瘀水停。

疏方:
桂枝去芍药加麻辛附子汤”:桂枝10g、生麻黄6g、生姜10g、甘草6g、大枣6枚、细辛6g、熟附子10g、丹参30g、白术10g、三棱6g。

服药三十剂,腹水消退,诸症随之而减。

后以疏肝健脾之法,做丸善后。

[按语]臌胀形成的基本病机:肝、脾、肾三脏功能失调,导致气滞、血瘀、水裹积于腹中而成。

早在《内经》就已论述了本病的证候及治疗方药。

《素问·腹中论》说:“有病心腹满,旦食则不能暮食……名为臌胀……治之以鸡矢醴,一剂知,二剂已”。

臌胀是以心腹大满为主要临床表现,其治疗方法繁多,本案所用方药为张仲景“桂枝去芍药加麻辛附子汤”加味。

《金匮要略·水气病脉证并治》篇说:“气分,心下坚大如盘,边如旋杯,水饮所作,桂枝去芍药加麻辛附子汤主之”。

所谓“气分”病,巢元方认为是“由水饮搏于气,结聚所成”。

陈修园则潜心临证,颇有所悟道:此证“微露出其臌胀机倪,令人寻译其旨于言外”。

根据刘老治腹水之经验,凡是大便溏薄下利,若脉弦或脉沉,腹满以“心下”为界的,则用本方,每用必验。

腹胀而两胁痞坚的,则用柴胡桂枝干姜汤,其效为捷。

腹胀居中而且利益甚的,用理中汤,服至腹中热时,则胀立消。

若小腹胀甚,尿少欲出不能,则用真武汤,附子可制大其服,则尿出胀消。

此上、中、下消胀之法为刘老治肝硬化腹水独到之经验,提出供同道参考。

【67】臌胀(肝硬化腹水) (二) 桂枝汤减甘草冲服消水丹,与补
中益气汤加砂仁、木香交替。

赵××,男,46岁。

患肝硬化腹水,腹胀如瓮、大便秘结不畅、小便点滴不利。

中西医屡治无效,痛苦万分,自谓必死无救。

切其脉沉弦有力,舌苔白腻而润。

观其人神完气足,病虽重而体力未衰。

刘老辨为肝硬化腹水之实证。

邪气有余,正气不衰。

治当祛邪以匡正。

如果迟迟坐视不救,挽留水毒而不敢攻下之,医之所误也。

处以桂枝汤减甘草冲服消水丹方:
甘遂10g、沉香10g、琥珀10g、枳实5g、麝香0.15g,上药共研细末,装入胶囊中,每粒重0.4g,每次服4粒,晨起空腹用桂枝10g、芍药10g、生姜10g、肥大枣20枚煎汤送服。

服药后,患者感觉胃肠翻腾,腹痛欲吐,心中懊憹不宁。

未几则大便开始泻下,至两三次之时,小便亦随之增加。

此时腹胀减轻,如释重负,随后能睡卧休息。

时隔两日,切脉验舌,知其腹水犹未尽,照方又进一剂,大便作泻三次,比上次药更为畅快,腹围减少,肚胀乃安。

此时患者惟觉疲乏无力,食后腹中不适,切其脉沉弦而软,舌苔白腻变薄。

改用补中益气汤加砂仁、木香补脾醒胃。

或五补一攻,或七补一攻,小心谨慎治疗,终于化险为夷,死里逃生。

[按语]“肝硬化腹水”是一个临床大证。

若图为消除腹水与肿胀,概用峻药利尿,虽可暂时减轻痛苦,但时间一长,则利尿无效,水无从出,病人臌胀反而会加重,甚至导致死亡。

刘老治此病,不急于利水消胀,而是辨清寒热虚实然后为之。

本案肝硬化腹水出现小便黄赤而短、大便秘结不通、腹胀而按之疼痛、神色不衰、脉来沉实任按、舌苔厚腻,乃是湿热积滞,肝不疏泄,脾肾不衰的反映。

此时可考虑攻水消胀的问题,用桂枝汤去甘草合消水丹。

消水丹为近代医人方,内有甘遂与枳实,破气逐水,以祛邪气。

然毕竟是临床大证,利之过猛,恐伤正气,故此合桂枝汤。

用桂枝护其阳;芍药以护其阴;生姜健胃以防呕吐;肥大枣用至20枚之多,以监甘遂之峻驱,又预防脾气胃液之创伤,具有“十枣汤”之义。

去甘草者,以甘草与甘遂相反之故也。

本方祛邪而不伤正,保存了正气,则立于不败之地。

【68】腹胀(慢性乙型肝炎) 柴胡桂枝干姜汤”。

刘××,男,54岁。

患“乙型肝炎”,然其身体平稳而无所苦。

最近突发腹胀,午后与夜晚必定发作。

发时坐卧不安,痛苦万分。

刘老会诊经其处,其家小恳请顺路一诊。

患者一手指其腹曰:我无病可讲,就是夜晚腹胀,气聚于腹,不噫不出,憋人欲死。

问其治疗,则称中、西药服之无算,皆无效可言。

问其大便则溏薄不成形,每日两三行。

凡大便频数,则夜晚腹胀必然加剧。

小便短少,右胁作痛,控引肩背痠楚不堪。

切其脉弦而缓,视其舌淡嫩而苔白滑。

刘老曰:仲景谓“太阴之为病,腹满,食不下,自利益甚”,故凡下利腹满不渴者,属太阴也。

阴寒盛于夜晚,所以夜晚则发作。

脉缓属太阴,而脉弦又属肝胆。

胆脉行于两侧,故见胁痛控肩背也。

然太阴病之腹满,临床不鲜见之,而如此证之严重,得非肝胆气机疏泄不利,六腑升降失司所致欤?刘老审证严密,瞻前顾后,肝脾并治,选用《伤寒论》的“柴胡桂枝干姜汤”。

柴胡16g、桂枝10g、干姜12g、牡蛎30g(先煎)、花粉10g、黄芩4g、炙甘草10g。

此方仅服一剂,则夜间腹胀减半。

三剂后腹胀全消,而下利亦止。

[按语] 柴胡桂枝干姜汤用于治疗少阳胆热兼太阴脾寒,气化不利,津凝不滋所致的腹胀、大便溏泻、小便不利、口渴心烦,或胁痛控背、手指发麻、舌红苔白、脉弦而缓等症。

本方和解少阳,兼温脾家寒湿,与大柴胡汤和解少阳兼泻阳明胃实,一实一虚,相互发明,可知少阳为病影响脾胃,需辨其寒热虚实而治之。

在乙肝等慢性肝胆病疾患中,由于长期服用苦寒清利肝胆之药,往往造成脾气虚寒的情况。

此时用本方疏利肝胆,兼温太阴虚寒,正为相宜。

本方的黄芩用量要少,干姜的剂量稍大,尿少加茯苓,体虚加党参。

此方为刘老治疗肝炎疾患的常用之方。

【69】腹胀痛化肝煎
林××,男,49岁。

1992年1月4日初诊。

腹部胀满疼痛半年,屡治不验。

胀满每于情志急躁时加重,旁及两胁。

坐卧不宁、身热、口苦、目赤、小便短涩、大便正常、脉弦赉赉。

刘老辨为肝郁化热,气机壅塞,三焦不利所致。

拟化肝煎疏肝解郁,利气消胀。

青皮10g、陈皮10g、丹皮10g、白芍30g、土贝母10g、泽泻20g、栀子10g、茯苓30g、柴胡15g。

服五剂后,腹胀消失,小便自利。

[按语]大腹属脾,毗邻胃脘,故腹部胀满诸疾,每多从脾胃论治。

或利脾家之壅塞,或泻胃家之燥实。

然本案患者腹部胀痛连及两胁,脉现弦象,每于情绪激动急躁时加重,可见与肝气郁结,疏泄不利关系很大。

《素问·大奇论》指出:“肝壅,两胠满,卧则惊,不得小便”。

肝郁不得疏泄,则土气壅滞,三焦水道不利,故见腹胀,小溲不利。

不仅如此,凡肝气郁则往往化火,反映在身热、口苦、目赤等症。

治疗以疏肝解郁清热,通利三焦水道为主。

化肝煎为其代表方剂,加柴胡、茯苓者,在于疏肝健脾,利水消胀,斡旋气机,从而达到治疗的目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