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郑振铎《最后一课》有感

合集下载

郑振铎的最后一课读后感

郑振铎的最后一课读后感

郑振铎的最后一课读后感郑振铎的《最后一课》是一本让人深思的书。

它让我重新思考了教育的本质和人生的意义。

这本书讲述了一位老师在生命的最后时刻,用最后的力量给学生上一堂珍贵的课程。

通过这个故事,郑振铎向读者传达了一种教育的真谛——教育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更是一种情感的交流和人性的熏陶。

书中的主人公是一个年迈的老教师,在教学生命即将结束之际,他决定给学生们上一堂难忘的课程。

这一课并不是关于学科知识的学习,而是关于生命和人性的思考。

老师告诉学生们,最重要的是要有梦想,要有追求。

人生的意义不仅仅在于追求金钱和名利,更在于追求内心的满足和真正的幸福。

读完这本书,我深深地被老师的教诲所触动。

我们现在生活在一个注重功利的社会,追求名利的浮躁氛围让人们不断追逐物质的满足。

然而,这种追求往往让我们迷失了自我,远离了真正的内心需求。

郑振铎通过书中的故事,告诉我们应该关注内心的声音,追求真正的幸福。

教育的本质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更是一种人性的关怀和引导。

老师不仅是学生的知识导师,更是学生成长过程中的朋友和引路人。

通过情感的交流和思想的激荡,老师能够激发学生内心的激情和动力,帮助他们发现并发展潜力。

正如书中的老师通过自己的经历告诉学生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天赋和独特之处,只需要用心去发现和培养。

同时,书中还强调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人类社会是一个充满了关系网的社会,人际关系的亲密程度和品质直接影响着一个人的幸福感和生活质量。

在这里,作者通过描述学生与老师以及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关系,告诉我们应该珍惜和维护自己身边的人际关系的重要性。

读完《最后一课》,我也不禁思考起自己的生活和教育方式。

作为一个学生,我应该如何应对学习的压力和挑战?作为一个未来的教育者,我应该如何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和价值观?这些问题使我深陷思考。

通过理解和实践郑振铎所倡导的教育理念,我相信我能够走出自己的困惑,找到属于自己的教育之路。

最后,我想再次感谢郑振铎,他用自己的文字和思想给予了我很多启示。

最后一课郑振铎读后感

最后一课郑振铎读后感

最后一课郑振铎读后感《最后一课》是一篇让人深思的文章,它通过一个小学生的视角,描绘了日本殖民统治下中国的一幕幕悲惨景象。

小说中的主人公小男孩铁生,面对日本人的欺凌和侮辱,最终选择了牺牲自己,以换取全班同学的自由。

这个故事让我深受触动,也让我对人性、对生命、对国家的责任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在这个故事中,我看到了铁生的坚韧和勇敢。

尽管他还是一个孩子,但他却有着成人般的责任感和勇气。

在日本人的欺凌下,他没有选择屈服,而是选择了抵抗。

他不愿意看到同学们受到伤害,于是毅然决然地选择了牺牲自己。

这种坚韧和勇敢让我深受感动,也让我思考自己在面对困难和挑战时,是否也能像铁生一样坚定和勇敢。

除了铁生的坚韧和勇敢,故事中还让我对人性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在日本侵略者的统治下,许多人失去了尊严和自由。

他们被迫接受日本人的教育,被迫放弃自己的文化和语言。

而在这样的环境下,铁生的牺牲成为了一种抗议和反抗。

他用自己的生命,为同学们争取了一线的希望和自由。

这让我深刻地认识到,人性是如此的脆弱和坚强,当面对压迫和不公时,我们是否也能像铁生一样,勇敢地站出来,捍卫自己的尊严和自由。

最后,这个故事也让我对国家的责任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在那个特殊的历史时期,无数的中国人为了国家的独立和自由,付出了巨大的牺牲。

他们用自己的生命,换来了后人的幸福和安宁。

这让我深刻地认识到,每个人都有着对国家的责任,我们应该珍惜和捍卫自己的国家,为国家的繁荣和安宁贡献自己的力量。

通过阅读《最后一课》,我对人性、对生命、对国家的责任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故事中的铁生,让我看到了坚韧和勇敢,也让我对人性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同时,他的牺牲也让我对国家的责任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这个故事让我深受触动,也让我思考自己在面对困难和挑战时,是否也能像铁生一样坚定和勇敢。

希望我们每个人都能从这个故事中汲取力量,勇敢地面对生活中的挑战,为国家的繁荣和安宁贡献自己的力量。

《最后一课》读后感(通用11篇)

《最后一课》读后感(通用11篇)

《最后一课》读后感(通用11篇)《最后一课》读后感(通用11篇)当阅读了一本名著后,相信大家都积累了属于自己的读书感悟,是时候静下心来好好写写读后感了。

那么我们该怎么去写读后感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最后一课》读后感(通用11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最后一课》读后感1刚开始读,根本没有兴趣,没有意义。

自己很安逸,很无聊,觉得自己没有那种可能,不会被别国侵略。

命运不会那么悲惨。

却感觉我们的学习是如此的辛劳,无奈,无望,迷茫,困惑,绝望。

好像人生没有乐趣,没有新奇。

继续读,渐渐理解课文。

文中写到,最后一堂法语课的原因,是德国侵略法国。

他们为了达到不可告人的目的,为了永久地占领这些地区,在被他们侵占的地方下令一定必须要说德国语言,学习德语!对此,韩麦尔先生的话让我印象犹为深刻:“法国语言是世上最美的语言—最明白,最精神;又说,我们必须把它牢记在心里,永远别忘了它,亡了国当了奴隶的人民,只要牢牢记住他们的语言,就好像拿着一把打开监狱大门的钥匙。

”是的,各自民族的语言不都是最宝贵的吗?这是我们生命的根,是民族的魂。

可是,在我们的心目中,很多时候,对于祖国的文化,对于祖国的语言,好像是多余的东西,是多一些负担罢了!甚至学习似乎是多余的。

因此,我们对待学习的态度是随便的,不以为然的,消极地。

这是什么原因呢?难道不值得我们深入的反思吗?我们自己是否在放弃了自己学习的权力?是否意味着有一天他们的悲剧可能在我们的身上重演呢?是否我们是否太狭隘,太无知,太愚蠢呢?学习该是这样的无趣,令人厌倦么?学习的力量呢?乐趣呢?智慧呢?我们该多点清醒,多点觉悟,多点聪慧,多多体会学习的快乐,祖国语言的优美,生动,美妙绝伦。

要把学习当做自己的事,要认真严肃对待,自主自觉学习。

可是,我们太不应该把学校当作混日子的地方;把课堂当作出风头的地方。

不应该死气沉沉,情绪低落,无所事事,空虚无聊,更不应该变本加厉,交头接耳,嘀嘀咕咕,吵闹喧哗。

郑振铎都德的最后一课读后感

郑振铎都德的最后一课读后感

郑振铎都德的最后一课读后感**Last Class of Zheng Zhenduo"s Daudet: A Reflection**Upon reading the last class of Zheng Zhenduo"s interpretation of Alphonse Daudet"s work, I was deeply moved and inspired.It serves as a poignant reminder of the importance of education and the impact a teacher can have on their students.The story highlights the significance of language and culture, emphasizing that they are not just tools for communication, but also a means to preserve identity and heritage.Zheng Zhenduo"s reflection on Daudet"s narrative underscores the emotional bond that can develop between a teacher and their students, especially during times of adversity.It is a story that resonates with the power of dedication, perseverance, and the transmission of values.The last class serves as a wake-up call to cherish every moment of learning, to appreciate the educators who shape our lives, and to defend the rights to education and cultural identity.This reflection has left me with a renewed respect for teachers and the enduring influence they can have on society.It encourages us to look beyond the confines of the classroom and to recognize the broader implications of education in shaping a more tolerant andunderstanding world.**郑振铎都德的最后一课读后感**阅读郑振铎对都德《最后一课》的解读,我深受感动且得到启发。

郑振铎最后一课读后感

郑振铎最后一课读后感

郑振铎最后一课读后感本文是关于读后感的,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郑振铎最后一课读后感(一)在我国现代文学宝库中也有一篇题为《最后一课》的散文,作者郑振铎。

写的是他在上海国立暨南大学教授最后一课的事。

1941年12月8日,太平洋战争爆发,上海从“孤岛”变为沦陷区。

这天早晨,在侵略者的枪炮声中,郑振铎仍然到暨大为学生讲课。

这天,学校贴出决议:“看到一个日本兵或一面日本旗经过校门时,立即停课,将大学关闭!”在这最后一课上,学生的脸上都带着坚毅的神色,坐得笔直的,但没有一句话。

郑先生感觉到这一课似乎讲得特别的亲切、格外的清朗,语音也有点异样;学生都镇定、安详,没有一丝的紧张。

谁都明白这“最后一课”的意义。

老师愿意讲得越多越好,学生们愿意记得越详越好。

上午10时30分,几辆载着日本兵的军用车,插着一面日本旗,经过校门口。

最后的时刻到了,郑先生立即挺直了身子,作着立正的姿势,沉毅地合上书本,以十分坚决的口气宣布:“现在下课!”学生们一致站立起来,默默地不说一句话,只有几个女生在低声啜泣。

郑振铎在暨大上的这最后一课,竟也是他教书生涯的最后一课。

抗战胜利后,郑振铎不断遭到国民党反动派地迫害,不许任何大学聘请他,使他永远离开了三尺讲台。

后来,每当郑振铎回忆起这最后一课的情景时,都禁不住老泪横流。

郑振铎最后一课读后感(二)郑振铎的“最后一课”记叙了日本侵略者侵占我国领土,学校决定“看到一个日本兵或一面日本旗经过校门时,立刻停课,将这所大学关闭。

”在停课之前,郑振铎先生上的最后一堂课的情景以及当时学生们的心情让我感动。

读着这篇文章,我觉得心情异常沉重,文中很多场景打动了我,中国人民经过八年抗战,终于打败了日本强盗,从此我们的祖国又重新站立起来了!看,我们现在多么幸福,上课时,我们可以坐在宽敞明亮的教室里专心听老师讲课,休息时,我们可以挽着父母的手去公园里嬉戏,我们每天都能吃到丰盛可口的饭菜,甚至可以去肯德基享受洋风味的乐趣!你看,我们的城市多么美丽,一幢幢高楼拔地而起,一条条马路宽敞笔直,一棵棵树木正茁壮成长,一朵朵鲜花正灿烂绽放。

《最后一课》的读后感

《最后一课》的读后感

《最后一课》的读后感《最后一课》的读后感(8篇)每个人读书时都会有独属于自己的心得体会,在阅读完一篇佳作之后我们难免会产生感悟。

最后一课这部电影讲的是一位叫谭千秋的老师在地震发生时为了保护4位孩子而死的故事,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最后一课观后感,方便大家学习。

《最后一课》的读后感篇1今天,我读了《最后一课》这篇短文,深有感触。

故事发生在19世纪80年代的普法战争中,一所法语学校被要求上最后一堂法语课。

作者以第一人称的口气,详细叙述了当天的所见所闻、所想。

从中能感受到当时人们深深的爱国情结和不屈精神。

而其中我体会最深的是以代表的学生和老师们对时间的深刻认识:不要因为学习时间很长,就不珍惜,而天天和想到玩。

可是,当某一天遇到一件事,才突然明白:时间很珍贵,学习时间也短。

文中我想到:我还不会写字呢!以后再也学不到!学这点就完了现在我怨自己浪费了时间,怨自己逃学去掏鸟窝,去萨尔河溜冰。

看了这些,对照现实中的我呢?我平时虽然没做过这些事,但是花了很多时间来玩电脑、跟小朋友们捉迷藏、玩枪战等,做作业也拖沓,浪费了不少时间,真不应该。

文中语文老师说:事情就是这样,我们每天都这样想:算了吧,时间多着呢明天再学吧刚一看到这话,就突然想到我自己:在寒假里,我总觉得时间很充足,就只想到玩,也不遵照寒假刚开始时我跟爸爸一起拟定的计划书做。

把作业留到后面来做,结果才发现时间真的很紧迫,时间不够用,好紧张啊。

看来,这样真的不好,今天的事一定要今天做!俗话说:一寸光阴一寸金,寸光难买寸光阴!只要我抓紧时间学习了,才可以抓紧时间玩,才不会有什么后还得了。

《最后一课》的读后感篇2人们啊!爱惜自己祖国的语言吧!这是我读了法国作家都德写的《最后一课》心灵深处的感受。

文中的小弗郎士,是一个不喜欢语文课的孩子,甚至觉得士兵们训练,都比上语文课有趣多了,然而,当他走进了教室,发现语文课和以往不一样了,韩麦尔老师说出了让他震惊的话,韩麦尔老师说:“今天是我最后一次给你们上课了,我们的国家被侵略了,德国人不让你们学习自己国家的语言了。

最后一课读后感

最后一课读后感

最后一课读后感最后一课读后感(精选15篇)当品味完一本著作后,相信大家都积累了属于自己的读书感悟,为此需要认真地写一写读后感了。

怎样写读后感才能避免写成“流水账”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最后一课读后感,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最后一课读后感1昨天我们学习了《最后一课》,一篇短短的三千字左右的故事,在文学史上一直是脍炙人口的名篇,它曾给予不同时代、不同国度的读者以强烈的感染,深深得到他们的喜爱。

学完之后,我的心中久久不能平平静。

阿尔萨斯和洛林的人本来生活地很平静,但是,战争却无情地摧毁了他们的家园,被迫改学德语,远离祖国的怀抱。

小弗郎士一开始还为学习法语而苦恼不已,短短几分钟内,他的心情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我这些课本,语法啦,历史啦,刚才我还觉得那么讨厌,带着又那么重,现在都好像是我的老朋友,舍不得跟它们分手了“觉得“法国语言是世界上最美的语言,最明白,最精确”其中,韩麦尔先生说“亡了国当了奴隶的人民,只要牢牢记住他们的语言,就好像拿着一把打开监狱大门的钥匙。

”深深触动了我。

一个国家的语言是多么重要,一个连自己国家的语言都不会说、不会写的人,还怎么说自己爱国呢?我觉得韩麦尔先生说的很对,语言是一个国家的文化基础,没有语言就没有文明。

我也不得不佩服韩麦尔先生的勇气,他有勇气上完最后一课,为学生灌输最后的爱国意识。

如果是我,我很可能连上完最后一课的勇气都没有。

文章中没有对韩麦尔先生的心理变化有很细致的描写,但我们可以推测出,整堂课上,他是有多么的伤心、不舍以及对侵略者的愤恨。

由此,我又有了更深一层的想法;世界上为什么会有战争?每个国家都好好相处不行吗?战争给人民带来的灾难想必每个人都清楚,可明知如此,为什么还要打仗呢?这是一个值得每个人深思的问题。

最后一课读后感2一打开都德的短篇小说集,我就被第一篇《最后一课》深深吸引住了。

小说主要讲了普法战争时期,普鲁士军队占领了法国阿尔萨斯。

普鲁士人剥夺了法国人学习本族语言的权利。

最后一课郑振铎读后感

最后一课郑振铎读后感

最后一课郑振铎读后感最后一课是法国作家周国平的一部作品,其中郑振铎是一个主要人物,而这个人物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小说中的郑振铎是一个年轻的教师,他被派到一个偏远的小镇上教授法语。

这个小镇上的学生并不是特别重视法语,他们更关心的是自己的家庭、工作和生活。

刚开始,郑振铎对学生们的冷漠感到不解和沮丧。

但是在他教课的六个月后,他明白了一个重要的道理:教育是需要耐心和坚持的。

我认为,我和郑振铎有很多相似之处。

虽然我并非一位教师,但我也经常面对一些困难和挫折。

有时候,当看到自己的付出似乎没有得到应有的回报时,我会怀疑自己所做的一切是否有意义。

然而,正是因为读了《最后一课》这本书,我懂得了坚持和耐心的重要性。

每一次努力都可能引发改变,只要我们愿意去尝试。

另外,郑振铎在小镇上教授法语的时候,他并没有只教授语法和词汇,他还试图唤起学生们对法语文化的热爱。

他通过引导大家朗读法国名著和欣赏法国电影来激发学生们的学习兴趣。

我觉得这一点非常重要,因为学习一门语言不仅仅是为了应对考试或者实用的需要,更是要深入了解其中承载的文化。

只有真正了解这门语言背后的文化,我们才能用更准确的方式去表达自己,从而与他人建立更深入的沟通。

除此之外,《最后一课》这本书还反映了教育对于个体的重要性。

在小镇上,郑振铎发现学生们的家庭状况无法改变,他们可能没有机会接受更好的教育。

但是,他不愿意让学生们轻易放弃,他鼓励他们用尽自己的努力去追求更美好的未来。

这一点深深触动了我。

我们身处的环境或者条件不一定是我们能选择的,但我们可以选择如何应对和努力。

教育给予了我们改变命运的机会,即使它可能只是一个微小的机会,但它值得我们去追求。

最后,我认为《最后一课》这本书不仅是一部教育小说,更是一本关于人性和人情的作品。

郑振铎在小镇上的教学经历是他对人性和生活的思考,他试图通过教育的力量改变学生们的思维方式和态度。

通过读这本书,我也更加明白了教育的意义和价值。

它不仅仅是为了传授知识,更是通过启发学生们的心灵和思考,从而塑造他们的人格和未来。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郑振铎《最后一课》读后感
炮火连天,烽烟四起——即便侵略者的毒手已快撕碎祖国的山河,却仍无法阻挡一颗颗炽热坚定的心在血肉横飞中熠熠生辉。

抗日战争打响时期,尽管在“日本人占领租界,把英国兵缴了械,黄浦江上的一只英国炮舰被轰沉,一只美国炮舰投降了”如此严峻的情形下,学院里,依然有教师在振振有声地讲课,依然有学生无比认真地学习——那是国立暨南大学的教授与学生怀揣着无比沉重,无比坚定的心上的最后一课。

也许度过了今日,往后便再没了机会坐在那整洁明亮的教室里听教授们的谆谆教诲,再没了机会沐浴在阳光下与诗书为伴,再没了机会……那一日,教师们希望讲得越多越好,学生们亦渴望学得愈多愈好,讲下去,讲下去!——但没有伤感,没有悲哀,只有坚定的决心,沉着地在等待着最后一刻的到来。

大家心目中没有迟疑,没有踌躇,没有彷徨,个个都已经决定了该怎么办,该向哪一个方向走去——迁校!
在那战火纷飞的年代,在那烽火连天的岁月,祖国的人民,便是如此怀着炽热的爱国之情,不可动摇的决心,在本质里,在精神上与外侵者坚定地做着斗争。

即便上海即将沦陷,即便天空即将灰暗,他们却坚定着,誓要与外敌抗争到底,誓要永远怀揣着爱国之心。

而如今生活在和平时代的我们,没了战争的纷扰,没了外敌的侵略,却时常忘了怀揣着一颗坚定的,炽热的,热爱祖国的心。

当问到“抗日战争在何时爆发?”时,竟有人一问三不知;当长辈们同后辈叙述起抗战年代的苦日子,换来的竟是对此嗤之以鼻的不屑之情——几十年前,若没有先辈的毅然付出,何来如今的美好生活?生活在如斯美好社会中的我们,正享受着时代的平安的我们,当更加去铭记,去回味,去感恩,去报效祖国。

当怀揣着坚定的心,在适当的年纪里做应当做的事——在如今的年华里,我们履行自己应当好好学习的义务,有朝一日有所成就,为祖国撑起一片蓝天,方能被称之为报效祖国。

在没有硝烟的岁月里,在祖国山河如画的时代中,正在享受着和平年代的人们——请别忘记,请别遗失了,那颗热忱的,坚定的,热爱祖国的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