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式彩画
详解清代官式建筑彩画

详解清代官式建筑彩画详解清代官式建筑彩画--旋子彩画旋子彩画名词解释拼音:Xuánzǐ cǎihuà (xuanzi caihua)旋子彩画俗称“学子”、“蜈蚣圈”,品级仅次于和玺彩画,其最大的特点是在藻头内运用了带卷涡纹的花瓣,即所谓旋子。
旋子彩画最早呈现于元代,明初即根本定型,清代进一步程式化,是明清官式修建中运用最为普遍的彩画类型。
旋子彩画最早呈现于元代,但尚为简略不成熟,如山西永乐宫三清殿的梁枋彩绘。
梁枋两头藻头部位采用不等方式的圆形花瓣散布在中心的石榴花与如意头花心的四周,可见那时还没有被什么礼貌所限,更未构成环状旋子花的花样与一整两破的图案结构。
元代缺乏一酉年的工夫,又屡经战乱,在旋子彩绘图案的结构上固然尚不决型,但对下一代的明清修建旋子彩画起到了奠定效果。
明代修建彩画的施用虽较普遍、但在文字上记录不多,仅从保存的什物来看,大体可分为两种图案方式,一是金云龙彩画,用金量较大,多绘于宫殿及与皇帝有关的修建上。
如故宫乾清门内檐大梁及西山潭柘寺大殿内粱等彩画,这种彩绘图案在北京地域保存的不多了,应引超注重。
第=种是旋子彩画,用金量较小,图案较简略,为普通庙寺祠堂修建彩画,北京西山法海寺,东城智化寺,以及府学胡同文天祥祠等修建都属于这个期间的旋子彩画。
梁柱彩绘旋子彩画区别于其它等级彩绘的艺术特色.旋子彩绘也叫做「娱蜕图」,在梁枋的藻头部位画上旋子斑纹;中间是「旋眼」,旋眼外画两层花瓣,外层用漩涡形,内层(靠旋眼)用二路瓣或三路瓣。
旋子彩绘是用或圆润丰满、或流利柔韧的各色线条扭转盘结而成,带给我们的倒是满眼的绮丽奇巧,眩目迷幻。
旋子彩绘比和玺、苏式彩绘的构成工夫都早,是中国修建装饰史上运用工夫最长,运用局限最广的彩绘品种。
旋子彩绘绘画技法:用处:次于和玺彩画,常用于殿式彩画,即素雅又华美。
分若干品级,使用局限很广,首要用于普通官衙、寺院、城楼、牌坊,主殿堂门等修建。
曲线:用形曲线分红划一的格子,画皮条圭线、岔口线。
清式彩画名词解释

清式彩画名词解释清式彩画是明代建筑彩画的继续和发展,主要表现在两方面:一是沿袭了明代建筑彩画繁缛、华丽的特点;二是使用的颜色较之明代更为丰富。
它仍然保留着强烈的中国传统建筑风格和民族色彩,但更加写实。
同时由于当时受到西洋文化的影响,又出现了某些西洋情调的内容。
彩画是我国古代建筑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
它起源于古代劳动人民的祭祀活动,历代建筑均有使用。
早期的宫殿和庙宇,彩画多施于梁架及斗拱,柱子一般只施素白,以后渐次增加。
北京故宫主体建筑就全部使用金龙和玺彩画。
砖、石结构的建筑,其彩画的装饰题材主要取自于神话故事、历史故事及花卉鸟兽等图案。
雕梁画栋指彩绘的木制或石制的梁枋上,涂上金粉,绘上各种色彩。
彩画的颜色主要有红、绿、黄、蓝、紫、黑等,五彩缤纷,艳丽夺目。
如北京故宫博物院建筑群中的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等处的彩画都属于此类。
山西五台山佛光寺大殿,创建于东汉永平十一年( 68)即公元68年,迄今已有一千九百余年。
其建筑面积为4000平方米,是一座宏伟壮观的高山建筑。
整个大殿布局严谨,雄伟庄严,金碧辉煌,气势磅礴。
天王殿上屋顶正中悬挂“大雄宝殿”匾额,为明代所遗,这里原为万年寺旧址,明嘉靖二十四年(1556)改为大刹。
现存建筑为明代建筑,而正殿内的佛像和藻井则系清代制作。
殿顶大脊、大殿正脊、飞檐翼角、斗拱、驼峰等处都有精美的彩绘,尤以六条彩色金龙的绘制最为生动逼真,显得金碧辉煌,光彩夺目。
位于佛光寺大殿东西两侧的钟鼓楼,原来也是山门,金代重建,明弘治七年(1548),曾经修缮。
钟楼内悬有明宣德三年(1525)铸造的铜钟,钟身有“梵字天中天,吉日大黄昏,嘉会来百族,普超三界人”的诗句,钟声悠扬,在数里之外都能听到,明人题刻于钟上。
用泥土塑造物体形象,其方法称“塑”。
用以涂抹、髹涂或模压等方法制成凹凸浅深的平面或立体浮雕形象,称“雕”。
亦称“刻”。
利用各种绘画工具进行描绘,然后粘贴、缀合,再经髹漆彩绘,以凸起表面凹凸的方法做出的画,称为“彩画”。
第三章?清代的建筑彩画

第三章?清代的建筑彩画第三章清代的建筑彩画按照清式彩画主要特征分五类(图前附):1.和玺彩画2.旋子彩画3.苏式彩画4.宝珠吉祥草彩画5.海墁式彩画第一节和玺彩画根据不同内容等级不同,和玺彩画分为:1.金龙和玺2.龙凤和玺3.凤和玺4.龙草和玺5.龙凤方心西番莲灵芝找头和玺6.梵纹龙和玺及六字真言和玺彩画是清代官式建筑主要的彩画类型,《工程做法》中称为“合细彩画”。
仅用于皇家宫殿、坛庙的主殿及堂、门等重要建筑上,是彩画中等级最高的形式。
和玺彩画是在明代晚期官式旋子彩画日趋完善的基础上,为适应皇权需要而产生的新的彩画类型。
画面中象征皇权的龙凤纹样占据主导地位,构图严谨,图案复杂,大面积使用沥粉贴金,(古建筑彩画工艺之一。
即用装有胶和土粉混合成的膏状物的尖端有孔的管子,按彩画图案描出隆起的花纹,上面涂胶后贴以金箔,以求图案有立体感。
)花纹绚丽。
和玺彩画在保持官式旋子彩画三段式基本格局的同时,逐渐剔除旧花纹,加入新花纹:藻头部分删去了“旋花”;枋心绘行龙或龙凤图案,枋心头由剑尖形式改为莲瓣形,以求与藻头轮廓线相适应;枋心(梁枋彩画的中心部分。
长度约占整个梁枋的三分之一。
)藻头(俗称找头,指梁枋彩画的枋心与箍头之间的部分。
)箍头盒子,内绘坐龙,等等。
箍头(梁枋彩画左右两段的外端,有“箍在枋的两头”之意。
)盒子(彩画箍头内略似方形的部分。
当梁枋构件太长时,则在箍头和藻头之间添加盒子,内画图案。
盒子也有菱形或其它形状者。
)清代中叶以后,和玺彩画的线路和细部花纹又有较大的变化,画面中主要线条均由弧形曲线变为几何直线:藻头部位弯曲的莲瓣轮廓变为直线条玉圭形,亦称“圭线光子”;皮条线、岔口线、枋心头等线路都相应地改为“Σ”形线。
和玺彩画用金量极大,主要线条及龙、凤、宝珠等图案均沥粉贴金,金线一侧衬白粉线(也叫大粉)或加晕,以青、绿、红作为底色衬托金色图案。
其花纹设置、色彩排列和工艺做法等方面都形成了规范性的法则,如“升青降绿”(和玺彩画的绘制术语之一。
【古建文化】中国古代建筑彩画各时代特征

【古建文化】中国古代建筑彩画各时代特征在我国的古建筑历史上,彩画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古建筑彩画是极富特色的装饰,在柱、梁、枋等处绘制图案花纹,在美化了建筑构件的同时,又增加木料防腐防蛀性能,而且有一定的防水性,增加建筑物寿命。
在春秋时期就有了彩画的雏形,六朝和隋唐时期则是彩画发展的高潮,到了宋朝,宋式彩画在《营造法式》中有专门的记载。
清朝,彩画发展到了高峰。
下边,一起来了解下彩画在各个时代的具体发展和特征吧!1、魏晋南北朝时期壁画与建筑彩画此时期的殿堂和庙宇,均在墙壁表面施色涂饰,广泛流行墙面涂白,但也有佛寺中用红色涂壁的,如洛阳北魏永宁寺塔“内壁彩绘,外壁涂饰红色”。
南朝建康同泰寺和郢州晋安寺,也用涂饰红色的做法。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壁画题材,仍沿袭汉制,以云气、仙灵、圣贤为主。
佛教题材的壁画,早期仅有维摩、文殊等诸菩萨相,至南朝梁武帝时渐趋兴盛。
近年考古发掘出土的此时期砖石墓内壁彩画更是丰富多彩。
建筑构件彩画,由于此时期地面木构建筑实物早已不存,故只能从绘画、文献记载和考古发掘资料了解其概况。
《洛阳伽蓝记》记载北魏胡统寺和高阳王寺的“朱柱素壁,甚为佳丽”、“白壁丹楹,窈窕连亘”,以及考古发掘的同时期墓葬材料等,可知其木柱多涂饰朱红色;《洛阳伽蓝记》记载及敦煌莫高窟的彩画情况是在门楼彩画云气纹和绘出神灵奇异之象,木塔之柱子和斗栱也施以彩画。
替木、散斗、栱和栌斗皆以土红为地,石绿界边,以黄色绘忍冬纹和流云纹。
柱子是在红地绿边内绘黄、黑和石绿相间的卷草纹。
随着佛教艺术的发展,南北朝时期,从西域传人了“晕”或“晕染”的绘画技法,如梁丹阳一寺门楣上所画凹凸花纹,为文献记载的“朱及青绿所成,远望眼晕常如凹凸,就视即平”相符。
这种画技在敦煌石窟中也有实例,即画青绿山头时,趁湿在石绿峰峦边缘加染石青,使二色相接,使二色形成渐进的过渡。
使单色涂饰更进一步,在木构件表面形成五彩缤纷的彩画(图1)。
2、隋唐五代时期彩画隋唐时期彩画艺术达到了较高的水平。
清代包袱彩画纹饰内容 (1)

清代包袱彩画纹饰内容(一)包袱心主题纹饰内容运用特点及阶段性变化苏画的包袱,由于面积大,便于从容表现各类纹饰,又处于一间中引入注目的中心地位,放包袱式苏画的主题纹饰内容,大多在包袱心内得到充分表现。
清早、中期包袱的主题纹饰内容,以普遍运用古样图案为特征,如“锦上添花”、“福如东海”、“群仙捧寿”等。
此时期,苏画的其它部位,如方心、找头、池子、盒子等也极为普遍地运用吉样图案,同时还大量地运用团花纹绵纹等纹饰。
这个时期的苏画,以严整、古朴、锦绣、权具装饰吐为特点。
(二)包袱心绘画的几种基本门类1.吉祥图案是将古辞详语与图案画相结合,表现某一主题的一类纹饰形式。
这类纹饰用象征、谐音、寓意、双关、比拟等修辞方法,结合装饰性纹饰形式,巧妙地表达人们对幸福、长寿、吉庆有余等多各种美好理想的向往追求。
吉祥图案,是我们祖失创造的一种图案艺术表现形式.具有鲜明的民族文化特征,源于商周,几千年来,不断发展创新。
请代早、中期的官式苏画的“群仙律寿”、“福缘善庆”、“年年如意”、“锦上添花”、“福如东诲”、“寿山福海”、“海屋添筹”、“一统万年青”、“五福庆寿”等内容,都是苏画运用吉祥图案的实例。
这些吉样图案较普遍地见于清早、中期苏画的包袱、找头、箍头、垫板、方心、金心、池子等部位。
晚期苏画仍少有延用。
2.锦纹图案将绞锦织纹绘于包袱心,用以创造彩画的“木农锦绣”效果,这种做法多见于清中期的苏画。
当时称这种画法的包袱为“锦袱”。
这个时期(包括清早期)、各大苏画对锦纹的运用均相当普遍。
3.龙纹与异兽纹“龙”,我国古传说中的神奇动物。
要的题材,主要用来象征皇权。
请早盒子等部位,对龙纹都曾有少量运用。
龙纹是请代各类彩画图案重中、晚苏画的包袱、方心、“异兽”,是画作艺人创造的一类理想化的动物形象。
这里所提及的“异兽”之“异”有两个合义:一是,表示有别于自然界之真兽;二是,“异”字与“益”字,“兽”字与“益寿”,隐合着祝贺延年益寿之意。
中国建筑史试题库(附答案)

《中国建筑史》试题库一、选择(15分,可随机抽取15道题)1.“殿堂”式大木构架符合以下哪个特征草栿2.斗栱在《营造法式》的各作制度中属于:铺作3.一般认为,中国古代地方城市中的商业街应出现于:宋4.宋辽金时期最精美的“天宫楼阁”见于:(华严寺薄伽教藏殿)5.宋代的“材”为 :单拱高6.天安门工程的最初设计承建者是:(蒯祥)7.我国已知的最早采用榫卯技术构筑木结构房屋的建筑遗址是:(浙江余姚河姆渡遗址)8.清代斗拱一般不含以下哪种功用(承重)9.明清北京故宫建筑受以下地域工匠系统影响最大:苏10.中国拱券结构大致出现于:西汉11.以下哪一条与长城无关:宗法制度12.18世纪将中国建筑介绍到欧洲的是:(W·钱伯斯 )13.历史建筑保护精神 :重点保护、有限保护、酌情保护14.中国近代建筑中复古主义思潮的口号:中国固有形式15.迄今所知最早的四合院建筑遗址是:(陕西歧山凤雏村西周遗址)16.我国现存最早的城市地图是:(平江府图)18.清明上河图所表现的是(北宋汴梁)城的风貌。
19.我国宋代建筑国家“标准和规范”是:《营造法式》20.下列建筑属于宋代建筑的是:(摩尼殿)21.目前我国保存有三城三河的最完整、最古老的地面城池的城市是(春秋淹城)22.在汉朝,规定在皇帝登位(第二年)年开始营造皇陵。
23.历史上第一个依山凿穴为玄宫的帝陵是(唐乾陵)24.下列属于道教建筑的是:(武当山建筑群)25.浙江普陀山供奉的是(观音菩萨)菩萨道场。
26.(山西应县木塔)是我国现存最大的唐代木建筑。
27.有藏传佛教博物馆之称的是(雍和宫)四、填空(共20分,随机抽取10道题)1. 在木结构建筑的设计和施工中,我国很早就实行了类似于近代建筑的模数制,宋代用“(材分制)”,清代用“(斗口制)”作标准。
2. (浙江余姚河姆渡村落遗址)发现的建筑遗址距今约有六、七千年,这是我国已知的最早采用技术构筑木结构房屋的一个实例。
中建史重点第八章 小木作

第八章小木作
1.天花——平棋、平闇区别(宋)
平棋——在梁下用天花枋组成木框,在木框下放较大的木格和木板,板下施彩绘或贴以有彩色图案的纸;
平闇——在梁下用天花枋组成木框,框内设置密而小的木方格
2.宋清彩画区别
宋代彩画:
梁额彩画由“如意头”和“枋心”组成;
宋式如意头较明清简洁,在梁枋上所占比例也比较小;明清彩画:
梁枋上彩画由额头,藻头、枋心组成;
清式彩画种类:和玺彩画,旋子彩画,苏式彩画。
清式旋子彩画的几种构图形式:勾丝绕,喜相逢,一整二破。
中建史名词解释

中建史名词解释1.中国木构架体系形成于汉代,成熟于唐代,宋代在成熟化的基础上精致化,明清则达到高度成熟阶段。
2.副阶:宋称,殿阁等个体建筑周围环绕的廊子(形成重檐屋顶),称为副阶。
3.间:四柱之间的空间或两榀梁架之间的空间(一般指第二种),若两排柱子很近,则其中间部分称之为出廊(周围廊,前后廊,前出廊,不出廊四种)。
4.卷杀:对木构件曲线轮廓的一种加工方法。
5.大木大式建筑和大木小式建筑:在官式建筑的构筑形制上,区分为大木大式建筑和大木小式建筑。
大式建筑主要用于坛庙、宫殿、苑囿、陵墓、城楼、府第、衙署和官修寺庙等组群的主要、次要殿屋,属于高等级建筑。
小式建筑主要用于民宅、店肆等民间建筑和重要组群中的辅助用房,属于低等次建筑.其区别为:①间架:大式建筑开间可到九间,特例用到11间,通进深可到11架,特例到13架。
小式建筑开间只能做到三五间,通进深不多于7架,一般以3,4,5架居多。
②出廊:大式建筑可用各种出廊方式,而小式建筑只能用到前后廊,不许做周围廊。
③屋顶:大式建筑可以用各种屋顶形式和琉璃瓦件.小式建筑只能用硬山,悬山及其卷棚做法,不许用庑殿,歇山,不许做重檐,不许用筒瓦和琉璃瓦件。
④大木构件:大式建筑可以用斗拱,也可以不用。
小式建筑不许用斗拱。
在梁架构件中,大式建筑增添了飞椽,随梁枋,角脊,伏脊木等构件。
6.脊木:被脊固定于脊桁上,截面为六角形,在伏脊木两侧朝下的斜面上开椽窝以插脑椽.伏脊木仅在明清才出现的(唐宋时期没有),且仅用于大式建筑中。
7.角吻:重檐建筑的下檐槫(音团tuan)脊或屋顶转角处的装饰兽。
8.螭首:①传说中的怪兽,用于建筑屋顶的装饰,是套兽采用的主要形式。
②古代彝器,碑额,庭柱,殿阶上及印章上的螭龙头像。
9.<>(战国):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祖右社,面朝后市,市朝一夫。
一般解释为:都城九里见方,每边辟三门,纵横各九条道路,南北道路宽九条车轨,东面为祖庙,西面为社稷坛,前面是朝廷宫室,后面是市场和居民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色彩与彩画 清式彩画
苏式彩画 构图格式
枋心的形式: 枋心的形式: 狭长枋心——用于内檐梁架。 包袱枋心——把檐檩、檐垫板、檐枋连成一体。 包袱 边缘用烟云。 箍头 用万字纹或回纹将檐檩、檐垫板、檐枋连成一体。 藻头 中画卡子: 绿底画软卡子——檩 蓝底画硬卡子——枋 红底画软卡子——垫板
色彩与彩画 清式彩画
色彩与彩画 清式彩画
旋子彩画的 构图格式
● ●
箍头、盒子、藻头、 箍头、盒子、藻头、枋心 藻头 纹饰不论等级高低必须用旋子,其余部分则可视等级高低 而加以变化。 箍头 为正方形,设箍头线,其内用盒子,上绘图案。 旋子可分为8种:勾丝咬、喜相逢、一整二破、一整二破加一路、 旋子 一整二破加金道冠、一整二破加二路、一整二破加勾丝咬、 一整二破加喜相逢。 枋心为大额枋的1/3,其内纹饰从高到低的层次为:龙纹→龙凤 枋心 纹→凤纹→锦纹→夔龙纹→卷草纹→花卉,最低等级则只 画一黑杠压心,称为“一统天下”。
●
释义: 释义 是清殿式彩画中等级最高的一种,主要用于宫殿,坛庙, 陵寝。是在旋子彩画基础上演化而来,继承彩画“三段式” 构图。 明中期以前尚无此种彩画,出现和成型于明末清处之际。
●
等级: 等级:三等级 构图格式:三段式构图 构图格式 和玺彩画的细部特征: 和玺彩画的细部特征:
●
●
色彩与彩画 清式彩画
苏式彩画 的类型
色彩与彩画 清式彩画
苏式彩画 的类型
色彩与彩画 清式彩画
苏式彩画 的类型
色彩与彩画 清式彩画
苏式彩画 的类型
色彩与彩画 清式彩画
彩画现象 分析
(1)殿式彩画与苏式彩画的不同 画题不同 殿式彩画:程式化象征画题。 苏式彩画:写实的画题。 殿式尊重构件的结构逻辑,苏式彩画突破结构逻辑。 殿式严格运用平面图案,苏式彩画热衷于立体图案和退晕。 (2)殿式彩画与苏式彩画不同的原因 殿式为庄重的场所,富丽堂皇,要求细部端庄、凝重。 苏式为住宅较多,轻松、活泼、欢快,要求细部多变、风趣、 丰美。 创作方式:殿式彩画重理而苏式偏情。 殿式重客观逻辑,苏式较多地加入主观意愿。 建筑创作中的“二律背反”现象:殿式和苏式在不同场所均有 存在的合理性。
色彩与彩画 清式彩画
和玺彩画 示范图
色彩与彩画 清式彩画
和玺彩画 的 细部特征
●
细部主体纹饰为象征皇权的龙凤纹,其次还有西蕃莲纹、吉 祥草纹和梵纹(仅用于庙宇)。更多以龙为装饰母体,定型 为行龙、坐龙、升龙、降龙4种。
●
枋心→行龙,箍头盒子→坐龙,藻头→升龙(蓝底)或降龙 (绿底)。
色彩与彩画 清式彩画
色彩与彩画 清式彩画
色彩与彩画 清式彩画
苏式彩画 的分期
●
早中期苏式彩画
构图上大体分三种: 构图上大体分三种: 枋心式 与旋子彩画相似,藻头作了变化,换上了锦纹团花、 卡子一类图案,枋心绘龙纹、凤纹、西 蕃莲纹。 包袱式 藻头部分与枋心式相同。包袱内多绘“寿山福海”一 类的吉祥图案。 海墁式 只保留箍头,枋心、包袱、藻头一律不画,使 其成为一个开阔的画面。
和玺彩画 的等级
● ● ● ● ●
按细部主体纹饰不同,可分为以下几种级: 龙和鱼:用于皇帝登基、理政、居住的殿宇,重要坛庙。(一等) 龙和鱼 龙凤和鱼:用于帝后寝宫及祭天坛庙 (二等) 龙凤和鱼 龙凤枋心西蕃莲灵芝藻头和鱼:用于帝后寝宫及祭天坛庙。(二等) 龙凤枋心西蕃莲灵芝藻头和鱼 凤和鱼:用于皇后寝宫及祭祀、神坛的主要庙宇。(二等) 凤和鱼 龙草和鱼:用于皇宫的重要宫门及主轴线上的配殿、主要 龙草和鱼 寺庙殿堂(三等)
● ● ●
等级: 等级:八等级 构图格式:三段式构图 构图格式 旋子彩画的细部特征: 旋子彩画的细部特征:
பைடு நூலகம்
色彩与彩画 清式彩画
旋子彩画 的等级
● ●
等级次于和玺彩画。 等级次于和玺彩画。 旋子彩画可分为8个等级: 旋子彩画可分为8个等级: 浑金旋子彩画 金琢墨石碾玉旋子彩画 烟琢墨石碾玉旋子彩画 金线大点金旋子彩画 墨线大点金旋子彩画 墨线小点金旋子彩 雅伍墨旋子彩画 雄黄玉旋子彩画
●
梵文龙和鱼:用于藏传佛教庙宇的主要建筑。(三等) 梵文龙和鱼
色彩与彩画 清式彩画
和玺彩画的 构图格式
● ●
箍头、藻头、 箍头、藻头、枋心 藻头用“圭线” 藻头用“圭线”、“岔口线”与枋心相隔,用“圭线”、“圭 岔口线”与枋心相隔, 圭线” 线光” 线光”
●
与箍头相隔。 与箍头相隔。 箍头由“盒子”和两侧的箍头线组成。 箍头由“盒子”和两侧的箍头线组成。
色彩与彩画 清式彩画
旋子彩画 实例
建筑雅伍墨旋子彩画
色彩与彩画 清式彩画 苏式彩画
●
释义:装饰园林建筑的一种彩画。 释义 历史沿革:源于江南苏州一带,传至北方,进入宫殿成为官 历史沿革 式彩画的一个重要品种。
●
●
构图格式: 构图格式:枋心 、包袱 、箍头 、藻头 分期: 分期:清代苏式彩画大体分为两个阶段: 早中期官式苏式彩画 晚期苏式彩画
The end
感谢您的光临指导! 感谢您的光临指导!
色彩与彩画 概论
1.发展 2.用色的特点 3.清式彩画 4.宋式彩画 5.地方彩画
色彩与彩画 清式彩画
(1)类型 划分 (2)和玺彩画 (3)旋子彩画 (4)苏式彩画 (5)两种彩画现象分析
色彩与彩画 清式彩画
类 型
殿式彩画 :其中旋子彩画与和玺彩画合称 为殿式彩画 苏式彩画
色彩与彩画 清式彩画 和玺彩画
● ●
●
色彩与彩画 清式彩画
旋子彩画 示范图
色彩与彩画 清式彩画
旋子彩画 的细部特征
色彩与彩画 清式彩画
色彩与彩画 清式彩画
旋子彩画 实例 北京故宫前朝配殿一字枋心旋子彩画
色彩与彩画 清式彩画
旋子彩画 实例
北京故宫宁寿宫墨线大点金旋子彩画
色彩与彩画 清式彩画
旋子彩画 实例
墨线大点金旋子彩画
● ●
用途: 用途:苏式彩画多用于园林、住宅的房堂、亭榭、门廊等。 特点: 特点:构图设色富有变化,色调以蓝绿色为基调,清雅活泼 应用广泛。
色彩与彩画 清式彩画
色彩与彩画 清式彩画
色彩与彩画 清式彩画
色彩与彩画 清式彩画
苏式彩画 的类型
海墁彩画
色彩与彩画 清式彩画
苏式彩画 的类型
色彩与彩画 清式彩画
●
特点: 特点: 生活气息少,不够灵活,完全为工整、严肃的殿式画。
色彩与彩画 清式彩画
苏式彩画 的分期
●
晚期苏式彩画
构图类别: 构图类别:枋心式、包袱式、海墁式。 包袱式的枋心早期图案为主演化为以写生画为主,写生画包括 故事情节的人物画、花鸟画、山水画。 枋心式与包袱式一致,海墁式变化不大。
●
三个等级: 三个等级:高级做法——金琢墨苏式彩画 中级做法——金线苏式彩画 低级做法——黄线苏式彩画
色彩与彩画 清式彩画
色彩与彩画 清式彩画 旋子彩画
●
释义:清殿式彩画中等级次于和玺的一种彩画,应用广泛。 释义 多用于宫殿、坛庙、陵寝的 次要建筑和寺庙等族群中的主 次建 筑。所谓旋子,即“旋花”,是 由多层旋转的动感很强 的花瓣组成的一种团花纹饰。元代即可运用,明代成熟规范, 清进一步得到充实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