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流动人口治安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3
浅谈流动人口管理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和对策

浅谈流动人口管理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和对策随着经济发展的速度越来越快,人口流动的数量和速度也在急剧上升,农村大量劳力流出,城市大量民工流入,在一些经济发达地区,甚至出现常住人口与流动人口数量倒挂现象,面对新形势,公安机关户籍管理的重点也开始由常住人口转变到流动人口。
多年以来,公安机关依托人口管理平台掌控社会治安,人口管理的成败对公安工作将造成重大影响,为了使人口管理顺利转型,笔者结合本县实际,分析研究了流动人口管理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并有针对性地提出几点对策。
文中如有不妥之处,望批评指正。
一、流动人口的现状出租房屋是与流动人口相伴而生的事物,谈流动人口必然离不开出租房屋。
以笔者所在的吉安县为例,分析流动人口及出租房屋的现状。
(一)流动人口的基本情况1、人员数量和增幅。
2006年至2009年,吉安县登记在册的暂住人口和出租房屋数分别是:1971人、1266人、2244人、2863人;286所、394所、461所、676所。
而流动人口大大超出这些数字,仅工业园区务工人员就突破万人。
2、人员分布和住所。
吉安县的流动人口和出租房屋主要分布在县城工业园区、县城中心商业区、油盘铁矿、天河煤矿、安塘煤矿和各乡镇的砖厂、松脂采集点等地。
居住地点分散,有居(农)民家中,有厂矿企业临时宿舍,有山林和工地的临时工棚。
3、人员来源和类型。
吉安县的流动人口来自全国的20多个省市。
其中,油盘铁矿主要来自沿海福建等地;天河煤矿和安塘煤矿主要来自湖北、河南;各乡镇砖厂主要来自贵州和四川;采松脂工人主要来自广西等地;县城中心商业区和工业园区外来人员除了部分来自台湾、香港、沿海城市的外商外,主要来自邻近县(市、区)和本县农村地区。
流动人口主要来自农村。
4、人员职业和素质。
吉安县流动人口所从事的职业以服装加工业、建筑业、餐饮业、运输业、服务业等劳动强度大、收入报酬低的工作为主,从事技术行业的比例极小。
流动人口文化素质不高、法律意识不强。
(二)流动人口对社会治安的影响常住人口具有固定性、长期性,易于管理,而流动人口具有流动性、短期性,难于管理。
浅谈加强流动人口管理和服务工作

浅谈加强流动人口管理和服务工作近年来,随着城市化的加快和人口流动的增加,流动人口的数量也在逐年增长。
这些流动人口给城市的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带来了巨大的挑战,如何加强流动人口管理和服务工作,已经成为城市管理的一项重要任务。
一、流动人口管理存在的问题1.登记管理不够完善城市有不少流动人口未进行登记,难以进行相关管理和服务。
例如,2019年北京市在一次排查中发现,全市共有91.39万户无正式居所的人员,其中仅有49.06万户进行了临时居住登记,其余42.33万户未做登记。
这些未登记人员居住的地方无法得知,不但容易导致安全管理方面的隐患,也会影响他们享受公共服务的权益。
2.福利保障不够完善流动人口普遍存在就业不稳定、社会保障不完善等问题。
由于缺乏稳定的收入来源和社会保障,一旦遭遇疾病或意外,往往会带来巨大的经济负担,影响流动人口的生活质量。
3.安全管理薄弱流动人口中不少人来自外地,对当地的环境和安全了解不足,容易成为犯罪分子的作案对象,也为扰乱治安带来一定隐患。
二、加强流动人口管理和服务的必要性1.有助于社会治理加强流动人口管理和服务,可以推动“城市治理现代化”的发展,防范和化解安全隐患,减少非法或犯罪行为,维护城市的稳定和安全。
2.提升社会公平强化流动人口管理和服务的工作,可以让所有人都能够享有平等的社会资源和权利,解决流动人口因“户口不在本地”而无法享受公共服务的问题,从而又有助于社会公平的提升。
3.促进城市经济发展通过流动人口的管理和服务,可以促进其稳定就业,提高居民消费水平,进一步拉动城市经济的发展,从而提高整体社会福利水平。
三、加强流动人口管理和服务的途径1.健全流动人口管理机制加强流动人口管理和服务,需要政府制定相关管理和服务政策,建立健全管理机制,完善服务网络,确保流动人口的基本权利,维护社会的稳定。
2.加强流动人口的教育宣传应当加强流动人口的法律法规知识普及和权益保障宣传,让流动人口了解自身的权益和义务,提高流动人口的法律意识,增强其自我保护和自我服务的意识。
流动人口管理工作存在问题及对策(知识分享)

流动人口管理工作存在问题及对策【内容摘要】随着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外出务工人员的数量在不断增加,流动人口和出租房屋的数量也随之不断增加,他们对社会的经济发展、社会秩序的稳定起着十分重大的作用,如不妥善加强管理将给社会治安稳定增加新的难度。
【关键词】流动人口经济发展治安管理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大量的农村富于劳动力涌入城市,同时产业化的地区差异,也促使外来人口的大量流动。
外来人口的大量涌入,一方面为当地提供了充足的劳动力资源,促进了当地经济的发展,另一方面也带来了一系列的社会问题,给当地的治安环境带来了一定的安全隐患,特别是外来人口违法犯罪现象已成为社会关注的治安焦点,流动人口管理工作面临极大挑战。
为此,亟需将流动人口管理纳入政府及有关部门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一项战略性基础性工作,在正视流动人口管理存在问题的同时,积极探索行之有效的流动人口管理新路子。
面对新形势,公安机关户籍管理的重点也开始由常住人口转变到流动人口。
多年以来,公安机关依托人口管理平台掌控社会治安,人口管理的成败对公安工作将造成重大影响,为了使人口管理顺利转型,笔者结合本区实际,分析研究了流动人口管理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并有针对性地提出几点对策。
一、我区目前流动人口存在的主要问题:目前,我国对流动人口管理的法律、法规还不完备,尽管各地根据实际情况制定了一些地方性法规,但是随着形势的变化,已经不适应当前需要,流动人口管理工作明显滞后。
由于流动人口的逐年增加和管理工作的滞后,给社会治安稳定带来了诸多不安定因素,危害社会治安的违法犯罪活动也呈上升趋势。
据有关数字统计,违法犯罪案件当中,流动人口占70%之多。
当前我区流动人口在管理上还存在以下弊端。
1、管理体制不畅。
流动人口的管理是一项综合性、社会性工作,但从目前情况看,流动人口管理未真正纳入政府行政行为的管理轨道,有关部门侧重于文件的上传下达或做协调工作,没有真正投入力量进行宏观调控和微观管理,没有很好地发挥和调动用人单位的作用,相关部门、单位、基层组织缺乏信息沟通、制度约束、责任追究机制,无法形成强大的管理合力,从而造成流动人口管理工作只能由公安机关单枪匹马、孤军作战的具体管理的现状。
人口流动与农村社会治安问题

人口流动与农村社会治安问题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中国的人口流动日益频繁,尤其是农村地区的人口流动呈现出明显的增加趋势。
人口流动对农村社会治安带来了很大的影响。
本文将从不同的角度探讨人口流动与农村社会治安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一、人口流动对农村社会治安的影响人口流动对农村社会治安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人口密集地区社会治安状况恶化。
随着人口流动的增加,一些农村地区成为了人口密集的区域。
在这些地区,由于人口数量多、流动性大,很容易出现社会治安问题,如盗窃、抢劫等犯罪行为增加。
2. 家庭破裂导致治安问题增加。
由于人口流动,农村地区的家庭结构常常发生变化。
大量的外出务工人员导致农村地区很多家庭破裂,这对社会治安造成了负面影响。
家庭破裂不仅导致家庭成员间的矛盾增加,还加剧了对于儿童和老人的照顾问题,容易滋生犯罪。
3. 社会心理压力增加引发治安问题。
人口流动带来了社会心理压力的积聚。
农民工在外打工的压力、与城市居民的生活差距、融入城市社会的困难等问题,都会给他们带来巨大的心理压力。
一些人在面对这些问题时,容易诉诸于犯罪行为,从而加剧了农村社会治安问题。
二、缓解人口流动对农村社会治安带来的负面影响的对策为了缓解人口流动对农村社会治安的负面影响,我们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1. 完善农村社会治安设施。
加强农村社会治安设施的建设,比如增加派出所数量、设立社区警务站等,可以有效地提高农村地区的治安水平,减少犯罪发生的可能性。
2. 加强对农村地区的社会管理。
加强对农村地区的社会管理,建立健全农村地区社会治安综合管理机制。
通过加强对流动人口的管理、对家庭破裂的矛盾处理、对社会心理压力的疏导等措施,提升农村社会治安的整体水平。
3. 加大法律宣传教育力度。
通过加大法律宣传教育力度,普及法律知识,提高农民工的法律意识和法治观念,增强他们的合法权益保护意识,减少犯罪行为的发生。
4. 加强执法力度。
加强执法力度,严厉打击犯罪行为,对于涉及农村地区的犯罪行为,加大打击力度,为农村地区维护社会治安提供有力支持。
论流动人口治安管理工作存在问题与对策

论流动人口治安管理工作存在问题与对策摘要:在未来中国将向世界展现更为多元化、开放化的发展格局,同时随着我国户籍改革制度的不断推进,可以预见到农村人口将进一步向大城市迁移,在许多一线城市,外来流动人口的数量甚至超过了本地人口的数量,流动人口已经成为了城市发展和运行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
但是我们必须看到流动人口涌向城市中,给许多城市也带来的一定的压力,资源的稀缺性导致许多外来人员无法平等得获得教育、医疗等资源,同时由于流动人口管理上的漏洞,许多流动人员犯罪案件频发,这是流动人口给城市治安管理带来的负面影响。
因此,对于新时代、新环境下流动人口呈现出的新特点,不管是政府管理人员还是基层公安人员都应当深刻认识这种变化,进而从实际管理角度出发,找出对于流动人口管理的有效措施。
1流动人口特点及社会影响1.1流动人口产生的原因改革开放多年来,我国一直坚持走以发展为核心,以改善民生、提高人们生活水平为目标的改革道路。
近年来我国经济一直保持着高度发展态势,中国经济发展成果对于世界经济的贡献率达到30%,市场资源空前丰富,各种生产要素按照一定的经济规律在地区和产业之间相互流动。
但是与此同时,我国又是发展极为不平衡的国家,东部强而西部弱的情况长久存在,不同地区之间的人口、经济、社会资源分配不合理的情况长期存在,这是我国流动人口众多的一个客观原因。
在许多发展较为落后的地区,出外打工是许多年轻人的首选的生存方式。
另外不同地区享受的国家政策有所不同,农村收入水平也有着很大的差异。
而这种收入水平的巨大差异正是由于地区发展不均衡所造成的。
从整体上来看,我国东南部地区城市发展水平要高于中西部地区城市,城市人口生活水平要高于农村人口生活水平。
为了追求更多就业机会、更好地生存环境,贫困地区的人口大规模向城市涌入,不同地域之间、城市和乡村之间人员流动频繁。
流动人口产生的另外一个原因则是人们对于自由生活的追求和向往。
中国幅员辽阔,国家领土约有960万平方公里,自古至今人们都希望能够自由地在祖国大地中穿梭。
目前城市流动人口服务与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目前城市流动人口服务与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第一篇:目前城市流动人口服务与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目前城市流动人口服务与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以前,在城市里,很少有人关心民工,很少有人理解民工,很少有人支持民工。
现在,在城市里,几乎没有人能离开过民工。
一条条宽敞整洁的马路,一片片挺拔秀丽的楼群,都凝结着他们辛勤的汗水和青春,他们默默无闻地在为城市工作着、服务着,他们奉献出了青春、力量,方便了千百万城市居民的生活,为城市的运转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他们就是进城民工——城市里的流动人口。
流动人口与城市管理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市场进一步开放,城市化进程加快,特别是加入WTO以后,人口的流动将会进一步增多,农村剩余劳动力将会以更大的幅度涌入城市和经济相对发达地区务工、经商。
一方面为城市建设提供了大量的劳动力,促进了城市的繁荣和发展。
另一方面,由于流动人口绝大部分来自四面八方较为落后的农村,对整个城市管理的要求缺乏了解,加上总体系质偏低,给城市稳定和环境卫生带来了巨大的压力和很多的难题。
解决得好,就能有效地促进城市的稳定和繁荣,解决得不好,将严重制约城市的持续发展。
因此,流动人口工作的好与差,直接体现着一个城市、一个地区的管理水平。
流动人口的作用与问题自80年代初,全国从农村流入城市的人口从几千万,以“滚雪球”的方式,不断扩大到2000年以后的近2亿人。
江泽民同志在十六大报告中明确指出:“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生和城镇转移,是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必然趋势”。
2003年10月14日,中共中央在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中,更进一步明确了“农村富裕劳动力在城乡之间双向流动就业,是增加农民收入和推进城镇化的重要途径”。
这是党中央对民工进城及人口流动在市场经济中,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作用和意义的肯定。
流动人口不断涌入城市,大量集结,是现代城市建设不可缺少的生力军,同时也给城市带来了巨大的压力。
流动人口管理不到位整改措施

流动人口管理不到位整改措施1. 流动人口管理现状说到流动人口管理,这可真是个“火烧眉毛”的问题。
大家都知道,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人从一个地方跑到另一个地方,像是迁徙的鸟儿一样,不停地在城市间飞翔。
然而,这种“人来人往”的现象,管理起来却是让人头疼得不行。
有些地方就像个“大漏网”,管得松散得让人哭笑不得。
于是,我们就得开始思考,如何在这个“水深火热”的情况下,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
2. 改进措施2.1 数据信息化首先,咱们得把流动人口的管理搞得“滴水不漏”。
如何做到这一点呢?那就是得把数据搞得“精细化”。
俗话说,“好钢用在刀刃上”,流动人口的数据也得用在刀刃上。
我们可以借助高科技手段,把流动人口的基本信息、活动轨迹、健康状况等信息进行数字化处理。
这样,管理部门就能像看家里的账本一样清楚地掌握每个人的情况了。
2.2 加强信息共享再来,信息共享也得跟上。
现在,信息孤岛现象严重,就像是“隔山买牛”,一个地方的数据和另一个地方的数据完全不打交道。
这就导致了信息的不对称,管理部门的手足无措。
要想解决这个问题,就得建立一个统一的信息平台,让各个部门的信息能够“千里眼”一样实现互通共享。
这样,处理问题时才能做到“快准狠”,不至于因为信息不对称而拖延时间。
2.3 设立专门机构接下来,咱们得考虑专门机构的问题。
现在管理流动人口的机构少得可怜,常常“忙不过来”,这就让人感到焦虑。
为了提高工作效率,可以设立专门的流动人口管理机构,配置足够的工作人员,像“全副武装”一样做好各项管理工作。
这些专门机构就像是“镇得住场子”的保镖,确保每个流动人口都能得到应有的管理和服务。
3. 增强服务意识3.1 人性化服务当然,光有措施还不够,还得增强服务意识。
说到这儿,不禁让人想起那句老话:“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服务意识得提高,“人性化”这两个字不能忘记。
比如说,为流动人口提供免费的健康检查、法律咨询等服务,让他们感受到“宾至如归”的待遇。
流动人口管理难点及对策建议

流动人口管理难点及对策建议1. 流动人口现状好家伙,现如今这个社会,流动人口就像是草原上的野花,随处可见,没个定数。
根据统计,咱们国家的流动人口已经突破了3亿,听着就让人心里一紧,这么多的人,怎么管呀?这些人从农村跑到城市,为了梦想、为了生活,有的甚至一走就是几年。
可是,随着人口的流动,管理上的难点可真不少。
比如说,户籍问题就像一座大山,压得人喘不过气来。
很多流动人口在城市里工作,却没有正式的户口,享受不了相应的福利,这让人心里五味杂陈,真是“有心无力”。
再说了,城市管理也面临着一大堆的挑战。
流动人口扎堆的地方,往往是市中心、交通枢纽,周围的资源本来就紧张,再加上人多得像下饺子,瞬间就显得捉襟见肘。
交通、住房、教育等各种问题都接踵而来,简直是“问题一大堆,麻烦一箩筐”。
2. 管理难点2.1 社会服务滞后首先,咱们得说说社会服务问题。
流动人口虽然在城市里打拼,但很多时候却得不到应有的服务。
比如,孩子上学难,医院看病也不方便。
这就像是在城市里游泳,明明会游,却没法上岸。
对于他们来说,很多服务根本就“高不可攀”,即便有些地方想提供帮助,但缺乏人力、物力和资金支持,真是“心有余而力不足”。
2.2 安全隐患再者,安全隐患也是个大问题。
流动人口的集中,往往会引发治安问题,比如小偷小摸、抢劫事件时有发生,真让人提心吊胆。
这时候,有些人就开始“满城风雨”,把流动人口当成了“罪魁祸首”,这也让人无奈,毕竟不是每个流动人口都是坏人,很多人只是为了生存而已。
3. 对策建议3.1 完善那么,针对这些难点,咱们能有什么对策呢?首先,相关部门得尽快完善相关。
比如,可以出台一些优惠措施,帮助流动人口解决居住和子女教育的问题。
就像那句老话,“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咱们得让他们能在城市里立足,而不是一味地施舍。
可以通过建立临时居住证制度,让他们在城市里合法居住,同时享受相应的社会服务,这样才能让他们心里踏实。
3.2 加强管理再说,管理方面也得跟上。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流动人口治安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摘要: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市场开放城市化进程加快,人口的流动进一步增多,农村剩余劳动力以更大的幅度涌入城市和经济相对发达地区务工、经商。
流动人口为经济的发展注入了活力,为城市建设提供了大量的劳动力,促进了城市的繁荣和发展,也给城市产生了综合压力,尤其是流动人口违法犯罪增多。
流动人口绝大部分来自四面八方较为落后的农村,对整个城市管理的要求缺乏了解,总体系质偏低,给城市治安管理工作带来严重问题。
本文对流动人口在治安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作一具体分析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
关键词:流动人口特点存在的问题措施With the gradually improvement of the market economic system, the market has opened to the public and the urbanized process has sped up, all which cause the increaing of migratory labour.As we know, the surplus labours who come from rural area have been pouring into cities and districts where the economic is developed relatively in order to have business and do some jobs. Frankly speaking, the raising imgratory labour was a double-edged sword, which not only infused vatality into the ecnomic develoopment, but also offered a number of labours to the work to building the city, all that have promoted the prosperousness and development of the city. However, the flowing labour also made some disadvatanges. On one hand, it has produced compositive pressure to the city, especially of a increased crime. Because the most imgratory labours are from the much poorer villages in all directions, so the mojority of them lacked the understanding towards to the entirely management of the city. Besides, they had no chance and installation to get the better education. So the result of imgratory labour caused serious problems to the work of supervising the city. This paper will specifically analyze the peoblem about the management of the imgratory labour in city, then propose the plan to settle the above problem.keywords: labours imgratory labour problem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经济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巨大变化。
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社会环境的迅速变化,不仅改变了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而且对人们的思想观念和价值判断也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虽然我国长期以来形成的城乡“二元”经济社会结构和比较严格的户籍制度严重束缚了人口流动,成为人口流动的双重壁垒,但自20世纪70年代末改革开放以来,改善生活环境的强烈愿望与对城市生活的美好向往已成为人口流动强大的力量源泉。
即使存在这样或那样的困难与问题,人们仍然千方百计努力克服流动过程中的经济成本、心理成本和制度成本,涌入城市或经济发达地区。
人口流动的浪潮一浪高过一浪。
流动人口的治安管理如何?这都是我们必须高度关注的重要问题。
中国流动人口的主体是农村流向城市的人口,农民收入水平低下的现实必然导致其流动过程的复杂性和产生问题的多样性。
一、流动人口的成因及特点(一)流动人口的成因1、经济因素改革开放以后,市场经济推动产业发展迅猛,从而使城市比农村有多得多的就业机会,由于受利益、物质文化享受的驱使,一些经济落后地区的人们开始向经济发达的地区流动,由低收入地区向高收入地区流动,由农村向城市流动,自然就形成了一个流动人口大潮。
2、农村剩余的劳动力与城市建设的需求自农村普遍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使农村剩余劳动力显性化,农民不再满足于自己有限的收入 ,他们要致富要改变自己的命运 ,就必然要走出家门 ,向外寻找出路 ,纷纷涌向城市和经济较发达的地区。
(二)流动人口的特点1、自发性的流动人口不断增加随着社会有关制度、政策的深入改革,以家为单位的流动人口呈上升趋势,外出打工的流动人口,除了一部分是劳动部门组织的有序流动外,多数是通过亲友介绍结伴外出打工的。
这种由地缘、血缘关系构成的自发性流动群体 ,彼此之间的联系十分密切,具有浓厚的乡土特色,且居住地相对密集。
2、流动人口的主体以青壮年适龄劳动力为主据统计15-49岁青壮年劳动适龄人口占流动人口的69.9%,其中25-34岁占30.7%,25-29岁是进入城镇的峰值年龄组,占流动人口的20%。
流动人口年龄中位数为32.8岁,平均年龄为33.6岁。
由此可见,青壮年人口占流动人口大军的绝大多数。
3、流动人口滞留时间延长,季节性、周期性增强,并逐渐趋向平稳由于各地劳务、暂住等方面管理的加强,半年以上两年以下的流动人口占主体的格局,较长期暂住的比例进一步增加,而一年左右时期流动的人口会大量减少,一部分会重新回到半年以内季节性、周期性流动的状态中去。
4、违法犯罪率逐年上升流动人口侵财型犯罪居多,尤其是“二抢一盗”。
团伙犯罪呈上升趋势。
案件的发案起数与往年相比犯罪人数上升,有组织有分工的团伙犯罪逐年增多,一般出现在盗窃抢劫团伙案件中,有的盗窃团伙,形成了盗窃、转移赃物、销售赃物一条龙作业,而且犯罪主体的地域特征明显。
二、流动人口治安管理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根据流动人口的特点,少数人员在就业、生存受到挫折时,将犯罪作为生存和致富的手段;再加上极少数不法分子混迹于流动人口中,以打工为掩护,流窜作案;更有一些以亲缘关系、老乡关系纠合的流动人口犯罪团伙,有组织、有分工地疯狂作案,使得流动人口犯罪在全区犯罪总量中所占比例呈现连续上升态势。
这说明人口治安管理中还存在许多问题:(一)治安管理保障体制不完善新形势下,社会治安管理工作处处要体现“以人为本”的工作理念,国家相继废除了收容遣送制度,代之以“救助管理办法”,各大城市街头的乞丐有大量增加之势,且大部分乞丐并不愿意接受救助,而宁愿混迹于街头,严重影响了城市形象和社会治安,已经成为城市管理的“盲区”和隐患。
随着出租房屋治安许可证制度的废止,目前出租房屋管理工作已无法可依。
特别是对车棚(库)出租和擅自改变房屋结构房间出租等行为,现有的法律、法规并未作出明确的禁止和相应的处罚规定。
公安机关的主管部门地位自然丧失,而城建、国土等部门也拥有对出租房屋的管理职能,容易造成管理真空,法律上存在盲区。
关于行业场所治安的管理上,法律法规相对滞后,各种新情况新问题不断涌现,对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的解决缺少必要的法律手段,使民警在实际工作中陷入无法可依的困境,难以展开管理,最后甚至导致部分行业场所失去管理与控制。
(二)社会各部门间的管理配合不当,职能管辖分散,管理工作互相制肘对流动人口的管理不只是公安机关单方面的管理工作,还涉及到如工商、民政、计生、劳动、城管等部门,这些部门都有管理的业务。
但因彼此间缺乏协调,没有形成一个合力,只好各自为政,再加上手续繁琐,使外来人口无所适从,造成大家都管但都没有管好的局面,给管理工作带来了许多困难。
还有些基层派出所不重视居委会、村委会、治保会等组织的积极作用,很少与他们进行工作联系与指导,这也影响了对流动人口的管理。
(三)管理理念、管理模式落后,管理方式不健全我国流动人口管理办法、管理理念还在沿用计划经济时代的思维模式。
在这种观念影响和支配下,对流动人口管理自然重视行政管理,忽视对管理对象的服务;重视强制手段,忽视引导机制;重视本部门利益,忽视共同利益;重视管理部门的自主性,忽视管理对象的共同参与。
在我国市场化步伐日益加快的今天,计划管理办法在市场调节机制面前消耗殆尽,变得效率日益低下,形成了“管不胜管,防不胜防”的局面。
大部分流动人口没有固定住所,没有固定单位,行踪不定,所以很难像常住人口那样管理起来。
有的地方虽然制定了地方性法规,但还有不完善,不健全的地方,主要有以下几点:第一,对流动人口的管理方式落后,手段单一,治安管理和户口管理相脱节,有的流动人口没有纳入公安机关的管理视线内。
第二,管理工作中存在重收费、轻管理的现象。
第三,服务意识淡漠,没能处理好服务与管理的关系,单纯为管理而管理。
没有及时转变对流动人口的管理观念,现在有一部分民警总是从自己所从事的治安工作角度出发,“总希望减少流动、限制流动、最好不流动,这实际是一种被动消极的职业心理,不符合社会发展的要求”。
而且一味的清退外来的流动人口,也不利于社会治安的好转,犯罪分子只要有犯罪动机,不管他是在这个城市,还是在那个农村,都有犯罪的可能,把犯罪分子从这个城市赶离,只不过是让其异地犯罪罢了。
(四)管理工作流于形式,法制宣传力度不够,受教育层次不够,文化素质普遍偏低,对城市管理及法律法规了解和掌握不够,法律意识淡薄在农村因为条件的限制所受到的教育层次不够,文化素质普遍偏低。
知识掌握不足,造成文化素质普遍偏低,进到城市后不能适应城市的环境。
公安机关对流动人口的管理工作目前还不够深入,有时治安部门以及派出所为了应付吃紧的治安形势,往往把绝大部分警力投到其他立竿见影的专项斗争的硬任务中去,而对流动人口管理的“软任务”自然就缺乏有效的投入,以致出现“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繁忙时不要”的局面,仅仅停留在做表面文章上,没有真正下大功夫,下大力气,从而出现对外来的流动人口管理不得力的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