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实甫的身世与创作

合集下载

王实甫

王实甫

王实甫王实甫(1260年-1336年),字德信。

大都(今北京市)人。

元代杂剧作家。

中国著名剧作《西厢记》的作者。

《录鬼簿》把他列入“前辈已死名公才人”而位于关汉卿之后,可以推知他与关同时而略晚,在元成宗元贞、大德年间(1295~1307)尚在世。

贾仲明在追悼他的〔凌波仙〕词中,约略提到有关他的情况:“风月营密匝匝列旌旗,鸯花寨明飚飚排剑戟。

翠红乡雄赳赳施谋智。

作词章,风韵美,士林中等辈伏低。

”所谓“风月营”、“莺花寨”,是艺人官妓聚居的场所。

王实甫混迹其间,可见与市民大众十分接近。

王实甫所作杂剧中名目可考的有13种。

今存有:《崔莺莺待月西厢记》《吕蒙正风雪破窑记》《四大王歌舞丽春堂》《韩采云丝竹芙蓉亭》《苏小卿月夜贩茶船》,还有少量散曲流传:有小令1首,套曲3种(其中有一残套),散见于《中原音韵》、《雍熙乐府》、《北宫词纪》和《九宫大成》等书中。

山坡羊·春睡云松螺髻,香温鸳被,掩香闺一觉伤春睡。

柳花飞,小琼姬,一片声雪下呈祥瑞。

把团圆梦儿生唤起。

谁,不做美?呸,却是你!十二月过尧民歌·别情自别后遥山隐隐,更那堪远水鳞鳞。

见杨柳飞绵滚滚,对桃花醉脸醺醺。

透内阁香风阵阵,掩重门暮雨纷纷。

怕黄昏忽地又黄昏,不销魂怎地不销魂?新啼痕压旧啼痕,断肠人忆断肠人!今春,香肌瘦几分,搂带宽三寸。

\王实甫轶事张宝申《西厢记》是王实甫在元稹的传奇《莺莺传》基础上创作,共五本二十一折。

《西厢记》可谓是家喻户晓的一部剧作,在元代就被誉为:“新杂剧,旧传奇,《西厢记》天下夺魁。

”她诞生七百年来,被全国多个剧种演唱至今,久演不衰。

可关于《西厢记》作者王实甫的生平史料却极为少见。

元末钟嗣成所编纂的元杂剧作家传《录鬼簿》,也只说他“名德言,大都人”,列“前辈已死名公才人”等,寥寥数语。

也难怪,元杂剧作家大多是混迹于倡优之间,纵情风月的市井文人,无权无势无地位,谁会为他们树碑立传!王实甫虽然生平史料留下的不多,但他的老子和儿子却都是元代显赫的官场人物,留下了一些翔实的史料,从中倒可以了解王实甫的一些形状。

王实甫

王实甫

王实甫
王实甫,元戏曲作家,名德信,大都(今北京市)人。

所作杂剧今知有十四种,现存《西厢记》《丽春堂》两种,《芙蓉亭》《贩茶船》两剧各存一折曲词;另存散曲数首,曲词优美,《西厢记》尤为出色,是他的代表作。

《西厢记》的剧情直接取材于金代董解元的《西厢记诸宫调》。

王实甫的《西厢记》以《西厢记诸宫调》为基础,在一些关键的地方作了修改,从而弥补了原作的缺陷。

这主要表现在:一方面删减了许多不必要的枝叶和臃肿部分,使结构更加完整,情节更加集中;另一方面,也是更重要的,是让剧中人物更明确地坚守各自的立场――老夫人在严厉监管女儿、坚决反对崔、张的自由结合、维持“相国家谱”的清白与尊贵上毫不松动,张生和莺莺在追求爱情的满足上毫不让步,他们加上红娘为一方与老夫人一方的矛盾冲突于是变得更加激烈。

这样,不仅增加了剧情的紧张性和吸引力,也使得全剧的主题更为突出、人物形象更为鲜明。

再加上它的优美而极富于表现力的语言,使得这一剧本成为精致的典范之作。

西厢记的作者

西厢记的作者

西厢记的作者作者简介王实甫,元戏曲作家,名德信,大都(今北京市)人。

所作杂剧今知有十四种,现存《西厢记》、《丽春堂》两种,《芙蓉亭》、《贩茶船》两剧各存一折曲词;另存散曲数首,曲词优美,《西厢记》尤为出色,是他的代表作。

内容简介创作背景崔莺莺早年名门贵族,就是个美丽而存有才情的少女,父亲崔相国生前已将她许配给郑尚书的儿子。

在封建礼教的轻微束缚中,她内心猛烈地崇尚着爱情和美好。

她和书生张君瑞在普救寺中碰面,张生的痴情和才华招来她的爱慕,但相国小姐的身分和她难以承受的教养,并使她深感无法民主自由抒发爱情的困惑。

张生求解普救寺之围,本应当与她结成夫妻,但老夫人的反悔,给她以沈重的压制,抵抗的意识已经开始苏醒。

她逐渐从犹豫动摇、胆怯和疑虑中解放出来,终于突破束缚,和张生幸福美满融合。

张生(张君瑞)张生先父官礼部尚书,可知他也就是书香门第早年,自幼在此环境熏陶下,勤奋学习,完成学业满腹文章以期金榜题名。

时运不济,造化弄人,多次升官,均名落孙山,因此“书剑飘零,神思四方”。

由此可见,张生的心愿就是:但谋功名日,光宗耀祖时。

但这位饱学之士在偶遇莺莺时,却将功名利禄扔出九霄云外,将23年的艰苦与不懈努力放在十八层地狱,义无返顾地把崇尚民主自由爱情放到第一要务。

于是经史子集却变成了他崇尚爱情的幌子,在之后的岁月里他春草容易寐,更别说读书自学了,在普救寺英雄救美,绞尽脑汁谋求爱情,终于爱情可望,却遭到崔夫人婉拒,以“俺三辈儿不一招白衣女婿”为由,张生迫不得已,就可以进京赴考,未预料到自己的爱情却创建在功名的基础之上“得官啊,去见到崔夫人;驳落啊,休来见到崔夫人”的确,爱情的力量就是了不起的,未遇莺莺时,张君瑞“书剑飘零功名密谋,神思四方”,突遇莺莺后,他胸有成竹,胜券在握,最终“一举及第,得了头名状元”。

红娘红娘不仅仅就是一个婢女,而且就是剧里剧里的联络人,她做为作者代言人,轻易彰显了作者的意图,作者把自己的思想和意识加到了她的身上,她左右着剧情的发展,具备关键促进作用。

文学考研 “花间美人”——王实甫

文学考研 “花间美人”——王实甫

“花间美人”——王实甫王实甫(1234-1294年),名德信,大都(今北京市)人,祖籍河北省保定市定兴(今定兴县)。

元代著名戏曲作家,杂剧《西厢记》的作者,生平事迹不详。

王实甫与关汉卿齐名,其作品全面地继承了唐诗宋词精美的语言艺术,又吸收了元代民间生动活泼的口头语言,创造了文采璀璨的元曲词汇,成为中国戏曲史上“文采派”的杰出代表。

著有杂剧十四种,现存《西厢记》、《丽春堂》、《破窑记》三种。

《破窑记》写刘月娥和吕蒙正悲欢离合的故事,有人怀疑不是王实甫的手笔。

另有《贩茶船》、《芙蓉亭》二种,各传有曲文一折。

作品散曲《山坡羊·春睡》云松螺髻,香温鸳被,掩香闺一觉伤春睡。

柳花飞,小琼姬,一片声雪下呈祥瑞。

把团圆梦儿生唤起。

谁,不做美?呸,却是你!《正宫·端正好·长亭送别》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

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

青山隔送行,疏林不做美,淡烟暮霭相遮蔽。

夕阳古道无人语,禾黍秋风听马嘶。

四围山色中,一鞭残照里。

遍人间烦恼填胸臆,量这些大小车儿如何载得起?《正宫·滚绣球》恨相见得迟,怨归去得疾。

柳丝长玉骢难系,恨不倩疏林挂住斜晖。

马儿迟迟的行,车儿快快的随,却告了相思回避,破题儿又早别离。

听得道一声“去也“,松了金钏。

遥望见十里长亭,减了玉肌。

此恨谁知!《越调·斗鹌鹑》玉宇无尘,银河泻影。

月色横空,花阴满庭。

罗袂生寒,芳心自警。

侧着耳朵儿听,蹑着脚步儿行。

悄悄冥冥,潜潜等等。

闲对着绿树青山,消遣我烦心倦目。

潜入那水国渔乡,早跳出龙潭虎窟。

披着领箬笠蓑衣,堤防他斜风细雨。

长则是琴一张酒一壶。

自饮自斟,自歌自舞。

《越调·小桃红》水声山色两模糊,闲看云来去。

则我怨结愁肠对谁诉?自踌躇,想这场烦恼都也由咱取。

感今怀古,旧荣新辱,都装入酒葫芦。

《越调·紫花儿序》也不学刘伶荷锸,也不学屈子投江,且做个范蠡归湖。

绕一滩红蓼,过两岸青蒲。

中国历史故事-元代著名戏曲作家王实甫简介 王实甫人物结局

中国历史故事-元代著名戏曲作家王实甫简介 王实甫人物结局

中国历史故事-元代著名戏曲作家王实甫简介王实甫人物结局人物档案姓名:王实甫别名:王德信国家:中国民族:汉族,亦有说回族所处时代:元朝祖籍:河北省保定市定兴出生地:大都出生时间:1260年去世时间:1336年职业:杂剧作家主要作品:《西厢记》王实甫是元朝著名的戏曲杂居作家,留下的历史资料极少,生平不详。

事实上连他的出生日期,也是后世学者根据一些历史资料推断而来。

从散曲《退隐》中的“且喜的身登中寿”,“百年期六分甘到手”这些语句推断,王实甫大概活了有六十岁,所以推测其生活的年代大概在1260年到1336年间。

虽然王实甫本人资料不详,其父和子嗣的记载还是有的。

王实甫的父亲王逖勋从质子军,跟随成吉思汗西征至西域,娶信仰伊斯兰教的阿噜浑氏为妻,在蒙古帝国中任赠通议大夫、礼部尚书、太原郡侯等职。

其子王结“以宿卫入仕,官至中书左丞、中书参知政事,地位显赫。

”有人对此就表示疑问了,为什么王实甫的父亲和儿子都在史书中有记载,单单王实甫的个人经历却不详呢?这可能和其所从事的职业——戏剧作家有关。

元杂剧作家大多是混迹于倡优之间,纵情风月的市井文人,无权无势无地位,自然没有人会为混迹于底层的人民立碑作传。

就连王实甫的儿子王结对于父亲从事这样的职业也曾表示过不满,曾经劝说王实甫让他就在家待着享福,不要在混迹勾栏瓦舍之间。

虽然王实甫因为戏剧作家的身份在当时地位不高,但实际上出生官宦世家的他也曾入仕为官,且位置高位。

他先以县官入仕,因治县有声,后提升为陕西行台监察御史。

后来因为“与台臣议不合,40岁即弃官不复仕。

”,此后投入到剧本创作中来。

散曲《退隐》中言:“想着那红尘黄阁昔年羞,到如今白发青衫此地游”,“人事远,老怀幽,志难酬,知机的王粲;梦无凭,见景的庄周”,“怕狼虎恶图谋,遇事休开口,逢人只点头,见香饵莫吞钩,高抄起经纶大手”。

当官的时候并不顺遂,所以他选择了辞官归隐。

王实甫辞官之后,便开始积极的参加关汉卿的“玉京书会”,出入于歌台舞榭之中,开始了他的剧本创作生涯。

王实甫的《西厢记》

王实甫的《西厢记》
战 胜 和 对 自 我 的 超 越,第 一 条线索也就无由显现;而崔 莺 莺、张 生 西 厢 幽 会 的 被 披 露,实 质 上 已 以 事 实 婚 姻 宣 告了封建礼教和门第婚姻遏 阻 崔 莺 莺、张 生 结 合 的 失 败。因 之,主、辅 两 条 冲 突 线 的 相 互 制 约、交 错 展 开, 既 形 成 了《西 厢 记》扣 人 心 弦 的 戏 剧 性,也 以 紧 张 激 烈 的戏剧冲突形式显示了作品 主题的深刻性。
当然,莺莺之所以这样做,从根本上说,仍然是为了实现追求爱情的目 标。正因为对爱情十分看重,她才如此小心谨慎,如此费尽心机。而当她大 胆地迈出以“情”反“礼”的关键一步,与张生私下结合之后,她爱得是那 样执著,那样深沉,在这样的情况下,老夫人却逼张生进京赶考,莺莺感情 上遭受的痛苦便是可想而知的了。请看第四本第三折(俗称《哭宴》)中莺 莺的唱词:
在佛殿上,莺莺偶然遇到了风流 俊雅的张生,她分明觉察到一个陌生 的男子注视着自己,却仍然“亸着香 肩,只 将 花 笑 拈”,并 对 红 娘 念 出 “寂 寂 僧 房 人 不 到,满 阶 苔 衬 落 花 红”的诗句,使张生觉得她“恰便似 呖呖莺声花外啭,行一步可人怜”, 为之心醉神迷。当红娘提醒“那壁有 人,咱家去来”时,莺莺的动作是: “回顾——觑末(张生)——下。” 这“临去秋波那一转”,使得张生如 醉如痴,连说“休道是小生,便是铁 石人也意惹情牵”。可以说,这爱情 的种子,正是莺莺自己播下的。
1
王实甫的《西厢记》
(二)《西厢记》故事的来源与演变
《西 厢 记》故 事,来 源 于 唐 元 稹 传 奇《莺 莺 传》。在 这 部 作 品 中,张 生 曾 经 热 恋 莺 莺,而 作 者 的 文 笔 也 委 婉 动 人,颇 有 情 致。但 故 事 的 结 局 是 张 生 为 追 求 功 名,终 于 抛 弃 恋 人,并 且 称 之 为“不 妖 其 身,必 妖 于 人”的“尤 物”,而 自 己 却 博 得 了 一 个“善 补 过 者”的 名 声。这 一 结 局,为 有 识 者 所 不 满, 正 如 鲁 迅 所 批 评 :“篇 末 文 过 饰 非,遂 堕 恶 趣。”(《中 国 小 说 史 略》)。

中国历史故事-《西厢记》作者王实甫的创作来源 王实甫的词曲代表

中国历史故事-《西厢记》作者王实甫的创作来源 王实甫的词曲代表

中国历史故事-《西厢记》作者王实甫的创作来源王实甫的词曲代表王实甫生活年代大约在1260年到1336年,是元朝著名的戏曲作家。

王实甫祖籍河北省保定市定兴,为世代官宦世家出生,从祖父到其父亲都在朝为官,特别是他父亲王逖勋跟随成吉思汗西征,立下累累军功,曾赠通议大夫、礼部尚书、太原郡侯等职。

当然到了他父亲这一代就已经发迹了,然后迁居到大都,所以王实甫是在大都出生的。

作为元朝著名的戏曲家,王实甫和另一位戏曲名家作者关汉卿齐名,留下了《西厢记》、《丽春堂》、《破窑记》、《贩茶船》、《芙蓉亭》等杂剧约十四种。

其中最为著名的便是《西厢记》,全名《崔莺莺待月西厢记》。

《西厢记》讲述的是普通书生张生与崔相国之女崔莺莺在寺庙中相遇相知进而相爱,随后在侍女红娘的帮助下,两人冲破封建礼教的束缚,最终得以圆满结合的故事。

这部杂剧故事恢弘,人物形象丰满,且具有深刻的思想意义。

王实甫所作的《西厢记》,突破了老套的“才子佳人”和“夫贵妻荣”的婚姻模式,恋爱模式,彻底否定封建传统的联姻方式,强调的是爱情自由和婚姻自由。

在他的戏剧中,爱情被放置在功名利禄之上,青年男女的恋爱和婚姻也不强调门当户对,而是完全从爱情角度出发,祝愿“天下有情人终成眷属”。

他明确的表达了反对封建礼教、封建婚姻制度、封建等级制度的进步主张,有极高的思想觉悟。

《西厢记》并不是王实甫原创,其在最早的故事来源,是唐朝元稹的传奇小说《莺莺传》,后来又有了金代董解元的《西厢记诸宫调》。

王实甫的《崔莺莺待月西厢记》是以金代董解元的《西厢记诸宫调》为基础改编而成的,其故事情节与董解元的《西厢记》香相差无几,但是在人物性格和戏剧冲突,故事发展等各个方面都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和提高。

特别是在思想层面上,他明确表达对封建婚姻制度和等级制度的反对,强调青年男女的恋爱自由和婚姻自主,绝对是一个大大的进步。

所以元末明初贾仲明说王实甫:“作词章,风韵羡,士林中等辈伏低。

新杂剧,旧传奇,西厢记,天下夺魁。

王实甫的简介

王实甫的简介

王实甫的简介王实甫是元代杂剧作家,当时与元曲四大家之首的关汉卿齐名,堪称一代文豪也不为过。

下面是店铺搜集整理的王实甫的简介,希望对你有帮助。

王实甫的简介王实甫,字德信,元朝杂剧作家。

天一阁本《录鬼簿》称他名德信。

河北定兴人。

诸本《录鬼簿》都列入“前辈已死名公才人”,可能由金入元。

据元周德清《中原音韵·序》,可知王实甫于泰定元年(1324年)前已去世。

明贾仲明增补《录鬼簿》,有《凌波仙》词吊王实甫:“风月营密匝匝列旌旗,莺花寨明颩排剑戟,翠红乡雄赳赳施谋智。

作词章风韵美,士林中等辈伏低。

新杂剧,旧传奇,《西厢记》天下夺魁。

”“风月营”、“莺花寨”、“翠红乡”,都代指元代官妓聚居的教坊、行院或上演杂剧的勾栏。

显然,王实甫是熟悉这些官妓生活的,因此擅长于写“儿女风情”一类的戏。

明陈所闻《北宫词纪》收《商调集贤宾·退隐》套曲,署为王实甫作,其中有“百年期六分甘到手,数支干周遍又从头”,可知其六十岁时已退隐不仕。

但曲中又有“红尘黄阁昔年羞”、“高抄起经纶大手”,则其又曾在京城任高官,似与杂剧作家王实甫并非一人。

王实甫的生平简介王实甫生于1260年,卒于1336年,名为信德,生活在大都,也就是今天的北京,祖籍河北定兴县究室村,是元代著名的剧作家,其代表作有《西厢记》等,在元代是与大戏剧家关汉卿齐名的杂剧作家。

王实甫生平资料很少,现在的人已经无法了解王实甫的生活情况了,但是历史上对于王实甫的父亲和儿子的记载还是比较多的,从对王实甫父亲和儿子的记载中我们可以找到王实甫生平的一些资料。

王实甫的父亲曾经在朝廷为官,并且曾经跟随着成吉思汗在西域作战,官至通议大夫、礼部尚书、太原郡侯。

据说王实甫的母亲是一位信仰伊斯兰教的阿噜浑氏,也就是今天的回族人,所以说王实甫是一个混血儿。

实际上是出身官宦之家。

据说王实甫自己也曾经做过官,以县官入仕,后提升为陕西行台监察御史。

但总因“与台臣议不合,40岁即弃官不复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王实甫的身世与创作王实甫的身世与创作张嘉星不甚了了的身世与创作风月营密匝匝列旌旗,鸯花寨明飓飓(注:无法排版)排剑戟,翠红乡雄赳赳施谋智。

作词章风韵美,士林中等辈伏低。

新杂剧,旧传奇,《西厢记》天下夺魁~以上这首词是明初的贾仲明为追吊大戏剧家王实甫而写的。

其中的“风月营”、“莺花寨”、“翠红乡”云云,指的便是所谓的“勾栏”,那是元代官妓聚居的地方,是演出杂剧的地方。

可见王实甫是个“书会才人”,与关汉卿同样是为伶人编写剧本的人。

从中还可看出他擅长写“儿女风情”一类的戏,为当时文人所称服。

不幸的是,王实甫的身世比关汉卿更渺茫,只知道是大都人(今北京),甚至真名也不甚了了,只有天一阁本的《录鬼簿》(明抄本)上写:“王实甫,德名信”。

有的专家认为这是倒置了,应作“名德信”;有的专家则认为“德名”,等于“尊讳”,也就是说王实甫大名是“信”,王信。

这就是封建时代轻视剧作家的结果,没有任何“正史”一类的记载所造成的遗憾。

根据一些专家考证的结果,大致有这么个轮廓: “王实甫,名德信,元易州定兴人。

约生于1255一1260年,曾作过某地县宫,声誉很好。

后来升任陕西行台监察御史,由于‘和台臣易不和’,四十多岁就弃宫不做了。

他在弃官后不久就完成了不朽的剧作《西厢记》。

在六十岁时,他用散曲套数描写他退隐后的生活。

生活颇为优裕,诗酒琴棋,笑做林泉,但在恬静淡泊的情怀深处,蕴藏着久难平复的政治创伤。

”“卒年约在1336一1337年问。

” 以上文字是摘自冯沉君《王实甫生平的探索》一文,尚不是定论。

不过,看来他的生活似乎要比关汉卿好些,虽同处异族统冶下的元代前期,但没有留下像关汉卿那么多的激愤。

现在我们来看看他晚年退隐之作——套曲《商调集贤宾》中的几支曲子: ,商调集贤宾,捻苍髯笑擎冬夜酒,人事远老怀幽。

志难酬知机的王粲,梦无凭见景的庄周。

免饥寒桑麻愿足,毕婚嫁儿女心休。

百年期六分甘到手,数支干周遍又从头。

笑频因酒醉,烛换为诗留。

,全菊青] 想着那红尘黄阁昔年羞,到如今自发青衫此地游。

乐桑麻榆酬诗共酒,酒侣诗侍,诗潦倒酒风流。

,梧叶儿] 退一步乾坤大,饶一着万虑休,怕狼虎恶图谋。

遇事休开口,逢人只点头,见香饵莫吞钩,高抄起经纶大手。

从曲文中知道,此时王实甫已年过六十,儿婚女嫁,衣食充裕,然而最后一首说了不少消极话,这是把悲愤与牢骚寄寓在退隐生活中。

特别是“见香饵莫吞钧,高抄起经绝大手”两句,明显有不与统治者合作的情绪。

然而,这些也大多是些推论而已,其身世还是不甚了了,更遗憾的是,关于他的创作,我们还得再说声“不甚了了”。

据元人钟嗣成《录鬼簿》记载,玉实甫著有十四种杂剧,以《西厢记》为首。

现在尚存完整的有《崔鸳鸳待月西厢记》、《吕蒙正风雪破窑记》、《四丞相歌舞丽春堂》三种,外加残篇《苏小卿月夜贩茶船》、《韩彩云丝竹芙蓉亭》两种。

《破窑记》写宋代吕蒙正的发迹故事,富贵人家女儿刘月娥,抛绣球给穷书生吕蒙正,结果被父亲赶出大门,随吕蒙正在破窑中度日。

后来吕蒙正中了状元,父女方才和好。

虽说是“大团圆”的模式,但有些动人的场面,如吕蒙正得官后,刘氏还叫丈夫不要忘了过去的苦日子:“那时节寻不的一升儿米,觅不的半根柴。

兀的不误了斋。

麻鞋破脚难抬,布衫破手难揣,牙关挫口难开,面皮冷泪难揩。

呀,你记的满头风雪却回来,”此剧曲词相当本色,与《西厢记》秀雅的风格泅然不同,天一阁本《录鬼簿》王实甫名下并元此剧目,所以,是不是王氏的作品还很难说。

《丽春堂》写金代右丞相乐善与右副统军使李圭在朝延上明争暗斗的故事,剧情松弛,水平与《西厢记》相去甚远。

难怪明代的戏剧理论家王骥德会在《曲律》中说:“王(实甫)于《西厢》、《丝竹芙蓉亭》之外,作他剧多草草不称。

”问题还在于作为王实甫代表作的《西厢记》,到底是不是王实甫写的也有争议~虽然,元代钟嗣成《录鬼簿》与明初朱权《大和正音谱》都说《西厢》是王实甫写的,但明代前期百余年,社会上流行关汉卿作《西厢记》的说法。

明中叶以后,又有大文人王世贞诸人倡“王作关续”说,一直影响至今。

此后,《西厢记》关作、王作、王作关续、元后期集体创作、无名氏作云云,不一而足。

与其说,这是王实甫的不幸,毋宁说是中国戏剧史的不幸——从中反映了戏剧这一来自社会底层的形式如何为封建统治者所轻视,演员与剧作家如何为封建统治者所鄙视。

他们是大石头下求生存的小草,或是弯弯曲曲地挣扎、生长,或是无声无息地自生、自灭。

这是悲剧后面的悲剧。

目前,大多数研究者认为,《西厢记》是王实甫一人所作。

莺莺“飞”到西厢我国有许多著名的文学作品,是经过长期流传,才水气凝成露珠似地成为巨著杰构的。

如《三国》、《水浒》,如《孔雀东南飞》、《木兰辞》,莫不如此,《西厢记》也有个演变到凝定的过程。

唐德宗贞元末年,约公元802一804年之间,名诗人元稹(唐德宗贞元末年,约公元802一804年之间,字微之)写了传奇小说《莺莺传》,说的便是张生与崔莺莺的恋爱故事。

这是《西厢记》情节的源始。

传中有莺莺的诗《明月三五夜卜“待月西厢下,迎风户半开;拂墙花影动,疑是玉人来。

”这也就是《西厢记》命名的由来。

故事中的张生,有诗人元稹自己的形子,同时代人杨巨源也写过《崔娘诗》,李公垂写过《莺莺歌》。

可见这个故事在当时还相当流传,故事梗概是这样的: 张生一天到蒲州普救寺游玩,巧遇崔氏孀妇携女也寄居此寺,崔氏还是张生之姨母,值当地驻军将领去世,军士四出骚扰。

崔氏因家财较多,颇见惶骇。

张生因与蒲将有过交情,设法护卫,使崔家幸免于难。

崔氏酬谢设宴,让女儿莺莺拜见张生,张生从此迷上莺莺。

张生私求莺莺的婢女红娘,为他献策,可以用诗喻情。

张生大喜,写了《春词》两首,让红娘转交莺莺。

莺莺则写了上面引用的《明月三五夜》作答。

张生猜出含义,于十五日晚上逾墙赴约到了莺莺所住的西厢房。

不料莺莺“端服严容”将张生训了一通。

张生绝望之余,却在几天后的一个晚上被红娘推醒,原来莺莺主动来了。

此后张、崔二人经常“朝隐而出,暮隐而入”,直到张生到长安赴考,终于诀别。

张生科举未中,留在长安,曾寄信莺莺。

莺莺回信凄婉,并捎来玉环、青丝等物——“玉取其坚润不渝,环取其终始不绝”;但张生却将信拿给朋友们看,还发了一通议论,认为女色是祸水,自称“予德不足以胜妖孽,是用忍情”,为自己抛弃莺莺造舆论,在座的朋友也都说张生“善于补过”。

一年后,莺莺嫁了人,张生也别娶。

故事结束。

由于元稹的《莺莺传》文辞华艳,哀婉动人,情节也颇为曲折有致,所以不过数千字的传奇吸引了后世多少文人,以此为题材进行再创作。

如宋代秦观、毛滂的《调笑转踏》和赵令畴的《商调蝶恋花》。

赵作是采用民间说唱文艺中的鼓子词形式写的,又称《蝶恋花鼓于词》,让这一故事“播之声乐,形之管弦”,使崔、张故事走向民间,并对故事由传奇过渡到戏剧起了桥梁作用。

宋金时期,终于产生了《西厢记诸宫调》。

因为作者是董解元,所以又叫《董西厢》。

《董西厢》的意义,首先在于思想内容的突破,“始乱终弃”的主题一变为追求爱情的年轻人获得圆满成功,“负心汉”张生成了与莺莺共同反抗封建礼教的斗士。

除了《董西厢》,当时南宋与金代都有各种有关说唱和戏文流传,如《莺莺六幺》、《红娘子》、《张珙西厢记》等。

王实甫正是在前人基础上写出他那“天下夺魁”的名剧《西厢记》的。

首先,玉实甫从正面提出了“愿天下有情的都成了眷属”的主题,对封建社会“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婚姻制度大胆挑战。

在他笔下的“相国小姐”崔莺莺,成了我国文学史上不可多得的以贵族少女的身份反抗封建礼教的叛逆者典型。

崔莺莺一上场,就是个怀春的少女,她唱道: “可正是人值残春蒲郡东,门掩重关肃寺中;花落水流红,闲愁万种,无语怨东风~” 这是一个情窦初开的少女的伤春。

因此,当她在佛殿第一次见到张生,便明对红娘实际上是向张生口诵了“寂寂僧房人不到,满阶苔衬落花红”的诗句。

这可是一石击起春池千层波呵~当红娘唤她回去时,她临下场还做了个“回顾觑未(未是男角)”的动作,张生的反应便是:“怎当他临去秋波那一转”,爱情的种子播下了。

然而,莺莺毕竟是个相国千金,王实甫淋漓尽致地揭示了她那矛盾复杂的心态:明明是她利用红娘传书递简,但当红娘带来张生的回帖时,她竟会说:“小贱人,这东西那里来的,我是相国小姐,谁敢将这简帖儿来戏弄我~我几曾惯看这东西,我告过夫人,打下你个小贱人的下截来~”明明是她用“月明三五夜”的简帖约了张生来私会,但当张生真个逾墙来践约时,她却又说:“张生,你是何等之人,我在这里烧香,你无故至此,若夫人闻知,有何理说,”然而,她对爱情的渴望终于使她战胜了“教养”,大胆、主动地与张生结合了。

当老夫人打发张生上京考试,活生生要将她与他拆散时,她吐露了感人肺腑的真挚爱情:,正宫,端正好二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

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滚绣球,恨相见得迟,怨归去得疾。

柳丝长玉骢难系,恨不情疏林挂住斜晖。

马儿现实边这的行,车儿快快的随,却告了相思回避,破题儿又早别离。

听得道一声去也,松了金驯;遥望见十里长亭,减了玉肌:此恨谁知,,叨叨令,见安排着车儿、马儿,不由人熬熬煎煎的气;有什么心情花儿、靥儿,打扮得娇娇滴滴的媚;准备着被儿、枕儿,只索昏昏沉沉的睡;从今后衫儿、袖儿,都温着重重叠叠的泪。

兀的不闷杀人也么哥,兀的不闷杀人也么哥~久己后书儿、信儿,索与我凄凄惶惶的寄。

心情愈矛盾,性格愈复杂,道路愈曲折,形象就愈感人。

王实甫以忠实于客观的笔,为我们留下一个最有艺术生命力的丰满形象。

红娘子与“傻角儿” 《西厢记》里另一个光彩照人的形象是红娘。

王实甫对她的外形描写只很吝啬地勾了几句: “可喜娘的庞儿浅淡妆,穿一套编素裳;胡伶渌老不寻常,偷睛望,眼挫里抹张郎。

”禄老,就是眼瞳;胡伶,本字当作“鹘鸰”。

有云:“这双鹘鸰也似眼中睛”,可知是形容眼珠子的灵动,所以下面会写她“眼挫里抹张郎”——只用眼珠儿斜了张生一眼。

这眼风传出红娘伶俐且颇高做的神气儿。

的确,红娘是个绝顶聪明的人,你别想瞒过她什么。

莺莺一见张生,两人眉来眼去,红娘可都看在眼里了。

正是她,将张生自报家门:“年方二十三岁……并不曾娶妻”的讯息以闲谈形式告诉了鸯鸳,并说:“姐姐,我不知他想甚么哩,世人有这等傻角~”实际上她很清楚张生这傻角儿“想什么哩”~同时,她也明白“相国小姐”心里“想甚么哩”。

她深知“相国小姐”脸皮儿薄,所以,当张生托她将诗简传递给驾营时,红娘心想:“我待便将简帖儿与她,恐俺小姐有许多假处哩。

我只将这简帖儿放在妆盒儿上,看他见了说甚么”。

果然,莺莺见了便闹将起来:“小贱人,这东西那里将来的,我是相国的小姐,谁敢将这简帖来戏弄我,我几曾惯看这东西,我告过夫人)打下你个小贱人下截来~”红娘便反唇相讥,唱: “分明是你过犯,没来由把我摧残;使别人颠倒恶心烦,你不惯,谁曾惯,”于是便闹着要将这简帖儿向老夫人出首去,弄得莺莺做假不得,只好说:“我逗你耍来”,再三央求。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