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胞生物学》理论课教学大纲

《细胞生物学》理论课教学大纲
《细胞生物学》理论课教学大纲

《细胞生物学》理论课教学大纲

课程代码:10271015

课程名称:细胞生物学

英文名称:cell biology

课程类别:学科基础课程

课程性质:必修课

授课对象:临床医学(五年制)

开课学期:第3学期

学时数60(理论学时∕实验学时:32∕28)

学分: 3

选用教材:《医学细胞生物学》陈誉华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年

主要参考书:

1.《Molecular Cell Biology》5th Edition. Darnell J Addison-Wesley Publ.Co. 2004

2.《Essential Cell Biology》2nd Edition Alberts B Garland publishing,Inc. 2004

3.《Cell and Molecular Biology》3rd Edition Gerald Karp. Published by John Wiley & Sons,Inc. 2002

4.《医学细胞生物学》汤雪明主编科学出版社2003年

5.《医学细胞分子生物学》宋今丹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年

6.《分子细胞生物学》韩贻仁主编科学出版社2002年

7.《细胞生物学》汪堃仁主编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

8.《医学细胞生物学》(第三版)宋今丹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年

编写单位:细胞生物学系

执笔人:刘睿智郑贤红

编写日期:2009年6月

一、课程教学目标

细胞生物学是一门新兴的边缘学科,其内容是研究细胞结构、功能以及各种生命现象的

一门新兴学科,是现代医学的重要基础性学科,与临床医学有密切联系,决定了它在医学领

域的地位及今后的发展方向。因此,在医学院校开设细胞生物学,不仅使学生了解现代细胞

生物学的基本内容,掌握细胞生物学的基础知识,而且还为临床医学基础课打下良好基础。

二、教学基本要求

1、授课方式:多媒体

2、基本要求:

(1)系统掌握细胞生物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技术。将细胞生物学基础知识与临

床紧密结合,为临床医学基础课奠基良好基础。

(2)本学科要求学生在学习和掌握了一定生物学基础课后,进一步在分子和细胞水平上升华生物学理论。真正理解生命在细胞和分子水平的运动规律。并且在教学中强调细胞生物学的边缘性和前沿性。

(3)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讲授时多注意科学家在设计实验和进行创新学说的实际过程。同时,本理论课还强调实验的重要性,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理论讲述与临床疾病紧密联系,培养和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学习本学科后,要求学生能掌握细胞生物学的基本理论,并对细胞生物学的前沿和进展有一定的了解。同时对细胞生物学的某些领域有一定的自己的意见和看法,甚至自己独有的观点。有些同学还能对自己感兴趣的领域有深刻理解和系统的认识。

3、考核方式:

笔试(闭卷,以选择题、概念题、问答题和实验题形式出现,既考查了学生对总体知识的掌握,又考查了对细节问题的理解程度)。

三、本课程与其它课程的联系与分工

本课程为医学基础课,要求在学习和掌握了一定的生物学基础知识后,进一步在分子和细胞水平上真正理解生命的运动规律。在教学中强调细胞生物学的边缘行和前沿性,开阔学生的知识视野,提高学生对边缘学科探讨的兴趣;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相关学科知识的能力和创新思维。同时,本理论课还强调实验的重要性,在讲授过程中强调理论的实验基础。因此应在学生掌握了一定的组织胚胎学、解剖学知识之后开设。

第一章绪论(1学时)

【目的与要求】

1.掌握细胞、细胞生物学的概念。

2.了解细胞生物学的研究内容及当前细胞生物学研究的总趋势与重点领域;了解细胞生物学的发展简史。

【教学内容】

1.细胞生物学。

2.细胞生物学是医学的重要基础。

3.细胞生物学发展经历的几个主要阶段。

【重点与难点】

重点:细胞生物学的概念。

难点:细胞生物学的研究内容及当前细胞生物学研究的总趋势与重点领域。

第二章细胞的概念与分子基础(自学)

【目的与要求】

1.掌握原核细胞与真核细胞的异同。

2.了解细胞进化的一般规律。

【自学内容】

1.细胞的基本概念。

2.细胞的起源与进化。

3.细胞的分子基础。

【重点与难点】

重点:原核细胞与真核细胞的异同。

难点:细胞的分子基础。

第三章细胞生物学的研究方法(自学)

【目的与要求】

初步了解研究细胞生物学的研究方法。

【自学内容】

1.显微镜技术。

2.细胞的分离和培养。

3.细胞组分的分离和纯化技术。

4.细胞化学和细胞内分子示踪技术。

5.细胞更能基因组学研究技术。

6.生物大分子的结构测定。

【重点与难点】

重点:细胞化学和细胞内分子示踪技术,生物大分子的分析和鉴定技术,细胞化学技术。

难点:生物大分子的分析和鉴定技术。

第四章细胞膜与物质的跨膜运输(3学时)

【目的与要求】

1.掌握质膜、生物膜、单位膜的概念,质膜的化学组成、存在方式,生物膜的两大特征及其生物学意义,影响膜流动性的因素。

2.熟悉膜的分子结构模型。

【教学内容】

1.细胞膜的化学组成与分子结构。

2.小分子物质的跨膜运输。

3.大分子和颗粒物质的跨膜转运。

4.细胞表面及其特化结构。

5.细胞膜异常与疾病。

【重点与难点】

重点:膜的化学组成与分子结构,小分子物质的跨膜运输及大分子与颗粒物质的囊泡运输。难点:细胞膜异常与疾病,细胞连接与细胞粘连。

第五章细胞的内膜系统与囊泡转运(3学时)

【目的与要求】

1.掌握细胞内膜系统的概念及组成。

2.熟悉细胞内膜系统的主要结构与基本功能。

3.了解细胞内膜系统相关疾病。

【教学内容】

1.内质网。

2.高尔基复合体。

3.溶酶体。

4.过氧化物酶体。

5.囊泡与囊泡转运。

6.细胞内膜系统与医学的关系。

【重点与难点】

重点:细胞内膜系统的主要结构与基本功能(内质网的蛋白质合成)。

难点:细胞内膜系统功能。

第六章线粒体与细胞的能量转换(1学时)

【目的与要求】

1.掌握线粒体超微结构和特点及二者之间的关系,线粒体的半自主性。

2.熟悉核编码蛋白质的线粒体转运过程,线粒体的遗传特征与线粒体病。

3.了解细胞能量转换,线粒体在细胞中的分布和数量。

【教学内容】

1.线粒体的基本特征。

2.细胞呼吸与能量转换。

3.细胞的能量转换。

4.线粒体与细胞死亡。

5.线粒体与医学。

【重点与难点】

重点:线粒体超微结构和特点。

难点:线粒体基因组的结构特征。

第七章细胞骨架与细胞的运动(2学时)

【目的与要求】

1.掌握细胞骨架的概念及分类,微管的结构及功能,微丝的结构及功能,中间纤维的结构及功能。

2.熟悉微管、微丝组装的过程及其特点,影响微管、微丝组装的因素,微管、微丝和中间纤维主要特征的比较。

3.了解细胞骨架与疾病。

【教学内容】

1.微管。

2.微丝。

3.中间纤维。

4.细胞的运动。

5.细胞骨架与疾病。

【重点与难点】

重点:细胞骨架的概念及分类,微管、微丝、中间丝的结构及功能。

难点:微管、微丝组装的过程,细胞骨架是细胞内的一种动态结构。

第八章细胞核(4学时)

【目的与要求】

1.掌握核膜的超微结构及功能,染色质的化学成分及其特点,常染色质和异染色质的概念区别及相同点,核小体的结构模型,核仁的化学成分、结构和功能。

2.熟悉染色质的组蛋白和非组蛋白作用。

3.了解基因、染色体和DNA三者之间的关系,细胞核与疾病的关系。

【教学内容】

1.核膜。

2.染色质与染色体。

3.核仁。

4.核骨架。

5.细胞核的功能。

6.细胞核与疾病。

【重点与难点】

重点:核膜的超微结构及功能,染色质的化学成分及其特点,常染色质和异染色质的概念、区别及相同点,核小体的结构模型。

难点:核孔复合体的超微结构,核仁的超微结构。

第九章基因信息的传递与蛋白质合成(自学)

【目的与要求】

1.掌握基因转录过程涉及因素和转录过程三个阶段。

2.熟悉蛋白质生物合成及多肽链形成后的加工。

3.了解基因信息表达调控及应用。

【自学内容】

1.基因及其结构

2.基因转录和转录后加工

3.蛋白质的生物合成

4.基因表达的调控

【重点与难点】

重点:基因转录和转录后加工,蛋白质生物合成及多肽链形成后的加工,基因信息表达调控及应用。

难点:基因转录和转录后加工。

第十章细胞连接与细胞粘连(2学时)

【目的与要求】

1.掌握细胞连接的概念和基本形式。

2.熟悉细胞连接的功能。

3.了解细胞连接与疾病的关系。

【教学内容】

1.细胞连接

2.细胞粘附分子与细胞粘连

【重点与难点】

重点:细胞连接与细胞粘连的结构和功能。

难点:细胞连接与细胞粘连的功能。

(完整版)生物化学理论教学大纲

《生物化学》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生物化学课程代码:120005 课程类型:专业基础课程课程性质:必修课 课程总学时:72学时理论学时:52学时 开课学期:第二学期使用专业:护理、助产、临床、药学 先修课程:人体解剖学、组织胚胎学、遗传学、有机化学 一、课程性质和任务 生物化学是研究生物体的化学组成及其变化规律的科学,是从分子水平和化学变化的本质上探讨并阐明生命现象,即生命的化学。生物化学是一门重要的医学基础课。它的任务是研究生物体内的化学组成、分子结构及其与功能的关系;生物体内物质的代谢变化及调控;生物体内信息的传递。要求学生通过本课程的学习,掌握生物化学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为学好其它基础学科和专业学科打下基础。 二、课程教学目标 本课程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掌握生物大分子的化学结构、性质及功能,在生命活动中的代谢变化及调控,遗传信息的传递与表达。掌握生物化学的基本技能,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及开拓创新的能力。 【知识目标】 1.掌握生物大分子的结构与功能。 2.掌握生物体内糖、脂类及蛋白质等物质的主要代谢变化及其与生理功能的关系。 3.掌握组织器官的代谢特点及其与功能的关系。 4.掌握遗传信息传递与表达的主要过程及规律。 【能力目标】 1.掌握生物化学常用仪器的使用。 2.具有生物化学的基本技能,能运用生化基础理论知识分析和解释各种实验现象。 3.掌握重要的临床生化指标,了解生物化学知识在临床、护理工作中的应用。 4.能运用所学的生物化学知识在分子水平上探讨病因和发病机制,具有一定的临床及护理操作技能。 【素质目标】 1.具有勤奋学习、事实就是的科学态度和理论联系实际的工作作风。 2.树立牢固的专业思想,具有良好的思想品质、职业道德和为人类健康服务的奉献精神。 3.具有健康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

大学美育论文

通 识 教 育 课 程 论 文 (2012-2013学年第一学期) 课程论文题目:浅谈中国古代园林中的古典美学特征 姓名:XXX

浅谈中国古代园林中的古典美学特征 姓名:XXX 摘要中国古代园林风景如画,别具风格,历史悠久,以追求自然精神境界为最终和最高目的,以达到“虽由人作,宛自天开”为宗旨,是东方园林的典范,被誉为“世界园林之母”。中国古代园林在造园时,注重以整体为美,以期达到和谐统一的审美情趣。中国千百年来形成的古典美学在古代园林中得到了完美的演绎和阐释。 关键词中国古代园林古典美学审美情趣以和为美 中国古典美学自先秦到清末,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发展演变过程。在中国漫长的封建社会中,由于人们的生产力低下,人民几乎是靠天吃饭,使得人们对自然、对天地都有一种敬畏的精神。这也就促使古典美学风格的形成。其间儒家、道家、释家、禅宗美学等都有各自不同的美学思想及学派,他们共同构成了风格独特的中国古典美学。 中国古典美学以宇宙整体和谐为基础,以整体为美,以整体的和谐为美。在以和为美的思想影响下,从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出发,中国古代伟大的园林艺术家创造了别具一格的东方古典园林。同时,中国古典美学相比西方美学,更加注重意境的美感。道家美学认为道是浑然虚无的,它是一个包罗万象、生息变化的整体。它是天地万物的根源,也是美学产生的根源。受道家的影响,古典美学兼重虚实相生,追求若有若无的那种飘渺之美。 据典籍记载,最早的园林始于商周的囿,秦汉的苑,明清时达到创作的高峰。总的来说,看过这些园林的图片,我们会发现这些园林的自然风景以山、水地貌为基础,植被做装点。但是中国古典园林绝非简单地摹仿这些构景的要素,而是有意识地加以改造、调整、加工、提炼,从而表现一个精练概括浓缩的自然,达到了中国美学中的“天人合一”的美学境界。这一点和西方的园林有极大的区别,对比之下,中国古代园林做到了源于自然,师法自然,回到自然的和谐统一。 如果有仔细观察,我们会很容易的发现,每一个园林都有一个名字。他们

理论课程及实验课程教学大纲填写说明【模板】

理论课程及实验课程教学大纲填写说明 (公共基础课、素质必修课、素质选修课适用) A.总说明: 一、适用课程范围:该版教学大纲的填写范围仅为“公共基础课”“素质必修课”和“素质选修课”。课程类别可于《武汉工程大学本科培养方案》中查询。 二、文本格式:请勿改变大纲中标题及文本样式。标题中的课程名称为黑体小二号字体(加 粗)。除标题外,其余需填写内容中的中文及数字的样式为宋体五号字体(勿加粗),英文样式为Times New Roman五号字体(勿加粗);段落行间距设为单倍行距,段首缩进设为2。 三、表格:请勿改变页边距、表格列宽及单元格的对齐方式。因为软件类型及版本问题, 打开大纲模板文件后表格有可能出现少量错位情况,请帮忙调整至对齐,建议使用WPS打开。 四、名称:单位和课程等名称请务必填写标准化全称,如“计算机科学与工程学院”“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等。 五、联系人:XXX;电话:********;地址:教务处教学评价与发展中心(白宫208) B.分项说明 一、课程信息 ?“课程类别”:公用基础课、素质必修课或素质选修课 ?“课程性质”:必修或选修 ?“计划学时”:请在括号前填写总学时,并在括号内分别填写课内学时和课外学时,如果 没有课外学时,则填写“0”。 ?“选用教材”:《》,ⅹⅹ编著,ⅹⅹ出版社,年;是否自编;是否教育部规划教材 ?“课程网站”:有则填写,没有则填写“无”。 二、课程简介(中英文) ?中文在前、英文在后,中文要求200字以上、500字以下。课程简介必须包括课程定 义、课程总体内容、课程目的及意义等基本内容。此外,可以填写与相关课程的关系、课程改革情况、教学方法、课程特色等其它内容。 ?任何课程都必须有英文课程简介。 三、课程教学要求 ?从知识、能力、素质三个方面分条目进行阐述。其中的一条或者若干条应能对应《工程 教育认证标准》(2015版)12项毕业要求中的相关条目。 ?问题1:为什么要将“课程教学要求”中的一条或者若干条对应《工程教育认证标准》 (2015版)12项毕业要求中的相关条目? 答:根据学校“以工程实践为主,满足复合型、创新性、国际化、工程化人才成长需要”的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作为面向全校学生开设的课程,各公共基础课、素质必修课、素质选修课的课程教学要求应该在达成“业务培养要求”中的知识、能力、素质三类要求的基础上,保证其中有一条或若干条能与《工程教育认证标准》(2015版)中工科专业学生的12项毕业要求中的一条或若干条相关联。 ?问题2:什么是“《工程教育认证标准》(2015版)中的12项毕业要求”

基础英语1理论课程教学大纲

《基础英语Ⅰ》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编码:12020401H106 课程性质:专业必修课 学分:2.5 课时:42 开课学期:1 适用专业:国际经济与贸易(联合) 一、课程简介 本课程是大学生的一门必修的基础课程和学位课程,主要是为修完中学英语进入大学阶段学习的学生所开设的。本课程是以培养学生掌握英语语言知识和学习策略,发展英语应用能力和跨文化交际能力主要内容,同时着眼于学生学术能力的培养。本课程是以外语教学理论为指导,集多种教学模式和教学手段为一体的教学体系。后续课程有《基础英语Ⅱ》。 二、教学目标 本课程的教学目的就是通过学习,培养学生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特别是听说能力,使他们在今后工作和社会交往中能用英语有效地进行口头和书面的信息交流,同时增强其自主学习能力,提高综合文化素养,以适应教育国际化、社会经济和国际交流的需要。 通过本课程的教学应实现以下目标: 词汇:掌握的词汇量应达到2400个单词和400个词组(含中学应掌握的词汇),其中 1400个单词为积极词汇,即要求学生能够在认知的基础上学会熟练运用,包括口头和书面表达两个方面; 语法:掌握英语语法的基本词法和句法,主要包括动词的时态、语态、动词非谓语形式的基本用法,形容词和副词的级以及简单句和复合句的结构等; 听力理解能力:能听懂英语讲课及简短会话和谈话,抓住文章中心思想和段落大意。对题材熟悉、句子结构简单、基本上没生词、语速每分钟为120词的听力材料,2 遍可以听懂,理解准确率达 70%为合格; 口语表达能力:学会基本的课堂用语和日常用语,能用英语提问并回答教师就课文提出的问题;能就教材内容及熟悉的话题进行小组讨论,并作简短的发言; 阅读理解能力:掌握基本的阅读技能。能读懂语言难度一般的普通题材的文章,运用学到的词汇和语法结构正确理解与课文难度相仿的文章,掌握中心大意以及说明中心大意的事实和细节,一般阅读速度达到每分钟60词。在阅读篇幅较长、难度略低、生词不超

理论力学课程教学大纲

理论力学课程教学大纲(72学时) (附实验教学大纲,8学时) 一、课程名称:理论力学B Theoretical Mechanics B。 二、课程编号:1701105。 三、学分学时:4.5学分/ 72学时。 四、使用教材:《理论力学》,武清玺、冯奇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 《理论力学》,武清玺、徐鉴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年; 《理论力学》,许庆春等主编,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10年。 五、课程属性:学科基础课/ 必修。 六、教学对象:大禹、水工、土木、港航、海洋、交通、农水等专业本科生。 七、开课单位:力学与材料学院工程力学系。 八、先修课程:高等数学、物理学等。 九、教学目标: 理论力学是一门理论性较强的技术基础课。它既是后续力学课程及相关专业课程的理论基础,又可直接应用于实际工程问题。本课程的目标是:使学生掌握质点、质点系和刚体机械运动(包括平衡)的基本规律和分析方法,培养学生抽象思维与逻辑推理能力,初步学会利用所学理论和方法分析、解决一些工程实际问题,为学习后继课程打好必要的基础,也为将来独立进行科研工作创造条件。 十、课程要求: 本课程采用以课堂教学为主,课内讨论、课后练习和集中答疑为辅的教学模式,开展启发式、研究式、互动式等教学方式,使学生掌握有关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及其应用,能较熟练和较灵活地应用矢量方法求解各类典型问题,重点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与逻辑推理能力、力学分析计算能力以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本课程要求课前较好地掌握高等数学、物理学等课程的有关知识;课内主动参与讨论;课后按时完成布置的作业。 教学环节的具体要求为: ?完成140~160题作业; ?二次课堂测验;

《生物化学》课程教学大纲

《生物化学》课程教学大纲 biochemistry 学时数:62 其中:实验学时:10 课外学时: 学分数:3.5分 适用专业:临床护理学 执笔者:郭冬招 编写日期:2006年11月 一、课程的性质、目的和任务 生物化学是研究生命化学的科学,它是在分子水平上探讨生命的本质,即研究生物体的分子结构与功能、物质代谢与调节及其在生命活动中的作用。生物化学是高等医学院校各专业的重要基础课程之一,它的任务主要是介绍生物化学的基本知识,以及某些与医学相关的生物化学进展,为学生学习其它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课程,以及对认识疾病的病因和发病机理、诊断和防止疾病奠定扎实的基础。当今生物化学越来越多的成为生命科学的共同语言,它已成为生命科学领域的前沿学科。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从理论上掌握生物体的分子结构与功能,理解物质代谢与调节及其在生命活动中的作用。了解物质代谢异常与临床疾病的关系。通过实验课熟悉生物化学基本实验技术的原理及生化检验项目检测的临床意义等。 为了完成和达到生物化学的教学任务和要求,在整个教学环节中,要特别注意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教学内容宜以物质代谢为主线,加强生物化学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的教学与训练,使学生能牢固和熟练地掌握和应用。 二、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 (一)绪论 1.掌握生物化学的定义 2.熟悉生物化学研究的对象和方法。理解新陈代谢的特点与其生理功能之间的关系。 3.了解生化与各基础学科的关系,生化与临床医学的关系。 (二)蛋白质的化学 1. 掌握组成蛋白质20种氨基酸的结构特点。掌握肽键和肽的概念。 2. 掌握蛋白质一级结构、二级结构、三级结构、四级结构及亚基的概念和特点,掌握稳定蛋白质各级结构中的非共价键和共价键。 3. 理解蛋白质一级结构、空间结构与功能的关系,并举例说明。 4. 理解蛋白质的理化性质及实际应用:蛋白质的两性解离、胶体性质、变性与沉淀。 5.了解氨基酸的呈色反应和蛋白质的分类。

大学美育教学内容

大学美育

《大学美育》 教学大纲 一、课程性质 授课对象为大学各专业本科生,课程属性为公共必修课。 二、课程教学目的 本课程为大学本科各专业必修课。 讲授美育和美学理论知识是高等学校对学生实施审美教育的基础环节。开设本课程的目的,在于使学生比较系统地了解马克思主义美学的基本原理,以及美育的意义、任务和途径,从而初步树立正确、进步的审美观,培养高尚、健康的审美理想和审美情趣,发展对美的事物的感受力、鉴赏力、创造力,提高在审美欣赏活动和审美创造活动中陶冶情操、完善人格、进行自我教育的自觉性。 三、教学基本内容及基本要求 绪论培养全面发展的一代新人 1、教育的根本任务在于育人,就是要培养做人的基本素质,使青年一代成为全面发展的人。 美育的根本问题是要培养完美的人格,它是人的基本素质教育,在全面发展教育中具有独特功能和重要地位。 2、了解教育的根本任务,美育在全面发展教育中的重要意义。 第一章人类美化自身的学科 1、高校美育的首要任务,是要教育学生逐步树立马克思主义的审美观。基本任务,是要培养正确的审美理想,健康的审美情趣,提高对美的感受力、鉴赏力、表现力和创造力。根本任务,是要塑造完美的人格:以美引善,提高学生的思想品德;以美启真,增强学生的智力;以美怡情,增进学生的身心健康,总之要促进大学生全面、和谐的发展。 高校美育的实施,①教学活动(设置美育和文学艺术教育方面的课程,开掘和发挥所有课程的美育因素);②课外活动(组织文艺社团,举办美育方面的讲座演出、展览、参观、比赛等等);③校园环境的美化和文明校园建设等。 2、掌握美育的任务,了解美育的实施。 第二章美是什么 1、美学史上关于美的本质问题的代表性观点:美是理念,美是主观观念,美是事物的属性,美是关系,美是生活。以上观点对于认识美的本质的意义及局限性。

分子生物学课程教学大纲

分子生物学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分子生物学(molecular biology) 课程编码 231073 学时/学分 86/5 (理论课52+实验课28+网络教学 6) 适用专业(层次)适用生物技术、生物科学学科的本专科教学 课程简介 分子生物学是研究生物大分子结构与功能的学科,它在分子水平上阐述蛋白质与蛋白质、蛋白质与核酸的相互作用,阐述基因表达及其调控的机理。它是从分子水平上研究生命本质为目的的一门新兴边缘学科,它以核酸和蛋白质等生物大分子的结构及其在遗传信息和细胞信息传递中的作用为研究对象,是当前生命科学中发展最快并正与其他学科广泛交叉与渗透的重要前沿领域。分子生物学的发展为人类认识生命现象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会,也为人类利用和改造生物创造了极为广泛的前景。分子生物学是生物技术本科生的必修课程,在讲授前,要求学生先修完生物化学,植物学,动物学,微生物课程。在教学中采用理论讲授和实验操作两种方式进行,在理论讲授中应体现本学科的特点,尽量采用先进的教学手段,图文并茂等多种教学方法,生动形象地阐述分子生物学的基本理论和发展趋势,并理解分子生物学实验分析仪器的发展情况。 教学重点和难点 了解分子生物学的发展史和研究内容。掌握基因的概念、结构和功能,真核生物基因与原核生物基因的特点。掌握DNA复制的几种方式和不同生物DNA的复制特点。掌握原核生物与真核生物转录的不同点及真和生物转录后的加工过程。蛋白质生物合成体系和合成后的加工与运输。掌握原核生物几种操纵子的调控机制。掌握真核生物基因表达调控过程和顺式作用元件和反式调控因子的作用。了解分子生物学实验方法的原理和应用。 课程内容

大学美育

《大学美育》 教学大纲 一、课程性质 授课对象为大学各专业本科生,课程属性为公共必修课。 二、课程教学目得 本课程为大学本科各专业必修课. 讲授美育与美学理论知识就是高等学校对学生实施审美教育得基础环节。开设本课程得目得,在于使学生比较系统地了解马克思主义美学得基本原理,以及美育得意义、任务与途径,从而初步树立正确、进步得审美观,培养高尚、健康得审美理想与审美情趣,发展对美得事物得感受力、鉴赏力、创造力,提高在审美欣赏活动与审美创造活动中陶冶情操、完善人格、进行自我教育得自觉性。 三、教学基本内容及基本要求 绪论培养全面发展得一代新人 1、教育得根本任务在于育人,就就是要培养做人得基本素质,使青年一代成为全面发展得人。 美育得根本问题就是要培养完美得人格,它就是人得基本素质教育,在全面发展教育中具有独特功能与重要地位。 2、了解教育得根本任务,美育在全面发展教育中得重要意义。 第一章人类美化自身得学科 1、高校美育得首要任务,就是要教育学生逐步树立马克思主义得审美观.基本任务,就是要培养正确得审美理想,健康得审美情趣,提高对美得感受力、鉴赏力、表现力与创造力。根本任务,就是要塑造完美得人格:以美引善,提高学生得思想品德;以美启真,增强学生得智力;以美怡情,增进学生得身心健康,总之要促进大学生全面、与谐得发展。 高校美育得实施,①教学活动(设置美育与文学艺术教育方面得课程,开掘与发挥所有课程得美育因素);②课外活动(组织文艺社团,举办美育方面得讲座演出、展览、参观、比赛等等);③校园环境得美化与文明校园建设等. 2、掌握美育得任务,了解美育得实施。 第二章美就是什么 1、美学史上关于美得本质问题得代表性观点:美就是理念,美就是主观观念,美就是事物得属性,美就是关系,美就是生活。以上观点对于认识美得本质得意义及局限性。 美得本质在于人得本质力量得对象化,在于人得本质力量得肯定与确证。所谓人得本质力量得对象化,人得本质力量得肯定与确证,就是指人在一定得社

云南大学理论课程教学大纲格式

《公共事业管理概论》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基本信息 1、课程名称(中/英文):公共事业管理概论/ Public Affairs of Administration 2、课程性质:专业必修 3、周学时/学分:3/3 4、授课对象:公共事业管理专业 5、使用教材:崔运武.公共事业管理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年8月(国家级规划教材) 二、课程简介 公共事业管理属于现代管理学的范畴,是公共管理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和分支学科、应用性学科。从学科的角度看,公共事业管理又是行政管理学与经济学的一个交叉学科。如同正在形成和发展中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公共管理学一样,中国特色的公共事业管理无论是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中都处于建构发展中。 《公共事业管理概论》作为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基本课程且是其中最为基础和核心的课程,其内容和任务主要是从理论上阐述公共事业和公共事业管理的基本范畴、公共事业管理的体制和方法等,同时,根据公共事业管理的基本理念,对公共事业管理的各个门类进行概述。 三、教学目的与基本要求

(注:必须明确要达到的知识、能力要求) 通过教学,让学生牢固地掌握公共事业和公共事业管理的基本概念,把握公共事业管理的基本特点、基本规律和原则,了解公共事业管理的体制、过程及发展趋势,能较好地较熟练地认识和掌握公共事业管理的一般方法和技术,并对公共事业管理各个部门有初步的认识和了解。在此基础上,充分认识当前我国进行事业单位体制改革和建立发展中国特色公共事业管理体制的重要性,加强专业思想的教育,同时,促进学生理论素质和认识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提高。 四、教学进度表 (以章为单位对教学内容做出学时要求安排。) 五、考核方式和成绩评定办法 1、考核方式:闭卷考 2、成绩评定办法:平时、期中、期末成绩分别为10%、20%、70%(平时成绩由作业成绩、课堂讨论成绩、小测验成绩等构成)

《生物化学》课程教学大纲

《生物化学》课程教学大纲 一、基本信息 课程编号:10301100350 课程名称:生物化学 英文名称:Biochemistry 课程性质:必修课 总学时:64 学分:4 理论学时:48 实验学时:16 实践学时:0 指导自学学时:0 适用专业:食品质量与安全、制药工程、药物制剂、适用层次:本科 药学、中药学、中药学(国际交流) 先修课程:化学(基础化学,有机化学基础) 承担院部:基础医学院;学科组:生物化学与生物工程学科组 二、课程介绍 (一)课程目标及地位 生物化学(biochemistry)是研究生命化学的科学,是从分子水平阐明生物体化学组成及其在体内的化学变化的一门基础课,是生命科学的前沿课程。通过本课程的理论知识学习和实验技能训练,使学生具备较系统和扎实的生物化学基础理论知识和较强的实验动手能力,以及一定的创新思维,为学习后续的药学、中药学基础课程奠定必要的基础,为将来开展中医药学现代化提供必要的支撑。 (二)教学基本要求 在教学内容上,注重加强基础、突出重点,由浅入深地介绍本课程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注意联系生物化学国内外科学研究新理论和新成果在药学、中药学的应用;注意各章节知识衔接协调、避免与其它课程知识重复或者脱节。 在教学方法上,积极运用多媒体课堂教学设施,采用启发式、讨论式、案例教学法,使学生在有限的课时教学内能够正确理解并掌握生物化学基本理论知识;并充分利用已有的实验室条件,训练学生实验操作技能,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着重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 (三)课程的重点和难点 本课程的讲授一般安排在药学、中药学专业大学二年级第一个学期,本课程重点是静态生物化学、动态生物化学和遗传信息传递转接三篇章的内容;掌握生物化学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 培养学生现代科学的生命思维和一定的创新思维。重点章节是教材第三章、第四章、第五章、第七章、第八章、第十章、第十一章、第十二章、第十三章、第十四

大学美育教学计划

《大学美育》教学计划 一、本课程的目的。 讲授美育和美学理论知识是高等学校对学生实施审美教育的基础环节。开设本课程的目的,在于使学生比较系统地了解马克思主义美学的基本原理,以及美育的意义、任务和途径,从而初步树立正确、进步的审美观,培养高尚、健康的审美理想和审美情趣,发展对美的事物的感受力、鉴赏力、创造力,提高在审美欣赏活动和审美创造活动中陶冶情操、完善人格、进行自我教育的自觉性。 二、教学基本内容及基本要求 绪论培养全面发展的一代新人 1、教育的根本任务在于育人,就是要培养做人的基本素质,使青年一代成为全面发展的人。 美育的根本问题是要培养完美的人格,它是人的基本素质教育,在全面发展教育中具有独特功能和重要地位。 2、了解教育的根本任务,美育在全面发展教育中的重要意义。 第一章人类美化自身的学科 1、高校美育的首要任务,是要教育学生逐步树立马克思主义的审美观。基本任务,是要培养正确的审美理想,健康的审美情趣,提高对美的感受力、鉴赏力、表现力和创造力。根本任务,是要塑造完美的人格:以美引善,提高学生的思想品德;以美启真,增强学生的智力;以美怡情,增进学生的身心健康,总之要促进大学生全面、和谐的发展。 高校美育的实施,①教学活动(设置美育和文学艺术教育方面的课程,开掘和发挥所有课程的美育因素);②课外活动(组织文艺社团,举办美育方面的讲座演出、展览、参观、比赛等等);③校园环境的美化和文明校园建设等。 2、掌握美育的任务,了解美育的实施。 第二章美是什么 1、美学史上关于美的本质问题的代表性观点:美是理念,美是主观观念,美是事物的属性,美是关系,美是生活。以上观点对于认识美的本质的意义及局限性。 美的本质在于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在于人的本质力量的肯定和确证。所谓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人的本质力量的肯定和确证,是指人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展开的自由自觉的活动的特性以及具体表现这一特性的人的创造才能、智慧、勇敢、思想、情感等本质力量,通过社会实践(首先是生产劳动,还包括社会斗争、科学实验、艺术活动等等),在人类的实践对象(自然和社会)、人类创造的产品(物质产品和精神产品)上体现出来。 美是由一定的内容和相应的形式构成的。美以宜人的感性形式显现对人的本质力量的肯定和确证,形象性和感染性是美的显著特征。 美根源于实践之中。美最初是从人类的生产实践中产生的。 美和真、善既有区别,又有联系,辩证统一于社会实践。 2、了解美学史上关于美的本质的主要观点; 理解美的本质在于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美是宜人的感性形式显现对人的本质力量的肯定和确证;

陕西工商职业学院理论课教学大纲格式【模板】

XX学院理论课教学大纲格式 《课程中文名称》课程教学大纲[黑体四号加粗] 课程代码:(以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课程代码为准) 学时数:总学时(其中:理论实验习题讲座讨论实习) 课程类别:素养课/专业课/技能课/选修课开课学期:(第1-6学期)适用专业:开课单位:系(部)编写时间:***年**月 [楷体五号] 一、课程性质和目的[黑体小四] 课程性质:(说明本课程在该专业课程体系中所处的位置,以及本课程的具体属 性。)[宋体五号] 目的:(明确本课程在人才培养目标中的地位、作用和特点,通过本门课程的学习,应掌握的知识点和应达到的专业能力等具体要求,指出本课程的后续应用情况,明确学生学习本课程后在知识、能力、素质等方面应达到的目标。)[宋体五号] 二、本课程与其它课程的联系和分工[黑体小四] 说明本课程的先修课程与后续课程,提出本课程在教学内容及教学环节等方面与相关课程的联系与分工。[宋体五号] 三、课程教学内容、学时分配和基本要求 [黑体小 四] 结合课程特点和人才培养目标和要求,积极研究、设计、规划课程教学内容,与人才培养方案保持一致,列出教学基本内容、基本要求和重点、难点等。课程教学基本要求要明确、具体,层次要清楚。 [宋体五号] 表内文字使用宋体五号,“其它”主要指看上机、课堂讨论、看录像、参观等教学 环节。

[宋体五号] 五、本课程的考核方式[黑体小四] (说明本课程所采用或建议采用的考核方式,如闭卷、开卷、论文或设计等,如并用多 种考核方法请列出各项分值的比例。考核范围应该是上述所列课程内容之内进行。)(课程考核分考试、考查两种,可采用口试、笔试、机试、实测、开卷、闭卷、撰写论文、大型作业或相互兼用的方式进行。举例:考试(笔试、闭卷)) [宋体五号] 六、建议教材与参考资料[黑体小四] (课程教学大纲中应列出使用的教材和教学参考资料名录。教材选用必须以质量为首要原则,尽量选用“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国家规划教材、国家及省部级获奖优秀教材及国外引进的优秀教材等。教学参考资料包括教学指导书、案例集、习题集等,应当尽量齐全。)其格式如下: 序号.作者(编著者).书名(版本).出版地:出版社,出版年份 序号.[国别]作者(编著者).书名(版本).译者(若为中文版).出版地:出版社,出版年份 [宋体五号]七、大纲说明[黑体小四] (大纲适用范围、是否有调整余地、执行应注意事项、建议等)[宋体五号] 执笔人:审核人:审定人(系部负责人): 注:1、执笔人:XXX师原则上不能承担超过3门课程教学大纲的编写。 2、审核人:XXX教授(含)以上职称。

《产业组织理论》课程教学大纲

《产业组织理论》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名称:产业组织理论Industrial Organization 二、课程编码: 三、学时与学分:40/2 四、先修课程:微观经济学 五、课程教学目标 1.帮助学生获得必要的产业组织理论基本知识,了解学科发展前沿,掌握分析产业经济问题的一般方法; 2.引导学生接受产业组织理论的熏陶,提高产业组织理论基本素质,加强对实际产业运行的了解,提高分析现实产业经济问题的能力; 3.使学生了解政府政策在自然垄断产为运行中的重要作用,培养学生对市场作用和政府干预的正确观点,防止产生市场万能的错误认识。 六、适用学科专业 经济学、国际经济与贸易、金融学、金融工程、管理学 七、基本教学内容与学时安排 ●导论(2学时) 产业组织理论研究的主要问题 产业组织理论研究的基本方法 本课程的主要内容 ●市场力量的经济学(2学时) 完全竞争与效率 市场力量与公共政策 ●企业理论(5学时) 新古典企业理论 企业为什么存在 企业的界线 企业最大化利润吗 ●市场力量与价格歧视(3学时) 市场力量的源泉

占优企业与竞争性边缘企业 耐用品垄断 市场力量的成本和收益 垄断与价格歧视 ●市场力量与产品质量(3学时) 搜寻型商品 经验型商品 信号显示 ●博弈论(2学时) 基础与原理 完全信息静态博弈 博弈的扩展型表达 不可置信威胁与子博弈精练纳什均衡●寡头垄为模型(6学时) 古诺模型 伯川德模型 推测变量模型 寡头垄断的动态博弈模型 ●产品差异(4这学时) 什么是产品差异 垄断竞争 非对称偏好与产品选择偏差 地址模型 战略行为 垂直差异市场中的寡头竞争均衡 ●发现和度量市场力量(2学时) SCP范式 新经验产业组织理论 SCP还是NE10 ●战略行为(2学时)

生物化学(上)教学大纲及进度生技Word版

学院●生命科学学院 系别●生物技术系 教师●刘玮 课程●生物化学(上) 团结勤奋 求是创新 南昌大学教务处

《生物化学》 (上) 刘玮 南昌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生物技术系 2013年8月

南昌大学课程教学进度表 (2013 – 2014 学年第一学期适用) 任课老师在每学期开课前根据课程教学大纲编写“课程进度表”,经教研室讨论在开学后一周内发至学生班级,并送学生所在系一份。 学院:生命科学系:生物技术任课教师:刘玮 性别:男年龄: 59 职称:研究员 学历:硕士所学专业:动物生理学任课班级:生物技术122 课程名称:生物化学(上)

南昌大学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含英文译名):生物化学(Biochemistry) 课程编号:J5602Z001 课程类别:(指通识课、学科核心课、选修课)学科核心课 教学时数总计:64学时 授课时数:本学期32学时 实践教学时数:无 实验时数:本学期48学时(见《生物化学实验》J5602Z002)设计:无 实习:无 教学大纲制定单位:生命科学学院生物技术系 教学大纲制订时间;2012年9月 系主任签字; 南昌大学教务处

生物化学(上)教学大纲 (适用于生物技术专业) 课程编码:J5602Z001 课程英文译名:Biochemistry 课程类别:学科核心课开课对象:生物科学专业 开课学期:第三学期总学分:4 总学时:64 先修课程:无机化学、有机化学 教材:《生物化学原理》2e,张楚富主编,高教出版社,2011 主要参考书: [1] Lehninger Principles of Biochemistry, 5e, David Nelson & Michael Cox, 2009 [2] Color Atlas of Biochemistry, 2e, Jan Koolman, 2005 [3] Biochemistry for Dummies, John T Moore, 2008 [4] 生物化学考研精解,毛慧玲、朱笃主编,2007 一、课程性质、目的和任务 生物化学是研究生物体的化学组成和生命过程中化学变化规律的科学,是一门理论性和实践性并重的课程。本课程是生物科学各专业最重要的专业基础课之一,其学习目的和任务主要是: 1. 掌握基础生物化学内容以及基本的生物化学技术原理; 2. 认识生物化学和生物工程的相关关系; 3. 为学习微生物学、分子生物学、发酵及食品工艺学和生物制药学等后续专业课程打 好基础 二、课程的基本要求 本大纲分为掌握/记住、理解/熟悉及了解等层次要求 三、课程基本内容(授课顺序有所调整,参见教学进度表) 第一章绪论 1. 了解生物化学发展简史、推动生化研究飞跃发展的若干重大突破及相关学者 2. 了解当代生化研究的主要任务 3. 了解主要生物大分子的结构及功能 第二章氨基酸与肽 1. 掌握蛋白质中含有的氨基酸的结构特点 2. 理解氨基酸主要物性与结构的关系 3. 理解氨基酸的两性解离、等电点以及等电点pI与解离基团pK值的关系 4. 了解氨基酸的分类方法,记住氨基酸的三字母符号 5. 了解氨基酸的主要化学性质及特征反应 6. 了解蛋白质的概念及重要性,了解蛋白质的元素组成,掌握其氮含量特点 7. 掌握蛋白质的一级结构概念及其重要性

大学美育课程教学大纲

大学美育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University Aesthetic 课程类别:公共基础课 学时:54 学分:1 考核方式:考试 适用对象:学院航服专业 一、课程性质、目的与任务: 本课程为人文素质教育课。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了解马克思主义美学的基本原理,以及美育的意义、任务和途径,从而初步树立正确、进步的审美观,培养高尚、健康的审美理想和审美情趣,发展对美的事物的感受力、鉴赏力、创造力,提高在审美欣赏活动和审美创造活动中陶冶情操、完善人格、进行自我教育的自觉性。 二、教学基本要求: 1、第一章要求了解美育教育的根本任务,美育在全面发展教育中的重要意义。了解大学生审美活动的特征;以及大学生和美育的关系。 2、第二章要求了解美学史上关于美的本质的主要观点,以及美根源于社会实践,劳动创造了美。了解构成形式美的感性质料:色彩、形状、声音;掌握形式美的法则。 3、第三章要求了解自然美与社会美的本质和特征。了解风光美的三种类型和风光美的构成;掌握风光美的主要风格。掌握人的美的两个方面及其相互关系;了解社会生活美、社会环境美的构成。 4、第四章要求艺术美和科技美之间的区别。了解科学技术与审美文化的关系,以及科学美、技术美的本质特征。 5、第五章要求掌握审美的四种基本范畴,以及它们之间的联系和区别。 6、第六章要求了解艺术的分类和社会功能。 7、第七章要求掌握文学艺术的真实性与倾向性的关系以及它的虚构问题是什么。 8、第八章要求了解文学艺术的典型问题。 9、第九章要求了解形象思维的定义,掌握它的特点以及一些潜思维与灵感的关系。 10、第十章要求掌握文学艺术的构成的细节,了解它的结构与情节。 11、第十一章要求了解文学艺术的风格、流派与思潮。

教学大纲参考格式

理论课教学大纲参考格式说明: 《》教学大纲(三号黑体加粗) 课程代码:课程名称: 学分:总学时: 讲课学时:实验学时:上机学时: 适用对象:先修课程: (小四黑体) 一、课程的性质与任务(小四号楷体加粗) (说明课程的基本类型、基本属性和为实现培养目标所承担的任务)(正文五号宋体) 二、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小四号楷体加粗) (说明学生在知识、技能和能力上分别应达到的程度。) (正文五号宋体) 三、课程教学内容 按相当于教材编写大纲中的章节目三个层次详细编写本课程的教学基本内容。 五、教学组织与方法 说明:提出适合本课程教学活动所运用的主要教学手段和方法,教学方法应对以下内容清晰描述:1、采用哪些教学方法?2、如何组织?运用哪些教学手段? 六、课程考核与成绩评定 成绩组成包括:学习过程考核(考勤作业等)、课内实验或上机部分、学习效果考核(期中、期末、大作业等) 七、推荐教材和教学参考书目与文献 推荐教材:《》,ⅹⅹ编著,ⅹⅹ出版社,年。 参考书目与文献:《》,ⅹⅹ编著,ⅹⅹ出版社,年。 《》,ⅹⅹ编著,ⅹⅹ出版社,年。 大纲制订人:(宋体,5号字,左缩进20字符) 大纲审定人: 教学院长(主任):

制订日期:年月日

实验大纲格式: 【注:正文行间距18磅】 【注:正式稿蓝字部分全部删除】 《》课程实验教学大纲 一、教学目标与基本要求【内容需对应课程大纲内教学要求】 【注:正文为宋体,5号字,下同】 二、基本理论与实验技术知识 三、实验方法、特点与基本要求 四、主要仪器设备 五、实验项目的设置与内容提要 【注:设计性实验项目根据情况各选个,总实验学时为学时。】 【注:实验类型:演示/验证/综合/设计,实验要求:必做/选做。】 六、实验报告要求 七、考核方式与成绩评定 【对应课程大纲内考核要求】 八、推荐教材和教学参考书目与文献 推荐教材:《》,ⅹⅹ编著,ⅹⅹ出版社,年。 参考书目与文献:《》,ⅹⅹ编著,ⅹⅹ出版社,年。 大纲制订人:(宋体,5号字,左缩进20字符) 大纲审定人: 教学院长(主任): 制订日期:年月日

《职业素养》理论课程教学大纲

《职业素养》理论课程 教学大纲 -CAL-FENGHAI-(2020YEAR-YICAI)_JINGBIAN

《职业素养》教学大纲 一、课程的性质与任务 本课程是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卫生信息化方向)人文素养类限定选修课;本课程的目的就是让学生们在思想上认识自我,快速进入一个社会人的状态,能迅速融入到新的工作环境中去,行为符合专业工作规范。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达到如下要求: 知识教学目标:本课程较为全面的阐述商务礼仪行为与形象的要点,课程内容贴近现代商务环境。让大家掌握基础的职业素养注意事项,从让学员快速融入公司环境,职场规则,拜访客户的礼仪,乘坐交通工具礼仪,会议室礼仪等等在各个场合该如何表现。 能力教学目标:培养学生了解公司的习惯,适应中国的礼仪环境,让大家在企业的商务活动,对外交流中游刃有余。 素质教育目标:掌握如何与人沟通,以及相关的企业文化背景。 二、考核方式 本课程属于考查课,理论考试形式为闭卷,理论考试成绩占70%,实验成绩为30%。 三、学时分配表 四、课程内容、基本要求与学时分配 第一章职业素养基本知识学时数:2 【目的要求】 1.了解:何谓职业素养以及其重要性; 2.理解:公司的目的与责任、公司的组织形式、公司的基本规章制度;

3.掌握:职场人员应具备的五种意识,熟练掌握进行工作的正确进程。【教学内容】 1. 主要内容 职业素养基本概念以及其重要性; 公司的目的与责任、组织形式、以及规章制度; 工作常识。 2.重点、难点 公司的基本规章制度; 职场人员应具备的五种意识; 进行工作的正确进程。 3. 学科专业新进展 积极了解所从事行业新业务、新流程。 第二章职场规则与职场礼仪学时数:2 【目的要求】 1.了解:职场中个人仪表、日常问候的注意事项; 2.理解:日常问候的重要性; 3.掌握:上班、工作中、下班、休假等各种场合的基本原则。 【教学内容】 1. 主要内容 职场规则; 个人仪表; 日常问候。 2.重点、难点 上班、工作中、下班、休假等各种场合的基本原则。 3. 学科专业新进展 跟进所从事行业新业务、新形势。 第三章介绍与拜访客户学时数:2 【目的要求】 1.了解:基本职场规则和礼仪; 2.理解:介绍的基本注意事项; 3.掌握:拜访客户的正确流程及注意事项。 【教学内容】 1. 主要内容 各种情况和场合下的正确介绍方法; 交换名片时的注意事项; 拜访客户的基本流程、注意事项;

南医大-生物化学-教学大纲

南方医科大学本科专业教学大纲 生物化学 Biochemistry 适用专业:临床医学专业(五年制本科) 基础医学专业(五年制本科) 医学影像学专业(五年制本科) 护理学专业(四年制本科) 医学检验专业(医学实验技术方向)(四年制本科) 医学检验专业(临床检验方向)(四年制本科) 生物技术专业(四年制本科) 生物信息学专业(四年制本科) 口腔医学专业(五年制本科) 执笔人:朱利娜 审定人:方振伟 学院负责人:马文丽 南方医科大学教务处 二零零六年十二月

一、课程简介 课程代码:B820006 学分:6分 学时:108学时 先修课程:基础化学、有机化学、医用物理学、细胞生物学 后续课程:病理生理学、医学微生物学、医学免疫学、医学遗传学、药理学、实验诊断学、内科学、外科学 适用专业:临床医学专业(五年制本科) 基础医学专业(五年制本科) 医学影像学专业(五年制本科) 护理学专业(四年制本科) 医学检验专业(医学实验技术方向)(四年制本科) 医学检验专业(临床检验方向)(四年制本科) 生物技术专业(四年制本科) 生物信息学专业(四年制本科) 口腔医学专业(五年制本科) 生物化学是一门应用化学的原理和方法在分子水平上研究生物体的化学组成,生物体分子结构与功能,物质代谢与调节,以及遗传信息的分子基础与调控规律的科学。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的理论和技术已经渗透到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的各个领域:许多疾病的病理或征象都要用生化的理论在分子乃至基因水平上加以解释;生化的技术和方法应用于疾病诊断、治疗和预防等诸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因而生物化学是一门极为重要的医学专业基础课程。本课程由生物化学和分子生物学两部分内容组成。通过教学要使学生掌握人体的化学组成,重要生物大分子的结构与功能及其相互关系,物质代谢的基本过程和调控规律,遗传信息的分子基础与调控规律,以及细胞间信息传递,血液、肝脏的生物化学等生命科学内容,为学习其它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课程以及医学各学科的研究工作中在分子水平上探讨疾病的病因、发病机理及疾病诊断、预防、治疗奠定扎实的理论基础。 Introduction COURSE CODE:B82006 UNITS OF CREDIT:6 HOURS OF CREDIT:108 REQUIRING COURSE:Basic Chemistry,Organic Chemistry,Medical Physics,Cell Biology COUNTINUING COURSE:Pathophysiology,Medical Microbiology,Medical Immunology, Medical Genetics,Pharmacology,Laboratory Diagnostics,Medicine, Surgery SUITED PROGRAM:Clinical Medicine(Undergraduate Courses For 5 Years) Basic Medicine(Undergraduate Courses For 5 Years) Medical Imageology(Undergraduate Courses For 5 Years)

论大学美育的功能、困境及对策

论大学美育的功能、困境及对策 近年来,大学美育在课程内容、改革发展以及功能等领域成就显著。而与此同时,大学美育所存在的诸多不足以及面临的种种问题依然亟待解决,因此,应辩证的了解和认识大学美育在高校发展中的功能与意义、所需面对和解决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发展大学美育的对策探究与理论探讨,来进一步科学推进和发展完善我国新时期的大学美育。 标签:大学美育素质教育对策 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指出:要“大力加强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开展丰富多彩、积极向上的学术、科技、体育、艺术和娱乐活动,把德育与智育、体育、美育有机结合起来,寓教育于文化活动之中。”由此可见,美育与素质教育在本质上是一脉相承的。大学美育是一种以德育为主体的教育模式,它不同于传统的文化教育,是一种主要通过对学生心理的疏导贯通,以及精神上的陶冶和启发为方式和目标,来提高大学生的整体素质和提升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在高等教育中不可缺少的是实施美育,美育是在高等教育中使素质教育的成果更加完美光亮的一种教育形式载体。 一、大学美育的功能与意义 在大学中开设美学课程,使学生接受美育,不仅能提高学生的审美修养和文化素质,还能陶冶他们的高尚情操。美育具有一种不可替代的作用,承担着培养新型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的重大责任,是高等教育内容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也是大学课程体系内一门必不可少的课程。我们应充分认识美育在高等教育中所具有的功能与意义。 1.大学美育能升级学生的道德文化素质。在实施大学美育的过程中,它能为学生提供纯净的思想环境,有利于学生在认识和发现“美”的过程中提高自身的分辨能力和道德情操,并对学生在一定领域里的认知能力和视线维度都会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和感染。不仅如此,在提高精神素养和道德情操的同时,学生个人的学习能力也会得到一定程度的提高。同时,学生在接受大学美育的过程中,自身的某些探索能力和梳理能力得以较好地发展提高,在日常的学习研究中能够获取更多更优质的知识储备,并可以很好地对一些自然社会规律进行理解和掌握,更有利于提高当代大学生精神文化的素养,丰富新一代人才的道德审美诉求。 2.大学美育能滋养净化学生的心灵与提高学生的审美情操。大学美育对于协调学生的心理健康素质,促进学生的心灵净化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它能够引导学生主动接近单纯而富有意义和价值的东西,从而使学生的情感得到慰藉,其心灵的符号也可以在漫无边际中找到共鸣,就像是寻觅到了可以让人吸收了便可以获得力量的阳光,心灵得以在愉悦的状态下得到强化,能在很大程度上滋养和净化学生的心灵。接受美育对学生的审美情怀也有着独特的熏陶作用。通过学习美育,学生得以获取一双发现美的眼睛,或者说,他们的眼界因此多了些宽阔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