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苗镇方案

合集下载

我国首个苗族自治县将打造“世界苗都”

我国首个苗族自治县将打造“世界苗都”

我国首个苗族自治县将打造“世界苗都”
佚名
【期刊名称】《农家之友》
【年(卷),期】2007(000)06S
【摘要】作为我国首个成立的苗族自治县,广西融水苗族自治县将打造一个集文化保护与旅游开发的大型文化产业基地“世界苗都”。

基地建设将于今年6月之前开始。

【总页数】1页(P2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F426.7
【相关文献】
1.致力于打造人人都消费得起的镜片品牌--访上海赛蒙光学眼镜有限公司销售部经理苗杰云 [J],
2.我国首个婴幼儿及儿童纺织产品强制性标准都规定了啥? [J], 张瑞洋
3.面向世界、海纳百川,广州着力打造"新时代枢纽型侨都" [J], 刘冠南
4.南丰福地世界橘都打造“三宜一中心” 建设“幸福新橘都” [J],
5.呼和浩特打造“研发要生产要市场”全产业链世界乳都 [J],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苗山镇总体规划说明介绍模板0703之欧阳法创编

苗山镇总体规划说明介绍模板0703之欧阳法创编

2021.03.09 欧阳法创编 2021.03.09 目录2021.03.09 欧阳法创编 2021.03.09第1章规划背景1.1 基本概况苗山镇位于莱芜市东北部,西靠口镇,北连茶业口镇及和庄乡,南临张家洼街办、鹏泉街办及辛庄镇,东接淄博市博山区。

镇域东西最大横距22.5公里,南北最大纵距13.7公里,镇域面积为214平方公里。

镇域内博莱高速公路(博山—莱芜)、S803(博山—莱芜)纵贯南北,辛泰铁路(淄博—泰安)自镇域东南穿过。

镇区距莱芜城区20公里车程,交通条件十分便利。

苗山镇清末属北乡苗山、杓山所辖,民国初年属第六区,1941年春苗山区属莱东县,1942年10月仍称苗山区,2000年底莱芜市乡镇区划调整,苗山与常庄乡、见马乡合并统称为苗山镇。

2008年《莱芜市统筹城乡一体化发展总体规划》确定其为莱芜市的重点镇。

2009年末,苗山镇辖85个行政村,总人口56350人,共19584户。

农用地面积13302.7公顷,居全市第二。

2009年苗山镇全镇经济总收入14.35亿元,实现工业、建筑业生产总值5.79亿元。

地方财政收入1712.27万元,同比增长15.2%。

1.2 规划编制动因1.2.1宏观层面的要求(1)城乡统筹发展的要求统筹城乡发展的实质是要大力调整城乡二元经济社会结构,解决“三农问题”,缩小过大的城乡差距,使城乡同发展、共繁荣。

当前我国正在发生的城镇化过程,既是统筹城乡发展的有效途径,又是难得的机遇。

而小城镇,作为联系城市与乡村的节点,其城镇化过程是城乡统筹发展的关键。

为推动城乡一体化发展,山东省委省政府采取试点先行的办法,2008年10月16日下发文件(鲁发〔2008〕19号),批准莱芜市为全省统筹城乡发展改革试点。

苗山镇作为《莱芜市统筹城乡一体化发展总体规划》批复的重点镇,是莱芜市城乡协调发展的前沿阵地,其城镇化势在必行,且需转换思路,以实现城乡间良性互动。

(2)小城镇建设发展的要求我国的小城镇建设正处于快速发展时期。

特色小镇规划方案

特色小镇规划方案

特色小镇规划方案特色小镇规划方案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特色小镇规划成为了我国发展乡村旅游和农业产业的重要手段。

特色小镇规划需要考虑到小镇的历史文化、地域特色以及经济发展等因素。

下面是一份特色小镇的规划方案。

首先,在规划过程中要重视小镇的历史文化遗产。

小镇历史文化是区别于其他地区的独特标志,也是吸引游客的重要因素。

在规划中,要保留和利用小镇的传统建筑风格,恢复和保护具有历史意义的建筑物。

同时,可以成立相关的历史文化研究机构,通过举办展览、文化交流等活动,提升小镇的历史文化内涵。

其次,要突出小镇的地域特色。

小镇的自然环境和地理位置是独一无二的,需要合理开发和利用。

可以根据小镇的自然条件,引进相关的观光农业和特色农产品,打造农产品加工基地和农业观光园区,提升小镇的农业产业发展水平。

此外,在规划过程中要考虑到小镇的生态环境保护,加强水资源和生态环境的保护措施。

再次,在规划中要注重小镇的产业发展。

小镇作为乡村振兴的重要载体,需要发展产业,带动当地就业和经济增长。

可以将小镇规划成为一个文化创意产业的集聚地,吸引一些文化创意企业和创作者入驻。

同时,可以引进一些高新技术企业,推动小镇的科技创新,吸引投资和人才。

此外,可以发展康体旅游、特色餐饮等服务业,提供更多就业机会。

最后,在规划时要注重基础设施建设。

一方面,要加强交通网络的建设,提高小镇的交通便利性。

另一方面,要建设完善的水电供应和生活设施,提升小镇的居住环境,吸引更多人来居住和定居。

此外,还要建设公共设施,如学校、医院、公园等,提升小镇的公共服务水平。

总之,特色小镇规划要充分考虑小镇的历史文化、地域特色和经济发展等因素,在保护传统的基础上,突出小镇的特色,发展产业,提升基础设施,创造更好的生活环境。

这样可以吸引更多游客和投资,实现小镇的可持续发展。

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文山州加快特色小镇发展工作方案》的通知

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文山州加快特色小镇发展工作方案》的通知

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文山州加快特色小镇发展工作方案》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人民政府办公室•【公布日期】2017.06.23•【字号】文政办发〔2017〕144号•【施行日期】2017.06.23•【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村镇建设正文文山州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文山州加快特色小镇发展工作方案》的通知文政办发〔2017〕144号各县(市)人民政府,百色—文山跨省经济合作园区管委会,州直各委、办、局:经州人民政府研究同意,现将《文山州加快特色小镇发展工作方案》印发给你们,请认真抓好贯彻落实。

文山州人民政府办公室2017年6月23日文山州加快特色小镇发展工作方案根据《云南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特色小镇发展的意见》(云政发〔2017〕20号)、《云南省加快特色小镇发展工作方案》的要求,为加快推进全州特色小镇发展,结合实际,特制定本方案。

一、重要意义特色小镇是指聚焦特色产业和新兴产业,具有鲜明的产业特色、浓厚的人文底蕴、完善的服务设施、优美的生态环境,集产业链、投资链、创新链、人才链和服务链于一体,产业、城镇、人口、文化等功能有机融合的空间发展载体和平台。

加快特色小镇发展是省、州贯彻落实新的发展理念、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从统领全局的高度作出的一项重大决策部署。

发展特色小镇有利于推动全州经济转型升级和发展动能转换,有利于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有利于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有利于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有利于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有利于引领人们生产生活方式转变和促进社会文明进步。

二、工作目标按照“一年初见成效、两年基本完成、三年全面完成”的总体要求,突出重点、突出产业、突出特色,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2017年启动全州特色小镇创建工作,鼓励在原有基础上进行提升改造,鼓励各县(市)、乡(镇)结合本地实际,积极培育发展特色小镇,力争通过3年的努力,到2019年,全州建成1—2个全国一流的特色小镇、建成3—6个全省一流的特色小镇。

如何写植树方案书范文(精选10篇)

如何写植树方案书范文(精选10篇)

如何写植树方案书范文(精选10篇)如何写植树方案书范文篇1一、活动背景:树抚育我们的灵魂,维持生命所需并提供庇护,没有其他的生命形态象树一般影响我们生活,地球上庞大的森林像一张活生生的毯子般覆盖着地球,一张生存不可或缺的毯子。

但我国森林覆盖率仅为18.21%,占世界森林覆盖率的60%;人均森林面积0.132公顷,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1/4,居世界第134位;人均森林蓄积9.421立方米,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1/6,所以说我们目前生存的环境可以说是相当恶劣,植树的紧迫性日益呈现在人们的面前,作为大学生的我们更应肩负起此项任务,做植树环保的先锋!二、活动目的:增强药营“绿色班级”的理念和同学们对植物的认识,提高大家对植物的爱护意识,增强大家对绿化环境保护的意识。

给我们的家园增添一点绿色,为宣传环保理念贡献我们自己的一份力量!三、活动时间:3月12日四、活动地点:__森林公园五、活动对象:__大学药学院药品营销53班全体成员六、活动流程:一)由班委会提出植树节活动,并经班会一致通过此项活动,探讨出活动有关事宜;二)组织委员事先联系__烈士陵园工作人员,商量活动时间、相关所需工具;三)班委会决议确定活动方案:由副班人和组织委员购买树苗)。

植树期间两人一组,负责植树,宣传委员与应二超负责拍像,安全委员负责安全工作。

四)活动结束后整理好工具,并合影留念。

七、活动经费:由班费支出,并由生活委员事后进行班费收支公开。

如何写植树方案书范文篇2一、活动目的:1、通过此次活动,让学生明白全民义务植树造林的重要性,树立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

2、让学生懂得植树节的由来,以及植树节节徽的含义。

二、活动过程:(一)导入,宣布活动开始师:同学们,今天我们这次活动的主题是“小树给我一片绿,我给小树一份爱”,在进行活动之前,老师先给大家讲一个故事,听完故事之后看大家从故事中得到了什么启发?师讲故事:《消失了的城市》师:大家听完这个故事之后,你们有什么想说的呢?大家想想森林对保护地球到底有什么好处呢?(二)讨论交流:植树、造林的好处?植树节主题班会(学生分小组讨论,每个小组选派一名代表上台发言。

特色苗族风情旅游小镇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特色苗族风情旅游小镇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特色苗族风情旅游小镇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此文档为Word格式、下载后您可任意修改编辑!)目录第一章总论31.1项目概况 31.3可行性研究报告编制依据41.4编制原则 41.5编制目的 41.6研究范围 51.7项目建设基本原则及项目区选择的理由 5 第二章项目建设背景及必要性72.1项目建设背景72.2项目建设的必要性 8第三章项目区概况93.1项目区总体基本情况9第五章建设地址与建设条件分析115.1建设地址115.2建设条件分析11、通信、供水、排水条件分析13(1)交通条件分析:13第六章项目建设内容及建设目标146.1建设内容14第七章项目实施方案157.1指导思想和目标任务157.2项目设施原则167.3项目实施方案17第八章环境影响分析218.1项目区域环境现状总结228.2环境影响预测结论 228.3环境保护措施的主要内容 23第九章节能节水措施249.1节能的目的249.2节能的意义 249.3节能措施249.4节水措施25第十章劳动安全卫生和消防2610.1危害因素及危害程度分析2610.2劳动卫生安全措施2610.3项目运营期劳动卫生安全措施26 10.4消防措施27第十一章项目组织管理及实施进度27 11.1项目组织管理2711.2项目实施进度28第十二章工程招投标3012.1招标范围3012.2招标组织形式3012.3招标方式和招标内容30第十三章、投资估算与资金筹措32 13.1投资估算范围及说明3213.2总投资32第十四章社会评价36第十五章风险分析3715.1项目主要风险因素识别37 15.2项目主要风险等级划分38 15.3风险防范对策40第十六章研究结论与建议42 16.1研究结论4216.2 建议43附图:第一章总论1.1项目概况项目名称青山苗族乡特色小城镇(苗族风情旅游小镇)建设项目建设地点某省某县青山苗族乡建设单位:某省某县青山苗族乡人民政府人代表:XXX规模与内容特色小城镇建设包括以下内容:1 民族风情文化广场建设:占地约17683.37平方米,总建筑面积约3048.55平方米,包含民族文化展示厅、斗牛场、文化长廊、祭祀广场、管理用房等建设内容。

2023年特色小镇建设工作方案

2023年特色小镇建设工作方案

2023年特色小镇建设工作方案一、背景特色小镇是中国城镇化进程中的一项重要战略举措,旨在推动农村产业升级、优化城乡发展格局、提升农民收入水平。

在2023年,我们将进一步深化特色小镇建设工作,发挥特色小镇在促进经济发展、改善人居环境、保护文化遗产等方面的积极作用。

二、总体目标2023年特色小镇建设的总体目标是打造一批具有独特特色、经济活力较强、城乡融合发展、人民群众满意的特色小镇。

具体而言,将重点实现以下几方面目标:1. 建设一批具备产业基础、空间布局合理、人居环境优美的特色小镇,带动周边区域经济发展。

2. 提升特色小镇的服务水平,完善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居民生活品质,增加公共服务设施。

3. 保护特色小镇的文化遗产,挖掘和传承特色小镇的独特文化资源,提升文化产业的发展水平。

4. 促进农民就业增收,推动农村产业转型升级,增加农民收入来源。

三、重点任务1. 建设产业基地(1)因地制宜选择合适的产业方向,发展壮大特色小镇的主导和特色产业。

(2)推动培育一批龙头企业或特色小微企业,带动产业集聚和发展。

(3)引进外部投资,支持特色小镇的产业发展,提供资金和技术支持。

2. 完善基础设施建设(1)加大对特色小镇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包括道路、供电、供水、通讯等方面。

(2)建设公共服务设施,如医疗、教育、文化、体育设施等,提供便利的公共服务。

(3)加强环境保护,推进特色小镇的环境治理和绿化工作。

3. 保护文化遗产(1)开展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修缮和整治具有历史文化价值的建筑和文物。

(2)挖掘特色小镇的独特文化资源,开展文化创意产业的培育和推广。

(3)加强对特色小镇的文化传承和宣传工作,提高文化认同感和归属感。

4. 促进农民就业增收(1)推动农村非农产业发展,培育一批农民专业合作社和农业企业。

(2)开展职业培训,提升农民就业能力和创业能力。

(3)提供就业机会,如特色小镇的工作岗位和农村旅游等。

四、工作措施1. 加强组织领导(1)成立特色小镇建设领导小组,统筹协调各项工作。

特色小镇建设工作方案

特色小镇建设工作方案

特色小镇建设工作方案一、项目背景与目标近年来,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中国各地纷纷推动特色小镇建设,旨在通过发展乡村旅游、文化创意产业等,提升乡村经济发展水平和居民生活质量。

本特色小镇建设工作方案旨在构建一个具有地方特色和创新能力的小镇,推动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促进区域经济发展。

二、总体规划与布局1. 选址:选择地区优势明显、资源丰富的地方,尽量避免环境敏感、生态脆弱的地区。

2. 规划布局:建设以小镇中心为核心,包括行政区域、商业区域、文化创意区域、休闲娱乐区域等,使各功能区域有机衔接,体现特色和功能。

三、产业发展1. 乡村旅游:利用区域的自然景观、历史文化资源,开展乡村旅游项目,如农家乐、田园风光观赏等。

2. 文化创意产业:培育并扶持本地的文化创意产业,如手工艺品、民间表演、传统村落保护等,形成独特的文化品牌。

3. 农业科技:引进先进的农业科技,通过农业示范基地、农业科技展示等方式,带动农业发展,提高农民收入。

四、基础设施建设1. 道路交通:修建便捷的道路网络,方便市民和游客的出行,提高小镇的通达性和便利性。

2. 水利设施:加强水资源管理,完善小镇的供水、排水和治理设施,保证环境的卫生和舒适。

3. 通信设施:提供高速稳定的互联网接入,建设智能化信息网络,为企业和居民提供便捷的信息服务。

五、生态环保1. 绿化建设:大力推进小镇的绿化建设,增加绿地面积,种植适合当地气候条件的乡土植被,改善空气质量和生态环境。

2. 垃圾处理:建设垃圾分类和处理中心,推行垃圾分类处理制度,减少污染物排放,提高资源利用率。

3. 环境保护:加强对周边自然环境的保护,保护乡村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完整性。

六、公共服务1. 教育设施:建设学前教育、基础教育和职业教育机构,为本地区的学生提供优质教育资源。

2. 医疗设施:建设综合医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提高居民的医疗保健水平。

3. 公共安全:建设交通警察、消防队等公共安全机构,确保居民和游客的生命财产安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苗镇”旅游产业项目概要一、基本概况施洞镇位于贵州省台江县北部,苗岭山脉余麓,清水江南岸,与黄平、镇远、施秉、剑河四县毗邻,隔江与施秉县马号乡相望。

镇区距台江县城38公里,距州府凯里70公里,距旅游胜地施秉杉木河60公里,距历史古城镇远30公里。

全镇行政面积108平方公里,耕地面积23037亩,其中田面积10450亩,土面积1587亩。

辖21个村居,97个村民小组,4401户,19101人(98%为苗族)。

施洞镇地理位置优越,水陆交通方便,凭借清水江,施洞水上交通下可至湖南洞庭湖,上可至州府凯里。

陆上有828县道和镇台旅游公路在镇区通过,是周边地区的交通枢纽中心,也是台江县民族风情旅游的一个重要古镇。

施洞,苗语称“展响”,意为“贸易集散地”,古时叫狮洞口,在清雍正十一年(1732年)始建台拱厅(今台江)时隶属之,清咸同年间曾在此建制,民国初年称为友助镇,辖十五个堡,1953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主建政时期改为施洞区,1991年拆乡并镇,改名施洞镇。

2010年施洞镇完成新增固定资产投资2040万元,2011年上半年完成新增固定资产投资1464.3万元。

全镇粮食总产量6700吨,农民人均纯收入3015元,较上年增长10.03%。

十二五期间施洞镇将紧紧围绕“一个中心,夯实二个基础,培育三大产业”来建设和发展,即围绕发展为中心,夯实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和小城镇基础设施建设,重点培育银饰刺绣、民族风情旅游、绿色生态产业,着力打造“施洞苗镇”民族文化旅游产业园,稳步推动施洞镇经济社会又好又快更好更快发展。

二、资源优势施洞镇是贵州省黔东南苗族地区一个古老的的小城镇,历来为军事要塞、人杰地灵之乡,是苗族反清起义领袖张秀眉的将领张老九、九大白的故乡。

咸同年间,张秀眉起义军曾以此为据点,与清军作殊死的战斗。

苗族起义军失败后,清将席宝田、苏元春、田兴恕等留守施洞,修建公馆。

清末曾参加过辛亥革命的孙中山秘书张伯修、抗日战争时期的国民革命军第一军军长张卓、著名苗族女歌唱家阿泡等都出生于此。

施洞镇地处于清水江中游,凭借清水江水上交通优势,历史上一度经济繁荣。

清乾隆初年,施洞开辟市场,为湘、黔水运交通要津,商贸云集。

抗日战争时期,沿海商贸内迁,清水江航运兴盛,日泊商船近千艘。

施洞老街保留完整,花街路面,全用鹅卵石铺墁,民舍整洁,颇具民族遗风。

清末民初,施洞由于水路发达,经济繁荣,地理位置特殊,是兵家必争之地,各种社会名流、高官达贵相聚于此。

往来客商、达贵在这里起房造屋,修建公馆,使施洞繁华一时,现存的文物古迹还能见证这段历史。

而今,文物古迹已成为施洞一道亮丽的风景线,苏元春公馆、两湖会馆是台江县境内现存规模较大的清代建筑物,张伯修公馆、龚继昌公馆、刘家祠堂、万人坑、偏寨藏鼓洞、八大窨子屋等也是各个时期施洞镇社会历史背景的有力见证。

抗战时期,中国著名京剧演员梅兰芳曾到两湖会馆演出。

而真正使施洞名声在外的,是举世无双的苗族姊妹节和独木龙舟节以及施洞苗族银饰、刺绣工艺品。

农历“3.15”姊妹节是施洞的一道流传千古之秘,是施洞地区最热闹的一个节日,其节日盛况令游客为之惊叹,如醉如痴,流连忘返。

姊妹节的文化内涵,主要是苗族青年男女晚上共吃姊妹饭、赠送姊妹饭、对歌谈情,白天在河沙坝盛装踩鼓,展现动人的舞姿和亮丽的银装,故被喻为“东方最古老的情人节”。

龙舟节则是施洞最珍贵的民族文化遗产,它是中国古代一种集体祭龙活动,意在祈求“龙”赐予民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独木龙舟是中华大地龙舟文化的一枝奇葩,遨游于清水江上的独木龙舟乃施洞地区所独有,其两排人站立划桡的姿势和装束亦为华夏大地所罕见。

从采木到凿舟,从下水到竞渡,其程序都有相关的仪规、禁忌和传说,无不表现出一种古老而神秘的苗族文化气息。

最吸引世人眼球的民族工艺品主要是银饰、服饰和刺绣。

施洞苗族的民间工艺美术精湛,内涵深邃广博,堪称“无字史书”,其蕴含的文化内涵可折射出一个民族的历史和变迁,具有极高的文化品味,是世界民族工艺的精品,它因具鲜明的民族个性以及较高的艺术价值和商品开发价值而倍受国内外青睐。

施洞苗族人民能歌善舞,无论在迎宾设宴,节日,游方,红白喜事以及上山劳动等各处场合,都能听到苗族人民的歌声。

苗族诗歌没有文字,只有通过演唱才能表达其思想内容和流传下去。

施洞的苗族舞蹈以皮鼓舞为主。

皮鼓舞也称为踩鼓,是施洞苗族民间最传统、最常用的舞蹈,几乎每个自然寨,每个村民小组都有自己的皮鼓舞队,舞蹈者多为盛装的青年女子。

踩鼓节奏快慢有致,动作幅度大小不一,舞姿优美,把苗族人民勇敢勤劳的民族精神溶入舞蹈之中。

但是,由于身上盛装沉重坚硬的束缚,施洞踩鼓并不象反排木鼓舞那么激情奔放,它只是一种形式,最终目的是展现华美的盛装。

三、项目建设的必要性施洞镇作为民族文化古镇,却不幸的是,施洞文化现已逐步流失或消失,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干部群众保护苗族文化观念意识淡薄;二是苗族文化被汉族文化冲淡,人们越来越向往城市生活,平时人们并不穿苗族服装,另外,各种火柴盒式的砖房到处修建,把昔日的古镇面容弄得面目全非;三是旅游开发力度不大,孩子们小时在学校生活,长大后因苗族文化不能给家里带来多大财富,便纷纷外出打工找钱,没有时间和兴趣学习苗族文化,致使苗族文化失传;四是由于年久失修,各种文物古迹均遭到不同程度的损坏。

近年来,民族文化的保护工作开始引起官方的重视,并采取了许多有力措施,取得了无可非议的成果,每年还不惜重金举办姊妹节和龙舟节活动,甚至把施洞姊妹节提升为贵州苗族姊妹节,还曾经到凯里乃至贵阳举行开幕式,虽然的确扩大了影响力,但毕竟不是长久之计,一旦失去经济的支撑和官方组织,群众的自发性就消失。

而且,这两大节日一年一度只举行一次,昙花一现,并不能满足多数人的好奇心。

为了更好地传承和保护施洞民族文化,增加全镇的旅游产业收入,有针对性地实施和打造施洞苗镇,并使之成为建设性项目来投资,这对华夏古文化保护、增加地方群众旅游收入都是非常有必要的。

四、项目主要建设内容结合施洞镇长远发展规划,全镇拟望打造发展成为中国苗族第一镇,即“中国苗镇”,其项目建设主要内容有以下一些方面:1、银饰加工。

重点扶持120家,有条件的可以考虑为公司模式发展。

2、刺绣加工。

重点扶持120家,有条件的可以考虑为公司模式发展。

3、文化路及老街。

通过异地移民搬迁及老街整治项目,建成民族银饰、刺绣产品一条街。

4、苗族文化博物馆及休闲文化长廊。

定点在镇区塘坝村至偏寨村,修缮历史古迹、休闲文化长廊,供游客参观与休息。

5、苗族服饰展示厅、万人踩鼓场。

定点在偏寨村,平时给游客浏览,节日期间让游客参观与娱乐,并可通过出租服饰取得经营收入。

6、手工刺绣场。

通过培训及组织成立刺绣协会,做大做强苗旅刺绣产业,为游客提供施洞标志性的民族旅游刺绣产品,力争五年内从业人员达到3000人以上,创收达3亿元以上。

7、施洞大酒店。

通过招商引资建成星级酒店一家,满足中高端游客的餐饮住宿娱乐需求,并带动周边旅店业的发展。

8、民族文化广场。

在镇驻地新建一个民族文化广场,其面积50亩,可供游客在节日期间观赏民族传统节目表演。

9、民族村寨保护。

对风景好,古建筑保护好的村寨进行改造,为游客提供具有欣赏价值的民族文化基地,主要定点在平兆村、旧州、巴拉河村和小河村,可进行婚俗表演与体验,苗族人类发展历史展示、解说等。

10、山径漫游。

修桥改路,为往来旅客提供户外活动与旅游结合,线路巴拉河--小河村--猫坡--猫鼻岭--剑河县革东山脉。

11、农家乐。

扶持每村30户农家乐接待户,在镇区清水江上下游河滩设立自助垂钓区,有条件的可以考虑发展为旅游接待山庄。

12、历史古迹修复。

主要包括苏元春公馆、八大窨子屋、万人坑、楚军义山碑、偏寨藏鼓洞、百花山寺、两湖会馆、一品夫人墓、红军渡口等一些历史文化古迹、遗址的修复重建工作,使之成为日常旅游景点来修建。

五、项目投资结合以上项目建设主要内容,其投资概算如下:1、银饰加工。

每户加工户扶持10万元,共计需投入资金我1200万元。

2、刺绣加工。

每户加工户扶持10万元,共计需投入资金我1200万元。

3、文化路及老街。

实施异地移民搬迁120户,按每户需扶持10万元计算,需投入资金1200万元;老街整治0.3公里,涉及住户60户,按公里投入资金2000万元,每户整治经费30万元计算,共需投入资金我2400万元。

4、苗族文化博物馆及休闲文化长廊。

修建苗族文化博物馆一个需投入资金1000万元(包括文物选择、采购);新建休闲文化长廊2000平方米,以每平方米投入资金2万元计算,需投入资金4000万元,共计需投入资金5000万元。

5、苗族服饰展示厅、万人踩鼓场。

新建苗族服饰展示厅需投入500万元;新建一个万人踩鼓场(包括斗牛场、旅方场、停车场、六角休闲亭等附属设施)需投入资金2000万元,共计需投入资金2500万元。

6、手工刺绣场。

新建培训大楼一栋,聘用培训人员若干,共需投入资金500万元。

7、施洞大酒店。

拟新建四星级宾馆一座,共需投入资金2000万元。

8、民族文化广场。

广场占地50亩,以每亩投入资金20万元计算,共需投入资金1000万元。

9、民族村寨保护。

按每村投入资金2000万元计算,五个村共需投入资金10000万元。

10、山径漫游。

旅游登山路20公里,按每公里100万元计算,共需投入资金2000万元。

11、农家乐。

扶持120户,每户扶持资金10万元,需投入1200万元;设立江边自助垂钓区10处,按每处投入资金50万元计算,需投入资金500万元,共需投入资金1700万元。

12、历史古迹修复。

施洞历史古迹修复主要包括苏元春公馆、八大窨子屋、万人坑、楚军义山碑、偏寨藏鼓洞、百花山寺、两湖会馆、一品夫人墓、红军渡口等9处历史文化古迹、遗址,以每处投入的修复资金500万元计算,共需投入修复重建资金4500万元。

以上各项建设投资共计3.3亿元。

六、总结总之,施洞镇历来是一个苗族聚居地,其民风古朴,历史文化底蕴浓厚,其苗族姊妹节、独木龙舟节均以苗族的文化面貌独享天下,蜚声中外,每年慕名而来的中外游客娄以万计。

若能将以上项目顺利实施,施洞“中国苗镇”一定打造成功,并享益天下苗族同胞和人类历史发展,建议有关部门对以上项目予以立项,并安排建设资金,使该项目尽快得到实施,施洞镇群众早日受益。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