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新生儿与新生儿疾病患儿的护理 《儿科护理》课件

合集下载

第九版儿科学配套课件 6 新生儿与新生儿疾病

第九版儿科学配套课件 6 新生儿与新生儿疾病
➢ 足月儿(full term infant):37周≤GA<42周(259~293天) ➢ 早产儿(preterm infant):GA<37周(<259天) ➢ 过期产儿(post term infant):GA≥42周(≥294天)
早产儿
足月儿
过期产儿
根据出生体重分类
出生体重(birth weight,BW):出生1h内的体重 ➢正常出生体重儿(normal birth weight,NBW):BW≥2500g并≤4000g ➢巨大儿(macrosomia):BW>4000g ➢低出生体重儿(low birth weight,LBW):BW<2500g,大多是早产儿
早产儿
绛红、水肿和毳毛多 头更大,占全身比例1/3 细而乱 软、缺乏软骨、耳舟不清楚 无结节或结节<4mm
睾丸未降或未全降 大阴唇不能遮盖小阴唇 未达指、趾端 足底纹理少
足月儿
红润、皮下脂肪丰满毳毛少 头大,占全身比例1/4 分条清楚 软骨发育好、耳舟成形、直挺 结节>4mm,平均7mm
睾丸已降至阴囊 大阴唇遮盖小阴唇 达到或超过指、趾端 足纹遍及整个足底
心脏病
呼吸系统疾病
严重贫血
吸毒吸烟
孕母因素
多胎妊娠
糖尿病
妊娠高血压综合 年龄过大 症
或过小
胎盘老化 梗塞
胎盘早 剥
胎盘因素
前置胎盘
脐带绕颈
脐带脱垂
脐带因素
脐带过短
脐带打结
早产儿
巨大儿
宫内感染
胎儿胎因儿素因素
呼吸道梗阻
先天性心脏病
先天性畸形
胎头吸引
头盆不称
分娩因素
臀位 产程延长或急产

新生儿的护理ppt课件新生儿科完整版

新生儿的护理ppt课件新生儿科完整版
新生儿肺炎
由吸入异物或感染病原体引起的肺部炎 症。
常见疾病及预防措施
新生儿败血症
由细菌侵入血液循环并在其中生长繁殖引起的全身性感染。
新生儿窒息
由于产前、产时或产后的各种原因导致胎儿缺氧而发生宫内窘 迫或娩出过程中发生呼吸、循环障碍。
常见疾病及预防措施
预防措施 加强孕期保健,定期产检,及时发现并处理可能导致新生儿疾病的因素。
新生儿的护理ppt课件新生儿 科完整版
目 录
• 新生儿概述与生理特点 • 喂养与营养管理 • 日常护理操作规范 • 常见症状识别与处理措施 • 疾病预防与健康教育 • 总结回顾与展望未来发展趋势
01
新生儿概述与生理特点
新生儿定义及分类
新生儿定义
指从娩出到出生后28天内的婴儿, 是婴儿期的一个特殊阶段。
04
常见症状识别与处理措施
发热、咳嗽等常见症状识别
发热
新生儿正常体温波动较大,一般肛温超过37.8℃或腋温超过37℃可认为发热。发热 可能是感染、过度包裹、环境温度过高等原因引起,需及时就诊明确原因。
咳嗽
咳嗽可能是呼吸道感染、异物吸入或过敏性反应等引起。应观察咳嗽的频率、性质 及伴随症状,如呼吸急促、喘息等,及时就诊。
避免接触传染源
减少新生儿与患病人员的 接触,避免前往人群密集 场所。
家庭环境优化建议提供
室内空气流通
保持室内空气新鲜,定期 开窗通风,避免病毒在室 内滋生。
温度与湿度适宜
维持室内适宜的温度和湿 度,有助于新生儿的健康 成长。
家具与玩具安全
确保家具边角圆滑,避免 意外伤害;选择安全无毒 的玩具。
家长心理调适指导
泌尿系统
新生儿肾功能不成熟,浓缩功能差,排尿次数多。

儿科护理学教案06新生儿与新生儿疾病患儿的护理

儿科护理学教案06新生儿与新生儿疾病患儿的护理

第6次课的教学整体安排授课时间第3周第节课时安排3学时授课题目第六章新生儿与新生儿疾病患儿的护理教学目的、要求掌握:新生儿的护理、常见新生儿疾病的临床表现及其患儿的护理评估、护理诊断及护理措施。

熟悉:新生儿的分类;正常足月儿、早产儿的特点。

了解:小于胎龄儿及大于胎龄儿的护理;新生儿重症监护及气道护理;常见新生儿疾病的病因、发病机制。

教学内容1.新生儿分类2.正常足月新生儿和早产儿的特点和护理3.小于胎龄儿及大于胎龄儿的护理(自学)4.新生儿重症监护及气道护理(自学)5.新生儿窒息6.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7.新生儿颅内出血(自学)8.新生儿肺透明膜病9.胎粪吸入综合征(自学)10.新生儿感染性疾病(自学)11.新生儿黄疸12.新生儿寒冷损伤综合征13.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自学)14.新生儿糖代谢紊乱(自学)重点:1.正常足月新生儿和早产儿的区别。

2.新生儿窒息的复苏;3.新生儿生理性黄疸和病理性黄疸的判定及相应护理措施难点:正常足月新生儿、早产儿在呼吸、消化、神经、体温调节及免疫功能方面的特点。

讨论、思考、作业:1.如何判定正常足月新生儿和早产儿?2.新生儿窒息时如何保持气道通畅并建立呼吸?3.归纳新生儿病理性、生理性黄疸的区别。

4.新生儿寒冷损伤综合症的复温原则及措施。

参考资料(含参考书、文献等):1.梅国建主编.儿童护理.第1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2.叶春香主编.儿童护理.第1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3.徐润华徐桂荣.现代儿科护理学.第1版.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3.教学过程设计:复习5分钟,授新课110分钟,安排讨论20分钟,布置作业2分钟授课类型:理论课√讨论课实验课练习课其他教学方式:讲授√讨论指导其他教学资源:多媒体√模型实物挂图音像其他备课笔记第页复习并导入新课,展示本次课的学习目标。

第六章新生儿及新生儿疾病患儿的护理第一节新生儿分类重点掌握概念(一)根据胎龄分类(二)根据出生体重分类(三)根据出生体重和胎龄的关系(四)高危儿第二节正常足月儿各早产儿的特点及护理一、正常足月儿的特点(一)外部特点利用图片逐条解释其外部特点,并归纳强调“一个状态、四个主要外部特点”。

第六章新生儿疾病患儿护理

第六章新生儿疾病患儿护理

• 肌张力改变 早期增高以后减低 • 瞳孔 不对称,对光反应差 • 其他 黄疸和贫血
四、新生儿颅内出血
• 治疗要点
• 止血
– 可选择使用维生素K1、酚磺乙胺(止血敏)、卡巴克络 (安络血)和立止血等
• 镇静、止痉
– 选用地西泮、苯巴比妥
• 降低颅内压
– 有呋塞米、甘露醇,剂量根据病情决定
• 应用脑代谢激活剂 • 外科处理
四、新生儿颅内出血
• 常见护理诊断/问题
• 潜在并发症 颅内压升高
• 低效性呼吸型态
• 有窒息的危险
与呼吸中枢受损有关
与惊厥、昏迷有关
• 体温调节无效
与体温调节中枢受损有关
四、新生儿颅内出血
• 护理措施
• 密切观察病情,降低颅内压
– 严密观察病情:生命体征、神态、瞳孔,惊厥发生的时间、性质等
– 绝对静卧,抬高头部,防止加重颅内出血
二、新生儿窒息
• 发病机制
• 呼吸改变
– 原发性呼吸暂停和继发性呼吸暂停
• 各器官缺血缺氧改变 • 血液生化和代谢改变
– 血PaCO2升高,pH和PaO2值降低
二、新生儿窒息
• 临床表现
• 不同时期,表现不同
– 早期:胎动增加,胎心率加快≥ 160次/分 – 晚期:胎动减少或消失,胎心率减慢<100或停搏, 胎粪排出,羊水污染呈黄绿或墨绿色
三、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HI供氧;纠正酸中毒;维持血压;维持血糖在正常高值;补液
• 控制惊厥 首选苯巴比妥钠 • 治疗脑水肿 • 亚低温治疗
采用人工诱导方法将体温下降 2~4 ℃,仅用于足月儿
三、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HIE)
• 常见护理诊断/问题

儿科护理学 第六章第9.10.11节新生儿与新生儿疾病患儿的护理护理

儿科护理学  第六章第9.10.11节新生儿与新生儿疾病患儿的护理护理

第九节:新生儿寒冷损伤综合征
【病因及发病机制】
LOGO
第九节:新生儿寒冷损伤综合征
【护理评估】
健康史
评估患儿出生史,有无早产、窒息、胎膜早破、脐部感染及保暖 不当史;评估患儿硬肿出现的时间、部位、程度及进展情况,有 无反应低下、全身冰凉等症状。
心理-社会 支持状况
评估家长对本病及患儿病情的了解程度;评估患儿家庭居住环 境、经济状况及家长的心理状态。
棕色脂肪,成人极少,新生儿及冬眠动物较多。其特点是组织中含 有丰富的毛细血管,脂肪细胞内散在许多小脂滴,呈棕色。新生儿主要 分布在肩胛间区、腋窝及颈后部等处。棕色脂肪组织的主要功能是,在 寒冷的刺激下,可迅速分解成甘油和脂肪酸,发大量热能,经血液输送 到各组织以供利用。这一功能受交感神经调节。
识。
【护理目标】
患儿体温在12 ~24小时内恢复正 常,皮肤完整性保持良好,硬肿 逐渐消失。
患儿能维持良好的营养状况,体 重开始增长。
确保患儿住院期间没有发生交叉 感染。
并发症被及时发现和处理。
家长了解疾病发展过程及保温、 育儿知识,并能正确哺育和护理 小儿。
LOGO
第九节:新生儿寒冷损伤综合征
【实验室检查及辅助检查】
一般白细胞总数无明显变化,合并感染者总数及中性粒细胞有不同 程度的升高。患儿常有酸中毒、血糖低、尿素氮升高。部分患儿血小板 减少,如疑有DIC时,可做有关的检查。心电图检查可显示心肌损害、 心动过缓、低电压、心律不齐等。 X胸片常有肺瘀血、水肿或出血,常 合并有肺炎。
部14%,背及腰慨部14%,臀部8%,双下肢26%计算。
(2)全身表现:
1低体温:体温常<35℃,重者<30℃。可出现四肢甚至全身冰 冷,少吃、少哭、少动、反应低下等。

(完整版)第9版儿科学-第6章新生儿与新生儿疾病:7、胎粪吸入综合征;8、呼吸窘迫综合征

(完整版)第9版儿科学-第6章新生儿与新生儿疾病:7、胎粪吸入综合征;8、呼吸窘迫综合征

肺动脉高压
严重缺氧/混合性 酸中毒加重
肺动脉痉挛或其 肌层增生
肺动脉阻 力增高
右心压力增加
新生儿持续肺动脉高压(PPHN)
功能性关闭或未闭的动右 向左分流
儿科学(第9版)
(二)临床表现
吸入混胎粪的羊水 呼吸系统表现 PPHN
儿科学(第9版)
低氧血症
黏稠胎粪颗粒不完 全阻塞
吸气时小气道扩张,气体进入肺泡 呼气时小气道阻塞,气体不能完全呼出
肺泡通气量下降,引起CO2储留 肺泡破裂致肺间质气肿、纵隔气肿或气胸
正常肺泡
肺泡通换气功能代偿性增强
肺气肿
胎粪(主要是其中 的胆盐)
刺激局部引起化学性炎症
加重通换气功能障碍
儿科学(第9版)
(一)病因和发病机制
加重气体 弥散障碍
儿科学(第9版)
(三)临床表现
呼吸窘迫 进行性加重 (6小时内)
呼吸急促 鼻扇 吸气性三凹征 发绀 呼气呻吟
胸廓扁平 呼吸音减低
代偿潮气量减少
增加气道横截面积
减少气流阻力
呼吸辅助肌参与通气
满足增加的肺扩张压
儿科学(第9版)
高频通气( high-frequency ventilation, HFV )
➢ 原理:以快速频率送气,小潮气量快速叠加,提供持续张力维持肺容积增加 ➢ HFV可作为呼吸机治疗的首选 ➢ 高频振荡通气(HFOV)在新生儿HFV中使用频率最高 ➢ 目前广泛应用于MAS治疗,特别是合并严重肺气漏和PPHN(特别是需联合吸入NO)时
血生化检查,气管内吸引物及血液的细菌学培养
2. 影像学检查: (1)X线 (2)肺CT (3)心脏彩超
儿科学(第9版)

【完整版】儿科护理学_课程课件_新生儿与新生儿疾病患儿的护理PPT文档

【完整版】儿科护理学_课程课件_新生儿与新生儿疾病患儿的护理PPT文档
(二)胎盘因素:前置胎盘,胎盘早剥和胎盘功 能不足等
(三)脐带受压、打结、绕颈等 胎盘早剥
前置胎盘
胎盘早剥
胎盘老化、 梗塞
胎盘因素
前置胎盘
脐带绕颈
脐带脱垂
脐带因素
脐带过短
脐带打结
病因:引起血氧浓度降低的任何因素
非特异性免疫功能:屏障功能、淋巴结、补体、
(四)胎儿因素 ①早产儿、小于胎龄 几次喘息样呼吸
吸吮反射
拥抱反射
觅食反射
握持反射
7、体温调节
体温调节中枢不完善、皮下脂肪薄,体表面积相 对较大→易散热
早产儿
(1)棕色脂肪少,寒冷时 --硬肿症 (2)汗腺发育差 --体温升高
8、能量及体液代谢
能 总热量:生后第一周 50 ~ 75kcal(kg·d)→

100~120kcal/(kg·d ) 早产儿生后数周内常需肠道外营养
对刺激反应(grimace)
肌张力 (activity)
呼吸
(respiration)
临床表现:(二)新生儿窒息 Apgar评分
2、
体征
0
青紫或苍 皮肤颜色 白
心率(次/分) 无
1
2
身体红、四 全身红 肢青紫
小于100 大于100
弹足底、插 无反应 胃管反应
肌张力
松弛
有些动作如 哭、喷嚏 皱眉
四肢略屈曲 四肢能活动
10、常见特殊生理状态
(1)生理性体重下降: (2)生理性黄疸 (3)上皮珠和“马牙” (4)乳腺肿大和假月经
【常见护理诊断】
• 不能维持自主呼吸 • 有窒息的危险 • 有体温改变的危险 • 营养失调 • 有感染的危险
【护理措施】

第六章 新生儿和患病新生儿的护理

第六章 新生儿和患病新生儿的护理

第六章新生儿和患病新生儿的护理第一节足月新生儿的特点及护理本节考点:(1)新生儿的特点(2)新生儿常见的特殊生理状态(3)护理措施正常足月新生儿是指胎龄满37~42周出生,体重2.5kg以上,身长47cm以上,无任何畸形和疾病的活产新生儿。

一、正常新生儿的特点1.外观特征:出生时哭声响亮,四肢屈肌张力高而呈屈曲姿态,皮肤红润,胎毛少,覆盖着胎脂;头发分条清楚;耳廓软骨发育好、轮廓清楚;乳晕明显,乳房可摸到结节;指甲长到或长过指端;足底皮纹多而交错。

男婴睾丸降入阴囊、女婴大阴唇完全遮盖小阴唇。

2.体温:体温中枢发育不完善,调节能力差。

皮下脂肪较薄,体表面积相对较大,散热比成人快4倍;体温易随外界温度而变化。

新生儿产热主要依靠棕色脂肪的代谢。

棕色脂肪分布在中心动脉(主动脉弓,颈动脉)附近,肩胛间区等处,通过去甲肾上腺素调节。

新生儿室内环境温度要适宜,室温过高时,通过皮肤蒸发和出汗散热血液易浓缩,出现脱水热;室内体温过低,产热不足,则出现新生儿寒冷损伤综合征。

新生儿出生后30分钟至1小时体温下降1.5~2℃。

如环境温度适中,体温逐渐回升,并在36~37℃之间波动。

“适中温度”又称“中性温度”,指一种适宜的环境温度,在此温度下机体耗氧量最少,代谢率最低,蒸发散热量亦少,又能保证正常体温。

新生儿适中温度与体重及日龄有关,正常足月新生儿穿衣、包裹棉被、室温维持在24℃,便可达到中性温度的要求。

3.呼吸系统:胎儿在宫内不需要肺的呼吸,但有微弱的呼吸运动。

出生时经产道挤压,1/3肺液由口鼻排出,其余由肺间质毛细血管和淋巴管吸收,如吸收延迟,则出现湿肺。

新生儿在第一次吸气后,肺泡张开。

呼吸浅快,40~45次/分。

新生儿胸腔较小,肋间肌较弱,胸廓运动较浅,主要靠膈肌运动,呼吸呈腹式。

4.循环系统:胎儿出生后血液循环发生巨大变化,脐带结扎,肺血管阻力降低,卵圆孔和动脉导管出现功能性关闭。

心率波动较大,1OO次~150次/分,足月儿血压平均9.3/6.7kPa(70/50mmHg)。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生理特点
3.消化系统 新生儿胃呈水平位,贲门括约肌发育较差,幽门括约肌
发育较好,易发生溢乳和呕吐。出生后12小时内开始排
泄胎粪,呈墨绿色,由肠黏膜脱落上皮细胞、羊水及消 化液等组成。
4.泌尿系统
新生儿一般生后24小时内排尿,如生后48小时仍无尿, 需要检查原因。肾功能发育不成熟,肾小球滤过率低,
第二节 正常新生儿的特点及护理
(二)生理特点
7.体温调节 新生儿体温调节功能差;皮下脂肪薄,体表面积相对较大而易
散热;主要依靠棕色脂肪的代谢产热,故体温很容易随外界环
境温度的变化而变化。 新生儿的环境温度要适宜;室温过高时通过皮肤蒸发和出汗散
热,若体内水分不足,可使体温升高,发生“脱水热”;
室温过低时若不及时保暖则可引起低体温或寒冷损伤综合征。
浓缩功能较差,易发生水肿或脱水。
第二节 正常新生儿的特点及护理
(二)生理特点
5.神经系统
新生儿脑相对较大,占体重10%~12%(成人仅占2%)。
足月儿生后具有觅食反射、吸吮反射等原始神经反射。 正常情况下,出生数月自然消失,如发生神经系统疾病
时,这些反射减弱、消失或数月仍不消失。
第二节 正常新生儿的特点及护理
(一)外观特点
正常足月新生儿哭声响亮; 皮肤红润,毳毛少,皮下脂肪丰富; 头大约为身长的1/4,头发分条清楚; 耳壳软骨发育良好,耳舟成形; 乳头突起,乳晕明显,乳房可摸到结节; 指(趾)甲达到或超过指(趾)尖; 女婴大阴唇覆盖小阴唇,男婴睾丸下降至阴囊;整个足底有 较深的足纹;
四肢肌张力良好,呈屈曲状。
断所致,无需处理。
4.乳腺肿大 在生后3~5天男女新生儿均可出现乳腺肿大,如蚕豆或核桃大小,
多于2~3周内消退。由于母体内激素(孕酮)刺激乳腺但随着胎
儿娩出而突然中断所致。不可挤压,以免感染,不需特殊处理。
第二节 正常新生儿的特点及护理
二、新生儿的特殊生理状态
5.“马牙”和“螳螂嘴”
新生儿上腭中线两侧和牙龈边缘上常有黄白色米粒大小的斑点, 俗称“马牙”。
1.母亲有异常妊娠史的新生儿
2.异常分娩的新生儿 3.出生时异常的新生儿
第二节 正常新生儿的特点及护理
第二节 正常新生儿的特点及护理
一、正常新生儿特点
概念
正常新生儿是指胎龄满37~42周,出生体重2500~4000g,身长 超过47cm,无畸形和疾病的活产婴儿。
第二节 正常新生儿的特点及护理
一、正常新生儿特点
三、正常新生儿的护理 【护理问题】 1.有窒息的危险 与呕吐、溢奶有关。
2.有体险 与免疫功能差及皮肤黏膜屏障功能差有关。
4.知识缺乏 与家长缺乏正确护理新生儿的知识有关。
第二节 正常新生儿的特点及护理
三、正常新生儿的护理 【护理措施】 1.保持呼吸道通畅 2.保持体温稳定 (1)环境 (2)保暖 3.预防感染
第二节 正常新生儿的特点及护理
(二)生理特点
1.呼吸系统 呼吸主要靠膈肌的升降以腹式呼吸为主;呼吸中枢发育
不成熟,呼吸节律不规则,频率较快40~45次/分钟左
右。 2.循环系统
新生儿心率较快,约120~140次/分钟,且波动较大。
血压平均为9.3/6.7kPa(70/50mmHg)。
第二节 正常新生儿的特点及护理
清胆红素浓度不超过221μmol/L(12.9mg/dl),早产儿 血清胆红素浓度不超过257μmol/L(15mg/dl)。婴儿
一般情况良好,无需治疗。
第二节 正常新生儿的特点及护理
二、新生儿的特殊生理状态
3.假月经
部分女婴出生后5~7天,阴道流出少许血性分泌物可持续1周, 称假月经。这是因来自母体雌激素进入胎儿体内,出生后突然中
新生儿分类
1.正常出生体重儿 指出生体重为2500~4000g的新生儿。 2.低出生体重儿 指出生体重不足2500g的新生儿,常见于早产
儿和小于胎龄儿。其中出生体重低于1500g者称极低出生体重儿;
出生体重低于1000g者称超低出生体重儿。 3.巨大儿 出生体重大于400Og的新生儿,包括正常和有疾病者。
儿科护理
第六章 新生儿与新生儿疾病患儿的护理
目 录
学习目标
第一节
【根据胎龄分类】
1.足月儿
新生儿分类
指胎龄满37周至未满42周的新生儿。
2.早产儿
指胎龄未满37周的新生儿。第37周的早产儿因成熟度已接近足月 儿,故又称过渡足月儿。
3.过期产儿
指胎龄满42周以上的新生儿。
第一节
【根据出生体重分类】
第一节
新生儿分类
【根据出生体重和胎龄的关系分类】
1.适于胎龄儿 位的新生儿。 指出生体重在同胎龄儿平均体重第10~90百分
2.小于胎龄儿 指出生体重在同胎龄儿平均体重第10百分位以
下的新生儿。 3.大于胎龄儿 指出生体重在同胎龄儿平均体重第90百分位以
上的新生儿。
第一节
【高危儿】
新生儿分类
高危儿是指已发生或有可能发生危重疾病而需要监护的新生儿。 概括为以下几种情况:
(二)生理特点
6.免疫系统 新生儿非特异性和特异性免疫功能都不成熟。
胎儿可通过胎盘从母体获得IgG,因此新生儿不易感染
某些传染病,但半年后这种免疫力逐渐消失。 IgA和IgM不能通过胎盘传给新生儿,前者易引起呼吸道、
消化道感染,后者易患革兰阴性杆菌感染。
人乳的初乳中含SIgA较高,提高新生儿抵抗力,所以应 提倡母乳喂养。
(1)消毒隔离
(2)脐部护理 (3)皮肤护理
(4)预防接种
第三节
一、早产儿特点
早产儿的特点及护理
第二节 正常新生儿的特点及护理
二、新生儿的特殊生理状态
1.生理性体重下降
新生儿出生后由于体内水分丢失较多及大小便的排出,出现体重 下降,但不超过10%(一般3%~9%),生后10天左右恢复到出生
时体重。
2.生理性黄疸 由于新生儿胆红素代谢的特点,生后2~3天出现黄疸,4~5天达
高峰,10~14天自然消退,早产儿延至3~4周消退,血
新生儿口腔两颊部各有一脂肪垫,利于吸吮乳汁,俗称“螳螂
嘴”。 6.新生儿红斑和粟粒疹
生后1~2天,在新生儿头部、躯干及四肢常出现大小形状各异的
斑丘疹,称新生儿红斑;1~2天后自然消失。因皮脂腺堆积在鼻 尖、鼻翼两侧形成小米粒大小、黄白色皮疹,称为新生儿粟粒疹;
脱皮后自然消失。
第二节 正常新生儿的特点及护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