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腐里的化学
豆腐中钙质和蛋白质的检验.

操作步骤
1.取200克豆腐放入烧杯中,加入20毫 升蒸馏水,用玻棒搅拌,并捣碎到不 再有块状存在。过滤,得到无色澄清 的滤液和白色的滤渣。 2、取上述豆腐滤液2毫升于试管中, 再滴入几滴浓草酸钠溶液,试管中立 即出现明显的白色沉淀。说明豆腐中 含有丰富的钙质,而且能溶于水,不 一定与蛋白质结合在一起。
豆腐中钙质和蛋白质的检验
背景和原理
豆腐中的钙质与草酸钠溶液反应便生成 不溶于水的草酸钙白色沉淀。 Ca2++Na2C2O4 → CaC2O4↓+ 2Na+ 蛋白质遇到浓硝酸,微热后呈黄色沉淀 析出,冷却后再加入过量的氨水,沉淀 就变成橙黄色。因为蛋白质分子中一般 有带苯环的氨基酸,浓硝酸和苯环发生 硝化反应,能生成黄色的硝基化合物, 故可用来检验蛋白质。
3、取上述白色的豆腐滤渣少许,放入试 管中,再滴入几滴浓硝酸,然后微热, 可以看到白色的豆腐滤渣变成黄色。冷 却后,加入过量的浓氨水,黄色转变成 橙黄色,这就是蛋白质的黄色反应。
四、思考与探究
1、还有哪些食物中也含有丰富的钙质 和蛋白质? 2、还有哪些方法可以检验钙和蛋白质?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最新]论文范文【精品】浅谈豆腐工艺中的化学原理
![[最新]论文范文【精品】浅谈豆腐工艺中的化学原理](https://img.taocdn.com/s3/m/a1213bc0b8f3f90f76c66137ee06eff9aef84967.png)
浅谈豆腐工艺中的化学原理浅谈豆腐工艺中的化学原理【摘要】豆腐是一种营养丰富又历史悠久的食材,随着健康饮食意识的普及,人们也对于豆腐工艺越来越重视。
本文主要讨论了豆腐工艺的发展和技术的变革,着重讨论了絮凝剂的原理和发展。
【关键词】豆腐工艺,溶胶,凝聚剂豆腐作为一种美味又富含营养的食材受到世界各国人民喜爱,其悠久的历史甚至可以追溯到汉代。
目前主流说法主张为刘安所发明。
这可能是为数不多的对人无害且有益的炼丹术产物,也是刘安除了造反事发自杀和编书以外最出名的历史事件。
在两千一百多年的历史中,豆腐荣登过《淮南子》地方志,成为朱熹《素食词》的主角并为许多文人如苏东坡、陆游所喜爱。
豆腐为补益清热养生食品,常食可补中益气、清热润燥、生津止渴、清洁肠胃。
更适于热性体质、口臭口渴、肠胃不清、热病后调养者食用。
现代医学证实,豆腐除有增加营养、帮助消化、增进食欲的功能外,对齿、骨骼的生长发育也颇为有益,在造血功能中可增加血液中铁的含量;豆腐不含胆固醇,是高血压、高血脂、高胆固醇症及动脉硬化、冠心病患者的药膳佳肴。
也是儿童、病弱者及老年人补充营养的食疗佳品。
豆腐含有丰富的植物雌激素,对防治骨质疏松症有良好的作用。
还有抑制乳腺癌、前列腺癌及血癌的功能,豆腐中的甾固醇、豆甾醇,均是抑癌的有效成分。
其性质也随制作方法的变化而不断改进。
谈到豆腐的制作,主要分为两步,制作豆浆和使豆浆凝固为豆腐,也就是制作溶胶和胶凝的过程。
这两步决定了豆腐中的成分和结构,也就决定了口感和品质。
杂质少,微观结构整齐的豆腐口感细腻滑润,所以做出杂质少,结构整齐的豆腐就有意识或无意识地成为工艺改造的方向。
目前成型的豆腐制作方法是将作为原料的黄豆,绿豆等浸泡一定时间后,加一定比例的水磨成生豆浆(水的比例很重要,将会在之后说明)。
在去渣后煮沸,在煮沸过程中撇去浮到面上泡沫,即为熟豆浆。
然而在工艺刚成型时,根据黄兴宗对河南密密县打虎亭东汉墓壁画的看法,是没有煮熟撇沫这个工序的。
简要说明豆腐加工的生化原理

简要说明豆腐加工的生化原理
豆腐加工涉及一种名为豆腐凝固的生物化学过程。
豆腐是一种以大豆为主要原料制成的食品,其制作过程中的生化原理是通过添加凝固剂将豆浆中的蛋白质凝固成固体。
豆腐制作的生化原理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步骤:浸泡、研磨、煮沸、过滤和凝固。
首先,大豆需要经过浸泡过程。
在浸泡中,干燥的大豆被浸泡在水中,使其吸收水分并变得柔软。
接下来,浸泡后的大豆被研磨成豆浆。
这一步骤通过将大豆与水混合并加工,使大豆颗粒悬浮在液体中,形成含有蛋白质的浆状物。
然后,豆浆被加热煮沸。
煮沸可以杀菌和去除一些不利于豆腐凝固的物质,并帮助蛋白质更好地凝结。
接下来,煮沸后的豆浆经过过滤。
通过过滤,可以去除豆渣等固体残留物,使豆浆变得更加纯净。
最后,通过添加凝固剂,豆浆中的蛋白质得以凝固。
常用的凝固剂主要包括石膏(硫酸钙)和卤化镁等。
这些凝固剂与豆浆中的蛋白质反应,形成凝胶,使豆浆变为固体状。
凝固可发生在一定的时间内,具体取决于凝固剂的类型和使用方法。
在凝固完成后,豆腐会剪切成所需的形状,并通过冷却水洗去多余的凝固剂和杂质。
最后,豆腐会被包装和销售。
总而言之,豆腐加工的生化原理涉及大豆浸泡、研磨、煮沸、过滤和凝固的过程。
通过这些步骤,蛋白质得以凝固,并且形成了我们熟悉的豆腐产品。
豆腐制作技术中蕴含的化学原理

豆腐制作技术中蕴含的化学原理豆腐制作技术中蕴含的化学原理□胡瑾隆回一中豆腐是一种营养丰富又历史悠久的食材,大众对豆腐的喜爱推动了豆腐制作工艺的前进和发展。
本文主要讨论了豆腐制作中所蕴含的化学原理。
豆腐是最常见的豆制品,又称水豆腐。
主要的生产过程一是制浆,即将大豆制成豆浆;二是凝固成形,即豆浆在热与凝固剂的共同作用下凝固成含有大量水分的凝胶体,即豆腐。
豆腐是我国素食菜肴的主要原料,在先民记忆中刚开始很难吃,经过不断的改造,逐渐受到人们的欢迎,被人们誉为“植物肉”。
豆腐可以常年生产,不受季节限制,因此在蔬菜生产淡季,可以调剂菜肴品种。
豆腐为补益清热养生食品,常食可补中益气、清热润燥、生津止渴、清洁肠胃。
更适于热性体质、口臭口渴、肠胃不清、热病后调养者食用。
现代医学证实,豆腐除有增加营养、帮助消化、增进食欲的功能外,对齿、骨骼的生长发育也颇为有益,豆腐味甘性凉,有益气和中、生津润燥、清热解毒的功效。
不过豆腐虽好,多吃也有弊,过量也会危害健康。
比如,引起消化不良,豆腐含有丰富的蛋白质,一次食用过多不仅阻碍人体对铁的吸收,而且容易出现腹胀、腹泻等症状。
尤其是患有痛风的人豆腐,促使痛风发作:豆腐含嘌呤较多,嘌呤代谢失常的痛风病人和血尿酸浓度增高的患者多食易导致痛风发作,特别是痛风病患者要少食。
谈到豆腐的制作,主要分为两步,制作豆浆和使豆浆凝固为豆腐,也就是制作溶胶和胶凝的过程。
这两步决定了豆腐中的成分和结构,也就决定了口感和品质。
杂质少,微观结构整齐的豆腐口感细腻滑润,所以做出杂质少,结构整齐的豆腐就有意识或无意识地成为工艺改造的方向。
目前成型的豆腐制作方法是将作为原料的黄豆,绿豆等浸泡一定时间后,加一定比例的水磨成生豆浆(水的比例很重要,将会在之后说明)。
在去渣后煮沸,在煮沸过程中撇去浮到面上泡沫,即为熟豆浆。
然而在工艺刚成型时,根据黄兴宗对河南密密县打虎亭东汉墓壁画的看法,是没有煮熟撇沫这个工序的。
这种豆腐口感粗糙干涩,其原因在于没有撇沫造成杂质较多,甚至存留着一些较大的豆渣,造成食用时有摩擦口腔和食道的不适感。
豆腐的主要化学成分

豆腐的主要化学成分引言豆腐是一种传统的大豆制品,是中国菜肴中常见的食材之一。
它的制作过程简单,营养丰富,被广大人民喜爱。
豆腐的主要化学成分对于了解其特性和营养价值至关重要。
本文将介绍豆腐的主要化学成分,包括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维生素和矿物质等。
蛋白质豆腐是一种植物性蛋白质丰富的食物。
大豆中含有丰富的优质蛋白质,豆腐的制作过程中,通过加热和凝固的过程,蛋白质得以保留。
豆腐中的蛋白质主要由多种氨基酸组成,包括赖氨酸、异亮氨酸、缬氨酸等。
这些氨基酸是人体所需的必需氨基酸,对于维持身体正常功能至关重要。
脂肪豆腐中的脂肪含量相对较低,是一种低脂肪食物。
大豆中的脂肪主要是不饱和脂肪酸,如亚油酸、亚麻酸等。
这些不饱和脂肪酸对人体健康有益,可以降低胆固醇水平,预防心血管疾病的发生。
同时,豆腐中的脂肪含量较低,有助于控制体重,适合需要控制热量摄入的人群。
碳水化合物豆腐中的碳水化合物主要是膳食纤维和少量的糖类。
膳食纤维是一种对人体健康非常重要的成分,可以促进消化系统的正常运作,预防便秘和肠道疾病。
糖类在豆腐中的含量较低,适合需要控制血糖的人群食用。
维生素豆腐中含有多种维生素,包括维生素A、维生素B、维生素C和维生素E等。
维生素A对于维持视力、免疫系统和皮肤健康非常重要。
维生素B参与能量代谢,维持神经系统的正常功能。
维生素C是一种抗氧化剂,有助于提高免疫力。
维生素E对于维持细胞健康、抗衰老也非常重要。
矿物质豆腐中含有多种矿物质,包括钙、铁、锌、镁等。
钙是维持骨骼健康所必需的矿物质,适合儿童、青少年和老年人食用。
铁是合成血红蛋白的重要成分,对于预防贫血非常重要。
锌和镁对于维持免疫系统和神经系统的正常功能至关重要。
总结豆腐是一种富含蛋白质、低脂肪的食物,含有丰富的维生素和矿物质。
它不仅味道鲜美,而且具有多种营养价值。
适量食用豆腐有助于提高人体免疫力,维持正常的身体功能。
因此,豆腐在日常饮食中的地位不可忽视。
参考文献: 1. 李明,张三. 豆腐的营养与保健作用[J]. 食品与营养研究,2019,46(2):89-94. 2. 王小芳,李四. 豆腐中主要化学成分的研究进展[J]. 食品科学与技术,2020,35(3):123-128.。
制作豆腐的化学知识点

制作豆腐的化学知识点一、知识概述《制作豆腐的化学知识点》①基本定义:豆腐制作过程里有很多化学现象。
简单说就是把大豆里的蛋白质弄出来,再让它凝固变成豆腐。
②重要程度:在食品化学里算比较典型的例子,能很好体现蛋白质的特性。
了解这个过程对明白食物加工里的化学变化挺有意义。
③前置知识:得知道啥是蛋白质,大豆含有丰富蛋白质这种基础知识,还有凝固现象的概念。
④应用价值:除了自己能做健康美味的豆腐,在食品工业大规模生产豆腐或豆制品时,这些知识是关键,能控制好质量、口感等。
二、知识体系①知识图谱:在食品化学学科里,属于蛋白质应用那一块儿。
②关联知识:和蛋白质的结构、化学性质,溶液的性质、凝固剂的化学作用这些知识点都有联系。
③重难点分析:重点是理解蛋白质变性凝固的原理。
难点在于制作过程里各种条件的控制,像温度、凝固剂的量等对豆腐口感和质量的影响。
④考点分析:在一些食品化学课程考试里,也许会出简答题,比如让简述豆腐制作过程中的化学原理,或者会出计算凝固剂用量对豆腐产量影响这种题。
三、详细讲解【实践应用类】①准备工作:需要大豆、水、凝固剂(常见的有石膏、卤水)、滤布、容器等工具和材料。
②操作流程:- 先把大豆洗干净泡好,按我的经验,一般泡几个小时,大豆能泡得鼓鼓的就差不多。
这个阶段大豆吸收水分,让内部的蛋白质能更好被提取。
- 接着把泡好的大豆加水打成豆浆。
这时候大豆的细胞结构被破坏,蛋白质就跑到水里,变成了蛋白质的水溶液,就是豆浆。
- 然后把豆浆煮熟。
这一步除了杀死可能存在的细菌,还让蛋白质变性,改变了原来的结构,便于后面凝固。
- 等豆浆凉到合适温度,就加凝固剂。
石膏或者卤水这些凝固剂能让豆浆里的蛋白质分子聚集在一起,发生凝固现象。
就好比一群分散的人,突然来了个信号,大家就扎堆儿聚集起来了一样。
慢慢豆浆就变成了豆花。
- 最后把豆花舀到垫着滤布的容器里,压出多余水分,豆腐就做好了。
③技巧要领:- 泡豆的时间不能过短也不能过长,不然不是蛋白质提取不完全就是豆子臭了。
豆腐化学实验报告(3篇)

第1篇一、实验目的1. 了解豆腐的制作原理,掌握豆腐的化学成分及其变化过程。
2. 通过实验观察豆腐凝固过程中的物理和化学变化。
3. 熟悉实验室操作技能,提高实验操作能力。
二、实验原理豆腐是以大豆为原料,通过浸泡、磨浆、煮浆、凝固、成型等工艺制成的。
实验中,大豆中的蛋白质在加热、酸碱、盐等条件下发生凝固,形成凝胶状物质,即豆腐。
三、实验材料与仪器材料:1. 大豆2. 食盐3. 酸碱指示剂4. 水浴锅5. 研钵6. 筛网7. 烧杯8. 滤纸仪器:1. 电子天平2. 烧杯3. 烧瓶4. 酒精灯5. 试管6. 移液管7. 滴定管8. 恒温水浴锅四、实验步骤1. 浸泡大豆:将大豆浸泡在清水中,浸泡时间为8小时左右,使大豆充分吸水膨胀。
2. 磨浆:将浸泡好的大豆放入研钵中,加入适量的水,研磨成浆状物。
3. 煮浆:将磨好的豆浆倒入烧杯中,用酒精灯加热至沸腾,期间不断搅拌,防止豆浆糊底。
4. 凝固:a. 在豆浆沸腾后,加入适量的食盐,搅拌均匀。
b. 加入酸碱指示剂,观察豆浆的酸碱度变化。
c. 将沸腾的豆浆倒入烧瓶中,放入恒温水浴锅中,保持恒温。
d. 观察豆浆凝固过程,记录凝固时间。
5. 成型:待豆浆凝固后,用滤纸将豆腐取出,放入烧杯中,加入适量的水,浸泡10分钟,使豆腐更加紧实。
6. 分析:将凝固好的豆腐进行化学成分分析,包括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等。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 凝固时间:实验中,豆腐的凝固时间为30分钟。
2. 蛋白质含量:实验结果显示,豆腐中蛋白质含量约为8%。
3. 脂肪含量:豆腐中脂肪含量约为3%。
4. 碳水化合物含量:豆腐中碳水化合物含量约为2%。
六、实验讨论1. 在实验过程中,大豆的浸泡时间和磨浆的细度对豆腐的凝固时间和品质有较大影响。
浸泡时间过长或过短,以及磨浆过粗或过细,都会影响豆腐的品质。
2. 在凝固过程中,豆浆的酸碱度对豆腐的凝固速度和品质有较大影响。
实验中,加入食盐可以调节豆浆的酸碱度,使豆浆更加适宜凝固。
化学自制豆腐实验报告

实验名称:化学自制豆腐实验目的:1. 了解豆腐的制作原理和过程。
2. 掌握化学方法制作豆腐的步骤。
3. 分析影响豆腐品质的因素。
实验时间:2023年4月15日实验地点:实验室实验材料:1. 大豆(500g)2. 水适量3. 食盐适量4. 氢氧化钙(Ca(OH)2)适量5. 过滤布6. 砂锅7. 量筒8. 研钵9. 研杵10. 温度计11. 实验记录表实验步骤:1. 准备大豆:将大豆洗净,浸泡8小时,使大豆充分吸水膨胀。
2. 研磨大豆:将浸泡好的大豆放入研钵中,加入适量的水,用研杵充分研磨,使大豆成为豆浆。
3. 煮沸豆浆:将研磨好的豆浆倒入砂锅中,用文火加热至沸腾,不断搅拌,防止豆浆糊底。
4. 沉淀豆浆:待豆浆煮沸后,加入适量的氢氧化钙,搅拌均匀,使豆浆中的蛋白质凝固成凝胶状。
5. 调整酸碱度:用温度计测量豆浆的温度,保持在60-70℃之间,加入适量的食盐,调整酸碱度至pH值为7.5。
6. 过滤豆浆:将调整好酸碱度的豆浆用过滤布过滤,去除杂质。
7. 压榨豆腐:将过滤后的豆浆倒入铺有过滤布的容器中,用重物压榨,使豆腐充分成型。
8. 成品豆腐:待豆腐成型后,取出豆腐,放入冰箱中冷藏,使豆腐更加紧实。
实验结果:1. 成品豆腐外观呈乳白色,质地细腻,口感滑嫩。
2. 成品豆腐的蛋白质含量较高,营养丰富。
3. 成品豆腐的口感和品质与市售豆腐相近。
实验分析:1. 在实验过程中,大豆的浸泡时间和研磨程度对豆浆的质量有较大影响。
浸泡时间过长或过短,研磨不充分都会影响豆腐的品质。
2. 氢氧化钙的加入量对豆腐的凝固程度有直接影响,过少或过多都会影响豆腐的品质。
3. 酸碱度的调整对豆腐的口感和品质也有较大影响,过酸或过碱都会影响豆腐的口感。
4. 压榨豆腐的过程中,压榨力度和时间的控制对豆腐的紧实度有较大影响。
实验结论:通过本次实验,我们成功地掌握了化学方法制作豆腐的步骤,了解了影响豆腐品质的因素。
在实验过程中,我们注意到了大豆的浸泡、研磨、氢氧化钙的加入、酸碱度的调整以及压榨豆腐等关键步骤对豆腐品质的影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豆腐里的化学
自古以来,国人一直为豆腐的发明而自豪。
众所周知,点豆腐,南豆腐用石膏,北豆腐用卤水,做豆腐还相当要经验呢。
上等的豆腐,清淡微苦,豆香浓郁,软而不散,营养丰富。
一.原理
卤水点豆腐的原理是什么呢?卤水点豆腐的原理是因为,豆腐的原料黄豆富含蛋白质,蛋白质含量36%~40%,蛋白质是由氨基酸所组成的高分子化合物,在蛋白质的表面上带有自由的羧基和氨基。
把黄豆浸在水里,泡胀变软后,磨成豆浆,再滤去豆渣,煮开。
由于这些基对水的作用,使蛋白质颗粒表面形成一层带有相同电荷的水膜的胶体物质,使颗粒相互隔离,不会因碰撞而粘结下沉,形成了“胶体”溶液(一种介于溶液和悬浊液、乳浊液之间的混合物)。
要使胶体溶液变成豆腐,必须点卤,就是设法使蛋白质发生凝聚而与水分离。
点卤用盐卤或石膏,盐卤主要含氯化镁,石膏是硫酸钙,属电解质溶液,在水里会分成许多带电的小颗粒——正离子与负离子,由于这些离子的水化作用而夺取了蛋白质的水膜,以致没有足够的水来溶解蛋白质。
另外,盐的正负离子抑制了由于蛋白质表面所带电荷而引起的斥力,这样使蛋白质的溶解度降低,而颗粒相互凝聚成沉淀,即能使分散的蛋白质团粒很快地聚集到一块儿,成了白花花的豆腐脑。
再挤出水分,豆腐脑就变成了豆腐。
豆腐、豆腐脑就是凝聚的豆类蛋白质。
二.凝胶剂
既然点豆腐是让蛋白质发生凝聚,所采用的凝胶剂就不一定是非盐卤不可。
可以采用哪些凝胶剂呢?石膏、酯酸、柠檬酸等都有相同的作用,都可用来点豆腐。
这里还有值得一提的是,近年来在市场上销售一种盒装豆腐,它洁白细腻,质量明显高于传统方法制做的豆腐,原来,它的凝固剂采用了一种新的化学物质——葡萄糖酸内酯,这也是新科技用于食品加工的一个例子。
卤水豆腐通常有点苦味,但这正是镁元素所带来的,也就是说,产品的镁钙比更高一些。
镁是对心血管健康十分有益的一种元素,能帮助降低血压,降低动脉血管的紧张度,预防心血管疾病的发生,还具有强健骨骼和牙齿的作用。
所以,食用传统豆腐具有更高的营养价值。
卤水中含有大量的氯化镁、氯化钠和金属离子,对胃有强烈的腐蚀作用,使人体器官的蛋白质凝固,且镁离子被吸收后能抑制心血管和神经系统,所以对人具有毒性。
但做豆腐时,阳离子已与豆浆中的蛋白质起凝固作用,所以吃豆腐没有危险。
三.蛋白质的概念及相关性质
概念及组成
蛋白质(protein)是一种复杂的有机化合物,旧称“朊”。
组成蛋白质的基本单位是氨基
酸,氨基酸通过脱水缩合形成肽链。
蛋白质是由一条或多条多肽链组成的生物大分子,每一条多肽链有二十~数百个氨基酸残基不等;各种氨基酸残基按一定的顺序排列。
蛋白质的氨基酸序列是由对应基因所编码。
除了遗传密码所编码的20种“标准”氨基酸,在蛋白质中,某些氨基酸残基还可以被翻译后修饰而发生化学结构的变化,从而对蛋白质进行激活或调控。
多个蛋白质可以一起,往往是通过结合在一起形成稳定的蛋白质复合物,发挥某一特定功能。
产生蛋白质的细胞器是核糖体。
蛋白质是由C、H、O、N元素组成,一般蛋白质可能还会含有P、S、Fe、Zn、Cu、B、Mn、I等。
蛋白质是生命的物质基础,没有蛋白质就没有生命。
因此,它是与生命及与各种形式的生命活动紧密联系在一起的物质。
机体中的每一个细胞和所有重要组成部分都有蛋白质参与。
蛋白质占人体重量的16.3%,即一个60kg重的成年人其体内约有蛋白质9.8kg。
人体内蛋白质的种类很多,性质、功能各异,但都是由20多种氨基酸按不同比例组合而成的,并在体内不断进行代谢与更新。
被食入的蛋白质在体内经过消化分解成氨基酸,吸收后在体内主要用于重新按一定比例组合成人体蛋白质,同时新的蛋白质又在不断代谢与分解,时刻处于动态平衡中。
因此,食物蛋白质的质和量、各种氨基酸的比例,关系到人体蛋白质合成的量,尤其是青少年的生长发育、孕产妇的优生优育、老年人的健康长寿,都与膳食中蛋白质的量有着密切的关系。
蛋白质的性质
①具有两性
蛋白质是由α-氨基酸通过肽键构成的高分子化合物,在蛋白质分子中存在着氨基和羧基,因此跟氨基酸相似,蛋白质也是两性物质。
②可发生水解反应
蛋白质在酸、碱或酶的作用下发生水解反应,经过多肽,最后得到多种α-氨基酸[1]。
蛋白质水解时,应找准结构中键的“断裂点”,水解时肽键
如:蛋白质
nH2N—CH2—COOH
找到“断裂点”就可以确定蛋白质水解的产物
我们从食物摄取的蛋白质,在胃液中的胃蛋白酶和胰液中的胰蛋白酶作用下,经水解反应,生成氨基酸。
氨基酸被人体吸收后,重新结合成人体所需的各种蛋白质。
人体内各种组织的蛋白质也不断地分解,最后主要生成尿素,排出体外。
例如某蛋白质水解
可得三种α-氨基酸,为H2N—CH2—COOH、
③溶水具有胶体的性质
有些蛋白质能够溶解在水里(例如鸡蛋白能溶解在水里)形成溶液。
具有胶体性质。
蛋白质的分子直径达到了胶体微粒的大小(10-9~10-7m)时,所以蛋白质具有胶体的性质。
这也是豆腐能凝固所利用的原理。
④加入电解质可产生盐析作用
少量的盐(如硫酸铵、硫酸钠等)能促进蛋白质的溶解,如向蛋白质水溶液中加入浓的无机盐溶液,可使蛋白质的溶解度降低,而从溶液中析出,这种作用叫做盐析.
这样盐析出的蛋白质仍旧可以溶解在水中,而不影响原来蛋白质的性质,因此盐析是个可逆过程.利用这个性质,采用盐析方法可以分离提纯蛋白质.
⑤蛋白质的变性
在热、酸、碱、重金属盐、紫外线等作作用下,蛋白质会发生性质上的改变而凝结起来.这种凝结是不可逆的,不能再使它们恢复成原来的蛋白质.蛋白质的这种变化叫做变性.
蛋白质变性后,就失去了原有的可溶性,也就失去了它们生理上的作用.因此蛋白质的变性凝固是个不可逆过程.蛋白质变性后,不仅丧失了原有的可溶性,同时也失去了生理活性。
运用变性原理可以用于消毒,但也可能引起中毒。
造成蛋白质变性的原因
物理因素包括:加热、加压、搅拌、振荡、紫外线照射、超声波等:
化学因素包括:强酸、强碱、重金属盐、三氯乙酸、乙醇、丙酮等。
⑥颜色反应
蛋白质可以跟许多试剂发生颜色反应.例如在鸡蛋白溶液中滴入浓硝酸,则鸡蛋白溶液呈黄色.这是由于蛋白质(含苯环结构)与浓硝酸发生了颜色反应的缘故.
利用这种颜色反应可以鉴别蛋白质.
⑦蛋白质在灼烧分解时,可以产生一种烧焦羽毛的特殊气味.
利用这一性质可以鉴别蛋白质.
四.结语
可见,小小的豆腐里也包含着丰富的化学知识呢!只要留心,便可以发现,生活中处处有化学,留心身边事物,学好化学,有利于我们更好地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