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 渡汉江赏析

合集下载

渡汉江赏析

渡汉江赏析

渡汉江赏析渡汉江赏析【诗句】岭外音书断,经冬复历春。

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

【出处】唐·宋之问《渡汉江》。

【意思】远在岭南,同家里断绝了音讯,度过了一个寒冬又迎来了新春。

越是走近家乡,心情越是惶恐,担心家中出事,不敢问故乡来人。

【全诗】《渡汉江》[唐]宋之问岭外音书断,经冬复历春。

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

【注释】①岭外:岭南,从中原看岭南在五岭之外。

音书:音讯、书信。

②情更怯:心情更加害怕,既怕听到家中不幸消息,更怕被人发现自己是逃回。

【题解】这首诗是诗人从贬所泷州(今广东罗定县)逃归洛阳,途经汉江(指襄阳附近的一段汉水)时所作。

首二句追叙贬居岭南的情况,只就音书断绝和时间漫长两点落笔,原因在于这是诗人所最难忍受的。

两句平平叙来,似不着力,其实浓缩进了许多内容和思想情感,“断”、“复”二字尤见作意,富于包孕。

后二句写此刻心情。

诗人家乡距离“汉江”较远,所谓“近乡”是相对岭南的遥远而言。

好不容易从流放之地回来了,离家乡和亲人越来越近了,应当“情更切”或大喜过望才是,怎么反而“情更怯”了呢?答案得从首二句中去找。

诗人离家太久了,同家中断绝音信也是太久了,这期间他们会不会遭遇到不幸呢?会不会因自己被贬而受到牵连呢?因此离家越近,内心越忐忑不安,越不敢向路人打探家中消息。

两句真是写尽了诗人此时复杂矛盾的心理状态,诗人成功地表现了特定环境中的特定心态和感情,真切细腻,凝炼含蓄,令人百读不厌。

【全诗鉴赏】神龙二年(706),宋之问从泷州贬所逃归,途经湖北襄阳,渡汉水,写下了这首诗。

“岭外音书断”,泷州在今广东省罗定市,在五岭之南,故称“岭外”。

宋之问以谄附张易之兄弟被流放,其事不甚光彩,到贬所后从冬到春,与家里都失去了音信。

此次宋之问狼狈北逃,家乡是第一个目的地,本应是极为急切地希望回去。

但渡过汉水之时,面对这滔滔的`江水,他却胆怯了。

他感到:越接近家乡,越觉得心里没底,不知道这一年中家人怎么样了?他们吗?有没有挨冻受饿?他们会看待自己?还会欢迎自己吗?种种思绪纷至沓来,不禁使宋之问在汉江的小船里感慨万千。

【诗歌鉴赏】宋之问《渡汉江》原文及翻译赏析

【诗歌鉴赏】宋之问《渡汉江》原文及翻译赏析

【诗歌鉴赏】宋之问《渡汉江》原文及翻译赏析宋之问《渡汉江》原文凌外音书碎片,冬后春后。

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

宋志文渡汉札记、汉江:汉水。

长江最大支流,源出陕西,经湖北流入长江。

2.山外:五山以南的广东省广大地区通常被称为岭南。

在唐代,它经常被用作流放犯罪官员的场所。

书:信。

3、来人:渡汉江时遇到的从家乡来的人。

宋志文《渡汉》翻译流放岭南与亲人断绝了音信,熬过了冬天又经历一个新春。

越走近故乡心里就越是胆怯,不敢打听从家那边过来的人。

宋志文渡汉赏析《渡汉江》是唐代诗人宋之问(一说李频)的诗词作品,是一首五绝诗。

此诗一说作于宋之问神龙二年(706年)途经汉水时。

宋之问媚附武则天的男宠张易之,武氏去世后,唐中宗将其贬为泷州参军。

泷州在岭南,唐时,属于极为边远的地区,贬往那里的官员因不适应当地的自然地理条件和生活习俗,往往不能生还。

神龙元年(705年)十月宋之问过岭,次年春即冒险逃回洛阳,途经汉江(指襄阳附近的一段汉水)时写下了此诗。

另一说,此诗是李频由贬所泷州逃归洛阳,途经汉江(指襄阳附近的汉水)时所作。

这是诗人在从家乡回来的路上写的一首抒情诗。

前两句主要描述在山脊外长期居住的情况,后两句描述离家时的矛盾情绪。

整首诗表现了诗人对家乡和亲人的爱,以及流浪儿童从远方回家时的不安和怯懦的复杂心理。

《渡汉江》诗意在写思乡情切,真实地刻画了诗人久别还乡,即将到家时的激动而又复杂的心情。

语极浅近,意颇深邃;描摹心理,熨贴入微;不矫揉造作,自然至美。

前两句叙述了降职到岭南的情况。

谴责荒野已经够悲哀的了。

此外,他们与家人隔绝,不知道自己的生死存亡。

更重要的是,在这种情况下,它们能忍受漫长的冬春季节。

诗人没有平行空间的分离、有声书籍的断绝和漫长的时间这三层含义,而是一层层呈现、一步一步展现,强化和加深了贬谪到荒芜时期的孤独和压抑感,以及对家乡和亲人的思念。

“段”和“福”两个词似乎不费吹灰之力,但它们很有意义。

很明显,诗人的孤独精神和与世隔绝的精神,以及过去几年的精神损失都可以看到。

2023年《渡汉江》诗词鉴赏

2023年《渡汉江》诗词鉴赏

2023年《渡汉江》诗词鉴赏2023年《渡汉江》诗词鉴赏1《渡汉江》唐代:宋之问岭外音书断,经冬复历春。

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

译文及注释译文流放岭南与亲人断绝了音信,熬过了冬天又经历一个新春。

越走近故乡心里就越是胆怯,不敢打听从家那边过来的人。

注释汉江:汉水。

长江最大支流,源出陕西,经湖北流入长江。

岭外:五岭以南的广东省广大地区,通常称岭南。

唐代常作罪臣的流放地。

书:信。

来人:渡汉江时遇到的从家乡来的人。

赏析《渡汉江》诗意在写思乡情切,真实地刻画了诗人久别还乡,即将到家时的激动而又复杂的心情。

语极浅近,意颇深邃;描摹心理,熨贴入微;不矫揉造作,自然至美。

前两句追叙贬居岭南的情况。

贬斥蛮荒,本就够悲苦的了,何况又和家人音讯隔绝,彼此未卜存亡,更何况又是在这种情况下经冬历春,捱过漫长的时间。

诗人没有平列空间的悬隔、音书的断绝、时间的久远这三层意思,而是依次层递,逐步加以展示,这就强化和加深了贬居遐荒期间孤孑、苦闷的感情,和对家乡、亲人的思念。

“断”字“复”字,似不着力,却很见作意。

此诗人困居贬所时那种与世隔绝的处境,失去任何精神慰藉的生活情景,以及度日如年、难以忍受的精神痛苦,都历历可见,鲜明可触。

这两句平平叙起,从容承接,没有什么惊人之笔,往往容易为读者轻易放过。

其实,它在全篇中的地位、作用很重要。

有了这个背景,下两句出色的抒情才字字有根。

第三、四两句描写诗人逃归途中的心理变化。

“近乡”交代诗人因长期不知家人消息而逃离贬地,走近家乡。

所谓“情更怯”,即愈接近故乡,离家人愈近,担忧也愈厉害,简直变成了一种害怕,怕到“不敢问来人”。

按照常情,这两句似乎应该写成“近乡情更切,急欲问来人”,诗人笔下所写的却完全出乎常情:“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

”仔细寻味,又觉得只有这样,才合乎前两句所揭示的“规定情景”。

因为诗人贬居岭外,又长期没有家人的任何音讯,一方面固然日夜在思念家人,另一方面又时刻担心家人的命运,怕家人由于诗人的牵累而遭到不幸。

《渡汉江》原文及译文

《渡汉江》原文及译文

《渡汉江》原文及译文《渡汉江》原文及译文古诗文主要指中国古代的诗歌和散文,拥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内涵。

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渡汉江》原文及译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渡汉江》原文:宋之问〔唐代〕岭外音书断,经冬复历春。

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

《渡汉江》译文:客居岭外与家里音信断绝,经过了冬天又到了春天。

离故乡越近心中越胆怯,不敢询问从家那边过来的人。

《渡汉江》赏析:《渡汉江》诗意在写思乡情切,真实地刻画了诗人久别还乡,即将到家时的激动而又复杂的心情。

语极浅近,意颇深邃;描摹心理,熨贴入微;不矫揉造作,自然至美。

前两句追叙贬居岭南的情况。

贬斥蛮荒,本就够悲苦的了,何况又和家人音讯隔绝,彼此未卜存亡,更何况又是在这种情况下经冬历春,捱过漫长的时间。

诗人没有平列空间的悬隔、音书的断绝、时间的久远这三层意思,而是依次层递,逐步加以展示,这就强化和加深了贬居遐荒期间孤孑、苦闷的感情,和对家乡、亲人的思念。

“断”字“复”字,似不着力,却很见作意。

此诗人困居贬所时那种与世隔绝的处境,失去任何精神慰藉的生活情景,以及度日如年、难以忍受的精神痛苦,都历历可见,鲜明可触。

这两句平平叙起,从容承接,没有什么惊人之笔,往往容易为读者轻易放过。

其实,它在全篇中的地位、作用很重要。

有了这个背景,下两句出色的抒情才字字有根。

“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

”两句描写诗人逃归途中的心理变化。

“近乡”交代诗人因长期不知家人消息而逃离贬地,走近家乡。

所谓“情更怯”,即愈接近故乡,离家人愈近,担忧也愈厉害,简直变成了一种害怕,怕到“不敢问来人”。

按照常情,这两句似乎应该写成“近乡情更切,急欲问来人”,诗人笔下所写的却完全出乎常情:“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

”仔细寻味,又觉得只有这样,才合乎前两句所揭示的“规定情景”。

因为诗人贬居岭外,又长期没有家人的任何音讯,一方面固然日夜在思念家人,另一方面又时刻担心家人的命运,怕家人由于诗人的牵累而遭到不幸。

《渡汉江》翻译赏析

《渡汉江》翻译赏析

渡汉江翻译赏析杜甫的《渡汉江》是一首描写他离开家乡蜀地,前往江南的感怀之作。

这首诗以其深刻的思考和动人的文字,被誉为中国诗歌史上最经典的名篇之一。

下面我们将通过对这首诗的翻译赏析,深入了解杜甫的思想和精神追求。

原文岭外音书断,经冬复历春。

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

脚著谢公屐,身登青云梯。

半壕流血马,千蹄踏破尘。

汉家大破楼兰,塞外入胡笳。

李广随时趋,不使骑□□。

五峰如截屏,群壑空复平。

仰取轩辕席,不负如来重。

肃宗神功业,青史肯嗟诵。

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

翻译第一句岭外音书断,经冬复历春。

在这句话中,杜甫把情感和自然景色巧妙地结合在一起。

整个句子抒发了作者在久离家园的边陲领地,听不到故乡消息的感叹之情。

这里的“岭外”代表了杜甫离开家乡的远离和漫长的旅途,而“音书断”则意味着作者自离家后,已经很长时间没有听到家乡的消息。

经冬复历春,表示作者离开家已有一年之久。

第二句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

在这句话中,杜甫表达了自己回到家乡所面临的尴尬和困惑。

这里的“近乡”表示杜甫已经接近了自己的家乡,但“情更怯”说明作为流浪者的他对家乡充满了不安,不知道该如何面对和自己分别已久的亲人。

因此,他不敢问来人的消息,表示他尚未打破与故乡之间的沉默,仍处于犹豫不决的状态。

第三句脚著谢公屐,身登青云梯。

在这句话中,杜甫描述了他在旅途中的艰辛和自己超越一切的决意。

这里的“谢公屐”是指韩愈写的《谢衡》中主人公离家前,对老屐的感慨。

杜甫用“脚著谢公屐”,表现出他在流浪中曾多次尝到离别、哀伤的滋味,决定脚踩这个远行者行路用的屦子来凭借他的坚强和决心。

而“身登青云梯”则体现了作者一步一步地攀登至自己理想的高度之上。

第四句半壕流血马,千蹄踏破尘。

这句话表现了战争带来的破坏和杀戮对群众的血腥残忍影响,同时也展现了流浪者所遭受的种种艰难困苦。

半壕流血马,揭示了战争带来的血腥惨案;而千蹄踏破尘,则显示了自己在尘土飞扬的旅途中,不断地向前迈进,攀登到理想高度的不懈努力。

李频古诗渡汉江原文译文及赏析

李频古诗渡汉江原文译文及赏析

李频古诗渡汉江原文译文及赏析
李频是晋代文学家,他在中国文学史上留下了经典之作,其中最著名的是他的古诗《渡汉江》,被誉为“国粹”,被无数文人墨客和学者们深深铭记于心。

《渡汉江》散文诗共六句,以汉江渡运的景象为背景,描述经过汉江的渡船上一位渔夫,他从船头向右拉着自己的网,右边也跟着一只小艇,上面有一对夫妻在一起,渔夫约她们要去大洋洲。

这句诗以平实淡漠的语句写出汉江渡运的景象,但在神韵、气势、审美观点上却激发出深远的意蕴。

《渡汉江》原文译文:
谁弄愁无限:湖边一渔夫,
正巧拉网渡汉江:一只小艇跟着他一起,
上有夫妻两:不知要去大洋洲。

《渡汉江》赏析:
《渡汉江》是李频以汉江渡运的景象为背景写出的一首清新优美的古诗,表现出一种无穷无尽的淡然和宁静。

诗中五个字结构层次鲜明,内容简洁,句节简单,却融汇了诗人对汉江渡运情趣的深刻感悟和淡然回眸,表现出一种空灵的心情。

这首诗细节具体,文字犹如广袤的江湖,表达了一种宽广的心境,弥漫着淡淡的温柔。

从中,诗人让我们仿佛置身在这汉江的湖面上,去感受江水的声优和宁静,去欣赏大河的蜿蜒,去品味秋风的清凉,去领略江湖的风情,去体会“多不胜数”明月的美丽。

这首诗凸显了李频抒发游子情绪体现出的宽容
与包容,深深地感染了无数读者。

李频的古诗《渡汉江》无疑是一首值得铭记的优秀作品,它的神韵、气势和审美观点深深影响了无数文人墨客和学者,其中也体现了他对大自然的深刻感悟和他对和谐自然的认知,这也是当今时代文人们值得思考与借鉴的地方。

《渡汉江》宋之问唐诗注释翻译赏析

《渡汉江》宋之问唐诗注释翻译赏析

《渡汉江》宋之问唐诗注释翻译赏析(实用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教育资料,如先唐、唐诗、宋词、元曲、后唐、文言文、经典诗词、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资料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our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educational materials, such as the first Tang Dynasty, Tang poetry, Song poetry, Yuan Opera, the later Tang Dynasty, Classical Chinese, classical poetry, other model essays, etc. If you want to know different data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渡汉江》宋之问唐诗注释翻译赏析作品简介《渡汉江》是唐代诗人宋之问(一说李频)创作的一首五绝。

宋之问《渡汉江》原文及赏析

宋之问《渡汉江》原文及赏析

宋之问《渡汉江》原文及赏析《渡汉江》诗意在写思乡情切,真实地刻画了诗人久别还乡,即将到家时的激动而又复杂的心情。

语极浅近,意颇深邃;描摹心理,熨贴入微;不矫揉造作,自然至美。

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宋之问《渡汉江》原文及赏析,欢迎大家阅读!渡汉江唐代:宋之问岭外音书断,经冬复历春。

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

译文客居岭外与家里音信断绝,经过了冬天又到了春天。

离故乡越近心中越胆怯,不敢询问从家那边过来的人。

注释汉江:汉水。

长江最大支流,源出陕西,经湖北流入长江。

岭外:五岭以南的广东省广大地区,通常称岭南。

唐代常作罪臣的流放地。

书:信。

来人:渡汉江时遇到的从家乡来的人。

赏析《渡汉江》诗意在写思乡情切,真实地刻画了诗人久别还乡,即将到家时的激动而又复杂的心情。

语极浅近,意颇深邃;描摹心理,熨贴入微;不矫揉造作,自然至美。

前两句追叙贬居岭南的情况。

贬斥蛮荒,本就够悲苦的了,何况又和家人音讯隔绝,彼此未卜存亡,更何况又是在这种情况下经冬历春,捱过漫长的时间。

诗人没有平列空间的悬隔、音书的断绝、时间的久远这三层意思,而是依次层递,逐步加以展示,这就强化和加深了贬居遐荒期间孤孑、苦闷的感情,和对家乡、亲人的思念。

“断”字“复”字,似不着力,却很见作意。

此诗人困居贬所时那种与世隔绝的处境,失去任何精神慰藉的生活情景,以及度日如年、难以忍受的精神痛苦,都历历可见,鲜明可触。

这两句平平叙起,从容承接,没有什么惊人之笔,往往容易为读者轻易放过。

其实,它在全篇中的地位、作用很重要。

有了这个背景,下两句出色的抒情才字字有根。

“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

”两句描写诗人逃归途中的心理变化。

“近乡”交代诗人因长期不知家人消息而逃离贬地,走近家乡。

所谓“情更怯”,即愈接近故乡,离家人愈近,担忧也愈厉害,简直变成了一种害怕,怕到“不敢问来人”。

按照常情,这两句似乎应该写成“近乡情更切,急欲问来人”,诗人笔下所写的却完全出乎常情:“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汉江:今汉水中游的襄河。 2、岭外:即岭南。 3、音书断:指与家乡断绝了音 讯。 4、怯:畏缩。
岭外音书断,经冬复历春。
我离开家乡到了五岭之外,经过了一个冬天, 又到了春天。因为交通不便,我和家人没有联系, 已经很长时间了。
பைடு நூலகம்
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
现在我渡过汉江赶回家乡去,怎知离家越近, 心情就越紧张。因为怕伤了美好愿望,以致 遇到同乡,也不敢打听家乡情况。
渡汉江
——宋之问 岭外音书断,经冬复历春。 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
作者简介
宋之问约生于唐高宗显庆元年(656年~712 年),并没有显赫的门第家世。父亲宋令文起自 乡闾,矢志于学,交友重义,“比德同道。理阃 探索词源论讨”,多才多艺,不仅“富文辞,且 工书,有力绝人,世称三绝。”唐高宗时做到左 骁卫郎将和校理图书旧籍的东台详正学士,饶著 声誉。在父亲的影响下,宋之问和弟弟宋之悌, 宋之逊自幼勤奋好学,各得父之一绝;宋之悌骁 勇过人,宋之逊精于草隶,宋之问则工专文词, 成当时佳话美谈。上元二年(675年),长得身 材高昂、仪表堂堂的宋之问进士及第,登临“龙 门”,踏上了仕进正途。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