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二语文上册古诗赏析

合集下载

4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古诗词汇总 译文+赏析

4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古诗词汇总 译文+赏析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古诗词汇总译文+赏析八年级上册必背诗词野望[唐]王绩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

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

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一、译文傍晚时分站在东皋纵目远望,我徘徊不定不知该归依何方,层层树林都染上秋天的色彩,重重山岭披覆着落日的余光。

牧人驱赶着那牛群返还家园,猎人骑着骏马带回猎物。

大家相对无言彼此互不相识,我长啸高歌真想隐居在山冈!二、赏析这首诗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画面?联系作者的生平,说说你对诗作思想感情的理解。

这首诗中间两联主要写景,描绘了诗人薄暮时分于东皋所见的田园风光。

夕阳余晖晕染下,每一棵树,每一座山,都呈现着浓浓的秋意;放牧的人赶着牛返回,猎人骑着马带着猎获的禽鸟归来。

诗歌首联“徙倚”二字,点明作者徘徊无依的孤独心境。

颔联和颈联写的都是恬淡自然的田园景物,但因作者心绪的原因,都染上了一层忧郁、孤独和清冷的色彩。

尾联抒发感情,田园生活的静谧和安闲冲淡不了诗人的忧郁,他感觉自己并不能融入这诗一般的田园山水,只好从先贤那里寻找慰藉。

诗人的彷徨、孤独和苦闷,可能是因为仕途的不得志,感觉前途渺茫,所以他三仕三隐,寄情于诗酒。

黄鹤楼[唐]崔颢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一、译文昔日的仙人已乘着黄鹤飞去,这地方只留下空荡的黄鹤楼。

黄鹤一去再也没有返回这里,千万年来只有白云飘飘悠悠。

汉阳晴川阁的碧树历历可辨,更能看清芳草繁茂的鹦鹉洲。

时至黄昏不知何处是我家乡?看江面烟波渺渺更使人烦愁!二、赏析1.此诗是怎样将神话传说与眼前景物融为一体的?抒发了诗人什么样的情感?《黄鹤楼》前两联,均是先写神话传说,再写眼前景物,虚中有实,抚今追昔,写出诗人对世事变化难以预料的感慨。

以神话传说起笔,则增添了黄鹤楼的神异色彩,大大丰富了诗歌的内容。

首联从神话传说落笔,起笔高远,回到现实情境,又仿佛黄鹤从天而降一样,神秘莫测。

八年级上册课外古诗赏析(8首)

八年级上册课外古诗赏析(8首)

八年级上册课外古诗赏析(8首)一、《庭中有奇树》——古诗十九首庭中有奇树,绿叶发华滋。

攀条折其荣,将以遗所思。

馨香盈怀袖,路远莫致之。

此物何足贵,但感别经时。

1、试着用自己的话描绘诗中所写的景象:在春天的庭院里,有一株嘉美的树,在满树绿叶的衬托下,开出了茂密的花朵,显得格外生气勃勃,春意盎然。

女主人攀着枝条,折下了最好看的一树花,要把它赠送给日夜思念的亲人。

花的香气染满了我的衣襟和衣袖,天遥地远,花不可能送到亲人的手中。

只是痴痴地手执著花儿,久久地站在树下,听任香气充满怀袖而无可奈何。

这花有什么珍贵呢?只是因为别离太久,想借著花儿表达怀念之情罢了。

赏析:这首诗写一个妇女对远行的丈夫的深切怀念之情。

由树及叶,由叶及花,由花及采,由采及送,由送及思。

全诗八句,可分作两个层次,每四句为一个层次。

诗人始终暗用比兴的手法,以花来衬托人物,写出人物的内心世界。

一方面,花事的兴盛,显示了人物的孤独和痛苦;另一方面,还隐藏着更深的一层意思,那就是:花事虽盛,可是风吹雨打,很快就会落,那正是主人公一生遭遇的象征。

诗的最后两句“此物何足贵,但感别经时”是主人公无可奈何而说出的自我宽慰的话,同时也点明了全诗的主题。

1、此树“奇”,还是“何足奇”?答:从前面六句来看,诗人对于花的珍奇美丽,本来是极力赞扬的。

可是写到最后,突然又说“此物何足贵”,未免使人有点惊疑。

其实,对花落下先抑的一笔,正是为了后扬“但感别经时”这一相思怀念的主题。

无论说花的可贵还是不足稀奇,都是为了表达同样的思想感情。

但这一抑一扬,诗的感情增强了,最后结句也显得格外突出。

2、题外之意,耐人寻味:主人公折花,原是为了解脱相思的痛苦,从中得到一点慰藉;而偏偏所思在天涯,花儿无法寄达,平白又添了一层苦恼;相思怀念更加无法解脱。

二、《龟虽寿》曹操(东汉)神龟虽寿,犹有竟时。

螣蛇乘雾,终为土灰。

神龟虽能长寿,但也有死亡的时候。

腾蛇即使能乘雾升天,最终也得死亡,变成灰土。

(语文版)八年级上册古诗词赏析

(语文版)八年级上册古诗词赏析

八年级上册古诗词赏析1、游山西村一、陆游(1125—1210),字务观,号放翁。

汉族,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南宋著名诗人。

少时受家庭爱国思想熏陶,高宗时应礼部试,为秦桧所黜。

孝宗时赐进士出身。

中年入蜀,投身军旅生活,官至宝章阁待制。

晚年退居家乡。

创作诗歌今存九千多首,内容极为丰富。

二、赏析首联渲染出丰收之年农村一片宁静、欢悦的气象。

腊酒,指上年腊月酿制的米酒。

豚,是小猪。

足鸡豚,意谓鸡豚足。

这两句是说农家酒味虽薄,而待客情意却十分深厚。

一个“足”字,表达了农家款客尽其所有的盛情。

“莫笑”二字,道出了诗人对农村淳朴民风的赞赏。

颔联既写出山西村山环水绕,花团锦簇,春光无限,另一方面它又富于哲理,表现了人生变化发展的某种规律性,令人回味无穷。

人们可以从中领悟到蕴含的生活哲理——不论前路多么难行,只要坚定信念,勇于开拓,人生就能“绝处逢生”,出现一个充满光明与希望的新境界。

颈联则由自然入人事,描摹了南宋初年的农村风俗画卷。

读者不难体味出诗人所要表达的热爱传统文化的深情。

“社”为土地神。

春社,在立春后第五个戊日。

这一天农家祭社祈年,热热闹闹,吹吹打打,充满着丰收的期待。

陆游在这里更以“衣冠简朴古风存”,赞美着这个古老的乡土风俗,显示出他对吾土吾民之爱。

前三联写了外界情景,并和自己的情感相融。

然而诗人似乎意犹未足,故而笔锋一转:“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

”无时,随时。

诗人已“游”了一整天,此时明月高悬,整个大地笼罩在一片淡淡的清光中,给春社过后的村庄也染上了一层静谧的色彩,别有一番情趣。

于是这两句从胸中自然流出:但愿而今而后,能不时拄杖乘月,轻叩柴扉,与老农亲切絮语,此情此景,不亦乐乎!一个热爱家乡,与农民亲密无间的诗人形象跃然纸上。

2、山坡羊·潼关怀古一、作者张养浩(1269—1329年),汉族,字希孟,号云庄,山东济南人,元代著名散曲家。

诗、文兼擅,而以散曲著称。

此曲是张养浩晚年的代表作,也是元散曲中思想性、艺术性完美结合的名作。

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全部古诗总结赏析

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全部古诗总结赏析

初中语⽂⼋年级上册全部古诗总结赏析1.野望王绩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

树树皆秋⾊,⼭⼭唯落晖。

牧⼈驱犊返,猎马带禽归。

相顾⽆相识,长歌怀采薇。

诗歌⼤意:傍晚时分我站在东皋纵⽬远眺,徘徊不定,不知归依何⽅。

⼣阳余晖晕染下,每⼀棵树,每⼀座⼭,都呈现着浓浓的秋意。

放牧的⼈赶着⽜返回,猎⼈骑着马带着猎获的禽鸟归来。

我看到这些⼈⼜不认识,长声歌唱《诗经》中“采薇”的诗句。

1、试分析⾸联在全诗中的作⽤。

(1)第⼀句的“东皋”点明地点,“薄暮”点明时间,“望”字领起中间两联写景。

(2)第⼆句呼应尾联,表现出哀伤的情感,为全诗奠定了感情基调。

(3)写出了诗⼈内⼼的苦闷和⽭盾,想在政治上有所作为,却始终不得志的迷茫和失意情绪。

2、请从“情”与“景”关系的⾓度,赏析本诗的颔联。

融情于景。

诗中描写了漫⼭遍野,树叶枯黄,更兼残阳尽染的萧瑟衰败景象,景中寄寓了诗⼈孤独、落寞的情怀。

3、颔联和颈联运⽤了何种⼿法,描绘了怎样的景象?中间四句写薄暮中所见景物。

(举⽬四望,到处是⼀⽚秋⾊,在⼣阳的余晖中越发显得萧瑟。

在这静谧的背景之上,牧⼈驱犊回家,猎⼈满载⽽归,似乎兴致盎然。

)(可换成上⾯颔联和颈联的诗歌⼤意)牧⼈与猎马的特写,带着牧歌式的⽥园⽓氛,使整个画⾯活跃了起来。

这四句诗宛如⼀幅⼭家晚秋图,光与⾊,远景与近景,静态与动态,搭配得恰到好处。

4、尾联通过运⽤伯夷和叔齐的典故有何表达作⽤?诗⼈在现实中孤独⽆依,只好追怀古代的隐⼠,和伯夷、叔齐那样的⼈做朋友。

诗⼈借“采薇”的典故,表现诗⼈知⾳难觅、孤独⽆依的苦闷与惆怅之情。

5、诗⼈在诗中流露了怎样的感情?这⾸诗通过描写萧瑟静谧的秋景和⽆⼈相识的情景,表现了诗⼈孤独苦闷、彷徨清冷⼼情和在现实中孤独⽆依、只好追怀古⼈的落寞⼼绪。

2.黄鹤楼崔颢(hào)昔⼈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去不复返,⽩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愁。

八年级上册课内古诗词解析

八年级上册课内古诗词解析

八年级上册课内古诗词解析八年级上册(18首)野望王绩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

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

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译文】傍晚时站在隐居的地方纵目远眺,徘徊不定不知归依何方。

层层树林都染上金黄的秋色,重重山岭披覆着落日的余光。

牧人驱赶着牛群返回,猎人骑着马带着猎物回去。

我看到这些人又并不认识,咏一曲长歌来怀念古代采薇而食的隐±。

【赏析】王绩《野望》写的是山野秋景,在闲逸的情调中,带着几分彷徨、孤独和苦闷,是王绩的代表作,也是现存唐诗中最早的一首格律完整的五言律诗。

全诗于萧瑟恬静的景色描写中流露出孤独抑郁的心情,抒发了惆怅、孤寂的情怀。

“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

”皋是水边地。

东皋,指他家乡绛州龙门的一个地方。

他归隐后常游北山、东皋,自号“东皋子”。

“徙倚”是徘徊的意思。

“欲何依",化用曹操《短歌行》中“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的意思,表现了百无聊赖的彷徨心情。

下面四句写薄暮中所见景物。

举目四望,到处是一片秋色,在夕阳的余晖中越发显得萧瑟。

在这静谧的背景之上,牧人与猎马的特写,带着牧歌式的田园气氛,使整个画面活动了起来。

这四句诗宛如一幅山家秋晚图,光与色,远景与近景,静态与动态,搭配得恰到好处。

然而,王绩还不能像陶渊明那样从田园中找到慰藉,所以最后说:“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说自己在现实中孤独无依,只好追怀古代的隐土,和伯夷、叔齐那样的人交朋友了。

黄鹤楼崔颍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译文】传说中的仙人早乘黄鹤飞去,这地方只留下空荡的黄鹤楼。

飞去的黄鹤再也不能复返了,唯有悠悠白云徒然千载依I日。

汉阳晴川阁的碧树历历在目,鹦鹉洲的芳草长得密密稠稠,时至黄昏不知何处是我家乡?面对烟波渺渺大江令人发愁!【赏析】题咏黄鹤楼的作品很多,但举世公认崔颍的《黄鹤楼》堪称绝唱,连大诗人李白也因“崔颍题诗在上头”而搁笔。

初二语文上册课内古诗词【重点句赏析】

初二语文上册课内古诗词【重点句赏析】

初二语文上册课内古诗词【重点句赏析】1、《望岳》名句: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赏析:“钟”字用拟人手法将大自然写的有情,“割”字突出泰山遮天蔽日的形象。

用字“奇险”,写出了泰山的奇妙秀丽和雄伟高大的形象。

名句: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赏析:整齐的对偶句写出山中云气的层出不穷,心胸为之荡涤。

表现作者胸襟宽广,视野开阔。

名句: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赏析:写出了诗人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具有必须的生活哲理。

这两句诗至今还被人们广泛用来勉励自己——人生如登山,只有不畏困难险阻,奋力登上“绝顶”。

才能享受“一览众山小”的成功的喜悦。

2、《春望》名句: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赏析:用比照的写法,明写景,实抒感,以京城的荒芜、破败、草林丛生来正衬诗人的无限悲惨。

一个“破”字一个“深”字,突出国都残缺,满目凄凉。

为全诗缔造气氛。

名句: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赏析:运用对偶、拟人、反衬的写法,意思是由于战乱,都城破败,仿佛花也因感慨时事而落泪,(更多内容,关注微信公众号:初二数学语文英语)鸟也因世间的离别而惊心。

用这种移情于花鸟的手法,衬托自己“感时”“恨别”之悲。

名句: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赏析:对偶句构造工整,感情浓郁,表现了诗人在消息隔绝又盼家书不至时的忧国之情和迫切心情。

— 1/3 —— 1/3 —名句: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赏析:以诗人“春望”后情态作结,用一“搔”字,显示了诗人的愁苦之心。

含蓄、生动地描写出诗人忧愁万虑、憔悴不堪的情状。

3、《归园田居〔其三〕》名句: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赏析:运用对偶修辞手法,形象地刻画了诗人早出晚归、辛勤劳作的形象,呈现了一幅漂亮的“月下归耕图”,(更多内容,关注微信公众号:初二数学语文英语)表达作者不以为苦,享受劳作乐趣的归隐之乐。

名句:衣沾缺乏惜,但使愿无违。

赏析:点明主旨。

“愿”字是全诗的中心,表现了诗人归隐田园,不愿与世俗官场同流合污思想。

八年级上册语文课后十首古诗赏析

八年级上册语文课后十首古诗赏析

八年级上册语文课后十首古诗赏析1.《长歌行》鉴赏青青园中葵,朝露待日晞。

阳春布德泽,万物生光辉。

常恐秋节至,焜黄华叶衰。

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题解:此诗选自汉乐府。

乐府是自秦代以来设立的朝廷音乐机构,汉武帝时得到大规模地扩建,从民间搜集了大量的诗歌小说诗歌文学作品,后人通称之为“汉乐府”。

之后,乐府也便成了一种体裁,内容丰富,题材广泛。

本诗是其中一首。

注词释义:长歌行:汉乐府曲调名。

晞:晒干。

阳春:生长茂盛。

布:散布,洒满。

德泽:恩泽。

焜黄:枯黄。

颜色衰老的样子。

华:同“花”。

衰:为了押韵,这里可以按古音读作cuī。

徒:白白地。

古诗今译:园中有碧绿的葵菜,晶莹的朝露在阳光下晒干。

春天把幸福的希望洒满了大地,所有生物都呈现出一派繁荣生机。

只担心瑟瑟的秋天来到,树叶儿枯黄而漂落百草凋零衰亡。

千万条大河奔腾著东流入大海,什么时候才能重西流?少年时不努力,到老来只能是空空悔恨了。

名句赏析:“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本诗借物言理,以园中青青的葵菜作比喻。

其实在整个春天的阳光雨露之下,万物都在争相努力地生长。

因为它们都怕秋天很快地到来,深知秋风的厉害。

大自然的生命节奏如此,人生又何尝不是这样?一个人少年时如果不趁著大好时光努力学习奋斗,让青春白白地浪费,等到年老之时后悔也来不及了。

这首诗由眼前青春美景想到人生易逝,鼓励青年人要珍惜时光,努力向上,牢记“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的警训,催人奋进.2.野望(王绩)东皋薄暮望,徒(xi三声)倚欲何依。

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

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译文:在黄昏的时候,我伫立在东皋村头怅望,彷徨徘徊心中没有主张。

每一棵树都凋谢枯黄,每一座山峰都涂上落日的余晖。

放牛的儿童骑着小牛回家,猎人骑着骏马带回猎物。

我看到这些人又并不相识,心情郁闷于是长声歌唱《诗经》中“采薇采薇”的诗句。

注释:1.东皋:山西省河津县的东皋村,诗人隐居的地方。

8年级上册所有古诗词

8年级上册所有古诗词

8年级上册所有古诗词八年级上册的古诗词有不少呢,下面为你一一列出并进行解析赏析。

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

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

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解析/赏析:这首诗描绘了一幅傍晚时分的秋景图。

诗人在傍晚站在东皋这个地方远望,心里感觉很茫然,不知道该依靠什么,这就把那种孤独寂寞的情绪一下就带出来了。

你看那树啊,都染上了秋天的颜色,山山都笼罩在落日的余晖里,多有画面感啊,就像一幅油画一样。

再看那些牧人驱赶着牛犊返回,猎人带着猎物回家,人家都有自己的事儿,都有伙伴,可诗人呢,看看四周,没有一个认识的人,只能放声高歌,怀念古代采薇而食的隐士了。

这里的“采薇”用了伯夷、叔齐的典故,表达诗人对那种宁静隐居生活的向往,也进一步体现出他在现实中的孤独。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解析/赏析:这诗一开篇就很神奇,说以前有仙人骑着黄鹤飞走了,现在就只剩下黄鹤楼在这儿了。

黄鹤一飞走就再也不回来了,只剩下白云在天上飘了千百年,这几句就有一种很空灵、很悠远的感觉,充满了神秘色彩。

然后镜头一转,晴天的时候,能清楚地看到汉阳的树,鹦鹉洲上的芳草长得很茂盛。

到最后呢,太阳落山了,诗人就发愁了,我的故乡在哪里呢?江上的烟波浩渺,就像他的愁绪一样,弥漫开来。

这诗把神话传说和眼前的景色结合起来,从虚到实,最后归结到思乡的愁情上,写得那叫一个妙啊。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解析/赏析:王维这诗啊,是他出使边疆途中写的。

他一个人单车前往边塞,就像那蓬草一样飘出了汉家的边塞,又像归雁一样进入胡地的天空,这“征蓬”和“归雁”的比喻,就把他那种漂泊的感觉写出来了。

不过这诗最出名的还是“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这两句。

你想啊,在那广阔无垠的沙漠里,一道孤烟直直地升上天空,黄河边上,落日又大又圆,这画面多壮观啊。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九年级一轮复习八年级上册语文古诗赏析集锦组稿人:赵世祎审核人:吴鹏华班级姓名课内(一)《春望》【唐】杜甫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译文:故国沦亡,空对着山河依旧,春光寂寞,荒城中草木丛深。

感伤时局,见花开常常洒泪,怅恨别离,闻鸟鸣每每惊心。

愁看这漫天烽火,早又阳春三月,珍重那远方家信,漫道片纸万金。

独立苍茫,无言搔首,白发稀疏,简直要插不上头簪。

1.“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中,“破”和“深”字的表达作用。

体现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一个“破”字,使人怵目惊心,一个“深”字,令人满目凄然。

表现了因战乱而荒芜的景象,体现了诗人忧国思家之情。

2.《春望》一诗的主题是伤感国事,怀念家人;表达了作者感伤心情的句子是: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对“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一联历来有不同的解释,你的理解是什么?答:两种看法.第一:诗人因感时而恨别,见花而落泪,听到鸟鸣而感到惊心----触景生情的写作手法.第二:以花鸟拟人,花感时而落泪,鸟恨别而惊心----移情于物的写作手法.(任选其一)表达了伤时感世的情感。

3.尾联刻画了诗人怎样的形象?“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寥寥十字,使一位愁绪满怀的白发老人的形象兀立在读者眼前,作者选用搔发这一下意识动作把满腔的愁情变成了可见可感的生动形象,这一细节,含蓄而深刻地表现了诗人忧国思家的情怀。

很自然地引导读者进入诗的意境,产生共鸣。

(二)归园田居(其三)【东晋】陶渊明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

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译文:南山坡下有我的豆地,杂草丛生,豆苗长得很稀。

清晨我下地松土除草,星月下我扛着锄头回家歇息。

草木覆盖了狭窄的归路,夜露打湿了我的粗布上衣。

衣服湿了又有什么可惜,只求我那心愿至死不移。

1.试描绘“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所展现的画面。

狭窄的田间小路边草木丛生,皎洁的月光照在草叶的露水上亮晶晶的,诗人走在小路上衣服都被打湿了。

2.“但使愿无违”中“愿”是指?“愿”字蕴含了诗人要按自己的意愿生活,不想在那污浊的环境中失去自我。

3.全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意愿?表现了作者安贫乐道、不慕荣利、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和高尚节操。

(三)使至塞上【唐】王维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译文:一随轻车简从,将去宣慰将士护疆守边,奉使前行啊,车轮辘辘辗过居延。

恰是路边的蓬草,随风飘转出了汉朝的世界,又如那天际的大雁,翱翔北飞进入胡人的穹天。

只见──灿黄无限的沙漠,挺拔着一柱,灰黑直聚的燧烟,横卧如带的黄河,正低悬着一团,落日火红的苍凉与浑圆。

行程迢迢啊,终于到达萧关,恰逢侦察骑兵禀报──守将正在燕然前线。

1.《红楼梦》中香菱品评的两句诗是: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2.展开联想和想像,描绘第三联所展现的画面。

大漠无边,长天空阔,一缕青烟直上青天;滚滚的黄河呼啸着奔腾而去,在河的尽头,是一轮又红又大的圆圆的落日。

3.全诗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本诗通过写诗人出使塞上的旅程以及旅程中所见的塞外风光,表达了诗人由于受排挤而孤寂的心情以及慷慨悲壮的英雄本色。

(四)渡荆门送别【唐朝】李白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译文:诗人乘舟顺流而下,经过漫长的水路,来到荆门之外。

山已经到了尽头,江水就在这大荒野地上奔流,浩浩漫漫。

皎洁的明月在空中流转,如同飞在空中的明镜。

云气勃郁,在大江面上变幻莫测,如同海市蜃楼一般。

虽然进入异地,我仍然依恋着故乡的水水山山,不远万里,一直伴着我这位游子。

1.品读全诗展开联想和想像,描绘第二联所展现的画面。

山逐渐消失了,眼前是一望无际的低平的原野,江水奔腾直泻,从荆门往远处望去,仿佛流入荒漠辽远的原野。

2.全诗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用拟人的手法,表达了诗人离开故乡时依依不舍,思念故乡的感情。

(五)《登岳阳楼》【宋】陈与义洞庭之东江水西,帘旌不动夕阳迟。

登临吴蜀横分地,徙倚湖山欲暮时。

万里来游还望远,三年多难更凭危。

白头吊古风霜里,老木苍波无限悲。

译文:岳阳楼矗立在洞庭湖的东面长江的西面,(因为无风)楼阁上的旗帜静止不动,夕阳缓慢地下沉。

登上当年吴国和蜀国的分界之处,徘徊在黄昏时湖山之下。

为避战乱我奔波三年,行程万里,今日登高远望是什么心绪?登楼凭吊古人,我自己已是两鬓斑白,望着远山的古树,碧波中,隐含无限的伤悲。

1.点明岳阳楼位置、表现清冷闲寂心情的句子:洞庭之东江水西,帘旌不动夕阳迟.2。

抚今追昔、感慨万千的句子:登临吴蜀横分地,徙倚湖山欲暮时.3。

对诗人流离生活概括的句子:万里来游还望远,三年多难更凭危.4。

全诗的主旨句:白头吊古风霜里,老木沧波无限悲.5.登岳阳楼(其一)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全诗包含着诗人的家国之恨及历经风霜后的憔悴悲愁之绪。

课后(一)长歌行汉乐府青青园中葵,朝露待日晞。

阳春布德泽,万物生光辉。

常恐秋节至,焜黄华(huā)叶衰(cui)。

百川东到海,何日复西归?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译文:园中的葵菜呵郁郁葱葱,晶莹的朝露阳光下飞升。

春天把希望洒满了大地,万物都呈现出一派繁荣。

常恐那肃杀的秋天来到,树叶儿黄落百草也凋零。

百川奔腾着东流到大海,何时才能重新返回西境?少年人如果不及时努力,到老来只能是悔恨一生。

1.主题:这首诗从“园中葵”比喻人生,再用水流到海不复回比喻光阴如流水,一去不再回。

最后劝导人们,要珍惜青春年华,发愤努力,不要等老了再后悔。

2.诗歌中提到哪些自然景物,有什么作用?景物:葵,朝露,阳春,万物,华叶,百川作用:由眼前青春美景想到人生易逝,以景寄情,由情入理,将“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的人生哲理,寄寓于朝露易干、秋来叶落、百川东去等鲜明形象中,使所表达的哲理既发人深省,又明白易懂。

3.诗歌的尾联告诉我们一个什么样的道理?一个人如果不趁着大好时光努力奋斗,让青春白白浪费,到年老时后悔也来不及了。

鼓励青年人要珍惜时光.(二)野望【唐】王绩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

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

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译文:在黄昏的时候,我伫立在东皋村头怅望,彷徨徘徊心中没有主张。

每一棵树都凋谢枯黄,每一座山峰都涂上落日的余晖。

放牛的儿童骑着小牛回家,猎人骑着骏马带回猎物。

我看到这些人又并不相识,心情郁闷于是长声歌唱《诗经》中“采薇”的诗句。

1.“东皋薄暮望,”点明时间、地点、事件。

2.“徙倚”是徘徊的意思。

“欲何依”,用典故:用曹操《短歌行》中“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的意思,表现了彷徨苦闷孤独抑郁、只好追怀古人避世退隐的落寞心绪。

3.请从“景”与“情”关系的角度,赏析本诗的颔联: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诗歌颔联妙在融情于景。

诗中描写了举目四望,漫山遍野,树叶枯黄,到处是一片秋色,山川笼罩在夕阳的余晖中,越发显得萧瑟衰败。

景中寄寓了诗人彷徨苦闷孤独抑郁、只好追怀古人避世退隐的落寞心绪。

4.结合全诗内容,简析诗人“长歌怀采薇”的原因。

诗人在现实生活中漂泊,找不到精神归宿,又没有真正的知己,所以只得“长歌怀采薇”,即放声高歌,追怀伯夷、叔齐那样的隐逸高士,引为神交密友。

5.本诗写景有特色?颔联写的是秋野静景,颈联写的是秋野动景,以动衬静,意境更显静谧。

(三)早寒江上有怀【唐】孟浩然木落雁南度,北风江上寒。

我家襄水曲,遥隔楚云端。

乡泪客中尽,孤帆天际看。

迷津欲有问,平海夕漫漫。

译文:草木枯黄凋零了,阵阵鸿雁飞向南,北风呼啸刮不停,一江秋水一江寒。

家乡是那鹿行山,茅庐就在襄水湾,遥望远方的楚地,楚地茫茫在云端。

思乡眼泪已流尽,客旅生活多辛酸,孤帆远方在天际,此情此景不堪看。

我想找人问一问,迷路渡口在哪边?暮色苍茫无所见,只见江海水漫漫。

这是一首怀乡思归的抒情诗。

1.首联“木落雁南度,北风江上寒”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秋风乍起,树叶纷纷飘零,大雁南飞,北风呼啸,江上涌起层层巨浪,令人倍增寒意。

作者活画出一幅深秋萧瑟凄清的景象。

2.说说“木落雁南度,北风江上寒”写景的妙处:是如何写出“早寒”的特点的?。

作者选了当时最典型的事物,树叶渐落,北雁南飞,点明季节。

又以“北风”呼啸来渲染自然使人觉得寒冷,点出题目中的“早寒”。

活画出一副深秋景象,渲染了悲凉的气氛。

3.“我家襄水曲,遥隔楚云端”一句中“遥隔”有什么内涵?透露出了作者怎样的心情?不仅表明他在的地方距家乡遥远,还表明两地阻隔不能归去。

透露出了作者思乡念亲的心情。

4.简要分析诗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诗人描写江上早寒的凄清景色,异乡漂泊的境遇,抒发了旅人怀乡,思归不得的悲戚和仕途不顺,前路茫茫的愁绪。

(四)望洞庭湖赠张丞相【唐】孟浩然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

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

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

译文:八月的湖水涨满,几乎与四岸齐平,无崖无端,似将万里长天包容。

水气蒸蒸,笼罩了这古老的大泽云梦;波光粼粼,雄浑的气势撼动了岳阳古城。

我想要涉河跋水,却没有舟帆载乘;若要闲居端坐,对不起这盛世清明。

只好坐下来观看那些垂钓之人,空怀着实现理想的激情。

诗的前四句写洞庭湖壮丽的景象和磅礴的气势,后四句是借此抒发自己的政治热情和希望。

委婉含蓄的表达了希望得到张的赏识和录用的愿望。

1.颔联: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云梦泽”是用古代的一个大泽,是用典故。

“气蒸”“蒸”字意思是蒸腾,给人以蒸蒸日上的动态感;因为水面蒸发出来的水气,将整个云梦泽都笼罩了,写出了湖的广阔浩大,蓄积丰厚。

湖水丰厚的蕴积,使周围广大的沼泽地带都受到滋养哺育,才显得郁郁葱葱,草木繁茂。

“波撼”衬托湖的澎湃动荡,力量巨大。

这两句是实写洞庭湖,是动态描写,虚实结合,视觉与听觉结合写出了洞庭湖的广大与活力。

2.颈联: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

[用典]本义:面对洞庭湖,想要渡过去却没有舟楫。

比喻义自己想要出来做事,却苦于无人推荐。

在太平圣世时,闲着不做事,有愧于圣上,对不起这个时代。

表明虽然归隐田园,但对于出仕作官自己还是向往。

3.如何理解最后四句的诗意?“欲济无舟楫”是作者面对广袤的湖水而触发之想其实是用典故,巧用了“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织网”《淮南子·说林训》的典故比喻:想做官而没有门径,希望自己得到执政者的赏识。

写得得体不失身份,又表达充分。

(五)黄鹤楼【唐】崔颢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译文:传说中的仙人早乘黄鹤飞去,这地方只留下空荡的黄鹤楼。

飞去的黄鹤再也不能复返了,唯有悠悠白云徒然千载依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