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古诗词专项复习
古诗文默写及诗歌鉴赏2023年人教版初中八年级语文上册知识梳理与检测(含答案)

2023年人教版初中八年级语文上册专项梳理08 古诗词默写及诗歌鉴赏古诗词默写:一、《野望》王绩(唐)1.东皋薄暮望,。
2. ,山山唯落晖。
3.牧人驱犊返,。
4.相顾无相识,。
5.《野望》中点明时间地点和事件,并表现诗人百无聊赖的彷徨心情的句子:“,。
”6.《野望》中运用对偶手法描写傍晚时分,遥望山野,满目浓浓秋意的对偶句(写景句):“,。
”7.以动写静,衬托出秋日晚景的安详与宁静,也写出了放牧和打猎的人各自随愿而归的句子是:“,。
”8.王绩在《野望》中引用典故,追古怀伤,在萧瑟恬静的景色描写中表现诗人身处乱世,前途无望,孤独抑郁心情的句子是:“,。
”二、《黄鹤楼》崔颢(唐)1.崔颢在《黄鹤楼》中记述神话传说,抒发诗人对于岁月流逝,世事沧桑的感慨的句子4.崔颢在《黄鹤楼》中直抒胸臆,表现乡愁的诗句是:“?。
”与马致远《天净沙秋思》中“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意境相仿。
三、《使至塞上》王维(唐)3.《使至塞上》叙述此行目的和到达地点,诗缘何而作的诗句是:4.王维在《使至塞上》一诗中,描绘奇特壮美的塞外风光,画面开阔,意境雄浑的诗句5.《使至塞上》表现了边塞将士紧张的战斗生活,也暗示出战事频繁的句子是:四、《渡荆门送别》李白(唐)1.李白在《渡荆门送别》一诗中,点明出发地、目的地的诗句是:2.李白在《渡荆门送别》一诗中,化静为动,表现雄浑开阔的意境的诗句是:3.李白在《渡荆门送别》一诗中,表达了奇特大胆的想象这一特点的诗句是:4.李白在《渡荆门送别》中,借故乡之水的深情厚谊,表达对故乡思念之情的语句是:5.《渡荆门送别》中反衬江水平静,展现江岸辽阔,天空高远,充满浪漫主义色彩的句五、《钱塘湖春行》白居易(唐)2.《钱塘湖春行》中表达诗人为早春胜景所吸引流连忘返的一句:3.白居易在《钱塘湖春行》中,借莺燕的活动来传达春天来临的信息并表达自己喜悦之4.白居易在《钱塘湖春行》中描绘春花初绽,春草吐绿的诗句是:六、《龟虽寿》曹操(东汉)1.人们常引用曹操《龟虽寿》中的诗句:“”来比喻人虽老了却仍有雄心壮志。
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古诗词专项复习

八年级诗歌赏析(一)望岳 [唐] 杜甫1.“齐鲁青未了”一句表现了泰山的高大;“造化钟神秀”一句表现了泰山的神奇秀丽;“决眦入归鸟”一句蕴含了诗人对祖国河山的热爱。
2.展开联想与想象,请用简洁生动的语言描绘“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一句所展现的画面。
其中“钟”“割”两字用得很好,体现了杜甫“语不惊人死不休”的创作风格,历来被人称道,请简要分析两字好在哪里。
大自然也对泰山神奇秀丽的景致情有独钟,山是如此巍峨,山前山后仿佛被从中割断一般,云霞明灭一昏一暗,形成截然不同的景象。
一个“钟”字将大自然拟人化,赋予人的情感,大自然的情有独钟更能生动形象地突出泰山的神奇秀丽;“割”字是分割、判割的意思,用在这里,确是“奇险”,更能表现出泰山的高大巍峨。
3.“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已成为流传千古的名句,试分析这两句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蕴含了怎样深刻的哲理?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气概和远大抱负。
蕴含了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的哲理。
春望[唐] 杜甫1.诗的前四句都统领在一个“望”字中,诗人的视野由远到近,又大到小,由山河到草木花鸟。
2.展开联想与想象,请用简洁生动的语言描绘“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一句所展现的画面。
其中“破”“深”两字用得很好,历来被人称道,请简要分析两字好在哪里。
国都沦陷,城池残破,残垣断壁;虽然山河依旧,可是乱草遍地,林木苍苍。
一个“破”字,使人触目惊心,仿佛目睹国家的残破;一个“深”字,令人满目凄然。
作者寄情于物,春城败象似在眼前,作者悲叹似在耳边。
3.作者触景生情,借“花溅泪”“鸟惊心”表达了自己怎样的思想感情?伤时、忧国、思家的感情。
4.颈联妙用数词,写出了作者怎样的心情?写出了作者与家人音信隔绝,久盼不至的迫切心情。
思亲念亲之情油然而生。
5.展开联想与想象,请用简洁生动的语言描绘“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一句所展现的场面。
并说说其中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面对河山的沦陷,家人的离别,满头白发的作者因此而焦虑忧愁。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古诗、词、文专题复习资料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古诗、词、文专题复习资料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古诗、词、文专题复习资料第一部分古诗、词、文背诵默写一、课内古诗、词、文背诵默写(一)填空式默写1、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陶渊明《桃花源记》2、斯是陋室,唯吾德馨。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刘禹锡《陋室铭》3、于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直,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周敦颐《爱莲说》4、闭之,则右刻“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左刻“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石青糁之。
船头坐三人,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佛印居右,鲁直居左。
佛印绝类弥勒,袒胸露乳,矫首昂视,神情与苏、黄不属。
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
——《核舟记》5、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大道之行也》6、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杜甫《望岳》7、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杜甫《春望》8、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
——杜甫《石壕吏》9、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郦道元《三峡》10、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陶弘景《答谢中书书》11、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苏轼《记承天寺夜游》12、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张岱《湖心亭看雪》13、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陶渊明《归园田居》14、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王维《使至塞上》15、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李白《渡荆门送别》16、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
——陆游《游山西村》17、万里来游还望远,三年多难更凭危。
白头吊古风霜里,老木沧波无恨悲。
——陈与义《登岳阳楼》(其一)(二)理解性默写第21课《桃花源记》 P168陶渊明1、描绘桃花林中草美花繁的句子是“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2、描写桃花源美好自然环境的句子是“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必背古诗词(上册)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必背古诗词(上册)八年级语文语文古诗词汇总(人教版)(一)课内古诗【望岳】(杜甫)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春望】(杜甫)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石壕吏】(杜甫)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
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
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
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
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
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
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
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
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
小编推荐:人教版初中语文必背古诗词大全【归园田居 (其三)】(陶渊明·东晋)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
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使至塞上】(王维·唐)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渡荆门送别】(李白)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游山西村】(陆游·南宋)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
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
(二)课外古诗词【长歌行】(汉乐府)青青园中葵,朝露待日晞。
阳春布德泽,万物生光辉。
常恐秋节至,焜黄华叶衰。
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野望】(王绩·唐)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
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
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早寒江上有怀】(孟浩然·唐)木落雁南度,北风江上寒。
我家襄水曲,遥隔楚云端。
乡泪客中尽,孤帆天际看。
迷津欲有问,平海夕漫漫。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古诗文复习测试

八年级上册古诗文积累复习一1、造化钟神秀,,。
(杜甫《春望》)2、白头搔更短,,。
(杜甫《春望》)3 ,死者长已矣。
(杜甫《石壕吏》)4 常恐秋节至,。
(汉乐府《长歌行》)5 相顾无相识,。
(王绩《野望》)6 ,北风江上寒。
(孟浩然《造寒江上有怀》)7 坐观垂钓者,。
(孟浩然《望洞庭湖赠张丞相》)8 ,烟波江上使人愁。
(崔颢《黄鹤楼》)9 挥手自兹去。
(李白《送友人》)10 ,我言秋日胜春朝。
(刘禹锡《秋词》)11 ,林空鹿饮溪。
(梅尧臣《鲁山山行》)12 林间沙路净无泥,。
(苏轼《浣溪沙》)14 ,轻罗小扇扑流萤。
(杜牧《秋夕》)15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
(陶渊明《桃花源记》)16 斯是陋室,。
苔痕上阶绿,。
(刘禹锡《陋室铭》)17 中通外直,不蔓不枝,,。
(周敦颐《爱莲说》)18 是故谋闭而不兴,,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礼记》)19 重岩叠嶂,,自非亭午夜分,。
(郦道元《三峡》)20 ,猿鸟乱鸣;夕日欲颓,。
(陶弘景《答谢》)21 庭下如积水空明,,盖竹柏影也。
(苏轼《记承天寺夜游》)22 ,天与云与山与水,(张岱《湖心看雪》)23 晨兴理荒秽,。
(陶渊明《归园田居》)24 ,归雁入胡天。
(王维《使至塞上》)25 月下飞天镜,。
(李白《渡荆门送别》)26、《长歌行》晓喻青少年珍惜青春,奋发努力的两句是:。
与此有异曲同工之妙的有苏轼的“谁道人生无再少?!。
”27、《野望》中表现秋意颇浓的山野景色的一句是:。
28、《望洞庭湖赠张丞相》:①诗中写出洞庭湖浩大气势的名句是:②作者委婉地表达出求仕之心的诗句是:29、《黄鹤楼》①以写景出名的诗句是:②表现诗人浓浓乡愁的句子是30、①古代与季节有关的诗词多悲秋喜春。
然而也有例外,例如在刘禹锡的《秋词》中,秋高气爽、鹤冲云天的景象是那样的富有诗情画意(表达豪迈乐观之情):“,。
”而杜甫《春望》中春天的花开、鸟鸣引发的是诗人的忧国和思亲之情:“,。
”②直接表达秋日春朝的看法的诗句是:31、《送友人)的颈联:借马鸣来表达悠悠的别离之情的两句是32、《早寒江上有怀》中作者看到孤帆从天边驶过,勾起乘船返乡的心绪的两句是。
新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期末古诗文复习资料(全册)

新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期末古诗文复习资料(全册)自:从,阙:缺陷,自非:除非,亭午:中午XXX:清澈的急流,回清:倒映清澈,绝巘:险峻的山峰,XXX:水流飞溅,清荣峻茂:清新、繁茂,良:很多XXX:早晨,肃:肃穆,属引:引起,响:回声,绝:消失襄陵:地名,沿溯:顺着江河流域,虽:即使,奔:奔驰,不以疾也:不算快俱:一起,共色:同样的颜色,任意东西:随意,许:大约,独绝:独一无二XXX:淡蓝色,甚箭:像箭一样快XXX:高耸,直指:直指云霄,XXX:数千次,反:停止2.改写下列句子,使其表达更清晰。
(6分)原句: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
改写:三峡七百里长,两岸山峰连绵,几乎没有空隙。
原句: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改写:这里景色清新、繁茂,有很多有趣的地方。
原句:XXX,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
改写:在寒冷的林间和峡谷里,常常可以听到高猿的长啸,引起凄凉的回声在空谷回响,悲伤的声音久久不绝。
原句: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
或XXX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改写:到了夏天,水位上涨到了襄陵,顺着江河流域前行,有时紧急接到XXX,白天出发到白帝城,傍晚到达江陵,这段路程有1200多里,即使风驰电掣也走不快。
XXX相是逆境成才的典型,本文从理论上阐述了逆境对个人成才的重要性,并从反面论述了不经历逆境的人难以成才。
最后,作者将个人成才规律推及到国家的兴亡,得出全文的中心论点。
即担当大任的人必须经过艰苦生活的磨炼。
实例验证这个观点,可以举出马云的经历。
XXX曾多次失败,但他并没有放弃,而是在失败中吸取教训,不断改进自己,最终创立了XXX,成为了一位成功的企业家。
这充分说明了逆境对于个人成才的重要性。
⑴北山愚公者,年已九十,住在山前。
⑵于是他带着三个儿子和一些人,开始用箕斗运土石,投入渤海之尾。
XXX的妻子和智叟都在质疑愚公的移山计划,但他们表达的意思和情感上有所不同。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古诗文复习

《陋室铭》 1.文中作者认为“陋室不陋”的原因是: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2.文章中写室外的环境幽静的句子是: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1.写出作者尽管年老体衰,还想为国家效力 的句子 是: 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 , 。 2.作者借助梦境希望报效国家,收复失地的 句子: , 。 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
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
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
《归园田居》 (1)表明隐居之地和劳动结果的诗句是:
(2)表现作者早出晚归,不辞劳苦的句子是 (3)在回家的路上,夕露沾湿了衣裳,而他毫不 在意的诗句是: 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 (4)从表面上看,这首诗写的是田园劳作之乐, 实际上有它特殊的内涵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3)经过长途跋涉,诗人仍没有见到将官,行程 似乎还要延续下去,但诗歌却与此戛然而止,给 人留下回味余地的句子是: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4)诗人以传神的笔墨刻画了奇特壮美的塞外风 光,被王国维赞为“千古壮观”的名句是: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渡荆门送别》 (1)用游动的视角来描写景物变化的句子是: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2)通过两幅美丽的画面来形容江上的美景的 句子是: , 。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3)由欣赏美景转入深沉的乡情之叹,含蓄地 抒发作者思乡之情的句子是:
《石壕吏》 1.表明捕吏凶暴,老妇凄苦的语句: 2.表明老妇家遇不幸,亲子战死,揭露战争罪恶的 语句: 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 。 3.老妇口述生死,暗含凄苦无奈的语句: , 。 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 4.表明家无壮男,凄婉可怜的语句: 5.表明战争给家庭带来的不幸与困苦的语句: , 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 。 6.写老妇为保家庭,自请应役的语句: 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 。 7.暗示老妇人被抓走的语句:
(名师整理)部编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古诗词四首》复习知识清单及精讲精练(含答案解析)

古诗词四首钱塘湖春行[唐]白居易诗歌回顾跟踪训练(2018泰安,22—25)阅读《钱塘湖春行》,完成问题。
(8分)钱塘湖春行①白居易孤山②寺北贾亭③西,水面初平④云脚低⑤。
几处早莺争暖树⑥,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⑦,绿杨阴里白沙堤⑧。
[注] ①选自《白氏长庆集》。
钱塘湖,即杭州西湖。
白居易(772—846),字乐天,晚年又叫香山居士。
太原(现在属山西)人。
唐代大诗人。
著有《白氏长庆集》。
②孤山:在西湖的后湖与外湖之间,山上有孤山寺。
③贾亭:贾公亭。
唐代贞元中,贾全在杭州做官的时候在西湖造了这个亭。
④水面初平:湖水才同堤平,即春水初涨。
⑤云脚低:白云重重叠叠,同湖面上的波澜连成一片,看上去,浮云很低,所以说“云脚低”。
⑥暖树:向阳的树。
⑦不足:不够。
⑧白沙堤:西湖的白堤,又称沙堤或断桥堤。
1.对颔联内容的赏析错误的一项是(2分)( )A.具有画面感。
构图的背景是“暖树”和“春泥”,主体是“早莺”和“新燕”。
B.具有动态感。
一个“争”字,一个“啄”字,把飞鸟的灵动与欢快生动形象地表现了出来。
C.给人丰富的想象空间。
“几处”?“谁家”?妙在说不清,让读者放飞想象。
D.给人丰富的生活知识。
拓展了读者的视野,了解了“早莺”和“新燕”的生活习性。
2.对尾联中“最爱”一词的作用分析正确的一项是(2分)( )A.直抒胸臆,表达了诗人春行钱塘湖的喜悦之情。
B.画龙点睛,突出了诗人喜爱钱塘湖的原因。
C.巧用白描,突出了钱塘湖畔绿色醉人的景象。
D.刻意渲染,表达了诗人对钱塘湖美景的依恋之情。
3.对这首诗理解错误的一项是(2分)( )A.这首诗的兴趣不在于集中介绍某一景物,而是从总体着眼,描绘湖上的春意。
B.“渐欲”“才能”两个词语,动态地表现着“乱花”和“浅草”的勃勃生机。
C.这首诗观察点不在某一处,而是边行走,边观察,多角度描写钱塘湖春景。
D.这首诗处处紧扣季节特征,把春天的钱塘湖描绘得生机盎然,十分迷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八年级诗歌赏析
(一)望岳 [唐] 杜甫
1.“齐鲁青未了”一句表现了泰山的高大;“造化钟神秀”一句表现了泰山的神奇秀丽;“决眦入归鸟”一句蕴含了诗人对祖国河山的热爱。
2.展开联想与想象,请用简洁生动的语言描绘“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一句所展现的画面。
其中“钟”“割”两字用得很好,体现了杜甫“语不惊人死不休”的创作风格,历来被人称道,
请简要分析两字好在哪里。
大自然也对泰山神奇秀丽的景致情有独钟,山是如此巍峨,山前山后仿佛被从中割断一般,
云霞明灭一昏一暗,形成截然不同的景象。
一个“钟”字将大自然拟人化,赋予人的情感,大自
然的情有独钟更能生动形象地突出泰山的神奇秀丽;“割”字是分割、判割的意思,用在这里,
确是“奇险”,更能表现出泰山的高大巍峨。
3.“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已成为流传千古的名句,试分析这两句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
想感情?蕴含了怎样深刻的哲理?
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气概和远大抱负。
蕴含了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的哲理。
春望[唐] 杜甫
1.诗的前四句都统领在一个“望”字中,诗人的视野由远到近,又大到小,由山河到草木花鸟。
2.展开联想与想象,请用简洁生动的语言描绘“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一句所展现的画面。
其中“破”“深”两字用得很好,历来被人称道,请简要分析两字好在哪里。
国都沦陷,城池残破,残垣断壁;虽然山河依旧,可是乱草遍地,林木苍苍。
一个“破”字,使人触目惊心,仿佛目睹国家的残破;一个“深”字,令人满目凄然。
作者寄情于物,春城败象
似在眼前,作者悲叹似在耳边。
3.作者触景生情,借“花溅泪”“鸟惊心”表达了自己怎样的思想感情?
伤时、忧国、思家的感情。
4.颈联妙用数词,写出了作者怎样的心情?
写出了作者与家人音信隔绝,久盼不至的迫切心情。
思亲念亲之情油然而生。
5.展开联想与想象,请用简洁生动的语言描绘“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一句所展现的场面。
并说说其中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面对河山的沦陷,家人的离别,满头白发的作者因此而焦虑忧愁。
百无聊赖之际,搔首踌躇,
昔日那长长的头发如今已纷纷断落,如今稀疏的短发,几乎无法梳髻插簪。
诗句描绘的这一细节,含蓄地表达了诗人忧国和思家的情怀。
归园田居 [晋] 陶渊明
1.“草盛豆苗稀”中“盛”和“稀”的对比说明了什么?
作者辞官归田,虽然耕作不佳却乐在其中,可见其本意在享受田园生活的宁静和安适。
2.展开联想与想象,请用简洁生动的语言描绘“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一句所展现的情景。
清晨我下地松土除草,晚上披星戴月,我扛着锄头回家歇息。
3、展开联想与想象,请用简洁生动的语言描绘“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
”一句所展现的画面。
狭窄的田间小路边草木丛生,皎洁的月光照在草叶的露水上,亮晶晶的,诗人走在小路上,衣
服都被露水打湿了。
4、请具体解释“但使愿无违”中作者“愿”的具体内涵。
这首诗表明了作者怎样的生活志趣和
理想?
归隐田园,按照自己的意愿生活,不在污浊官场中失去自我。
表达诗人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志
愿和对田园生活的热爱。
使至塞上 [唐] 王维
1.王维,字摩诘,唐代杰出诗人、画家。
苏轼曾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
颔联作者以“征蓬”“归雁”自比,意在表达怎样的思想感情?
展开联想与想象,请用简洁生动的语言描绘“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一句所展现的画面。
4.近代学者王国维盛赞“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为“千古壮观”之句,仔细品味这句诗,
谈谈王国维评价的理由?句中哪些字用得特别有表现力?
2.因受排挤流露出孤寂、激愤、抑郁之情。
3.广阔无垠的大漠黄沙漫漫,远处一缕白色的烽烟直上云霄。
大漠无边,黄河如带,从天边汹
涌而来,那一轮圆圆的落日静静地悬挂在天边。
4.这句以传神的笔墨描写了奇丽壮美的塞外风光,笔力苍劲,视野开阔,意境雄浑。
充分体现了诗中有画的特色。
这句话还精于炼字,“直”“圆”两字用得极好,广阔无垠的大漠黄沙漫漫,远处一缕白色的烽烟直上云霄,黄河如带,从
天边汹涌而来,那一轮圆圆的落日静静地悬挂在天边,诗歌以烽烟之直和落日之圆突出了大漠的
辽阔壮美。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孟浩然
1. 本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怀?(请指明“悟诗情”的方法)
2.用生动的语言描述诗中的望洞庭湖所见的画面。
(请圈出句中物象)
3.颔联中“蒸”“撼”二字用得妙,请加以分析。
4.“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一句有何深意?1.不甘于仕途的失意和寂寞,一心想施展自己的抱负,希望张丞相能给予引荐,表现了诗人积
极进取的人生态度。
(方法:抓重点句“端居耻圣明”等)
2.秋水盛涨,八月的洞庭湖,湖水满满,和岸上几乎平接。
远远望去,水天一色,洞庭湖和天
空接合成了完完整整的一块。
湖面上水汽蒸腾,如烟似雾,仿佛广大的沼泽地带,都受到湖的滋养哺育,才显得那样草木繁茂,郁郁苍苍。
湖水澎湃动荡,稳固如山的岳阳城好像也瑟缩不安地
匍匐在它的脚下。
3.“蒸”字写出了水汽蒸腾,如烟似雾,孕大含深,蒸蒸日上的动感;“撼”字犹如雷霆万钧,
极显湖水的喧闹动荡,桀骜不驯的自然伟力。
突出了洞庭湖汹涌澎湃,磅礴的气势。
动静结合,
诗人笔下的洞庭湖不仅广大,而且还充满活力。
4.闲坐观看别人辛勤临河垂钓,只能白白羡慕别人得鱼成功。
委婉地表达了作者渴望出仕和希
望得到对方引荐的心情。
送友人李白
1. 本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怀?(请指明“悟诗情”的方法)
2. 用生动的语言描述诗中首联的画面。
(请圈出句中物象)并说说首联描绘出怎样的送别场景。
3.诗人运用怎样的艺术手法表达出怎样的思想感情?4.用生动的语言描述诗中尾联的场面。
1. 表达了对友人深切的关心和依依惜别之情。
(关键词“游子意”“故人情”)2.一抹青翠的山峦横亘在外城的北面,一湾清澄的流水绕城东潺潺而过。
“青”“白”相映,使整个画面色彩清丽。
“横”字写青山的静,“绕”字写白水的动,首联描摹出一幅山清水秀的送别场景。
3. 诗人借孤蓬来比喻友人的漂泊生涯,巧妙地用“浮云”来比喻友人,行踪不定,任意东西,无限关切之意
自然溢出。
而那一轮西沉的红日落得那么徐缓,恋恋不舍地把最后的光线投向青山白水,真切地表达出诗人对友人依依不舍的深情。
4.诗人和友人马上挥手告别,频频致意。
那两匹儿马仿佛
懂得主人心情,也不愿脱离同伴,临别时禁不住萧萧长鸣,似有无限深情。
《浣溪沙》苏轼
1.展开联想与想象,描述词上阕的“溪边风光图”的情景。
2.“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一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1.山下兰芽儿,短短的,浸在溪水里,松林里沙子路上好干净,没有污泥。
傍晚的雨潇潇下,子规鸟正在鸣啼。
(山下小溪潺潺,岸边的兰草刚刚萌生娇嫩的幼芽。
松林间的沙路,仿佛经过
清泉冲刷,一尘不染,异常洁净。
傍晚细雨潇潇,传来了杜鹃的啼声。
)
2.不必为光阴流逝、人生衰老而叹息;作者虽政治失意,但却表达了作者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
和豁达的胸襟。
《早寒江上有怀》孟浩然
1、本诗表答了作者怎样的情怀?思想家乡想念亲人。
2、赏析“木落雁南度,北风江上寒。
”作者捕捉了当时带有典型性的事物,点名季节。
树叶渐落,北雁南飞,这是最具代表性的秋季景象。
但是单说秋,还不能表现出“寒”,作者又以“北风呼啸”来渲染,自然使人觉得寒冷,这就点出了题目中的“早寒”。
作者活画出一幅深秋景象,渲染了悲凉的气氛。
《石壕吏》《渡荆门送别》看课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