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铃薯组织培养技术
马铃薯组织培养

马铃薯组织培养1、繁殖瓶苗将待繁脱毒苗在无菌条件下每叶节切一段,接种在仅含大量元素、微量元素和铁盐的无激素M S固体或液体(可用纸桥)培养基的组培瓶中,置培养室内培养。
培养条件为:光照1000-3000lx,光周期13-16h/d,培养温度(25±2)℃,空气相对湿度50%-60%,自然通风。
叶节段接种30-50d后长成3-5片叶的幼苗。
记录苗芽发生时间,生长状况,污染率。
再按照上述方法重复进行扩繁,直到达到要求繁殖数量为止。
2、繁殖微型薯将上述具有3-5片叶幼苗,加入液体培养基(MS+BA2-10mg/L)或(MS+BA2-10mg/L+IAA1m g/L+CCC100-500mg/L+糖80-100g/L),放入培养室,遮光全黑暗或光照时数少于8h/d,温度(20±2)℃,空气相对湿度50%-60%,自然通风。
经40-70d后,在植株叶腋处长出微型薯。
记录微型薯发生时间,生长状况,污染率。
马铃薯组织培养及原原种生产技术摘要:本文作者根据自己多年的工作经验,详细地介绍了马铃薯组织培养方法和原原种生产技术。
关键词:马铃薯组织培养原原种生产技术病毒和类病毒的累积性感染是引起马铃薯种性退化的重要因素,而通过组织培养获取无病毒种薯来恢复种性的方法已被马铃薯生产地区广泛采用。
现将马铃薯组织培养方法和原原种生产技术介绍如下:1 马铃薯组织培养1.1外植体培养从已催出芽(芽长一般2—4cm)的干净健康马铃薯块茎上掰下芽,用自来水冲洗干净,放入0.1—0.15%的升汞溶液中浸泡8—10分钟,在超净工作台上消毒完后,放入无菌水中浸泡6次,每次5分钟,然后接种到MS+6-BA1.5mg/L (毫克/升)+GA30.5mg/L+IBA0.5mg/L+琼脂8g/L+蔗糖30g/L(PH值为5.8)的培养基上,每个培养瓶接种1—5个外植体。
1.2茎尖剥离及初代培养外植体培养20天后,在超净工作台上解剖镜下用解剖针将生长点0.1——0. 5mm部分剥离出来,转接到MS+肌醇100mg/L+6-BA1.5mg/L+GA30.5mg/L+泛酸钙1.5mg/L+蔗糖30g/L+琼脂8g/L+活性炭0.17g/L(PH值为5.8)的培养基上,每个培养瓶接种4—5个生长点。
马铃薯组培生产流程

马铃薯组培生产流程介绍马铃薯组培是一种无性繁殖技术,通过将马铃薯的离体培养提供适宜的营养条件和激素刺激,使其快速增殖。
组培技术被广泛应用于马铃薯种苗生产、病毒清除和基因转化等领域。
下面将详细介绍马铃薯组培的生产流程。
步骤一:材料准备与消毒1.选择适宜的母本马铃薯作为组培的起始材料。
母本应选取无病虫害、无病毒污染、形状规则的健康马铃薯。
2.将选取的母本进行消毒处理。
首先用水清洗去除表面的土壤和杂质,然后将马铃薯浸泡在10%含氯消毒液中,保持30分钟。
之后,用去离子水反复冲洗3-4次,确保彻底去除消毒剂。
步骤二:组织切割1.将消毒后的马铃薯切割成5mm×5mm的组织块,每块含有一个芽眼。
切割时要确保刀具和工作台的消毒,避免污染。
2.切割好的组织块放入含有抗生素的高浓度杀菌剂中,进行再次消毒处理,时间为30分钟。
步骤三:愈伤组织诱导1.将消毒后的组织块放置在含有适宜激素的培养基上,培养基中添加有机植物激素,如生长素(NAA)和维生素B6(PA)等,以促进愈伤组织的形成。
2.将培养瓶或培养皿密封,放置在光照适宜、温度适宜、湿度适宜的培养箱中。
通常,培养温度为20-25摄氏度,光照强度为3000-5000勒克斯,湿度控制在60-70%。
步骤四:愈伤组织块增殖1.经过适当时间的培养(通常为4-6周),愈伤组织块开始增殖。
此时,可以将它们转移到新的含有低浓度激素的培养基中,以促进增殖。
常用的增殖培养基包括MS培养基、SH培养基等。
2.愈伤组织块的增殖可分为两个阶段,即缩小增殖和快速增殖。
在缩小增殖阶段,愈伤组织块的增殖速度较慢,所需时间较长。
而在快速增殖阶段,增殖速度显著加快,愈伤组织块数量迅速增加。
步骤五:愈伤组织分化1.当愈伤组织块增殖至一定数量时,可以进行愈伤组织的分化。
将增殖后的组织块转移到含有适宜激素的培养基中,培养出新的植株。
2.分化培养基的选择要根据所要培养的植株部位而定。
例如,若要培养出根系,可选择含有较高浓度生长素(IBA)的培养基;若要培养出茎叶,可选择含有较高浓度细胞分裂素(KT)的培养基。
马铃薯组织培养技术

Zhongfeinongyao
马铃薯组织培养技术
刘志强
一、马铃薯的组织培养
1、种薯的茎尖脱毒 植 物 组 织 培 养 也 叫 PlantTissueCul- ture,广义指在特定条件下,植物生长过程
灯火焰下 10cm 以内接入到三角瓶内,每 遍,要求认真细心,避免折断薯苗,清洗后 瓶接种 10 段左右,火焰封口后,贴上标签, 的薯苗再置于一定浓度的杀菌剂溶液中浸 标签上要标注接种时间、品种及接种人。重 泡 5min 后,立即移栽。按 6~8cm 的株距移
接种人员先换上拖鞋、剪掉手指甲、用
香皂洗净双手后,进入到缓冲间内。换上拖 鞋及工作服后,进入接种室,用 75%的酒精 对双手、套袖进行喷雾消毒,然后就座于超
移栽前一天揭开封口膜。移栽时,小心
的用手洗去根部附着的培养基,水温在 22℃左右,去掉培养基的苗再用清水洗两
活。因此要采取防治手段,主要有下面几 点:①使用固体培养方法,提升琼脂浓度,
品,每次接种前需将超净工作台用紫外灯 改变了人为的条件,短时间中组培苗适应 组织结构发生变化,生理功能产生异常,主
进行杀菌半小时左右,20min 后工作人员 不能适应。因此,组培苗必须移出培养室, 要体现为分化能力下降,不能独立增殖成
方可进入。
在室温下炼苗 3-5 天。
芽或者生根,移栽到自然界中更是很难成
管斜面上,每个试管内接种一块愈伤组织, 生长出浓密而粗壮的不定根,以提高组培 操作环境方法减少真菌产生。另外植物组
在 25℃左右的培养室进行培养。脱毒培养 苗对外界环境的适应力及驯化移栽的成果 织培养过程中,内源菌污染的处理工作比
基一般为 MS 培养基中加入 0.5mg·L-16- 率,获得更多高质量的商品苗。马铃薯组培 较复杂。该污染指外植体材料内部中微生
马铃薯细胞培养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1. 学习植物细胞培养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2. 掌握马铃薯细胞培养的实验操作技能。
3. 熟悉植物组织培养过程中的无菌操作和注意事项。
二、实验原理马铃薯细胞培养是利用植物组织培养技术,将马铃薯的愈伤组织或胚性细胞在体外培养条件下,使其生长发育成为完整的植株。
实验过程中,通过添加适当的植物激素和营养物质,调控细胞分裂和分化,实现马铃薯的再生。
三、实验材料1. 马铃薯:选用新鲜、无病虫害的马铃薯块茎。
2. 试剂:MS培养基、活性炭、琼脂、蔗糖、氮源、磷源、微量元素、植物激素等。
3. 仪器:超净工作台、高压蒸汽灭菌器、显微镜、移液器、培养皿、剪刀、镊子等。
四、实验步骤1. 马铃薯块茎表面消毒:用75%乙醇对马铃薯块茎进行消毒,然后用无菌水冲洗3次。
2. 块茎切块:将消毒后的马铃薯块茎切成1cm×1cm的小块,去除芽眼。
3. 外植体表面消毒:用75%乙醇对切块的马铃薯进行消毒,然后用无菌水冲洗3次。
4. 培养基制备:配制MS培养基,加入适量的活性炭、蔗糖、氮源、磷源、微量元素和植物激素。
5. 培养基灭菌:将配制好的培养基放入高压蒸汽灭菌器中,121℃灭菌20分钟。
6. 培养基冷却:待培养基冷却至50℃左右,加入琼脂,搅拌均匀。
7. 培养基倒平板:将冷却后的培养基倒入培养皿中,待凝固后,用无菌镊子将外植体接种于培养基表面。
8. 培养条件:将接种好的培养皿放入培养箱中,保持25℃、光照强度为2000lx、光照时间12小时。
9. 观察记录:每隔一定时间观察马铃薯细胞培养的生长情况,记录细胞分裂、分化、生根、发芽等过程。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 马铃薯细胞培养初期,外植体表面出现少量愈伤组织,细胞分裂旺盛。
2. 经过一段时间培养,愈伤组织逐渐增多,细胞分裂速度加快,形成愈伤组织块。
3. 随着培养时间的延长,愈伤组织块逐渐分化出芽和根。
4. 芽分化过程中,细胞分裂速度减慢,芽长出叶和茎。
5. 根分化过程中,细胞分裂速度加快,根逐渐伸长。
马铃薯的组织培养

培养条件:21‾25℃、20003000 lx、12h/d。 2-3周愈伤,4-5周绿点,3--6月 长成2-3厘米小芽,越慢越好, 出芽很快的扔掉。
(2) 继代和生根 培养成功的马铃薯脱毒苗,经ELISA(试剂
盒)鉴定后(试管苗应每3月检测一次,每年4 次)鉴定后,采用固体、液体培养基相结
合方法扩繁。取试管苗单节切段扦插在 (或平放)固体培养基上,每瓶可插20 个左右茎段,经20d左右发育成5‾10cm 高小植株,继续进行切段繁殖,此法速度 快,每月可繁殖5‾8倍,试管苗多节接种 在液体培养基上,进行浅层静止液体培
我国的马铃薯平均单产仅为13.60吨/公顷,是 世界单产最高国这瑞士(48.80吨/公顷)的 1/4。造成如此大的差别,最主要的因素就是 种薯质量差,品种布局不合理。采用脱毒快繁 技术,种用脱毒种薯,一般可增产30-50%, 甚至成倍增产,充分发挥品种的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能,提高马 铃薯生产能力。如果我国现有马铃薯播种面积 的1/3(即114万公顷)用脱毒种薯,就可年增 产粮食100多亿公斤。
因此,采用组织培养技术, 通过一定良种繁殖体系,生 产优质种薯,是保证马铃薯 高产、稳产的一项有效措 施。
全国现有马铃薯播种面积300多万公 顷,且有逐步增加的趋势,每年需合格 种薯45亿公斤,脱毒原种4亿公斤,脱 毒小薯或微型薯45亿粒。因此,脱毒马 铃薯推广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对于增 加农民收入和发展马铃薯产业化生产具 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我国在70年代用茎尖组织培养方法得到 脱毒马铃薯试管苗,并成功地获得脱毒 复壮的马铃薯,开始了脱毒种薯的生产 和推广。"八五"期间,农业部在全国范围 内设立了6个马铃薯原原种基地建设和种 薯生产项目,初步形成了脱毒草种薯生 产体系。共推广脱毒种薯36.5-40万公 顷,获经济效益近30.8亿元。
y第十二章1马铃薯的组织培养

★ 培养条件:21~25℃、2000~3000lx、12h/d。
★ 生长情况: 2~3周愈伤,4-5周绿点,3~6月长
成2~3厘米小芽,越慢越好,出芽很快的扔掉。
2021/3/6
(2)继代和生根
★ 培养成功的马铃薯脱毒苗,经ELISA(试剂盒)鉴定后(检 测:1次/3月,4次/年)鉴定后,采用固体、液体培养基相结合 方法扩繁。 ★ 取试管苗单节切段扦插在(或平放)固体培养基上培养, 长成5~10cm高,继续切段繁殖,每月可繁殖5~8倍;试管苗 也可采用浅层静止液体培养。
第十二章
(1)
马铃薯的组织培养
2021/3/6
本章内容提要与要求:
★ 掌握马铃薯的生物学习性 ★ 掌握马铃薯脱毒培养的大致过程 ★ 了解马铃薯脱毒苗的鉴定方法 ★ 熟悉微型薯的生产过程
2021/3/6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一、马铃薯生物学特性
1、形态特性
(1) 根:根系由出生根和匍匐根两部分组成。 (2) 茎:地上部分茎和地下茎,地下茎分匍匐茎和块茎。 (3) 叶:初生叶,全缘,心形;后期叶奇数、羽状全裂单叶 (4) 花:单生,为聚伞花序 (5) 果实:为球形或椭圆形浆果。 (6) 种子:小,扁平肾形;可用来繁殖,但后代性状分离大。
2021/3/6
1.马铃薯脱毒技术市场前景:
★ 我国单产为13.60吨/公顷,是世界单产的1/4。最主要因素
是种薯差,品种布局不合理。
★ 全国现有播种面积300多万公顷,且有逐步增加趋势,年
需合格种薯45亿公斤,脱毒原种4亿公斤,脱毒小薯或微型薯 45亿粒。因此,脱毒马铃薯推广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
1、指示植物鉴定
在马铃薯的病毒鉴定中,汁液鉴定是最常用的方法, X病毒、S病毒和纺锤块状病毒很容易通过汁液来接 种。
马铃薯组织培养简化脱毒技术

马铃薯组织培养简化脱毒技术
马铃薯是我国重要的蔬菜作物之一,具有高蛋白、高淀粉、高营养价值,是人们必不
可少的食品之一。
然而,在种植和生产过程中,马铃薯会遭受各种病害和虫害的侵害,如
果不进行科学有效的防治,将会严重影响马铃薯的生产和收成。
其中,病毒病是马铃薯种
植中主要的一种病害,如果不及时控制,将对马铃薯产生较大的危害。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科学家们开发了一种名为“组织培养简化脱毒技术”的方法,该
技术可以有效地使马铃薯保持无病毒状态,同时提高其种植质量和产量。
组织培养简化脱毒技术是一种采用组织培养和简化脱毒技术相结合的马铃薯繁殖方法。
该方法要先从健康的母株中取出组织,再将其在营养剂和生长抑制剂的作用下进行培养,
使其形成小植株,再进行脱毒处理,最后将其移栽到田间进行种植,达到规模化繁殖的目的。
这种技术的主要优点在于其快速、高效、节约的特点。
与传统的马铃薯种植方法相比,组织培养简化脱毒技术可以迅速获得种植质量稳定、无病毒、高产的马铃薯,并且可以大
大降低种植成本。
但是,组织培养简化脱毒技术也具有一定的局限性。
首先,它需要高水平的技术人员
操作,普通农民应用难度较大;其次,它的操作过程需要比较严格的环境和设备控制,对
研究条件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再者,该技术的成功率也与所选用的材料有关,在选材上也
需要有比较严格的要求。
总之,组织培养简化脱毒技术是一种非常有效的马铃薯繁殖方法。
它可以为农民提供
更为优质的马铃薯种苗,并且可以大大提高马铃薯的种植效益,但是该技术在操作和选材
上都存在一定的难度,需要科学家们进一步研究和优化。
马铃薯组织培养脱毒快繁

马铃薯组织培养脱毒快繁植物组织培养(Plant tissue culture)是指在无菌的条件下,将离体的植物(根、茎、叶、花、果实、种子等)、组织(形成层、花药组织、胚乳、皮层等)、细胞(体细胞和生殖细胞)以及原生质体,培养在人工配制的培养基上,给予适当的培养条件,使其长成完整的植株。
由于培养物是脱离植物母体,在玻璃瓶中进行培养,所以也叫做离体培养。
在有些情况下,再分化也可不经愈伤组织阶段,而直接发生于脱分化的细胞。
[1]植物组织培养脱毒快繁是人工在无菌条件下利用植物体的一部分,在人工控制的营养和环境条件下繁殖植物,脱除病毒得到无毒苗株,继而在大田快速繁殖的技术。
脱毒及离体快繁,这是目前植物组织培养应用最多、最广泛和是有效的一个方面。
主要是进行茎尖培养脱除病毒。
对于脱毒苗、新育成、新引进、稀缺良种、优良单株、濒危植物和基因工程植株等可通过离体快速繁殖,同时可不受地区和气候的影响,比传统的繁殖方法快数万倍。
植物组织培养已发展成为一门富有生命力的学科。
[2]植物组织技术在农业上的应用有很多方面,其中植物脱毒和离体快速繁殖是目前植物组织培养应用最多、最有效的一个领域。
通过植物生物技术改良作物是以后农业科学领域最重要的发展之一。
首先用茎尖脱毒获得无病毒植株成功的是法国人莫勒尔,他们用大丽花为原料,在1952 年试验产生了无病毒植株。
在1955 年以马铃薯为材料产生了无病毒植株。
农业生产中,许多农作物都带有病毒,无性繁殖方式植物如马铃薯、甘薯、大蒜等尤为严重,但是感病植株并非每个部位都带有病毒。
[3]一、国内外研究动态(一)研究背景栽培种的马铃薯(Solanurn tuberosurn)是双子叶种子植物, 属茄科(Solanceae)茄属(Solanum)的一年生草本植物,生产上绝大多数是利用块茎进行无性繁殖。
[4]马铃薯用块茎繁殖,植株长势逐年削弱、矮化,分枝变小,结薯变小,产量逐年下降,甚至绝产,这种现象叫做种性退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马铃薯茎尖组织脱毒培养及植物激素在培养中的作用摘要:马铃薯茎尖组织脱毒培养,愈伤组织解除分化形成新个体时,体细胞有丝分裂的异染色质延迟复制行为较正常活体植株更严重,后代变异较自然群体变异高出500倍,若在培养过程添加辐射和化学诱变试剂变异率会更高。
因此,组织培养环境不只是现代生物技术辅助育种的一个重要条件,更是诱变育种的一个有效途径,对于以营养体繁殖的马铃薯作物效果更好。
本文介绍了马铃薯茎尖培养的意义和方法,综述了植物激素在马铃薯生长中的作用。
关键词:茎尖体细胞组织培养变异植物激素Abstract:Potato virus-free cultivation of the tip meristem,callus formation of new individual remove differentiation,somatic cell mitosis heterochromatin delay of normal living plant copy behavior more serious than natural group,variation and variation of500times higher in the training process,if add radiation and chemical mutagenesis reagent mutation rate is higher. Therefore,tissue culture of modern biological technology environment is not only an important supplementary conditions,is an efficient way of mutation breeding for excessive n-redistribution breeding,potato crop effect is better.The paper introduces the significance of potato meristem-tip culture were reviewed,and the method of plant hormone role in growth of potatoes.Key words:Stem cells;Tissue culture;variation;Plant hormones1马铃薯生态习性和种类对土壤的适应性很强,但对气候要求凉、冷、燥,在湿热地区虽然也能生长,不过一代以后品种就会演化,需要经常从寒冷地区引进新的种。
种薯在土温5~8℃的条件下即可萌发生长,最适温度为15~20℃。
适于植株茎叶生长和开花的气温为16~22℃。
夜间最适于块茎形成的气温为10~13℃(土温16~18℃),高于20℃时则形成缓慢。
出土和幼苗期在气温降至-2℃即遭冻害。
开花和块茎形成期为全生育期中需水量最大的时期。
马铃薯在原产地就有几百个品种,在世界各地又不断地培养新品种,目前全世界有几千个品种,有含淀粉比例较高,适合作为主食的,也有适合作为蔬菜食用的。
人们根据不同的用途培养出很多新品种,花色有白色、红色、紫色等品种,地下块茎有圆形、卵形和椭圆形,其皮色有红色、黄色、白色和紫色的不同品种。
一般用块茎上的“芽眼”切下播种,如果用种子种植,很快就会产生变异,因此非常容易出现新品种。
2马铃薯的市场效益分析(为什么选马铃薯做实验材料)马铃薯是世界上仅次于小麦、水稻和玉米的第四种主要农作物。
就单位面积出产的干物质而言,它高于小麦、大麦和玉米,就单位面积出产的蛋白质而言,分别为小麦、水稻和玉米的2.02、1.33和1.20倍。
目前我国马铃薯常年种植面积为467万公顷左右,鲜薯年总产量5500万吨,居世界第一位。
种植区域主要分布在黑龙江、吉林、内蒙古、山西、甘肃、青海、云南、贵州、四川等广大地区。
但是我国的马铃薯加工业发展十分缓慢,基本上以鲜食为主,少部分用于传统食品加工和制取粗淀粉,深加工产品很少,而且加工生产规模小,工艺落后。
20世纪90年代国内以马铃薯为原料的食品工业进入了一个蓬勃发展的时期,然而产品与国外同类产品相比,无论是在色泽、口味、品质,还是在包装上均存在一定差距。
马铃薯块茎水分多、脂肪少、单位体积的热量相当低,所含的维生素C是苹果的10倍,B族维生素是苹果的4倍,各种矿物质是苹果的几倍至几十倍不等,土豆是降血压食物膳食中某种营养多了或缺了可致病。
近年来随着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我国的食品结构出现了一些新的变化,中西方的饮食文化开始相互渗透和融合,马铃薯加工食品在我国同样备受欢迎。
随着麦当劳、肯德基等洋快餐在我国落户,其中必有一款的炸薯条、薯泥等马铃薯食品很受国内中层消费者的喜爱,尤其是儿童对其情有独钟,成为未来我国马铃薯食品潜在的庞大的消费群体。
3马铃薯茎尖的组织培养植物组织培养(PlantTissueCulture):是指通过无菌操作分离植物体的一部分(外植体explant),接种到培养基上,在人工控制的条件下(包括营养、激素、温度、光照、湿度)进行培养,使其产生完整植株的过程。
(主要有原生质体(Protoplast),悬浮细胞,组织(愈伤组织Callus、茎尖分生组织),器官(胚,花药,子房,根和茎)的培养。
植物组织培养是20世纪初发展起来的一门新兴技术,随着这项技术的日益完善,其应用也越来越广泛,可用于种苗快繁、植物脱毒、植物育种、种质资源保存以及次生代谢物提取等方面。
尤其植物快繁和脱毒是应用最多和最广的方面,而且许多花卉苗木的试管育苗已进入了商品化生产[1]。
通过茎尖分生组织培养脱除病毒自上世纪70年代以来在马铃薯上推广应用,种薯生产技术随着生物技术的发展不断改进[2]。
利用马铃薯茎尖组织培养结合病毒检测,进行马铃薯脱毒的组织培养技术,可大批量地进行种薯繁殖,又可防止亲代植株的病毒传染给子代[3]。
作为马铃薯生产第一大国,中国的马铃薯单产低于世界平均水平。
种薯问题是限制其单产提高的主要因素,要提高种薯质量,茎尖分生组织培养脱毒、组培苗离体快繁和(或)试管薯生产方面的研究是其技术基础,植物生长物质在上述三方面的应用是研究方向之一[4]。
马铃薯薯块及芽外植体消毒灭菌后在MS基本培养基中培养效果最好[5]。
黄萍等[6]认为在马铃薯初代培养基(作茎尖培养用)和增殖培养基(作试管苗快速繁殖用)中分别加入25μg/ml链霉素、四环素和苯甲酸钠3种抗污染剂,结果发现:苯甲酸钠在初代培养基中抑菌效果最好;而在增殖培养基中以四环素的抑菌效果最佳。
植物组织中普遍存在内生菌,当植物组织进行离体培养时,这些内生菌就会产生污染[7]。
为了消除植物组织培养过程中出现的真菌和细菌污染,而又不杀伤植物组织,采用多菌灵和青霉素混合溶液浸泡污染的组培苗茎段的结果发现,多菌灵对真菌有杀灭作用,对细菌没有明显作用;青霉素只对细菌有抑制作用,继代后细菌污染照常存在;而对污染的组培苗采用75%乙醇和0.1%Hg Cl2处理可彻底杀灭真菌和细菌[8]。
4植物激素对马铃薯生长的影响试验以品种为主区,激素处理为副区进行裂区设计,研究了赤霉素(GA3)与茉莉酸甲酯(MeJA)对雾培马铃薯内源激素与生长发育的影响。
结果表明:外源GA3处理增加了3个马铃薯品种叶片内源IAA和JA的含量,降低了中晚熟品种高原7号的内源ABA含量。
外源MeJA 对马铃薯块茎均有一定诱导作用,但结合GA3处理其诱导结薯的能力会减弱[9]。
蒙美莲等[10]发现马铃薯块茎形成期,脱落酸含量显著增加,赤霉素含量则显著降低,赤霉素与脱落酸比值下降到一定水平是块茎开始形成的重要条件。
外加脱落酸喷施叶面,使块茎形成提早,但结薯数并未增加;外加赤霉素喷施叶面,使植株细高,匍匐茎细长,块茎形成显著延迟,块茎数显著减少,这一结果进一步证明了脱落酸和赤霉素在块茎形成中的作用。
张志军等[11]研究表明外源添加赤霉素(GA,Gibberellins)能促进马铃薯茎、叶和匍匐茎的生长,而抑制块茎的形成.添加GA生物合成抑制剂可降低植株体内GA水平和活性,促进块茎形成.石瑛等[12]在诱导结薯的过程中给以不同浓度的香豆素处理,研究香豆素对试管微型薯诱导的影响。
结果表明,在诱导结薯的培养基中,添加香豆素处理的浓度为30mg/L时,获得的微型薯块茎较大且大薯率较高。
陈善娜等[13]在加入100mg/l香豆素时,试管结薯的数量与使用500mg/l矮壮素效果相近似。
使用50mg/l人参寡糖素或10mg/l黑节草寡糖素时,试管结薯的数量明显超过或略超过用500mg/l矮壮素的效果。
IAA与GA互作对马铃薯试管苗生长有积极的促进作用,能够明显提高试管苗的高度,最大增幅可达90.3%,而IAA与BAP互作对试管苗生长有明显抑制作用。
IAA与GA互作对试管苗根的形成和生长影响不明显。
BAP对试管薯形成有重要作用,而GA与BAP互作能进一步促进试管薯生长,处理4(IAA+GA十BAP)比处理3(IAA+BAP)的试管薯鲜重和直径分别增加163.8%和46.4%[14]。
低浓度的2,4-D有利于红色愈伤组织的花色苷积累,高浓度的2,4-D促进其生长而不利于花色苷的积累;高浓度的6-BA能促进红色愈伤组织中花色苷的积累并诱导白色愈伤组织花色苷的合成,但抑制其生长;卡那霉素能使白色愈伤组织变红并积累花色苷,高浓度的卡那霉素严重抑制愈伤组织的生长并最终变褐死亡;提高蔗糖浓度能促进愈伤组织花色苷的产生和积累,但超过70g/L时抑制生长[15]。
5具体实验方案一,外植体培养从已催出芽(芽长一般2—4cm)的干净健康马铃薯块茎上掰下芽,用自来水冲洗干净,放入0.1—0.15%的升汞溶液中浸泡8—10分钟,在超净工作台上消毒完后,放入无菌水中浸泡6次,每次5分钟,然后接种到MS+6-BA1.5mg/L(毫克/升)+GA30.5mg/L+IBA0.5mg/L+琼脂8g/L+蔗糖30g/L(PH值为5.8)的培养基上,每个培养瓶接种1—5个外植体。
二,茎尖剥离及初代培养外植体培养20天后,在超净工作台上解剖镜下用解剖针将生长点0.1——0.5mm部分剥离出来,转接到MS+肌醇100mg/L+6-BA1.5mg/L+GA30.5mg/L+泛酸钙1.5mg/L+蔗糖30g/L+琼脂8g/L+活性炭0.17g/L(PH值为5.8)的培养基上,每个培养瓶接种4—5个生长点。
光照保持3000—6000Lux(勒克斯)左右,每天照光13—16小时,温度控制在23℃,经2—6个月左右培养诱导,其间转接2——3次,生长点即可长成新的小植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