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天火之谜(第二课时)

合集下载

《天火之谜》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天火之谜》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天火之谜》第二课时教学设计及反思东店子小学张小莉教学目标: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复述课文。

2、凭借具体的语言材料,感受富兰克林勇于探索,敢于试验的精神。

教学重难点:使学生能借助具体的语言材料体会富兰克林勇于探索,敢于试验的精神。

教学准备:教学课件、教学光盘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句式训练1、复习导入看课件“天火”,说说你看到了什么?生:可怕的天火、雷暴、闪电……师:今天我们继续学习生:(齐读)天火之谜2、句式练习师:通过上节课的学习,你知道是谁用什么方法解开了天火之谜?生:富兰克林借助“风筝实验”解开了天火之谜。

师:对,这句话还可以怎么说?生:天火之谜是富兰克林借助“风筝实验”解开的。

生:富兰克林在“风筝实验”的帮助下解开了天火之谜。

生:天火之谜被富兰克林的“风筝实验”解开了。

生:富兰克林借助“风筝实验”把天火之谜解开了。

师:这几种说法都是一个意思,会用不同的方法说同一种意思,这就是能说会道。

过渡:今天我们一起看看这是一位怎样的富兰克林。

二、品味词句,感受品质1、游戏“找不同”师:平常我们都做过“找不同“的游戏,今天我们也来玩一玩。

找一找风筝有什么不同。

一只风筝是富兰克林用来做实验的风筝,一只是我们平常看到的在我们头脑中的风筝。

生看光盘“风筝实验”过程,找不同师:谁来说一说这两只风筝的不同生:做实验用的风筝比我们平常的风筝多了细铁丝、麻绳、丝带、铜钥匙师:根据学生回答用课件出示这些词语师:根据以上的比较你觉得这是一只怎样的风筝?在词语上方用课件出示:这是一只___________的风筝。

生:这是一只特别的风筝。

生:这是一只奇怪的风筝。

生:这是一只奇特的风筝。

师:仅仅这些还不够,请你关注一下带上这些东西的动词,作者分别用了什么?生:(低头寻找后即刻举手)栓了细铁丝,结了丝带,系着铜钥匙。

师:(根据生回答分别用课件出示这些动词)2、画画谈作用师:同学们呢,都喜欢画画,现在就请你在课文插图上画出每个部分,想想分别派什么用途。

天火之谜

天火之谜

天火之谜(第二课时)教学目标: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朗读课文,复述课文。

2、理解部分生词,会用“不足为奇”“欣喜若狂”造句。

3、凭借课文具体的语言材料,感受富兰克林勇于探索,敢于实验的精神。

教学重点: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复述课文。

教学难点:理解课文内容,体会富兰克林勇于探索、敢于试验的精神。

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今天我们继续学习——天火之谜通过上节课的学习,你知道是谁用什么方法解开了天火之谜?这个风筝实验一定要加引号,因为这个实验——震惊世界。

所以这儿引号的作用是什么?那我们今天就来通过文字穿越时空,走近这个实验,谁知道课文哪一自然段具体写这个实验的?二、走近实验1、初步感知请大家自由朗读这一段,读完之后想想作者写清楚了哪些内容?生自由朗读。

生根据汇报结果总结。

这是你们自己读得懂的内容,里面肯定还有自己不太明白的内容,请拿起笔来,边读边思考,什么地方自己要向老师和同学请教的内容,在旁边做上记号。

2、了解材料老师发现很多同学在风筝所用的材料上存在许多困惑,我们一起来看一看。

谁来说一说这只风筝与我们常见的风筝有什么不同?(根据学生回答用课件出示这些词语)根据以上的比较你觉得这是一只怎样的风筝?在词语上方用课件出示:这是一只___________的风筝。

仅仅这些还不够,请你关注一下带上这些东西的动词,作者分别用了什么?仔细观察了这只特殊的风筝后,现在你可以问出你不太明白的问题了。

预设:(生:为什么中间要系一把铜钥匙?生:为什么要在麻绳下端结上一段丝带?师:对呀,为什么上面用麻绳而下面用丝带呢?生:为什么要在风筝上拴一根细铁丝?细铁丝果真能够吸收云中的“天电”吗?师:所以,富兰克林为了做这个实验,考虑了很多问题,风筝上的材料很特殊,我们一起来读一读。

生齐读你会看着插图来介绍一下这只风筝吗?从这只风筝中你看出了什么?富兰克林具有丰富的科学知识。

是。

(板书:丰富的知识)3、关注过程师:接着,我们再来看富兰克林捉住天电的过程。

19天火之谜

19天火之谜

19、天火之谜课题:19、天火之谜课时:共2课时课型:新授课教学目标: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会用“推测”、“不足为奇”造句。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朗读课文,复述课文。

3、学习给课文分段,并用课文中的语句概括段意。

4、凭借课文具体的语言材料,感受富兰克林勇于探索,敢于试验的精神。

重、难点:理解课文内容,体会富兰克林用语探索,敢于试验的精神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揭题导入。

1、同学们,夏天雷雨时的景象你们见过吗?雷暴发生时,电闪雷鸣,还伴有狂风暴雨,你能说说当时心情吗?2、揭题。

3、学生质疑:“天火”指什么?古人不知道雷暴发生的原因,它成了一个谜,谁来解开这个谜?他是怎样解开的?二、初读课文。

1、出示自学题。

(1)自由轻声读课文,注意读准生字,读顺句子和课文。

(2)读读生字词,查字典或联系上下文想想它们的意思。

2、学生自学,教师巡视,适时辅导后进生。

3、检查自学情况。

4、分自然段指名试读课文,教师相机指导。

三、细读课文。

1、再读课文,想想每一节写了什么内容?文章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2、按照分好的段落,选用课文的语句概括段意。

第一段(第1自然段)讲雷暴在人们的心目中一直是种可怕的东西。

第二段(第2-5自然段)写富兰克林用“风筝实验”解开雷暴的谜。

第三段(第6自然段)富兰克林根据放电的原理,发明了避雷针。

四、学习第一节。

1、指名读课文。

2、这一节的主要内容可以用哪些语句来概括?3、为什么说它可怕?4、齐读第一节。

四、指导写字、布置作业。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

1、通过上堂课的学习,你知道雷暴是什么吗?2、同学们,你们是怎么认为的呢?二、学习第二段。

1、出示第2节。

雷暴到底是什么呢?齐读“这个谜直到18世纪才被美国科学家富兰克林揭开”。

2、你了解富兰克林吗?政治家,发明了避雷针。

3、齐读第2节,想想这一节在文中起了什么作用?(承上启下)4、你们想了解这个谜揭开的经过吗?自由读3、4节思考:富兰克林是怎么做的?(请划出有关词语)请用简单的几句话来说,并想想你觉得富兰克林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5、分四人小组学课文,从哪些地方可以感受富兰克林勇于探索的科学精神,找一找,想想为什么读一读表达出来。

【原创】苏教版五年级上册《19.天火之谜》课件

【原创】苏教版五年级上册《19.天火之谜》课件

课外链接:
1、在一次试验中,富兰克林的妻子丽德不小心 碰到了莱顿瓶,一团电火闪过,丽德被击中倒地, 面色惨白,足足在家躺了一个星期才恢复健康。
2、有一次,他将几个莱顿瓶连接起来,准备用 强电击杀一只火鸡,不料,实验还未开始,他自 己先碰到了莱顿瓶,结果当场被击昏过去。
3、1753年,俄国著名电学家利赫曼为了验证富 兰克林的实验,不幸被雷电击死,这是做电实验 的第一个牺牲者。
风筝越飞越高,远远望去,犹如云海里的一叶小舟,颠簸着,
摇晃着。一片乌云掠过风筝上方,富兰克林发现麻绳上的纤维“怒 发冲冠”般地竖了起来。这是麻绳带电的信号!突然,一道闪电劈开 云层,在天空划了一个“之”字,接着一个炸雷,大雨倾盆而下。 麻绳淋湿后就成了能使电流通过的导体。这时,富兰克林用手指靠 近铜钥匙,“啪”的一声,骤然闪现一道蓝色的火花,他的手臂一 阵发麻。
说说看
1、远远望去,秋天的枫叶犹如

2、蜡烛上的火光闪烁着。(拟人句)
3、(连续用上几个“一”描绘连续动作或场 景)
风筝越飞越高,远远望去,犹如云海里
的一叶小舟,颠簸着,摇晃着。一片乌云掠 过风筝上方,富兰克林发现麻绳上的纤维 “怒发冲冠”般地竖了起来。这是麻绳带电 的信号!突然,一道闪电劈开云层,在天空 划了一个“之”字,接着一个炸雷,大雨倾 盆而下。麻绳淋湿后就成了能使电流通过的 导体。这时,富兰克林用手指靠近铜钥匙, “啪”的一声,骤然闪现一道蓝色的火花, 他的手臂一阵发麻。
风筝越飞越高,远远望去,犹如云海里
的一叶小舟,颠簸着,摇晃着。一片乌云掠 过风筝上方,富兰克林发现麻绳上的纤维 “怒发冲冠”般地竖了起来。这是麻绳带电 的信号!突然,一道闪电劈开云层,在天空 划了一个“之”字,接着一个炸雷,大雨倾 盆而下。麻绳淋湿后就成了能使电流通过的 导体。这时,富兰克林用手指靠近铜钥匙, “啪”的一声,骤然闪现一道蓝色的火花, 他的手臂一阵发麻。

苏教版五年级上册《天火之谜》PPT课件2

苏教版五年级上册《天火之谜》PPT课件2

比较修正 发 挥 学 生 了解这几种 PPT 幻灯
表格,让学生互评,内容,识 评功能。 有 机 物 不 几种简单


最后 这
教师作提纲契领式 些常见简
难,但


若让学生自 机物的性
学生阅读
的总结
行找

单有
能力
并板书(见板书设
出烷烃类物 和用途的
机物的分 和 获 取 信
计)。
质分

子式
息能
若学生能力不 错, 、性质和 力。教师
别 2. 碳的氧化物、碳酸、碳酸盐、碳酸氢盐的组成和性
质跟 无机物相似,归为无机物研究。 联 无机物和有机物间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食物中的有机物
二、家中常见的 有机物:
其它:
三、几种简单的有机物
1.甲烷(沼气、天然气):CH4 温室气体
2. 乙烷:C2H6
3. 丙烷:C3H8
4. 丁烷:C4H10
分四人小组再次读课文,从哪些地 方可以感受富兰克林勇于探索的科学精 神,找一找,想想为什么,读一读表达 出来。
分是什
物。
么? 是不是有机

见的有机 图
物。 在轻松愉
片。
物?
悦的
师小结板书:食
氛围中自
物 中的主
主寻
要有机物(见板
找食物中
书 设计)。
有机
物,获取 知
识。 展示一幅厨房和 看图片寻 学以致用, 学生的例举 PPT 幻灯
苏教版上册第六单元
25.天火之谜
天火之谜
美国资产阶级革命时期的民主
主义主义者、科学家。1731年
费城建立美国第一个公共图书馆,1743年组 织美国哲学会,1751年创办宾夕法尼亚大学。 独立战争时期参加反英斗争,并参加起草 《独立宣言》。1776-1785年出使法国,缔 结法美同盟。1787年为制宪会议代表,主张 废除奴隶制度。富兰克林在研究大气电方面

五年级上册语文教案 - 第6单元 19天火之谜 第2课时 苏教版

五年级上册语文教案 - 第6单元 19天火之谜 第2课时 苏教版

19 天火之谜第课时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能用自己的语言复述“风筝实验”的过程。

3.凭借课文具体的语言材料,感受富兰克林勇于探索、敢于试验的精神。

4.通过对本文的学习,能明白只有通过精确、细致的观察、推测和实验,才能揭开大自然的奥秘。

【重点】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能读懂课文、复述“风筝实验”的经过。

【难点】1.能用自己的语言复述“风筝实验”的过程。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体会富兰克林揭开雷暴之谜的艰难,学习富兰克林潜心研究、大胆实验、不畏艰险的科研精神。

方法一复习导入(出示雷暴画面)师:地球上空每年都要发生几十亿次雷暴,它能把人击倒,将高大的树木劈成两半,所以——(长期以来,雷暴在人们的心目中一直是种可怕的东西)1.通过上堂课的学习,你知道雷暴是什么了吗?(中国人称“雷神”。

西方人叫“上帝的怒火”)2.你们是怎么认为的呢?(学生回答)3.是谁揭开天火之谜的?课文中哪句话告诉了我们答案?打开课文,找一找。

(生答:人们熟知的放电现象)4.他是如何揭开天火之谜的呢?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

[设计意图]通过复习上节课的知识,让学生加深对上堂课所学知识的印象,然后引出这节课所要学的内容。

方法二检查复习,激趣导入1.通过上节课的学习,大家知道天火是什么了吗?人们又为什么称之为天火呢?为什么说雷暴在人们心中一直是种可怕的东西?(学生回答)2.这个谜团直到18世纪才被美国科学家富兰克林解开。

那么这个谜是怎样被富兰克林解开的呢?这节课我们继续来学习。

[设计意图]上堂课已经初步学习了课文,又一次提及天火,目的是在复习中让学生再一次感受到雷暴在人们心目中的可怕程度,为下文学习奠定基础。

一、探究原因,品味词句,走近人物(一)学习第二自然段。

1.出示第二自然段。

雷暴到底是什么呢?(齐读)2.齐读第二自然段,想想这一节在文中起了什么作用。

(承上启下)3.齐读:读了这句话你明白了什么?(指导抓住“直到”“才”体会句子含义)4.你们想了解这个谜揭开的经过吗?自由读三~四自然段。

《天火之谜》(第2课时)

《天火之谜》(第2课时)

富兰克林在儿子的帮助下,把一只 风筝放上了高高的天空。风筝上拴了一根 细铁丝,用来吸收云中的“天电”。放风 筝的线是用麻绳做的,绳子下端结上一段 丝带,在麻绳和丝带的接头处系着一把铜 钥匙,富兰克林站在房子里面攥住丝带。
风筝上(拴了)一根细铁丝 麻绳 绳子下端(结上) 一段丝带 接头处(系着 ) 一把铜钥匙
(四人小组进行合作学习。选择你们
认为最合适的词语填空,并结合课文 第4自然段的相关词句,说说这样填的
理由。)
这是一次 的实验。 (精心准备、危险、成功)
这是一次精心准备的实验。 富兰克林在儿子的帮助下,把一 只风筝放上了高高的天空。风筝上 拴了一根细铁丝,用来吸收云中的 ‚天电‛。放风筝的线是用麻绳做 的,绳子下端结上一段丝带,在麻 绳和丝带的接头处系着一把铜钥匙。
这是一次成功的实验。
富兰克林欣喜若狂地喊道:‚成功 了!成功了!我捉住‘天电’了!‛
‚欣喜若狂‛怎么理解?你能用 它说一句话吗?怎样读才能读出富兰 克林的心情?
“风筝实验”震惊了世界。它 向世人宣告,雷暴只是普普通通的 放电现象,“上帝的怒火”不过是 无稽之谈。
想象一下:此时的人们又会说些 什么呢?
这种推论现在看起来不足为奇,
但在当时却是令人难以置信的。 ‚不足为奇‛和‚难以置信‛ 各是什么意思?你能用‚不足为奇‛
说一句话吗?
人们已经习惯地认为天上地下是 两个世界,雷暴是神灵的火焰,怎么 可以同人间的事物混为一谈呢?不仅 一般人不相信他的推论,就连许多自 称有学问的人也对他冷嘲热讽。
想象说话
有人说过,了解富兰克林的 ‚风筝实验‛,你就能了解富兰
克林这个人。实验做到这里,你
又了解到一个怎样的富兰克林呢?
富兰克林真是一个勇于 探索、敢于实验的人。

天火之谜第二课时教案

天火之谜第二课时教案

天火之谜第二课时教案【篇一:19、天火之谜(第二课时)】19、天火之谜(第二课时)【教学目标】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朗读课文,复述课文。

2、理解部分生词,会用“不足为奇”“欣喜若狂”造句。

3、凭借课文具体的语言材料,感受富兰克林勇于探索,敢于实验的精神。

【教学重点】理解课文内容,体会富兰克林勇于探索、敢于试验的精神。

【教具准备】小黑板(文字)、课文插图【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

同学们,今天我们来继续学习——(生读题)天火之谜。

通过上堂课的学习,你们知道天火是指什么?(雷暴)课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二、精读感悟。

(一)学习第2自然段1、引读第2自然段:雷暴到底是什么呢?(齐读)这个谜直到18世纪才被――美国科学家富兰克林解开。

那么这个谜是怎样被富兰克林解开的呢?(板书:富兰克林解开)2、读读、想想这一自然段在文中起了什么作用?(承上启下)过渡:自由读3 — 4自然段,思考:富兰克林是怎么做的?请先划出有关语句,然后用简单的几句话来说,并想想你觉得富兰克林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板书:勇于探索敢于实验)(二)学习第3自然段1、指名读课文第3自然段,思考:这一自然段主要讲了什么内容?2、交流。

(师引导相机板书:早就观察、大胆推测、决定实验)3、请同学们再读读这一自然段,哪些地方自己能够读懂,哪些地方还不理解?读的时候,不理解的地方做上记号,等会儿我们一起讨论。

4、指名说说不懂的问题,并相机组织学生讨论,朗读课文。

预设:(1)你们真的了解雷暴与静电放电现象之间的相似之处吗?你怎么知道的?生读出句子,师出示文本:富兰克林早就观察到,天上的雷暴与静电放电现象有很多相似之处:它们都会发光,光的颜色相同,光的方向相似,都伴随着爆炸声,都能毙伤动物??从这个片断中,你有什么发现?而那时的富兰克林呢?(出示引读)由此他大胆地推测,雷暴就是人们熟知的放电现象。

老师认为这句话中有一个词很值得大家推敲,你们找找看,是哪一个?(生找:大胆)从“大胆”这个词你体会到了什么?(2)雷暴就是人们熟知的放电现象,这种推论现在看起来不值得奇怪,但在当时却令人难以相信。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9、天火之谜(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朗读课文,复述课文。

2、理解部分生词,会用“不足为奇”“欣喜若狂”造句。

3、凭借课文具体的语言材料,感受富兰克林勇于探索,敢于实验的精神。

【教学重点】理解课文内容,体会富兰克林勇于探索、敢于试验的精神。

【教具准备】小黑板(文字)、课文插图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同学们,今天我们来继续学习——(生读题)天火之谜。

通过上堂课的学习,你们知道天火是指什么?(雷暴)课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
二、精读感悟。

(一)学习第2自然段
1、引读第2自然段:雷暴到底是什么呢?(齐读)这个谜直到18世纪才被――美国科学家富兰克林解开。

那么这个谜是怎样被富兰克林解开的呢?
(板书:富兰克林解开)
2、读读、想想这一自然段在文中起了什么作用?(承上启下)
过渡:自由读3 —4自然段,思考:富兰克林是怎么做的?请先划出有关语句,然后用简单的几句话来说,并想想你觉得富兰克林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板书:勇于探索敢于实验)
(二)学习第3自然段
1、指名读课文第3自然段,思考:这一自然段主要讲了什么内容?
2、交流。

(师引导相机板书:早就观察、大胆推测、决定实验)
3、请同学们再读读这一自然段,哪些地方自己能够读懂,哪些地方还不理解?读的时候,不理解的地方做上记号,等会儿我们一起讨论。

4、指名说说不懂的问题,并相机组织学生讨论,朗读课文。

预设:
(1)你们真的了解雷暴与静电放电现象之间的相似之处吗?你怎么知道的?生读出句子,师出示文本:富兰克林早就观察到,天上的雷暴与静电放电现象有
很多相似之处:它们都会发光,光的颜色相同,光的方向相似,都伴随着爆炸声,都能毙伤动物……
从这个片断中,你有什么发现?而那时的富兰克林呢?(出示引读)由此他大胆地推测,雷暴就是人们熟知的放电现象。

老师认为这句话中有一个词很值得大家推敲,你们找找看,是哪一个?(生找:大胆)从“大胆”这个词你体会到了什么?
(2)雷暴就是人们熟知的放电现象,这种推论现在看起来不值得奇怪,但在当时却令人难以相信。

出示取笑的一段话:这种推论现在看起来不足为奇,但在当时却是令人难以置信的。

人们已经习惯地认为天上地下是两个世界,雷暴是神灵的火焰,怎么可以同人间的事物混为一谈呢?不仅一般人不相信他的推论,就连许多自称有学问的人也对他冷潮热讽。

人们为什么要取笑他呢?你能联系课文第1自然段的内容说说吗?
想象:什么是“冷嘲热讽”?透过这个词语你仿佛看到了什么?他们会怎样取笑富兰克林呢?(让生扮演不同身份的人:一般的老百姓,自称有学问的人……)
过渡:面对人们的取笑,富兰克林有什么打算?生答:富兰克林决定通过实验来揭开雷电的秘密。

(板书“风筝实验”)
5、指导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6、师(过渡):富兰克林经过仔细观察,大胆推测和反复思考,决定用实验来揭开雷电的秘密。

那么他的勇于探索还表现在哪里?(在雷电交加的情况下亲自做“风筝实验”)
(三)学习第4自然段
1、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第4自然段,联系上下文或借助资料来理解课文中的有关语句,不理解的地方可以做上记号。

2、出示“风筝实验”图画。

看了这幅画,你又知道了什么?
(1)做这次实验的条件有哪些?(让生找出表现天气的词语:乌云密布雷电交加)
(2)富兰克林的实验充满危险。

找出句子,师出示:“这时,富兰克林用手
指靠近铜钥匙,“啪”的一声,骤然闪现一道蓝色的火花,他的手臂一阵发麻。

”从这个句子,你能体会到什么?
文章还有什么地方告诉我们“风筝实验”是危险的?(生答,出示)(3)为了这次实验他做了哪些准备?(让生找出来)再思考各有什么作用?从这儿你看到了一个怎样的富兰克林?(知识丰富,准备充分)
风筝——飞近云层细铁丝——吸收天电麻绳——淋湿后导电丝带——安全攥住风筝铜钥匙——传电放电的
(4)富兰克林欣喜若狂地喊道:“成功了!成功了!我捉住‘天电’了!”
引导理解“欣喜若狂”,想一想还有哪些表示高兴的词语拿来和它比一比,能不能比过它。

指导读出他成功的喜悦。

指名读,师把读的学生当作是富兰克林,让他说出为什么读得如此高兴?
(四)学习第5自然段
1、出示第5自然段,齐读。

2、让生说说你读懂了什么?(“风筝实验”成功了,这个实验也证实了富兰克林先前的推测――雷暴只是普普通通的放电现象。


3、联系上下文想想看,“风筝实验”成功了在当时的影响有多大?(相机板书:震惊世界)理解“震惊”、“宣告”、“无稽之谈”。

板书:震惊世界
4、师:风筝实验震惊了世界,更震惊了当初取笑富兰克林的人。

想象一下,现在那些人又该说些什么呢?(自我惭愧、夸奖富兰克林)
5、有感情地朗读第5自然段。

三、课堂总结
四、布置作业:
1、把这个故事讲给不知道的人听。

2、分别用“欣喜若狂”“不足为奇”说一句话。

友情提示:别在雷雨天放风筝,危险!
板书设计:
19、天火之谜
富兰克林早就观察大胆推测决定实验解开风筝实验证实推测震惊世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