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白银货币化
中国明代货币白银化的原因及影响

中国明代货币白银化的原因及影响中国明代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非常重要的时期,其经济繁荣和国力强盛在世界上独具影响力。
在这一时期,货币也发生了重要的变化,白银逐渐成为了主要的货币形式,这种现象被称为“白银化”。
那么,造成明代货币白银化的原因是什么?这种变化对中国经济和社会产生了怎样的影响呢?本文将对此进行深入的探讨。
首先我们来看看明代货币白银化的原因。
明代货币白银化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国内铜资源的枯竭。
在明代初期,中国的硬币主要是用铜制成的。
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中国的铜矿资源逐渐枯竭,导致了铜币的供应不足。
这使得人们开始转向使用白银进行交易,因为白银相对于铜来说,其供应量更加充足。
对外贸易的增加。
明代是中国对外贸易活动最为繁荣的时期之一,许多外国商品进入中国市场,而大部分的外国商品都需要以白银支付。
这进一步推动了白银在中国的使用,使得白银成为了国际贸易的主要支付手段。
政府政策的影响也是导致明代货币白银化的原因之一。
在明代中后期,明政府为了应对国家的财政困难,开始大规模铸造银币来弥补财政赤字。
这使得白银的供应大大增加,白银货币也就更加普遍地流通于市场之中。
上述原因共同导致了明代货币白银化的趋势,而货币的白银化对中国的经济和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货币的白银化推动了中国的商品经济的发展。
白银的广泛使用促进了商品的买卖和交换,各地商品的流通速度加快,市场活跃度大大提高,从而推动了中国商品经济的发展。
货币的白银化也使得中国的国际贸易水平大大提高。
随着与世界各国的贸易往来愈加频繁,使得明代中国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也得到进一步的巩固,国际地位大大提高。
白银作为国际贸易的主要支付手段,也使得中国在国际贸易中处于较为有利的地位。
货币的白银化也对社会造成了一定的影响。
白银的流通使得交易更加便利,促进了人们之间的交往和交流。
白银也成为了人们财富储备的主要形式,带动了中国社会的金融业的发展。
白银也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带动了中国社会的金融业的发展。
明代白银货币化

浅论明代白银货币化摘要在中国货币演变史上,货币形态经历了从复杂到简单、从多到少的演变态势。
明朝时期,中国社会的货币制度经历了一次重大的变革,即银本位的确立。
然而,白银货币化并非是一蹴而就的,经历了一个漫长而复杂的进程,是在官府与民间,白银与纸币和铜钱的博弈中造就的。
白银货币化是多方面因素作用的结果,唐宋元时期白银的使用提供了社会基础,明朝白银产量的大幅提高和外银内流使得白银供给较为充足,明朝混乱的货币制度使得白银这种硬通货的吸引力提高,政治势力的角力等等。
白银货币化是社会经济变迁的结果,反过来也影响了社会经济结构、国家赋税制度、价值观念等诸多方面。
本文将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结合史实介绍白银货币化的进程,分析其原因以及社会影响,以反映中国货币制度演变的重要内容。
关键词:明朝货币政策白银货币化一、导论(一) 选题原因明朝是中国封建社会重要的转型时期,整个社会的经济和政治结构都在发生变化,以白银货币化为核心的货币制度的变迁是这一时期结构变化的重要反映,并推动社会经济和商品货币经济的发展。
明代中期,大明宝钞因严重贬值退出流通领域,白银以体积小价值高、易于分割熔铸、便于携带等天然属性,于天顺以后逐渐成为流通中的主要货币。
隆庆元年,明穆宗颁布诏令: “凡买卖货物,,值银一钱以上者,银钱兼使;一钱以下止许用钱。
”这以法律形式确定其货币地位,白银货币化基本完成。
万历年间,张居正在全国推行“一条鞭法”,标志着白银货币化的最终完成。
当白银努力冲破政府的禁令,逐步取代官方发行的纸币和铜钱的同时,世界经济也发生了重要变化——世界市场开始出现。
世界贸易网络开始建立,白银成为世界货币。
以白银为标志,明代中国与两个重要历史转折开端联系在一起。
一是中国古代社会向近代社会转型的开端,二是经济全球化的开端。
因此,白银货币化除了推动中国传统社会商品经济的发展,促进国家财政制度和社会结构变迁之外,还促进中国对外贸易和交流。
总之,白银货币化是中国历史上不可忽略的重要史实,从而对白银货币化的研究具有深刻意义。
中国明代货币白银化的原因及影响

中国明代货币白银化的原因及影响明代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王朝,其货币经历了从纸币到白银的转变。
中国明代货币白银化的原因有很多,主要包括政治、军事、经济等多个方面的因素。
白银化也对中国社会和经济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首先,明代政治和军事因素是导致货币白银化的主要因素之一。
明代中期,政治动荡加剧,战乱不断。
白银作为战争中必备的硬通货,其价值相对更为稳定,成为军事、政治交易的主流货币,逐渐代替纸币。
由于白银的使用人群越来越广泛,白银的头寸、储备逐渐增加,人们对白银的需求也越来越大。
其次,经济发展也是明代货币白银化的原因之一。
明朝时期,经济得到了极大的发展,贸易不断繁荣。
随着贸易规模的不断扩大,对货币的需求越来越大,而白银在足以承担越来越多的贸易活动中表现出色,逐渐成为贸易活动的主流货币。
另外,白银化也与国际贸易有关。
明朝时期,中国与西方进行了长期的贸易往来,大量的银子进入中国,最终导致中国的货币体系发生了较大的变化,货币体系从纸币逐渐过渡到以白银为主要流通货币。
货币白银化的影响也是显著的。
首先,白银化使中国货币体系更加稳定,缓解了纸币贬值、通货膨胀等问题,提高了人民币的购买力和流通性。
其次,白银化也成为中国社会财富分配的重要手段之一,通过白银的流通与存储,可以为社会财富的分配提供更加方便可靠的支持。
同时,货币白银化也对中国经济产生了重要影响。
白银流通的增加,为贸易、生产、流通等经济活动注入新的资金来源,促进了经济的发展。
此外,白银化也为中国为人所知并参与了世界市场之间的贸易活动打下了坚实基础。
总而言之,中国明代货币白银化是一个复杂、多重因素的结果。
通过对中国货币白银化原因和影响的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中国历史背景下的社会问题和经济发展,更好地促进中国的贸易、生产、和文化的发展。
中国明代货币白银化的原因及影响

中国明代货币白银化的原因及影响明朝货币白银化的原因可以归结为三方面:矿产资源的丰富,对外贸易的扩张和货币政策的调整。
首先,明代银矿资源丰富,如四川钞山银矿、云南红崖银矿、陕西大同银矿等,为货币白银化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在矿山开采和炼制技术不断提高的同时,白银的生产成本也不断降低,使白银的供应量不断增加。
其次,明代对外贸易的扩张推动了货币白银化的进程。
明朝时期,随着海外贸易的不断发展,大量的白银流入国内市场。
明朝政府也在一定程度上鼓励外贸发展,实行对外通商政策,推动了对外贸易与白银生产和使用的互相促进。
最后,明朝货币政策的调整也是货币白银化的重要因素。
明太祖时期,实行轻税政策,白银货币的使用较少;但明成祖时期,货币政策逐步趋向于加强中央控制,统一货币制度,并开始大规模铸造白银货币,加速了货币白银化的进程。
货币白银化对明代社会经济的影响也是深远的。
首先,白银的使用与推广,方便了交易和货币流通,有利于商品经济和市场化进程的推进,使社会经济得以快速发展。
其次,货币白银化对于财政和税收的收入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大量铸造白银货币提高了财政收入和军费开支,加强了中央政权的强度和稳定性。
最后,货币白银化还加速了地方经济的重心向东南沿海逐渐移动,推动了地区经济的差异化发展,使整个中华大地实现了更多的物产流通与社会交流,促进了各地区之间的良性互动和经济融合。
总之,货币白银化是明代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产物。
它在一定程度上带动了整个经济变革的进程,推动了商品经济和市场化进程的发展,加强了中央政权的稳定性和控制力,造就了历史上著名的“明日黄花”。
中国明代货币白银化的原因及影响

中国明代货币白银化的原因及影响明代是中国历史上非常重要的时期,同时也是中国货币史上一个重要的时期。
明代货币的铸造和流通具有多种特征,其中最重要的特征之一是货币白银化。
本文将介绍明代货币白银化的原因及影响。
1.经济发展的需要明代是中国历史上一个较为发达的时期,尤其是在经济方面。
随着贸易的发展和商业活动的增加,人们需要对商品交换进行更加便利的支付。
由于货币是交换的媒介,白银的使用更为方便,因此白银金属货币得以广泛流通。
2.金银价格的变化在明代,由于大量的长江水系银矿和山西陕西的金矿,银和金的产出量不断增加,导致金银的价格明显下降。
相对而言,货币发行量维持在增长状态,使得白银成为数量增长最快的货币。
因此,白银成为了货币市场的主导者。
3.政治因素在明代,由于朝廷希望通过货币政策的调控来提高国家收入,因此制定了一系列的货币政策措施。
在大量铸造纸币的同时,明朝政府对银的保值采取了特殊措施,如限制白银的流通,限制白银的生产,限制白银的进出。
这些措施使得白银货币比纸币更为稳定和可靠,因而人们更加信任使用白银货币。
1.市场化进程加快经济的发展和货币的市场化是两个相互依存的过程。
随着货币市场的不断扩大和银币供应的增多,市场之间的交流加强。
这也对市场的价格变化、商品生产等方面产生了重大影响。
2.促进企业发展白银化的推进极大地促进了企业的发展。
在具备相应条件的范围内,企业可以更方便地获取利润,增强企业的竞争力和创新力。
国家机关也积极推动金融服务,从而有更大的支撑能力,为私营企业的发展创造更加有利的环境和氛围。
3.安定社会货币白银化的推进还体现了明朝政府在货币政策方面的稳健和有效性。
货币的稳定作用使得交易更为顺畅,为社会秩序的稳定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总之,明代货币白银化的推进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这也为中国货币史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借鉴和经验,使得中国货币逐步走向了科学化和市场化。
中国明代货币白银化的原因及影响

中国明代货币白银化的原因及影响中国明代是中国历史上一个辉煌的时期,货币制度在这个时期也发生了重大的变革,其中最显著的变化就是货币的白银化。
白银成为明代主要的货币形式,这一变化带来了许多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探讨中国明代货币白银化的原因及其影响。
1、贸易发展在明代,中国的对外贸易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尤其是与西方的贸易。
欧洲人对中国的丝绸、茶叶等商品需求旺盛,中国也需要西方的铜、铁、锡等原材料。
在贸易的过程中,白银成为主要货币形式,因为它在全球范围内都具有通用价值。
贸易的发展促进了中国货币的白银化。
2、矿产资源丰富在明代,中国的经济非常发达,国内的矿产资源也非常丰富。
中国的银山、铜山等资源产量都非常大,这为白银化提供了充足的原材料。
中国在这个时期还迎来了大规模的银矿开发,这使得白银的产量快速增加。
矿产资源的丰富也是中国货币白银化的重要原因之一。
3、政府政策的支持在明代,政府采取了一系列的政策措施,推动了货币的白银化。
明朝官方坚持实行坡顶税收制度,这使得农民需要使用更多的白银来支付税赋。
政府还通过发行银票等方式,推动白银在经济中的流通。
政府的政策支持也是促使明代货币白银化的重要原因。
二、中国明代货币白银化的影响1、经济影响中国明代货币白银化对经济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白银的流通促进了商品交换与商业发展,为市场经济的兴起提供了条件。
白银流通还刺激了商业和手工业的发展,使得商品生产呈现出快速增长的态势。
白银化的影响还体现在国际贸易上,中国的对外贸易与世界经济的联系更加紧密。
2、社会影响白银化也对中国社会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白银成为主要货币形式,导致社会上出现以白银为核心的财富积累和交换方式。
这也促进了社会的分化,地方豪强和商人阶层获得了更多的财富,而农民和底层人民的生活则相对困难。
白银化还使得土地和人口等资源成为白银的直接交换对象,加剧了社会的资源流失与不平等。
3、文化影响白银化也产生了文化影响。
白银的流通促进了文化的交流,推动了文化产业的繁荣,使得艺术和文化更加绚丽多彩。
明代白银货币化的史料

明代白银货币化的史料
明代白银货币化的史料有很多,下面列举一些重要的史料:
1.《明史》:“(朱棣)洪武初…即除铁钱,立鹿钱。
”这段文
字记录了明朝洪武年间开始废除铁钱,改铸鹿钱的情况。
2.《明代宪宗实录》:“自是年使冒跋寨众多,及于百姓,铁
钱臧富有余,无所不用;凡欲进取,留滞渐多...有司议定,传
百姓无失,以旧铁钱所应用者极广,一切例差。
或积以数十年,却于民间出录者交之……凡全收银钱者,可锻成鹿钱,以纳户税;俟来春以纳税者,全按以所纳为咎计。
”这段文字反映了
明朝宪宗年间,铁钱开始过渡为白银鹿钱的过程。
3.《明实录》:“钱可久矣,所更者岁籴,或因新进银完,暂
造鹿钱。
至嘉靖以来,鹿钱日至,国用从之。
万历以来,更制百布,以宵小之银脱去眼者,用为钱;土凡所应焜,皆有百布字,以示去眼,仍用以为布银。
”这段文字记载了明朝嘉靖年
间开始大量铸造白银鹿钱,并且随后制定了百布制度,百布是一种以宵小银脱去眼后用来铸造的银板。
4.《萬曆野獲編》:“时银大行,至未央门外有别铺,名银碼,二三十人谢一夕,购千两以上之银,黄纸盖银,每盖十两……中官手纸,定千两以上者,纸并金羊细绳封合,外黄白绢印’
内银’二字存详”这段文字描述了明朝万历年间,银钱流通广泛,市面上甚至还有专门的银碼和黄纸来包装大额银钱。
这些史料都表明,明代白银货币化的过程逐步推进,从洪武年
间开始逐渐废除铁钱,铸造鹿钱,到嘉靖年间开始大量铸造白银鹿钱,并制定百布制度,直至万历年间,银钱已经成为主要流通货币。
明代白银货币化------中国与世界

明代白银货币化 ------中国与世界货币是商业发展的产物,货币流通的快慢和规模的大小等直接反映了反映了当时的商业发展水平。
明代使用的白银以锭为主,“元宝”形状,还有各种重量不等的小元宝。
元宝的广泛使用主要是因为它携带比较方便。
但是,白银成为明代主要货币有其天然的局限性。
由于中国不是白银的盛产国,白银的产量很小,根本无法满足流通所需的数量。
所以在明代用银为主币之前,铸币主要用铜。
我们知道,如果贵金属币材的数量不足,那么就无法满足商品流通的巨大需求,更不可能成为主要的流通货币。
哪么是什么因素促成了白银成为明代主要的货币呢?笔者认为影响明代白银货币化主要有以下四个因素。
一、纸币宝钞的没落明朝初年,白银并不是合法货币,政府甚至禁用金银交易。
明朝典章制度中有“钞法”、“钱法”,却未记载有“银法”。
明朝初期发行纸币----“宝钞”。
明洪武八年诏中书省造大明通行宝钞,为了使明代大明宝钞更广范围的使用,明代初期朝廷官俸、军饷这二项最大财政支出以及盐税、茶税、关税、商税等田赋以外重要的大宗国税收入,不收银而以钞钱为主。
但是,大明通行宝钞在发行与使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很多。
明朝初期,政府收税只收新钞,而民间对旧钞则降价使用或拒用。
这就形成了新旧钞的价格不一,造成了以后的通货膨胀。
另外,明宝钞的发行,推行只投放不回笼或是多投放少回笼。
政府发纸钞支付俸给军饷,而向民间收取物资和金银财货,收租税却只搭收少量新钞或干脆不收钞。
实际上,为了维护宝钞制度,明洪武初年开始就屡次颁布法令,禁止使用白银。
但在洪武末年,白银已在民间交易中盛行,朱元璋一再严令禁止无奈大都无果而终。
大明宝钞在发行流通过程中不断贬值,到弘治年间(1488—1505)宝钞在商品货币经济中已无意义,民间只用白银和铜钱进行交易。
明中叶以后,宝钞已无人使用了。
大明宝钞的失败、钞法的败坏,最终使得纸币没有能发展成为信用货币。
宝钞的退出为白银成为主要货币提供了契机。
二、国内商品经济的发展明朝政治的统一和社会的相对安定,为商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客观环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明代白银货币化:中国与世界连接的新视角》万明:原刊《河北学刊》2004年第3期【内容提要】晚明时期,中国社会面临着重大变迁;同时,世界经济也正处于融为一体的进程中。
明初,白银并非合法货币,由于中国社会内部发生的变化,白银货币化自下而上到自上而下初步奠定,产生了巨大的社会需求,市场经济萌发并以前所未有的发展趋势极大地扩展,不仅拉动了外银流入,而且使中国由此主动走向了世界。
事实并非如既往所认识的,是西方东来导致了中国被动地与世界衔接起来。
从时间和动因上看,中国的社会需求曾直接影响了日本和美洲银矿的开发,中国积极参与了世界经济体系的初步建构,并为整体世界的出现作出了重要的历史性贡献。
当世界逐渐形成一个整体世界之时,世界经济体系不是西方创造出来的,而是世界各国共同创造的。
China was faced with great changes in the late Ming dynasty when the world economy was going towards oneness. Silver as currency produced great demands and thus foreign silver came into China. China went to the world in an active way, to the contrary. China's demands of silver led to the mining of Japan and Americas. It may be said that China devoted its unique contributions to the primary establishment of world economy, which was not created by the West but by all countries.【日期】2004-02-18【关键词】白银/货币化/明代/世界/新视角silver/currency/the Ming dynasty/world/new perspective在明王朝统治中国的二百七十六年间,白银经历了一个不同寻常的货币化过程。
明初,白银并不是合法货币,明朝禁用金银交易。
据《明会典》所载,明朝典章制度中只有“钞法”、“钱法”,根本没有“银法”。
但是,到了明后期,白银通行于全社会,占据了货币流通领域的主导地位,成为一个客观的事实。
迄今为止,对于白银所发生的这一巨大变化,中外学术界均以《明史》中正统初年明英宗“弛用银之禁”、“朝野率皆用银”为根据,以为是朝廷法令推行的结果。
然而,《明史》的高度概括是有问题的。
笔者通过对明初至成化年间徽州地区土地买卖交易中427件契约使用通货情况的分析,发现了明代白银不寻常的货币化过程:明代白银的货币化是自民间开始,到成(化)、弘(治)以后才为官方认可、自上而下地展开[1]。
其中,最重要的展开方式是赋役折银。
以成化、弘治为界,白银从官方非法货币向事实上的合法货币过渡,白银货币化在整个社会全面铺开。
随着白银货币化步伐的加快,白银渗透到社会的每一个角落,深入到人们的日常生活中,使得市场前所未有地活跃起来。
这一时期,商品经济的繁荣、商帮的形成、市镇的兴起,都可以从这里找到根据。
它由此带来了一系列制度的变迁,同时也引发了社会整体的变迁。
到了嘉靖年间,这一货币化过程基本完成,整个社会产生了巨大的白银需求,从而推动了中国走向世界。
一、白银货币化与中国走向世界一般来说,交换的基本推动力是供求关系,供求关系是交换的产物。
以交换为媒介,一边是消费,一边是生产。
法国学者布罗代尔说:“贵金属将显示出经济生活逐级上升的趋势。
”[2](P192)虽然明代社会经济发展不平衡,但由于赋役折银,使白银在货币领域极大地扩展,逐渐成为了流通领域中的主币。
成化二十三年(1487年),明孝宗即位后,丘浚上《大学衍义补》,其中对货币问题的专门论述,反映了当时人对货币现实的思考,折射出的是民间白银货币化的现实。
丘浚提出,“以银为上币,钞为中币,钱为下币,以中下二币为公私通用之币,而一准上币以权之焉……宝钞、铜钱通行上下,而一权之以银[3](《铜楮之币》下)。
这说明,由于他看到了“朝野率皆用银”的趋势,故主张以银为上币,以银作为价值尺度,建立银本位制。
这是符合当时货币流通现实的。
其时,白银货币化在社会内部的膨胀,已促使国内出现了海外贸易和移民的热潮,使得货币和财产进一步活跃起来,唤起了人们新的更多的货币需求。
长途贸易使国内统一市场逐步形成,并与海外市场连接起来,在这一点上,白银货币需求量的增加起了重要作用。
由于白银功能的扩大和流通的要求,社会对于白银的需求量也日益增长。
在这种态势下,白银供给方面又如何呢?除了从历史上继承下来的社会原有白银储藏之外,白银的来源不外有二,一是国内的白银矿藏资源,一是海外贸易通过商品交换而得的外来资源。
我们首先看一下国内矿产资源方面。
明朝从开采银矿方面得到的收入,可以从《明实录》中找到比较完整的记录。
自洪武二十三年(1390年)至正德十五年(1520年),除了个别年度以外,《明实录》中均载有每年的银课收入。
虽然自成化二十三年到正德十五年的记录是将银课和金课合计的,但由于金课数量很少,只有几十两,所以银课是主要的。
在全汉升研究列表的基础上,为了分析方便,笔者试将所知各朝银课综合列表于下[4](P602—610):各朝银课收入(两)太祖朝 75070太宗朝 4934898仁宗朝 212864宣宗朝 2308058英宗朝 930833宪宗朝 1424020孝宗朝 983312武宗朝 526720总计:11395775由上表中可以看出,明太祖朝银课并不多,这主要缘于当时治国方针是厉行节俭,不事奢侈,没有大力开采,所以征课也较少;而明太宗朝与宣宗朝则是明朝银课收入最多的时期,宣德九年(1434年)达327608两,是永乐元年(1403年)80185两的4倍多,是洪武二十三年(1390年)29830余两的11倍稍低些。
但值得注意的是,银课数字并非是直线上升的,而是有升有降的。
明英宗朝以后,银课收入明显减少;明宪宗朝有所上升;自孝宗至武宗朝,又呈完全下降的趋势。
这是从总体上而言的。
如果具体来说,如弘治二年(1489年),银数是宣德十年(1435年)以后最高的,但也不及宣德九年的一半。
据此可知,明朝每年平均的银课收入,大约在10万两左右;进入明后期,实际上已不足10万两。
此外,还有一个重要的因素应该考虑进去,那就是实际银课征收中的陪纳现象。
根据陆容的《菽园杂记》记载,浙江银课在洪武年间是岁办2870余两,到永乐时增至77550余两,为洪武年间的27倍多;宣德时再增至87580余两,即又增加了1万两。
可是后来据镇守太监李德和兵部尚书孙原真上奏,实办银为25790余两,陪纳为61780余两。
于是,正统年间缩减为38930余两,实际上这个数字也难达到;到了弘治二年,只办10841两[5](卷11)。
这说明,征课数字高,并不等于开采量高;征课数字激增,实际开采量并没有激增,而是陪纳增多了。
明朝时的银矿,分布于湖广、贵州、河南、陕西、山东、北直隶、浙江、福建、四川、云南等多处,具体情况如宋应星所云:凡银中国所出,浙江、福建,旧有矿场,国初或采或闭。
江西饶、信、瑞三郡,有坑从未开。
湖广则出辰州。
贵州则出铜仁。
河南则宜阳赵保山、永宁秋树坡、卢氏则高嘴儿、嵩县马槽山,与四川会川密勒山、甘肃大黄山等,皆称美矿。
其他难以枚举。
然生气有限,每逢开采数不足,则括派以赔偿。
法不严则窃争而酿乱,故禁戒不得不苛。
燕、齐诸道则地气寒,二石骨薄,不产金银。
然合八省所生,不敌云南之半。
故开矿煎银,唯滇中可永行也。
凡云南银矿,楚雄、永昌、大理为最盛,曲靖、姚安次之,镇沅又次之[6](《五金·银》)。
各矿时开时闭,没有全国范围的大规模开采,且开采数额不足时,就括派赔补。
明孝宗朝已见云南银矿中四个矿场矿脉久绝、不得已岁征银皆出自矿夫口粮陪纳的记载[7](弘治十三年十一月壬戌)。
由此可知,《明实录》中所载的银课数字,也并非就是实际矿产量的征收额。
明中后期,云南银矿已经成为最重要的银矿,但在弘治十五年(1502年)时,明朝曾“令云南每年该征差发银八千八百九两五分,定为常例。
自弘治十六年为始,每年折买金一千两……并余剩银两一同解部,转送承运库交纳”[8](《户部·金银矿课》),即云南的银课已有部分折为金,送交承运库;并且这部分银两成为云南的年例金保存了下去。
弘治十七年(1504年),云南的银课达到了31900余两[7](弘治十七年十一月丁亥),这也是明朝在那一年全部银课的数额。
因此,对云南银矿的开采数额也不能做过高的估计。
明世宗即位后,也就是自嘉靖年间开始,《明实录》终止了对每年银课额的记载。
于是,晚明银课的数字便没有了完整的记录。
王士性曾记万历八年(1580年)云南银课5万~6万两[9](《方舆崖略》)。
以宋应星所云,占有全国银产量之半的云南银课尚且如此,那么,全国银课在最多时每年也不过10万两或12万两,是可以推知的。
这样的银课数字,表明了国内银矿开采的严重不足,无法满足国家和社会对白银日益增长的巨大需求。
关于这一点,还可以由太仓银库的银出入量得到印证。
关于太仓银库的银出入量,全汉升和李龙华已有相当深入的研究。
在他们的研究基础上,笔者将嘉靖至万历初年太仓银岁出入数相互对照列表于下,以期藉此得到更加清晰的认识(注:根据全汉升、李龙华《明中叶后太仓岁入银两的研究》(香港中文大学《中国文化研究所学报》5卷1期)第一表、《明中叶后太仓岁出银两的研究》(香港中文大学《中国文化研究所学报》6卷1期)第二表制作而成。
资料来源:《明实录》、《万历会计录》、《皇明世法录》、《明经世文编》。
):年代太仓银库岁入银(两)太仓银库岁出银(两)嘉靖七年(1528)年 1300000 2410000(+)嘉靖二十七年(1548年)及以前2000000(约)3470000嘉靖二十八年(1549年)21253554122727嘉靖三十年(1551年)2000000(+) 5950000嘉靖三十一年(1552年)2000000(+) 5310000嘉靖三十二年(1553年)2000000(+) 5790000嘉靖三十三年(1554年)2000000(+) 4550000嘉靖三十四年(1555年)2000000(+) 4290000嘉靖三十五年(1556年)2000000(+) 3360000嘉靖三十六年(1557年)2000000(+) 3020000嘉靖四十二年(1563年)2200000(+) 3400000(+)嘉靖四十三年(1564年)2470000(+) 3630000嘉靖四十四年(1565年)2200000(+) 3700000隆庆元年(1567年)2014200(+) 5530000(+)隆庆二年(1568年)2300000(+) 4400000隆庆三年(1569年)2300000(+) 3790000隆庆四年(1570年)2300000(+) 3800000(+)隆庆五年(1571年)3100000(+) 3200000(+)隆庆六年(1572年)十二月 2837104(+) 2819153(+)至万历元(1573年)十一月万历五年(1577年) 4359400(+) 3494200(+)万历六年(1578年) 3559800(+) 3888400(+)约万历九年(1581年) 3704281(+)4424730(+)由上表可以看出,嘉靖以后,明朝太仓银库一直处于入不敷出的状态中,这反映了明朝财政的拮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