控规调查报告
控规调研报告

控规调研报告
《控规调研报告:城市规划的未来之路》
一、调研目的
为了加强对城市规划的理解,我们对控制性规划(控规)进行了深入调研。
控规是一项涉及城市建设的重要规划工作,对城市的发展起着关键性的引导作用。
本次调研旨在了解各地控规的制定和实施情况,探讨城市规划的未来发展方向。
二、调研方法
本次调研采取了实地考察和专家访谈相结合的方式。
我们先行走了几个不同类型的城市,包括一线城市、二线城市和小城镇,以了解不同级别城市控规的实际情况。
然后,我们针对性地邀请了城市规划的专家学者进行访谈,从专业角度了解控规的发展趋势和挑战。
三、调研结果
1. 控规修编情况
我们对不同城市的控规进行了比较研究,发现一线城市的控规体系更加完善,更新修编频率也更高。
而在二线城市和小城镇,控规的修编工作相对滞后,难以适应城市发展的实际需要。
2. 专家观点
专家学者们对控规的发展提出了一些看法。
他们认为,未来城市规划需要更加注重生态环境保护和人居质量改善,同时要充分考虑城市的历史文化和社会发展需求。
另外,专家们还
呼吁政府和社会各界加强对控规的理解和参与,形成共识,推动城市规划的健康发展。
四、研究成果
本次调研使我们深入了解了控规在城市规划中的重要作用,也让我们对未来城市发展有了更清晰的认识。
我们将结合调研成果,撰写相关论文和报告,向各级政府和相关部门提出建议,促进城市规划工作的改进和完善。
五、结语
通过对控规的调研,我们深刻认识到城市规划是一个复杂而严肃的工作,需要各方共同努力,才能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希望我们的努力能为城市规划的未来之路,贡献一份力量。
控规实习调研汇报

控规实习调研汇报——地块出入口控制汇报人:章汉学号:11203030137指导老师:汪勇政肖铁桥调研流程出入口调研思考查阅资料实地调研整理和结论1.对城市地块出入口的认识?2.地块出入口对周边的影响?3.控规为什么要控制出入口1.合肥市控规管理技术规定;2.其他城市的控规管理技术规定;3.收集国内外有关地块出入口的文章。
1.前期准备好相应地块的控规图则;2.实地进行调研,拍照,记录数据一、思考⏹ 1.对城市道路出入口的认识?⏹城市道路出入口是为保证整个城市交通网络中各级道路或者或同一级别不同道路上车流转换的转换而设置的道路设施,它的设置必然会引起车辆的分流、合流、穿插和交织。
⏹主要是相邻两个信号交叉口之间的小路或单位出入口、胡同、居住区出入口、商业服务中心等的车辆出入口,不包括立交和道路交叉口。
⏹2、地块出入口的影响因素及其对周边的影响?⏹(1)影响因素:⏹人流的集散程度;⏹地块的用地性质,比如商业和工业;⏹地块周边的道路等级;⏹距离城市中心区的远近⏹(2)影响:城市地块出入口的设置合理与否直接关系到周边线路乃至整个道路网络的功能发挥,它对于城市道路的行车能力、通行能力、路网容量以及交通安全都有较大影响。
⏹⏹ 3.控规为什么要控制地块出入口的方向和数量?⏹(1)限制出入口数量,是为了更好的组织人流和车流,有利于布置周边的公共服务设施;⏹(2)安全:规定在城市交叉口的一定距离内不能开设机动车出入口,是为了减少交通事故的发生概率;⏹(3)运营:规定快速路和主干道不得开机动车出入口,是为了协调周边的交通,避免局部交通过度集中,从而导致道路功能不能很好的发挥,如道路的通行能力和行车能力下降等;⏹(4)经济:控制出入口的方向和数量,是为了防止局部交通压力过大,导致城市道路寿命减少和改善费用增加,包括增加车道数、增加转向车道、增设辅助车道以及增信号灯的控制。
⏹ 1.合肥市各级道路红线规定:⏹城市快速路道路红线为55—60米,车道数为6-8;⏹城市主干道道路红线为55-60米,车道数为6-8;⏹城市次干道道路红线以40为宜,车道数为4-6;⏹城市支路道路红线为30米以下,车道数为2-4;⏹ 2.合肥市城市道路展宽规定:⏹红线宽度大于30米的城市道路,与其他次干路及以上等级道路的平面交叉口,应设进、出口展宽段;展宽段长度视道路等级,主干路应不小于60米(自交叉口缘石半径端点起),次干路应不小于45米,支路应不小于30米。
控规实习报告

控规实习报告一、前言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对控制规律技术的需求也越来越大。
控制规律技术在各个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如工业自动化、航空航天、汽车工程等。
为了更好地了解和掌握控制规律技术,我选择了控制规律实习,以提高自己在实际应用中的能力和水平。
二、实习内容及心得1. 实习内容在实习期间,我主要参与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1)了解和熟悉控制规律的基本原理和常用算法;(2)学习使用控制规律设计软件,如MATLAB、Simulink等;(3)参与实际项目的控制规律设计,如电机控制系统、机器人控制系统等;(4)与团队成员沟通交流,共同解决问题,提高控制规律设计的效率和质量。
2. 实习心得(1)理论联系实际通过实习,我更加深刻地认识到控制规律理论知识的的重要性。
在实际项目中,我们需要运用控制规律理论知识进行分析、设计和优化。
同时,实际问题也促使我们不断学习和探索新的控制规律算法,提高自己的理论水平。
(2)提高动手能力实习过程中,我学会了使用MATLAB、Simulink等软件进行控制规律设计。
通过实际操作,我更加熟悉了这些工具的使用方法,提高了自己的动手能力。
同时,在实际项目中,我也学会了如何将自己的设计转化为实际代码,实现了从理论到实践的跨越。
(3)团队协作在实习过程中,我意识到团队协作的重要性。
与团队成员沟通交流,共同解决问题,不仅提高了工作效率,也让自己学会了如何与他人合作,共同成长。
(4)培养工程意识实习让我认识到,控制规律设计不仅仅是一个数学问题,更是一个工程问题。
在实际项目中,我们需要考虑系统的稳定性、快速性、鲁棒性等多个方面,这就要求我们具备良好的工程意识,能够从实际出发,优化设计方案。
三、总结通过本次实习,我对控制规律技术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提高了自己的实际应用能力。
同时,我也认识到了自己的不足,如理论知识不够扎实、工程实践能力有待提高等。
在今后的学习和工作中,我将继续努力,充实自己的知识储备,提高自己的实践能力,为我国的控制规律技术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控规调研报告

南阳市白河南岸片区控制性详细规划调研报告小组成员: xxx xxx xxx班级: xxxxx院系: 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 **联系电话: xxxxxx目录一. 调研目的 (3)二. 调研范围 (3)三. 调研方法 (3)四. 调研时间 (3)五. 调研分工 (3)六. 调研内容 (4)1. 区位分析 (4)2. 上位规划分析 (4)3. 自然条件 (6)4.土地利用现状 (7)1)居住用地 (4)2)公共管理与公共服务设施用地 (5)3)商业服务业设施用地 (5)4)公用设施用地 (5)5. 建筑质量现状 (9)6. 绿地景观现状 (10)7.道路系统现状 (10)8. 解决措施10一. 调研目的为了高效的规划红泥湾地块, 通过实地考察, 对规划用地的自然条件、建设条件、土地利用、建筑质量、绿地景观、道路系统及社会、经济、文化等现状条件进行综合分析, 并从中发现问题, 进行研究, 并提出解决的方法。
争取在以后的规划中做到因地制宜, 经济技术合理, 理论联系实际, 为以后的设计成果既切合实际又具有建设导向作用打下基础。
二. 调研范围红泥湾镇地处宛城区东北部, 位于宛城区、方城、社旗三县交界处, 东北与新店乡相连, 南与茶庵乡、高庙乡相接, 东北与方城县博望镇接壤, 东与社旗县桥头镇相交三. 调研方法询问法、观察法、现场踏勘四. 调研时间2014年9月19号第四周五. 调研分工我们组共五人, 一起进行了调研走访, 其中现场记录由樊孟姣负责, 手绘现状图由李姣姣制作, 调研报告由王建设制作, ppt由李成双和王凯凯进行制作。
六. 调研内容1. 区位分析南阳古称宛, 现辖1市、3区、10县, 总人口1090万, 总面积2.66万平方公里, 在河南省18个省辖市中人口最多、面积最大。
南阳市地处中原,位于河南省西南部, 北靠伏牛山, 东扶桐柏山, 西依秦岭, 南临汉江, 为三面环山、南部开口的盆地, 因地处伏牛山以南、汉水以北而得名。
控规现状调研报告

控规现状调研报告篇一:控规调研报告南阳市白河南岸片区控制性详细规划调研报告小组成员:xxx xxx xxx班级:xxxxx院系: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指导老师:王丹联系电话:xxxxxx目录一.调研目的................................................................. . (2)二.调研范围................................................................. . (2)三.调研方法................................................................. . (2)四.调研时间................................................................. . (3)五.调研分工................................................................. . (3)六.调研内容................................................................. . (3)1.区位分析............................................................... .. (3)2.上位规划分析............................................................... (3)3.自然条件............................................................... .. (4)4. 土地利用现状............................................................... . (5)1)居住用地............................................................... (5)2)公共管理与公共服务设施用地............................................................... (5)3)商业服务业设施用地............................................................... . (5)4)公用设施用地............................................................... . (6)5.建筑质量现状............................................................... (6)6.绿地景观现状............................................................... (7)7. 道路系统现状............................................................... . (7)8.解决措施............................................................... (10)为了高效的规划红泥湾地块,通过实地考察,对规划用地的自然条件、建设条件、土地利用、建筑质量、绿地景观、道路系统及社会、经济、文化等现状条件进行综合分析,并从中发现问题,进行研究,并提出解决的方法。
某地块控规现状调研报告

某地块控规现状调研报告第一章概况郴州市位于湖南省东南部,位于东经112°13′—114°14′、北纬24°53′—26°50′之间。
全市南北长217公里,东西宽194公里,市域土地总面积为19388平方公里。
东界江西省赣州市,南邻广东省韶关市、清远市,西接永州市,北交衡阳、株洲两市。
郴州市区距省会长沙市350公里。
郴州是湖南改革开放、通粤达海的“南大门”,粤港澳的“后花园”,是湖南新兴的工业城市、旅游城市。
郴州市辖2个市辖区、8个县,代管1个县级市,即北湖区、苏仙区、资兴市、桂阳县、宜章县、嘉禾县、临武县、汝城县、桂东县、安仁县、永兴县。
2005年末全市户籍总人口741.73万人,其中男性382.02万人,女性359.71万人,性别比106:100。
郴州是一个新兴的内陆城市,境内水资源、土地资源、能源资源及矿产资源丰富,是湖南省的能源基地之一,具有“有色金属之乡”之称。
第二章自然条件地质、地貌:郴州市位于南岭山脉东段和罗霄山脉南段的交汇地带,地貌分为东南山区和西北丘岗平区两大阶梯,地势自东南向西北呈簸箕状倾斜,平均海拔400米。
地貌分区明显,类型多样,分布特点以山丘为主,岗平相当。
山地、丘陵、岗地、平地及附属水面分别占全市总面积的54.4%、20.5%、10.6%、12.2%和2.3%。
市区内岩溶地貌分布较广,典型丹霞地貌。
气候、水文:郴州市属中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因南北对流气流受南岭山脉地貌、土壤、植被、海拔等综合因素影响,太阳辐射形成多种类型的立体分布,垂直和地域差异较大,具有四季分明、春早多变、夏热期长、秋晴多旱、冬寒期短、气候湿润、雨量充沛的特点。
多年平均日照为1574.4小时;多年平均气温17.4摄氏度;境内雨量充沛,多年平均降雨量1425.1毫米;多年平均无霜期284天;多年平均相对湿度在81%左右。
境内风向和风力均随季节变化频繁,由于山地阻挡,无风日较多,有风日风速也小于平原片区。
控规调研报告

控规调研报告报告编号:2021-01-001报告名称:控规调研报告报告时间:2021年1月1日报告地点:XX市城市规划局一、调研目的本次调研旨在了解和分析控制性详细规划(以下简称“控规”)在我市的实施情况,以及相关问题和存在的困难,为未来控规制定和完善提供参考。
二、调研方法1. 文献资料搜集:收集和整理我市历年来制定的控规文件、规划方案和规划实施报告等相关文件资料。
2. 座谈会:邀请市城市规划局、市开发建设公司、市房产开发公司等相关单位负责人进行座谈,了解他们对控规实施的看法和意见。
3. 现场调查:随机选取几个坐落在不同地理位置的小区,对其控规执行情况进行现场实地考察。
三、调研结果1. 控规制定情况我市自2010年开始对各个区域进行了控规制定,目前已经完成了三个区域的控规制定工作,其余区域的控规制定正在进行中。
2. 控规实施情况从实地调查看,控规在一些小区的实施情况较好,各项规划控制措施得到了有效执行。
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如存在未经控规审批的私搭乱建和违法建设现象。
3. 控规制定与规划实施的困难在座谈会上,与会人员普遍认为,控规制定和实施过程中存在以下困难:- 控规制定的周期较长,且耗费大量人力物力。
- 制定的控规文件存在编制质量不高、文字不够精细等问题。
- 缺乏跨部门协调和信息共享机制,导致规划与实施之间的不协调。
- 监管力度不足,导致违法建设难以得到有效遏制。
四、建议与对策基于以上调研结果,我们提出以下建议和对策:- 加强控规制定的组织管理,提高制定效率和质量。
- 加强跨部门合作,建立信息共享平台,确保控规实施的协调性。
- 加强对控规的监管力度,加大执法力度,严惩违法建设行为。
- 完善控规审核审批制度,加快审核审批进度,便于及时发现和纠正问题。
五、总结通过本次调研,我们对我市的控规实施情况有了更全面的了解,并提出了相应的建议和对策。
希望相关部门能够重视并采纳这些建议,进一步完善我市的控规制定和实施工作,促进城市规划和发展的协调与稳定。
控规可行性研究报告

控规可行性研究报告1. 引言本报告对城市控制规划(控规)的可行性进行研究,主要目的是评估控规的实施能力和可行性,为城市发展和规划提供科学依据。
通过对现有控规文档的分析和综合研究,结合相关资料和调研结果,本报告提出了多个关键点和建议,以促进控规的实施效果。
2. 目标和方法2.1 目标本研究的目标是评估控规的可行性,并提出相应的改进建议,以推动城市规划和发展。
2.2 方法本研究使用了以下方法:1.文献综述:收集和分析已有的相关文献和研究成果,了解国内外关于控规可行性研究的现状和趋势。
2.数据调查:通过实地调研和采集相关数据,了解城市的实际情况,包括人口结构、土地利用状况、交通状况等。
3.模型建立:基于收集到的数据和调研结果,建立控规可行性评估模型,对城市的控规进行评估。
4.结果分析:根据模型的评估结果,对控规的可行性和实施效果进行分析,探讨其中的问题和挑战,并提供可能的解决方案。
3. 文献综述在文献综述中,我们对控规可行性研究的现状和趋势进行了调查和分析。
研究表明,控规的可行性评估在城市规划和发展中具有重要意义。
前期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控规的建立和制定过程中,而对控规的可行性评估关注较少。
然而,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城市问题的增多,对控规的可行性研究日益重要。
现有研究中,一些学者利用数据模型和分析工具,对控规的可行性进行了定量评估。
通过模拟和模型分析,未来的发展趋势和影响因素可以得出初步结论。
然而,也有研究指出,控规的可行性评估仍存在一些挑战和问题,如数据不准确、模型选择不合理等。
因此,控规的可行性研究需要更加细致和全面的数据收集和分析。
4. 数据调查为了评估控规的可行性,我们进行了数据调查和实地调研。
通过收集相关数据,我们了解了城市的实际情况,包括人口结构、土地利用状况和交通状况等。
4.1 人口结构我们调查了城市的人口结构,包括总人口数、人口增长率、年龄结构和性别比例等指标。
根据调查结果,我们发现城市的人口规模逐年增长,人口结构也在发生变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前言(一)工程概况重庆铁山坪生态区位于重庆市江北区东部铁山坪,地理座标为东经105°39'~106°44',北纬29°34'~29°39'。
北与渝北区接壤,东接巴南区,南与南岸区隔江相望。
调查面积约17.52km2,包括唐家沱、郭家沱及望江厂。
该区交通方便,有公路、水路通达市区,水路由朝天门定时班船可达唐家沱(东风造船厂)和郭家沱(望江机械厂),南线为市内公路由观音桥——五里店——寸滩——唐家沱——郭家沱,北线为省级公路由观音桥——渝北区——旱土,往南经狮子口——郭家沱,为区、乡、厂区专用公路;渝长高速公路、渝怀铁路分别以隧道从该区北部穿过(详见交通位臵图);铁山坪森林公园具有茂密的森林和悠久的文化底韵,为加快西部大开发,促进重庆旅游业的发展,重庆铁山坪森林公园在原有设施、规模基础上进行扩建,未来的重庆铁山坪生态区必将成为市民休闲、度假、娱乐的理想场所。
现阶段规划红线用地面积15.44km2。
(二)工作目的与任务根据黄奇帆副市长在《重庆市国土房屋局、重庆市规划局关于规划中地质灾害防治有关问题的报告》(渝国土房管文[2002]115号)文件的批示精神,规划部门根据城市建设的需要对规划的具体范围进行控制性详规时,由国土资源管理部门进行该范围控制性规划阶段的地质灾害危险性调查评价,作为该建设项目用地审查报批的必备条件之一。
为了查明拟建场地规划红线范围内地质灾害的分布、危险性及对场区进行地质灾害的发育程度进行分区,为办理征地手续提供地质依据,重庆市铁山坪生态区建设管理委员会办公室委托我队依据国土资发[1999]392号技术要求和重庆市国土资源和房屋管理局2001年9月颁发的《建设用地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技术规程》(试行),参照重庆市国土资源和房屋管理局2002年11月颁发的《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技术规程》(送审稿)对该场地进行地质灾害危险性调查评价。
具体任务是查明重庆铁山坪生态区规划用地及其周边环境地质灾害的发育程度、危害性、危险性,对规划用地内地质灾害复杂程度进行分级、地质灾害发育程度进行分区,为规划部门及办理征地手续提供地质依据。
(三)调查评价范围根据本项目特点及地质环境条件,确定调查评价范围为规划红线外50~100m,工作用图比例尺1:10000。
(四)完成工作量我队接到任务后,在充分利用前人的勘察地质资料情况下,于2003年2月22~2月25日组织人员赴现场进行1:10000比例尺地质调查,调查面积17.52Km2。
着重调查了工作区地形地貌、地层岩性、地质构造及水文地质条件,有无地质灾害点分布并确定其范围和影响程度。
本次调查发现地质灾害点7处(土质滑坡2处,岩质滑坡1处,危岩3处,崩塌1处),实测剖面10335m/2条。
2月25日进入室内资料整理,2003年2月27日提交调查评价报告。
所完成的实物工作量和精度满足《建设用地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技术规程》(试行)和《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技术规程》(送审稿)的要求。
二、地质环境条件(一)气象水文工作区属中亚热带气候,四季分明,雨量充沛,热量丰富,冬无严寒,夏季炎热,大陆性季风气候显著。
具有冬暖春早、盛夏炎热、秋短多阴雨、无霜期长、湿度大、风力小、云雾多、日照少的特点。
据重庆市气象台1951年~1991年统计资料:多年平均气温15.4°C~22.2°C ,极端最低气温-3.7°C,极端最高气温42.2°C。
雾日年平均66.7天,最多达148天,最少为29天;多年平均相对湿度80%,绝对湿度17.6毫巴;平均风速1.30米/秒,瞬时最大风速36.8米/秒,最多风向频率为北风。
区内多年平均降雨量1082.9mm,年平均最大月降雨量达161.7mm,最高月降雨量是442.6mm(1956年6月),降雨主要集中在5~9月,占全年降雨量的2/3,多年平均日最大降雨量95.6mm。
长江经由场地南侧流过,据寸滩水文站35年统计:最小流量2780m3/s, 最大流量65700m3/s,多年平均最高水位187.89m,多年平均最低水位158.60m。
三峡水库蓄水后在坝前水位保持在145m~175m~145m之间波动,在该区段最高水位为180m左右,而规划区南段高程220m左右,对该区无影响。
(二)地形地貌场地地处川东平行岭谷地貌区,山地与丘陵平行相间分布,地貌受构造及岩性控制,背斜呈山,向斜呈谷,山脉走向与构造线方向一致,呈北东—南西向展布。
丘陵宽缓此起比伏,山地窄狭高高耸起,地势北高南低。
铜锣峡山脉北起达县、南止长江,全长达225km,山脉走向北东20°,南端称铁山坪山,往南被长江切割形成峡谷(铜锣峡)而消失。
铁山坪山体宽厚,山顶宽达 1.1km,地形起伏平缓,两侧山坡陡峻、切割剧烈,西侧山坡坡度角30~35°,东侧山坡坡度角20~50°,山顶最高标高567m,一般标高550m。
坡底标高一般在460~480 m,相对高差109.70m,两侧山坡在上段多悬崖峭壁,中下段地形较缓,坡面略显阶梯型,一般地形坡度角为5~14°,局部达到35°。
山体植被发育,森林茂盛,主要树种为松树。
区内地形呈近南北向展布,地势北高东南低,横向沟谷发育,冲沟横断面呈宽缓“V”形,切割深度一般在1~8m左右,东西侧地段的横向冲沟水汇合后,在场区南端汇入长江。
(三)地质构造及地震场地地处四川沉降带二级构造—川东褶皱带西部边缘。
位于铜锣峡背斜南段,地表未见断裂,构造单一。
铜锣峡背斜北起达县南止长江,长达200余公里,轴部走向北东20°,轴线舒缓弯曲,两翼不对称,东翼较陡,岩层倾角60~70°,西翼较缓,岩层倾角30~40°,北斜轴部宽缓,宽近1公里,向南5公里至长江倾伏消失。
场区出露最老地层为三叠系上统须家河组(T3xj)。
据地表岩体裂隙调查统计资料,岩石中主要裂隙为:①0~19°∠70~84°;②50~60°∠50~65°;③170~185°∠48~85°;④260~315°∠60~85°,每组裂隙间距0.1~0.7m,张开宽度因地而异,陡坡、陡崖地段一般张开宽度较大,裂面较平直~平直,局部铁锰质浸染,宽2~5cm,斜坡地段张开宽度较小,裂面平直,宽1~2cm,大部分无充填,局部充填有泥质或呈闭合状。
场区新构造运动不强,主要表现为间歇性抬升,全新世以来,上升速度减弱。
重庆地区历史上最高地震震级为 5.4级(渝北统景89年),距场区直线距离约30km,对该区无影响。
场区属区域构造相对稳定区。
据《中国地震动峰值加速度区划图》和《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01),场地地震动峰值加速度0.05g,位于抗震设防烈度VI度区,地震特征周期值为0.35s。
(四)地层岩性工作区广泛分布沉积岩。
出露地层有第四系松散堆积层(Q4),侏罗系中统上沙溪庙组(J2S)、下沙溪庙组(J2XS)、中统新田沟组(J2X)、中下统自流井组(J1-2Z)、下统珍珠冲组(J1Z)、三叠系上统须家河组(T3xj),其岩性由新至老分述如下:1、第四系松散堆积层(Q4)按成因类型可分为人工填土层(Q4ml)、残坡积层(Q4el+dl)、崩坡积层(Q4col+dl)三类。
主要分布于区内公路及周边地带、现有建筑区,呈灰褐色,主要成分为砂、泥岩碎石、条石、可塑状粉质粘土,稍湿,结构稍密,堆填年限1~10年以上,厚度1~3m。
残坡积层(Q4el+dl):主要分布在工作区斜坡地段及坡顶平坦地带。
以褐红、黑褐色粉质粘土为主,呈可塑~硬塑状,夹少量小碎石,厚度不均,一般小于4m。
崩坡积层(Q4col+dl):主要分布在场区陡崖下部。
岩性主要为块石土,由崩坡积块石,碎石夹砂土及粉质粘土组成,块石分选性差,大小混杂,无明显规律,地表所见块石大者1~2m,一般0.5m左右,块石成分以长石砂岩为主,该层厚度一般为1~14m,据渝长线铁山坪隧道勘察资料显示,场区东段崩坡积层厚度14.25~ 16.74 m,标高介于230.71~235.94m。
2、基岩侏罗系中统上沙溪庙组(J2S):分布于场区东段,岩性以紫红色泥岩夹薄层砂岩,底部有一层厚约80米,呈中-厚层状,岩石坚硬、致密、整体性较好的砂岩。
该组区内厚度240m。
侏罗系中统下沙溪庙组(J2XS):分布于场区两侧,岩性以紫红色泥岩为主,夹少量页岩及薄层砂岩,底部有一层厚约40米中-厚层状砂岩。
厚度297m。
侏罗系中统新田沟组(J2X):分布于铁山坪两侧山坡,上部岩性以紫红色泥岩与砂岩不等厚互层,下部为黄绿色页岩夹薄层砂岩。
页岩地表风化为黄绿色,新鲜面呈黄、灰黑色,页理不发育,脱水后呈疏松状;砂岩为灰色,中—细粒结构,中厚层状构造,厚度120m。
侏罗系中下统自流井组(J1-2Z):岩性以页岩为主,夹薄层长石石英砂岩、石灰岩及生物石灰岩,页岩地表风化为黄绿色,新鲜面呈黄、灰黑色,地表页理发育,深部呈灰色页理不发育,具脱水易松散的特点,顶部为生物碎屑石灰岩,厚度132m。
侏罗系下统珍珠冲组(J1Z):上部岩性以紫红色泥岩为主夹长石石英砂岩,下部岩性以中—厚层状长石石英砂岩及泥质粉砂岩夹泥岩,厚度236m。
三叠系上统须家河组(J3xj):主要出露于场区南西侧陡崖地段和坡顶地段都有分布。
区域地质资料一般将该组分为六段,但在本区六分极不明显,未见有煤层分布,据地表调查,该区出露岩性主要为厚层状砂岩。
呈灰褐色,细~中粒结构,主要矿物为长石石英,泥、钙质胶结,厚层状,厚度大于300m。
(五)水文地质条件场地地下水为第四系松散岩类潜水和基岩裂隙水。
1、松散岩类潜水主要赋存于丘坡底及冲沟一带残坡积粉质粘土中,由于粉质粘土透水性差,水力联系差,土层分布不均,地下水水量不大,主要接受大气降雨及冲沟内稻田、鱼塘水补给。
2、基岩裂隙水工作区内基岩裂隙水由风化裂隙水和构造裂隙水两部分组成。
风化裂隙水:主要分布于场区东侧,含水层为侏罗系泥岩、砂质泥岩及薄层砂岩,受大气降水及稻田水、鱼塘水补给,水量较小,泉水分布受局部地貌影响,地下水动态变化大,久晴天气多干枯,地下水贫乏。
构造裂隙水:主要分布于场区大部分地段,含水层为三叠系上统须家河组(T3xj),侏罗系中统下沙溪庙组(J2xS)下部及上沙溪庙组(J2S)下部,岩性为长石石英砂岩及砂岩。
该类型地下水在背斜轴部地段,因含水层倾角较缓,地下水补给条件差,地下水间的水力联系差,水循环条件差,水量甚少,地下水贫乏。
工作区冲沟发育,沟坡平缓,基岩埋藏较浅。
地表水(主要为生活污水及大气降水)顺沟流出区外,排泄条件良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