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滥竽充数》的寓言故事

合集下载

滥竽充数的寓言故事

滥竽充数的寓言故事

滥竽充数的寓言故事
从前有一群农夫辛苦种植着各种农作物,其中有一位农夫特别喜欢养竽子(一种乐器)。

他认为竽子能给人们带来欢乐和快乐,所以他一直努力着将竽子种植得更好。

然而,这位农夫并不是一个懂得如何养竽子的专家。

他只是看到别人成功种植竽子,
便也心生兴趣,准备尝试一下。

于是,他开始购买了一些种子和培育器材,迫不及待地开始了竽子的种植。

然而,他
并没有好好研究竽子的养殖技术,只是简单地模仿着别人的方法去种植。

结果,他种下的竽子并没有达到他预期的效果。

有的竽子小得像豆子,有的长得歪歪
扭扭,质量都非常低劣。

这位农夫开始沮丧,他在竽子种植上毫无经验,简单地模仿别人的方法是不够的。


意识到自己不再是一个合格的竽子农夫。

于是,他开始主动寻求帮助,向周围的专家请教如何种植竽子。

经过一番学习和实践,他逐渐摸索出种植竽子的诀窍,掌握了竽子的培育技术。

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位农夫的竽子种植技术逐渐提高,竽子的品质也越来越好。

人们
开始从他那里购买竽子,他的竽子也开始享有盛誉。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如果一个人只是滥竽充数,简单地模仿别人,必然不能取得好的
结果。

只有通过不断学习和实践,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才能真正成为一
个专业的人并取得成功。

2023年最新的文言文《滥竽充数》全文及翻译4篇

2023年最新的文言文《滥竽充数》全文及翻译4篇

2023年最新的文言文《滥竽充数》全文及翻译4篇滥竽充数人物:齐宣王、南郭先生、大臣二人、乐队8人。

第一场大殿上 (解说:从前,齐国有个大王叫齐宣王,他特别喜欢听吹竽,这天早朝,他们又议论起组建吹竽队的事。

) 大臣甲:大王,我们齐国乃是当今第一强国,我们的竽队应该是天下第一!大臣乙:对。

我建议组建一支百人大乐队,以显我大国之风采。

大臣甲:不,一百人太少了,最少也得二百人!大臣乙:要这么说,二百人也不足以显示我齐国之强大,我看,应该再加50人,二百五,多么强大的阵容,多么…… 齐宣王:(很生气)什么二百五,太不像话了!来人那,宣本王旨意,立即组建一支三百人的竽队,以显我大国之威。

众人齐(磕头):大王圣明!(画外音:大王有旨,为显我大齐风采,立即组建三百人吹竽队,有此才能者快来报名啊,待遇从优,名额有限,来晚了可没有卖后悔药的呀!)南郭先生上,边走边叨咕:我的名字叫南郭,好吃懒作不干活,听说大王要建竽队,这可是个大好活。

那位说了,您会吹竽吗?要说吹竽我不会,拍马吹嘘(嘿)还差不多。

不过人多容易混,滥竽充数我有辙!怎么个混法,那我可不告诉你…… (拿出竽,往竽眼里塞东西。

)(画外音:您还别说,南郭先生还真有办法,这往竽眼里塞的是什么东西呀?)南郭:嘿!这是谁呀,怎么都给我说出去啦抱着竽见大臣甲(鞠躬):大人好!大臣甲(傲慢的):干什么呀?南郭:我想参加吹竽队,您看……啊(递上银子)大臣甲:啊()……啊()……哈哈哈,行啊行啊,(很神秘的)您一定吹得棒极了,是吗?南郭:那当然了!(南郭先生走下)大臣甲:(洋洋得意的)谁来不是来呀。

(回转身)启禀大王,三百人乐队已招齐,请大王御览。

齐宣王:(高兴的)好,好,马上召见!本王要立即听他们演奏!(乐队九人上,南郭居中)大臣甲:奏乐!(音乐起)(一声尖利的声音,十分刺耳)(众人停,只有南郭仍在装腔作势的吹奏。

)齐宣王:(大怒)什么人,吹出如此刺耳的声音,还不给我拿下!大臣乙(抓住南郭的脖领)大王,就是他!他用这样的声音刺伤您的龙耳,真是罪该万死!齐宣王:哼,好大的胆子,推出去,杀!(众人齐):大王圣明!南郭(浑身发抖):大……大……大王,小民冤……冤……冤……冤枉!大臣甲:你欺君枉上,罪该万死,还有什么冤枉的!快推出去,杀!齐宣王:慢,让他说,看他还能说什么!南郭:大王圣明!大王容禀。

滥竽充数的故事

滥竽充数的故事

滥竽充数的故事古代有一种跟笙相似的乐器叫做竽,吹奏起来很动听。

齐宣王特别喜爱听竽的大合奏。

宫廷里专门成立了三百人的大乐队,常给国王演奏。

有个南郭先生本来不会吹竽,也混进了这个乐队。

演奏的时候,他学着别人的样子双手捧着竽,摇头晃脑,装着在吹奏的样子。

日子一天天地过去,谁也没有发现,他同样得到齐宣王的奖赏。

齐宣王死后,他的儿子齐湣王继位。

这位新国王恰好相反,喜欢听竽的独奏。

他把乐队的人找来,叫他们一个一个地演奏。

南郭先生看到这种情况,怕真象暴露,犯欺骗国君的大罪,中途悄悄地溜走了。

成语“滥竽充数”来自这个寓言。

“滥”是不加选择,不加限制,引申为蒙混的意思;“充数”就是凑数。

“滥竽充数”可用来表示自谦,就是自己不行,仅仅是凑个数罢了;也用来说明有些人冒充有本领,其实是在混饭吃;还比喻拿质量不够标准的东西来凑数。

【发音】làn yú chōng shù【出处】《韩非子·内储说上》:“齐宣王使人吹竽,必三百人。

南郭处士请为王吹竽,宣王悦之,廪食以数百人。

宣王死,湣王立,好一一听之,处士逃。

”【用法】主谓式;作谓语、定语;多贬义。

【解释】滥:失实的,假的;竽:一种簧管乐器;充数:凑数。

[1]不会吹竽的人混在吹竽的队伍里充数。

比喻没有真正的才干,而混在行家里面充数,或者拿不好的东西混在好的东西里面充数。

【近义词】①名不副实注释:副:相称,相符合。

名声或名义和实际不相符。

指空有虚名。

②鱼目混珠注释:只比喻以假乱真,而不指以次充好。

一般形容物,不形容人。

③掩人耳目注释:遮掩别人的耳朵和眼睛。

比喻用假象迷惑人,欺骗人。

【反义词】①货真价实注释: 货物不是冒牌的,价钱也是实实在在的。

形容实实在在,一点不假。

、②名副其实注释:名声或名义和实际相符。

③鹤立鸡群注释:象鹤站在鸡群中一样。

比喻一个人的仪表或才能在周围一群人里显得很突出。

【灯谜】南郭先生吹竽。

打一成语谜底:滥竽充数相关人物介绍:齐宣王约前350年-前301年,约50岁,妫姓、田氏,名辟疆,战国时代齐国国君,齐威王之子。

《滥竽充数》的寓言故事

《滥竽充数》的寓言故事

《滥竽充数》的寓言故事古时候,齐国的国君齐宣王爱好音乐,尤其喜欢听吹竽,手下有300个善于吹竽的乐师。

齐宣王喜欢热闹,爱摆排场,总想在人前显示做国君的威严,所以每次听吹竽的时候,总是叫这300个人在一起合奏给他听。

有个南郭先生听说了齐宣王的这个癖好,觉得有机可乘,是个赚钱的好机会,就跑到齐宣王那里去,吹嘘自己说:“大王啊,我是个有名的乐师,听过我吹竽的人没有不被感动的,就是鸟兽听了也会翩翩起舞,花草听了也会合着节拍颤动,我愿把我的绝技献给大王。

”齐宣王听得高兴,不加考察,很痛快地收下了他,把他也编进那支300人的吹竽队中。

这以后,南郭先生就随那300人一块儿合奏给齐宣王听,和大家一样拿优厚的薪水和丰厚的赏赐,心里得意极了。

其实南郭先生撒了个弥天大谎,他压根儿就不会吹竽。

每逢演奏的时候,南郭先生就捧着竽混在队伍中,人家摇晃身体他也摇晃身体,人家摆头他也摆头,脸上装出一副动情忘我的样子,看上去和别人一样吹奏得挺投入,还真瞧不出什么破绽来。

南郭先生就这样靠着蒙骗混过了一天又一天,不劳而获地白拿薪水。

可是好景不长,过了几年,爱听竽合奏的齐宣王死了,他的儿子齐湣(min)王继承了王位。

齐湣王也爱听吹竽,可是他和齐宣王不一样,认为300人一块儿吹实在太吵,不如独奏来得悠扬逍遥。

于是齐湣王发布了一道命令,要这300个人好好练习,作好准备,他将让它300人轮流来一个个地吹竽给他欣赏。

乐师们知道命令后都积极练习,想一展身手,只有那个的南郭先生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惶惶不可终日。

他想来想去,觉得这次再也混不过去了,只好连夜收拾行李逃走了。

像南郭先生这样靠蒙骗混饭吃的人,骗得了一时,骗不了一世。

假的就是假的,最终逃不过实践的检验而被揭穿伪装。

我们想要成功,唯一的办法就是勤奋学习,只有练就一身过硬的真本领,才能经受得住一切考验。

课外扩展:《滥竽充数》读后感1翻开课本,看到“滥竽充数”这个题目,我感到非常好奇:滥竽怎么充数呢?于是,我便带着满脑子的疑问一头扎进了文章里。

滥竽充数的故事100字左右

滥竽充数的故事100字左右

滥竽充数的故事100字左右
【篇1】战国时有一个南郭先生,他总是混在吹竽队里去吹给齐宣王听,齐宣王死后,他的儿子齐潘王也喜欢听吹竽。

他总是喜欢一个一个的吹给他听,南郭先生只好逃走了。

【篇2】齐宣王派人吹竽,一定要三百人一起吹。

南郭处士请求给齐宣王吹竽,齐宣王很高兴,每当乐队演奏时,他就学著别人东摇西晃。

官府给他的待遇和那几百人一样。

齐宣王死后,他的儿子齐滑王(滑王)继承了王位。

齐漕王喜欢听一个一个地独奏,南郭处士就逃跑了。

滥竽充数 寓言故事

滥竽充数 寓言故事

滥竽充数寓言故事
“滥竽充数”谚语,比喻单凭表面上看似知识渊博的人只不过是搅和了一些无用的知识而已,没有实质性的贡献。

这种谚语来源于一个古老的故事,下面就给大家讲一讲这个故事。

从前,中国古代传说中有一个叫“二王”的人,他要一个伪善的人,让他统治一个国家。

于是,二王找到了一个叫“竽”的人,他恰好符合二王的要求,可以担任政府的职务。

竽入任当地的官,按照二王的吩咐进行政务,可是他并不聪明,国家之事也一知半解。

由于竽一无所知,官场里出现了一些问题。

于是二王就想出了一个生动有趣的办法,解决他的问题:于是,他请来了一大批携带古籍书籍的家伙,吹嘘他们的才学,而自己的位置也更高了,甚至可以指挥官员们行事。

当竽知道官员们都知道不了这些书籍里的知识时,他很开心,因为他也可以像官员们一样吹嘘自己的学识。

可是,实际上,他根本没有学识,只是把一些无用的知识给搅和起来而已。

后来,人们把这种行为用“滥竽充数”来形容。

从这个故事可以看出,表面上好像聪明的人,未必就能真正担任国家重任,因为靠着滥竽充数,他们很难真正让国家发展顺利。

古人曾经有一句谚语,叫“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做诗也会作表”,也是来自这个故事,讽刺那些虚有其表的人。

不过,滥竽充数的例子远不止于此,在现代社会,这种人也非常常见。

有些人虚张声势,尽量表现出自己的“专业性”,但其实只是
把一些无用的东西搅和起来而已,最后只会造成混乱。

古人案例当中,竽只不过是“滥竽充数”的一个缩影,但却极具表现力,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滥竽充数”这个概念。

古人以此故事警示我们:不要只靠表面,不要只凭虚张声势,要真正努力去学习,去实践,去成就自己的梦想。

滥竽充数的寓言故事

滥竽充数的寓言故事

三一文库()
〔滥竽充数的寓言故事〕
导语:滥竽充数,比喻没有真才实学的人混在内行人之
中,以次充好。

以下是yuwenmi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寓言故事,
欢迎阅读与借鉴,谢谢!
▲【解释】滥:不加选择;竽:古代的一种乐器;充:冒
充;数:数目。

不会吹竽的人混在吹竽的队伍里充数。

比喻
没有真才实学的人,混在行家里面凑一个数,或比喻拿不好
的东西混在好的里面。

有时候也用来表示自谦,说自己水平
第1页共4页
不够,只是凑个数而已。

▲【揭示道理】
滥竽充数的故事告诉人们:弄虚作假是经不住时间的考
验,终究会露出马脚的,一个人如果像不会吹竽的南郭先生
那样,没有真本事,只靠装样子吓喝人,在别人还不了解真
相的时候,能够蒙混一阵子,但是总有真相大白的一天。

寓意:①讽刺那些没有真才实学,靠蒙混过关的人。


讽刺那些虚荣,对人不加以鉴别而重用的掌权者。

▲【寓言故事】
古时候,齐国的国君齐宣王爱好音乐,尤其喜欢听吹竽,
手下有300个善于吹竽的乐师。

齐宣王喜欢热闹,爱摆排场,
总想在人前显示做国君的威严,所以每次听吹竽的时候,总
24。

滥竽充数的寓言故事是啥

滥竽充数的寓言故事是啥
滥竽充数的寓言故事是啥
滥竽充数讲述了战国时期的历史典故,齐宣王让人吹竽,一定要三百人一起吹奏。","南郭先生请求给齐宣王吹竽,齐宣王对此感到很高兴,用数百人的粮食来供养他。","齐宣王死后,齐湣王继承王位,他也爱听吹竽,但喜欢听独奏,于是便让乐师挨个演奏给他听。","南郭先生听说后便逃走了。
mismatched bracket: } syntaxerror: mismatched bracket: } at function.parsechar (/www/wwwroot/sitemarker/node_modules/character-parser/index.js:154:21) at lexer.attrs (/www/wwwroot/sitemarker/node_modules/pug-lexer/index.js:1139:39) at lexer.calllexerfunction (/www/wwwroot/sitemarker/node_modules/pug-lexer/index.js:1319:23) at lexer.advance (/www/wwwroot/sitemarker/node_modules/pug-lexer/index.js:1356:15) at lexer.calllexerfunction (/www/wwwroot/sitemarker/node_modules/pug-lexer/index.js:1319:23) at lexer.gettokens (/www/wwwroot/sitemarker/node_modules/pug-lexer/index.js:1375:12) at lex (/www/wwwroot/sitemarker/node_modules/pug-lexer/index.js:12:42) at object.lex (/www/wwwroot/sitemarker/node_modules/pug/lib/index.js:99:27) at function.loadstring [as string] (/www/wwwroot/sitemarker/node_modules/pug-load/index.js:44:24) at compilebody (/www/wwwroot/sitemarker/node_modules/pug/lib/index.js:86:18) at pile (/wwwlib/index.js:243:16) at handletemplatecache (/ww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滥竽充数》的寓言故事
滥竽充数的
古时候,齐国的国君齐宣王爱好音乐,尤其喜欢听吹竽,手下有300个善于吹竽的乐师。

齐宣王喜欢热闹,爱摆排场,总想在人前显示做国君的威严,所以每次听吹竽的时候,总是叫这300个人在一起合奏给他听。

有个南郭先生听说了齐宣王的这个癖好,觉得有机可乘,是个赚钱的'好机会,就跑到齐宣王那里去,吹嘘自己说:“大王啊,我是个有名的乐师,听过我吹竽的人没有不被感动的,就是鸟兽听了也会翩翩起舞,花草听了也会合着节拍动,我愿把我的绝技献给大王。

”齐宣王听得高兴,不加考察,很痛快地收下了他,把他也编进那支300人的吹竽队中。

这以后,南郭先生就随那300人一块儿合奏给齐宣王听,和大家一样拿优厚的薪水和丰厚的赏赐,心里得意极了。

其实南郭先生撒了个弥天大谎,他压根儿就不会吹竽。

每逢演奏的时候,南郭先生就捧着竽混在队伍中,人家摇晃身体他也摇晃身体,人家摆头他也摆头,脸上装出一副动情忘我的样子,看上去和别人一样吹奏得挺投入,还真瞧不出什么破绽来。

南郭先生就这样靠着蒙骗混过了一天又一天,不劳而获地白拿薪水。

可是好景不长,过了几年,爱听竽合奏的齐宣王死了,他的儿子齐(min)王继承了王位。

齐王也爱听吹竽,可是他和齐宣王不一样,认为300人一块儿吹实在太吵,不如独奏来得悠扬逍遥。

于是齐王发布了一道命令,要这300个人好好练习,作好准备,他将让它300人轮流来一个个地吹竽给他欣赏。

乐师们知道命令后都积极练习,想一展身手,只有那个的南郭先生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惶惶不可终日。

他想来想去,觉得这次再也混不过去了,只好连夜收行李逃走了。

像南郭先生这样靠蒙骗混饭吃的人,骗得了一时,骗不了一世。

假的就是假的,最终逃不过实践的检验而被揭穿伪装。

我们想要成功,唯一的办法就是勤奋学习,只有练就一身过硬的真本领,才能经受得住一切考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