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二章逐句翻译
八年级上册孟子二章原文及翻译

八年级上册孟子二章原文及翻译《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译文】舜从田地中被任用,傅说从筑墙的泥水匠中被选拔,胶鬲从鱼盐贩中被举用,管仲从狱官手里获释后被录用为相,孙叔敖从隐居的海边进了朝廷,百里奚从市井之间登上了相位。
所以上天将要下达重大使命给这样的人,一定要先使他的内心痛苦,使他的筋骨劳累,使他的身体经受饥饿之苦,使他受到贫穷之苦,使他做事不顺,(通过这些)来使他的心惊动,使他的性格坚强起来,增加他所不具有的能力。
一个人经常可能犯错误,出错以后若能改正;内心困惑,思绪阻塞,然后才能有所作为;憔悴枯槁,表现在脸色上,吟咏叹息之气发于声音。
(看到他的脸色,听到他的声音)然后人们才了解他。
在国内如果没有坚持法度的大臣和辅佐君王的贤士,在国外如果没有敌对国家的忧患,往往容易亡国。
这样以后,人们才会明白忧患可以使存,而安逸享乐使人死亡。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
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译文】舜从田地中被任用,傅说从筑墙的泥水匠中被选拔,胶鬲从鱼盐贩中被举用,管仲从狱官手里获释后被录用为相,孙叔敖从隐居的海边进了朝廷,百里奚从市井之间登上了相位。
孟子二章原文及翻译

孟子二章原文及翻译如果你要对贼、贼、贼采取守势,你就得被封,被固定;此世俗所谓知也。
但是,巨盗到来,他会背负着愧疚、尴尬和负担;恐怕它不牢固。
但是,农村所谓知者,非贼也。
所以,试着说说吧。
有没有所谓的世间知者不为贼积?所谓圣人,还有不防贼的?如何知道其恶?昔日齐国与邻城对峙,鸡犬之声相闻,布是王兰铺的,刺是雷兰刺的,两千多里。
四年之内,那么立祠堂、州、市、府、州、乡、宋的人尝过不法圣人的滋味吗?然而,一旦田成子杀了琦君,他偷走了他的国家。
小偷是不是一个人在为国作恶?然后用神识的方法去偷。
故有贼名,但在尧舜之安,小国不敢诛,大国不敢诛,排外齐。
不就是盗齐国,以其圣识守贼身吗?尝试论之,世俗之所谓至知者,有不为大盗积者乎?所谓至圣者,有不为大盗守者乎?何以知其然邪?昔者龙逢斩,比干剖,苌弘胣,子胥靡。
故四子之贤而身不免乎戮。
故跖之徒问于跖曰:“盗亦有道乎?”跖曰:“何适而无有道邪?夫妄意室中之藏,圣也;入先,勇也;出后,义也;知可否,知也;分均,仁也。
五者不备而能成大盗者,天下未之有也。
”由是观之,善人不得圣人之道不立,跖不得圣人之道不行;天下之善人少而不善人多,则圣人之利天下也少,而害天下也多。
故曰:唇竭则齿寒,鲁酒薄而邯郸围,圣人生而大盗起。
掊击圣人,纵舍盗贼,而天下始治矣!富川尽而谷空,邱毅深而固。
圣人死,贼不起,天下平白。
圣人不死,贼不停。
圣人治天下固然重要,盗脚也很重要。
你为它量,就用它偷;称之以称之,然后用称之以盗;为傅而信,与傅而盗;正其为义,盗其为义。
何以知其然邪?彼窃钩者诛,窃国者为诸侯,诸侯之门而仁义存焉。
则是非窃仁义圣知邪?故逐于大盗、揭诸侯、窃仁义并斗斛权衡符玺之利者,虽有轩冕之赏弗能劝,斧钺之威弗能禁。
此重利盗跖而使不可禁者,是乃圣人之过也。
故曰:“鱼不可脱于渊,国之利器不可以示人。
”彼圣人者,天下之利器也,非所以明天下也。
故绝对圣人弃知,贼唯一;玉毁珍珠,贼不起;烧符破印,而民淳朴;斗争是平衡的,但人民不争;破坏世界神圣的法律,人民可以讨论。
《孟子二章》翻译

原文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译文舜从田间劳动中成长起来,傅说从筑墙的工作中被选拔出来,胶鬲被选拔于鱼盐的买卖之中,管仲被提拔于囚犯的位置上,孙叔敖从海边被发现,百里奚从市场上被选拔。
原文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译文所以,上天将要把重大使命降落到某人身上,一定要先使他的意志痛苦,使他的筋骨劳累,使他的身体饥饿,使他受到穷困之苦,行动不顺,颠三倒四,使他的所作受干扰。
所用来使他的心惊动,是他的性情坚忍起来,增加他所不会的才干。
原文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译文人常常犯错误,这样以后才能改正错误;心意困苦,思虑阻塞,然后才能奋起;显露在脸色上,表达在声音中,然后才能被人了解。
原文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译文一个国家,内没有守法的大臣和辅佐的贤士,外没有敌对国家的忧患,往往容易亡国。
原文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译文这样以后才知,忧患使人生存发展,安逸享乐却足以使人萎靡死亡。
孟子二章 课文及译文

18 《孟子》两章之蔡仲巾千创作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堪。
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堪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未几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寡助之至,亲戚畔之。
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克不及。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译文: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比不上作战中的人心所向、内部团结。
(比方一座)方圆三里的小城,只有方圆七里的外城,四面包抄起来攻打它,却不克不及取胜。
采取四面包抄的方式攻城,一定是得到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了,可是不克不及取胜,这是因为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呀。
城墙其实不是不高啊,护城河其实不是不深呀,武器装备也其实不是不精良,粮食供给也其实不是不充足啊,但是,守城一方还是弃城而逃,这是因为作战的地理形势(再好),也比不上人心向背、内部团结啊。
所以说,管理苍生不克不及只靠划定的疆域的界限,巩固国防不克不及靠山川的险阻,征服天下不克不及靠武力的强大。
能施行“仁政”的君主,帮忙支持他的人就多,不成“仁政”的君主,支持帮忙他的人就少。
帮忙他的人少到了极点,兄弟骨肉也会叛变他;帮忙他的人多到了极点,天下的人都会归顺他。
凭着天下人都归顺他的条件,去攻打那连亲戚都反对的寡助之君,所以,(能行“仁政”的)君主不战则已,战就一定胜利。
《孟子两章》+原文加点字解释、句子翻译

《孟子两章》原文加点字解释、句子翻译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一、重点词语解释:天时(有利作战的天气和时令)不如地利(有利作战的地理形势),地利不如人和(人心所向,内部团结)。
三里之城(内城),七里之郭(外城),环(围)而(表承接)攻之而(却,表转折)不胜。
夫(句首发语词)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这)天时不如地利也。
城(城墙)非不高也,池(护城河)非不深也,兵革(泛指武器装备。
兵,兵器。
革:甲胄,用以护身的盔甲之类。
)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放弃)而去(离开)之(它),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故曰:域(限制)民不以(靠、凭借)封疆之界(界限),固(巩固)国(国防)不以山溪之(的)险(险要),威(震慑)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得道(施行仁政)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寡助之(到)至(极点),亲戚(内外亲属,包括父系的亲属和母系的亲属。
)畔(通“叛”)之;多助之至,天下顺(归顺,服从)之。
以(凭借)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指上文所说的“得道者”)有(要么)不战,战必胜矣。
二、句子翻译:1.委而去之:意思是弃城而逃。
2.域民不以封疆之界:意思是,使人民定居下来而不迁到别的地方去,不能靠划定的边疆的界限。
3.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巩固国防不能靠山河的险要。
4.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震慑天下不能靠武力的强大。
5.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所以君子不战则已,战就一定能胜利。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一、重点词语解释:舜发(起,指被任用)于(从)畎亩(田地、田间)之中,傅说举(任用,选拔)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土(狱官),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集市)。
故天将降大任(责任,使命)于(给)是人也(语气助词,用在前半句末,表示停顿,后半句加以申说),必先苦(使……痛苦)其心志,劳(使……劳累)其筋骨,饿(使……饥饿)其体肤(使他经受饥饿之苦),空乏(资财缺乏。
这里是动词,使他受到贫困之苦)其身,行拂(违背)乱(扰乱)其所为,所以(用来)动(使……惊动)心忍(使……坚强)性,曾(通“增”,增加)益(增加)其所不能(他所不具备的才能)。
孟子两章课文翻译

孟子两章课文翻译孟子两章课文翻译孟子,名轲,字子舆(待考,一说字子车、子居),战国时期邹城(今山东邹城市)人。
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
下面是关于孟子两章课文翻译的内容,欢迎阅读!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原文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
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寡助之至,亲戚畔之。
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翻译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环境;有利于作战的地理环境比不上作战中的人心所向、内部团结。
(比如一座)方圆三里的内城,只有方圆七里的外城,四面包围起来攻打它,却不能取胜。
采用四面包围的方式攻城,一定是得到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了,可是不能取胜,这是因为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环境。
城墙并不是不高,护城河并不是不深,武器装备也并不是不精良,粮食供给也并不是不充足,但是,(守城一方)弃城而逃,这是因为有利于作战的地理环境比不上作战中的人心所向、内部团结. 所以说,限制百姓不能只靠划定的疆域的界限,巩固国防不能依靠山川的险阻,威慑天下不能凭借武力的强大。
施行“仁政”的君主,帮助支持他的人就多,不施行“仁政”的君主,支持帮助他的人就少。
帮助他的人少到了极点,自己的亲属也会背叛他;帮助他的人多到了极点,天下的人都会归顺他。
凭着天下人都归顺他的条件,去攻打那连自己亲戚都反对的寡助之君,所以,(施行“仁政”的)君主不战则已,战斗就一定能胜利。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原文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孟子二章原文及翻译

孟子二章原文及翻译孟子二章原文及翻译《孟子二章》出自孟子之手,别称《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具体可参考9年级下册的语文课本,里面就有明确的叙述。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
下面就是小编为大家提供的孟子二章原文及翻译,希望能够帮到大家!《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
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寡助之至,亲戚畔之。
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翻译: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比不上作战中的人心所向、内部团结。
(比如一座)方圆三里的城,方圆七里的外城墙,四面包围起来攻打它,却不能取胜。
采用四面包围的方式攻城,一定是得到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了,可是不能取胜,这是因为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呀。
城墙并不是不高啊,护城河并不是不深呀,兵器甲胄也并不是不精良,粮食供给也并不是不充足啊,但是,守城一方还是弃城而逃,这是因为作战的地理形势(再好),也比不上人心向背、内部团结啊。
所以说,管理百姓不能只靠划定的疆域的界限,巩固国防不能只靠山川的险阻,征服天下不能仅靠武力的强大。
君主施行“仁政”,帮助、支持他的人就多,君主不施行“仁政”,支持、帮助他的人就少。
帮助他的人少到了极点,兄弟骨肉也会背叛他;帮助他的人多到了极点,天下的人都会归顺他。
凭着天下人都归顺他的条件,去攻打那连亲戚都反对的寡助之君,所以,君子不战则已,战就一定胜利。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孟子二章文言文翻译

孟子见梁惠王。
王曰:“叟不远千里而来,亦将有以利吾国乎?”孟子对曰:“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
王曰何以利吾国,大夫曰何以利吾家,士庶人曰何以利吾身,上下交征利而国危矣。
万乘之国,弑其君,犯其上,民皆为之。
孔子曰:‘始作俑者,其无后乎!’为其象人而用之也。
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观之,由生至死,亦皆欲利也。
为之者谁?为之者,己也。
仁义而已矣,何必曰利?”孟子见梁惠王章句:孟子拜见梁惠王。
惠王说:“老先生不辞辛苦,远道而来,也是为了我国谋取利益吗?”孟子回答说:“大王何必说利呢?只要有仁义就可以了。
大王问如何使我国获利,大夫问如何使我家获利,士人和百姓问如何使我自己获利,如果上下都只追求利益,那么国家就会陷入危机。
一个拥有万辆兵车的大国,如果有人弑杀君主,违抗上级,那么民众都会跟着他们。
孔子说:‘最初制造木偶的人,恐怕不会有后代吧!’因为他把木偶当作人来使用。
如果人们所渴望的没有比生命更重要的,那么凡是可以获得生命的方法,为什么不都去尝试呢?如果人们所厌恶的没有比死亡更严重的,那么凡是可以避免灾难的方法,为什么不都去采取呢?从这个角度来看,从生到死,也都追求利益。
那么,追求利益的是谁呢?追求利益的是我们自己。
只要有了仁义,何必再说利呢?”孟子见梁惠王章句翻译:孟子去拜见梁惠王。
惠王说:“老先生不辞辛苦,远道而来,也是为了我国谋取利益吗?”孟子回答说:“大王何必说利呢?只要有仁义就可以了。
大王问如何使我国获利,大夫问如何使我家获利,士人和百姓问如何使我自己获利,如果上下都只追求利益,那么国家就会陷入危机。
一个拥有万辆兵车的大国,如果有人弑杀君主,违抗上级,那么民众都会跟着他们。
孔子说:‘最初制造木偶的人,恐怕不会有后代吧!’因为他把木偶当作人来使用。
如果人们所渴望的没有比生命更重要的,那么凡是可以获得生命的方法,为什么不都去尝试呢?如果人们所厌恶的没有比死亡更严重的,那么凡是可以避免灾难的方法,为什么不都去采取呢?从这个角度来看,从生到死,也都追求利益。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孟子二章
《鱼我所欲也》
1、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
鱼,是我所喜爱的;熊掌,也是我所喜爱的,如果这两样不可以同时得到,2、舍鱼而取熊掌者也。
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
那么我就舍弃鱼而选取熊掌。
生命,也是我所喜爱的,大义,也是我所喜爱的,3、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生亦我所欲,
如果这两者不可以同时得到,那么我就舍弃生命而选取大义。
生命也是我喜爱的,
4、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
甚:超过,胜过。
故:所以。
苟得:苟且取得。
为求利益,不择手段。
但是我所喜爱的有超过生命的东西,所以我不做为谋求利益而不择手段的事。
5、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
恶:厌恶。
患:祸患。
辟:同“避”,躲避。
死亡是我所厌恶的,但我所厌恶的还有超过死的事情,所以有的祸患我不躲避。
6、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
如使:如果,假使。
凡:一切。
者:代办法。
如果人们所喜爱的东西没有超过生命的,那么,一切可以得到生存的办法,什么手段不用呢?
7、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
莫:没有。
为:做。
假如人们所厌恶没有超过死亡的,那么一切可以躲避祸患的事情,有什么不可以做呢?
8、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
由:通过。
是:某种办法。
而:但。
通过某种办法就可以得到生存,但有人不用,通过某种办法就可以躲避祸患,但有人不去做这种事情,
9、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
是故:由此可见。
由此可见,他们所喜爱的有超过生命的东西,他们所厌恶的有超过死亡的事情。
10、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非独:不单,不仅。
信:思想。
丧:丧失。
不仅贤人有这样的思想,人人都有这种思想,只是贤人能不丧失这种思想罢了。
11、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
箪:古代盛饭的竹器。
一筐饭,一碗汤,得到它就能生存下去,得不到它就会死去。
12、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与:给。
蹴:践踏。
如果轻蔑地呼喝着给他吃,过路的饥饿的人也不会接受,如果践踏了再给别人吃,乞丐也不愿意接受。
13、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
万钟:丰厚的俸禄。
则:如果。
辩:同“辨”,辨别。
加:益处。
万钟的俸禄如果不辨别是否合乎礼义就接受它,这万钟的俸禄对我有什么益处呢?
14、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为:为了。
得:同“德”,感激。
与:同“欤”,语气词。
是为了宫室的华美,妻妾的侍奉,我所认识的穷困贫苦的人感激我的恩德吗?
15、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
乡:同“向”,原先,从前。
原先为了义宁愿身死而不接受(“呼尔”“蹴尔”而给的一箪食,一豆羹),现在却为了宫室的华美而接受了这万钟的俸禄;
16、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俸为之;
原先为了义宁愿身死而不接受(“呼尔”“蹴尔”而给的一箪食,一豆羹),现在却为了妻妾的侍奉而接受了这万钟的俸禄;
17、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
原先为了义宁愿身死而不接受(“呼尔”“蹴尔”而给的一箪食,一豆羹),现在却为了我所认识的穷困贫苦的人感激我的恩德而接受了这万钟的俸禄:
18、是亦不可以己乎?
是:这种做法。
已:止而不为。
这种做法不也是可以停止不做了吗?
19、此之谓失其本心。
本心:本来的思想。
如果这样做了,这就叫做丧失了本来的思想,即“义”。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1.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
发:被任用。
畎亩:田地,畎:田间小沟。
举:被举用,被选拔。
舜从田地中被任用,傅说从筑墙的泥水匠中被选拔,胶鬲从鱼盐贩之中被举荐,2.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士:狱官。
市:市场。
管夷吾从狱官手中被释放并录用为相,孙叔敖从隐居的海滨被任用,百里奚从买卖奴隶的市场之中被选拔出来。
3.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
降:下达。
任:责任,担子。
苦:使。
痛苦,劳:使。
劳累,
饿:使。
受饥饿。
体肤:指躯体。
所以上天将要下达重大的责任给这样的人,一定先要使他的内心痛苦,使他的筋骨劳累;使他经受饥饿,以致肌肤消瘦;
4.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空乏:使。
受贫困。
拂:违背意愿。
乱:使。
颠倒错乱。
所以:用这些办法。
动:使。
惊动。
曾:同“增”增加。
不能:本来不具备的才能。
使他受到贫困之苦;在他做事时,使他所做的事颠倒错乱,用这些办法来使他的心惊动,使他的性格坚忍起来,增加他过去所不具备的才能。
5,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
恒:常常。
过:犯过失。
衡:同“横”堵塞。
作:奋起,有所作为。
一个人常常是犯了错误,这样以后才能够注意改正;内心困惑,思虑堵塞,然后才能奋起,有所作为;
6.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喻:了解。
憔悴枯槁,表现在脸色上,吟咏叹息之气发于声音,(看到他的脸色,听到他的声音),然后人们才了解他。
7.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入:国内。
法家:有法度的士臣。
拂士:辅佐君主的贤士。
拂:同“弼”辅弼。
出:国外。
亡:灭亡。
一个国家,国内如果没有有法度的世臣和能够辅佐君主的贤士,国外如果没有敌对的国家和外国侵犯的危险,这样的国家常常会灭亡。
8.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然后:这样以后。
这样以后,人们才会知道忧患激励人奋起,使人生存、发展,而安逸享乐使人委靡,必将导致死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