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历史期中考试试卷讲评教案
初中历史试卷讲评课的教案

初中历史试卷讲评课的教案1. 让学生了解什么是讲评课,并明白它的重要性。
2. 引导学生学会如何分析历史试卷中的问题和答案。
3. 帮助学生提高历史学习的能力和技巧。
教学重点:1. 了解讲评课的定义和作用。
2. 学会分析历史试卷中的问题和答案。
3. 提高历史学习的能力和技巧。
教学难点:1. 如何准确理解历史试卷中的问题和答案。
2. 如何运用历史知识和技巧进行讲评。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引入话题,引发学生对讲评课的兴趣。
2. 介绍今天要学习的内容和目标。
二、讲解讲评课的定义和作用(10分钟)1. 讲解讲评课的概念和重要性。
2. 分析讲评课对历史学习的意义和帮助。
三、分析历史试卷的问题和答案(15分钟)1. 分发历史试卷,让学生集中注意力仔细阅读问题和答案。
2. 分析试卷中的问题和答案,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准确理解和回答问题。
四、讲解历史试卷的评分原则(10分钟)1. 讲解历史试卷的评分标准和原则。
2. 提醒学生在回答问题时要注意关键点和逻辑性。
五、实践讲评(15分钟)1. 分组讨论历史试卷的问题和答案。
2. 各组展示自己的分析和讲评结果。
六、总结与反思(5分钟)1. 总结今天的学习内容和收获。
2. 学生反馈意见和建议。
教学反思:通过这堂历史讲评课的教学,学生能够全面理解讲评课的概念和作用,掌握如何分析历史试卷中的问题和答案,提高历史学习的能力和技巧。
同时,通过实践讲评,学生也能够培养团队合作和讨论问题的能力,提高自己的历史学习水平。
希望学生在日后的历史学习中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和技巧,取得更好的成绩。
七年级历史期中考试试卷讲评教案

七年级历史期中考试试卷讲评教案逯东辉一、教学目标1.能记住人类的直系祖先和春秋战国时期的思想家的主张。
2.能说出商鞅变法的内容和意义。
3.能说出丝绸之路的路线,起点和终点,并分析丝绸之路开通的意义。
二、试卷分析本次七年级历史考试,考试范围1—14课,满分50分,考试时间50分钟,由于教学进度较慢,没有讲到考试的地方,造成一些试题,学生不会做,同时由于学生书写不规范,基础知识掌握的不牢固,造成学生普遍得分不高。
七七班最高分35分,最低分4分,说明学生之间的差距较大。
三、考试数据分析四、评讲试卷选择题,每小题1分,教师出示答案,学生进行改正1.B2.C3.B4.B5.B6.A7.C8.B9.C10.C11.D12.B13.C14.D15.B16.A17.D18.C19.B20.A教师重点讲解一些错题、难题2.在六七千年前,生活在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的半坡氏族和河姆渡氏族进入农耕文化时代,下列表述符合这两个氏族农耕文化特征的是()A开始应用铁制农具B推广农耕技术C饲养家畜制造陶器D确立土地私有制解析:本题主要抓住关键时间“六七千年前”,人们当时进入农耕时代,开始饲养家畜制作陶器,ABD都是战国时期,不符合题意,顾选C10.春秋战国时期,出现“公作则迟,分地则速”的现象,主要是因为()A分封制的推行B百家争鸣的活跃C铁器牛耕的推广D合纵连横的开展解析:主要理解公作则迟,分地则速这句话的意思,分地后,由农民耕种,积极性大大提高,分封制开始于西周,与题干不符,百家争鸣主要是思想方面,合纵连横是战争时期的政策,与题干不符,故选C20,张骞通西域后,许多西语物产开始传入中原,这些物产有()①葡萄②胡萝卜③汗血马④水稻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解析:此题,用排除法,水稻最早种植于河姆渡居民,是中国特有的,不是西域传到我国的,故排除④,选A选择题方法总结1.抓住关键词,关键句子,直选法。
2.排除法,排除其中一个选择项,即可选对。
初中历史《历史试卷讲评》课教案、教学设计

初中历史《历史试卷讲评》优质课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通过对历史试卷的讲评,使学生掌握试卷中涉及的历史知识点,提高学生的应试能力。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试卷分析,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历史思维水平。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使学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
二、教学内容1. 对试卷整体进行分析,了解试卷的难易程度、题型分布等。
2. 针对试卷中的每个题目,讲解答案及解题思路,分析学生的答题情况,找出学生的错误原因。
3. 对试卷中的重点、难点进行讲解,巩固学生的历史知识。
三、教学过程1. 导入:简要介绍试卷的整体情况,引起学生的兴趣。
2. 讲评试卷:按照题号顺序,对试卷中的每个题目进行讲解,分析学生的答题情况。
3. 互动环节:鼓励学生提出疑问,解答学生的困惑。
4. 总结讲解:对试卷中的重点、难点进行总结,提醒学生注意相关知识点的学习。
5.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的练习题目,巩固所学知识。
四、教学策略1. 采用讲评结合的方式,既有教师的讲解,也有学生的自主学习。
2. 注重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主动思考,提高学生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注重情感教育,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
五、教学评价1. 学生对试卷中的知识点掌握情况。
2. 学生的历史思维水平,如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 学生的学习兴趣,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
六、教学资源1. 历史试卷:作为教学的主要资源,用于讲评和分析。
2. 历史教材:辅助讲解试卷中的知识点,提供更深入的历史背景和内容。
3. 多媒体教学设备:用于展示试卷、图片等教学资源,提高教学效果。
4. 练习题库:用于布置课后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七、教学环境2. 座位排列:采用秧田式排列,便于学生观看多媒体教学设备,方便师生互动。
3. 教学设备:确保多媒体教学设备正常运行,满足教学需求。
八、教学方法1. 讲评法:教师对试卷中的题目进行讲解,分析学生的答题情况。
初中历史试卷讲评课导教案

初中历史试卷讲评课导教案
导教目的:通过讲评历史试卷,帮助学生巩固历史知识,提升历史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导教时间:一节课
导教对象:初中历史学生
教学环节:
一、试卷回顾(10分钟)
1. 先让学生自行阅卷,看自己的成绩和解答情况。
2. 老师根据试卷情况选择几个题目跟学生一起评讲,让学生了解自己答题的优缺点。
二、历史知识梳理(15分钟)
1. 老师根据试卷内容总结一些历史知识点,并对学生进行讲解和梳理。
2. 强调重点知识,帮助学生理清历史事件的脉络和关联。
三、答题技巧指导(15分钟)
1. 老师针对试卷中常出现的题型,比如选择题、解答题等,给学生介绍应对策略和解题技巧。
2. 老师示范一些解题方法,帮助学生提高答题效率和准确率。
四、学习反思及策略调整(10分钟)
1. 老师帮助学生自我评估试卷情况,了解自己在哪些方面需要进步。
2. 帮助学生设立合理学习目标并制定学习计划,调整学习策略,以提升历史学习成绩。
五、课堂小结(5分钟)
1. 老师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总结,强调重点和难点。
2. 鼓励学生认真复习,希望他们在下次考试中有更好的表现。
导教总结:
通过讲评历史试卷,帮助学生查漏补缺,梳理历史知识,提高解题技巧和策略调整能力,
从而提升历史学习成绩。
同时,也为学生提供了一个自我检视和反思的机会,帮助他们更
好地规划和执行学习计划。
愿学生成为历史学家们!。
期中历史试卷讲评课教案

期中考试讲评课教案新店一中郭梦梦七六历史试卷讲评课教案课题:七年级历史秋期期中考试试卷讲评评讲目的: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知识、熟练技能、弥补缺漏、纠正错误、总结经验、拓展思路、揭示规律、提高能力。
重点难点:选择题、材料分析题。
试卷评价:试卷侧重于学生的基础知识,对每课内容的理解以及读背。
答题分析:1.基础知识掌握方面:考察元谋人距今的时间,半坡人、河姆渡人生活方面的不同,百家争鸣时期老子的主张:对立的双方能够相互转化。
2.审题方面:材料分析题,审题不清以至于答题时抓不住重点,容易失分。
成绩分析:及格人数:5最高分:36最低分:2讲评过程:情况通报:自主纠错:首先由学生自己去订正一下错题,看看哪几题是自己能做却失分的,小组内讨论通力合作,共同答疑解惑。
精讲精评:1.选择题:早期国家的产生(夏、商、西周)。
文景之治出现于汉朝那两位皇帝时期:汉文帝、汉景帝春秋时期的时代特征:争霸战国时期的时代特征:兼并统一2.材料分析秦始皇为巩固统一采取的措施、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的措施。
百家争鸣时期,墨子的主张。
秦始皇支持法家思想,汉武帝支持儒家思想的原因。
变式训练: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有关问题:“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其恕乎。
已所不欲,勿施于人”请回答:①上面两句话是哪位思想家说的?他生活在什么时期?(4分)孔子;春秋时期②请根据所学知识,写出他在思想、教育方面的贡献?(4分)“仁”仁者爱人,教育主张有教无类③他在教育方面的主张对你有什么启发?(2分)学习要常常复习,温故而知新。
七年级下册历史老师期中考试教案5篇

七年级下册历史老师期中考试教案5篇七年级下册历史期中考试教案1中国早期人类的代表[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知道元谋人的生存年代、发现地点和发现的历史意义。
(2)知道北京人的生存年代、发现地点、体质特征、发现的意义以及他们的生产、生活状况。
(3)知道化石是研究人类起源的主要证据和了解我国境内其他古人类遗址。
2.过程与方法(1)识读《中国境内主要古人类遗址分布图》等图,掌握识图的基本方法,培养从图片中提取有效历史信息的能力。
(2)思考“化石是怎么形成的?对于我们研究早期人类有什么作用?”,培养查阅历史资料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到中国是人类的发源地之一,周口店北京人遗址是的世界文化遗产,激发学生的历史兴趣,培养珍视人类文化遗产的意识。
[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北京人。
难点:理解北京人生产、生活状况。
[教学设计思路]1.教材分析本课主要学习三块内容,我国境内的早期人类、北京人的发现、北京人的特征。
第一部分内容与第二、三部分内容是包含关系,我国境内的早期人类包括了北京人;第二和第三部分递进关系,先介绍北京人的发现,再阐述北京人的特征和发现北京人的意义。
我国目前已发现旧石器古人类遗迹三四百处,遍布全国大多数省市。
事实证明,我国是世界上发现古人类遗址最多的国家,是人类的发源地之一。
我国境内已确认的最早的人类是元谋人,距今约170万年左右。
我国早期人类遗址中最的就是北京人遗址。
北京人的发现内容丰富,大量的遗骨、石器和用火遗迹,证明远古确有直立人存在,为“从猿到人”的伟大学说提供了有力证据。
2.学情分析(请按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补充)3.教学方法阅读讲解法、识图分析法、讨论归纳法、联系对比法。
[教学准备]1教师:多媒体课件、投影仪、图片等。
学生:自学教材。
[教学过程]教学环节s教师活动E学生活动6设计意图b导入新课H展示女娲抟土造人、亚当与上帝、古猿人的图片,问题:1.人类是怎么产生的?2.我国境内已知最早的人类是谁?x根据自己的认知水平来回答问题。
历史期中试卷讲评教案

历史期中试卷讲评教案一、教学目标1、分析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便于查漏补缺。
2、矫正试卷中存在的错误,进一步巩固检查过的知识。
3、培养学生运用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讲评方法:学生自主改错、教师讲解、师生共同讨论三、讲评重点:出现错误较多部分。
四、讲评过程1、教师对试卷进行总评:本次测试学生的得分情况,考试的学生达155人,年级最高分为92分,最低分14分,校平均分为52.37 ;我教的班级平均分为48.62。
总体来看,没有考出了学生的水平。
试题特点是注重基础知识的考查,题型分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两部分,与期中期末和中考题型相符,选择题1-28个,非选择题6个。
题目难度适中。
2、学生自主改错:学生对试卷中出现的错误自行改错,可以看课本,不会的向小组内其他同学请教,仍然不会的在试卷上作出标记。
3、各小组长统计本组的疑难问题并交给老师。
4、教师针对问题较多的题目进行讲解,分析错误原因。
选择题:第12题(为新中国的工业化开辟道路的是)很多同学选了“一五计划”。
正确答案是“1950年土地改革”。
错误原因是对问题的认识不到位。
第27题(小红同学为“新中国杰出人物事迹展”做材料,其中不恰当的是)a 邓稼先——两弹无勋b 焦裕禄——党的好干部c 王进喜——铁人d 张謇——状元实业家错的较多,说明同学们不注意审题。
第二大题(改错题第2小题小李的爷爷是一位老革命同志,他晚年回忆中写道…1954年,我参加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大会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以上有一处错误,请指出并说明理由)很多同学去改时间和法律。
改两处了,自然就错了,属于记忆不够扎实。
5、以后应注意的问题:(1)关键是平时养成认认真真的学习态度。
(2)认真审题。
以后要注意认真阅读每一个题目,选择题要看清题干,材料分析题要反复阅读,弄清题意,看清要求。
(3)学会比较问题的异同。
(4)平时多进行对历史材料的分析,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5)注意书写。
初中历史试卷讲评教案

选择题的答题技巧与策略
仔细阅读题目
在答题前,要认真阅读题目,理解题意,找出关键词。
排除法
对于一些选择题,可以通过排除法排除明显错误的选项,缩小答 案范围。
联系所学知识
选择题往往考查的是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应用,因此,在答 题时,要联系所学知识,找出正确答案。
主观题的答题技巧与策略
仔细阅读材料
在答题前,要认真阅读 材料,理解材料的主旨 和要点。
部分学生在答题过程中缺 乏必要的答题技巧,如时 间分配、要点把握等,导 致答题不完整或不准确。
03 讲评策略与方法
针对不同题型的讲评策略
选择题讲评
针对选择题,重点讲解题目中的 易错选项,引导学生分析题目中
的陷阱,并总结解题技巧。
材料题讲评
对于材料题,注重分析材料中的关 键信息,指导学生如何从材料中提 取有效信息,并运用所学知识进行 回答。
针对审题问题
强调审题的重要性,指导学生如何准 确理解题目要求,避免因审题不仔细 而导致的错误。
引导学生反思与总结的策略
反思答题过程
引导学生回顾自己的答题过程, 找出自己的不足之处,并思考如
何改进。
总结经验教训
总结本次考试的经验教训,提醒 学生避免再犯类似错误,并鼓励 学生在今后的学习中不断进步。
制定改进计划
问答题讲评
对于问答题,强调审题和答题思路 的指导,引导学生深入分析问题, 并培养其独立思考和表达能力。
针对学生答题问题的讲评方法
针对知识掌握问题
针对答题技巧问题
对于因知识掌握不牢固导致的问题, 进行重点讲解和补充,帮助学生加深 对知识点的理解和记忆。
通过分析典型错例,总结答题技巧和 方法,提高学生的解题效率和准确性 。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七年级历史期中考试试卷讲评教案
逯东辉
一、教学目标
1.能记住人类的直系祖先和春秋战国时期的思想家的主张。
2.能说出商鞅变法的内容和意义。
3.能说出丝绸之路的路线,起点和终点,并分析丝绸之路开通的意义。
二、试卷分析
本次七年级历史考试,考试范围1—14课,满分50分,考试时间50分钟,由于教学进度较慢,没有讲到考试的地方,造成一些试题,学生不会做,同时由于学生书写不规范,基础知识掌握的不牢固,造成学生普遍得分不高。
七七班最高分35分,最低分4分,说明学生之间的差距较大。
三、考试数据分析
四、评讲试卷
选择题,每小题1分,教师出示答案,学生进行改正
1.B
2.C
3.B
4.B
5.B
6.A
7.C
8.B
9.C 10.C
11.D 12.B 13.C 14.D 15.B 16.A 17.D 18.C 19.B 20.A
教师重点讲解一些错题、难题
2.在六七千年前,生活在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的半坡氏族和河姆渡氏族进入农耕文化时代,下列表述符合这两个氏族农耕文化特征的是()
A开始应用铁制农具B推广农耕技术
C饲养家畜制造陶器D确立土地私有制
解析:本题主要抓住关键时间“六七千年前”,人们当时进入农耕时代,开始饲养家畜制作陶器,ABD都是战国时期,不符合题意,顾选C
10.春秋战国时期,出现“公作则迟,分地则速”的现象,主要是因为()
A分封制的推行B百家争鸣的活跃
C铁器牛耕的推广D合纵连横的开展
解析:主要理解公作则迟,分地则速这句话的意思,分地后,由农民耕种,积极性大大提高,分封制开始于西周,与题干不符,百家争鸣主要是思想方面,合纵连横是战争时期的政策,与题干不符,故选C
20,张骞通西域后,许多西语物产开始传入中原,这些物产有()
①葡萄②胡萝卜③汗血马④水稻
A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①③④
D ②③④
解析:此题,用排除法,水稻最早种植于河姆渡居民,是中国特有的,不是西域传到我国的,故排除④,选A
选择题方法总结
1.抓住关键词,关键句子,直选法。
2.排除法,排除其中一个选择项,即可选对。
3.选择项对比法,对比四个不同的选择项,找出差异,找出与题意相关的选项。
21.(1)原因:社会发生深刻而广泛的变化(或社会急剧变化);老子;天人合一。
(2)仁和礼;意思:自己不希望他人对待自己的言行,自己也不要以那种言行对待他人(1分);启示:我们平时对待人和事都应该有仁爱之心,以德伴随自己,可以让我们活得更充实和和谐等;仁政。
23.(1)物品:手工业品、农产品。
(丝绸、瓷器、茶叶等);文化:信仰、价值观念、宗教信念等。
(1分)
(2)长安,大秦(古罗马);人物:张骞(1分);标志性事件是:公元前60年,西汉政府设置西域都护;(2分)作用:促进了东西方的经济文化的交流。
解析:该题由于学生的基础知识掌握的不牢固,很多同学没有写对,说明很多同学的基础知识掌握的不牢固。
需要让同学们加强基础知识的记忆,做到温故知新。
五、训练巩固
选择题
1.“他是春秋鲁国人,思想教育都精明。
思想提出“仁”学说,儒家学派他来创。
”
这里描述的是()
A.孔子
B.老子
C.孟子
D.墨子
2.孔子是春秋时期的著名思想家。
在《论语》乡党篇中有这样一句,“厩焚。
子退朝,曰:“伤人乎?不问马”这体现了孔子的()
A.“仁”的思想 B.“君轻”的思想 C.“无为”主张 D.“兼爱”主张
3.下列对于孔子的评价,比较确切的有()
①伟大的思想家②伟大的史学家③伟大的文学家④伟大的教育家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4.李斯在《谏逐客书》中说:“孝公用商鞅之法,移风易俗,民以殷盛,国以富强,百姓乐用,诸侯亲服。
获魏之师,举地千里,至今富强。
”这段材料不能
..说明A.秦孝公重用商鞅 B.商鞅变法加快了民族大融合的进程
C.商鞅变法使秦国国富民强 D.商鞅变法为秦统一中国奠定了坚实基础5.《史记》说:“天下之事无小大皆决于上,上至以衡石量书,日夜有呈,不中呈不得休息。
”
这段话表明皇帝制度的主要特点是
A.朝议裁决 B.集权独断 C.世袭传承 D.政务繁忙
6.(8分)纵观历史的进程,可以发现人类社会是在不断进步与发展的。
为顺应历史发展的潮流,每个时代的治国理念与方针也是与时俱进,不断创新的,并对历史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西周王朝通过对四土,四国之地的大批封建……使得西周王朝的千里邦畿和辽阔的四土、四国之地已紧密地联为一体……一统于周天子的统治之下。
——《从早期国家结构的基本形式看秦汉大一统政治的社会基础》【材料二】夫商君为孝公平权衡、正度量、调轻重,决裂阡陌,教民耕战。
是以兵动而地广,兵休而国富,故秦无敌于天下。
——《战国策·秦策》【材料三】秦兼天下,建皇帝之号,立百官之职……丞相,秦官,金印紫授,……太尉,秦官,金印紫授,……御史大夫,秦官,位上卿,银印青授……。
——班固《汉书·九官公卿表》【材料四】“汉承(继承)秦制,有所损益(减少和增加)。
”为了巩固统治,刘邦分封诸侯异姓王、同姓王,随着封国的发展,出现“尾大不掉”之势……。
请回答:
(1)材料一反映西周实行什么政治制度?西周实行该制度的目的是什么?
(2)材料二反映商鞅在秦国推行变法。
变法从哪年开始?材料中的“教民耕战”指变法中的哪两项措施?
(3)材料三中“秦兼天下,建皇帝之号”请问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皇帝姓名?从材料中可以看出秦朝中央实行“三公九卿”制度,请问丞相、太尉、御史大夫的职能分别是什么?请问秦朝在地方实行什么管理制度?
(4)为解决材料四中反映出的封国“尾大不掉”之势的问题,汉武帝采取了什么措施?结果如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