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死之药》阅读答案包括试题原文翻译
初中课外文言文练习完整版(附答案)

课外文言文阅读训练一、不死之药【原文】有献不死之药于荆王者,谒〔yè〕者操之以入。
中射之士〔警卫官〕问曰:“可食乎?〞曰:“可。
〞因夺而食之。
大王怒,使人杀中射之士。
中射之士使人说王曰:“臣问谒者,曰‘可食。
’臣故食之。
是臣无罪,而罪在谒者也。
且客献不死之药,臣食之,而王杀臣,是死药也,是客欺王也。
夫杀无罪之臣,而明人之欺王也,不如释臣。
〞王乃不杀。
【练习】1、以下句子中的“而〞表转折的是〔〕A.因夺而食之 B.是臣无罪,而罪在谒者也C.臣食之,而王杀臣 D.面山而居2、“楚王不杀中射之士〞的原因是什么?3、中射之士“使人说王〞的主要理由是什么?〔用原文答复〕〔1〕。
〔2〕。
二、蔡勉旃坚还亡友财徐珂【原文】蔡璘,字勉旃,吾县人。
重诺责,敦风义。
有友某以千金寄之,不立劵。
亡何,其友亡。
蔡召其子至,归之,愕然不受,曰:“嘻!无此事也,安有寄千金而无劵者?且父未尝语我也。
〞蔡笑曰:“劵在心,不在纸。
而翁知我,故不语郎君。
〞卒辇而至之。
【练习】1、对加点的词注音、解释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1〕亡.何,其友亡。
〔2〕且父未尝语.我也。
A.〔1〕wáng 逃亡〔2〕yì 言语B.〔1〕wú 不〔2〕yù 告诉C.〔1〕wú 不〔2〕yù 词语D.〔1〕wáng 死亡〔2〕yù 语句2、下面加点的词解释有错误的一项为哪一项〔〕A.有友某.以千金寄之,不立劵。
〔他〕B.安有寄千金而.无劵者?〔却〕C.且父未尝语.我也。
〔将〕 D.而翁知我,故.不语郎君。
〔所以〕3、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1〕重诺责,敦风义。
〔2〕卒辇而至之。
4、在市场经济环境下,你认为是否还需要“重诺责,敦风义〞?请谈谈你的看法。
三【原文】尝有农夫以驴负柴至城卖,遇宦者(太监)称“宫市〞取之;才与绢数尺,又就索“门户〞(指“门户〞税),仍邀(强要)以驴送至内。
课外文言文 阅读与练习 八篇 第四 (含答案)

课外文言文练习与阅读41西番①有二仙,弈②于山中树下,一老猴于树上日窥其运子之法,因得其巧。
国人闻而往观,仙者遁去,猴即与人弈,遍国中莫之胜。
国人奇之,献于朝。
上诏征能弈者与之较,皆不敌。
或言杨靖善弈,时杨靖以事系于狱,诏释出之。
靖请以盘贮桃,置于猴前,猴心牵于桃,无心弈,遂败。
【注】①西番:古代地名。
②弈:下棋。
1.解释加点字词(4分)(1)仙者遁去.()(2)或.言杨靖善弈()2.用现代汉语解释句子(3分)国人奇之,献于朝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老猴遂败”给你的启示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分)2砚眼明有陆庐峰者,于京城待用。
尝于市遇一佳砚,议价未定。
既还邸,使仆往,以一金易归。
仆持砚归,公讶其不类。
门人坚称其是。
公曰:“前观砚有鸲鹆眼,今何无之?”答曰:“吾嫌其微凸,路值石工,幸有余银,令磨而平之。
”公大惋惜。
盖此砚佳处即在鸲鹆①眼也。
【注】①鸲鹆:鸟名,俗称“八哥”1.解释加点词语(4分)(1)以一金易.归()(2)路值.石工()2.翻译文中画线句(3分)幸有余银,令磨而平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门人把砚拿回来了,“公讶其不类”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分)4.文中门人的所作所为给我们的启示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分)3伊犁凿井伊犁①城中无井,皆汲水于河。
一佐领②曰:“戈壁皆积沙无水,故草木不生。
今城中多老树,苟其下无水,树安得活?”乃拔木就根下凿井,果皆得泉,特③汲水须修绠④耳。
知古称雍州土厚水深,灼然⑤不谬也。
《有献不死之药于荆王者》原文及译文

《有献不死之药于荆王者》原文及译文赏析有献不死之药于荆王者原文有献不死之药于者,谒者操以入。
中射之士问曰:“可食乎?”曰:“可。
”因夺而食之。
王大怒,使人杀中射之士。
中射之士使人说王曰:“臣问谒者,谒者曰‘可食’,臣故食之。
是臣无罪而罪在谒者也。
且客献不死之药,臣食之,而王杀臣,是死药也,是客欺王也。
夫杀无罪之臣,而明人之欺王,不如释臣。
”王乃不杀。
【注】①荆王:战国楚顷襄王。
②谒者:管进谒的人。
③中射之士:中射士,诸侯宫里的侍御之臣。
④说王:向荆王解说。
⑤是:这。
⑥是死药也:这(反而)是致人于死的药。
1、请概括本文的主要内容。
2、请指出本文主要赞扬了什么?3、“‘可食乎?’曰:‘可。
’”这里可以理解为两种意思,谒者理解的是什么意思?中射之士利用的是什么意思?参考答案1、中射之士用巧妙的辞令破除了不死药的迷信。
2、赞扬了中射之士机智善辩、敢于破除迷信的勇敢精神。
3、谒者理解的是:“这个药是可以入口吃的吗?”所以回答“可以”。
中射之士则利用类似问题“这个药我可以吃吗?”“可以”,于是夺而食之。
译文有人给楚王献长生不老的药,负责传达的官员拿着药走入宫中。
有个宫中卫士看见后问道:“这东西可以吃吗?”答说:“是可以吃的。
”卫士于是抢过来吃了下去。
楚王为此甚为恼怒,要杀死这个卫士。
这个卫士托人向楚王解释说:“我问传达人,他告诉我说是可以吃的,所以我才拿过药来吃下去,这事我没有罪,有罪的乃是传递人。
况且客人所献的是长生不死药,我吃了药大王就杀我,这岂不成了丧死药,是客人欺骗大王。
大王杀死一个没有罪的臣子,就证明有人在欺骗大王。
不如把我放了吧。
”楚王就不杀他了。
注释不死之药:吃了可以不死的药荆王:战国楚顷襄王谒者:接待宾客的近侍荆王印荆王印谒:进谒操:拿着因:于是食:吃使:托(人)故:因此以:相当于“而”,连词,表示修饰关系。
说:对···说;劝说。
乃:于是,就中射之士:侍卫近臣说王:向荆王解说是:这是死药也:这(反而)是致人于死的药明:证明,说明评析卫士与传递人对“可以吃”三个字有不同的理解,传递人理解为该药的使用方式是食用,所以说是可以吃。
文言文求不死之药翻译

原文:
初,燕人宋毋忌、羡门子高之徒①称有仙道、形解销化之术,燕、齐迂怪之士皆争传司之。自齐威王、宣王、燕昭王皆信其②言,使③人入海求蓬莱、方丈、瀛洲,云此三神山在勃海中,去④人不远。患且⑤至,则风引船去。尝有至者,诸仙人及不死之药皆在焉。及⑥始皇至海上,诸方士齐人徐巿等争上书言之,请得斋戒与童男女求之。于是遣徐发童男女数千人入海求之。船交海中,皆以风为解,曰:“未能至,望见之焉。”
解释:
(1)之徒:一伙人 (2)其:指代燕人宋毋忌、羡门子高之徒(3)使:派
(4)去:距离 பைடு நூலகம் (5)且:将,将要 (6)及:等到
参考译文:
当初,燕国人宋毋忌、羡门子高一类人声称世上有一种成仙之道、人老死后尸解骨化升天的法术,燕国、齐国的迂腐、怪异之士都争相传授和学习。从齐威王、宣王到燕昭王都相信他们的话,派人到海上寻求蓬莱、方丈、瀛洲三座神山,据说这三仙山在渤海之中,距离人间并不遥远。只是凡人将要到达,凡就把船吹走了。不过也曾有人到过这三山,看见各位神仙和长生不死的药均在那里。待到始皇帝出游海滨时,通晓神仙方术的人如故齐国人徐等纷纷争着上书谈这些事,请求准许斋戒清心洁身素食后率领童男童女往海上寻求神山。始皇于是派遣徐征发数千名童男女入海求仙。但是,船行海上后却均因风势不顺而返航。不过他们仍然说:“虽没能到达仙山,可是已经望见了。”
中考初中课外文言文练习完整版(附答案)

中考初中课外文言文练习完整版(附答案)一、不死之药【原文】有献不死之药于荆王者,谒(yè)者操之以入。
中射之士(警卫官)问曰:“可食乎?”曰:“可。
”因夺而食之。
大王怒,使人杀中射之士。
中射之士使人说王曰:“臣问谒者,曰‘可食。
’臣故食之。
是臣无罪,而罪在谒者也。
且客献不死之药,臣食之,而王杀臣,是死药也,是客欺王也。
夫杀无罪之臣,而明人之欺王也,不如释臣。
”王乃不杀。
【练习】1、下列句子中的“而”表转折的是()A.因夺而食之 B.是臣无罪,而罪在谒者也C.臣食之,而王杀臣 D.面山而居2、“楚王不杀中射之士”的原因是什么?3、中射之士“使人说王”的主要理由是什么?(用原文回答)(1)。
(2)。
二、蔡勉旃坚还亡友财徐珂【原文】蔡璘,字勉旃,吾县人。
重诺责,敦风义。
有友某以千金寄之,不立劵。
亡何,其友亡。
蔡召其子至,归之,愕然不受,曰:“嘻!无此事也,安有寄千金而无劵者?且父未尝语我也。
” 蔡笑曰:“劵在心,不在纸。
而翁知我,故不语郎君。
”卒辇而至之。
【练习】1、对加点的词注音、解释正确的一项是()(1)亡.何,其友亡。
(2)且父未尝语.我也。
A.(1)wáng 逃亡(2)yì 语言B.(1)wú 不(2)yù 告诉C.(1)wú 不(2)yù 词语D.(1)wáng 死亡(2)yù 语句2、下面加点的词解释有错误的一项是()A.有友某.以千金寄之,不立劵。
(他)B.安有寄千金而.无劵者?(却)C.且父未尝语.我也。
(将) D.而翁知我,故.不语郎君。
(所以)3、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1)重诺责,敦风义。
(2)卒辇而至之。
4、在市场经济环境下,你认为是否还需要“重诺责,敦风义”?请谈谈你的看法。
三【原文】尝有农夫以驴负柴至城卖,遇宦者(太监)称“宫市”取之;才与绢数尺,又就索“门户”(指“门户”税),仍邀(强要)以驴送至内。
2024届湖南省普通高等学校对口招生冲刺模拟测试语文试题(解析版)

语文试卷本试题卷共6道大题,21道小题,共8页。
时量150分钟。
满分120分。
一、基础知识及运用(1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6题。
(18分,每小题3分)商鞅是一个令人敬、令人惜、令人怜的人物。
令人敬,乃是由于他意志坚定,理想执著,目光远大,行起事来__________,果断斩决,一意孤行,不计后果。
他具备了一切改革家应当具备的优点,又有秦孝公自始至终不渝的信任,二十余年里放着手,放着心,让他这把锋锐的刀在秦国羸弱多疾的肌体上切割剜除。
他果真就在这边鄙戎狄之地做出了一番大事业,让连续几代__________的秦国一跃而为诸侯列国的前茅,且矛头所向,势如发竹,了秦统一六国的政治体制基础、思想基础和军事基础。
令人惜,乃是因为他是一个善处事而不善自处的人,或者说,他能做大事,却只能做小人。
他处事练要,为人刻薄,。
以小人的方法去做大事,事成了,人却败了。
商鞅真正是到了把良心都献出去的地步,为了秦国,他把自己的名誉、人格都丢弃不要了。
当一个人对一种政治实体皈依到“无己”的地步,悲剧也就开始了。
因为人类毕竟还有更基本的立身安命的原则。
这关乎着人类的尊严、价值、幸福的根基。
秦孝公死,那个被商鞅处罚过的太子即位成了新主宰,风声日紧,不祥的阴云越来越浓。
已请求退休,蛰居自己封地的商鞅如芒刺在背,惶惶不安,便带着家属老母要回归魏国,魏人不接受,理由是:“您竞然能出卖和欺骗您的老朋友公子卬,我们无法知道您的人品。
”出卖良心去附会政治,抛弃价值去迎合权势,这种“大公无私”,实在是中国几千年来知识分子常常发作的羊角风啊。
让人怜,又是他被车裂的结局。
天下之大,幅员之广,除了那几个死心塌地的徒属,再无他的朋友——他以前太无视朋友的价值,太基本的为友之道了。
当个人毫无自身的独立意志与独立操持,抛弃一切基本的道德信条而依附体制时,体制能给予你的,当然也可以拿走。
可怜的、穷途末路的、被世人所抛弃的商君,被杀死在郑国的渑池,然后尸体又被残忍地车裂。
《有献不死之药于荆王者》阅读答案及原文

《有献不死之药于荆王者》阅读答案及原文《有献不死之药于荆王者》阅读答案及原文从小学、初中、高中到大学乃至工作,我们都不可避免地要接触到阅读答案,阅读答案是我们在解答阅读题时的参考。
什么样的阅读答案才能有效帮助到我们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有献不死之药于荆王者》阅读答案及原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原文有献不死之药于者,谒者操以入。
中射之士问曰:“可食乎?”曰:“可。
”因夺而食之。
王大怒,使人杀中射之士。
中射之士使人说王曰:“臣问谒者,谒者曰‘可食’,臣故食之。
是臣无罪而罪在谒者也。
且客献不死之药,臣食之,而王杀臣,是死药也,是客欺王也。
夫杀无罪之臣,而明人之欺王,不如释臣。
”王乃不杀。
【注】①荆王:战国楚顷襄王。
②谒者:管进谒的人。
③中射之士:中射士,诸侯宫里的侍御之臣。
④说王:向荆王解说。
⑤是:这。
⑥是死药也:这(反而)是致人于死的药。
1、请概括本文的主要内容。
2、请指出本文主要赞扬了什么?3、“‘可食乎?’曰:‘可。
’”这里可以理解为两种意思,谒者理解的是什么意思?中射之士利用的'是什么意思?参考答案1、中射之士用巧妙的辞令破除了不死药的迷信。
2、赞扬了中射之士机智善辩、敢于破除迷信的勇敢精神。
3、谒者理解的是:“这个药是可以入口吃的吗?”所以回答“可以”。
中射之士则利用类似问题“这个药我可以吃吗?”“可以”,于是夺而食之。
译文有人给楚王献长生不老的药,负责传达的官员拿着药走入宫中。
有个宫中卫士看见后问道:“这东西可以吃吗?”答说:“是可以吃的。
”卫士于是抢过来吃了下去。
楚王为此甚为恼怒,要杀死这个卫士。
这个卫士托人向楚王解释说:“我问传达人,他告诉我说是可以吃的,所以我才拿过药来吃下去,这事我没有罪,有罪的乃是传递人。
况且客人所献的是长生不死药,我吃了药大王就杀我,这岂不成了丧死药,是客人欺骗大王。
大王杀死一个没有罪的臣子,就证明有人在欺骗大王。
不如把我放了吧。
”楚王就不杀他了。
注释不死之药:吃了可以不死的药荆王:战国楚顷襄王谒者:接待宾客的近侍荆王印荆王印谒:进谒操:拿着因:于是食:吃使:托(人)故:因此以:相当于“而”,连词,表示修饰关系。
《不死之药》阅读答案(包括试题、原文、翻译)

不死之药参考答案:1、①操:拿着,拿②因:于是③说:劝说④食:吃。
2、①况且客人所献的是长生不死药,我吃了药大王就杀我,这岂不成了丧死药。
②大王杀死一个没有罪的臣子,就证明有人在欺骗大王。
每句中有一个重点词译不出扣半分,3、①是臣无罪,而罪在谒者也。
②且客献不死之药,臣食之而王杀臣,是死药也。
每个1分。
阅读试题:1、解释加点词。
(4分)①谒者操以入操:②因夺而食之因:③使人说王曰说:④臣故食之食:2、将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4分)①且客献不死之药,臣食之而王杀臣,是死药也。
②夫王杀无罪之臣,而明人之欺王也,不如释臣。
3、“中射之士”认为自己无罪的理由是什么?(用原文语句回答)(2分)不死之药有献不死之药于荆王者,谒者操之以入。
中射之士问曰:“可食乎?”曰:“可。
”因夺而食之。
王怒,使人杀中射之士。
中射之士使人说王曰:“臣问谒者,谒者曰‘可食’,臣故食之。
是臣无罪,而罪在谒者也。
且客献不死之药,臣食之而王杀臣,是死药也。
夫王杀无罪之臣,而明人之欺王也。
”王乃不杀。
注释:①谒者:负责宫中门卫及传递的官。
②中射之士:担任警卫的弓箭手。
(节选自《战国策》)翻译:有人给楚王献长生不老的药,传递人拿着药走入宫中。
有个宫中卫士看见后问道:“这东西可以吃吗?”答说:“是可以吃的。
”卫士于是抢过来吃了下去。
楚王为此甚为恼怒,就要杀死这个卫士。
这个卫士托人向楚王解释说:“我问传达人,他告诉我说是可以吃的,我才拿过药来吃下去,这事我没有罪,有罪的乃是传递人。
况且客人所献的是长生不死药,我吃了药大王就杀我,这岂不成了丧死药。
大王杀死一个没有罪的臣子,就证明有人在欺骗大王。
”楚王就放了他。
翻译:有人给楚王献长生不老的药,传递人拿着药走入宫中。
有个宫中卫士看见后问道:“这东西可以吃吗?”答说:“是可以吃的。
”卫士于是抢过来吃了下去。
楚王为此甚为恼怒,就要杀死这个卫士。
这个卫士托人向楚王解释说:“我问传达人,他告诉我说是可以吃的,我才拿过药来吃下去,这事我没有罪,有罪的乃是传递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不死之药
参考答案:
1、①操:拿着,拿②因:于是③说:劝说④食:吃。
2、①况且客人所献的是长生不死药,我吃了药大王就杀我,这岂不成了丧死药。
②大王杀死一个没有罪的臣子,就证明有人在欺骗大王。
每句中有一个重点词译不出扣半分,
3、①是臣无罪,而罪在谒者也。
②且客献不死之药,臣食之而王杀臣,是死药也。
每个1分。
阅读试题:
1、解释加点词。
(4分)
①谒者操以入操:②因夺而食之因:
③使人说王曰说:④臣故食之食:
2、将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4分)
①且客献不死之药,臣食之而王杀臣,是死药也。
②夫王杀无罪之臣,而明人之欺王也,不如释臣。
3、“中射之士”认为自己无罪的理由是什么(用原文语句回答)(2分)
不死之药
有献不死之药于荆王者,谒者操之以入。
中射之士问曰:“可食乎?”曰:“可。
”因夺而食之。
王怒,使人杀中射之士。
中射之士使人说王曰:“臣问谒者,谒者曰‘可食’,臣故食之。
是臣无罪,而罪在谒者也。
且客献不死之药,臣食之而王杀臣,是死药也。
夫王杀无罪之臣,而明人之欺王也。
”王乃不杀。
注释:①谒者:负责宫中门卫及传递的官。
②中射之士:担任警卫的弓箭手。
(节选自《战国策》)
翻译:
有人给楚王献长生不老的药,传递人拿着药走入宫中。
有个宫中卫士看见后问道:“这东西可以吃吗?”答说:“是可以吃的。
”卫士于是抢过来吃了下去。
楚王为此甚为恼怒,就要杀死这个卫士。
这个卫士托人向楚王解释说:“我问传达人,他告诉我说是可以吃的,我才拿过药来吃下去,这事我没有罪,有罪的乃是传递人。
况且客人所献的是长生不死药,我吃了药大王就杀我,这岂不成了丧死药。
大王杀死一个没有罪的臣子,就证明有人在欺骗大王。
”楚王就放了他。
翻译:
有人给楚王献长生不老的药,传递人拿着药走入宫中。
有个宫中卫士看见后问道:“这东西可以吃吗”答说:“是可以吃的。
”卫士于是抢过来吃了下去。
楚王为此甚为恼怒,就要杀死这个卫士。
这个卫士托人向楚王解释说:“我问传达人,他告诉我说是可以吃的,我才拿过药来吃下去,这事我没有罪,有罪的乃是传递人。
况且客人所献的是长生不死药,我吃了药大王就杀我,这岂不成了丧死药。
大王杀死一个没有罪的臣子,就证明有人在欺骗大王。
”楚王就放了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