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国民”的兴起:近代中国女性主体身份与文学实践

合集下载

当代女性文学的兴起与发展

当代女性文学的兴起与发展

当代女性文学的兴起与发展1. 引言1.1 概述当代女性文学的兴起和发展是现代社会进步与女性平等意识崛起的产物。

随着社会变革和女性主义理论的兴起,越来越多的女性作家开始涌现并以自己独特的写作风格和观点探索各种话题。

本文旨在探讨当代女性文学的兴起及其对社会产生的影响。

1.2 文章结构本文分为五个部分进行阐述。

引言部分将概述文章内容,并说明本文的目的和意义。

接下来,我们将从历史背景、社会变革以及女性主义理论等角度深入探讨当代女性文学的兴起与发展。

然后,我们将介绍几位当代女性作家的代表作品,并探讨她们在塑造女性形象方面所做出的贡献。

接着,我们将重点关注当代女性文学在社会中的地位和影响力,以及它反映社会现实、传递价值观念以及对于女性群体的启示和鼓舞作用。

最后,在结论部分,我们将总结当代女性文学兴起与发展过程中的重要因素和阶段性成就,并展望其未来发展的趋势。

1.3 目的本文的目的是通过分析当代女性文学的兴起与发展,探寻其中的历史背景、社会变革以及女性主义理论等关键因素,进而评估当代女性文学对社会带来的影响和意义。

我们希望通过这篇文章能够增进读者对当代女性文学作品及其创作者的了解,并加深对女性权益和价值观念传递的思考。

2. 当代女性文学的兴起与发展2.1 历史背景在20世纪的社会发展过程中,随着女性地位的提升和社会观念的变革,当代女性文学开始崭露头角。

传统上,女性往往被边缘化,在文学圈内鲜有作为独立的创作者被承认。

然而,20世纪后期以及21世纪初,众多女性作家开始涌现出来,并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2.2 社会变革的影响当代女性文学的兴起与发展与社会变革密不可分。

随着新时代的到来,对于女性权益和平等问题的关注度日益加强。

这种社会意识深刻影响了文学领域,为女性作家们提供了更广阔的创作空间和表达自我的平台。

同时,逐渐形成的女权主义运动也推动了当代女性文学发展,并赋予了其更深远的意义。

2.3 女性主义理论的崛起除了社会变革外,当代女性文学还受到了女性主义理论思潮的影响。

中国近代女性主体意识的觉醒初探

中国近代女性主体意识的觉醒初探

中国近代女性主体意识的觉醒初探作者:黑志燕来源:《黄河黄土黄种人》 2021年第4期黑志燕经历了长期的封建社会禁锢,20世纪初,女性的主体意识逐渐觉醒,先进知识女性对权利、责任等有了新认识,重视男女平等。

女性的主体意识得到觉醒,促使女性的人格观念逐渐转变,体现了女性对自由平等权利的追求,对社会整体发展与当代女性发展有重要借鉴意义。

中国近代女性主体意识的觉醒经历了很长一段时间,从女性逐渐意识到自我和独立,到后来的参政和参与社会活动,都彰显着女性积极向上的追求与精神,也代表着中国社会发展到一个新的高度。

近代以来,女性主体地位逐渐提升和人权的稳固,是社会进步的反映,女性主体意识的觉醒具有时代意义。

女性在呼吁男女平等的同时,也继承了历史的传统,使社会发展有了新的方向。

研究女性主体意识的觉醒对新时代的发展有重要的社会意义,女性思想意识的转变,反映出中国社会近代化蹒跚脚步的特征。

一、中国近代女性主体意识的觉醒中国先进知识女性在20世纪初推动了主体意识的进一步觉醒,辛亥革命和五四运动时期为中国女性主体意识真正觉醒的重要阶段,也标志着女性地位的不断提高。

女性主体意识逐渐由自在自然阶段进化到自觉自为阶段,女性对自身的价值、作用有了更深的认识,且成为社会发展中的新型力量。

(一)自立自尊自信的人格意识自觉确立社会生活中的任何一个人都需要自立才能独立生存,20世纪初的中国先进知识女性不愿意再依靠他人维持自己的生活,对自立的意义十分重视。

这个时期有很多知识女性讲出了自己的见解,张竹君在一次演说中强调“欲言救国,必先于女子。

而女子所宜先者,则首自立自爱,次则肆力学问,厚结团体”。

1903年龚圆常这样指出:“盖期望人者,决不欲其有所依赖,而必求其独立。

”这些都是女性在思想上对自立的认知,也重点强调了女子独立的重要性,对女性人权和地位有评价意义。

20世纪初期的中国先进知识女性更多地认为经济上保持自立对自身的生活十分重要,要从依附男性生活的模式中走出来,就应该有独立的能力去选择自己生活的道路,从心理上能够得到自由。

中国现代文学中的性别与身份问题

中国现代文学中的性别与身份问题

中国现代文学中的性别与身份问题近年来,中国社会发生了巨大的变革,这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中国现代文学的发展。

性别与身份问题成为了中国文学界热议的话题。

本文将探讨中国现代文学中的性别与身份问题,并从不同角度分析其对文学创作的影响。

一、女性身份的拓展与反思中国现代文学中,女性身份的拓展成为了一个重要的议题。

在传统的社会观念下,女性身份往往被局限在家庭和婚姻中。

然而,随着女性地位的提升和社会进步的推动,越来越多的女性开始反思自己的身份和角色。

作家张爱玲是中国现代文学中的代表性女性作家之一。

她的作品中经常探讨女性在家庭和社会中的地位,以及她们在追求自我价值和独立性方面所面临的困境。

张爱玲的小说《红玫瑰与白玫瑰》中,通过两个女主人公的命运,揭示了女性在传统社会中面临的束缚和挣扎。

另一位著名女性作家李碧华也以其作品《梁山伯与祝英台》而闻名。

这部小说通过描绘一对相爱的男女主人公,探讨了性别对于个体自由发展的限制。

李碧华通过这个故事,呼吁女性要勇敢追求自己的梦想和幸福。

二、男性身份的困惑与探索在中国现代文学中,男性身份的困惑与探索也成为了一个重要的主题。

传统的男性身份观念强调男性应该强壮、勇敢和成功。

然而,随着社会的变革,越来越多的男性开始反思传统的男性身份观念,并探索自己的身份。

作家余华的小说《活着》中,通过描绘一个普通农民的一生,探讨了男性在面对生活困境时的挣扎与无助。

小说中的男性主人公福贵,在历经了家庭的破碎和个人的失败后,最终找到了自己的人生意义。

这个故事反映了现代男性在社会变革中对于自我身份的思考和追求。

另一位著名男性作家鲁迅也以其作品《狂人日记》而闻名。

这篇小说以第一人称的形式描写了一个精神病患者的内心世界。

通过这个故事,鲁迅探讨了男性在社会压力下所面临的困惑和痛苦。

这个故事引发了人们对于男性身份的思考,呼吁男性要勇敢面对自己的内心世界和情感。

三、性别与身份的交织与重构在中国现代文学中,性别与身份的交织与重构成为了一个重要的创作主题。

中国现当代女性文学的兴起与影响

中国现当代女性文学的兴起与影响

中国现当代女性文学的兴起与影响中国现当代女性文学的兴起与影响是一个引人注目的话题。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女性地位的提升,中国女性开始更加关注自身的权益和价值。

通过文学的表达,她们传递了自己的声音和思想,对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中国现当代女性文学的兴起源于女性地位的提升。

在传统社会中,女性被束缚在家庭和婚姻中,缺乏自由和平等的机会。

然而,随着社会的发展,女性开始争取平等的权益,追求自我实现的机会。

这种社会变革为女性文学的兴起提供了土壤。

女性作家通过文学作品表达了自己的内心世界和对社会现象的思考,为女性争取平等权益发声。

其次,中国现当代女性文学的兴起也受到文化环境的影响。

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化大国,女性在传统文化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然而,传统文化中的女性形象常常被束缚在传统的道德观念和家庭责任中。

现当代女性作家通过文学作品挑战了这种传统观念,探讨了女性的自我意识和自由选择。

她们以独特的视角创作,展现了女性的多样性和独立性,为中国文学注入了新的活力。

中国现当代女性文学的兴起还受到社会变革的影响。

中国社会在改革开放以来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为女性提供了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女性作家通过文学作品记录了这一社会变革的历程,表达了自己对社会问题的关注和思考。

她们关注女性的职业发展、家庭关系、婚姻观念等问题,为社会带来了深刻的反思和启发。

中国现当代女性文学的兴起对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它为女性争取平等权益发声,推动了社会的进步。

女性作家通过文学作品揭示了社会中存在的性别歧视和不公平现象,引起了公众的关注和思考。

其次,它为女性提供了一个自我表达的平台,激励了更多女性走向文学创作的道路。

女性作家的成功经历鼓舞了无数的女性,激发了她们追求自我实现和独立思考的勇气。

然而,中国现当代女性文学的兴起也面临着一些挑战。

尽管女性地位的提升和社会变革为女性文学的发展提供了机遇,但仍然存在着性别歧视和刻板印象的问题。

近代中国女性文学的开创与发展

近代中国女性文学的开创与发展

近代中国女性文学的开创与发展一、引言近代中国女性文学是指在20世纪以来,中国女性作家们在文学创作领域中所做出的积极努力和重要贡献。

女性文学在近代中国社会的兴起可以追溯到新文化运动时期,随着社会风气的变迁和观念的解放,越来越多的女性开始参与文学创作,并通过自己的作品表达对于社会、家庭、爱情等话题的思考和诉求。

二、近代中国女性文学的开创者1.宋庆龄:宋庆龄是早期倡导妇女解放运动并积极参与社会事务的先驱。

她以《我把一切献给你——写给李大钊》等散文为人所熟知,为妇女争取平等权益发出了声音。

2.徐志摩:徐志摩是近代中国著名诗人之一,他不仅有着卓越的才华,在其诗歌中也关注了许多与女性相关的主题。

他对于爱情、婚姻、自由等问题进行了思索和表达,并以此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女性作家。

3.林徽因:林徽因是20世纪中国著名的女性建筑师、诗人、散文家。

她以《梦里花落知多少》等作品呈现了自己对于爱情、家庭、自我的思考,并在近代中国女性文学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三、近代中国女性文学的发展1.现实主义题材的兴起:随着20世纪初社会风气的变革,许多女性作家开始关注社会问题,创作了大量揭示社会现实的小说和散文。

如茅盾的《荷花淀》、美玲的《城南旧事》等作品引领了一股现实主义写作热潮。

2.女性主义意识觉醒:20世纪末至21世纪初,随着女性解放运动的高涨,越来越多的女性开始以自己独立而坚定的声音投身于文学创作。

她们用文字探索着自我认同和权力平等的话题,涌现出许多重要作品。

3.多元化的创作风格:近代中国女性作家在文学创作上呈现出多样化的特点,既有批判社会的锐利笔触,也有温柔细腻的描写;既有犀利幽默的叙述,也有抒发内心情感的诗歌。

她们用自己独特的方式赋予了女性文学更多元、更丰富的面貌。

四、近代中国女性文学的影响与意义1.传递女性声音:近代中国女性文学为广大女性提供了一个表达与发声的平台,让更多人了解和关注到女性面临的问题和困境,推动了社会对于妇女权益和平等问题的认知。

近代女子教育思潮与女性主体身份建构

近代女子教育思潮与女性主体身份建构

近代女子教育思潮与女性主体身份建构随着时间的推进和社会的进步,女性地位的变化也是历史的必然。

在近代,女子教育思潮的兴起,对女性主体身份建构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一、近代女子教育思潮的兴起近代女子教育思潮的兴起,首先得益于文艺复兴的思想启蒙。

文艺复兴的人文主义精神以人的尊严和价值为中心,认为每一个人都应该有基本的知识和能力,并具有实现自己的潜力的权利。

这种思想也逐渐为女性的自我展露提供了一个平台。

18世纪末19世纪初,欧美地区出现了一股“妇女教育热”。

爱默生、赫胥黎、佛罗伦萨·南丁格尔等人都写过关于女性教育的文章或演讲,提倡女性受教育不会削弱女性本性和母性。

同时,女性的环保主义和社会改良运动也蓬勃发展,将教育问题作为重要议题之一,促进了女性教育的普及与改善。

在这样的背景下,许多国家都开始了女性教育的探索和推进。

英国首先成为了女子教育的发源地,萨拉·辛普森、卡罗琳·赫修、斯托普福德桥学校等名校相继成立。

美国的女子学院也日益兴起,如史密斯学院、布林莫尔学院等。

法国、德国等国家也在女性教育方面有了许多的尝试和进展。

二、女性主体身份建构女子教育思潮的兴起,为女性的主体身份建构提供了契机。

女性开始逐渐认识到自己是具有独立思考和行动能力的个体,而不是被动地接受社会和家庭安排的“家庭公主”。

随着女性教育的普及和提高,女性开始逐渐获得自我实现和专业发展的机会,而这种机会,更是促进了女性主体身份的建构。

这种身份建构,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自我认知的推进。

女性通过教育的多元化,加深了对自我价值的认知,反思了自己人生的意义。

女性对自己的认知不再是被从外部建构的形象所绑架,开始以自我赋权的方式重新评价自己的状态与能力。

2. 自我投诉和表达能力的增强。

受过教育的女性和男性一样,具备更丰富的学问和关于社会、政治和文化的思考,并更加自由地表达自己的意见和情感。

女性逐渐放弃了“顺从”的思维和习惯,将自己的想法和观点传达给他人。

近代中国女性解放思潮的兴起与发展

近代中国女性解放思潮的兴起与发展

近代中国女性解放思潮的兴起与发展自19世纪中期以来,随着西方现代化思想的传入,中国社会开始经历一场巨大的变革。

在这个时期,中国的女性解放思潮得到了蓬勃的发展,为中国女性的地位和权利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改变。

一、传入西方现代化思潮19世纪中期,中国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与西方国家的交流开始频繁。

这种交流促进了文化、文学和艺术等领域的大幅度发展,同时也带来了西方的现代化思想。

这些思想的传入给了中国的女性以启示,关于人的本质和人类的平等观念开始在中国引起广泛的讨论。

在这种现代化的大环境下,新的风潮开始涌动。

二、女子教育的兴起与发展自20世纪初,中国的女子教育开始兴起并得到快速发展,女性的受教育程度得到了大幅提高。

不仅是私立学校,甚至是许多政府学校也开始改变他们的政策,开始鼓励女性接受教育。

这种新的教育形式,不仅仅传达了知识,而且也成为了一种女性之间相互交流的平台,并催生了一些女性社会组织的形成。

三、女性社会组织的兴起在女性教育的兴起和大家的思想上开放的背景下,一些女性社会组织逐渐地出现了。

通过这些组织,女性社会地位得到了提高,权利也得到了尊重。

比如,“中国第一个女子杂志”《新妇女》开始发行,女性的警惕性也逐渐增强起来,女性也开始争取更多的权利。

女子会所的开设,则成为了女性展示自身能力的一个可靠的平台。

四、女性平等法律的确立20世纪初,苏州绅士宋庆龄成立了全国妇女救国会,为女性解放做出了重要的贡献,这标志着中国女性解放运动的正式开始。

女性争取平等权利的呼声从此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共鸣。

随后,一些女性的权利得到了确立,女性平等法律也开始得到明确规定。

现代化的女性形象逐渐跃然于纸上和舞台之上,女性的国际影响力也不断扩大。

五、女性思想解放的深入现代化思想的解放并没有使得中国的女性解放就此完成。

在这个过程中,女性的思想解放是至关重要的。

通过对女性思想的深入探讨,不仅能够认识到女性的价值和权利,而且也能够在新时代更好地思考和探讨中国社会发展的方向。

女性与社会中国现代女性文学解读

女性与社会中国现代女性文学解读

05
社会性别视角下女性问题探讨
性别歧视现象分析
性别刻板印象
社会对女性存在刻板印象,如认为女性应该温顺、依赖男性等, 这种偏见限制了女性的自由和发展。
教育机会不均等
在一些地区,女性接受教育的机会仍然受到限制,这导致她们在 知识、技能和职业发展上处于不利地位。
职场性别歧视
女性在求职、晋升和薪酬等方面常常遭受性别歧视,这使得她们 在职场中难以获得平等的竞争机会。
推动社会和谐发展
女性文学所倡导的女性解放和性别平等观念,有助于推动社会的和谐、稳定和可持续发 展,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作出了积极贡献。
07
结论与展望
研究成果总结
女性形象塑造
中国现代女性文学通过丰富的女性形象塑造,展现了女性在社会、家庭、爱情等方面的复杂性和多样性,打破了传统 女性角色的刻板印象。
新时代女性形象塑造
独立自主的女性
现代女性文学中,女性形象被塑造为独立自主的,具有自我意识 和追求自由的精神。
多元化的女性形象
现代女性文学打破了传统女性形象的单一性,展现了女性的多样性 和丰富性。
强调女性主体性和自我意识
现代女性文学强调女性的主体性和自我意识,鼓励女性追求自我价 值和意义。
女性心理刻画及成长历程
比较研究
通过对不同国家、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女性文学作品进行比 较研究,可以发现女性问题的普遍性和特殊性,为女性主
义理论的发展提供新的视角。
创新性研究
鼓励研究者提出新的理论观点和研究方法,挖掘女性文学 中尚未被充分关注的主题和内涵,推动女性文学研究的不
断深入和发展。
THANKS
感谢观看
家庭与事业的平衡
女性作家在作品中探讨了 女性在家庭与事业间如何 取得平衡的问题,揭示了 现代女性的困境与抉择。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学与艺术类】【打印】【保存】“女国民”的兴起:近代中国女性主体身份与文学实践{HYPERLINK \l ""|乔以钢/【专题名称】【专题号】J2【复印期号】2008年12期【原文出处】《》(津)2008年4期第40~47页【英文标题】The Rise of the “Female Nationals”: Female Subjects in the LiteraryPractice in Modern China【作者简介】乔以钢,南开大学文学院中文系教授;刘堃,南开大学文学院中文系博士生。

(天津300071)【内容提要】近代中国思想界对“国民—国家”关系的建构,个体国民身份在政治话语中的确立,为近代女性谋求新的身份认同开拓了话语空间和政治空间。

近代先进女性也正是在这种话语空间和政治空间中,通过女性与国家之间责任和权利关系的辩难以及性别角色与国民身份的博弈,确立了独立的个体身份——“女国民”。

尽管这一概念并未形成系统而具有实践指导意义的政治理论,但她们通过别开生面的文学实践,一再言说和强化着这一主体身份,形成了声势颇为浩大的“女国民”话语;同时也因对“女权”、“民权”、“天赋人权”等概念的不同理解,在相关话语场的内部形成了富有意义的张力。

Owing to the appeared relationship of "national-nation" and national identity of individuals in modern China, the modem Chinese women began to seek for the new identity- -female nationals by discussing the women rights and duties on national issues, especially from gender aspect. Even though the woman identity of female nationals did not form a systematical or practical theory, the literature practice relevant to female nationals strengthened this identity, finally produced a powerful discourse. However, the different comprehension about the concepts of feminist, national rights and human rights made the discourse possess multiplicity to be expounded.【日期】2008-05-14【关键词】//////近代中国与西方列强的交往,迫使知识分子不得不以西方“民族国家”概念来重构“国家”的理念和个人与国家的关系。

这一思想界的重大变化,对女性的历史地位构成巨大的冲击。

此前,传统中国的女性几乎没有独立的个体身份,所谓在家从父,既嫁从夫,夫死从子;她们也更无法以主体身份与“国家”之间建立联系①。

而近代中国思想界对“国民—国家”关系的建构,个体国民身份在政治话语中的确立,为近代女性谋求新的身份认同开拓了话语空间和政治空间。

一些先进女性也正是在这种话语空间和政治空间中确立了独立的个体身份——女国民②。

由此,女性以被赋予的国民权利和国民责任为名,重新进入历史,而这也奠定了此后百余年女性与民族国家关系的基本模式。

一、责任先于权利:女性被国家“征召”的前提有关“女国民”身份的内涵,从维新时期到辛亥革命时期,男性精英和女性先觉者们存在着既有一致也有分歧的理解。

维新时期,男性思想精英以民族国家为本位,提出戒缠足、兴女学的妇女解放思想主张,是为了张女子之用,来实现救亡图存、强国保种的功利目的。

张之洞曾感叹中华两万万妇女因为缠足而“废为闲民谬民”,只能坐而衣食,“不能直立,不任负载,不利走趋,所作之工,五不当一”,就是从国权的维护以及国富的角度来审视女性的身体价值③。

康有为的请禁裹足也是基于“欧美之人,体直气壮,为其母不裹足,传种易强也。

回观吾国之民……为其母裹足,故传种易弱也”④的逻辑推理。

黄鹄生指出妇女缠足的弊端,在于“皆成废疾,不能教子佐夫,而为之夫子者亦只可毕生厮守,宛转牵连,无复有四方之志……是缠足一事,刭天下妇女之足者患犹小,丧天下男子志者患无穷也”⑤。

他们对缠足的否定不是出于女性本位的人道关怀,而首先是因为缠足使女性成为无用的废人,不仅不能相夫教子,而且成为男性的拖累。

这种忧惧妇女缠足可能导致弱国弱种并拖累妨害男性生产力的发挥的论调,显然并非从女性的身体权益着眼,也不是出之以美学标准的反省,而是以民族国家的兴亡作为唯一的考量尺度,功利目的和政治计算才是这场运动的核心⑥。

女学的倡兴反映了同样的运作逻辑。

梁启超的《论女学》,提出“治天下之大本二:曰正人心;广人才。

而二者之本,必自蒙养始;蒙养之本,必自母教始;母教之本,必自妇学始。

故妇学实天下存亡强弱之大原也”。

作者对女学的提倡出于“母教”之用,以此“智民”进而“兴国”。

同时,他还以务实求用的标准区分了两种不同的女学,认为深藏闺阁、侍弄文字的女性“终身未尝见一通人,履一都会,独学无友,孤陋寡闻,以此从事于批风抹月、拈花弄草之学”,“本不能目之为学”;真正可以称之为“学”的东西,必须能够“内之以拓其心胸,外之以助其生计”⑦。

讲求实学、以期致用是这位维新思想家倡兴女学的唯一宗旨。

这种将国家命运关联于妇女的实用知识技能及其所具有的生产力的议论,打破了“女子无才便是德”的封建意识的钳制,同时也使女性的存在价值工具化。

这显然是一个特定历史情境的产物,它不单反映国际竞争形势在当时给中国造成的极大压力,同时也揭示了“国权”逾越“父权”而直接对女性进行询唤与征召的历史进程。

在性别观念层面,鼓吹社会改革的精英男性把通过废缠足、兴女学来改造传统女性作为拯救国家危亡的途径,其深层隐藏着的另一层含义是传统的“女祸论”:把国家衰弱的责任推给羸弱、愚昧的无用女子。

在此,传统中国女性的形象作为象征性符号,类比于传统中国的国家形象:裹着小脚的传统中国女性不再轻盈美丽,而成为羸弱的象征;无智无识的传统女性形象对应于落后的、不开化的国家形象。

这样的立场,也为当时的女性先觉者所遵循。

或者说,女性顺应男性的主流话语,甚至通过承认男性对女性的“无用”、“误国”的指责,发展出女性成为国家有用之人以尽国民责任的要求。

胡彬在《论中国之衰弱女子不得辞其罪》中呼吁:“夫二万万女子,居国民全数之半者,殆残疾无用,愚陋无知,焉能尽国民之责任,尽国家义务乎……自今而后,凡我女子,苟人人以中国之患难为己之患难,中国之腐败为我之腐败,抱此思想,达其目的,则中国兴如反掌耳!”⑧香山女士刘瑞平在《敬告二万万同胞姊妹》篇首坦陈:“呜呼,同胞同胞,中国亡矣,汉种奴矣……吾不暇责专制之君主……吾惟痛哭流涕而责我有责任有义务之国民……吾今敢为一言告我诸姐妹曰:今日国亡种奴之故,非他人之责,而实我与诸君之罪也。

”篇尾“则请与诸君约:誓须独立,誓尽义务,为国家吐气,为种族雪耻”⑨。

这种把国家积贫积弱的罪责单方面归于女性一方的论调,一方面体现出男性主流话语对女性思想观念的宰制,另一方面确也反映了女性希望以承担国家责任来获得国民主体身份的急迫心情。

在此情境下,以女性为本位思考、较为全面展开“女国民”内涵的思想,恐怕还要等待“女权”概念的传播与成熟。

二、从“天赋人权”、“男女平权”到“权责并举”“女国民”内涵的全面展开从1902年起,“女权”变成了妇女解放论的口号。

倡导女权的男性知识分子以马君武和金天翮为代表。

马君武在译介西方近代自由平等学说的过程中,较早关注了男女平权思想。

1902至1903年,他翻译了英国社会学家斯宾塞的《女权篇》,并译述了英国哲学家穆勒(即其所译弥勒约翰)的《女人压制论》和西欧社会民主党《女权宣言书》中关于男女享有平等权力的思想主张。

斯宾塞《女权篇》开首即云:“公理固无男女之别也”,认为人类不分男女,均享有平等之自由,“男女同权者,自然之真理”。

根据天赋人权的理念,女人当与男人同样享有参政权,所谓“与妇人以政权,乃自第一感情(指自然——引者注)而生,因人生当依平等自由之天则,以获人类之最大幸福,故不得不尔,固非第二感情(指习惯——引者注)之所能夺也”⑩。

马君武把男女平权与民主共和相提并论,认为欧洲之所以能够进入近代文明社会,是因为经历了“君民间之革命”与“男女间之革命”这两大革命,要改变“人民为君主之奴仆,女人为男人之奴仆”的专制国家状况,“必自革命始,必自革命以致其国中之人,若男人、若女人,皆有同等之公权始”(11)。

这一论点把“天赋人权”逻辑内的“男女平权”与政治文明的程度隐然联系起来。

稍后,金天翮著《女界钟》于1903年8月在上海刊行。

这是中国妇女思想史上最早的一本全面系统阐述女权革命理论的著作,一经出版即在知识界引起极大震动,其理论观点频频被以后的妇女解放论者所引用。

《女界钟》引述的西方近代思想资源主要也是斯宾塞、穆勒等人由“天赋人权”引申出“男女平权”的思想主张,但它同时针对本土妇女的现状提出了很多开创性的见解。

首先,作者主张民权(12)与女权密不可分:“十八、十九世纪之世界为君权革命之时代,二十世纪之世界为女权革命之时代。

”(13)他明确指出了“民权”和“女权”的延续性:西方国家首先发生民权革命,接着才发生女权运动;中国的民权革命既未实现,遑论女权革命,所以“两大革命之来龙,交叉以入于中国”(14)。

因此,在中国的革命目标中,“民权与女权如蝉联跗萼而生不可遏抑也。

吾为此说,非独为二万万同胞姊妹说法也,为中国四万万人民普通说法也”(15)。

其次,他称妇女为“国民之母”,身担养成国民品性的重责;同时,国家兴亡,不仅匹夫有责,“匹妇亦有与责”。

他把这种责任称之为女子的道德,而且是“爱国与救世”的“公德”。

与“公德”相比,守身如玉、相夫教子的“私德”具有的则是等而下的价值(16)。

作为国民的“匹夫”、“匹妇”,在对国家负有救亡责任这一点上是完全平等的。

这种观点既包含男女平权的思想,又对“女国民”概念及其意识的形成具有奠基性作用,可谓风行一时。

《女报》、《神州女报》等均曾屡加引用,在辛亥革命时期,激励着成百上千的妇女肩负起救国重任。

第三,他特别重视女子参政权利,认为20世纪女权问题之核心就是女子参与政治。

但在清政府专政下,男子尚不能干政,何况女子?所以他鼓励女子从事革命:“女子亦知中国为专制君主之国乎?夫专制之国无女权,女子所隐恫也……夫议政者,固兼有监督政府与组织政府之两大职任者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