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中考冲刺语文复习方案第二篇专题精讲专题17北京中考作文写作指导与训练-课件(全国通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5年北京卷要求以“对话”为标题写作文,就需要通过补充内容来审题立意,
诸如“与父母对话”“与李白对话”“与未来的自己对话”等。至于半命题作
文则更需要通过补充词语来实现审题立意,如2018年北京卷“
,让我心
生敬意”,显然,审题时不补充题目便无法立意。
自问自答。通过对题目进行不同角度的提问来打开思路。一般可针对题目 提“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等问题,并自问自答。“以问领想法”可使考 生多角度地审视题目,发散思维,最终使中心论点周密而深入。比如作文题《对 话》,可以问自己“与谁对话”“在哪里对话”“对话的内容是什么”等问题, 从而打开思路。
以副词为例,出现较多的副词有“其实”“真”“也”“最”“终于”等。 比如“其实”,包含着一个误会设计,起初认为是那样,后来因为某一际遇,明白 是这样,行文必须把误会交代清楚。“依然”,包含一种无怨无悔,即使错了,即 使亏了,也不改初衷。“真”,包含一种发自内心的意思,行文时少不得由衷的抒 情; “也”表明曾经没有想过,经历过,现在却想怎么样……“最”,包含一种对比, 比较后确定这才是“最”那不是“最”,所以要用“那些”来突出“这一个”; “终于”表明经历了波折、等待和艰难的历程。
数量(指多少) 程度 频率
时间(指什么时候) 地点(指什么地方) 方位(指方向位置) 范围(指界限,限制)
人称(指称呼)
几个、几件、几种等 更、非常、渐渐、终于 再、又、也 哪时、哪天、过去、现在、未来、周末等 家庭、校园、公园等 前、后、中间、左、右等 “在……中”“在……上”“初中生活”等 此、彼、我、你、他等
限制了文章体裁:记叙文。 再想一想《又唱起那一首熟悉的歌》这个作文题目,有哪些信息? 限制了写作对象:歌。 限制了写作数量:一首。 暗示了文章线索:一首歌。 限制了取材范围:熟悉的。 限制了文章中心:以回忆Leabharlann Baidu照当前。 限制了文章体裁:记叙文、散文。 相比较第一个题目而言,这个题目还强调了思维方式,即关注“歌”的象征 义或比喻义,或者“歌”所附带的人物、事件。
(一)了解作文题目的特点。 面对一个作文题目或话题,如果能够仔细推敲揣摩,找出题眼或关键词,可以 帮助我们明确题目的要求,正确立意。作文题的题目及相关的话题、材料、写 作要求、提示语等往往是对写作的限制。这些限制一般包括:文体、话题、人 称、数量、时间、空间、中心等。各地中考作文题的题目常常会有一些字、词、 词组等,从数量、时间、地点、方位、范围、人称等几个方面对写作进行限制。 同学们想一想《发生在校园里的一件奇事》这个作文题目,有哪些信息? 限制了写作对象:事。 限制了写作数量:一件事。 限制了取材范围:校园里的事。 限制了文章中心:奇。
专题十七
北京中考作文写作指导与训练
第1讲 审题
写作技法指津 简言之,审题就是在动笔之前,研究作文题。审题的目的是通过对作文题的 分析,正确立意。这是决定作文成败的第一个重要环节,是写作的破冰之旅。
审题目,揣摩词语抓关键 对题目的审断往往有这样的规律:标题的字数越多,限制性越强;标题的字数 越少,自由度越大。比如“我的视线”就比“视线”多了“我的”这一限制,前 一题只能以“我的视线”为主体,后一题则可以写任何人的视线。审题之难,不 在审断大致的写作范围,而在准确把握题意重点。这种把握,可从以下几方面入 手。
(四)补充词语,打开审题思路
将单独一个字、一个词语作为题目或话题的作文题,以及半命题作文题目,
其特点是含义非常宽泛,立意角度非常多,这就意味着在审题立意的时候,必须缩
小范围。
添字加词。在题目的前面或后面补充、添加一些修饰或限制性的词语,这
样可以为自己提供多种写作角度和切入点,从中选择适合自己的立意。比如
(三)挖掘题目背后的比喻义。 深入分析题目中的“言外之意”,理解题目语言中所包含的象征义、比喻 义、引申义。如2019年朝阳区一模试卷作文题目《小荷才露尖尖角》,在这个 句子型的题目中,主语、谓语、宾语齐全,这个诗句的主干是“荷露角”,要注意 “小荷”“尖尖角”的比喻义。如果审题时只将这些具体景物当成自然风景, 那就肤浅了。这里的“小荷”“尖尖角”含象征意义,它表面是自然风景,实际 上透露着一种新生事物的勃勃生机。再如“生活中的一朵浪花”,也是一个比 喻义很强的考题,“一朵浪花”,既可以理解为一件事、一种感情,也可以理解为 一处景观、一次误会。
一分为二。运用辩证法从对立的两个方面分析题目,避免认识上的片面性。 如以“舍弃”为题,写一篇文章。审题时既要看到“舍弃”的正面,又要看到 “舍弃”的反面。例如,是“舍弃”让鲁迅先生弃医从文,拯救中国国民的灵魂; 是“舍弃”让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隐居南山,谱写华丽的诗章。
(二)寻找题眼或关键词语。 1.从语法角度为题目划分结构,发现题眼。 偏正短语型的题目:中心词往往是写作的对象,起修饰限制性的形容词、副 词往往就是题眼,至少也体现出对题目的特殊要求。比如2016年北京卷《奇妙 的实验室》,写作对象是“实验室”,题眼是“奇妙”。 动宾短语型的题目:宾语往往是写作的范围、对象,而动词一般就是题眼。 如《顶出一个春天》,“一个春天”是写作的对象,而“顶出”便是题眼。 主谓短语或句子型的题目:主语或宾语往往是写作的范围、对象,而充当谓 语的动词、形容词等一般就是题眼。如《彼岸并不遥远》,“彼岸”是写作对 象,作文的重点应该落在“并不遥远”上。
如果是“材料+命题”式的命题作文题目,除了分析其短语结构,还不要忘 了对材料的审读,因为对材料全面而准确的审读不仅有利于考生对其内容和主 旨的把握,而且还能提供考生构思作文的角度。
2.关注题目的“枝叶”。 所谓“枝叶”,是指题目中的一些起修饰作用的虚词。当题目中出现“最” “也”“还”“更”“其实”等修饰词时尤其要注意,它们不是可有可无的装 饰,而是体现着隐性的要求。如题目“我也爱这里的风景”,副词“也”在这里 就是关键词语,它意味着必须是建立在其他某个人“爱这里的风景”基础上,才 能体现出我的“也爱”。如2019年北京卷《我终于回来了》,其关键词即写作 中的重点应落在“终于”上,这二字隐指在某一过程中曾遇到挫折和失败,可自 己努力不懈,最终战胜困难获得成功。可见,拿到作文题目后,我们必须首先找限 制词,明确有哪些限制,明确能写什么,不能写什么。具体如下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